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纪事诗 - 第 44 页/共 70 页
《持静斋书目》:“《龟溪集》十二卷,有乾隆庚午岩门山樵查岐昌跋。”
二五○、李绂巨来
写书相约到蓬山,麦饭葱汤互往还。
西市从容弹一曲,广陵散未绝人间。
全祖望《临川李公神道碑铭》:“公以己丑进士入词馆,授编修,迁至直隶总督。下狱当诛,寻奉诏赦,令纂修《八旗志书》。杜门八年,授户部三库侍郎,左迁詹事,以阁学致仕。公讳绂,字巨来,学者称为穆堂先生。”又云:“公天性好士,取放翁诗题楹曰:‘远闻佳士辄心许,老见异书犹眼明。’盖实录也。”又《南昌万公墓志铭》:“临川李侍郎,居宣武门南。西有紫藤轩,以居万公孺庐,又割其东以居予。每日高舂,必相聚一室,葱汤麦饭,互为主宾。”
又《钞永乐大典记》:“是书副本贮翰林院,无过而问者。临川李公始借观之。余因与公定为课,取所流传于世者概置之,即近世所无而不关大义者亦不录,但钞其所欲见而不可得者。夫求储藏于秘府,更番迭易,往复维艰。而吾辈力不能多蓄写官,自从事于是书,每日夜漏三下而寝,可尽二十卷。而以所签分令四人钞之,或至浃旬未毕,则欲卒业非易事也。”
袁枚《临川李公传》:“世宗恶其崛强,欲摧折之。两次决囚,皆缚至菜市,宣旨赦还。公博闻强记,藏书五万卷,手加丹黄,其宏纲巨旨,都能省记。刑部郎中杨某欲试公,故于押赴市曹时探问经史疑义,公对赭衣白刃,应答如流。杨退而告人曰:‘李公真铁胎人也。’”
二五一、顾嗣立侠君
坊南花竹秀而野,插架青红屋高下。
梦中昨见古衣冠,或立而盱或拜者。
乾隆《苏州府志》:“顾嗣立字侠君,予咸子。康熙己卯,举顺天乡试,壬辰进士,选庶吉士。”
朱彝尊《秀野堂记》:“长洲顾侠君筑堂于宅之北,闾丘坊之南。垒石为山,望之平逺也。捎沟为池,即之蕴沦也。登者免攀陟之劳,居者无尘壒之患。于是插架以储书,叉竿以立画,置酒以娱宾客,极朋友昆弟之乐,暇取元一代之诗甄综之,得百家焉。业布之通都矣,侠君乃梦有客愉愉,有客瞿瞿,一一十十,容色则殊,或俯而拜,或立而盱,觉而曰:‘是其为元人之徒与?将林有遗材而渊有遗珠欤?’乃借钞于藏书者,复得百家焉。未已也,博观乎书画,旁搜乎碑碣,真文梵夹,靡勿考稽,又不下百家,而元人之诗乃大备矣。”昌炽案:嗣立《元诗选初集》六十八卷,《二集》二十六卷,《三集》十六卷,又《癸集》若干卷。
彝尊又有《题秀野草堂诗》云:“秀野堂深曲径通,巡檐始信画图工。小山巢石屋高下,清露戎葵花白红。已许糟丘成酒伴,不妨蠹简借邮筒。入秋准践登舻约,吟遍江桥两岸枫。”
又韩菼诗:“甲乙千峰石,青红四部签。”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周此山诗集》有‘侠君’图记,又有‘闾邱小圃’及‘秀野草堂顾氏藏书印’二朱记。”
二五二、林佶吉人
脱钏难求本二千,庄池玩剧亦论钱。
长林结得胡庐隐,先署庵名号鹿眠。
《东越文苑传》:“林佶字吉人,号鹿原,康熙三十八年举于乡,五十一年钦赐进士,授内阁中书。家多藏书,徐乾学锓《通志堂经解》,朱彝尊选《明诗综》,皆就传钞。有《朴学斋集》。子正青,字洙云;莪,字涪云。”昌炽案:《朴学斋稿》校字题名男正青、在衡、在莪、玉衡共四人。鲍鉁《汪钝翁说铃跋》:“雍正八年,借紫幢王孙本手录一通。原本乃林舍人正书留赠王孙者,有‘长林’二字胡卢印记。面页八分书说铃二字,后有‘臣佶之印’、‘吉人之辞’二朱记。”
