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钞玄谈 - 第 24 页/共 24 页
第三但属下此即裕公以法界后偈为流通但是善财五相之中显因广大相之一半故非一部流通。
末后二偈但结偈中佛德非通一部。
末后二偈下但言有云即刊定记主意用此义言但结偈中佛德者以普贤向赞如来言不能尽故总结云剎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若将结叹佛德为流通则一部之中无菩萨德。
十行等末类有此偈。
十行等者上以义破此以文破彼非经终而有此偈故今此偈非是一部用为流通但当会当品流通意耳言十行末偈者偈云菩萨功德无有边一切修行皆具足假使无量无边佛於无量劫说不尽何况世间天及人一切声闻及缘觉能於无量无边劫赞叹称扬得究竟释曰法界偈末结佛德无尽此结十行菩萨之德不可尽耳而言等者等取十向十地十向末云一切众生由可数三世心量亦可知如是普贤诸佛子功德边际无能测一毛度空可得边众剎为尘可知数如是大仙诸佛子所住行愿无能量此结回向行愿无尽十地末云十方国土碎为尘可於一念知其数毫末度空可知量亿劫说此不可尽而言此者明此上十地德无尽耳是知位位品品德德之末皆结无尽故非一部之流通也。
经来未尽未必在后。
经来未尽者破第五师言未必者容许后有但不必定耳如毗卢遮那品末或随好品末等既不必有故难取定。
眷属流通但约义故。
眷属流通者即第六师以约义理於一佛乘分别说三根本法轮摄彼眷属故云摄群经为眷属何必将彼为此流通此中有序不用彼序何独用彼为此流通。
▲故依远公。
三结归正义也。
▲二问答相属科者古云此九会中大位问答总有五番第一会中大众起四十问或当会答尽名举果劝乐生信分二从第二会初有四十问至第七会末答尽名修因契果生解分中间虽有诸问并是随说随问非是大位问答不思议品不问因故三第八会初起二百问当会答尽名托法进修成行分四第九会初起六十问如来自入师子频申三昧现相答名顿证法界分五福城东善财求法等别问别答名历位渐证分。
第二问答相属科文分为二初通叙昔说二密示今意今初古云此九会者疏意存四故举古释以第五无大位问答故。
▲古德以善财犹属正宗故今既判入流通则前唯四兼取流通以为五分未爽通涂。
古德以善财下二密示今意意有其二故但为四一五无大位问故二第五属流通故故云今既判入流通则前唯四第四应名依人证入成德分兼取流通者顺於古义第一分中既摄一部序分不於正宗之四分为五分故取流通为第五分理亦无违但无大位之问故疏合四耳。
▲三以文从义科者此经一部有五周因果即为五分初会中一周因果谓先显舍那果德后遮那一品明后本因名所信因果二从第二会至第七会中随好品名差别因果谓二十六品辨因后三品明果亦名生解因果三普贤行品辨因出现品明果即明平等因果非差别显故亦名出现因果四第八会初明五位因后明八相果明出世因果亦名成行因果五第九会中初明佛果大用后显菩萨起用修因名证入因果因果二门俱证入故各分因异果亦为十也。
第三以文从义科谓据现文但有其四四位大问故就第二分中有差别平等二义故分为五周因果初明五位因等且依一相以八相是应现故故属果摄若克实而言成如来力下四门方是其果前一百九十六门皆属因摄若以八相为果果有一十九门余皆属因言名出世因果者品名离世间故言亦名成行因果者废於位名意有行故。
▲四前后摄迭科者一部分二谓前九会是本会亦是佛会佛为主故从文殊至福城东已后并是末会亦是菩萨会以诸善知识为会主故二就前中亦二初八会明所成解行后一显所证法界三就前中复二初七会明历位修成行后一明圆融周普行四前中复二初明修生因果后普贤下二品明修显因果五就前复二初明修生因后不思议法等三品明修生果六就前复二初明位中因行后十定下六品明位后之行七就前复二初明地前比行后第六一会明十地证行八就前亦二初位前十信行后第三会已去三会明入位三贤行九就前亦二初明所信佛果法后问明品下三品明能依能信菩萨行十就前中复二初会明佛依报果后名号下三品明佛正报果。
四前后摄迭科者虽有十重总为二分从后倒摄节节除后就前分二故初位前者以四十二位明义十信未成位但为住因故仁王詺十住为十信故取能成信詺所成住故。
▲五前后钩锁科亦分为十。
五前后等者即是新意文中二初标数二正释。
▲一第一会为依报因果前明依报果后毗卢遮那品辨因二更取毗卢遮那及第二会初三品为正报因果前因后果三以名号至菩萨住处名依起因果依於本有而修起故前果后因四从问明品至随好品明差别因果前因后果。
一第一会下第二正释也於中分三初通释前四二别释第五三通释后五今初然文有十节谓一经初五品五毗卢遮那品三名号下三品四问明至住处有二十三品为一节五不思议至随好三品为一节六普贤行品为一节七如来出现品为一节八离世间品为一节九入法界品为一节初后不重用但合有八重因果以第九离世间品及第十法界各自为一重因果故得为十。
