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升经 - 第 4 页/共 6 页
欲听亦无所闻。
闻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岂听之以耳哉,仲尼所以六十而耳顺。
欲言亦无所道。
纵口之所言,更无利害,故有谓无谓无谓有#12,而游乎尘垢之外。
欲食亦无所味。淡泊寂哉,不可得而味也,复归於无物。
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味,味者道也,真人其食不甘,以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也,惟返其性情而复其初者能之。《道经》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继之以复归於无物,与此同意。
若常能清静无为,气自复也#13。返於未生,而无身也,无为养身,形体全也,天地充实,长保年也。
虚化神,神化气,道之委也,气化神,神化虚,道之用也。盖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惟持其志,无暴其气,则虚而物不能污,静而物不能杂,淡而无为,将见气合於神,神合於无,游乎物之初,外形体而不有矣。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所以全其形骸,与天地齐其长久。《庄子》曰: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息不能入,年寿长久矣。
哀人章第二十一
老君曰:人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也。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身之所以存者在养神,神之所以全者在守身。馑修其身,抱神以静,则人与物化,而我独存,长生久视之道,殆不出此。
西升经卷中竟
#1『言出』,《西升经集注》作『言处』。
#2『风声岂可聚』,《西升经集注》作『风声岂绪』。
#3此句《西升经集注》作『茂多卒夭』。
#4此句,《西升经集注》作『而为元为』。
#5此句,《西升经集注》作『空灭成元』。
#6此句,《西升经集注》作『若能明之』。
#7此句,《西升经集注》作『孰知能追』。
#8决,《西升经集注》作『决』。
#9此句,《西升经集注》作『在己不忘』。
#10『愤娇』,据《庄子·在宥》当作『债骄』。
#11此句,《西升经集注》作『人皆以声色滋味为乐』。
#12疑此句字有舛误。
#13此句,《西升经集注》作『元自复也』。
西升经卷下
神生章第二十二
老君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神妙万物而为言,神生形也,身乃神之车,神之舍形成神也,盖神去於形谓之死,而形非道不生,形资神以生故也。有生叉先无离形,而形全者神全,神资形以成故也。形神之相须,犹有无之相为利用,而不可偏废,惟形神俱妙,故与道合真。
神常爱人,人不爱神#1。
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形,神之爱人也如此。然神好清而心扰之,神好静而欲牵之,矜览外慕,逐物忘返,无一息之顷,内存乎神,欲抱神以静难矣。圣人复命之常同乎无知,虽圣智亦在所槟,故能神全不亏,异乎众人也。
常安章第二十三
老君曰:圣人常安,与天地俱安,而鬼神通。众人皆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
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众人不安其所安,安其所不安。安其所安,同於道也,故与天地齐其长久,而可与佑神,所以常安。不安其所安,蔽於物也,不亡以待尽,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何安之有。
盖天道减盈满,补虚空,毁强盛,益衰弱,损思虑,归童蒙,塞邪知,圣人之朴也。
盛极则衰,升极则降,坚则毁,锐则挫,自然之理也。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盖顺其自然无容私故也。圣人法天,损之又损,无思无虑,蒙以养正,复归婴儿,闲邪存诚,智巧不作,则以安其所安,复乎素朴故也。
是以天下尚孝,可谓养母,常能爱母,身乃长久。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道者万物之母,而物其子也。孝子之养亲,一举足一言动,不敢忘焉。圣人体道,犹事亲也,岂须央可离哉。
身心章第二十四
老君曰:身之虚也,而万物至,心之无也,而和气归。
养志者忘形,致道者忘心,离形去智,同於大通,则身无形累之患,而物自宾。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则心无使气之强,而气自复。
故善养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也,藏人於人而不见也。
惟藏天下於天下者,可以语此。
故君子之治,必先死於国,既死不亡,其国盛也。民不敢散,更复充也。
士见危致命,忠义许国,杀身成仁,虽死而不亡。得贤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国之所以盛,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民之所以充也。
若能知常,施行反也,众人欢乐,用生生也。动而失之,寿命竭也。
复命日常,知常日明,真常之道诚能知之,其所施设则异众人矣。盖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其所施行,若东西之相反也。以歌为乐,将以生生,适以丧生,乐未毕,而哀继之,以道为乐,乐则生矣,其为乐可胜计耶!《庄子》曰:俗之所乐,果有乐无有哉!.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
夫天下大物哉,甚绵绵也,冥冥混沌不可知也。知之者去之,欲之者离之,近之者远之。
有物混成,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自古固存,幽深微妙,不可以智知也。趺而望之在乎前,弃而忘之在乎后,非有心者所得远,无心者所得近,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
是以圣人非托於天下,亦非托於鬼神,亦非托於万物。常以虚为身,亦以无为心。此两者,同谓之无身之身,无心之心,可谓守神。守神玄通,是谓道同。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岂独治天下而已哉!以虚为身,以无为心,而一无所托,所谓不物也。身心两忘,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则道将与汝居,而合乎大同矣。
无思章第二十五
