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亭林诗文集 - 第 16 页/共 46 页
以君之好施,而终窭且贫;以君之行仁,而二十余年不克归其窀。惟厥孙之穷约兮,犹足以无负于九原。我铭其幽,视后之人。
○从叔父穆庵府君行状
呜呼!叔父之年五十有九,而实少炎武二岁,以其年之相近,故居止游习无不同也。自崇祯之中年,先王考寿七十余无恙。而叔父既免丧,天下嗷嗷方用兵,而江东晏然无事。以是余与叔父洎同县归生,入则读书作文,出则登山临水,闲以觞咏,弥日竟夕。近属之中,惟叔父最密。叔父亦豪宕喜交游,里中宾朋多会其宅。而又多材艺,好方书,能诊视人病。与人和易可亲,人无不爱且敬者。已而先王考捐馆,余累焉在疚,而阋侮日至,一切维持调解,惟叔父是赖。而叔父以不问生产之故,家亦稍稍落。南渡之元,相与赴南京,寓朝天宫,即先兵部侍郎公之祠而共拜焉,亦竟不能有以自树。而戎马内入,邑居残破,昔日酌酒赋诗之地,俄为刍牧之场矣。余既先奉母避之常熟之语濂泾,而叔父亦移县之千墩浦上,居于墓左,相去八十余里,时一拏舟相过,悲歌慷慨如前日也。叔父不多作诗而好吟诗,归生与余无时不作诗,其往来又益密。如是者又十年,而叛奴事起,余几不自脱,遂杖马棰跳之山东、河北。而叔父独居故里,常郁郁无聊,子姓不才,所遇多拂意者。叔父,弱人也,又孤立莫助,内愤懑而无所发。逋赋日积,久无以偿,余既为宵人所持,不敢遽归,而叔父年老,望之弥切,贻书相责,以为一别十有八年,尔其忘我乎?炎武奉书而泣,终不敢归。而叔父竟以昭阳赤奋若之春二月甲寅,弃我而逝。呜呼痛哉!惟人生之聚散,家道之盛衰,与国运之存亡,有冥冥者主之矣。余又何言!乃挥涕而为之状。叔父讳兰服,字国馨,别号穆庵,崇祯时为太仓州学诸生。有子一人,名岩。
○先妣王硕人行状
呜呼!自不孝炎武幼时,而吾母授以小学,读至王蠋忠臣烈女之言,未尝不三复也。柏舟之节纪于诗,首阳之仁载于传,合是二者而为一人,有诸乎?于古未之闻也,而吾母实蹈之。此不孝所以藳葬而不葬,将有待而后葬者也。忽焉二载,日月有时,念二年以来,诸父昆弟之死焉者,婣戚朋友之死焉者,长于我而死焉者,少于我而死焉者不可胜数也。不孝而死,是终无葬日也,矧又独子,此不孝所以踟蹰二年,而遂欲苟且以葬者也。古人有雨不克葬者,有日食而止柩就道右者,今之为雨与日食也大矣。春秋嫁女不书葬,而特葬宋共姬,贤之也。吾母之贤如此,而不克特葬;又于不可以葬之时而苟且以葬,此不孝所以痛心擗踊,而亟欲请仁人义士之文以锡吾母于九泉者也。先妣姓王氏,辽东行太仆寺少卿讳宇之孙女,太学生讳述之女。年十七而吾父亡,归于我。教谕沈君应奎为之记。又一年,而先曾王母封淑人孙氏卒。又十年而先王父之犹子文学公生炎武,抱以为嗣。县人张君大复为之传。其记曰:「贞孝王氏者,昆山儒生顾同吉未婚妻也。年将笄,嫁有日矣。父上舍述为治装,装多从俗鲜华。氏私白其母曰:儿慕古少君、孟光之为人,焉用此?父为去华就质者十之五。已而顾生病,寻卒。氏不食数日,衣素告父母曰:儿愿一奠顾郎,归乃食。父母知不可夺,为治奠挈氏往。氏拜顾生柩,呜咽弗哭。奠已,入拜太姑淑人、姑李氏,请依居焉。谓父上舍曰:为我谢母,儿不归矣。父为之敛容不能语。舅绍芾者名士,晓大义。泣谓氏曰:多新妇卒念存吾儿,然未讲伉俪,安忍遂妇吾子?氏曰:闻之礼,信,妇德也。曩已请期,妾身为顾氏人矣,去此安往?自是依太姑与姑,朝夕一室,送迎不踰阈。数岁不一归省。父上舍病,亟待诀,旦日一往哭,即夕反。」其传曰:「贞孝自小严整如成人,父母爱之。而顾生故独子,早有文。王与顾为同年家,因许女与之。无何,生年十八天。父母意甚彷徨,欲未令贞孝知,而贞孝已窃闻之。