▲五取不思议下至普贤行品为圆融因果前果后因。
五取不思议下二别释第五文分为四初正释二解妨三引证四结成今正释也。
▲以不思议等与前为果果别於因与后为果则一一融摄。
以不思议下二解妨谓有问言差别圆融二义非一如何前差别果得为圆融果耶故通意云虽不思议等经文是一所望异故果别於因成差别因果果自圆融得成圆融之果言圆融者以一一德周法界故三十六门门门之中含十句故所说之相难测量故品名标为不思议故。
▲然有六义证成。
然有六义下三引证证成不思议等三品为普贤行之果普贤行品是不思议等因。
一因果相属科中多先果后因故。
一因果相属者五周因果所信证入二果居先差别因前亦先有果故云多先果也今亦先果后因与例同也而言因果相属科者即前第三以文从义科也谓从因果相属之义科成五故。
二四十八后未有证成普贤行后有证成者结属前故。
二四十八后等者若不思议至随好唯属差别果因果既终合有现瑞证成今却无证普贤行品既唯属出现之因既未说果何得有证明知普贤行竟有证结属前来不思议等故。
三普贤行品初无别发起便即蹑前云略示如来少分境故。
三普贤行品初等者若不属此品之初应合别有故起既无发起明是属前。
四以义明之不思议法显佛德难思一一圆融故。
四以义等者果德难思不可但为差别果故。
五前虽有问不思议品初重念问故。
五前虽问有等者即第二会初之问而复问者欲显不思议下难思是圆融因果之初故。
六第二会初已有三业为差别果故。
六第二会初等者前若无果要用不思议等为差别果前既已有此不思议等全属於后前段差别四果亦足。
▲由斯六义故普贤行品得属前因。
由斯六义下四结成第五圆融因果也。
▲六取普贤行及出现品为平等因果前因后果。
六取普贤行已下三通释后五也。
七取出现及离世间品为出现因果前果后因成佛涅盘亦因现故非说真成。
成佛涅盘下此遮外难恐有难云离世间品自有因果那得总为出现家因故为此通。
由离世间为因方能现世。
由离世间下释为出现因义。
八离世间品为成行因果通辨行故具因果故。
八离世间等者当会自成因果。
九取离世间品及法界品为法界因果前因后果由离世间称法界故因不依位果唯证入。
九全合两会为一因果。
十法界一品自为证入因果先果后因。
○其善财已下亦为无尽因果先因后果故历事至普贤一毛因则无尽普贤说佛德过虚空而果无尽以为流通故不明之。
十以入法界当会目成因果然第八会虽不钩前前出现品已曾钩此第十因果不钩第八会第八会已曾钩第九故并得名为钩锁因果其善财下历事为因普贤说佛德为果故。
▲六随品长分科者长分有十。
六随品长分科者不约会分总为直科三十九品以为十分耳。
一通辨教起因缘分二现相品下明佛果无涯大用分。
二现相下明佛果无涯大用分者现相品大用在义可知普贤三昧言大用者同加普贤不来而至一多延促皆无碍故毛光赞德无不周故成就华藏皆说如来徧净法界徧应剎海令依正相入尘含法界皆无涯大用也。
三毗卢遮那品举彼住因证成分四名号下三品明大用应机普周分五问明品下至十地品末明诸位差别今修分六十定品下至随好品末明差别因圆果满分七普贤行品下二品明普行因成现果分八离世间品明因果超绝世间分九法界品中前分明大众顿证法界分十尔时文殊下明一人历位渐证分。
▲七随其本会科者亦为十分一初会名举果令信分二第二会明能信成德分三第三会初贤十住分四第四会中贤十行分五第五会上贤十向分六第六会圣位十地分七第七会因圆果满分八第八会普贤大行分九第九会初行成行成证入分十善财下善友教证分。
十善财下若据标云随其本会科会各一分只成九分欲显圆十故开后一据实合有十会表圆或经来未尽且按文释耳。
▲八本末大位科者本会为九末会有五十五总为六十四分。
▲九本末徧收科者先九会为九分文殊为六千比丘说法为第十分及善财历一百一十善知识总一百二十分若开诸龙及三乘会及弥勒后文殊普贤三人便成一百二十五以慈氏云此长者子经由一百一十善知识已然后而来至於我所则弥勒已前已有一百一十故及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友其分数弥多若合为一则一百二十六分。
若开诸龙者前为百二十分则诸龙三乘皆属善财会初以初至福城本为善财故故不别开诸乘等会今约虽至福城城中善财等二千四众尚未出城先说普照法界修多罗利益诸龙及三乘人故别开之余并可知。
▲十主伴无尽科者一一会一一品一一法皆结通十方如此间说十方虚空法界一切世界乃至一切尘中皆如是说此结主经也又彼一一会等皆有他方尘数菩萨而来证法此结伴也即主伴相与周徧法界重迭无尽是则段数亦无尽无尽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