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仙方 - 第 14 页/共 17 页
黄连 火麻子 当归各半两
右为末,用一钱嚼,温酒下。又将通真丸一粒,临外再服。
通真煨姜丸
良姜炮 柯#5子炮 肉桂去皮 木香 肉豆葱 破故纸 茴香 葫芦巴 末硇各一钱
右研匀,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用一钱重,木瓜、生姜、药一处,湿纸裹煨香熟,温酒下。
下高#6散不思饮食。
苦参一两 蓬莪木炮 益智去皮 荆芥穗炒,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姜、蜜同煎八分,入盐,虚心服。
洗肠犀角散
骨碎补 川山甲 蛤粉炒,各二两 甘草根 玄胡索生用,半两
右为细末,茶调半钱,空心服。
止痛麦煎散
滑石三钱 鳖甲半钱 川乌去皮尖,一两 秦艽半钱 前胡半两
右为末,每二钱,小麦三十五粒,同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三四服见效。
黑神黄耆散
京墨一两 黄牛角一只 蛇蜕一条,全 槟榔三个 川山甲 蔓荆子 黑狗脊去毛 根壳去皮白,各一两 黄京子半两 猜牙皂角十个
右为末,以瓜娄五个去子,入药在内,用新瓦瓶盛之,后用黄泥固济,火煅姻尽,末,入没药、青木香各一钱。
白芜萸#7半两 荆芥一两
右为末,同煎药一处,服二钱,胡桃酒下,日三服,荼亦可。
宣风散
巴豆去油 大黄炮 朴硝 棋壳 陈皮去秾#8
右各等分,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如服药后大便结涩,二三日可服。
木通散
人参一钱 斑猫炒,去壳足羽 鹤虱 大黄 牡砺煅 枳壳各等分 华澄茄半两 丁香少许
右为末,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煎沙糖汤下。此药恐不可用。
收脓膏
海金砂 乳香 白芨 雄黄各等分
右为末,入疮口,次以乳香膏贴之。
车前散
食茱萸 车前子 雄黄 乳香 赤石脂 龙骨各一钱,生用
右为末,掺疮口,以乳香膏压之,一日二次。如疮口乾,只用乳香膏贴。有清水出,用后药注青膏。
注青膏
五倍子三个,生 玄胡索 白矾各一钱
右为末,服少许。如清水出,以纸贴膏药,入疮口内。
金花散
郁金 甘草炙 白姜炮 槐花炒,各一#9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陈米饮下。
山甲散
五倍子生 川山甲各一两,炒存性
右为末,泻血水者,服二钱,空心陈米饮下。
解肠散,治藏毒泻血。
岁灵仙 蕤生各分#10 贯众一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麝香酒调服。
凡内痔用葱涎膏,次用洗肠当归丸,次用取血当归散,次用取血黄连丸,次日上红肉膏。凡服药忌堵血毒食,及去风不可摩动药。有恶水出,污好肉生疮,以和风膏。妨出入,以药涂绵子,掩痔上,绵托帛缚,日二次上,重十日轻八日。若有痔日连肠,若恶滞腰间疼者,用肉桂膏贴腰。烦痛,以通心散逐日服,次下丁鬲散、煨姜丸、枳壳散,落洗用海蛤散,附之乳香膏,贴退痔匀肠散,收肠贴顶散。
治痔久不差变漏,不戒酒色,服药耳,治则先用纸捻,子细看大小浅深,即服通真丸、黄耆散,以纸捻贴红肉膏入疮,一日五六次,用乳香膏入作捻子贴疮口,日一次,三五次进药入疮内。凡取烂肉,有血水出,方不进药。须用收脓膏三日,后用药洗三日,用龙骨海蛤散掺以车前散掺口内,一日两次,服药至三服,至取深效,后有水出即效也。
又神验治痔方
信 役药 乳香各半钱 白矾 朴硝 绿矾各一两 麝少许