亟脱步摇,衣白布澣衣,色意大怆,婉婉至父母前,不言亦不啼,若促驾而行者。父母初甚难,而念女至性不可夺,使妪告其翁姑。翁姑悲怆不胜,洒扫如迎妇礼,然不敢言去留也。贞孝既至,面生柩拜而不哭,敛容见翁姑,有终焉之色。而姑李氏故以德闻,拭泪谓贞孝曰:妇岂圣耶?奈何以吾儿累新妇!贞孝闻姑称新妇,泪簌簌下,交于颐。早晚跪奠生柩前,闲视姑眠食,而自屏处一室,亲戚遣妪候视,辄谢之。有女冠持梵行甚严,请见贞孝,贞孝不与见曰:吾义不见门以外人。自是率婢子挫针操作以为常,时遣讯父母安否而已。其它婉淑之行,世莫得闻。久之,翁诣金陵,而姑适病,且悴。贞孝左右服勤,汤糜茗盌视色以进。姑意大怜,而贞孝弥连昼夜不少怠。一日煮药进姑,姑强视贞孝言曰:新妇何瘦之甚,盍少休乎?贞孝多为好语慰藉,既进药而病立闲。姑谓婢子曰:吾曩者忧独子天且夺之,而与吾新妇,吾固当一子,不得两耳。欹枕执贞孝手,而贞孝若不欲露其指者。侦之,则已断一小指和药煮之,姑之病所以立瘥者也。诸婢子亦莫得见,相传语,惊且泣。贞孝止之曰:姑受命于天,宜老寿,而婢子何得妄言阴隲事耶?姑既病起,亦绝不言贞孝断指事,独姑之兄李箕者窃闻之云。贞孝既侍翁姑十二年,而翁姑始为其子定嗣,贞孝抚之如己生。」此二先生之言云,而不孝不敢溢一辞者也。又二年,而知县陈君祖苞拜其庐。又三年,先王母李氏卒,丧之如礼。又十六年,而巡按御史祁君彪佳表其门。又二年,母年五十有一,而巡按御史王君一鹗奏旌其门曰贞孝。下礼部,礼部尚书姜公逢元奏如章。八月辛巳,上,其甲申,制曰可。于是三吴之人,其耆旧隐德及能文奇伟之士,上与先王父交,下与炎武游者,莫不牵羊持酒,踵门称贺,谓史策所纪,罕有此事。盖其时炎武已齿文会,知名且十年矣。而先王父年七十有四,祖孙母子怡怡一门之内,徼天子之恩以为荣也。而天下兵方起,而江东大饥。又五年,先王父卒。其冬,合葬先王父先王母于尚书浦之赐茔如礼,而家事日益落。又三年,而先皇帝升遐。又一年,而兵入南京。其时炎武奉母侨居常熟之语濂泾,介两县之间。而七月乙卯,昆山陷,癸亥,常熟陷。吾母闻之,遂不食,绝粒者十有五日,至己卯晦而吾母卒。八月庚辰朔大敛,又明日而兵至矣。呜呼痛哉!遗言曰:「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呜呼痛哉!初,吾母为妇十有七年,家事并王母操之。吾母居别室中,昼则纺绩,夜观书至二更乃息。次日平明起,栉縰问安以为常。尤好观史记、通鉴及本朝政纪诸书,而于刘文成、方忠烈、于忠肃诸人事,自炎武十数岁时即举以教。及王母亡,董家事,大小皆有法。有使女曹氏相随至老,亦终身不嫁。有奁田五十亩,岁所入,悉以散之三族,无私蓄。先妣生于万历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卒于弘光元年七月三十日,享年六十。其年十二月丁酉,不孝炎武奉柩藳葬于先考之墓旁。呜呼痛哉!王孙贾之立齐王子也,而其母安;王陵之事汉王也,而其母安;若不孝者,何以安吾母?而犹然有腼于斯人之中,将于天崩地坼之日,而卜葬桥山之未成,而马鬣之先封也。此不孝所以痛心擗踊,而号诸当世之仁人义士者也!今将以□□三年十月丁亥,合葬于先考之兆,在先曾王考兵部右侍郎公赐茔之东六步五尺。伏念先妣之节之烈,可以不辱仁人义士之笔,而不孝又将以仁人义士之成其志而益自奋,以无忘属纩之言,则仁人义士之铭之也,锡类之宏而作忠之至者也,不惟一人一家之褎已也。不孝顾炎武泣血谨状。
○与潘次耕札之一
