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升经 - 第 3 页/共 6 页
实则有碍,虚则无问。
数不如希。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邪多卒验#3,疾不如迟。
欲速则不达,大器晚成,美成在久。
兴者必废,盛者必衰。
日中则反,月满则亏,天地尚尔,况於人乎。
圣人绝智,而为无所为#4,言无所言,行无所施。孰能知此。
道之要妙,虽智大迷非可以智索也,离形去智,然后同於大通,去智与故,然后循天之理,圣人於言为之际,以绝智为先,盖以此尔,世岂识哉!为无为,所谓处无为之事也,言无言,所谓终身言未尝言也,行无所施,所谓事无事也。
偶不如奇。
独立不改者,道也,自道而降,有对有待,圣人不与物偶而立於独,体道故也。
多不如寡。
通於一而万事毕,少则得,多则惑。
孰贤难随。孰仁难可,其义少依。
世之所谓贤者,孰为贤哉,贤者过之於道,或不能随也,世之所谓仁者,孰为仁哉,仁者失之於道,未见其可也,仁贤且犹如此,道之奥妙,依之者鲜,盖可知已。
能知无知,道之枢机。
知之浅矣,不知深矣,能知无知之知,是乃真知也,道之本宗,盖在於此,
空虚灭无#5,何用仙飞。大道旷荡,无不制围。
虚非无也,无实而已,空其虚则致虚极矣,无者有之对,因有而着,未离於有也,灭其无,则无无亦无矣。夫然,故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行乎万物之上,其视仙飞不足多也。盖道广大悉备,未始有封,包裹六极,无有端倪,天地之大,秋毫之小,皆在范围之内,岂止仙飞之一端乎。一本作空灭成无,可用仙飞。
子能明之#6,所是反非。经言审谛,孰之能追#7。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天下是非特未定也,虽然有真是非存焉。欲是其所非,莫若以明,盖自知者明,苟能自知,则昔之所是,卒而非之,所谓真是非者见焉。经之所言,盖明是非也,夫岂妄哉,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非审谛不妄之言,孰能追愚惑之非欤。
深妙章第十四
老君曰:道言深妙,经诚乙密。
道深而难测,妙而难名,经以载道,故其劝戒之言,亦玄微而隐密也。
天地物类,生皆从一。子能明之,为知虚实。子若不照,显之不别。
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一者形变之始也,自天地至于万物,皆从此生,则天下本在是焉,为道者,当明其本而已。盖通於一而万事毕,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苟非照之于天而自见,虽显告之而不悟,况微言哉。
子志於有,无为所疾。为有所婴,亿载无毕。
无为故无败,为则有成亏,无为者,道之本,有为者,道之病也。盖俗之所为,皆堕於有,不能损实以为通,至於外内并获而不可解者,以积习之久故也,惟圣人然后为能达绸缪。
道言微深,子未能别。撮取於略,戒慎勿失。
悟道以顿,行道以渐,迷悟出於自性,非人力可致,行道以积习而成,在於谨守而勿失焉。盖道之至妙,以悟而后得,行道之要,以多闻然后可守也。
先捐诸欲,勿令意逸。
罪莫大於可欲,遣其欲则心自静矣。意则心有所感而生焉,无以持之,纵或至於败。礼故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闲居静处,精思斋室。
弃事则形不劳,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丹书万卷,不如守一。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故,通於一而万事毕。
经非不达,中有虚实。言有必无,子未能别。言无必有,子未能决#8。但当按行,次来次灭。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寓言为广,重言为真,则书之所言,虚实有无,特未定也。惟得其所以言者,为能知之,借日未知,姑取正於书而按行焉,则损之又损,亦可以致无为矣。《传》曰: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道有真伪,福有凶吉。
有为则伪,无为则真,以伪获福者凶,以真致福者吉。
罪有公私,明有纤密。
为不善於显明之中,人得而诛之,为不善於幽暗之中,鬼得而诛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曾何纤密之遗哉。
占往知来,不如朴质。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问,虽有不假卜筮而知吉凶之明,不如朴质者歌复归於朴故也。《道经》於终篇言镇之以无名之朴,正此意也。
虚无章第十五
老君曰: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
《道深章》曰:道深甚奥,虚无之渊。言道为虚无之本也。《道经》曰:道法自然。言道降而下,法自然也。於此言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何也?盖言虚元,则自然在其中矣,言自然,则道在其中矣。别而言之,裂一为三,合而言之,贯三为一,自其无所有,则日虚无,无所因则日自然,偶而应之,则日道,乌有先后之殊哉。
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易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万物抱一而成。
万物以精化形,一者精之数也,原其始,则得一以生,要其终,则抱一而成。
得微妙气化。
通天下一气尔,自有形以至无形,自有情以至无情,神奇臭腐,与时更化,皆气使之然也。聚则生,散则死,盛则荣,衰则悴,搏之不得,幽而难测,可谓微妙矣。
人有长久之宝,不能守也,而益欲尊荣者,是谓去本,生天地之道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物有时而尽,何可长也。性命之真,与生俱生,至富国财并焉,岂特隋珠之重哉,昧者丧其不赀之朴,而矜览外慕,其去本远矣。生天生地,道之本也。《庄子》曰: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
恍惚章第十六
老君曰:虚无恍惚,道之根。
虚则无实,无则非有,恍者有光而无象,惚者有一而未形,虚无恍惚而在其中矣。《庄子》曰:悟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此之谓本根。
万物共本,道之元。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元者气之始,道之用也,天之生物,使之一本,岂二致哉,万物一府,同出於道尔。《庄子》曰:万物与我为一。
在己不亡#9,我默焉。
圣人着书立言,用意深而劝戒切,盖欲倒置之民,返其性情,复其初也,使天下之人,皆能内观取足,不失其在我之真,圣人将密尔忘言,不可以容声矣。《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生置章第十七
老君曰:生我於虚,置我於无。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物所以生也。魂黑归於天,形魄归於地,骨骸返其根,我尚何存,则亦复归於无尔。生我於虚,原始而言之也,置我於无,要终而言之也。
生我者神,杀我者心。
神守其形故生,神去於形则死。人心惟危,愤矫#10而不可系,宵人之离形者,心则使之,此致道者所以忘心。
夫心意者,我之所患也。我即无心,我何知乎!
