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秘要 - 第 49 页/共 73 页
十者平等一心,仁孝一切。
诸行着足当避十恶远,於盲道。
洞玄十恶戒
一者饮酒淫色,贪欲无已。
二者阴贼世间,讪谤道士。
三者轻师慢法,傲忽三宝。
四者窃取经书,妄宣道要。
五者借换不还,欺诱万民。
六者杀生贪味,口是心非。
七者不孝,背恩违义,犯诸禁戒。
八者诵经忽略,喷嘀自是。
九者责望人意,瞋恚四辈。
十者意断经音,损益圣典,不信宿
命,快情所为,秽慢四大,不念生道。
右出《洞玄智慧经》
洞玄智慧十戒
天尊告曰:
第一戒者,心不恶妬,无生阴贼, 检口慎过,想念在法。
第二戒者,守贞让杀,愍济群生,慈爱广救,润及一切。
第三戒者,守贞让义,不淫不盗,常行慈念,损己济物。
第四戒者,不色不欲,心无放荡,贞洁守慎,行无玷污。
第五戒者,口无恶言,言不华绮,内外中直,不犯口过。
第六戒者,减酒节行,调和气性,神不损伤,无犯众恶。
第七戒者,不嫉人胜己,争竞功名,每事逊让,退身度人。
第八戒者,不得评论经教,訾毁圣文,躬心承法,恒如对神。
第九戒者,不得斗乱口舌,评详四辈,天人咎恨,伤损神气。
第十戒者,举动施为平等一心,人和神穆,行常使然。
洞玄智慧十二可从戒
天尊言:夫为学者修斋求道,开度天人,作诸善功,当行十二可从戒。
第一者,见真经出法,开度一切,便发道意,心愿后世得登大圣。
第二者,常行慈心,愿念一切普得见法,开度广远,无有障翳。
第=一者,好乐经教,深远览达,意志坚明,开化愚暗。
第四者,尊受师训,广开劝化,令入法门,远离盲道。
第五者,信向玄妙,尊奉经诀,晨夕诵习,无有怠倦。
第六者,不务荣华,断俗因缘,专心定志,所营在法。
第七者,勤诵大经,愿念一切,广开桥梁,为来生作缘。
第八者,恒生善心,不邪不伪,无嫉无害,无恶无妬。
第九者,在所堕生,常值圣世,与灵宝法教,相值不绝。
第十者,洁身持戒,修斋建功,广救群生,咸得度脱。
第十一者,学业广览,宣通同法,预以天人,普令开度。
第十二者,常与明师世世相值,受教宣化,度人无量,一切善心皆得道真。
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戒
第一戒者,目无广瞻,乱诸华色,亡精失瞳,光不明彻。
第二戒者,耳无乱听,混於五音,伤神败正,恶声啼吟。
第主戒者,鼻无广芳杂气臭腥,易有混浊,形不澄正。
第四戒者,口无贪味脂熏之属,浊注五神,脏腑愤愤。
第五戒者,手无犯恶,不窃人物,贪利入己,祸不自觉。
第六戒者,心无爱欲,摇动五神,伤精丧气,体发迷乱。
智慧度生死上品大戒
其一者,见人穷怠,度其死厄,见世明达,能制凶逆,年命长远,世享无极。
其二者,见人穷乏,饥寒困急,损身布施,令人富贵,福报万倍,世世欢乐。
其三者,含血之类有急投人,能为开度,济其死厄,见世康强,不遭横恶。
其四者,施惠鸟兽有生之类,割口饴乏,无所爱惜,世世饱满,常在福地。
其五者,度诸蠢动一切众生,咸使成就,无有夭伤,见世兴盛,不履众横。
其六者,常行慈心,愍济一切,放生度死,其功甚重,令人见世居危得安,居疾得康,居贫得富,举向从心。
智慧十善劝助上品大戒
一者,劝助礼敬三宝,供养法师,令人世为君子,贤孝高才,荣贵巍巍,生为人尊,门族昌炽。
二者,劝助治写经书,令人世世聪明,博闻妙赜,恒值圣世,见诸经教能诵章句。