接手书,具感急难之诚,尤钦好学之笃。顾惟鄙劣,不足以裨助高深,故从游之示,未敢便诺。今以天下之大,而未有可与适道之人,如炎武者,使在宋、元之间,盖卑卑不足数,而当今之世,友今之人,则已似我者多,而过我者少。俗流失,世坏败,而至于无人如此,则平生一得之愚,亦安得不欲传之其人,而望后人之昌明其业者乎?凡今之所以为学者,为利而已,科举是也。其进于此,而为文辞著书一切可传之事者,为名而已,有明三百年之文人是也。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不敢上援孔、孟,且六代之末,犹有一文中子者,读圣人之书,而惓惓以世之不治,民之无聊为亟。没身之后,唐太宗用其言以成贞观之治,而房、杜诸公皆出于文中子之门。虽其学未粹于程、朱,要岂今人之可望哉。仰惟来旨,有不安于今人之为学者,故先告之志以立其本。惟愿刻意自厉,身处于宋元以上之人与为师友,而无狥乎耳目之所濡染者焉,则可必其有成矣。
○与潘次耕札之二
原一南归,言欲延次耕同坐。在次耕今日食贫居约,而获游于贵要之门,常人之情鲜不愿者。然而世风日下,人情日谄,而彼之官弥贵,客弥多,便佞者留,刚方者去,今且欲延一二学问之士以盖其群丑,不知熏莸不同器而藏也。吾以六十四之舅氏,主于其家,见彼蝇营蚁附之流,骇人耳目,至于征色发声而拒之,乃仅得自完而已。况次耕以少年而事公卿,以贫士而依庑下者乎?夫子言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子贡之为人,不过与不若己者游,夫子尚有此言,今次耕之往,将与豪奴狎客朝朝夕夕,不但不能读书为学,且必至于比匪之伤矣。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今以百金之修脯,而自侪于狎客豪奴,岂特饥渴之害而已乎?荀子曰:「白沙在泥,与之俱黑。」吾愿次耕学子夏氏之战胜而肥也,「吾驾不可回」,当以靖节之诗为子赠矣。
○与潘次耕札之三
都中书至,言次耕奉母远行,不知所往。中孚即作书相庆。绵山之谷,弗获介推,汶上之疆,堪容闵子,知必有以处此也。朱子祠堂,山史但能割地耳,经营之事,吾将一身任之。春仲兴工,自有助者,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吾异日局面似能领袖一方,然而不坐讲堂,不收门徒,悉反正德以来诸老先生之夙习,庶无遗议于后人。不知一二年间,能策蹇而来,一悉情怀否?既足、衍生并好。寄去文集一本,仅十之三耳,然与向日抄本不同也。
○与潘次耕札之四
昔有陈亮工者,与吾同居荒邨,坚守毛发,历四五年,莫不怜其志节。及玉峰坐馆连年,遂忘其先人之训,作书来蓟,干禄之愿,几于热中。今吾弟又往矣,此前人坠坑之处也!杨恽所云「足下离旧土,临安定,而习俗之移人者」,其能自保乎?时归溪上,宜常与令兄同志诸友往来讲论,一暴之功,犹愈于十日之寒也。天生之学,乃是绝尘而奔,吾且瞠乎其后,不意晚季乃有斯人!今虽登名荐剡,料其不出山,更未可知耳。近读其解易一卷,吾自手录之,学问亦日进。中孚虽从象山入手,而近颇博览,与吾交,亦更亲于昔。去秋已遣祁县之妾,将书籍尽移之华下,今春并挈两公及幼子往矣。频阳令郭公既迎中孚而侨居其邑,今复遣人千里来迎,可称重道之风。而天生遂欲为我买田结婚之计,事虽未可必,然中心愿之矣。但荐举一事,得超然免于评论否?如其行取,必在元籍。今已作字令犹子具呈,以伯父行年七十,弃家入道为词。必不得已,遣一家人领批前来寻访,道路申病,详具三徐札中。然近来实病,似亦不能久于人世,所萦念者,先妣大节未曾建坊,存此一段于集中,以待河清之日,自有人为之表章。侄洪慎报得一子,请名,今即作书与二弟,乞之为孙,以守坟墓。至于著述诗文,天生与吾弟各留一本,不别与人以供其改窜也。
○与潘次耕札之五
