康熙字典 - 第 54 页/共 976 页

皴 【午集中】【皮字部】 皴 【唐韻】【集韻】【韻會】□七倫切,音逡。【說文】皮細起也。【玉篇】皵也。【梁書武帝紀】執筆觸寒,手爲皴裂。 又繪法。【湯垕書鑒】曹弗興善畫,作人物衣紋皴縐。又董元畫山石,作麻皮皴。 又【字義總略】楊朴詩:數个湖皴徹骨乾。陸放翁筆記謂:不知皴爲何物。湖卽詩狼跋其胡之胡,獸項下縣肉也。胡皴乃牛項下垂皮,言其味薄也。 又【蘇軾龍眼詩】獨使皴皮生,弄色映琱俎。【註】皴皮,指荔枝。 【卯集下】【攴字部】 【廣韻】【集韻】□敕角切,音逴。授也,刺也。敊,痛也。 又直角切,音濁。舂也。築也。 皵 【午集中】【皮字部】 皵 【廣韻】【正韻】七雀切【集韻】【韻會】七約切,□音鵲。皮皴也。又木皮甲錯也。【爾雅釋木】大而皵楸,小而皵榎。【疏】樊光云:皵,豬皮也。謂樹皮粗也。【鄒浩四柏賦】皮皴皵以龍驚。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七迹切,音磧。義同。 又【廣韻】皮細起也。 又【集韻】思積切,音昔。又倉各切,音錯。義□同。 本作□。通作□。 皶 【午集中】【皮字部】 皶 【正字通】俗皻字。 皷 【午集中】【皮字部】 皷 【正字通】俗鼓字。 皸 【午集中】【皮字部】 皸 【唐韻】矩云切【集韻】拘云切【韻會】拘雲切,□音君。【說文】足坼也。【類篇】皴也,皵也,又手足坼裂也。【前漢趙充國傳】將軍士寒,手足皸瘃。【唐書李甘傳】凍膚皸瘃。【註】皸,凍裂也。【金壷字考】皸瘃,凍瘡也。 又【廣韻】【正韻】居運切【集韻】俱運切,□君去聲。又【集韻】區倫切,音囷。義□同。 【卯集中】【手字部】 【集韻】徒官切。同摶。 皺 【午集中】【皮字部】 皺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側救切,音縐。【玉篇】面皺也。【增韻】眉攢也。 又【類篇】皵也。【韓愈南城詩】爛熳堆眾皺。【朱子註】謂高陵深谷如皺物蹙摺之文耳。 又【孟郊南城聯句】紅皺曬檐瓦。【許彥周詩話】紅皺是說乾棗。 又【集韻】葘尤切,縐平聲。革文蹙也。與□同。 又【貫休湖頭別墅詩】饑掀菱殼,新蟬避栗皺。【註】皺栗,蓬也。叶上頭下休。 【玉篇】亦作□。【字彙補】亦作□。俗作□。 皻 【午集中】【皮字部】 皻 【廣韻】側加切【集韻】莊加切,□音渣。【類篇】鼻上皰。【黃帝素問】勞汗當風寒,薄爲皻。【註】俗謂之粉刺。 又【正字通】紅暈似瘡,浮起。著面鼻者,曰酒皻。 又【五音集韻】采古切,音蔖。【博雅】皸皵,皻也。 【玉篇】今作齇。【類篇】通作□。俗作皶。 皽 【午集中】【皮字部】 皽 【廣韻】知演切【集韻】知輦切,□音展。【博雅】離也。【廣韻】皮寬也。又皮肉之上魄膜也。【禮內則】濯手以摩之,去其皽。 又【廣韻】【集韻】【韻會】旨善切【正韻】之輦切,□鸇上聲。又【廣韻】止遙切【集韻】之遙切,□音昭。義□同。 又【集韻】黨旱切,音亶。面膚病也。 【集韻】同□。俗省作□。 皾 【午集中】【皮字部】 皾 【唐韻】【集韻】□徒谷切,音瀆【廣韻】滑也。【玉篇】貯弓器。又皾,箭器也。【集韻】弓矢韇也。今謂之胡鹿。【揚子方言】所以藏箭弩,謂之箙弓,謂之鞬。或謂之□【註】牛犢也。 【說文】本作韇。 □ 【未集上】【竹字部】 □ 【集韻】蔣氏切,音紫。竹名。 □ 【未集上】【竹字部】 □ 【歸有光易圖論後】龍虎之經,金石草木之卜,軌□占算之術。