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正元文集 - 第 23 页/共 68 页
答孔子未生以前。孔子托於天地。孔子既生以后。天地托於孔子。是孔子之道。无始无终。无生无灭。如以大始大终。大生大灭言之。十二万年一混沌。孔子之生。至今方二千馀年。大道之流传於斯世也。不过萌芽。旋将大发其华。开万世之太平。盖孔子天地之元气也。位天地。育万物。凡一切教育家。政治家。舍孔子别无教法。别无治法。试身体而力行之。方知孔子为宇宙间一完人。今时欲推倒孔子者。由未得其门而入耳。
问、先生於孔子。推尊独至。而海外无孔教。何以能富强。中国有孔教。而反文弱何也。
答、予幼失怙。不知好学。读孔子之书。只徒背诵。毫不解其义。於孔子并无感情。年十五得遇明师。始闻性道。后於释老耶回诸教。亦略有所闻。自高自大。小视孔子之道。三十馀载。恨不得知音。其中阅历人情世故。千磨百折。艰苦备尝。乃清夜自思。人生天地之间。岂长此忧患而无一极乐之事。幸明师循循善诱。复将论语再三思索。始恍然孔子之道。浅近即广大所由来。平常即神奇所由出。忧惧即安乐所由生。前所闻性道。皆在孔子范围之中。予所以不沉滋於苦海者。实则孔子隐有以告我也。奈人不得其门而入。读书万卷。自以为孔子之徒。不知为名教中之罪人。假文章以取功名。假仁义以图富强。而全无公德之心。故读书人虽多。不能保身。焉能保家保国。然而我国之种族。终得以绵延不绝者。数千年来。虽未遍行孔子之道。犹幸有一二实行者。故元气欲散而未散。未为列强所并吞。列强虽无孔教。而其公德之心。间亦有所暗合。但专讲功利。斫丧元气太甚。一变不能至道。我中国果能实行孔道。则声教所讫。外国自不难一变至道。合五洲为一统。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问谈录)
问、孔教者。包罗万有也。伦礼二字。孔教中之一端。与其各立其门户。莫如合而为一。其人多。其力厚。如能同力合办。敝会与先生将设伦礼一科何如。
答、伦礼二字。重在躬行。
问、孔教会。亦讲躬行实践。故刊杂志。办实业。鼓吹民智。利厚民生。先生以为何如。
答、伦礼会目的在办学堂。
问、孔教会。亦要办学堂。敢问贵会之学堂。如何办法。
答、分四科。
问、敝会之学堂。亦分四科。答、其详可得闻与。
问、聘讲经教员一。代讲修身。为德行科主教。聘英语教员一。为言语科主教。聘法学教员一。为政事科主教。聘国文教员一。为文学科主教。只须四教员。而学堂成矣。先生以为何如。
答、先生真算孔教会中之有经济者。但伦礼会宗旨。在与世界对症发药。今世之伦礼可忧也。则名伦礼会。异日道德可忧也。则名人伦道德研究会。异日和平可忧也。则名大成研究会。异日思太平也。则名中和学堂。孔教会为尊孔子。伦礼会为行其道。二者殊途同归。莫如分道扬镳。共治平之盛。
问、孔教会政界人多。有损款、又有公款。则办之也易。伦礼会、无人、无势、无款。办之岂不难乎。答、君子杀身可以成仁。私款乎何有。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无力乎何有。君子之道。暗然日章。人多乎何有。(刍谈录)
第十礼拜诸教异同
民国元年四月初十日记
问、儒门孔孟并称。今阅报章。有独尊孟子者。孟子果优胜孔子耶。
答、孟子愿学孔子者也。子贡有若。谓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孟子引以为言。其推尊孔子。至矣尽矣。孔子既为孟子所推尊者。今人犹藐视孔子。推尊孟子。彼以为是孟子之知己也。而孟子则必詄出诸大门之外矣。
问、既设伦礼会。又有人伦道德会。大成研究会。名称不复杂耶。
答、有人即有伦。有伦即有礼。愚夫归与知与能。尽其知能。则身以修。家以齐。国以治。天下以平。然伦礼之发皇出於道德。道生天地。天地之大德曰生。伦礼既尽。复以道德养其源。存神过化。自与天地同流。盖道德者。为人之归根复命。超然於生死之外。而不为气数所移。学至於此。谓之大成。孔子集大成者也。伦礼道德。必以孔子为宗。故此会名虽有三。实则一贯。
问、天下只有一道。何以有三教之分。究竟异同若何。
答、君子之道。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虽圣人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故伊古以来。不一其教。然诸教惟三教为最精。道生天地。天地生人。儒教以人道为主者也。道教以天道为主者也。佛教空诸一切。无天无地。无人无我。惟道独尊。似乎与诸教不侔。不知其实以性道为主者也。天道、性道、人道。分而三。合而一。故三教合而大道完。虽是一道。各得其正。注重之点不同耳。但三教皆教人修身以了道。长此不生不灭而已。
问、孔子之仁。与释迦耶稣之慈悲。皆以爱人为心。今皆流行於世。其利济果孰为大。
