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 - 第 14 页/共 15 页

两行白鹭忽飞过,冲破平湖一点清。   (四)五月西湖凉荻秋,新荷吐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济公写完道:「我今日没兴做诗,写亦胡乱,只好拿去遮遮壁罢!」张提点道:「写作俱佳,有劳大笔,可再吃几杯活活心情。」济 公道:「我今日没心情吃酒,倒不如到处走走,散散心罢!」二人相携着,信步走到望仙桥下,那桥墩下有个开茶坊的陈干娘,看见济公 走过,便叫声:「济师父那里去,请里面吃杯茶,歇歇脚吧!」济公道:「好好好,正想吃茶!」遂同张提点进去坐下,陈干娘忙冲了两 盏香茶送来,济公吃完了叫道:「陈干娘,难得你尽心,时常来扰你的茶,无以为报,我有一轴画象,寄放在白马庙前杜处士家,我写个 帖儿与你去讨来,好好放着,后来自有用处。」陈干娘谢了,叫人去讨了来,拿起一看,却是病奄奄的和尚,心中不喜,说道:「这个东 西有甚用处?」便卷起来搁在旁边。直到后来济公归空后,众太尉要寻济公的画象,叫人到各处裱店寻问,都找不到。直到遇着杜处士, 方知陈干娘茶坊里有一轴,石太尉将三千贯钱与他买了,这是后话。   且说济公同张提点出了茶坊门,走不多远撞见一担海蛳。张提点道:「我闻蛾蝶皆可作颂,不知这海蛳儿能作颂否?」济公乃信口作 颂道:   此物生在东海西,又无鳞甲又无皮;   虽然不入红罗帐,常与佳人亲嘴儿。   张提点大笑道:「颂得妙!游戏中大有禅意。」此时正是五月天气,忽然一阵雨来,二人只得走入茶坊暂避。济公见人拿了雨伞走过 ,因信口题道:   一竿翠竹,独立支撑;几幅油皮,四围遮盖。磨破时条条有眼,联络处节节有丝。虽云假合,不碍生成;莫道打开,有时放下。担当 云雨,饶他瓮泻盆倾;别造晴干,借此权为不漏。   须臾雨住,二人又走到长桥,听得鼓钹之声,却是卖面果儿的王妈妈,为王公做吉祥功德。张提点道:「怎这样人家,也做功德斋僧 ?」济公道,怎做不得?岂不知有诗道得好:   唐家街里闲游惯,妈妈家中请和尚;   三百衬钱五味食,羊毛出在羊身上。   张提点笑道:「花钱饮食事小,难道不要还他道场钱?」济公道,又有一首为证:   妈妈好善结良缘,斋僧不论圣和凡;   虽说冥中施舍去,少时暗里送来还。   张提点笑了一回,二人又往前走,走到清波门,忽见一家门首,晒了一缸酱,济公看一看,叫了两声「阿呀!阿呀!」已走过了,想 一想又缩转来,解开裤子将屁股坐在酱缸沿上,就象上毛坑的一般,哔历哔历的就撒了半缸。那晒酱的人家,有个小仆人看见了,连声叫 苦,急急赶出门来,要扯住他算帐,济公已走远了。小仆人忙去通知主人,主人乱嚷道:「甚么和尚,敢如此无礼!我赶上扯他回来要他 赔!」旁边一个邻舍来劝道:「我认得这个和尚,就是净慈寺里的济颠师,你就赶上他,也只好叫骂他两句,打他两下。他一个身子,有 甚么赔你?倒不如认倒霉,快快的倒掉罢!」那主人听说是济颠,叹了一口气,叫小仆人进去,再叫两个大汉来相帮,抬到沟里去倒,自 己掩着鼻子,在旁边看。不道这酱才倒到一半,那酱缸里活泼泼的钻出两条茶碗样粗的火赤练蛇来,望着抬缸的头上乱窜,二人突然看见 ,胆都吓碎!叫了一声:「阿呀!」放了手,将酱缸打得粉碎,那蛇就窜入沟里去了,酱里还有无数的小蛇,游了一地,主人看见又惊又 喜道:「原来济颠师故作此态,是救一家性命的,若不亏他,吃了这酱,岂不是死呢!」连忙同着几个人急急赶上去谢他,已不知往那条 路上去了。   却说那张提点一把拖了济公,急急的走了一程,才说道:「你虽是游戏,岂不坏了他一缸酱,倘被他们捉住,要你赔酱,何以处之? 