音義未詳。 皿 【午集中】【皿字部】 皿 【唐韻】武永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切,□明上聲。【說文】飯食之器也。【增韻】盤□之屬。【左傳昭元年】於文皿蟲爲蠱。【註】皿,器也。【孟子】牲殺器皿。【註】皿,所以覆器者。 又【集韻】母梗切,音猛。義同。 【說文】象形。與豆同意。讀若猛。【佩□集】說文但音猛。今更立一音者,非。 盂 【午集中】【皿字部】 盂 【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音于。【說文】飯器也。【揚子方言】宋楚魏之閒,盌謂之盂。【史記滑稽傳】酒一盂。【韓非子外儲篇】君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文中子禮樂篇】刻于盤盂。 又書名。【史記武安君傳】田蚡學盤盂諸書。【註】黃帝使孔甲所作銘也。孟康曰:儒墨名法雜家書也。 又田獵□名。【左傳文十年】宋公爲右盂,鄭伯爲左盂。 又草名。【爾雅釋草疏】盂,草似茅者。一名狼尾。一作盂。 又山名。【山海經】盂山,其隂多鐵,其陽多銅。 又宋地名。【左傳僖二十一年】諸侯會宋公于盂。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秦置盂縣,屬太原郡。 又姓。【左傳】衞有盂黶。 又與杅通。【後漢崔駰傳】刻諸盤杅。【註】杅亦盂也。 盃 【午集中】【皿字部】 盃 俗杯字。 盄 【午集中】【皿字部】 盄 【唐韻】止遙切【集韻】之遙切,□音昭。【說文】器也。 【類篇】或作□。【字彙補】亦作□。【說文長箋】引博古圖有□盉鐘銘。又作□。 盅 【午集中】【皿字部】 盅 【唐韻】直弓切【集韻】【韻會】【正韻】持中切,□音蟲。【說文】器虛也。【老子道德經】道盅而用之。【註】通作沖。 又【字彙補】穀盅,器名。見王氏農書。 又【廣韻】【集韻】□敕中切,音忡。義同。 【篇海】或作蛊,非。 盆 【午集中】【皿字部】 盆 【唐韻】【集韻】步奔切【韻會】【正韻】蒲奔切,□坌平聲。【說文】盎也。【廣韻】瓦器。【揚子方言】自關而西,盎或謂之盆。【禮禮器】盛於盆。【周禮冬官考工記】陶人爲盆,實二鬴。 又【史記藺相如傳】竊聞秦王善爲秦聲,請奉盆缻以相娛樂。【註】盛酒瓦器,秦人鼓之以節歌也。 又【前漢食貨志】募民煑鹽官與牢盆。【註】牢,價値。盆,煑鹽器。 又【汲冢周書】堂後東北爲赤奕焉,浴盆在其中。 又【苟子富國篇】土生五穀,人善治之,則畝數盆。【註】當時以盆爲量也。 又【釋文】淹也。【禮祭義】夫人繅三盆手。【註】置繭盆中,以手三次淹之,振出其緒也。 又缺盆。人乳房上骨名。【史記倉公傳】疽發乳上,入缺盆。 又藥名。【本草釋名】蓬虆。一名覆盆。 又地名。【南史齊世祖紀】上據盆口城,爲戰守備。 又姓。【風俗通】盆成括仕齊,其子逃難,改氏成焉。 又【字彙補】步悶切,音坌。與湓通。【通雅】盆溢滿起也。【後漢□忠傳】徐岱之濵,海水盆溢。【前漢溝洫志】作湓溢。 又叶符兵切,音平。【易林】東方孟春,乘冰戴盆。【蘇軾東樓詩】白髮蒼顏自照盆,董生端合是前身。【韻補】庚通眞。 【廣韻】亦作瓫。 硱 【午集下】【石字部】 硱 【廣韻】苦本切,音悃。硱碖,石落貌。【楚辭招隱士】硱磳磥硊。 盈 【午集中】【皿字部】 盈 【唐韻】以成切【集韻】【韻會】怡成切【正韻】餘輕切,□音嬴。【說文】滿器也。