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升经 - 第 2 页/共 6 页

今为子说,露见敷陈。散析剖判,真伪别分。子当谛受,重道因勤#14。   道不可以言传,非言不显,叉辫疑解惑,斯而析之,道於是乎明。仲尼曰:吾无隐乎尔。   道为明出,经为学先。   道遇明者而后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经所以载道也,学者拾经,欲济乎道,犹拾舟,欲济乎渎也。   授与能行,不择富贫。教化与乐,非有疏亲。取与能行,文与其人。学尔教尔,不失道真。   有教无类,初非次择也,要在得人而付之,则学者不失己,教者不失人。   天地章第八   老君曰:天地与人物,本皆道之元。俱出於太素,虚元之始端。髻髭之精光,微妙之上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浑沦既判,清轻者为天,道生一也,浊重者为地,一生二也,冲和气者为人,二生三也。以至万物,盈於两问,皆自道而生,出於太素无质之先,恍惚之中有象,窈冥之中有精,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传所谓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是已。   譬如万里坑,下有淡流泉。视之甚浊微,彻见底沙难。窈窈而冥冥,不知所由然。亦如终逝者#15,不见其灵魂。淳阴共和合,阳不能显分。   《列子》曰: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日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之玄妙难识,不特若深谷之泉,逝者之魂也。一本作终者去。   过往与甫来,视譬以见前。尚不能了理,安能知亡存。譬如疮痘者,不能传人言。为聋弹宫商,其人岂能闻。才辩有其智,受教如语传。自谓通其情,情衷不能丹。是故失生本,安能知道元。   道之不行,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已往之事不及知,方来之事未可知,适今之事不能知,愚者每如此,况知死生之说乎!语以道妙,犹使瘠者能言,聋者审音也,至於才能辩博之士,智足以及之,然作聪明矜思虑,得其言而未得其所以言,求道於形色名声,不足以得,彼之情,生之本,道之元,恶足以识之。   行道章第九   老君曰:子若行吾道,当知上慧源。智亦不独生,皆须对因绿。   慧以智为体,智以慧为用,大智闲闲小智间问,上慧大智也,大知观於远近,因感而生,遇绿而应,行其所无事未尝凿也,岂蔽於一曲而自私哉。   各有行宿本,命禄之所闻#16同道道得之,同德有德根。宿世不问学,今复与失邻#17是以故得失,不乐於道文。   命之立也,其称人事乎,命虽莫之致而至,然其死生贵贱,祸福寿夭,皆本於宿昔之所行,积善积恶,殃庆各以其类至,无毫厘之差,有影响之应。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顾所行何如尔。   贪欲利荣宠,受施念恩勤。更以财相厚,不哀下宝贫。必复多瞋志,无所处定原。学不得明师,安能解疑难。   贪夫徇财,故以富为,是累於厚利,列士徇名,故以显为,是累於名高。夜以继日,思虑善否,满心戚醮,求益不止,苦身疾作,积而不用,贯朽粟腐,未尝贷人,而又快一朝之忿,肆少顷之怒,与物相刃相靡,莫之能止,尚知以大定持之耶!殊不悟名与身孰亲,身与贷孰多,忿憾为仁之剩,纤恪为义之蠹也,自非明师,孰能松其蔽解其惑。安或作焉字。   吾道如毫毛,谁当能明分。上世始以来,所更如沙尘。   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无形端,岂特毫毛之微哉!自古及今,天下之治方衍者多矣,虽小道铃有可观,政远则泥,寡闻则无约也,寡见则无卓也,铃多闻见而迷乎正道,则更事为多,无一物之不知,而圣益圣,传曰:事无不通之谓圣。   动则有载劫,自惟甚苦勤。吾学无所学,乃能明自然。   美成在久,非一日之积也,日往月来,勤而行之,则善积成圣矣,苟卿曰: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循焉,终乎为圣,虽由学以成,岂蔽於俗学以博溺心哉,学在於不学而已,此绝学所以无忧而乐。   华要归其实,茎叶如本根,为道归祖首,以知元始端,子当无相启,勿以有相关。   