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第 556 页/共 658 页
论云:剃头为浮图。释曰:经云,浮图者,圣瑞灵图,浮海而至,故云浮图也。吴中石佛,泛海傥来,即其事矣。今子毁图像之图,为刑屠之屠,则泰伯端委而治,故无惭德,仲雍翦发文身,从容致化。遭子今日,必罗吠声之尤;事有似而非,非而似者。外书以仲尼为圣人,内经云。尼者女也,或有谓仲尼为女子,子岂信之哉!犹如屠图之相类,亦何以殊!
论云:丧门者,死灭之门也。释曰:门者本也,明理之所出入,出入从本而兴焉。释氏有不二法门,老子有众妙之门。书云:「祸福无门」。皆是会通之林薮,机妙之渊宅。出家之人,得其义矣。丧者灭也,灭尘之劳,通神之解,即丧门也。桑当为乘,字之误耳。乘门者,即大乘门也。烦想既灭,遇物斯乘。故先云灭门,末云乘门焉。且八万四千,皆称法门,奚独丧桑二门哉?
论云:胡人不信虚无,老子入关,故作形像之化也。释曰:原夫形像始立,非为教本意,当由灭度之後,系恋罔己,旃檀香像,亦有明文。且仲尼既卒,三千之徒,永言兴慕。以有若之貌,最似夫子,坐之讲堂之上。令其说法,门徒谘仰,与往日不殊。曾参勃然而言曰:「子起,此非子之座。」推此而谈,思仰可知也。罗什法师生自殊方,聪敏渊博,善谈法相,襁负佛经,流布关辅。诠以真俗二名,验以境照双寂,振无为之高风,激玄流于未悟,所谓遣之至于无遣也。子谓胡人不信虚无,诚非笃论。君子且强,理有优劣,不系形像,子以形像而语,不亦攻乎异端?
论云:剃头本不求佛,为服凶胡。今中国人士,不以正神自训,而取顽胡之法。释曰:夫六戎五狄,四夷八蛮,不识王化,不闻佛法者。譬如畜生,事均八难。方今圣主隆三五之治,阐一乘之法,天人同庆,四海诉诉,支行喙息,咸受其赖,喘嚅之虫,自云得所。子脱不自思厝言云云,宜急缄其舌,亦何劳提耳。
论云:沙门者,沙汰之谓也。释曰:息心达源,号曰沙门。此则练神濯秽,反流归洁,即沙汰之谓也。子欲毁之,而义逾美,真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者也。
论云:入国破国。释曰:夫圣必缘感,无往非应,结绳以後,民浇俗薄。末代王教,扌延扬尧孔。至如沙法所沾,固助俗为化,不待刑戮而自淳,无假楚挞而取正。石主师澄而兴国,古王谘勃以隆道。破国之文,从何取说?论云:入家破家。释曰:释氏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备有六睦之美,有何不善?而能破家。唯闲末学道士。有赤章咒咀,发谪阴私,行坛被发。呼天叩地,不问亲疏。相亲厌杀,此即破家之法矣。
论云:入身破身。释曰:夫身之为累,甚于桎梏。老氏以形骸为粪土,释迦以三界为火宅,出家之士。故宜去奢华,弃名利,悟逆旅之难常,希寂灭之为乐。流俗之徒,反此以求全,即所谓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也。近代有好名道士,自云神术过人,克期轻举,白日登天。曾未数丈,横坠于地。迫而察之,正大鸟之双翼耳。真所谓不能奋飞者也。验灭亡于即事,不旋踵而受诛。汉之张陵,诬罔贡高。呼曰米贼,亦被夷翦。入身破身,无乃角弓乎?