【博雅】滿也,充也。【易豐彖】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詩齊風】雞旣鳴矣,朝旣盈矣。【左傳莊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禮禮運】月生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又【祭義】樂主其盈。【註】猶溢也。 又【揚子方言】魏盈,怒也。燕之外郊,朝鮮冽水之閒,凡言呵叱者,謂之魏盈。 又國名。【山海經】大荒南有盈民之國。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諸蠻有盈州。 又姓。晉欒盈之後。 又古通作嬴。【正韻】盈縮,過曰盈,不及曰縮。【史記蔡澤傳】進退盈縮。【天官書】作嬴縮。【古詩】盈盈樓上女。【註】盈同嬴,容也。 又叶與章切,音陽。【張籍祭韓愈詩】新亭成未登,閉在莊西廂。書札與詩文,重疊我笥盈。 【說文徐註】夃,古乎切,益多之義也。古者以買物多得爲夃,故从夃。買物多得當爲□字。 盉 【午集中】【皿字部】 盉 【唐韻】戸戈切【集韻】胡戈切,□音禾。【說文】調味也。【廣韻】調五味器。【博古圖】商有阜父丁盉,執戈父癸盉。周有單從盉,嘉仲盉,龍首盉,雲雷盉,三螭盉,蛟螭盉,麟盉,螭虬盉,粟紋盉,細紋熊足盉。漢有鳳盉,螭首虬紋盉,凡一十四器。其款識或謂之彝,或謂之尊或謂之卣,取調和五味之義則一也。 又【廣韻】【集韻】□胡臥切,禾去聲。義同。 【玉篇】今作和。 【未集下】【肉字部】 【玉篇】乃何切【篇海】奴何切,□音那。獸名。狀如□鼠,而文題,其名曰。食之已癭。見山海經。 益 【午集中】【皿字部】 益 〔古文〕□【唐韻】【集韻】□伊昔切,嬰入聲。饒也,加也。【廣韻】增也,進也。【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詩邶風】政事一□益我。【左傳昭七年】三命茲益共。【禮曲禮】請益則起。【論語】益者與。【註】疑童子學有進益也。【春秋繁露】有益者謂之公,無益者謂之私。 又多也。【史記酷吏傳】上問張湯曰:吾所謂,賈人輒先知之,益居其物。 又盈溢也。【莊子列禦□】有貌愿而益。 又易卦名。【釋文】益,增長之名。又以弘裕爲義。 又【金史國語解】益都,次第之通稱。 又【六書正譌】二十四兩爲益,假借別作鎰溢。 又草名。【詩王風疏】蓷卽茺蔚。一名益母。又【爾雅釋草疏】蛇牀,一名思益。 又果名。【博雅】益智,龍眼也。 又州名。古蜀國,漢武帝置益州。【釋名】益,阨也。所在之地險阨也。 又姓。【印藪】漢有益强,益壽。宋有益暢,紹興進士。 【六書正譌】益,器滿也。故从水从皿。會意。 盋 【午集中】【皿字部】 盋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北末切,音撥。【說文】盋,食器也。盂屬。【程大昌演繁露】盂,食器。若盋而大,今之所謂盋盂也。 【唐韻】同鉢。【六書正譌】从皿犮聲。別作鉢,非。 □ 【未集上】【竹字部】 □ 【廣韻】【集韻】□徒故切,音度。【類篇】首筓也。【廣雅】□謂之□。 盌 【午集中】【皿字部】 盌 【唐韻】【正韻】烏管切【集韻】【韻會】鄔管切,□剜上聲。【說文】小盂也。【揚子方言】宋楚魏之閒□謂之盌。【吳志廿寧傳】孫權特賜米酒眾殽,寧先以銀盌酌酒,自飲兩盌。