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贾大夫谇范叔 - 第 18 页/共 20 页

公惧焉,曰:“在民上者,可以无惧乎哉?” ●少第七十六 公曰:“今日少,我请言情於子。”子愀焉变色,迁席而辞曰:“君不可以言情於臣,臣请言情於君,君则不可。” 公曰:“师之而不言情焉?其私不同。”子曰:“否,臣事君而不言情於君则不臣,君而不言情於臣则不君。有臣而不臣犹可,有君而不君,民无所错手足。” 公曰:“君度其上下咸通之,权其轻重居之;准民之色,目既见之;鼓民之声,耳既闻之;动民之德,心既和之;通民之欲,兼而壹之;爱民亲贤而教不能,民庶说乎?” 子曰:“说则说矣,可以为家,不可以为国。”公曰:“可以为家,胡为不可以为国?国之民、家之民也。” 子曰:“国之民诚家之民也;然其名异,不可同也。同名同食曰同等。唯不同等,民以知极。故天子昭有神於天地之间,以示威於天下也;诸侯修礼於封内,以事天子;大夫修官守职,以事其君;士修四卫,执技论力,以听乎大夫;庶人仰视天文,俯视地理,力时使,以听乎父母。此唯不同等,民以可治也。” 公曰:“善哉!上与下不同乎?”子曰:“将以时同、时不同;上谓之闲,下谓之多疾。君时同於民,布政也;民时同於君,服听也;上下相报,而终於施。大犹已成,发其小者;远犹已成,发其近者;将行重器,先其轻者。先清而後浊者,天地也。天政曰正,地政曰生,人政曰辨。苟本正则华英必得其节以秀孚矣,此官民之道也。” 公曰:“善哉!请少复进焉。”子曰:“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汤取人以声,文王取人以度,此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 公曰:“嘻!善之不同也。”子曰:“何谓其不同也?”公曰:“同乎?”子曰:“同。”公曰:“人状可知乎?”子曰:“不可知也。” 公曰:“五王取人,各有以举之,胡为人之不可知也?”子曰:“五王取人,比而视,相而望。五王取人各以己焉,是以同状。” 公曰:“以子相人何如?”子曰:“否,丘则不能五王取人。丘也传闻之以委於君,丘则否能,亦又不能。” 公曰:“我闻子之言始蒙矣。”子曰:“由君居之,成於纯,胡为其蒙也?虽古之治天下者,岂生於异州哉?” 昔虞舜以天德嗣尧,布功散德制礼。朔方幽都来服;南抚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西王母来献其白。粒食之民昭然明视,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舜崩,有禹代兴,禹卒受命,乃迁邑姚姓于陈。作物配天,修使来力。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禹崩,十有七世,乃有末孙桀即位。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荒耽于酒,淫于乐,德昏政乱,作宫室高台池,土察,以民为虐,粒食之民忄昏焉几亡。 乃有商履代兴。商履循礼法,以观天子,天子不说,则嫌於死。成汤卒受天命,不忍天下粒食之民刈戮,不得以疾死,故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发厥明德,顺民天心啬地,作物配天,制典慈民。咸合诸侯,作八政,命於总章。服禹功以舜绪,为副于天。粒食之民昭然明视,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成汤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即位。开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为君臣上下之节,殷民更服,近者说,远者至,粒食之民昭然明视。 武丁卒崩,殷德大破,九世,乃有末孙纣即位。纣不率先王之明德,乃上祖夏桀行,荒耽於酒,淫於乐,德昏政乱,作宫室高台池,土察,以为民虐,粒食之民忽然几亡。 乃有周昌霸,诸侯佐之。纣不说诸侯之听於周昌,乃退伐崇许魏,以客事天子。文王卒受天命,作物配天,制无用,行三明,亲亲尚贤。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君其志焉,或将至也。” 公曰:“大哉,子之教我政也;列五王之德,烦烦如繁诸乎!” 子曰:“君无誉臣,臣之言未尽,请尽臣之言,君如财之。”曰:“於此有功匠焉、有利器焉、有措扶焉,以时令其藏必周密。发如用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可以事亲,可以事君;可用于生,又用之死。吉凶并兴,祸福相生,卒反生福,大德配天。” 公愀然其色曰:“难立哉!”子曰:“臣愿君之立知如以观闻也;时天之气,用地之财,以生杀於民,民之死不可以教。” 公曰:“我行之,其可乎?”子曰:“唯此在君。君曰足,臣恐其不足;君曰不足,臣则曰足。举其前必举其後,举其左必举其右。君既教矣,安能无善。” 公吁焉其色曰:“大哉,子之教我制也。政之丰也,如木之成也。” 子曰:“君知未成,言未尽也。凡草木根皮伤则枝叶必偏枯,偏枯是为不实。亦如之,上失政、大及小人畜。” 公曰:“所谓失政者,若夏商之谓乎?”子曰:“否,若夏商者,天夺之魄,不生德焉。” 公曰:“然则何以谓失政?”子曰:“所谓失政者:疆蒌未亏,人民未变,鬼神未亡,水土未;糟者犹糟,实者犹实,玉者犹玉,血者犹血,酒者犹酒。优以继忄甚,政出自家门,此之谓失政也。非天是反,人自反。臣故曰君无言情於臣,君无假人器,君无假人名。”公曰:“善哉!” ●朝事第七十七 古者圣王昭义以别贵贱,以序尊卑,以体上下,然後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顺之行备矣。 是故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诸侯之仪。大行人,掌诸侯之仪,以等其爵。故贵贱有别,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典命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以定其爵,故贵贱有别,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 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诸侯诸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封也,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亦如之。 凡诸侯之子省於天子,摄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未省,则以皮帛继子男。 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视小国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士一命,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各视其命之数;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各如其命之数。 礼:大行人以九仪别诸侯之命,等诸臣之爵,以同域国之礼而待其宾客。 上公之礼:执桓圭九寸,缫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旒,樊缨九就,贰车九乘,介九人,礼九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饕礼九献,食礼九举。 诸侯之礼,执信圭七寸,缫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旒,樊缨七就,贰车七乘,介七人,礼七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七十步,飨礼七献,食礼七举。诸伯执躬圭,其他皆如诸侯之礼。 诸子执璧五寸,缫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旒,樊缨五就,贰车五乘,介五人,礼五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五十步,飨礼五献,食礼五举。 诸男执蒲璧,其他皆如诸子之礼。 凡大国之孤,执皮帛,以继小国之君。诸侯之卿、礼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大夫、士皆如之。 天子之所以明章著此义者,以朝聘之礼也。是故千里之内,岁一见;千里之外、千五百里之内,二岁一见;千五百里之外、二千里之内,三岁一见;二千里之外、二千五百里之内,四岁一见;二千五百里之外、三千里之内,五岁一见;三千里之外,三千五百里之内,六岁一见。 各执其圭瑞,服其服,乘其辂,建其旌,施其樊缨,从其贰车,委积之以其牢礼之数,所以明别义也。 然後天子冕而执镇圭尺有二寸,藻藉尺有二寸,大圭,乘大辂,建大常,十有二旒,樊缨十有再就,贰车十有二乘。率诸侯而朝日于东郊,所以教尊尊也。 退而朝诸侯,为坛三成,宫旁一门。天子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所以别亲疏外内也。 公侯伯子男各以其就其位:诸公之国,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国,东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 及其将币也,公於上等,所以别贵贱,序尊卑也。 奠圭,降、拜、升、成拜,明臣礼也。 奉国地所出重物而献之,明臣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