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墓竹简 - 第 6 页/共 10 页

[16] 据帛书本补,下同。      [17] 帛书本作“退”。      [18] 帛书本此两句次序相反。      [19] 帛书本作“人”。      [20] 帛书本作“君子道”。      唐虞之道      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1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贤仁圣者如此。身穷不贪,没2而弗利,穷仁矣。必正其身,然后正世,圣道备矣。故唐虞之道,禅3也。         夫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新(亲)也;时事山川,教民4有敬也;新(亲)事祖庙,教民孝也;太学之中,天子亲齿,教民弟也。先圣5与后圣,考后而甄先,教民大顺之道也。         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6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方,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孝,仁之冕也。7禅,义之至也。六帝兴于古,咸由此也。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8遗亲,义而未仁也。古者虞舜笃事瞽叟,乃戴其孝;忠事帝尧,乃戴其臣。9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禹治水,益治火,后稷治土,足民养生。夫唯10顺乎肌肤血气之情,养性命之正,安命而弗夭,养生而弗伤,知天下11之政者,能以天下禅矣。         古者尧之与舜也;闻舜孝,知其能养天下22之老也;闻舜弟,知其能事天下之长也;闻舜慈乎弟□□□知其能23为民主也。故其为瞽盲子也,甚孝;及其为尧臣也,甚忠;尧禅天下24而授之,南面而王天下,而甚君。故尧之禅乎舜也,如此也。古者圣人二十而25冠,三十而有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致政,四肢倦惰,耳目聪明衰,禅天下而26授贤,退而养其生。此以知其弗利了。         《虞诗》曰:“大明不出,万物皆暗。圣27者不在上,天下必坏。”治之至,养不肖。乱之至,灭贤。仁者为此进,28明礼、畏守、乐逊,民教也。咎繇内用五刑,出载兵革,罪轻法也,虞12用威,夏用戈,征不服也。爱而征之,虞夏之治也。禅而不传恒绝,夏13始也。         古者尧生为天子而有天下,圣以遇命,仁以逢时,未尝遇贤。虽14并于大时,神明将从,天地佑之。纵仁圣可与,时弗可及矣。夫古者15舜居于草茅之中而不忧,身为天子而不骄。居草茅之中而不忧,知命16也。身为天子而不骄,不专也。求乎大人之兴,美也。今之戴于德者,微17年不戴,君民而不骄,卒王天下而不疑。方在下位,不以匹夫为18轻;及其有天下也,不以天下为重。有天下弗能益,无天下弗能损。极仁19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上德则天下有君而20世明,授贤则民兴效而化乎道。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21如此也。         忠信之道      不讹不孚,忠之至也。不欺弗知,信之至也。忠集则可亲也,信集则可恶也。忠1信集而民弗亲信者,未之有也。至忠如土,化物而不伐;至信如时,毕至而不结。忠人无2讹,信人不负。君子如此,故不诳生,不负死也。         太久而不渝,忠之至也。陶而睹常,信3之至也。至忠无讹,至信不负,夫此之谓此。大忠不说,大信不期。不说而足养者,地也。不期4而可遇者,天也。似天地也者,忠信之谓此。         口惠而实弗从,君子弗言尔;心[疏而貌]5亲,君子弗申尔。故行而争悦民,君子弗由也。三者,忠人弗作,信人弗为也。         忠之为道也,百工不楛,而人养皆足。信之为道也,群物皆成,而百善皆立。君子其施也7忠,故恋亲附也;其言尔信,故亶而可受也。忠,仁之实也。信,义之期也。是故古之所8以行乎====者,如此也。         成之闻之      成之闻之曰: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恒。行不信则命不从,1信不着则言不乐。民不从上之命,不信其言,而能含德者,未之2有也。故君子之莅民也,身服善以先之,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3上苟身服之,民必有甚焉者。君袀冕而立于阼,一宫之人不胜7其敬。君衰绖而处位,一宫之人不胜其哀。君冠胄带甲而立于军,8一军之人不胜其勇。上苟倡之,则民鲜不从矣。虽然,其存也不厚,9其重也弗多矣。是故君子之求诸己也深。不求诸其本而攻诸其10末,弗得矣。         是[故]君子之于言也,非从末流者之贵,穷源反本者之贵。11苟不从其由,不反其本,未有可得也者。君上享成不唯本,功[弗就矣]。12农夫务食,不强耕,梁弗足矣。士盛言不行,名弗得矣。是故君子之于言也,非从末流者之贵,穷言反本者之贵。苟不从其由,14不反其本,虽强之弗入矣。         上不以其道,民之从之也难。是以民可15敬导也,而不可掩也;可御也,而不可牵也。故君子不贵庶物,而贵与16民有同也。秩而比次,故民欲其秩之遂也。富而分贱,则民欲其17富之大也。贵而能让,则民欲其贵之上也。反此道也,民必因此厚也18以复之,可不慎乎?故君子所复之不多,所求之不远,窃反诸己而可以19知人。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20是以智而求之不疾,其去人弗远矣。勇而行之不果,其疑也弗往矣。21         是故凡物在疾之。《君奭》曰:“唯冒丕单称德”何?言疾也。君子曰:疾之,22行之不疾,未有能深之者也。勉之遂也,强之工也;申之淹也,辞之工也,23民孰弗从?形于中,发于色,其诚也固矣,民孰弗信?是以上之恒24务,在信于众。《=命》曰:“允师济德”[何]?此言也,言信于众可以25济德也。         圣人之性与中人之性,其生而未有非志。次于而也,26则犹是也。虽其于善道也亦非有怿,数以多也。及其博长而厚27大也,则圣人不可由与墠之。此以民皆有性而圣人不可慕也。28《君奭》曰:“襄我二人,毋有合在音”何?