【南史沈炯傳】茂陵玉盌遂出人閒。 【集韻】或作埦。【正譌】俗作椀。 盍 【午集中】【皿字部】 盍 【唐韻】胡臘切【集韻】【韻會】轄臘切【正韻】胡閤切。□與盇同。【說文】覆也。【爾雅釋詁】合也。【易豫卦】朋盍簪。【疏】羣朋合聚而疾來也。 又何不也。【左傳桓十一年】盍請濟師於王。【論語】盍各言爾志。 又【魏略西域傳】氐人分竄山谷閒,其種非一,自相號曰盍稚。 又姓。宋盍著,嘉□七年,以殿中丞知常熟縣事。 又【韻會】或作蓋。【詩小雅】蓋云歸處。【孟子】則蓋反其本矣。 又【集韻】丘葛切,音渴。盍旦,鳥名。【禮坊記】詩云:相彼盍旦,尚猶患之。【註】夜鳴求旦之鳥。【集韻】與曷鶡□同。 又【集韻】丘蓋切,音嘅。義同。 【字彙補】別作□,非。考證:〔【易豫卦】朋盍簪。【疏】羣朋合聚而疾求也。〕 謹照原文求改來。 盎 【午集中】【皿字部】 盎 【唐韻】【集韻】烏浪切【韻會】【正韻】於浪切,□鴦去聲。【說文】盆也。【爾雅釋器】盎謂之缶。【疏】瓦器也。可以節樂,可以盛水,盛酒。【揚子方言】罃甈謂之盎。【後漢逢萌傳】首戴瓦盎。【古樂府東門行】盎中無斗儲。【譚子化書】湯盎投井,所以化雹也。 又盛貌。【孟子】盎於背。【註】其背盎盎然盛。【樓异嵩山賦】方春陽之盎盎。 又盎齊,酒名。【周禮天官】酒正,辨五齊之名,三曰盎齊。【註】盎,猶翁也。盛而翁翁然蔥白也。 又門名。【三輔黃圖】長安城南,出東頭,第一門曰覆盎門。 又姓。見【姓苑】。 又【廣韻】烏朗切【集韻】【韻會】倚朗切【正韻】於黨切,□鴦上聲。義同。 【說文】或作。 盐 【亥集下】【鹵字部】 鹽 【唐韻】【集韻】【韻會】余廉切【正韻】移廉切,□音閻。【說文】鹹也。古宿沙初作,煮海爲鹽,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十六里。【周禮天官鹽人】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賔客共其形鹽散鹽,王之膳羞共飴鹽。【註】苦鹽出於池,鹽爲顆未鍊治,味鹹苦。散鹽卽末鹽,出於海及井,幷煑鹻而成者,鹽皆散末也。形鹽卽印鹽,積鹵所結,形如虎也。飴鹽以飴雜和,或云生戎地,味甘美也。【禮內則】卵鹽。【註】大鹽也。【正字通】鹽種類非一,或出於鹵地,或出於井,出於崖,或出於石,出於木。 又【史記天官書】臯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米鹽。【正義曰】凌雜,交亂也。米鹽,細碎也。 又澤名。【史記大宛傳】于闐之東,水注鹽澤,潛行地下,則河源出焉。 又白鹽,山名。在四川夔州,南連赤甲山。【杜甫詩】赤甲白鹽俱刺天。 又國名。【山海經】鹽長之國。又無鹽,古國名。 又地名。鹽城,在蒲州安邑縣。一名司鹽城。【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又【前漢地理志】無鹽縣,屬東平郡,海鹽縣,鹽官縣,屬會稽郡。 又牛兩膁上曰陽鹽。【甯戚相牛經】陽鹽欲得廣。 又金鹽五加皮別名。 又姓。【魯國先賢傳】有北海相鹽津。又毋鹽,複姓。齊毋鹽邑大夫之後。 又無鹽,古之醜婦人。 又【廣韻】【集韻】【正韻】□以贍切,音豔。【廣韻】以鹽醃物也。【禮內則】屑桂與薑以灑諸上,而鹽之。 又同豔。【禮郊特牲】君親誓社,以習軍旅,流示之禽,而鹽諸利,以觀其不犯命也。【註】流,猶行也。行田也。鹽,讀爲豔,行田,示之以禽,使歆豔之,觀其用命不也。 