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经世 - 第 281 页/共 283 页
三川邵尧夫撰
皇极经世卷第十二之下
观物外篇下
以物喜物,以物悲物,此发而中节者也。
石之花,盐之消之类也。
水之物无异乎陆之物,各有寒热之性。大较则陆为阳中之阴,而水为阴中之阳。
日、月、星、辰共为天,水、火、土、石共为地,耳、目、鼻、口共为首,髓、血、骨、肉共为身,此乃五之数也。
火生于无,水生于有。
不我物则能物物。
辰至日为生,日至辰为用。盖顺为生而逆为用也。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真天文也。
鹰雕之类食生,而鸡亮之类不专食生。虎豹之类食生,而猫犬之类食生又食谷。以类推之,从可知也。
马、牛皆阴类,细分之,则马为阳而牛为阴。
飞之类喜风而敏于飞上,走之类喜土而利于走下。
禽虫之卵,果谷之类也。谷之类多子,虫之类亦然。
蚕之类,今岁蛾而子,来岁则子而蚕。芜菁之类,今岁根而苗,来岁则苗而子。
天地之气运,北而南则治,南而北则乱,乱久则复北而南矣。天道、人事皆然。推之历代,可见消长之理也。
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潜天潜地,不行而至,不为阴阳所摄者,神也。
在水者不瞑,在风者瞑。走之类上睫接下,飞之类下睫接上。类使之然也。
在水之鳞鬣,飞之类也。龟獭之类,走之类也。
夫四象,若错综而用之,日月,天之阴阳。水火,地之阴阳。星辰,天之刚柔。土石,地之刚柔。
天之孽,十之一犹可违,人之孽,十之九不可逭。
阳主舒长,阴主惨急。日入盈度,阴从于阳。月入缩度#1阳从于阴。
飞之走,鸡凫之类是也。走之飞,龙马之属是也。
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死生者,道也。
神无所在,无所不在。至人与他心通者,以其本于一也。道与一,神之强名也。以神为神者,至言也。
身,地也,本乎静,所以能动者,气血使之然也。天地生万物,圣人生万民。
生生长类,天地成功。别生分类,圣人成能。
神者,人之主,将寐在脾,熟寐在肾,将寤在肝,又言在胆,正寤在心。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阳主辟而出,阴主翕而入。
日在于水则生,离则死,交与不交之谓也。
阴对阳为二,然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天地万物,生死主于阳,则归于一也。
神无方而性有质。
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则见于色,以类而应也。
天地之大寤在夏,人之神则存于必。 以天地生万物,则以万物为万物。以道生天地,则天地亦万物也。
水之族以阴为主,阳次之。陆之类以阳为主,阴次之。故水类出水则死,风类入水则死。然有出入之类者,龟、蟹、鹅、凫之类是也。
天地之交十之三。
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四变而十有六,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而六十四卦备矣。
天火,无体之火也。地火,有体之火也。
人之贵,兼乎万类。自重而得其贵,所以能用万类。
凡人之善恶,形于言,发於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诸心,发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矣。此君子所以慎独也。
气变而形化。
人之类备乎万物之性。
火无体,因物以为体。金石之火烈于草木之火者,因物而然也。
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亦从而衰矣。魂随气而变,魄随形而止。故形在则魄存,形化则魄散。
人之神,则天地之神。人之自欺,所以欺天地。可不慎哉?
人之畏鬼,亦犹鬼之畏人。人积善而阳多,鬼益畏之矣。积恶而阴多,鬼弗畏之矣。大人者,与鬼神合其吉凶,夫何畏之有?