读书不多,轻言著述,必误后学。吾之跋广韵是也。虽青主读书四五十年,亦同此见。今废之而别作一篇,并送览以志吾过。平生所著,若此者往往多有,凡在徐处旧作,可一字不存。自量精力未衰,或未遽死,迟迟自有定本也。
○与任钧衡 【 大任】
前于耘野处见尊着易学纲领一书,知兄潜心于易数十年,可谓勤矣。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易于天道之消息,人事之得失,切实示人,学者玩索其义,处世自有主张。兄至今日而能孑孑不随流俗,竟作羲皇上人,知所得实深,视愚之寻索于音叶者浅甚。如有近作,望惠一二,以慰注怀。令曾祖湖邨先生高行,吴太仆既有阡表,亦不假愚言为轻重。来春傥得南归,以图一晤,教我不逮,幸甚。
○与陆桴亭札
廿年以来,东西南北,率彼旷野,未获一觐清光。而昨岁于蓟门得读思辨录,乃知当吾世而有真儒如先生者,孟子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具内圣外王之事者也。弟少年时,不过从诸文士之后,为雕虫篆刻之技。及乎年齿渐大,闻见益增,始知后海先河,为山覆篑,而炳烛之光,桑榆之效,亦已晚矣。近刻日知录八卷,特付东堂邮呈,专祈指示。其有不合者,望一一为之批驳,寄至都门,以便改正。思辨录刻全,仍乞见惠一部。灯下率尔,统惟鉴原。
右亭林先生余集一册,乃乾隆间长洲彭进士绍升得其原稿刊行者也。迄今百余年,印本日稀,闲询之吴中人士,且有不知此集者。今年秋,应试金陵,偶过桐城萧敬孚寓所。见行箧有一抄本,云昔得之新阳友人赵静涵家藏,海昌陈其章琢堂所抄黄府次欧山馆旧抄本而录之者也。敬孚曾以原刻本参校,云字句时有脱讹,又少与陆桴亭一札,不及抄本之善。 【 光典】 假读数过,爰为重刊,即以抄本为主,抄本间有脱讹,仍以原刻諟正之。至此集有关亭林先生生平忠孝大节,并扶世立教之志,彭氏原序已详。又原刻有小像及津门沈氏兆澐赞,乃据孔氏继垚摹明人所写者,当得其真,今倩芜湖朱小尊重摹之。敬孚尚有亭林佚诗及同志赠言一册, 【 光典】 近又抄得肇域志一部,以刻赀甚巨,且须细加雠校,乃成完书,容当请海内同志共图焉。光绪二年岁次丙子秋九月,合肥蒯 【 光典】 谨识。
◇蒋山佣残稿◇
关于顾炎武的蒋山佣残稿 华忱之
卷一
卷二
卷三
●关于顾炎武的蒋山佣残稿 华忱之
华忱之
明清之际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顾炎武(一六一三-一六八二),学问淹博,著述繁富。但死后遗书文稿,均为其甥徐干学、徐元文取至北京,秘不示人。当时虽亭林嗣子顾衍生亦「不克常见」,只得从诸友人处「■〈扌麇〉摭一二」(据顾衍生亭林着书目録跋)。徐氏兄弟对亭林诗稿又「不之爱惜,或为人取去」(何焯菰中随笔序)。由是亭林遗着颇多散佚。幸有亭林门人潘丰为之刊行若干种,其中如亭林文集及潘刻之一。但所刻也仅是亭林文稿的一部分,并不能窥见全豹。因此,潘刻亭林文集虽对我们研究顾亭林的生平和著述,有很大参考价值,但还希望能获见一个比较接近亭林文稿真面目的本子,来互相比勘,从而可以更深入地考见顾亭林一生出处大节和言论活动,而旧钞本蒋山佣残稿的出现,就大体上解决了一部分问题。