又曲之別名。凡歌詩謂之鹽者,謂如吟行曲引之類也。【古樂府】有昔昔鹽,神雀鹽,黃帝鹽諸名。□讀作鹽。○按鹽,卽古曲前之豔。但歌此曲,不定爲曲前曲中,直如《九宮譜》之所謂慢詞也。 【字彙】俗作□。考證:〔賓客共其形鹽,王之膳羞共其飴鹽。〕 謹照周禮原文,形鹽下增散鹽二字。飴鹽上省其字。 监 【午集中】【皿字部】 監 〔古文〕□□譼【唐韻】【正韻】古銜切【集韻】【韻會】居銜切,□減平聲。【說文】臨下也。【徐曰】安居以臨下,監之也。【揚子方言】察也。【廣韻】領也。【詩小雅】何用不監。【箋】女何用爲職,不監察之。【禮王制】天子使其大夫爲三監。監於方伯之國。【註】使佐方伯,領諸侯,監臨而督察之也。上監去聲,下監平聲。【周禮天官大宰之職】邦國立其監。【註】謂公侯伯子男,各監一國。【莊子天運篇】監臨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又【韻府】攝也。【左傳閔二年】君行則守,守曰監國。 又【韻會小補】觀也。【魯語】長監于世。 又監寐,猶寤寐也。【後漢桓帝紀】監寐寤嘆。【註】言雖寢而不寐也。 又雲氣臨日也。【周禮春官】眂祲掌十煇之灋,四曰監。【疏】謂有赤雲氣在日旁,如冠珥。珥,卽耳也。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歲隂在寅,歲星居丑,正月晨出東方,名曰監德。 又【唐韻】格懺切【集韻】【韻會】居懺切【正韻】古陷切,□減去聲。義同。 又【爾雅釋詁】視也。【書太甲】天監厥德,用集大命。【詩大雅】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又官名。【史記五帝紀】黃帝置左右監。又【唐書百官志】官寺之別曰寺,曰監。又【韻會】牧苑及鹽鐵官所治皆曰監。 又宦寺亦曰監。【史記秦本紀】衞鞅因景監求見孝公。【註】監,奄人也。 又姓。【風俗通】衞康叔爲連屬之監,其後氏焉。【史記田齊世家】監止爲齊□公相。【註】監,一作闞。 又【韻會】通作鑑鍳。【書酒誥】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班倢伃自傷賦】□女圖以鏡監。 又監監,如金之監而明察也。【靈樞經】陽明之上監監然。 又【集韻】苦濫切,音闞。地名,在東平郡。【史記封禪書】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註】監,音闞。 又【前漢韋孟諫詩】我王如何,曾不斯覽。黃髮不近,胡不時監。監叶覽,覽音濫。 又叶古嫌切,音蒹。【韓愈子產頌】在周之興,養老乞言。及其已衰,謗者使監。 【六書正譌】从臨省聲,兼意。从血者,與□同義。古者歃血爲□,書其辭曰:明神監之。故□與監皆从血,會意。考證:〔【左傳閔二年】君行則有守,守曰監國。〕 謹照原文 省有字。〔【史記天官書】歲隂在寅,歲星居丑,正月辰出東方,名曰監德。〕 謹照原文辰出改晨出。 盒 【午集中】【皿字部】 盒 【廣韻】侯閤切【集韻】曷閤切【正韻】胡閤切,□音合。【類篇】盤屬。【廣韻】盤覆也。【字彙】俗作器名。 又【集韻】烏含切,音諳。器口斂也。 盔 【午集中】【皿字部】 盔 【廣韻】苦回切【集韻】【韻會】枯回切,□塊平聲。盂器。 又【玉篇】鉢也。 又【正字通】俗呼首鎧曰盔。 盖 【午集中】【皿字部】 盖 【正字通】俗蓋字。