至理之学,非至诚则不至。
物理之学,既有所不通,不可以强通。强通则有我,有我则失理而入於术矣#2。
星为日余,辰为月余。
星之至微如尘沙者,陨而为堆阜。心一而不分则能应,弗违此,君子所以虚心而不动也。
藏者,天行也。府者,地行也。天地并行,则配为八卦。
圣人利物而无我。
明则有日月,幽则有鬼神。
《易》有真数,三而已。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
八卦相错者,相交错而成六十四卦也#3。
夫《易》根于乾、坤,而生於姤、复。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自兹而无穷矣。
《素问》、《阴符》#4,七国时书也。
夫圣人之经#5,浑然无迹,如天道焉。故《春秋》录实事,而善恶形于其中矣。
中庸之法,自中者,天也。自外者,人也。
韵法:开闭者,律天。清浊者,吕地。
韵法:先闭后开者,春也。纯开者,夏也。先开后闭者,秋也。冬则闭而无声。
《素问》、《密语》之类,於术之理可谓至也。
显诸仁,藏诸用。孟子善藏其用乎。
寂然不动,反本复静,坤之时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阳动于中,间不容发,复之义也。
庄、荀之徒失之辩。
东为春声,阳□为夏声,此见作韵者,亦有所至也。衔凡,冬声也。
不见动而动,妄也。动于否之时是也#6。见动而动,则为无妄。然所以有灾者,阳微而无应也。有应而动,则为益矣。
精气为物,形也。游魂为变,神也。又曰:精气为物,体也。游魂为变,用也。
君子之学,以润身为本。其治人、应物皆余事也。
剸割者#7,才力也。明辩者,智识也。宽弘者,德器也。三者不可阙一。
无德者责人、怨人,易满,满则止也。
龙能大能小,然亦有制之者。受制於阴阳之气,得时则能变化,变变则不能也。
伯夷义不食周粟,至饿且死止,得为仁而已。
三人行亦有师焉,至于友一乡之贤、天下之贤,以天下为未足,又至於上论古人,无以加焉。
义重则内重,利重则外重。
兑,说也。其他说皆有所害。惟朋友讲习无说於此,故言其极者也。
能循天理动者,造化在我也。
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君子於《易》,玩象、玩数、玩辞、玩意。
能医人能医之疾,不得谓之良医。医人之所不能医者,天下之良医也。能处人所不能处之事,则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事也。
人患乎自满,满则止也。故禹不自满,假所以为贤。虽学亦当常若不足#8,不可临深以为高也。
人苟用心,必有所得。独有多寡之异,智识之有浅深也。
理穷而后知性,性尽而后知命,知而后至。
凡处失在得之先,则得亦不喜。若处得在失之先,则失难处矣,必至於陨获。
人必有德器,然后喜怒皆不妄。为卿相,为匹夫,以至学问高天下,亦若无有也。
人必内重,内重则外轻。苟内轻,必外重。好利好名,无所不至。
得天理者,不独润身,亦能润心。不独润心,至於性命亦润。
天下言读书者不少,能读书者少,若得天理真乐,何书不可读,何坚不可破,何理不可精。
历不能无差。今之学历者,但知历法,不知历理。能布算者,洛下闳也#9。能推步者,甘公、石公也。洛下闳但知历法,杨雄知历法又知历理。一岁之闰六阴六阳,三年三十六日,故三年一闰,五年六十日,故五岁再闰。天时、地理、人事三者知之不易。
资性得之天也,学问得之人也。资性由内出者也,学问由外入者也。自诚,明性也。自明,诚学也。
颜子不迁怒,不贰过。迁怒、贰过皆情也,非性也。不至於性命,不足谓之好学。
伯夷、柳下惠得圣人之一端,伯夷得圣人之清,柳下惠得圣人之和。孔子时清、时和、时行、时止,故得圣人之时。
《太玄》九日当两卦,余一卦当四日半。
杨雄作《太玄》,可谓见天地之心者也。
用兵之道,必待人民富、仓廪实、府库充、兵强、名正、天时顺、地利得,然后可举。
《易》无体也。曰:既有典常,则是有体也。恐遂以为有体,故曰:不可为典要。既有典常,常也。不可为典要,变也。
庄周雄辩数千年,一人而已。如《庖丁解牛》曰:踟蹰四顾。孔子观吕梁之水,曰:蹈水之道无私。皆至理之言也。
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