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 第 55 页/共 976 页
【卯集下】【斗字部】 【廣韻】【集韻】□博幔切,音半。【說文】量物分半也。
盦 【午集中】【皿字部】 盦 【唐韻】烏合切【集韻】乙盍切,□諳入聲。【說文】覆□也。【博古圖】周有交虬盦,蓋鼎之□也。 又【集韻】鄔感切,諳上聲。又【廣韻】【集韻】□烏含切,音諳。義□同。 鼎文作盦。徐鉉曰:俗作罯,非。
盧 【午集中】【皿字部】 盧 【唐韻】洛乎切【集韻】【正韻】龍都切【韻會】籠都切,□路平聲。【說文】飯器也。【字彙】盛火器也。【六書正譌】別作鑪爐,非。 又與鑪罏壚□通。【類篇】賣酒區也。【前漢食貨志】令官作酒,率開 盧以賣。又【司馬相如傳】文君當盧。【註】累土爲盧,以居酒瓮,四邊隆起,其一面高,形如鍜盧。【史記】作當鑪。【晉書阮籍傳】作當罏。【王戎傳】作酒壚。 又借爲黑色之稱。【集韻】黑弓也。通作玈。或作黸。【書文侯之命】盧弓一,盧矢百。【左傳僖二十八年】作玈弓矢。【揚子法言】作黸。 又【釋名】土黑曰盧。盧然解散也。 又【水經注】奴盧縣有黑水,故池水黑曰盧,不流曰奴,因以爲名。 又【韻會】湛盧,越劒名,歐冶子所鑄。言湛然如水黑也。 又勃盧,矛屬。【集韻】長□謂之勃盧。 又呼盧,摴蒱戲,五子皆黑曰盧,最勝采也。【晉書劉毅傳】挼喝五木成盧。 又與矑通。目中黑子也。【前漢揚雄甘泉賦】玉女無所,眺其淸盧。【註】盧,目童子也。【文選】作矑。本作〈目□〉。 又與獹通。良犬名。【詩齊風】盧令令。【傳】盧,田犬。【張華博物志】韓國有黑犬,名盧。【博雅】作韓獹。 又與顱通。頭盧,首骨也。【前漢武五子贊】頭盧相屬於道。【史記】作頭顱。俗作髗。 又當盧,馬首飾。【詩大雅鉤膺鏤鍚箋】眉上曰鍚,刻金飾之,今當盧也。【正義】當馬之額盧。 又的盧,馬名。【埤雅】顙有白毛,謂之的盧。俗云的顱,非也。 又與鸕通。水鳥名。【前漢司馬相如上林賦】箴疵鳷盧。【註】鸕鷀也。【史記】作鸕。 又與蘆通。觚盧,草名。【前漢司馬相如子虛賦】蓮藕觚盧。【註】扈魯也。【史記】作菰蘆。 又【廣韻】葦未秀者曰蘆。【禮中庸】夫政也者,蒲盧也。【朱註】蒲,葦也。【鄭註】蒲盧,蜾蠃,謂土蜂也。【爾雅釋蟲】果蠃,蒲盧。【註】卽細腰蜂也。【解頤新語】瓠細腰者曰蒲盧。蜂細腰者一曰蒲盧。 又與□通。胡盧,匏面圜者。本作瓠□。 又水名。【宋史河渠志】有胡盧河。【五代史突厥傳】牛蹄突厥,其水曰瓠□河。 又與櫨通。柱上柎,卽今之斗也。【釋名】盧在柱端,都盧負屋之重也。【爾雅釋宮】作櫨。【疏】斗栱也。 又與籚廬通。都盧,國名。一曰戲伎名。【前漢地理志】南入海有都盧國。【註】其國人勁捷,善緣高,故張衡西京賦云:都盧尋橦。【程大昌演繁露】唐人以緣橦爲都盧緣。○按《晉語》侏儒扶盧,韋氏謂扶緣也。盧矛戟之柲,緣之以爲戲。《說文》作扶籚。《周禮冬官考工記》作廬器。註:廬,力吾反,戈戟殳矛之柄也。是盧與籚廬古字通。 又與轤通。鹿盧圜轉木也。【禮喪大記註】以紼繞□閒之鹿盧,輓棺而下之。 又鹿盧,劒名。【宋書禮志】劒不得鹿盧形。【註】古劒首以玉作鹿盧,謂之鹿盧劒。 又果名。【爾雅釋木邊腰棗註】今謂之鹿盧棗。 又若盧,官名。主弩射。【前漢百官公卿表】少府屬官有若盧令丞。 又獄名。主鞫將相大臣。【禮月令疏】囹圄,漢曰若盧。 又盧牟,猶規矩也。【淮南子要略篇】盧牟六合。 又盧胡,笑也。一作胡盧。【後漢應劭傳】掩口盧胡而笑。【孔叢子抗志篇】衞君胡盧大笑。 又地名。【左傳隱三年】尋盧之盟也。【註】齊地,今濟北盧縣故城。 又山名。【前漢揚雄校獵賦】後□盧山。【註】單于南庭山也。 又姓。【廣韻】姜氏封於盧,以國爲氏。又複姓。【列子】有長盧子,古有尊盧氏,後氏焉。又有盧胥,善弋。【左傳】有盧蒲嫳,漢有索盧恢。【姓苑】有盧妃氏,湛盧氏。【五代周書】有豆盧寧。【魏書】有叱盧,沓盧等氏。