」济公道:「你却不知,这酱内有毒蛇在内,受了毒气,若吃了定要伤人,我借此救他一家性命。」张提点半信半疑,一面说,一面走到 了一个古董店门口,二人站定看看,忽屏门开处,里面走出一个妇人来;三十上下年纪,生得好个模样儿,正打点在门口来做甚么?看见 有人在外,就缩转身走了进去,济公猛抬头一看,叫一声阿呀!也不分内外,竟赶紧走进去,双手将那妇人抱定,不知做什么?且看下回 分解。 第十九回  救人不彻因天数 悔予多事懒看山   却说那济公赶了进去,将那妇人抱定,把口向妇人的颈里著实咬著,那妇人急得满脸通红,浑身汗下,高声大叫道:‘罢了!罢了! 怎青天白日,和尚敢如此无礼!’里边爹娘仆人们听见,都跑了出来,扯著济公乱打乱骂。济公任他打骂,只是抱著妇人的颈项咬,济公 因当不得爹娘仆人在光头上打得凶,将手略松得一松,那妇人挣脱身子,跑进去了。济公见那妇人进去,跌著脚道:‘可惜!可惜!还有 一股未断。’济公站在堂前不走,幸喜这店主人不在家,见妇人脱身进去,也就跟了进去,一个小仆人奈何不得,只得喊邻舍来相帮,张 提点乘空扯著济公走,这时虽然走出几个邻舍来,认得是济公,知他不是个歪和尚,落得做人情,也不来赶了。   张提点扯著济公,走得远了,才埋怨道:‘你纵颠也要颠得有些影子,怎一个出家人,没因没由,抱著妇人的颈子去取笑?’济公叹 了一口气道:‘你不知道,这妇人颈项里已现出缢死的麻索痕,我一时慈悲,要替他咬断,只咬断了两股,苦被这些冤业不肯放,将我打 开,救人不能救到底,好不懊恼。’张提点也还不信。过了两日,再来打探,这妇人因与丈夫争气,果然自缢,麻绳已断了两股,惟一股 不断,竟缢死了,方叹济公的法力,果是不差。   且说当日济公同张提点又往前走,走得热了,又走进一个酒店里来,二人又吃。济公略略吃了几杯,即停杯作颂道:   朝也吃,暮也吃,吃得喉咙滑似漆,吃得肚皮壁立直,吃得眼睛瞪做白,吃得鼻头糟成赤。   有时纯阳三斗,有时淳于一石;有时鲸吞;有时龙吸,有时效篱下之陶,有时学瓮旁之毕。   吃得快,有如月赶流星;吃得久,有似川流不息;吃得乾,有如东海飞尘;吃得满,有如黄河水溢。其色美,珍珠琥珀;其味醇,琼 浆玉液。   问相知,麴糱最亲;论朋友,糟邱莫逆。一上手,润及五脏;未到口,涎流三尺。只思量他人请,解我之馋;并未曾我作主,还人之 席。倒于街,卧于巷,似失僧规;醉了醒,醒了醉,全亏佛力。   贵王侯要我超度生灵,莫不筛出来,任我口腹贪饕;大和尚要我开题缘簿,莫不提壶来,任我杯盘狼藉。醺醺然,酣酣然,果然醉了 一生;昏昏然,沈沈然,何尝醒了半日?借此通笑骂之禅,赖此混疯颠之迹。想一想菩提心,总是徒劳;算一算观音力,于人何益?在世 间只管胡缠,倒不如早些圆寂。虽说是死不如生,到底是动虚静实。收拾起油嘴一张,放下了空拳两只。   花落鸟啼,若不自知机;酒阑客散,必遭人面叱。艳阳春色,漫说绝伦;兰陵清膏,休夸无匹。纵美于打辣酥,即甜如波罗密。再若 尝时,何异于曹溪一滴?   济公颂罢,笑一笑,即放下杯子立起身,张提点见他懒饮,也不苦劝,还了酒钱走出来,便道:‘你既不喜吃酒,再同你到湖上看看 山水罢!’二人携手来到湖上,倚著堤柳,看那两峰二湖之胜,济公会悟于心,又作一颂道:   山如骨,水如眼,自逞美人颜色;花如笑,鸟如歌,时展才子风流。虽有情牵绊人,而水绿山青,依然自在。即无意断送我,如鸟啼 花落,去也难留。   阅历过许多香车宝马,消磨了无数公子王孙。画舫笙歌,何异浮云过眼;红楼舞袖,无非是水上浮沤。他人久住,得趣已多;老僧暂 来,兴复不浅。你既丢开,我又何恋?立在此,只道身闲;看将去,早已眼倦。   咳!非老僧爱山水,竟忘山水,盖为看于见,不如看于不见。   是时天气甚热,有一后生,挑了一担辣酸菜汤来卖。