右用铁铜锅,先以信在锅底,以白矾覆之,又以绿矾覆之,又以硝覆之,候#11成水,投乳香末搅匀,候乾如石方出,地上出火毒一宿。末,方入麝同研,加片脑少许,用唾调涂,附疮口上四边,一日三次,其痔自然焦落。又枳壳水浸去穰,每二片,去皮,用巴豆一粒在内,线缚,入银石器内,米醋高一指煮乾,去豆,焙为末,醋糊丸。每服十五丸,空心荼清下,或随津下亦可。
肠风下血,平胃散加续断煎服。
又方加小麦四十九粒,去续断。
治痔上疮,腊、莲蓬等分,锅内慢火微烟熏之。
治汤风下血,五倍子末,服二钱,麝香酒下。
治痔
白矾四两 绿矾一分 信半两 朴硝半两
右矾、硝作一处,以少半许入建盏内,以信成块入中,以余药涂上,以炭大约二斤许,烧四围下,候沸,将乾却覆细末,用砂合收。此药经年火熟,黄色则效,而不疼,赤色则不可用。如傅外痔,可以白矾臧半;如速效,可将津液调傅;不疼,甘草汤调傅。此药久留不损,且能不疼。次用茅根扬热洗,然后附药,日夜三五易。凡疼发,必大肠秘结,服宽肠丸并通大便,不可烧烟熏入肠,反为害。暑月加百草霜,黄丹调附。如痔落了,肛门肿痛,用槐皮煎汤洗,用津洗,瓦上磨枳壳附。如肛门不收,木贼朴硝煎汤附,各以一次二次即效。未落已前,黄皮薄荷煎汤,唾调附肛门,夏月用此尤佳。
洗药初用此洗。
木通 黄芩 黄柏 黑豆
右热煎,即洗三次。
急救仙方卷之九竟
#1愿:四库本和『 谓』。
#2□:四库本作『 栗』 。
#3下方蘖:疑当作『 檗』 。同。
#4唤:四库本作『 换』。
#5 柯:四库本作『 诃』 。
#6高:四库本作『 膈』。
#7 白芜荑:四库本连上读,不另起。
#8 秾:原作『 瀼』据文义改。
#9一:四库本作『 二』。
#10蕤生各分:四库本作『 蕤仁一分』 。
#11 候:此上四库本有『 以火炙之』 四字。
急救仙方卷之十
上清紫庭追痨仙方论法
老叟自序传世已久,罔知姓名,惟存此文,不敢妄加其字,以俟知者。
吾自处世以来,精研药术,急救济危,针灸明堂,无不详览,寻文检籍,洞视五脏之盛衰,缅怀古人,世莫能究。至如晋景公何为而死,虢太子何为而生,吾思刮骨续筋、开肠取病,惟有传尸之病最为难测,虽是患起一身,变动万种矣。为医者,能明脉候,察病根本,如此治疗,固不为难。若差毫厘,则失千里。夫传尸痨者,皆因三尸鬼疰,九虫传灾,具载其原,以开未悟。
总论传痨
传尸痨瘵,皆心受病,气结血凝,故有成虫者。盖由饮食酒色,忧思丧真,遂至於此。凡虫为蛊,以血凝而气养之。气血在胞,即为正气,气中即为瘦块,凝在心部即为虫。悉由不正其心,忧思业绿所致。三尸九虫之为害,治者不可不知其详。九虫之内,而六虫传於六代,三虫不传者,猬、蛔、寸白也。六虫之内,或藏种毒而生,或亲属习染而传。疾之初觉,精神恍惚,气候不调,切在戒忌酒色,调节饮食。如或不然,五心烦燥,心肾夜汗,心乃忪悸,如此十日,顿成骨瘦,面黄光润,此其证也。妄信邪师,祈秾求福,庸医用药,延蔓岁时。方知病重,苟非警戒,祸福反掌。此人死后,兄弟子孙,骨肉亲属,绵绵相传,以至臧族。大抵六虫,一旬之中,遍行四穴,周而复始。病经遇木气而生,立春一日后方食,起三日一食,五日一退。方其作苦,百体有痛,虫之食也,退即还穴醉睡,一醉五日,其病乍静。俟其退醉之时,方可投符用药,不然虫熟於符药之后,不能治也。一虫在身中,游十二穴,六虫共占七十二穴。一月之中,上十日虫头向上,从心至头游四穴;中十日虫头向内,从心至脐游四穴;下十日虫头向下,从脐至足游四穴。若投符用药,可知如紫蚕苗在汗中。盖虫性已通灵,切在精审。其或取虫不补,即学浅妄行,徒费赀财,终无去病之理,可不悲哉。师日:治传尸痨者,先须知正气与毒气并行,故脏腑有凝,即成虫状,遇阳日长雄,阴日长雌。其食先脏腑脂膏,故其色白,五脏六腑一经食损,即皮聚毛脱,妇人即月信不行,血脉皆损,不能荣五脏六腑也。