(蓋)〔古文〕□【唐韻】古太切【韻會】居太切,□音匄。苫也。【左傳襄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註】白茅,苫也,今江東呼爲蓋。 又掩也。【書蔡仲之命】爾尚蓋前人之愆。 又覆也。【關尹子八籌篇】其高無蓋。 又車蓋。【周禮冬官考工記】輸人爲蓋以象天,崇十尺。 又語辭。【詩小雅】謂天蓋高,謂地蓋厚。 又【廣韻】胡□切,音盍。亦苫蓋也。【集韻】靑齊人謂蒲席曰蒲蓋。 又通盍,何不也。【禮檀弓】子蓋言子之志于公乎。 又【正韻】古沓切。地名。【孟子】王使蓋,大夫王驩爲輔行。【註】蓋,齊下邑也。【前漢地理志】泰山郡蓋。 又姓。【前漢曹參傳】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又蓋寬饒,字次公,魏郡人。 又【韻補】居氣切,叶音旣。【宋玉高唐賦】蜺爲旌,翠爲蓋,風起而止,千里而逝。 盗 【午集中】【皿字部】 盜 〔古文〕□□□□【唐韻】徒到切【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音導。【說文】私利物也。【易說卦】坎爲盜。【疏】取水行潛,竊如盜賊也。【左傳文十八年】竊賄爲盜,盜器爲姦。【周禮秋官】司隸帥其民而搏盜賊。【詩小雅】君子信盜,亂是用暴。【傳】盜,逃也。【風俗通】言其晝伏夜奔,逃避人也。 又【正字通】凡隂私自利者皆謂之盜。【穀梁傳哀四年】春秋有三盜,微殺大夫,謂之盜。非所取而取之,謂之盜。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 又泉名。【後漢郡國志】徐州有盜泉。【說苑】水名盜泉,孔子不飲,醜其名也。 又星名。【宋史天文志】客星東南,曰盜星。主大盜。 又千里馬名。【穆天子傳】右服盜驪。【爾雅釋畜疏】駿馬小頸,名曰盜驪。 又草名。【爾雅釋草疏】蕧一名盜庚。 【六書正譌】卽涎字,欲也,欲皿爲盜,會意。从。俗从次,誤。 【卯集下】【攴字部】 【廣韻】補米切【集韻】普米切,□音睥。【說文】毀也。【集韻】或作捭。 又【廣韻】博計切【集韻】必計切,□音閉。義同。 又【集韻】卜禮切,音埤。【類篇】□,擊聲。 盙 【午集中】【皿字部】 盙 【唐韻】方矩切,音甫。【說文】黍稷圜器,本作簠。 盚 【午集中】【皿字部】 盚 【集韻】渠尤切,音求。姓也。見直音。 又【正字通】俗以盚爲盒名。 【子集下】【力字部】 【集韻】龍都切,音盧。【玉篇】助也。又【集韻】良據切,音慮。本作□,義同。 □ 【未集上】【竹字部】 □ 【篇海】戸吳切,音胡。□被也。 □ 【未集上】【米字部】 □ 【海篇】音分。掃棄之也。 又音奮。義同。○按糞或作□,當卽□字之譌。 盫 【午集中】【皿字部】 盫 【說文】同盦。【六書索隱】亦借爲庵舍字。古人印章多用之。 盠 【午集中】【皿字部】 盠 【廣韻】郞奚切【集韻】憐題切【正韻】鄰溪切,□音黎。【博雅】瓢也。【廣韻】以瓢爲飲器也。一曰簞也。 又【廣韻】盧啓切【集韻】【韻會】里弟切【正韻】良以切,□黎上聲。義同。 【集韻】與劙同。亦作□。 盡 【午集中】【皿字部】 盡 【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秦上聲。【說文】器中空也。【小爾雅】止也。【玉篇】終也。【廣韻】竭也。【集韻】悉也。