济公向张提点道:‘这辣酸菜汤甚好吃,要你做个主人请客。’张提点道:  ‘这是小事,你但请吃,我付钱。’那后生盛了一碗来,济公只两三口便吃完,又叫盛来。张提点道:‘此物性冷,怕坏肚腹,不宜多吃 。’济公道:‘吃得爽快,管那肚皮做甚!’一碗一碗吃下,连吃了半桶。张提点付了钱,见日已落山,正待送济公回寺,恰好沈万法来 寻济颠,遂别了张提点,沿湖堤回寺,就一迳走入自己房中去睡。到了二更,只听得肚里碌碌的作响,因叫沈万法道:‘我肚里有些作怪 ,可快些起来扶我到毛厕上去。’沈万法慌忙起来,搀他下床,刚走出房门,济公叫声:‘不好了!’早一阵一阵的泻将出来。不期门外 正有个园头,在那里打地铺,不曾提防,被济公泻了一头一脸。园头著了急,乱嚷道:‘就是泻肚,也该忍著些,怎就劈头劈脸的泻来! ’济公自觉理短,只得赔个小心道:‘阿哥休怪,是我一时急了,得罪!得罪!’园头没法,只得自去洗濯。谁想济公这一日泻个不停, 才睡下,又爬了起来,甚觉疲倦,到天明,饮食俱不要吃,松长老得知,忙自进来看道:‘济公!你平日最健,为何今日一病,即疲惫如 此?’济公也不回言,但顺口作颂道:   健健健,何足羡?只不过要在人前扯门面。吾闻水要流乾,山要崩陷。岂有血肉之躯支撑六十年而不变?棱棱的瘦骨几根,瘪瘪的精 皮一片。既不能坐高堂享美禄,使他安闲;又何苦忍饥寒奔道路,将他作贱?见真不真假不假,世法难看;且酸的酸,鹹的鹹,人情已厌 。梦醒了,虽一刻也难留;看破了,纵百年亦有限!倒不如瞒著人,悄悄去,静里自寻欢;索强似活现,世哄哄的,动中讨埋怨。急思归 去,非大限之相催;欲返本来,实自家之情愿。   咦!大雪来,烈日去;冷与暖,弟子已知。瓶乾矣,瓮竭矣,醉与醒,请老师勿劝。   松长老听了,因叹羡道:‘济公来去如此分明,禅门又添一宗公案矣!不必强他,可扶他到安乐堂里去静养罢!’沈万法听见师父要 辞世,相守著只是哭。济公道:‘你不用哭,我闲时赖你追随,醉里又得你照顾。今日病来,又要你收拾,你一味殷勤,并无懒惰,实是 难为了你。且你拜我为师一场,要传你法,我平日只知颠狂吃酒,又无法可传;欲即将颠狂吃酒传你,又恐你不善吃酒,惹是招非,反误 了终身,坏了佛门规矩。倒不如老老实实取张纸来,待我写一字与你,问王太尉讨张度牒来做个本分和尚,了你一生罢!’   沈万法听了,又哭道:‘师父休为我费心,只愿你病好了,再讨度牒也不迟!’济颠道:‘我要休矣,不能久待,可快取纸笔来!’ 沈万法见师父催促,只得走出来与众僧商量。众僧道:‘师父既许你讨度牒,他做了一世高僧,岂无存下的衣钵?虽没有存在寺中,一定 寄放在相知的人家。趁他清醒,要求他写个执照,明日死后,好去取讨。’沈万法摇著头道:‘我师父平日来了便去,过而不留,如何有 得?’监寺道:‘你师父相处了十六厅朝官,二十四太尉,十八行财主,莫说有衣钵寄顿,就是没有,也要化些衣钵与你,你若不好意思 讲,可多取一张纸来,待我替你出面向济公诉说。’   沈万法信言,取了两张纸来,放在济公面前,济公取一张,写了与王太尉求度牒的疏,见桌上还有一张便问道:‘这一张是要写什么 的?’沈万法含著眼泪,不做声。监寺在旁代说道:‘沈万法说他与你做了一场徒弟,当时初入门,未得什么好处,指望师徒长久,慢慢 的挣住,不幸师父今日又生起病来,他独自一身,恐后来难过,欲求师父将平日寄放在人家的衣钵,写个执照与他,叫他去讨两件来做个 纪念也好,万望师父慈悲。’济公听了微笑道:‘他要衣钵,有有有,待我写个执照与他去讨。’监寺暗喜道:‘此乃沈万法造化也。’ 只见济公提起笔来便写道:   来时无挂碍,去时无挂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