答、三者皆以救正人心为主。但释耶单在心上讲。而於世事则阙如。孔子则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学而后上达讲。故中国数千年来。易姓为王者不一。而皆尊行孔子之道。即元朝来自蒙古。清朝来自满洲。种族异、而行孔子之道不异。至释迦之印度。耶稣之犹太。当时教虽不行於本土。非必远逊於孔子也。盖孔子之道。为人所不能外。故济世为独大。及其成功一也。
问、三千六百旁门。九十六种外道。亦有益否。
答、道之大无所不在。旁门外道。得其一端。不无小补。但见效易。而成功难。纵有所成。亦属小成。至其中有悖理乱伦者。若为所惑。易失人身。总之人贵存心正大。如是邪人学邪道。害人害己。为祸无穷。正人学邪道。尚不免归於邪。孟子云、择术不可不慎。择道尤为不可不慎。
问、道即孔子。孔子即道。道原无所能。而春秋之作。能诛乱臣贼子既往。而不能得位行道。诛乱臣贼子于当时。是何故也。
答、孔子如得位行道。则乱臣贼子。不敢动作。一有动作。必惩之。小惩大诫。此小人之福也。而生民亦受其福。无奈小人功德浅薄。罪恶贯盈。必至杀身亡家。生民罪孽亦深。应遭涂炭。故孔子之不得位。非道之厄穷。由斯人无福以载之也。於孔子何损。於道何尤。
问、善人百年去杀。孔子三年有成。其相去甚远。必如何用功。始能如孔子之有成。
答、为学之功。不外循理养气。善人果以此而精进之。孟子所谓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学至於此。如得邦家。即如孔子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问、外国以智为先。中国以仁为重。中国竟为外国富强所压制。岂仁不如智耶。
答、为仁之理。载於圣经贤传者至详。是本道德以发为文章也。后世文人学士。能言之。而不能行之。其中不仁者比比。实则中国何尝仁耶。不过较之外国。此善於彼。夫仁统四端。兼万善。无事不可次第而举。中国果能重仁。当驾五洲而上之。压制何有。盖仁者智之根本。智者仁之枝叶。譬之树焉。根本培而枝叶自茂。枝叶无根本。生机自亡。谁谓仁不如智耶。虽然仁岂易言哉。孔子云、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孟子云、仁者天下无敌。诚以仁者。天地之心。天地由斯位。万物由斯育。曷啻上帝之代表也。笃恭而天下平。凡有血气。莫不尊亲。(问谈录)
问、子以盖世大智慧不仕。而专办伦礼会。可惜孰甚。
答、伦礼者、生资之所慕者也。
问、今之尊孔教。为不得志者之逋逃薮。吾子非不得志之人也。
答、伦礼会则不然。得志与天下之人由之。不得志。自修讲学而已矣。
问、孔子者、人人之所弃也。人弃而子尊之。毋乃违众乎。
答、大道之行也。岂只尊孔子而已哉。
问、吾见迷酒迷色。迷於名利者有之。未见迷於伦礼会者。
答、不但吾今迷伦礼。并愿尔共迷之。迷信既久。自然一发如雷。惊天、惊地、而惊人也。问、君子行道。有智无仁。是谓真仁。
答、真仁者。代天行道也。
第十一礼拜迷信区别
民国元年四月十七日记
问、人生在世界中。何为切要之急务耶。
答、凡我目前所见所闻。有益人心世道。而上下四旁。无人承办。三思九想。又非我不能办者。即是切要之急务。倘非几经困难。不能达到目的者。纵杀身亦要成仁。此图始之君子为然也。小人不然。只知锦上添花。凡事好逸恶劳。孔子云。见义不为无勇也。甚且有君子干大业。当未成功时。常人莫不忧之。似若为君子关心者。不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故闻义即徙。不善即改。若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则可忧也。世反有訾议君子者。不知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盖君子有特识。认之明。任之坚。凡作一事。通盘筹算。先终后始。百折不回。外似迷信。实则心安乐为。此其故何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然后乃笃行之。切要急务。从此数语研究之。则获矣。
问、人有迷信好。无迷信好。
答、凡人无迷信。不能自强。甘居人下也。有迷信。必要好学。择善而从。不善则改。
问、人人所迷信者名利。同是迷信。何分善与不善。
答、君子在道德中迷信名利。名重千古。利及万世。光明正大。此善迷信也。小人在情欲中迷信名利。希图目前富贵利达。异日身亡。所作皆空。此不善之迷信也。
问、今中外交通。学术庞杂。何处择明师。
答、天地之大。何患无明师。道无常师。主善为师。明师者。不过言行无成见。无人见。无我见。平心静气。凡事审察真理为主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笃行者。即明师也。至於初学。如孔子所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即千古之明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