万物出乎震,相见乎离,则芸芸并作,英华发外,说乎兑,劳乎坎,则去华就实,归其性宅,经所谓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是已,混元之教,以深为根,以约为纪,以辨物为德,以复命为常,落其华而实之,敛其散而一之,犹四时之有秋冬也。无形之祖,天下之始,万物莫不首之者在是焉,此岂有迸之可求哉。   西升经卷上竟   #1『告以道要』,《西升经集注》作『告子道要』。   #2『是故谈以言相然』,《西升经集注》作『是以故谈以言相然』。   #3『子虽闻道』,《西升经集注》作『子虽闻说』。   #4『正自归之』,《西升经集注》作『正自居之』。   #5『鬼自避之』,《西升经集注》作『鬼神避之』。   #6『归志』,《西升经集注》作『臻志』。   #7『归身』,《西升经集注》作『臻身』。   #8『味异行不等』,《西升经集注》作『味异形不等』。   #9『随所倚为亲』,《西升经集注》作『随倚以为亲』。   #10『一切人非人』,《西升经集注》作『一切人非一』。   #11『於连』,疑为『於道』之误。   #12『渔淳』,疑为『浇淳』之误。   #13『谁存』,《西升经集注》作『谁能』。   #14『因勤』,《西升经集注》作『殷勤』。   #15『亦如终逝者』,《西升经集注》作『亦如终者』。   #16『所闻』,《西升经集注》作『所关』。   #17『失邻』,《西升经集注》作『世邻』。   西升经卷中   重告章第十   老君曰:吾重告子,子当谛受。道以无为上,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而已。   德以仁为主。   德无不容,仁也。   礼以义为谦,   称物平施,适时之宜。   施以恩为友。   因恻隐之心,推以及物,非求报也,故其施博。   惠以利为先,   惠者仁之施,以利物为功,口惠而实不至,怨苜及其身。   信以效为首。   信将以复其言,铃有效见焉。   伪世亦有之,虽有以相诱是以知世薄,华饰以相扮。   至德之世,是七者皆本於自然,逮德下衰,是七者皆出於或使故道隐於小成,德伤於小识,礼以伪为,施而求报,惠不由心,信非中出,类皆矫情,性以沽名,饰智以惊愚,岂自然哉。   言出#1飞龙前,行在跛鳖后。仁义礼信废,道德荒亡腐。   飞龙为速矣,言犹在其前,跛鳖为钝矣,行犹在其后,则以言之非艰,而行之惟艰故也。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礼尤在其后,礼信且废,道德可知。   不以道相稽,反以财相辅。譬如鉴中影,可见不可取。言如响中应,风声岂可聚#2,伪世教如此,如是迷来久。   君子徇道,小人徇财。古之人以稽为次,盖相稽以道也,周衰之末,不知与道相辅而行,而以财相辅,是犹搏风捕影而求其实,岂可得哉!此无他,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小惑易方,大惑易性,矫伪之俗胜,而不明乎自然之真故也。经曰:民之迷,其日固已久矣。   天下之人物,谁独为常主。迷迷以相传,辗转相授与。邪伪来入真,虚无象如有。   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怒者其谁耶,盖妙体无偶,真常不宰,可得矣而不可言传,可传矣而不可相授,一曲之士,指末流为大源,认陈逵为至妙,以迷传迷,犹醉者之负醉也。殊不知诚正可以入真,而邪伪终莫之能以邪伪入真,是以虚元之象为有而实非有也。   自伪不别真,为贪利往守。非常正复亡,痴盲持自咎。如木自出火,还复自烧腐。   定己然后议人,主中可以正外,己自为伪矣,其能辫真伪之归哉,己之为伪,以往守於利而为责也,以利往则远於道,以利守则失於道,既非真常,正亦随亡,此无他,於道见疑而冒昧,故违人而自遗其答也,何异木生火而还克木哉,《阴符》曰:火生於木,祸发叉克。   圣人之辞章第十一   老君曰:圣人之辞云。   混元博大真人也,吐辞为经,自我作古,犹不自矜,而日圣人之辞,则以迷而不作故也。   道当以法观。如有所生者,故日为自然。   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 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道不可见,即法而显,道之与法,初无二致,入则为道,出则为法尔。天下之物生生不穷,而不知所以生生者谁耶,本诸自然而已,道以法显,法以道立,岂人为哉。   眼见心为动。   贼莫大於德有心,而心有眼,坎为耳,离为目,耳目者,精神之户牖也,一有所睹,心斯动出矣。《阴符》曰:机在目,圣人为腹不为目者以此。   口则为心一黄。   