又三字姓。【魏書】有吐伏盧,奚斗盧。【北史】有莫胡盧。 又【字彙】盧回切,音雷。【周禮夏官職方氏】兗州其浸盧維。鄭康成讀。◎按《水經注》:漢封劉豨爲盧縣侯国。《前漢王子侯表》作雷侯豨。是盧雷古字通。 又【正韻】凌如切,音閭。與臚同。【唐書和逢堯傳】欇鴻盧卿。【前漢百官公卿表】作鴻臚,秦名典客,漢武帝更名大鴻臚。 又與閭同。【前漢霍去病傳】濟弓盧。【註】水名。【史記】作弓閭。 【說文】本从虍从□。俗从田作盧,非。考證:〔【詩大雅鉤膺鏤錫箋】眉上曰錫。〕 謹按錫字从易。二錫字□改鍚。〔【周禮夏官職方氏】兗州其浸維盧。〕 謹照原文維盧改盧維。
盨 【午集中】【皿字部】 盨 【唐韻】相庾切,音醑。【說文】盨,負戴器也。 又【廣韻】疎舉切【集韻】爽阻切,□音所。義同。 【字彙補】譌作□,非。
睝 【午集中】【目字部】 睝 【集韻】良脂切,音棃。【類篇】目閉也。
秚 【午集下】【禾字部】 秚 【集韻】部滿切,音伴。物相和也。
盩 【午集中】【皿字部】 盩 【唐韻】【集韻】【韻會】□張流切,音輈。【說文】引擊也。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右扶風有盩厔縣,今屬陝西西安府。【正字通】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名縣。 又【集韻】直祐切,音胄。【詩傳】諸盩,太王古公父名。 又【集韻】□留切,胄平聲。義同。 又【字彙補】古抽字。【呂氏春秋】涉血盩肝以求之。 【說文】本作□,从攴,見血也。【字彙】誤載皿部。又譌作□,分二音二義,□非。【字彙補】譌作□,尤非。
盪 【午集中】【皿字部】 盪 【唐韻】徒朗切【集韻】【韻會】待朗切【正韻】徒黨切,□唐上聲。與蕩同。【說文】滌器也。 又【廣韻】滌盪,搖動貌。 又【集韻】【韻會】大浪切【正韻】徒浪切,□唐去聲。【增韻】推盪也。【易繫辭】八卦相盪。【註】言運化之推移也。【釋文】諸家作蕩,唯王肅音唐黨切。 又【類篇】動也。【左傳昭二十六年】震盪播越。【史記樂書】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也。 又滌也。一曰放也。【前漢藝文志】盪意平心。又【丙吉傳】□伺胡組郭徴卿,不得令晨夜去皇孫敖盪。【註】放也。又【爾雅釋訓】盪盪,僻也。【疏】弗思之僻也。【前漢郊祀志】求之盪盪,如繫風捕景。 又大貌。【揚雄河東賦】參天地而獨立兮,廓盪盪其亡雙。 又直盪,官名。見【隋書百官志】。 又直盪,旗名。見【宋史儀衞志】。 又跳盪,軍名。【唐書百官志】矢石未交,陷堅突衆敵,因而敗者曰跳盪。 又漢宮名。【三輔黃圖】駘蕩宮。又作駘盪,云春時景色駘蕩也。【註】蕩,盪字同。 又【韻會小補】通作湯。【前漢天文志】四星若合,是謂大湯。【註】猶盪滌也。 又姓。見【姓苑】。 又【集韻】大浪切【正韻】徒浪切,□音宕。亦動也。 又【廣韻】【正韻】□徒郞切,音唐。盪突,亦作傏□,通作唐突。 又【廣韻】吐郞切【集韻】他郞切,□音湯。亦盪突也。又【隋大業末童謠】上山喫鹿獐,下山喫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盪。又【鄭熊番禺記】廣俗,壻未見妻之父母,先飲一大杯,曰盪風。今俗有盪風冒雪之語。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他浪切,湯去聲。亦滌器也。 又行也。【論語】奡盪舟。【註】陸地行舟也。