道不悦之辞也。君子曰:唯有其恒而29可,能终之为难。“槁木三年,不必为邦旗”何?言寅之也。是以君子贵[寅]。30         天降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着为父子之新(亲),分31为夫妇之辨。是故小人乱天常以逆大道,君子治人伦以顺32天德。         《大禹》曰:“余才宅天心”曷?此言也,言余之此而宅于天心也。是故33君子衽席之上,让而爱幼;朝廷之位,让而处贱。所宅不远矣。小人34不逞人于恩,君子不逞人于礼。津梁争舟,其先也不若其后也。言35语嗥之,其胜也不若其已也。君子曰:从允释过,则先者除,来者信。36         唯君子,道可近求,而[不]可远借也。昔者君子有言曰“圣人天德”何?37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康诰》曰“不还不戛,文王作罚,38刑滋无赦”何?此言也,言不逆大常者,文王之型莫厚焉。是39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         尊德义      尊德义,明乎人伦,可以为君。去忿戾,改惎胜,为人上者之务也。1         赏与刑,祸福之基也,或前之者矣。爵位,所以信其然也。征侵,所以2攻□[也]。刑[罚],所以□与也。杀戮,所以除害也。不由其道,不行。         仁为可新(亲)3也,义为可尊也,忠为可信也,学为可益也,教为可类也。         教非改道也,教之也。4学非改伦也,学己也。禹以人道治其民,桀以人道乱其民。桀不易5禹民而后乱之,汤不易桀民而后治之。圣人之治民也,民之道也。禹6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马,马之道。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莫7不有道焉,人道为近。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         察者出,所以知8己。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后知道,知道而后知行。由礼知9乐,由乐知哀。有知己而不知命者,无知命而不知己者。有10知礼而不知乐者,无知乐而不知礼者。善取,人能从之,上也。11         行此度也,然后可逾也。因恒则固,察曲则无僻,不党则无17怨,尚思则□□。夫物而有职者也,非教所及也。教其政,18不教其人,政弗行矣。故终是物也而有深焉者,可教也而不可疑也。19可教也而不可迪其民,而民不可止也。         尊仁、亲忠、敬庄、归礼,20行矣而无违,养心于子谅,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         民可使道21之,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桀不谓其民必乱,而民有22为乱矣。受不若也,可从也而不可及也。         君民者治民复礼,民除害智,23==劳之轨也。为邦而不以礼,犹==之无==也。非礼而民悦24哉,此小人矣。非伦而民服,世此乱矣。治民非还生而已也,25不以嗜欲害其义。         轨民爱,则慈也;弗爱,则仇也。民五之方格,26十之方争,百之而后服。         善者民必富,富未必和,不和不安,不安不乐。27善者民必众,众未必治,不治不顺,不顺不平。是以为政者教导之12取先。教以礼,则民果以劲。教以乐,则民弗德争将。教13以辩说,则民艺==长贵以忘。教以艺,则野以争。教以技,14则民少以吝。教以言,则民吁以寡信。教以事,则民力啬以湎利。15教以权谋,则民淫昏,违礼无亲仁。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16(故为政者,或论之,或议之,或由中出,或设之外,论列其类。30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重义集理,言此章也。39)         为古率民向方者,唯德可。德之流,速乎置邮而传28命。其载也无厚焉,交矣而弗知也,亡。德者,且莫大乎礼乐29焉。治乐和哀,民不可惑也。反之此,往(枉)矣。刑不逮于君子,礼不31逮于小人。攻□往者复,依惠则民材足,不时则无劝也。         不32爱则不亲,不□则弗怀,不赖则无威,不忠则不信,弗勇则33无复。咎则民==,正则民不吝,恭则民不怨。均不足以平政,埒34不足以安民,勇不足以蔑众,博不足以知善,决不足以知伦,杀35不足以胜民。         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命,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也,36下必有甚焉者。夫唯是,故德可易而施可转也。有是施,小37有利,转而大有害者,有之。有是施,小有害,转而大有利者,有之。38(行此度也,然后可逾也。)         故为政者,或论之,或义之,或由中出,或设之外,论列其类。30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重义集理,言此章也。39         性自命出      凡人虽有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知 情 者 能出之,知义者能内(入)之。      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善不善 性 也,所善所不善,势也。凡性为主,物取之也。金石之有声, 弗 扣 不 鸣, 人 之虽有性,心弗取不出。凡心有志也,无与不 可, 性 不 可独行[1],犹口之不可独言也。      牛生而长,雁生而伸,其性 使 然, 人而学或使之也。凡物无不异也者,刚之柱也,刚取之也。柔之约[也],柔取之也。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      凡性,或动之,或逆之,或交之,或厉之,或出之,或养之,或长之。凡动性者,物也;逆性者,悦也;交性者,故也;厉性者,义也;出性者,势也;养性者,习也;长性者,道也。      凡见者之谓物,快于己者之谓悦,物之势者之谓势,有为也之谓故。义也者,群善之蕝也。习也者,有以习其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