蒋山佣残稿,顾炎武着。旧钞本,三卷。原稿久佚,其传録之本,据我所知在国内有两本:一藏常熟瞿镛铁琴铜剑楼,一藏上海涵芬楼。涵芬楼所藏,早已于「一二八」日本侵略上海时付之一炬;瞿氏所藏,未见于着録,现亦不知存否?这本残本,也系旧人传録之本,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旧藏。抗日战争前由大阪府立图书馆就就原藏本摄影。原本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稿心上方标「蒋山佣残稿」,下方题「尚志堂」三字。首尾有「秦峯陆熙」、「文穆」、「大阪府立图书馆」诸印。陆熙,清初画家,其生平经历已不能详考。文穆当是陆熙的字,尚志堂不知即陆氏的室名否?残稿共收九十九篇(内有一篇文字残缺),除记与孝感雄先生语一篇外,均系书札。题目下间或有顾衍生所注某某人的姓名、籍贯或简历。文中遇有「荤下」、「先妣」等字,均跳格书写;遇有「炎武」字则作空格。可以推见原底本恐即顾衍生就亭林原稿手録,而传録之本大约又系从顾衍生钞本録出。因之,所有格式亦仍其旧,依然保持原稿的面貌。后附熹庙谅阴记事一卷,系顾亭林纪述有关明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时「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的始末,起明光宗泰昌元年九月至十二月。为研究明史者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参考数据。据李云沾(亭林门人,又系顾衍生之师)与人论亭林遗书笺称:「先师(按指顾亭林)当日著作甚富,即以晚所见而言,尚有岱岳记四卷、熹宗谅阴记一卷(三大案皆在内,系沾手録)、昭昭夏遗声二卷(昭夏者,中夏也。选明季殉节诸公时,每人有小序一篇,系沾手録)。……今诸书不知在于何处,深为可惜。 【 载国粹学报第一年第七号。】 知熹庙谅阴记事原稿在顾亭林逝世不久,即不知流转何所。但这还是在乾隆大肆焚毁所谓「违碍」书籍以前的事。至乾隆悍然下令查缴「违碍」书籍以后,在外省移咨应毁各种书目中,已列有无名氏熹庙谅阴记事,当即顾亭林所撰之书。据此可知熹庙谅阴记事原本,在乾隆下令焚书时必然已遭焚毁。因而这本经旧人传録的残稿和记事,在日本也一向被珍视着,至誉为「海内孤本」(日本长泽规矩也亭林著述考中语)。自清代以来向未刊行。
我们取残稿与潘丰刻本亭林文集详加比勘,其中两见于残稿和刻本文集的有与友人论服制书等三十九篇;为残稿所有而未刻入文集的有答门人毛景岩书等六十篇。这未刻入亭林文集的六十遗文特别值得珍视。它们涉及的方面极其广泛,有些是顾亭林谈山东章丘谢世泰侵占他的大桑家庄田产的(如残稿卷一答张稷若书、与魏某书等);有些是谈他北游山东和旅行晋、陜的(如残稿卷二答人书等);有些是谈他被陷入济南黄培诗狱的本末原委的(详后);有些是否谈他力拒佐修明史和不应博学鸿词科试的(如残稿卷二记与孝感熊先生语、与苏易公及卷三与苏易公书等);有些示谈他晚年定居关中和营建朱子祠堂的(如残稿卷三留书与山史、与三侄、与王山史、又与王山史等书);有些是谈他的私人室家之事的(如残稿卷一答再从兄书等)。这些书札,有的可与亭林文集互相印证补充(如寄与孝感雄先生语各篇);有的可订补清吴映奎、张穆诸家顾亭林年谱所未备(如康熙十八年,顾亭林辞四川总督周有德西安之聘,并为了摆脱他们的羁绊。飘然出关,作嵩山、少室之游。具见残稿卷一与李星来、卷二与李紫澜、卷三复周制府诸书)。特别是顾亭林谈他被陷入济南黄培诗狱的几篇书札,潘刻亭林文集全未刊入,这显然是刻书时有意删去,以避「时忌」的。幸张穆顾亭林年谱于康熙七年下载有亭林谈及济南诗狱的书札若干通,但残稿二卷还载有亭林谈及此事的与人书(四篇)及与原一甥、上国馨叔诸书。这些篇书札既可与张谱所收互相印证补充,更可贵的还在于,残稿这几篇书札,竟无一篇与张谱所载者重复,即使单从辑佚角度上着眼,也是值得倍加珍视的。