言,心声也,心之所欲,非言不宣,口实司之。   鼻为通风气,鼻口风气门,喘息为宅命,身寿立息端,譬如谷草木,四时气往绿,气别生者死,增减羸病动。   人之所恃者息,而息之出入,鼻其所自也一呼一吸,阴阳寓焉,东则为生,散则为死,故命之所宅在是,真人息之以踵,众人息之以喉,息之本有所立,而根深带固焉,故与天地齐其长久。譬之百谷草木,资四气以生植,盛则荣,衰则悴,气散则生者死矣。   以是生死有,不如无为安。无为无所行,何绿有咎愆。子不贪身形,不与有为怨。   命百一古今而常存,性更万形而不易,初无死生也,物之所以有死生者,以失性命之情故也。唯无为然后能安性命之情,为则有成亏,成亏分而是非立矣,无为故无败,曾何咎愆之有?世之人未免有为者,以有我故也,苟能堕肢体而皆忘,外形骸而不有,虽无为而无不为矣。   五行不相克,万物悉可全。万物无有常,成者不久完。   成变化,行鬼神,往来天地之问而不穷者,五行也,一往一来,更旺更废,相生所以相继,相克所以相治,此囿於大化者,有生叉有死,而莫能逃.刈也。圣人役造化,命万物,把握阴场,颠倒五行而不相沙,故能专亡自在,而入於不死不生。彼既以为物矣,成坏相因,欲久而不亡,何可得也,惟道则万世而无弊,经曰:道乃久。   三光无明冥,天地常昭然。   天积气尔,地积形尔,日月星宿则积气中之光耀者,人徒见其一往一来,一伏一见,一晦一明,不知昏昼之变,明暗自异,三光二仪,常自若也。   观诸章第十二   老君曰:观诸次为道,存神於想思。道气和三光,念身中所治。髻髭象梦寤,神明忽往来,   虚无恬淡,不思而得上道也,闲邪存诚,思则得之其次也,盖神妙物而无方,存之则守形而不离,神全斯精全,精全斯气全,三者和而不乖矣。天之三光,日月星是也,人之三光,神气精是也,和三光之道无他,返照内观,取足於身而已。盖人一身,真君内存,五官咸备,百骸六藏,固有相治者,念之不忘,则友神明於恍惚之际,此其效也,劳髭象梦寤,则恍惚若有无之际也。   淡泊志无为,念思有想意。自谓定无欲,不知持念异。   淡言不与物交,泊言静止不流,志於大道者,无思无为,不逐於物,不流于动,曾何有思想之意。盖有想则相生,有思,则未免有心也,谓是为定,已涉于动矣。谓是为无欲,已堕於欲矣,天下之治方衍者,皆以其所为不可有加,故自以为是,以不知持念之各异,故道有小大之不同也。夫念有正有妄,过而不留感,而后应正念也,既往而不择,未至而逆焉者妄也,此存神於想思,所以为之次。   或气尚粗盛,自知尚多事。事兴则形动,动则外通谋。谋思危之首,危者将不久。不久将欲衰,衰者将不寿。   夫志,气之帅也,心劳於谋,智尽於事,则气有蹶,趋之不正而暴盛,盖弃事则形不劳,形休则谋不用。一有所谋,则机变之巧作,扰扰万绪自此起矣,茶然疲役不知其所归,欲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不亦难乎。至人不从事於务,不相与为谋,涤除外慕,玄览至理,故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也。   以身观声名,物事难可聚。以名声称号,必为是所诱。皆坐於贪欲,贪欲为殃咎。贪者为大病,习贪来已久。合会微渐滋,非缄艾所愈。   一节重於一国,两臂重於天下,则名与身孰亲?物无常是,事无常宜,去而不守,未尝暂止,况傥来之寄哉!傥来之寄,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而累於名高者,趋名不已,残生伤性,以身为殉,正坐於责欲故也。咎莫大於欲得,则责者身之大病,民迷日久,积习既深,始微而终盛,犹病在膏肓,非缄艾能愈也。   还身意所欲,清静而自守。大圣之所行,不慕人所主。有常可使无,无常可使有。   形之疾,其甚者缄艾不能及,性之疾,其甚者小道不能化,责欲,性之疾为甚者也,将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铃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则清不能污,静不能染,而不知所守矣。盖无为者,圣人之所行,责欲者,众人之所主,行大道之无为,不慕众人之责欲,则事物形名,天下所谓有者,可使之无,恬淡寂寞,天下所谓无者,可使之有也。   经诫章第十三   老君曰:经诫所言,法义所推。赫赫兴盛,不如微妙。   经以载道,无非教诫之言,法以显道,有义可以推考,类皆以本为精,以物为粗。赫赫兴盛,物之势也,势有时而尽,深妙元微,道之本也,道无时而穷,以是较其精粗,则道之与物,相去远矣。   实不如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