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錍论私记 - 第 3 页/共 6 页

○次譬於迷事。   若唯从迷说则波无水名西失东称。   ○次例合二初合情性。   情性合譬思之可知。   初文者情谓事情如波性即理性如水只可得云性本非事情必不得云唯情无性。   ○次合无情有无。   无情有无例之可见。   无情有无者无有唯性如水无情无性如波只可得云性无无情必不得云无情无性望譬易解故云可见。   ○四内心将顺滥听途说引论再征二初问。   於是野客恭退昃跪而谘曰波水之譬其理实然仆曾闻人引大智度论云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仁何故立佛性之名。   可解。   ○次答三初答文无。   余曰亲曾委读细捡论文都无此说或恐谬引章疏之言世共传之。   ○次纵而为通。   泛为通之此乃迷名而不知义法名不觉佛名为觉众生虽本有不觉之理而未曾有觉不觉智故且分之令觉不觉岂觉不觉不觉犹不觉耶反谓所觉离能觉耶。   次言迷名等者名谓法佛二名义即名下之旨法从谛理且言不觉佛约观智对法名觉智既已觉境观徧融一体三宝更何差别故净名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众生生约心体和合法约心体离染佛约心体觉知体一对殊名三义徧迷名惑旨故云不知等。   ○三约果难因二初问。   客曰若尔至佛方会凡离何乖。   初问意者由前云众生无有觉智觉智当有应唯极果凡夫分对亦复何乖离字平声也。   ○次答二初正答。   余曰子为学佛为学凡耶理本无殊凡谓之离故示众生令觉彼不觉故觉不觉自会一如故知觉无不觉不名佛性不觉无觉法性不成觉无不觉佛性宁立。   ○次判大小二初正判。   是则无佛性之法性容在小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   ○次举佛性异名反难前义二初双立。   故今问子诸经论中法界实际实相真性等为同法性在无情中为同真如分为两派。   分为两派者诸教之内不见无情为法界等。   ○次双难二初难同真如。   若同真如诸教不见无情法界及实际等。   在无情但名法性若在有情名为佛性。   ○次难同法性二初引五文。   若在无情但名法性非佛性者何故华严须弥山顶偈赞品云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若能如是解则见卢舍那岂非诸法本有舍那之性耶又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精进慧云法性本清净如空无有相此亦无所修能见大牟尼岂於无性又云无修能见牟尼又真实慧云一切法无相是则真佛体。   在无情中不名佛性者华严诸文何故法佛义无两途故引五文以之为证。   ○次结示二初示体同名异。   既真佛体在一切法请子思之当免迷教及迷佛性之进否也故真如随缘即佛性随缘佛之一字即法佛也故法佛与真如体一名异。   ○次引证释成二初引佛性论。   故佛性论第一云佛性者即人法二空所显真如当知真如即佛性异名。   破四性名为人空无四假名为法空所空之理体一即佛性也初引论竟。   ○次重引华严证情无情即是法界佛性等异名其体无二二初华严。   华严又云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实如是诸法性实义俱非有言众生非众生岂非情与无情二俱随缘并皆不变故俱非有所以法界实际一切皆然故知法性之名不专无情中之真如也以由世人共迷法相名异体一故也。   ○次辨同异二初判三义三初判性名在凡在理。   然虽体同不无少别凡有性名者多在凡在理如云佛性理性真性藏性实性等。   ○次判法界等名徧通一切。   无性名者多通凡圣因果事理如云法界及实相等。   ○三判极证定慧唯在果。   如三昧陀罗尼波罗蜜等则唯在於果。   初略判三义竟。   ○次释出修性二初正明修性。   所以因名名佛性等者众生实未成佛得理证真开藏以烦恼生死是佛等性示令修习名佛等性而诸教之中诸名不互立涅盘经中多云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故偏言之世人迷故而不从果云众生有故失体徧。   初世人等者谓不顺经示言一切众生有果人依正不二之性也。   ○次约於色心示性体徧二初明徧心。   又云徧者以由烦恼心性体徧云佛性徧故知不识佛性徧者良由不知烦恼性徧故唯心之言岂唯真心。   ○次明徧色二初示色徧。   子尚不知烦恼心徧安能了知生死色徧色何以徧色即心故何者依报共造正报别造岂信共徧不信别徧耶能造所造既是唯心心体不可局方所故所以十方佛土皆有众生理性心种以性喻空具如涅盘一十复次。   色心不二对迷且分。   ○次斥失三初斥。   故知不晓大小教门名体同异此是学释教者之大患也。   ○次引权名证。   故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及亦得解脱等。   ○三寄悟辨迷比决优劣五初约外道。   子初不达余之义旨故闻之惊骇为子申己理合释然故知世人局我遮那唯阴质内而直云诸法是无情者则有二种不如外道外道尚云我大色小我徧虚空叉外道犹计众尘所成亦不直云无情而已。   ○次约三藏小乘。   又有二种不如小乘小乘尚云由业力造造徧三界又小乘犹知诸法无常亦不直云无情而已。   ○三约通三乘人。   又有二种不如共乘共乘尚知造心幻化幻徧三界又知诸法体性即真。   ○四约於别教。   若次第乘故非所拟。   ○五引示通塞。   子闻是已亦合薄知教法权实佛性进否。   金刚錍论私记会本卷上   金刚錍论私记会本卷下     唐 天台沙门 荆溪大师 撰     门人 明旷法师 记     日域张府 释 辩才 会   ○次解一疑三二初问二初结前。   客曰仁善分别实坏重疑信一切法皆正因性。   重疑者重字平声疑理疑教并决故云也。   ○次生后。   而云正中三因种徧修徧果徧又云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情犹未决。   ○次答二初通所迷之意。   余曰良由自昔不善徧揽因果自他依正观於己心心佛众生亦由不闲诸教大旨不晓佛说果德之意不达佛现互融之由。   良由昔观不揽十如因果不揽自他十界不揽依报正报入一念心已心佛及众生无非法界故云不善等又为暗诸教大意归会妙理故云亦由等又缘迷於佛说果德之性令生修习故云不晓等又由不晓佛现神变互融无碍由因观具无非一心故云不达等。   ○次引问晓迷四初叙问意。   余欲开导子之情怀更以四十六问而问於子子若能晓余之一问则众滞自消法界融通释然大观洞见法界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   ○次正列问。   △二初攻解八初佛性五问。   问佛性之名从因从果从因非佛果不名性。   答初问者因果不二佛性宁偏。   问佛性之名常无常耶无常非性常不应变。   二者佛性常住变不名性。   问佛性之名共耶别耶别不名性共不可分。   三者非共非别共别不二。   问佛性之名大小教耶小无性名大无无情。   四者大小内外其理一如大教所诠性外无法虽云无情情无俱实。   问佛性之名有权实耶对体辨异其相何耶。   五者权体真性遍於六道实教实体必遍三千无非遮那非并非别。   △次约无情五问。   问无情之名大小教耶大教大部有权实耶。   六者无情之名出偏小教设出大教亦权所诠圆实之义性外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