论曰:歌哭不同者。释曰:人哭亦哭,俗内之冥迹,临丧能歌,方外之坦情,原坏丧亲,登木而歌,孔子过而不非者,此亦是名教之一方耳。
论云,不朝宗者,释曰,孔子云,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公侯。儒者俗中之一物,尚能若此,况沙门者,方外之士乎?昔伯成子高、子州支伯,但希玄慕道,似不近屑人事。
论云:剃头犯毁伤。释曰「发肤之解,具于前答,联更略而陈之。凡言不敢毁伤者,正是防其非僻,触冒宪司,五刑所加,致有残缺耳。今沙门者,服膺圣师,远求十地,剃除须发,被服法衣,立身不乖扬名,得道还度天属,有何不可?而入毁伤之义。守文之徒,未达文外之旨耳。轮扁尚不移术于其儿,子何言哉!
论云:出家者未见君子,皆是避役。释曰:噫唉,何子之难喻邪?《左传》云:言者身之文。《庄周》云:言不广不足以明道。余欲无言,其可得乎。夫出家之士,皆灵根宿固,德宇渊深,湛乎斯照,确乎不拔者也。是以其神凝,其心道,超然遐想,宇宙不能点其胸怀,澹尔无寄,尘垢何能搅其方寸,割慈亲之重恩,弃房栊之欢爱,虚室生白,守玄行禅。或头陀林野,委身馁兽,或静节蔬餐,精心无怠,将勤求十力,超登无上,解脱天罗,销散地网,兆百福于未萌,济苍生于万劫。斯实大丈夫之宏图,非吾子所得闻也。避役之谈,是何言欤?孔子《羽页》喙三尺者。虽言出于口,终不以长舌犯人。则子之喙三尺矣,何多口之为累,伤人之深哉!
论云:三丁二出,一何无缘者。释曰:无缘即是缘生,有缘即是缘有缘起,何以知其然邪?世有阖门入道,故曰缘有缘起,有生不识比后者,故曰缘无缘生。十六王子,同日出家,随父入道,是则缘之所牵。阖门顿至,何其宜出二之有哉。无缘者自就无缘中求,反诸己而已矣。子方永坠无闲,遑复论此,将不欲倒置干戈乎。若能反迷,殊副所望。
论云:道家之教,育德成国者。释曰:道有九十六种,佛为最尊,梵志之徒,盖是培娄,假使山川之神能出云雨者,亦是有国有家之所祀焉。其云育德成国,不无多少,但广济无边,永拔涂炭。我金刚一圣,巍巍独雄。夫太极剖判之初,已自有佛;但于时众生,因缘未动,故宜且昧名称,□以言之。推三皇已上,何容都无礼易,则乾坤两卦,履豫二爻,便当与天地俱生。虽曰俱生,而名不俱出者,良由机感不发,施用未形,其理常在,其迹不著耳。中外二圣,其揆一也。故《法行》云:先遣三贤,渐诱俗教,後以佛经,革邪从正,李老之门,释氏之偏裨矣。经云:处处自说,名字不同,或为儒林之宗,国师道士;或寂漠无为,而作佛事。金□所说,合若符契。何为东西跳梁,不避高下邪?嗟乎!外道籍我智慧,赀我神力,遂欲挠乱我经文,虔刘我教训,人之无良,一至于此也。
论云:道者气。释曰:夫道之名,以理为用。得其理也,则于道为备。是故沙门号曰道人,阳平呼曰道士。释圣得道之宗,彭聃居道之末;得道宗者,不待言道,而道自显,居道之末者,常称道而道不足。譬如仲尼博学,不以一事成名,游夏之徒,全以四科见目。庄周有云:生者气也,聚而为生,散而为死,就如子言。道若是气,便当有聚有散;有生有死,则子之道。是生灭法,非常住也。尝闻子道又有合气之事,愿子勿言,此真辱矣。《庄子》又云:道在屎溺之道,得非吾子合气之道乎?(《宏明集》八)
◎释僧果
僧果,梁末龙光寺沙门。
◇高僧传後记
右此传是会稽嘉祥寺释慧皎法师所撰。法师学通内外,精研经律。著《涅疏》十卷,《梵网戒》等义疏,并为世轨。又撰此《高僧传》及序共十四卷,梁末承圣二年太岁癸酉,避侯景难,来至湓城,少时讲说。甲戌岁二月舍化,春秋五十有八。江州僧正慧恭为首,经营葬于庐山禅阁寺墓。时龙光寺释僧果同避难在山,遇见时事,聊记之云耳。(《高僧传》)
◎释智恺