盬 【午集中】【皿字部】 盬 【唐韻】公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五切,□音古。【說文】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行十六里。【左傳成六年】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註】郇瑕,古國名,在河東解縣。盬,鹽也。猗氏縣鹽池是。【周禮天官鹽人】凡齊事,鬻盬以待戒令。【疏】盬出於鹽池,今之顆鹽是也。【史記貨殖傳】倚頓用盬鹽起。【註】謂出鹽直用不練也。一說盬鹽,河東大盬。散鹽,東海煑水爲鹽。 又不攻緻也。一曰不堅牢也。【詩唐風】王事靡盬。【前漢息夫躬傳】器用盬惡。 又啑也。【左傳僖二十八年】晉侯夢楚子伏己而盬其腦。 又【玉篇】姑也。【揚子方言】且也。又雜猝也。【註】皆倉卒也。 又【集韻】古慕切,古去聲。攻緻也。 又【廣韻】古胡切【集韻】【韻會】【正韻】攻乎切,□古平聲。□楚人謂鹽池爲盬。
盭 【午集中】【皿字部】 盭 【唐韻】【集韻】【韻會】□與戾同。【史記司馬相如傳】盭夫爲之垂。【張揖註】狼戾之夫也。【前漢膠西于王傳】爲人賊盭。【註】古戾字。【史記】作戾。 又違也。【前漢張耳□餘贊】何鄉者慕用之誠,後相背之盭也。 又疾名。【賈誼治安策】病非徒瘇也,又苦□盭。【師古註】□同蹠。言足蹠反戾,不可行也。 又胝也。【呂氏春秋】□有惡人,長肘而盭。 又山名。【史記霍去病傳】率戎士踰烏盭。 又與綟通。【前漢百官公卿表】諸侯王金璽盭綬。【註】盭,草名。出琅邪平昌縣,似艾,可染綠,因以名綬也。【晉書載記】作綠綟綬。 又【廣韻】練結切【集韻】力結切,□音□。義同。 【說文】本作□。省从□,讀若戾。【徐鉉曰】□者繫辠人見血也。弼戾之意。【說文長箋】亦作□。
目 【午集中】【目字部】 目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莫六切,音牧。【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韓詩外傳】心之符也。【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書舜典】明四目。【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史記□丞相世家】□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又動目以諭也。【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又含怒側視也。【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又【小爾雅】要也。【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 又見也。【公羊傳桓二年】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註】目,見也,斥見其惡也。 又稱也。【穀梁傳隱元年】段,鄭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註】謂稱鄭伯。 又條目。【論語】請問其目。【註】條件也。【前漢劉向傳】校中祕書,各有條目。 又節目。【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 又題目。【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爲己目。【註】命品藻爲題目。【晉書山濤傳】甄拔人物,各有題目,時稱山公啓事。 又凡目。【周禮天官小宰】師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公羊傳僖五年】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事也。 