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语录 - 第 228 页/共 230 页

朕每见臣僚上殿。开口便知他肺腑。可与者即与。不可即不与。   师云。世间事不出一个公字。上曰。是如此。   朕每看方册。自古帝王无悟道者。师云。古今唯陛下一人。   更须退步体究方得纯一。觉得省力处。便是得力处。上曰。   秀才家多不信佛法。师云。佛者觉也。   须是当人见性成佛。昔有一官人。著无佛论呈仰山。接得便问云。   公所述论。意谓本来有佛故论。谓本来无佛故论。   官人无对。山又云。若本来有。公争得云无。若本来无。   今制此论。岂不成有。官人又无对。上曰。好一拶。师云。   三教圣人设教。只要整顿今人脚手。   且如孔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此乃八字打开。   自是时人不会。上曰。孔子好。孟子辨不及孔子。师云。   陛下圣明见得甚亲切。昔德山和尚道。凡有文字语言。   尽是依草附木竹石精灵。所以老僧从头棒将出去。   待有独脱底出来。共伊商量。陛下须是独脱始得。上曰。   朕未尝放舍此事。师云。此事无有穷尽。譬如入海转深。   上曰是。宗门紧要因缘。更举一二。师云。昔兴化和尚。   一日见同参来。才上法堂。化便喝。僧亦喝。行三两步。   化又喝。僧亦喝。须臾近前。化拈棒。僧又喝。化云。   你看这汉犹作主在。僧拟。化便打。直打下法堂。却归方丈。   侍僧问云。适来僧有甚言句。触忤和尚。化云。   是他适来也有权也有实。也有照也有用。   我将手向伊面前横两遭。却去不得。似这般汉。不打更待何时。上曰。   如此作家。师云。只如兴化道我将手向伊面前横两遭处。   这此子须是著眼向上看得透始得。此是临济骨髓。   上曰。山中想多有衲子理会得者。师云。   做工夫者极多。亦有受得钳锤者。上曰。闻说住持得甚好。师云。   上感圣恩。乃辞下殿。师淳熙七年四月二十九日。   进劄乞归老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奉圣旨依准。   至五月三十日。召对便殿赐坐。上曰。   禅师何遽思山林而去朕耶。师云。臣本是山林人。今复山林去。理当然也。   既此心契合。虽千里对面。又安能逃于至化也。   昔南泉和尚道。山僧自小牧得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放。   不免食他国王水草。拟向溪西放。   亦不免食他国王水草。臣今虽归林下。实不出陛下所统。上曰然。   但不得时复论道。师云。道不可说时有。不说时无。   且诸天天鼓。常演苦空。弥陀国上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   傥正念现前。喧寂不间。则弹丝吹竹。皆谭实相也。   上曰。造次必于是。师云。直须如此。上曰。朕今心意释然。   常自怡说。且如寻常所做工夫。并所作偈颂语言。   透彻巳否。师云。陛下乘夙愿力下生。以夙熏种智纯熟。   闻举便知落处。既知落处。自然身心喜悦。   此乃初心入道境界。暂得如是。   实未曾啐地折嚗地断百了千当。如臣所见。陛下所得正住欢喜地耳。上曰。   何谓欢喜地。师云。菩萨进修有十地。欢喜乃初地。故经云。   若有菩萨。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   乃至立广大智。生广大解。慈悲现前。又云。菩萨始发如是心。   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   乃至决定当得无上菩提。住如是法。名住欢喜地。菩萨住此地。   成就多欢喜。今陛下心意释然。常自怡悦。正合此耳。上曰。   余九地可尽说。师云。辞繁恐浼圣听。容别具奏闻。上曰。   古来悟得性燥者谁。师云。临济水潦德山岩头诸大老。   皆悟得性燥。上曰说看。师云。   临济因缘向来巳曾举了。如水潦参江西马大师。当胸踏倒。忽然大悟。   起来抚掌大笑云。百千三昧无量妙义。   尽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巳后示众每云。自从一吃马师踏。   直至如今笑不休。又呵呵大笑。上曰。悟后直得如此快活。   师云。这个便是啐地折嚗地断底样子。上曰。   德山岩头如何。师云。德山参龙潭。因侍立至夜深。潭云。   子且下去。山便珍重揭帘而出。却回云。外面昏黑。   龙潭乃点纸烛度与德山。山拟接。潭即吹灭。山便礼拜。潭云。   子见个什么道理。山云。某甲从今日去。   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后来保宁勇和尚颂云。一条瀑布岩前落。   半夜金乌掌上明。大开口来张意气。   与谁天下共横行。又岩头参德山。才跨门便问。是凡是圣。德山便喝。   岩头便礼拜。洞山闻得乃云。若不是公。   也大难承当。岩头云。洞山老汉不识好恶。   我当时一手抬一手搦。上曰。祖师也是性燥。俗人中还有如此者么。   师云有。如本朝李附马。问石门聪和尚云。   弟子欲学禅得否。门云。此是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   李于是契悟。乃述颂云。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   直趣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上曰。俗人能如此也难得。   师云。此事无僧无俗。上至佛祖下及蠕动。皆悉具足。   故古人有言。悟则事同一家。不悟则万别千差。上曰。   至言。朕须到此田地方巳。师云。佛法至妙无有穷巳。   如有穷巳则成住著。才成住著便有窠臼。如僧问石霜。   拨尘见佛时如何。霜云。直须挥剑。若不挥剑。   渔父栖巢。望陛下卓起脊梁。以金刚王宝剑。挥除见剌。   自然一著高一著。一步阔一步。佛祖亦奈何不得也。上曰。   当如禅师之言。今辞朕去。后几时复来。师云。   臣既归林下。不敢妄动。上曰。每遇朕生辰。可来一次。师云。   谨领圣旨。乃辞下殿。上赐御制云。禅师所陈菩萨十地。   乃是修行渐次。从凡入圣夫复何疑。方知脚踏实处。   十二时中曾无间断。以至圆熟。杂染纯净俱成障碍。   任作止灭。脱此禅病。当如禅师之言。   常挥剑刃卓起脊梁。发心精进犹恐退堕。每思到此。   兢兢业业未尝敢忽。今俗人乃有以禅为虚空。以语为戏论。   其不知道也。如此事至大。岂在笔下可穷也。聊叙所得耳。   师淳熙九年十月十一日。恭奉圣旨。召对便殿。   起居并进香毕。师云。臣恭别圣颜三载。荷陛下恩覆隆厚。   臣与徒众日夕焚诵。仰报万一。上曰。闻安众行道不易。   师云。上感圣恩。良久赐坐。上曰。久思与禅师说话。   师云。陛下圣明天纵。道德日新。大圆镜中。初无间隔。   上曰。做工夫如何得彻。师云。做工夫是有心。   打彻是无心。陛下但于日用应缘处。常常提撕。上曰。   朕于日用应缘。甚觉得力。师云。只这得力。便是受用处。   陛下地位中人。乘愿力而来。示现帝王身。但正心术。   于富贵声色中。使得富贵声色。乃见力量。正如赵州道。   时人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辰底道理。   七月间蒙赐问。以物见则惑。以目见则著。臣尝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