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第 551 页/共 658 页

外篇二录九部,二千八百三十五种,三千五十四褒,六千五百三十八卷。   二千七百五十九种,五千九百七十八褒,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经书七十六种,七十八褒,一百卷符图。   ◇七录目录   △经典录内篇一   易部六十四种(案六十旧作本,误合二字为一也,今改正。)九十六帙,五百九十卷,尚书部二十七种,二十八帙,一百九十卷。   诗部五十二种,六十一帙,三百九十八卷。   礼部一百四十种,二百一十一帙,一千五百七十卷。   乐部五种,五帙,二十五卷。   春秋部一百一十一种,一百三十九帙,一千一百五十三卷。   论语部五十一种,五十二帙,四百一十六卷。   孝经部五十九种,五十九帙,一百四十四卷。   小学部七十二种,七十二帙,三百一十三卷。   右九部,五百九十一种,七百一十帙,四千七百一十卷。   △记传录内篇二   国史部二百一十六种,五百九帙,四千五百九十六卷。   注历部五十九种,一百六十七帙,一千二百二十一卷。   旧事部八十七种,一百二十七帙,一千三十八卷。   职官部八十一种,一百四帙,八百一卷。   仪典部八十种,二百五十二帙,二千二百五十六卷。   法制部四十七种,九十五帙,八百八十六卷。   伪史部二十六种,二十七帙,一百六十一卷。   杂传部二百四十一种,二百八十九帙,一千四百四十六卷。   鬼神部二十九种,三十四帙,二百五卷。   土地部七十三种,一百七十一帙,八百六十九卷。   谱状部四十二种,四百二十三帙,一千六十四卷。   簿录部三十六种,六十二帙,三百三十八卷。   右十二部,一千二十种,二千二百四十八帙,一万四千八百八十八卷。   △子兵录内篇三   儒部六十六种,七十五帙,六百四十卷。   道部六十九种,七十六帙,四百三十一卷。   阴阳部一种,一帙,一卷。   法部十三种,十五帙,一百一十八卷。   名部九种,九帙,二十三卷。   墨部四种,四帙,一十九卷。   纵横部二种,二帙,五卷。   杂部五十七种,二百九十七帙,二千三百三十八卷。   农部一种,一帙,三卷。   小说部十种,十二帙,六十三卷。   兵部五十八种,六十一帙,二百四十五卷。   右一十一部,二百九十种,五百五十三帙,三千八百九十四卷。   △文集录内篇四   楚辞部五种五帙,二十七卷。   别集部七百六十八种,八百五十八帙,六千四百九十七卷。   总集部十六种,六十四帙,六百四十九卷。   杂文部二百七十三种,四百五十一帙,三千五百八十七卷。   右四部,一千四十二种,一千三百七十五帙,一万七百五十五卷。   △术伎录内篇五   天文部四十九种,六十七帙,五百二十八卷。   纬讥部三十二种,四十七帙,二百五十四卷。   历算部五十种,五十帙,二百一十九卷。   五行部八十四种,九十三帙,六百一十五卷。   卜筮部五十种,六十帙,三百九十卷。   杂占部十七种,十七帙,四十五卷。   刑法部四十七种,六十一帙,三百七卷。   医经部八种,八帙,五十卷。   经方部一百四十种,一百八十帙,一千二百五十九卷。   杂艺部十五种,十八帙,六十六卷。   右十部,五百五种,六百六帙,三千七百三十六卷。(案已上内篇每录总数多与每部下数不合,外篇之仙道录亦然,皆弘明集传写之误也,今无以知为孰是,仍其旧而录之。)   △佛法录三卷外篇一   戒律部七十一种,八十八帙,三百二十九卷。   禅定部一百四种,一百八帙,一百七十六卷。   智慧部二千七十七种,二千一百九十帙,三千六百七十七卷。   疑似部四十六种,四十六帙,六十卷。   论记部一百一十二种,一百六十四帙,一千一百五十八卷。   右五部二千四百一十种,二千五百九十六帙,五千四百卷。   仙道录外篇二   经戒部二百九十种,三百一十八帙,八百二十八卷。   服饵部四十八种,五十二帙,一百六十七卷。   房中部十三种,十三帙,三十八卷。   符图部七十种,七十六帙,一百三卷。   右四部,四百二十五种,四百五十九帙,一千一百三十八卷。   《文字集略》一帙,三卷,序录一卷。   《正史删繁》十四帙,一百三十五卷,序录一卷。   《高隐传》一帙,十卷,序例一卷。   《古今世代录》一帙,七卷。   《序录二帙》,一十一卷。   《杂文一帙》,十卷。   《声纬一帙》,一卷。   右七种,二十一帙,一百八十一卷。(案此数亦不合,说见前。)   阮孝绪撰,不足编诸前录,而载于此。(《广弘明集》三)   ◇高隐传论   夫至道之本,贵在无为。圣人之迹存乎拯弊,弊拯由迹,迹用有乖于本。本既无为,为非道之至。然不垂其迹,财世无以平,不究其本,则道实交丧。丘旦将存其迹,故宜权晦其本,老庄但明其本,亦宜深抑其迹。