又科目。【舊唐書懿宗紀】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舉人。【宋史選舉志】宋之科目有進土,有諸科,有武舉,常選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爲盛。 又黃目,周彝名。【禮明堂位】鬱尊用黃目。 又暉目,鴆鳥也。【淮南子繆稱訓】暉目知晏。【註】晏,無雲也。天將晏靜,暉目先鳴。 又比目,魚名。不比不行。亦謂之鰈。見【爾雅釋地】。 又橫目,傅草別名。鬼目,苻草別名。俱見【爾雅釋草】。 又海外有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見【山海經】。 又天目,山名。【元和地志】上有兩峰,峰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河目縣,屬幷州。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目州隷隴右道。 又姓。【潛夫論】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後。 又目宿,草名。通作□。【前漢西城傳】馬耆目宿。【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又叶莫筆切,音密。【夏侯湛抵疑】心有窮志,貌有飢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躍舟船之檝。惜東壁之光,不以寓貧婦之目。
盯 【午集中】【目字部】 盯 【廣韻】直庚切【集韻】除庚切,□音棖。【玉篇】□盯,視貌。【廣韻】直視也。【孟郊城南聯句】眼瞟强盯□。 又【集韻】【韻會】□抽庚切,音撐。又【廣韻】【集韻】□張梗切,朾上聲。又【集韻】豬孟切,朾去聲。義□同。 【類篇】或作。【集韻】與瞠同。或作瞪。
盰 【午集中】【目字部】 盰 【唐韻】【集韻】□古旱切,干上聲。【說文】目多白也。 又張目也。【白虎通】盰目□兵,天下富昌。 又人名。【後漢西羌傳】隴西太守劉盰。 又【廣韻】古按切【集韻】【韻會】居案切【正韻】古汗切,□干去聲。義同。
□ 【未集上】【竹字部】 □ 【字彙補】篠字之譌。【庾信宿國公□】浮于江海,達于淮泗。□簜旣敷,瑤琨卽序。
盱 【午集中】【目字部】 盱 【唐韻】況于切【集韻】【韻會】匈于切,□音吁。【說文】張目也。【六書故】張目企望者,必猶豫不進也。【揚子方言】燕代朝鮮冽水謂黸瞳子爲盱。【註】謂舉眼也。【易豫卦】盱豫悔。【註】上視也。【前漢王莽傳】盱衡厲色。【註】眉上曰衡。盱衡,舉眉揚目也。 又【爾雅釋詁】憂也。【詩小雅】云何其盱。【鄭箋】病也。【朱傳】望也。 又盱盱,張目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學者之嵬盱盱然。 又視周章貌。【莊子寓言篇】而睢睢盱盱,而誰與居。 又【博雅】睢睢盱盱,元氣也。 又【集韻】睢盱,小人喜悅貌。 又質朴之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鴻荒朴略,厥狀睢盱。 又縣名。盱眙,屬臨淮郡。又盱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漢,□見【前漢地理志】。 又通作訏。【詩鄭風】洵訏且樂。【註】洵,訏樂貌。韓詩作恂盱。【前漢地理志】亦作恂盱。【註】恂,信。盱,大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盱,虺牀。【註】蛇牀也。一名馬牀。 又姓。【集仙傳】漢盱烈,豫章人。【墉城集】有盱母。【萬姓統譜】或从目从干,音幹。 又人名。【公羊傳昭三十一年】顏夫人有子,名盱。【註】盱,又許孤反。本或作□。一音夸。 又【集韻】雲俱切,音于。亦蛇牀也。與□同。 又【集韻】荒胡切,音呼。亦張目也。與□同。