老君曰:智士无思虑之变,常空虚无为恬静,修其形体,而万物育焉。
天下何思何虑,大智观於远近,以天下观天下,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以全其形生,故精神四达,并流上际下,蟠化育万物,不可为象。
变者贪天下之珍,以快其情。然后兵革四起,祸生於内。国动乱者,而民劳疲也。
《道经》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庄子》曰:挝玉毁珠,小盗不起。
夫国以民为本,民劳去者,国立废矣。所谓出其无极之宝,入贼利斧戟也。是以圣人无为无事,欲安其国民也。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不知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是犹出无极之宝,而入贼之利斧戟也。圣人无为而民自化,无事而民自富,岂务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哉。
故曰:子能知一,万事毕。无心德留,而鬼神伏矣。
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则无一之知。德者得也,通於一而得之者,以无心故也。万事皆出於一,鬼神之所以灵,亦出乎吾心而已,无心之心,可与佑神,故两不相伤,而德交归焉。
我命章第二十六
老君曰: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自守根本也。
通天下一气尔,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能知守之则无不治矣。《列子》曰:天地与我并生类也。
非效众人行善,非行仁义,非行忠信,非行恭敬,非行爱欲,万物即利来。
为善无近名,故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钦中达彼,兼爱无私,利万物而无所不利,非有心也。
常淡泊无为,大道归也。故神人无光,圣人无名。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道德之至也,故圣人休焉。古之人葆其光而不露,晦其名而不彰,入於神,通於圣,盖体诸此。
兵者章第二十七
老君曰:兵者天下之凶事也,非国之宝。宝之者,而不用也,用之者,动有亡国失民之患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国之宝。然天生五村,阙一不可,虽存所宝,岂得己而用之。不知出此,而乐杀人好攻战,岂为民父母之道哉!《传》曰:黩武无烈。
是以圣人怀微妙,抱朴质,而不敢为#2与天下交争焉。虽有猛兽不能据也,虽有蜂趸虫蛇不能螫也,虽有兵刃弗能害也。以其积德玄通故也,是以天下莫能害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体道夫何为哉?不与物争,而天下莫能争焉。此无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故性物而不折,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而物莫之能伤也。《庄子》曰: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柔弱章第二十八
老君曰:天下柔弱莫过於气,气莫柔弱於道。道之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贯穿万物。夫柔之生刚,弱之生强,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从生者乎。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气始於太初,而道在太极之先,则气本於道也。弱者道之用,自天地以至万物,皆本於是,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
是故有以无为母,无以虚为母,虚以道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无动不生无而生有,有不离无,无因有着,有无异用,皆同於虚,虚非无也,无实而已。虚无之宗,道实妙之,三者名虽异,而皆本於自然,为母之言,亦荃蹄尔。
民之章第二十九
老君曰:民之所以轻命早终者,民自令之尔。非天地毁,鬼神害,以其有知,以其形动故也。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宵人之离形者动与过也,然则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非天地鬼神毁而害之也,人自取之尔。《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追,此之谓也。
是故无有生有,无形生形,何况於成事而败之乎。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天施地生,其盖无方,曲成万物而不遗,夫岂容心以败其成事哉!然则民之轻命早终,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
人欲长久,断情去欲,心意以索,命为反归之,形神合同,固能长久。
天地能长且久,而人不能者,以其任情肆欲,放心纵意,自遗其咎故也。诚能忘其所不忘,而反求诸己,则形生而不敝,神全而不亏,形神合而不离,与天地齐其长久,斯无难矣。
天下章第三十
老君曰:人虽在天下,令意莫在天下;人虽在国,令意莫在国;人虽在乡,令意莫在乡;人虽在家,令意莫在家;神虽在身,令神莫在身,是谓道人。
人之生也,形不盈仞而心伴造化,岂滞於形体,拘於方隅哉!兼忘天下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尔,以国观国,以乡观乡,以家观家,亦莫不然。古之人所以处其家,如逆旅之合,观其乡如戎蛮之国,盖体此也。至於神之在人,经太山而无介,入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挥斥八极,妙万物而无方,初不累於七尺之躯也。昧者横私於己,仞而有之将以尽神,何异守唐肆之遗踪,而望其得焉哉。
意微章第三十一
老君曰:患生不意,祸生丝微。
祸息多臧於隐微,而发於人之所忽,圣人防微慎始,用智於未奔沉之前,盖以此也。
善生於恶,利生於害,
有善而恶为之亚,有利而害为之对,物莫不然,惟去善而自善,则善恶一致,盖将简之而不得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则无所不利,而未始有害。
大生於小,难生於易,
其作始也简,其将异也铃巨,大生於小也,苟以为易,难将至矣,难生於易也。《德经》曰:天下之大事铃作於细,天下之难事又作於易。
高生於下,远生於近,
高必基於下,远叉自於近,故九层之台起於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