七十日后食人血肉尽,故其虫黄赤。损於肌肉,故变瘦劣,饮食不能为肤,筋缓不能收持。一百二十日外,肉血食尽故其虫紫,即食精髓。传於肾中食精,故其虫色黑,食髓即骨痿不能起於床枕。诸虫久即生毛,毛色杂花,锺孕五脏五行之气,传之三人,即自能飞。其状如禽,亦多品类,传入肾经,不可救治。法之所载者,能利后其虫色白,可三十日服药补。其虫黄赤,可六十日服药补。其虫紫黑,此疾已极,可百二十日服药补。又云:虫头赤者,食患人肉可治。头口白者,食患人髓,其病难治,只宜断后,故经日:六十日者,十得七八;八十日内治者,十得三四。过此以往,未知生全,但可为子孙除害耳。今以六代所传虫状病证详着于
后。
第-代
虫状病证游食日治法
为初痨病,谓初受其疾,不测病源,酒食加餐,渐觉羸瘦,治疗蹉跎,乃成重病。医人不详其故,误药多死。
已上诸虫,在人身中,荣着之后,或大或小,令人梦寐颠倒,魂魄飞扬,精神离散,饮食不臧,形容渐羸,四肢酸疼,百节劳倦,增寒壮热,背膊拘急,头脑疼痛,口苦舌乾,面无颜色,鼻流清涕,虚汗常多,行步艰辛,眼睛多痛。其虫遇丙丁日,食起醉归心俞穴中,四穴输转,周而复始,俟虫太醉方可医,灸取出虫后,用药补心守灵散。
第二代
为觉痨病,谓传受此病,已觉病者,患人乃自知。夜梦不祥,与亡人为伴侣,醒后全无情思,昏沉似醉,神识不安,所食味辄成患害,或气痰发动,风毒所加,四体不和,心胸满闷,日渐蠃瘦,骨节枯乾,或呕酸水,或是醋心,唇焦口苦,鼻塞胸痛,背膊酸疼,虚汗常出,腰膝刺痛。如此疾状,早须医治,过时难疗,致伤性命。
已上诸虫,在人身中,令人气喘,唇口多乾,咳嗽增寒,心烦壅满,毛发焦落,气胀吞酸,津液渐衰,次多虚渴,鼻流清水,四肢将虚,脸赤面黄,皮肤枯瘦,腰膝无力,背脊酸疼,吐血唾脓,语言不利,鼻塞头痛,胸膈多痰。重者心闷吐血,僵仆在地,不能自知。其虫遇庚辛日,食起醉归肺俞穴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俟虫大醉方可治,医取出其虫,补肺则差虚成。
第三代
为传尸痨病,谓传受病,人自寻得知之,日渐消瘦,顿改颜容,日日恓惶,夜夜忧死,不遇良医,就死伊迩。
已上诸虫,在人身中,令人三焦多昏,日常思睡,呕吐苦汁,或吐清水,或甘或苦,粘涎常壅,腹胀虚呜,卧后多惊,口鼻生疮,唇黑面青,日渐消瘦,精神恍惚,魂魄飞扬,饮食不消,气咽声乾,目多昏泪。其虫遇庚寅日,食起醉归厥阴穴中,四穴输转,周而复始,俟虫大醉方可治,取虫后补气多差。
第四代
此虫形如乱丝在人腹脏中
此虫形如猪肺在人腹中
此虫形如蛇虺在人五脏中
已上诸虫,在人身中,令人脏腑虚呜,呕逆伤中,癖气块,增寒壮热,肚大筋生,腰背疼痛,或虚或瘦,泻利无时,行履困重,四肢憔悴,上急气喘,口苦舌乾,饮食及水过多,要吃酸咸之
物。其虫遇戊己日,食起醉归脾俞穴中,四肢轮转,周而复始,俟虫大醉方可治,取出虫后,补脾为瘥魂停。
第五代
此虫形如鼠似小瓶浑无表里背面
此虫形如有头无足有足无头
此虫形变动形如精血斤在於阳宫
已上诸虫,入肝经而归肾,得血而变更也,令人多怒气逆,筋骨拳挛,四肢解散,唇黑面青,增寒壮热,腰背疼痛,起坐无力,头如斧斫,眼睛时痛,翳膜多泪,背膊刺痛,力乏虚羸,手足乾枯,卧着床枕,不能起止,有似风中,肢体顽麻,腹内多痛,眼见黑花,忽然倒地,不省人事,梦寐不祥,觉来遍体虚汗,或有面色红润如平时者,或有通灵而言未来事者。其虫遇癸未日,食起醉归肝俞穴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俟虫大醉,方可医救,取虫出后,补肝乃得瘥金明。
第六代
此代虫有翅足全者,千里传疰所谓飞尸,不以常法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