盲 【午集中】【目字部】 盲 【唐韻】武庚切【集韻】【正韻】眉庚切【韻會】眉切,□音蝱。【說文】目無牟子。【釋名】盲,茫也,茫茫無所見也。【淮南子泰族訓】盲者,目形存,而無能見也。 又盲風,疾風也。【禮月令】仲秋盲風至。 又【正韻】巫放切。與望同。【周禮天官內饔】豕盲眂而交睫腥。【註】盲,當爲望。【禮內則】作望視。 又叶謨郞切,莽平聲。【荀况佹詩】天地易位,四時易鄉。列星隕墜,旦暮晦盲。 又叶謨蓬切,音蒙。【老子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越絕書】內視者盲,反聽者聾。 【集韻】或作瞢朚□。考證:〔【淮南子泰俗訓】盲者,目形存,而無能見也。〕 謹按盲者二句見泰族訓,謹照原書改泰族訓。
瘃 【午集中】【疒字部】 瘃 【唐韻】陟玉切【集韻】【韻會】珠玉切,□音劚。【說文】中寒腫覈。【玉篇】手足中寒瘡也。【正韻】寒瘍。【前漢趙充國傳】手足皸瘃。【註】文穎曰:瘃,寒創也。【又】霜雪疾疫,瘃墯之患。【註】謂因寒瘃而墮指。【正字通】今俗呼足跟凍瘡曰竈瘃。【玉篇】或作□。
瘅 【午集中】【疒字部】 癉 【唐韻】丁榦切【集韻】【韻會】得案切【正韻】得爛切,□音旦。【說文】勞病也。【書畢命】彰善癉惡。【傳】明其爲善,病其爲惡。【左傳襄十九年】荀偃癉疽。【註】癉疽,惡創。【疏】癉,勞病也。 又黃病。【前漢嚴助傳】南方暑濕,近夏癉熱。【註】師古曰:癉,黃病。音丁幹反。 又與僤同。亦作□。【詩大雅】下民卒癉。【傳】癉,病也。【釋文】癉,本又作僤。沈本作□。 又【唐韻】【集韻】【韻會】丁賀切【正韻】丁佐切,□音跢。義同。 又【爾雅釋詁】癉,勞也。【釋文】丁賀反。 又【博雅】癉,苦也。【釋文】多賀反。 又【廣韻】【正韻】丁可切。【集韻】【韻會】典可切,□音嚲。【廣韻】勞也。怒也。【正韻】亦作憚。 又【廣韻】都寒切【集韻】【韻會】多寒切,□音單。【廣韻】火癉,小兒病也。【集韻】勞病也。【史記倉公傳】風癉客脬,難于大小溲,溺赤。【註】正義曰:癉,音單。旱也。脬,膀胱也。言風癉之病,客居在膀胱。【前漢藝文志】癉十二病方四十卷。【註】師古曰:癉,黃病。音丁韓反。 又【廣韻】徒干切,音壇。風在手足病。 又【集韻】他干切,音□。義同。 又【集韻】黨旱切【正韻】多□切,□音亶。【集韻】風病。 又【張衡東京賦】飛礫雨散,剛癉必斃。【註】癉,難也。言鬼之剛而難者,皆盡死也。【釋文】癉,音亶。
瘇 【午集中】【疒字部】 瘇 【集韻】豎勇切。與□同。脛氣足腫也。【前漢賈誼傳】天下之勢,方病大瘇。【註】如淳曰:腫足曰瘇。
瘈 【午集中】【疒字部】 瘈 【集韻】吉詣切,音計。狂也。【左傳襄十七年】國人逐瘈狗,瘈狗入于華臣氏。【釋文】狂犬也。又【哀十二年】國狗之瘈,無不噬也。 又【集韻】居例切,音猘。又征例切,音制。義□同。 又詰計切,音契。瘈瘲,癇疾。 又吉曳切,音訐。又胡計切,音系。義□同。 又【廣韻】【集韻】□尺制切,音掣。與痸同。
【丑集中】【土字部】 【正字通】同宇。屋邊也。見鐘鼎文。
【丑集下】【女字部】 【廣韻】田□切【集韻】丁□切,□音郖。嫗,語帖也。 □□通。
瘉 【午集中】【疒字部】 瘉 【唐韻】以主切【集韻】【韻會】勇主切,□音庾。【說文】病瘳也。【徐曰】今別作愈,非是。玉篇,小輕也。【前漢高帝紀】漢王疾瘉。【釋文】瘉,病差也。 又【廣韻】病也。【詩小雅】父母生我,胡俾我瘉。【傳】瘉,病也。【又】不令兄弟交相爲瘉。 又【廣韻】羊朱切【集韻】【韻會】容朱切【正韻】雲俱切,□音兪。又【韻會】兪戍切【正韻】羊茹切,□音裕。義□同。 又賢也。【晉語】東方之士孰為瘉。【註】瘉,賢也。【釋文】瘉,羊茹反。【前漢藝文志】不猶瘉於野乎。