智恺,扬州人,梁末之岭南。
◇大乘起信论序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故于如来灭後,六百馀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有一高德沙门,名曰马鸣,深契大乘,穷尽法性,大悲内融,随机应现,愍物长迷,故作斯论。盛隆三宝,重兴佛日,起信未久,回邪入正,使大乘正典,复显于时,缘起深理,更彰于後代,迷群异见者。舍执而归依,暗类偏情之党,弃著而臻凑。自昔已来,久蕴西域。无传东夏者,良以宣译有时。故前梁武皇帝,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国取经,并诸法师,遇值三藏拘兰难陀,译名真谛。其人少小博采,备览诸经。然于大乘,偏洞深远,时彼国王,应即移遣,法师苦辞不免。便就泛舟,与瞿昙及多侍从,并送苏合佛像□而至。未旬,便值侯景侵扰,法师秀采拥流,含珠未吐,慧日暂停,而欲还反,遂属(下有阙脱。)值京邑英贤,慧显、智韶、智恺、昙振、慧,与假黄钺大将军大保萧公勃,以大梁承圣三年岁次癸酉九月十日,于衡州始兴郡建兴寺,敬请法师敷演大乘,阐扬秘典,示导迷徒,遂翻译斯论一卷,以明论旨。玄文二十卷,大品玄文四卷,十二因缘经雨卷,九识义章两卷,传语人天竺国月支首那等,执笔人智恺等,首尾二年方讫,马鸣冲旨,更曜于时,邪见之流,伏从正化。余虽慨不见圣,庆遇玄旨,美其幽宗、恋爱无已,不揆无闻,聊由题记,傥遇智者,赐垂改作。(《释藏邑》九)
◎释昙斐
昙斐俗姓王,会稽剡人,住法华台寺。
◇合微密持经记
合微密持陀邻尼总持三本
《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
《佛说总持经》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
此经凡有四本,三本并各二名,一本三名,备如後列。其中文句参差,或梵或汉音殊,或随义制语,各有左右,依义顺文,皆可符同,所为异处,後列得法利三乘阶级人数,及动地雨华诸天妓乐供养,多不悉备,意所未详,一本一名《无量门微密之持》,二《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此一本名行于世,为常旧本。一本一名《阿难陀目亻去尼阿离陀罗尼》,二名《疾使人民得一切智》。一本一名《无端底门总持之行》,二名《菩萨降却诸魔坚固于一切智》。一本一名《出生无量门持》,二名《一生补处道行》,三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此本备明法利及动地妓乐事,四本皆各标前一名于经首,第二第三名,不以题经也。後舍利弗请名,佛说名,皆备如前列。(《出三藏记》)
全陈文
卷一
武帝
卷二
文帝
卷三
废帝
宣帝
卷四
后主
武宣章后
後主沈后
始兴王叔陵
卷五
周弘正
周弘让
周弘直
何之元
卷六
徐陵(一)
卷七
徐陵(二)
卷八
徐陵(三)
卷九
徐陵(四)
卷十
徐陵(五)
卷十一
徐陵(六)
卷十二
虞荔
虞寄
欧阳頠
江德藻
徐伯阳
姚最
沈君理
沈不害
沈文阿
卷十三
沈洙
袁泌
袁枢
顾野王
杜之伟
庾持
卷十四
沈炯
卷十五
许亨
张种
张立
蔡景历
毛喜
宗元饶
顾越
刘师知
萧沇
谢岐
卷十六
张正见
陈暄
傅縡
章华
伏知道
谢贞
褚玠
卷十七
陆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