【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註】適可而止也。 又【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 又姓。見【萬姓統譜】。 又【唐韻】【正韻】卽忍切【集韻】【韻會】子忍切,□津上聲。【類篇】極也。【正韻】盡之也。【書康誥】往盡乃心。【詩小雅】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左傳閔二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曰:盡敵而反。【禮樂記】殷周之□盡矣。 又【韻會】皆也。【左傳昭二年】韓宣子曰:周禮盡在魯矣。 又【類篇】任也。【增韻】縱令也。【左傳文十四年】公子商人,盡其家貸於公。【禮曲禮】虛坐盡後,食坐盡前。俗作儘。 又盡盡,極視盡物之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學者之嵬盡盡然,盱盱然。 又【韻會】徐刃切【正韻】齊進切,□秦去聲。亦竭也。【周語】齊國佐其語盡。【註】盡其心意,善惡褒貶,無所諱也。【世說新語】可以累心處都盡。【註】盡,猶空也。 監 【午集中】【皿字部】 監 〔古文〕□□譼【唐韻】【正韻】古銜切【集韻】【韻會】居銜切,□減平聲。【說文】臨下也。【徐曰】安居以臨下,監之也。【揚子方言】察也。【廣韻】領也。【詩小雅】何用不監。【箋】女何用爲職,不監察之。【禮王制】天子使其大夫爲三監。監於方伯之國。【註】使佐方伯,領諸侯,監臨而督察之也。上監去聲,下監平聲。【周禮天官大宰之職】邦國立其監。【註】謂公侯伯子男,各監一國。【莊子天運篇】監臨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又【韻府】攝也。【左傳閔二年】君行則守,守曰監國。 又【韻會小補】觀也。【魯語】長監于世。 又監寐,猶寤寐也。【後漢桓帝紀】監寐寤嘆。【註】言雖寢而不寐也。 又雲氣臨日也。【周禮春官】眂祲掌十煇之灋,四曰監。【疏】謂有赤雲氣在日旁,如冠珥。珥,卽耳也。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歲隂在寅,歲星居丑,正月晨出東方,名曰監德。 又【唐韻】格懺切【集韻】【韻會】居懺切【正韻】古陷切,□減去聲。義同。 又【爾雅釋詁】視也。【書太甲】天監厥德,用集大命。【詩大雅】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又官名。【史記五帝紀】黃帝置左右監。又【唐書百官志】官寺之別曰寺,曰監。又【韻會】牧苑及鹽鐵官所治皆曰監。 又宦寺亦曰監。【史記秦本紀】衞鞅因景監求見孝公。【註】監,奄人也。 又姓。【風俗通】衞康叔爲連屬之監,其後氏焉。【史記田齊世家】監止爲齊□公相。【註】監,一作闞。 又【韻會】通作鑑鍳。【書酒誥】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班倢伃自傷賦】□女圖以鏡監。 又監監,如金之監而明察也。【靈樞經】陽明之上監監然。 又【集韻】苦濫切,音闞。地名,在東平郡。【史記封禪書】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註】監,音闞。 又【前漢韋孟諫詩】我王如何,曾不斯覽。