瘊 【午集中】【疒字部】 瘊 【廣韻】戸鉤切【集韻】胡溝切,□音侯。【廣韻】疣癭。【正字通】疣小者,俗謂之瘊子。【方書】地膚子,白□各等分,煎湯,洗數次,瘊子盡消。
瘋 【午集中】【疒字部】 瘋 【集韻】方馮切,音風。頭瘋病。【方書】偏頭風,在右屬痰屬熱,在左屬風屬血。
瘌 【午集中】【疒字部】 瘌 【唐韻】盧達切【集韻】郎達切,□音剌。【說文】楚人謂藥毒曰痛瘌。【博雅】瘌,痛也。【揚子方言】凡飲藥傅藥而毒,南楚之外謂之瘌。 又【玉篇】辛也。 又【廣韻】癆瘌不調。 又【集韻】傷也。疥也。或作癩。 又【集韻】落蓋切,音賴。義同。
□ 【未集上】【竹字部】 □ 【集韻】余章切,音陽。□□,筕篖也。
瘐 【午集中】【疒字部】 瘐 【集韻】【韻會】□勇主切,音□。【爾雅釋訓】瘐瘐,病也。【註】賢人失志,懷憂病也。【集韻】囚以飢寒而死曰瘐。【前漢宣帝紀】瘐死獄中。【註】蘇林曰:病也。囚徒病,律名爲瘐。 又【集韻】容朱切,音兪。或作瘉。義同。
瘑 【午集中】【疒字部】 瘑 【集韻】同。 又姑華切,音瓜。病也。
瘓 【午集中】【疒字部】 瘓 【廣韻】吐緩切【集韻】土緩切,□音疃。痶瘓,病貌。【正字通】癱瘓,四體麻痺不仁,皆因風寒暑濕所致。
【子集下】【刀字部】 【唐韻】【集韻】□旨善切,饘上聲。【玉篇】伐擊也。又【集韻】黨旱切,音亶。割也。又【集韻】式戰切,音扇。本作□。
瘕 【午集中】【疒字部】 瘕 【唐韻】乎加切【集韻】何加切,□音遐。【說文】女病也。 又與瑕同。【郝敬讀書通】舊唐書:韋後稱制,負犯痕瘕。又明皇開元二十七年,大赦諸色痕瘕人,咸從洗滌。瘕,音霞。與瑕同。 又【廣韻】古馬切【集韻】舉下切,□音賈。【集韻】腹中久病。【正字通】癥瘕,腹中積塊堅者曰癥,有物形曰瘕。【方書】腹中雖硬,忽聚忽散,無有常準,謂之瘕。言病瘕而未及癥也。經曰:小腸移熱于大腸爲伏瘕。【註】小腹熱已移入大腹,兩熱相搏,故血溢而爲伏瘕也。【史記扁鵲倉公傳】遺積瘕也。【註】犬狗魚鳥,不熟食之,成瘕病。【又】臣意診其脈曰蟯瘕。【註】索隱曰:音饒檟。正義曰:人腹中短蟲。【山海經】招搖之山,麗□之水出焉。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註】瘕,蟲病也。 又【廣韻】古訝切【集韻】居迓切,□音駕。又【廣韻】古牙切【集韻】居牙切,□音嘉。義□同。 又【集韻】虛加切,音煆。喉病。或作疨。
瘖 【午集中】【疒字部】 瘖 【唐韻】於今切【集韻】【韻會】於金切【正韻】於禽切,□音音。【說文】不能言病。【釋名】瘖,唵然無聲也。【禮王制】瘖聾跛躃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疏】瘖謂口不能言。【史記淮隂侯傳】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淮南子主術訓】故皐陶瘖而為大理,天下無虐□。 又蟲名。【揚子方言】□謂之寒蜩。寒蜩。瘖蜩也。 又【集韻】於禁切,音。痛劇也。 又【韻彙小補】古文陰字。註詳阜部八畫。
瘗 【午集中】【疒字部】 瘞 〔古文〕□【唐韻】於罽切【集韻】壹計切,□音。【說文】幽薶也。【爾雅釋言】瘞,幽也。【疏】謂埋藏。又【釋祭名】祭地曰瘞薶。【註】旣祭埋藏之。【詩大雅】上下奠瘞。【釋文】瘞,埋也。【禮禮運】故先王秉著龜,列祭祀瘞繒。【註】埋牲曰瘞。 又【儀禮覲禮】祭川沈,祭地瘞。【註】古文瘞作殪。祭地瘞者,祭月也。 又【爾雅釋詁】瘞,微也。 又【集韻】壹計切,医去聲。義同。
瘘 【午集中】【疒字部】 瘺 【字彙】力候切,音漏。瘺瘡。亦作瘺。考證:〔【字彙】力侯切,音漏。〕 謹照原文力侯切改力候切。
□ 【未集上】【米字部】 □ 【廣韻】倉胡切,音粗。米不精也。