迹既可抑,数子所以有馀,本方见晦,尼丘是故不足。非得一之士,阙彼明智,体之之徒,独怀鉴识。然圣已极照,反创其迹,贤未居宗,更言其本。良由迹须拯世,非圣不能。本实明理,在贤可照。若能体兹本迹,悟彼抑扬,则孔庄之意,其过半矣。(《梁书阮孝绪传》) 卷六十七 ◎任孝恭   孝恭字孝恭,临淮临淮人,为奉朝请,进司文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太清二年死侯景之难,有集十卷。   ◇为羊侍中让表   抟风扇融,不觉高升,击水扬,遂迷远大。犹愿长城巨防,射鲁仲之书;白羽朱旗,振武安之瓦,深入五千,张空拳以报主;横行十万,勒燕岭而酬君。(《艺文类聚》四十八)   ◇为汝南王檄魏文   夫大盗移国,终继枭翦之诛;凶狡凭陵,必致歼夷之戮。所以董卓称乱,徒藉群雄之手;王莽偷安,卒成光武之业。故市耀脐灯,府传饮器。我有魏今临一境,卜世相承,保黔黎,事逾年祀。尔朱荣胡貊遗种,边塞是居,奸宄妄才,凶愚丑类,茹备餐腥,本非人品,依随水草,取类马牛,而包藏祸图,窃怀反噬。遂长驱种落,用袭我周南,率彼猷豪;侵陵我河县,所以流离播越,亟淹星纪,仰慕园陵,俯伤黎庶。遂得式仰唐朝,宣奉舜阙。梁大皇帝功逾五帝,道迈三王,负当轩,平章百姓,垂拱而治,协和万邦。今遣同州刺史范遵等,董率前锋,扬旌致讨,先取滑台,鼓行金谷,关东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沦芜,室家颠殒;饮气吞声,志申雠怨。士各怀归,民思父母。表里符契,神灵响集。王者之师,有征无战。锋刃所裁,幸勿罹梁。(《艺文类聚》五十八)   ◇为何敬容移报东魏文   侍中宣惠将军尚书左仆射何敬容报魏执事,成汤二十七征,志唯静难;轩辕五十二战,义在拯民。既异时而同致,信殊政而一揆,岂其黜武以穷兵,宁为伏威而尊大。我皇帝降兹仁圣,承彼百王,负君临,不以四海为贵;冕旒日吴,常以百姓为心。同二仪以覆载,一六合而光宅,德□羲昊,道迈唐虞。谅开关之一君,信典谟而莫拟。均心彼我,等悦怨亲,物有常怀,人无异念。自北阙纷扰,河洛沸腾,牝鸡索家,萧墙起衅,事似谭尚,义类阙沈,竞寻干戈,民无定主,侯马泣师,月陈庭厩,裹粮请救,日填阙下。单民有时雨之望,遗黎兴后之悲。诚感仁恕,理恻皇慈,任好巢巢,纳二晋君。小白区区,存三亡国,况我朝廷,宁忘拯救。是以命师薄伐,至於伊川,云旗屡张,非为玩武,钲鼓载陈,岂尚威力?汤武不祀,周有义兵,区夫是雠,尺土非利,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九拒九攻,终劳率土,纳隍之肤,无忘寝食。李陵失律,催身晋阳;获彼来移,文见委曲。知魏当壁得人,龟兆有主,作相惟贤,栋梁克室。欲偃兵戎,式敦邻好,九皋既响,唳天已闻。铜山一启,灵锺斯应。矧乃出其言善,千里莫违,嘉言孔昭,良以收纳。且敌怨敌惠,不在後嗣;亡羊补牢,亦所未失,移至之日,辄以奏闻。即蒙诏可,不爽来意。行符缘边,偃兵解甲。庶烽火不警,边亭息侯,征夫舍刁斗之勤,处妇无愤望之志。寻常不争,农又桑是务;分灾恤患,继好息民,剩余在此岁久,情无疑难,还使赍移,报彼来怀。(《文苑英华》六百五十)   ◇答魏初和移文   盖闻轩辕五十二战,义在拯民;汤武二十七征,本惟静难。明异时而同致,信殊政而一揆。我皇帝屈兹上圣,承彼百王,卷六合而包容,弘二仪而覆载。照高日月,泽富云雨。值魏氏纷纶,亟离星晷,竞寻干戈,争以兴废。王无卒岁,相不浃辰,只马泣师,月陈庭阙。里粮请救,日款关扉。故屡动云旗,再驱苍兕,同小白之存亡,等任好之继绝。匹妇是雠,尺土非利。然百战百胜,犹苦四民;九拒九攻,终劳万姓。纳皇之念,无忘日昃。李陵失律,暂摧羽鳞。同孟明之反秦,似荀之归晋,并赍来移,闻之委曲。知彼当壁得人,兆龟有主,欲偃兵戈,式敦雅好。鹤鸣九皋,戾天巳响。出其言善,良以欣然。辄勒缘边屯戍,各息烽警,旌旗昼卷,刁斗夜停。混鸡戌于四邻,接桑麻于二境。(艺文类聚五十八,案此与《文苑英华互异。)   ◇辞县启   但以执笏丹墀,累飞庭叶。垂缨禁里,屡改栏花。顾慕阶墀,不愿违奉。不使恋主之心,施于犬马,倾日之志,偏在葵藿。(《艺文类聚》五十)   ◇谢赍钱治宅启   绳枢断续,薄雨已倾。席户穿阑,微风自卷。不悟恩隆问舍,降自天造;事深更宅,乃被庸微。跪条可授,毁垣再筑。遂得窗临上路,户望东家。人悦爽垲,里惊轮奂。门学于公,逆容驷马。巷均王睿,豫拟幡旗。(《艺文类聚》六十六)   ◇谢裙襦启   加以庭阙桑麻,室空机杼,床无暖席,桁靡悬衣。值蓬卷北郊,雁飞南浦。雪暗河阴,冰生海岸。而绳带屡尽,苦风霜之切,弊履恒穿,践泥沙之冻。自怜袖短,虽内手而犹寒,每恨衣轻,徒敛襟而弥怆。(《艺文类聚》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