黃髮不近,胡不時監。監叶覽,覽音濫。 又叶古嫌切,音蒹。【韓愈子產頌】在周之興,養老乞言。及其已衰,謗者使監。 【六書正譌】从臨省聲,兼意。从血者,與□同義。古者歃血爲□,書其辭曰:明神監之。故□與監皆从血,會意。考證:〔【左傳閔二年】君行則有守,守曰監國。〕 謹照原文 省有字。〔【史記天官書】歲隂在寅,歲星居丑,正月辰出東方,名曰監德。〕 謹照原文辰出改晨出。 盽 【午集中】【目字部】 盽 【集韻】與同。 盤 【午集中】【皿字部】 盤 〔古文〕鎜【唐韻】薄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蒲官切,□畔平聲。【說文】承槃也。【正字通】盛物器。或木,或錫銅爲之。【左傳僖二十三年】乃饋盤飱置壁焉。【史記滑稽傳】杯盤狼籍。【呂氏春秋】功名著于盤盂。 又浴器亦曰盤。【禮喪大記】沐以瓦盤。【大學】湯之盤銘。【註】沐浴之盤也。 又國名。【南史梁武帝紀】盤盤國遣使朝貢。 又首出御世曰盤古氏。【任昉述異記】盤古氏,夫婦隂陽之始也,天地萬物之祖也。今南海中盤古國人,皆以盤古爲姓。 又犬名。【干寶搜神記】高辛帝有犬,其文五色,名盤瓠。 又姓。明隆慶中有盤銘。 又【博雅】盤桓,不進也。【後漢張楷傳】前此徵命,盤桓未至。 又與般通。【爾雅釋詁】樂也。【書五子之歌】乃盤遊無度。【孟子】般樂怠傲。 又與蟠通。【集韻】曲也。【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山則盤紆岪鬱。【諸葛亮贊】初九龍盤。 又盤庚,殷王名。【前漢古今人表】作般庚。 又鉤盤,九河之一。【爾雅釋水註】水曲如鉤,流盤桓也。 又門名。【陸廣微吳地志】盤門,古作蟠門。嘗刻木作蟠龍,以此鎭越。 又通作磐。【前漢文帝紀】盤石之宗。【成公綏嘯賦】坐盤石。【註】盤,大石也。 又與螌通。【春秋隱元年疏】郭璞云:蜚卽負盤,臭蟲。【集韻】作負螌。 又叶蒲延切,便平聲。【古詩】上枝似松柏,下根據銅盤。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聮。 又叶似宣切,音旋。【張衡南都賦】翹遙遷延,□蹁躚,結九秋之增傷,怨西荊之折盤。【註】西荊卽楚舞也。折盤,舞貌。 又蜀江三峽中水波圓折不定者,名曰盤。亦作旋。【張□過黃牛峽詩】盤渦逆入嵌空地,斷壁高分繚繞雲。【袁桷詩】敎民風揜草,化俗水旋渦。 又叶符兵切,音平。【崔瑗竇大將軍鼎銘】禹鏤其鼎,湯刻其盤。紀功申戒,貽則後人。【韻補】庚通眞。 【說文】本作槃。【廣韻】俗作柈。 盥 【午集中】【皿字部】 盥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玩切,音貫。【說文】澡手也。【增韻】以盤水沃洗曰盥。【易觀卦】盥而不薦。【註】盥,將祭而潔手也。【左傳僖二十三年】奉匜沃盥。【禮鄉飲】【酒義】盥洗揚觶。【魏書武帝紀】臨祭就洗,以手擬水而不盥。 又【集韻】灌祭也。或作灌。【正韻】通作祼果。 又【廣韻】古滿切【集韻】【韻會】【正韻】古緩切,□貫上聲。義同。 【說文】从臼水臨皿。【正字通】澡滌者兩手掬水。象形。 □ 【未集中】【耒字部】 □ 【五音類聚】於京切,音英。草茸也。 □ 【未集中】【缶字部】 □ 【玉篇】五鎋切。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