□ 【未集中】【耳字部】 □ 【玉篇】桑經切,音星。聰也。
瘙 【午集中】【疒字部】 瘙 【廣韻】蘇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先到切,□音喿。【博雅】瘙,創也。 又【集韻】蘇遭切,音騷。義同。
瘚 【午集中】【疒字部】 瘚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居月切,音厥。【說文】逆气也。【廣韻】氣逆。【博雅】瘚,病也。【韓詩外傳】無使小民飢寒,則瘚不作。 又【正字通】通作厥。【內經厥論】陽氣衰于下爲寒厥,隂氣衰于下爲熱厥。【註】厥者,逆也。下氣逆上,卒乍眩仆,輕者漸蘇,重者不起,隂陽之氣衰于內,故二厥由之而生。 又【集韻】其月切,音□。義同。 【集韻】或作欮。
瘛 【午集中】【疒字部】 瘛 【唐韻】【集韻】□尺制切,音掣。【說文】小兒瘛瘲病也。【急就章】癰疽瘛瘲痿疲痮。又【前漢藝文志】有瘛瘲方。 又人名。【前漢功臣表】宋子惠侯許瘛。 又【集韻】尺列切,音掣。義同。又胡計切,音系。【博雅】瘛,瘲也。【釋文】瘛,乎計反。
瘜 【午集中】【疒字部】 瘜 【唐韻】相卽切【集韻】悉卽切,□音息。【說文】寄肉。【廣韻】惡肉。【方書】鼻肬曰瘜肉,亦謂之瘜菌,鼻通息,故从息。【聖濟總錄】咽生瘜肉,先刺破,令血出,用鹽豉和搗塗之,效。
瘝 【午集中】【疒字部】 瘝 【字彙】□本字。
瘞 【午集中】【疒字部】 瘞 〔古文〕□【唐韻】於罽切【集韻】壹計切,□音。【說文】幽薶也。【爾雅釋言】瘞,幽也。【疏】謂埋藏。又【釋祭名】祭地曰瘞薶。【註】旣祭埋藏之。【詩大雅】上下奠瘞。【釋文】瘞,埋也。【禮禮運】故先王秉著龜,列祭祀瘞繒。【註】埋牲曰瘞。 又【儀禮覲禮】祭川沈,祭地瘞。【註】古文瘞作殪。祭地瘞者,祭月也。 又【爾雅釋詁】瘞,微也。 又【集韻】壹計切,医去聲。義同。
瘟 【午集中】【疒字部】 瘟 【集韻】烏昆切,音溫。疫也。【抱朴子微旨卷】經瘟役則不畏。 又【集韻】烏沒切,音□。心悶貌。 又於云切,音熅。瘟瘟,小痛貌。
瞁 【午集中】【目字部】 瞁 【廣韻】許役切【集韻】呼役切,□兄入聲。驚視貌。【周邦彥汴都賦】心駭神悸,瞁而不敢進。【盛恩北固山賦】瞁然失色。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呼狊切,馨入聲。義同。或作□。
瘠 【午集中】【疒字部】 瘠 〔古文〕【廣韻】【集韻】【韻會】□秦昔切,音籍。【說文】瘦也。本作膌。今作瘠。【廣韻】病也。【易說卦】乾爲瘠馬。【疏】瘠馬,骨多也。【左傳襄二十九年】何必瘠魯以肥□。【書微子】多瘠罔詔。【傳】紂故使民多瘠病,而無詔救之者。 又【禮樂記】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疏】瘠謂省約。 又姓。 又音漬。【前漢食貨志】故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註】孟康曰:肉腐爲瘠。蘇林曰:瘠,音漬。師古曰:瘠,瘦病也。言無相棄捐而瘦病者耳,不當音漬也。 又或作胔。【前漢婁敬傳】羸胔老弱。
【丑集下】【女字部】 【集韻】悉合切,音霅。媕,女字。一曰容也。
【子集下】【刀字部】 【唐韻】相玉切【集韻】【韻會】須玉切,□音粟。細切也。
【卯集上】【心字部】 【等韻】胡桂切,音慧。明也。
瘡 【午集中】【疒字部】 瘡 〔古文〕創【廣韻】【集韻】【韻會】初良切【正韻】初莊切,□音瑲。【玉篇】瘡,痍也。【集韻】痏也。【韻會】瘍也,痍也。【釋名】瘡,牫也,□毀體使傷也。【張衡西京賦】所惡成瘡痏。【註】創痏謂瘢痕。【南史宋武帝紀】虎魄療金瘡。 又【集韻】磢霜切。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