因之,这本残稿的特殊价值所在,不仅为我们考订顾亭林生平行事及其「以游为隐」,志图恢复的深意苦心提供了十分真实而具体的说明和例证;更重要的是,这些篇书札还真实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社会一些丑恶的现实。如清代官僚集团的腐败黑暗,人民在官僚、地主和高利贷的重重压榨下至于「人多相食」的悲惨命运;以及清廷如何通过文字狱、举博学鸿词科、开明史馆等措施,以尽其摧残民族文化、牢笼和杀害遗民志士的「能事」。使我们今天读到这些文字,还彷佛可以想见顾亭林当日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
至于两见于残稿及刻本亭林文集中的三十九篇书札,经过比勘,也发现了残稿文字有的可疏通补苴刻本文字的疑滞和阙误(如残稿卷一与王山史书等);有的可订正张穆顾亭林年谱诗文系年的舛错(如残稿卷一又与熊耐荼书等) 【 详见拙作论顾炎武的蒋山佣残稿。四川大学学报一九五九年第五期。】 ;有的可考知顾亭林作书年月和收书人的姓名(如残稿卷二与郭九芝辞祝书等)有的还可从而考见顾亭林的立身行事、游踪活动与誓死不仕异朝的孤忠亮节的。真是佳处联翩,难以缕举。像残稿卷二答李子德书、卷三答潘次耕书文末较刻本文集多出的那各一节文字,又是多么义正词严,有力地展现出一位抱着亡国惨痛的遗民志士,对于故国的怀恋和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些文字,对于三百年以下的人在潜移默化中所起的鼓舞作用,又远远不是文字校勘上的得失所可比拟的了。
我们知道,顾亭林的诗文在生前即屡经增删改易,有着详略上的不同。如答俞右吉书目自云:「至于向日流传友人处诗文,大半改削,不知先生于何见之。」(残稿卷一)又与潘次耕札异云:「寄去文集一本,仅十之三耳,然与向日钞本不同也。」(亭林余集)这本残稿系据亭林原稿传録,文中所描述的情事和口吻,大体上都最为接近本来的面目。自清吴映奎、车守谦、张穆、余嘉以次诸人均未见及 【 据吴映奎、张穆顾亭林年谱和余嘉顾亭林诗谱所辑亭林著述目録均未列有蒋山佣残稿,是其体。】 ,至可珍惜。因之,今天将这本幸存于焚禁之余的残稿和记事重加编次刊行,以供国内外文史学界人士的研讨,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有着特殊意义的工作。
●蒋山佣残稿卷一
答门人毛景岩
答张稷若书
与馆中诸公书
与朱长源
答人书
与李子德
与公肃甥一
与公肃甥二
又与公肃甥书
与李霖瞻
又与李霖瞻
与李星来
又与李星来
与魏某一
与魏某二
与魏某三
与李中孚
答陈亮工
与王山史
与戴枫仲
与侄公成
与
答王山史之一
答王山史之二
答王山史之三
答汤荆岘
与关中友人书
与友人书
答原一甥
答公肃甥
与弟大云
病起与蓟门当事书
答迟屏万
与熊耐荼之一
与熊耐荼之二
答再从兄书
答俞右吉
○答门人毛景岩 【 讳今凤,贡监,长洲人。】
所问汪承毛后,钝翁之言亦颇合于理。但末段多受产一议,便似有为而作,以豫箝毛氏之口,为一篇之蛇足耳。令伯广之之嗣于毛,有祖无祢,此乃前人之失;然而广之终身不易姓者,自必有说。今为子者,将改其已没之父使之姓汪,亦非理之所安。征诸近代故事:魏恭简公,昆之大儒也。其家一世姓魏,一世姓李,相为昭穆,传之二三百年,此必有不得已而为之者矣。乃若海宁之陈,为宋高太尉之后,登科者数世,皆以陈为姓。及百史得罪,而彦升欲复姓高,则世论反以为讥。盖君子于名之不正,不可自我而作,苟其受之先人,沿之昔日,则亦「无改于父之道」而已。况毛之与汪,共出姬文,不得以莒、鄫非族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