《朴学斋稿上御史某公书》:“某海陬贱士,荒学无状。年来过不处量,购求儒先集录,毋虑数千卷。几复鳌峰徐氏之旧,而家亦缘是愈贫。荔水庄池,半属他姓。”
又《青儿得鳌峰徐兴公遗书五十余种,录其目录与跋,寄至京#邸,喜而有作,并示岍儿》:“平生爱书癖,垂老未能释。譬如饕餮人,流涎嗜肥炙。又如聚敛者,铢锱务捃摭。自哂炳烛暮,时光如驹隙。何苦獭祭劳,甘此蠹龁册。结习顾难除,把卷欣然适。每尝语儿辈,胸次勿迫窄。学当贯古今,义须本经籍。圹观前辈贤,孰不典坟索。吾乡海滨隅,见闻终扞格。若非事《诗》《书》,何由展寻尺。囊哲谢与徐勤录肆探颐。精骑裒万余,秘本购千百。市朝忽改移,签帙旋遭厄。瓿覆固堪虞,部分亦足惜。予时丁盛年,志欲奋六翮。念惟富缥缃,始足恣论核。适有宛羽遗,许以十城易。亟脱汝母钏,佐以古玩剧。煌煌二千本,奕奕充余宅。贫儿暴得富,匹夫竟怀璧。环堵古香丛,插架文光射。终藉此先资,乃竟成丽泽。廿年客京华,不至迷阡陌。策勋固在兹,诒谋讵用斁。儿能绳父志,好尚无颇僻。所敦在芸编,光阴恐虚掷。每当寄书来,老父尝哑哑。昨复致二纸,快意说新获。书是徐氏遗,字是鳌峰迹。圆印识收藏,题跋详紬绎。四十七种书,百十年间隔。一旦归书囊,如揖重来客。老夫闻之喜,欢酌双浮白。遗金纵满籝,何如万卷积。久宦辄伤穷,颖秃不耐画。惟有教儿孙,冀永书香脉。儿解藏书好,自受读书益。长林蔚松楸,藤磵纷萝薜。老夫怀归来,展书乐晨夕。”
又《青儿南归诗以遣之》:“曾过虞山明发堂,山形磅礴似家乡。规模未便成堂构,且作长林山上庄。”又:“欲成一陇埋吾骨,先署庵名号鹿眠。”
二五三、萧梦松静君
茶社未忘铜井约,草堂比似玉山灵。
家藏四世以身守,谁得吾书视此铭。
《天禄琳琅》:“明刻《六子全书》,有‘萧蓼亭印’。”昌炽案:潘氏滂喜斋藏明刻《刘屏山集》,前有朱文大方印,刻藏书铭曰:“名山草堂,萧然独居。门无车马,坐有图书。沈酣枕藉,不知其余。俯仰今昔,乐且宴如。萧蓼亭铭。”又有“萧蓼亭四世家藏图籍”印,又有“以身守之罔敢失坠”印,又有“萧印梦松”及“静君”二朱记。其人本末不可考。 惟林鹿原《朴学斋稿》有《送萧静君之吴》诗:“邓尉梅花铜井茶,扁舟曾共宿僧家。云岩辛夷长荡柳,山楼长把杯中酒。去年行乐惜无诗,今日送君还此时。平生最爱江南景,一曲孤桐系别思。”又许旭《闽中纪略》云:“闽中巨室,藏书不少。偶见萧御史震家所藏书目,厚六七寸,内中多有未睹。”则知萧氏为闽中藏书旧家,静君在康熙中尝游吾吴,但与御史辈行,先后未详。
二五四、何焯屺瞻 弟煌心友
向秀书为郭象窃,葛洪记亦吴均编。
乃知赉尔敬游研,未必真出方瞳仙。