贼莫大於德有心,有心斯有意,意者谬心也,人以有身为大息者,以有意存焉尔。诚能心无所知,内静其意,吾又何息,是以至人於羊弃意,《庄子》曰:兵莫僭於志,镇邮为下。
念我未生时,无有身也,直以积气聚血成我身尔。我身乃神之车也,神之舍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躁动,神即去之。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一受人之形,若运转而不能自止者,孰居无事推而行是哉,神实妙之,子舆曰:以神为马,予因而乘之,岂更驾哉,故日我身乃神之车。不特为神之车,又为其含焉,盖身者神之宇,所以形生而不敝者,以其保神也,全其形而不亏,神将来舍矣。传曰:七窍者,精神之户牖,神以身为舍可知矣。身不特为神舍,又为其主人焉,盖感之者为主,应之者为客,神未尝先物也,应物而有所丽,犹客为主所覆,而受命於主也,身为神之主人可知矣。主人安静则居之,形完则神全也,躁动则去之,质朽则神丧也。
是以圣人无常心者,欲归初始,返未生也。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故能返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曰:既已为物矣,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惟大人乎。
人未生时,岂有身乎?无身当何忧乎?当何欲哉!.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与道通也。
吾有大息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息?盖身非我有,是天地之委形,生非我有,是天地之委和,认而有之,皆惑也。睹道之人,不以利累形,不以形累心,四肢百骸,将为尘垢,故外其身而身存,神未尝有所困也。夫然,故形全精复,与天为一通乎,道合乎德矣,盖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道德一合,则德总乎道之所一,而无成与毁也,唯达者可以语此。
为道章第十八
老君曰:古之为道者,莫不由自然。故其道常然矣,强然之即不然矣。夫何故?以其有思念,故与道反矣。
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天下之常然也。为道者,居无思,行无虑,顺其自然,无容心焉,夫岂益生劝成,而有断鹤续兔之患哉,故其道亘万世而无弊。
是以崇钥之器,在其用者。虚实有无,方圆大小,长短广狭,听人所为,不与人争。善人在於天下,譬如崇钥乎,非与万物交争,其德常归焉。以其空虚无欲故也。
豪钥虚而能受,受而能应,道几似之。善人之在天下,顺而不逆,应而不藏,常处於不争之地,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其犹索钥也,处重而人不轻,处前而人不害,其德常归焉。《庄子》曰:行贤而去其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圣人者去欲而入无,以辅其身也。
罪莫大於可欲,故为凶害之根。天地者,形之大也,而有形生於无形,故为天地之原,人之有欲,次性命之情以争之,莫知其根也,不见天地之纯,莫知其原也。圣人则不然,洒心去欲,而游於无人之野,则以贵爱其身,与道相辅而行故也。
色身章第十九
老君曰:人皆以声色滋味为上乐#11,不知声色滋味,祸之太朴,故圣人不欲以归无欲也。
好色音声厚味,世俗之所乐也,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口不得厚味,则大忧以惧。殊不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三者,身之大息也。然目之泰色,耳之茶声,口之茶味,皆生於有欲,罪莫大於可欲,而欲者德之累,是以圣人欲不欲,而复乎素朴也。
道虚章第二十
老君曰:道者虚无之物,若虚而为实,无而为有也。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言,若无而非无,若有而非有也,既日虚无,而谓之物者,即不物之物也。道深章言虚无之渊,此言虚无之物,渊言其体,物言其用,故继之曰:若虚而为实,无而为有,虚而为实。《庄子》所谓虚则实是也。无而为有,《道经》所谓两者同出而异名是也。
天者受一气,荡荡而致清,气下化生於万物,而形各异焉。
大易既判,天得一以清,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皆其所资始,《列子》曰:天地氤氲,万物化生。
是以圣人知道德混沌玄同也,亦知天地清静皆守一也,故与天地同心而无知,与道同身而无体,而后天道盛矣。
德总乎道之所一,浑浑沌沌,终身不离,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天得是,故无为以之清,地得是,故无为以之宁,圣人诚能两问,天道虽远,见之以心,故明於天而同乎无知,通乎道而合乎无体,与天为徒,与道为一,而道兴乎世矣。
以制志意而还思虑者也,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将返其性情而复其初,则出思不思,而思出於不思矣,来者勿禁,往者勿止,不将不迎,应而不藏,虽覆却万物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易》曰:天下何思何虑。
远者出於无极之外,不能穷也,近在於己,人不见之。
海虽远,治之在心,反求诸己,万物咸备,然道在迩,而求诸远,是犹目之明,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也。
是以君子终日不视不听,不言不食,内知而抱玄。
《传》曰:内视之谓明,反听之谓聪。不视不听,则目无所见,见晓於冥冥,耳无所闻,闻和於无声也。《易》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不言不食,则默而识之,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无饥渴之害,味人之所不味也。几此无他,复以自知抱一而不离故尔。
夫欲视亦无所见。
圣人见道不见物,而视人所不视。《庄子》曰:贼莫大於德有心,而心有眼。《经》曰:圣人为腹不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