三者,劝助建斋今供,令人世世门户高贵,身登天堂,衣食自然,常居无为。
四者,劝助香油众乏,令人世世芳盛,香洁光明,容眸绝伟,天姿高秀。
五者,劝助法师法服,令人世世长雅,逍遥中国,不堕边夷,男女端正,冠冕玉佩。
六者,劝事国王父母,子民忠孝,令人世世多嗣,男女贤儒,不更诸苦。
七者,劝助斋静读经,令人世世不堕地狱,即升天堂,礼见众圣,速得反形,化生王家,在意所欲,玩服备足,七祖同欢,善缘悉会,终始荣乐,法轮运至,将得仙道。
八者,劝助道士众人经学,令人世世才智洞达,动静威仪常为人师。
九者,劝助一切布施谏诤,令人世世寿考富乐,常无怨恼。
十者,劝助一切人民除嫉去欲,履行众善,令人世世安乐,祸乱不生,病者自愈,仕宦高迁,为众所仰,莫不吉佑,门户清贵,天人爱育,神魔敬让,常生福地。
右出《洞玄智慧上品经》
洞神戒品
洞神三界戒
帝栗陆氏说受经戒日,宜各弩力,急共勤行,故重丁宁谛受之。
第一戒者,谛识因缘,勿忘本逐末。
第二戒者,谛守少私,勿利我损物。
第三戒者,谛习勤行,勿混任失真。
右三上戒,上皇所重,上帝所奉,上士所修。修行奉持,全而不破,三气正神降与为一身神。又一二无二,焉得道常存。号曰太上,不行此戒,服佩符文,劳而无验,非太上弟子。
洞神五戒
黄帝曰:人不持戒,吏兵不附其身,所得无验,徒劳用心。若不信至道承事师,若欲使吏兵防身护命,却死来生,禳疾延寿,为人消灾,救治厄患,存思求微,克期取验者,受五戒:
第一戒者,目不贪五色,誓正教学长生。
第二戒者,耳不贪五音,愿闻善从无惑。
第三戒者,鼻不贪五气,用法香遣臭秽。
第四戒者,口不贪五味,习胎息绝恶言。
第五戒者,身不贪五彩,履勤劳以顺道。是为五戒,五老帝君各遣一十五神,防护受持者身。
洞神八戒
黄帝曰:余尝闲居,太上垂降,见问经戒大小始终。余虽受持,多所不了,未测次序,具启太上。太上答曰:凡诸戒律,通应共行,其间缓急繁简高卑各有意义,准拟玄源变化,生数皆渐相成,三五八九、十百千万,虽随缘所堪,亦不可越略,知因向正,法修长生不死,三五兼参,宜受八戒。
第一,学解五备五德。
第二,勤习五事,不可无恒。
第三,平理八正,行藏顺时。
第四,明识五纪,与气同存。
第五,精审皇极,上下相和。
第六,修行三意,期会三清。
第七,决定疑惑,化伪入真。
第八,考校征验,消祸降福,炼凡登圣,无负三尊。此为八戒。
凡人有心学求度世,先能持戒,解而不滞,戒无多少皆属太无。太无太空,是戒根本。守本究末,外恶自消,内患不生。又先修斋乃精能通神,命召速效,久积尘垢荡之,须防不可间排顿荡。虽建此心,尘终不去,魔来恼之,更增灾咎。防治此弊,以戒为渐,能持多少随才所堪,犯则首悔,改革自新,合则又进,得道有期。
右出《洞神经》
正一五戒品
凡存一守五神,要在正心。心正由静,静身定心,心定则识清,清明则会道,道会神符,号曰真圣。动则忘一,邪乱五神,五神纷纭,躁竞烦懑,失道陷俗,三业肆行,违善造恶,六通径塞,七觉一昏,贪欲无数。无数之欲,念念蘗生,不可胜言,大略有五:
一日,目欲观五色,色过则使魂劳;
二日,耳欲闻五音,音繁则魄苦;
三曰,鼻欲嗅五香,香溢则精流;
四日,口欲甘五味,味丰则神浊;
五日,身欲恣五体,体慢则志散,志散则脾伤。而色神浊则心乱而口爽,精流则肾虚而迷狂,魄苦则肺损而耳聋,魂劳则肝困而目盲。五者混间,则身灭命亡;五者净明,则体全年永。年永在於持戒,能持五戒可以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