全祖望《长洲何公墓志铭》:“公笃志于学,读书,茧丝牛毛,必审必核。吴下多书估,公从之访购宋元旧椠及故家钞本,细雠正之,一卷或积数十过,丹黄稠叠,而后知近世之书脱漏讹谬,读者沈迷于其中而终身未晓也。圣祖仁皇帝闻其姓名,召直南书房,寻特赐甲乙科,入翰林。是时诸王皆右文,朱邸所聚册府,多资公校之。以康熙六十一年六月九日病卒。其门人陆君锡畴曰:‘吾师最谨慎,不肯轻著书。苟有所得,再三详定,以为可者,则约言以记之,积久遂成《道古录》如干卷。乃同门有荷师嘘拂之力而晚背之者,窃其书去,今遂不可得,是一恨也。年来颇有嗜吾师之学者,兼金购其所阅经史诸本,吴估多冒其笔迹以求售,于是有何氏伪书而人莫之辨,又一恨也。’公讳焯,字屺瞻,晚号茶仙。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父栋,诸生。子,寿余。”
《长洲县志》:“何焯,康熙乙丑拔贡。壬午冬,以李文贞公光地荐,特赐举人。癸未,会试下第,再赐进士,选庶吉士。”
方楘如《何先生墓志铭》:“初字润千,哭其母,更字屺瞻。”
沈彤《何先生行状》:“先生蓄书数万卷,参稽互证,于其真伪是非,皆的题识,如别黑白。其校定两《汉书》、《三国志》最有名。乾隆五年,写其本付国子监,为新刊本所取正。”
《义门集与友人书》:“家中偶起三间小屋,适获文待诏所用圆研,殊不下墨,底有八分‘赉尔敬游翰墨之用华阳隐居’十二字。相传陶贞白十赉文中第九是研,即其故物,因名之曰赉研斋。”又《赉研斋歌》:“槃槃紫石大圆研,栖静赉自方瞳仙。八分十二铭其背,岁久大半缺且刓。”
昌炽案:先生弟煌,字心友,号小山,尝自署何仲子。义门题跋或署“承筐书塾”,或署“语古小斋”,又自号“憩闲主人”,见《皕宋楼藏书志宾退录跋》。《百宋一廛赋注》:“何义门用小方章,其文曰‘髯’。”
二五五、蒋杲子遵 蒋重光子宣
三径家风比杜暹,赐书高拥邺侯签。
荒凉松菊图重绘,想见廉州太守廉。
《江南通志》:“蒋杲字子遵,灿四世孙。康熙癸巳进士。历户部郎中,出知廉州府。”
《娄关蒋氏家谱》:“杲,文涵第四子,号篁亭。生于康熙癸亥,卒年四十九。著有《挹秀》、《于京》诸集。”又:“重光,文源第四子,字子宣,号辛斋。府庠增贡生。生于康熙戊子,卒年六十一。著有《赋琴楼遗稿》、《缶音小草》、《呓语集》。”
沈文悫《蒋辛斋传》:“辛斋试北闱,卧贴地,寒湿之气入于肌骨,艰于起卧垂十五年。虽绝意进取,然潜心稽古,手难展书,令仆执卷仰视,深夜悬灯帐中不辍。”
《苏州府志》:“蒋司马宅在饮马桥北,兵部侍郎蒋元益所居,中有贮书楼,何焯尝授经于此。元益之父廉州太守杲,焯之弟子也。”昌炽案:杲兄棅,字子范,亦义门弟子。又:蒋重光藏书甚富,乾隆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征四方书。时重光已没,子曾莹检其所审定秘书百种进御,天子嘉之,敕赐《佩文韵府》一部,亲制七言诗,书于所进《职官分纪》之首,美其好古,复惜其不遇。人莫不荣之。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郡中赐书楼蒋氏,有宋刻《三谢诗》,书友吕邦惟携来。楮墨古雅,洵为宋刻上驷。卷端有‘郭氏木叶斋鉴定宋本’九字,末有篁亭墨迹。”又曰:“乙卯被灾,此书赖神物护持,得以无失。近作《再续得书十二图》,以此列入,名曰‘三径就荒’,盖犹不忘篁亭之遗也。”
陈汝楫《送蒋子遵下第东归》诗:“好友频来书满屋,人间得失总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