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谣集杂曲子 - 第 2 页/共 6 页

罗幌尘生,帡帏悄悄,笙簧无绪理。恨小郎游荡经年。不施红粉镜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垂珠泪滴,点点滴成班。待伊来敬共伊言,须改往来段却颠。 此调载《教坊记》「曲名」表,向不见传辞,敦煌写卷所载此首及下首乃仅见者。二首皆为杂言体,与唐五代流行之七言四句体《竹枝》辞颇异。此首与下首句式篇制相异,下首为规范之双迭体,此首疑有脱误,或为别体。 幌:原误写作「愰」。 帡帏:原误写作「恲愇」。 笙簧:原写作「笙篁」,从董校改。 垂珠二句:原写作「垂珠泪的点点的成班」。丛书本朱校疑「垂珠」上有误,龙校疑「泪的」下脱「罗裳里」三字;冒斠、校录移上片次句与此句相连,作「幈帏悄悄垂珠泪,□□□□□,点点滴成斑」;蒋议校作「□□□□□□□,□□垂珠泪,点点滴成斑」;王集、饶编校作「垂珠泪,滴点点,滴成班」。案:「班」通「斑」。 敬:罗书校作空围,校录校作「即」,总编校作「际」。[补校]校注将此句点为:「待伊来,敬共伊言」。 往:总编校作「狂」。段:原写作「叚」,即「段」字俗写,「段」通「断」。冒斠校作「假」,唐校校作「断」。   又 高卷朱帘垂玉牖,公子王孙女。颜容二八小娘,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惟闻兰麝香。口含红豆相思语,几度遥相许。修书传与萧娘:傥若有意嫁潘郎,休遣潘郎争断肠。 颜:原写作「倾」,从罗书校改。[补校]公子二句,校注校作「公子王孙女倾容,二八小娘」。 兰:原写作「{左扌右兰}」。 萧娘:原写作「萧郎」,丛书本朱校、唐校疑为「萧娘」之误,据改。   洞仙歌 华烛光辉,深下帡帏。恨征人久镇边夷,酒醒后多风醋。少年夫壻,向渌窗下左偎右倚,拟铺鸳被,把人尤泥。须索琵琶重理,曲中弹到,想夫怜处,转相爱几多恩意。却再叙衷鸳衾枕,愿长与今宵相似。 此调载《教坊记》「曲名」表,唐五代向不见传辞,敦煌写卷所载此首及下首乃仅见者。 帡帏:原写作「恲愇」。 左偎:原写作「佐猥」。 [补校]把:校注校作「抱」。 琵琶:原写作「瑟琶」,从龙校改。重:原写作「从」,从况校改。 恩意:原写作「思意」,从龙校改。[补校]校注从校录将此二字校作「恩义」。 却再句:原卷「衷」下一字似「克」或「充」字,意难通,或为「衷」字之衍误;「再叙」原写作「在绪」,况校疑作「再絮」。冒斠校作「却再絮文鸳衾枕」;饶编校作「却再叙衷曲鸳衾枕」。兹从新书、林编校订。[补校]校注此句校作「却再续衷情鸳衾枕」。 今:原写作「金」。   又 悲鴈随阳,解引秋光,寒蛩响夜夜堪伤。泪珠串滴,旋流枕上。无计恨征人,争向金风漂荡。捣衣嘹亮。懒寄回文先往,战袍待?,絮重更熏香。殷懃凭驿使追访。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戎客休施流浪。 [补校]「又」字下原有「珠」字,旁有「卜」号。新书案:「卷子中常用『卜』作删去号,此『珠』字当删去。」 滴:原写作「的」。 无计二句:冒斠校作「无计恨、征人争向」,以此句为上片结句,以「金风漂荡」作换头;唐校则以「争向金风漂荡」作上片结句。 捣:原写作「祷」。嘹:原写作「寮」。[补校]祷:校注从董校校作「捣」。 战袍二句:冒斠、唐校校作「战袍待稳絮,重更熏香」。(左糹右稳不要禾):原写作「稳」,从饶编校改。 令戎客:罗书校作「令夫壻」,冒斠校作「令我客」,总编校作「令戍客」。   破阵子 莲脸柳眉休韵,青丝罢拢云。暖日和风花戴媚,画合雕梁燕语新,卷帘恨去人。寂寞长垂珠泪,焚香祷尽灵神。应是潇湘红粉继,不念当初罗帐恩,抛儿虚度春。 此调载《教坊记》「曲名」表,又见南唐李煜词。敦煌写卷所载四首,与李煜所作格调大致相同。 莲:原写作「连」。休韵:校录校作「羞晕」,唐校校作「休晕」。 拢:原写作「笼」,从饶编校改。 戴媚:唐校校作「带媚」。 [补校]雕:原写作「凋」。 [补校]继:校注从校录校作「绊」。 恩:原写作「思」。[补校]帐:原写作「怅」。   又 日暖风轻佳景,流莺似问人。正时越溪花捧艳,独隔千山与万津,单于迷虏尘。雪落亭梅愁地,香檀枉注謌唇。兰径萋萋芳草渌,红脸可知珠泪频,鱼笺岂易呈! 佳:原写作「住」。 正时:董校校作「正是」。 虏:原写作「虑」,从董校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