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学集成 - 第 5 页/共 129 页
【展子虔李嗣真云:“董、展同品,董有展之车马,展无董之台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郑法士李嗣真云:“伏道张门,谓之高足,邻几睹奥,具体而微。气韵标举,风格道俊。丽组长缨,得威仪之樽节,柔姿绰态,尽幽闲之雅容。至乃百年时景,南邻北里之娱,十月车徒,流水浮云之势,则金、张意气,王、石豪华,飞观层楼,间以乔林嘉树,碧潭素濑,糅以杂英芳草,必暖暖然有春台之思,此其绝伦也。江左自僧繇以 。
降,郑君是其独步。在上品杨子华下,孔尚子上。”(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郑法轮李嗣真云:“属意温雅,用笔调润。精密有馀,高奇未足。舆马之际,难与比肩,比其兄为劣。及其辟台苑,恣登临,罗绮如春,芳菲似雪,亦为绝尘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郑德文李嗣真云:“笔迹纤懦,英灵销歇。与法轮、刘乌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孙尚子李嗣真云:“孙、郑共师于张(僧繇)。郑则人物楼台当雄霸伯,孙则魑魅魍魉参灵酌妙。善为战笔之体,甚有气力。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莫不战动,唯须发独尔调利,他人效之,终莫能得,此其异态也。在上品郑下,董、展上。”(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董伯仁李嗣真云:“董与展皆天生纵任,亡所祖述。动笔形似,画外有情,足使先辈名流动容变色。但地处平原,阙江山之助,迹参戎马,少簪裾之仪,此是所未习,非其所不至。若较其优劣,则欣戚笑言,皆穷生动之意,驰骋弋猎,备有奔飞之状,必也三休轮奂,董氏造其微,六辔沃若,展生居其骏。董有展之车马,展亡董之台阁。汝南今多画迹,是其绝思。石泉公王方庆观之而叹曰:向使展、董二人与江东诸子易地而处,张侯已降,咸应病之。鉴者以为知言。初董与展同召入隋室,一白河北,一自江南。初见则轻,后乃颇采其意。古来词人,亦有此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汉王元昌李嗣真云:“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
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阎立本李嗣真云:“博陵大安,难兄难弟。自江左陆、谢云亡,北朝子华长逝,像人之妙,号为中兴。至若万国来庭,奉涂山之玉帛,百蛮朝贡,接应门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仪,魁诡谲怪,鼻饮头飞之俗,尽该毫末,备得人情。二阎同在上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李嗣真云:“立本虽师于郑法士,实亦过之矣。”(朱景玄《唐朝名画记》)
山水论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年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以科名文学冠绝当时,时称“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信佛理。于蓝田置别业,以水木琴书自娱。工画山水,体涉今古,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山水论》不见于王缙所编《右丞集》,当是民间画师托名之作。《唐六如画谱》、《画苑补益》收入此篇,题为荆浩《山水赋》,《四库全书》亦作荆浩。
水山论
[唐]王维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宁页,水看风脚。此是法也。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岭,有穴者岫,峭壁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道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依此者,粗知山水之仿佛也,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断崖坡堤,小桥可置,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则居舍。临岩古木,根断而缠藤,临流石岸,欹倾而水痕。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有叶者枝嫩柔,无叶者枝硬劲。松皮如鳞,柏皮缠身。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伶仃。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
疏而萧森。有雨不分天地,不辨东西。有风无雨,只看树枝,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雾霏微,山添翠润,日近斜晖。晨景则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晚景则山衔红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关掩柴扉。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或日烟笼雾锁,或日楚岫云归,或日秋天晓雾,或日古冢断碑,或日洞庭春色,或日路荒人迷。如此之类,谓之画题。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藉树而为衣,树藉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
辋画川诀
又作《山水诀》、《画学秘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旧本题唐王维撰。词作骈体,而句格皆似南宋人语。王缙编维集,亦不载此篇。明焦弦《国史经籍志》始著于录,盖近代依托也。”
辋川画诀
[唐]王维
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底。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歧,莫作连绵之道。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村庄著数树以成林,枝须抱体,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泛舟楫之桥梁,且宜高耸,著渔人之钓艇,低乃无妨。缘崖险峻之间,好安怪木;峭壁峻岩之处,莫可通途。远岫与云容相接,遥天共水色交光。山钩锁处,沿流最出其中;路接危时,栈道可安于此。平地楼台,偏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远景烟笼,深岩云锁。酒旗则当路高悬,客帆宜遇水低挂,远山须要低排,近树惟宜拔迸。手亲笔砚之馀,有时游戏三味。岁月遥永,颇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
塔顶参天,不须见殿,似有似无,或上或下。茆堆土
埠,半露檐廒,草舍芦亭,略呈樯柠。山分八面,石有三方。闲云切忌芝草样。人物不过一寸许,松柏上现二尺长。
唐朝名画录
朱景玄,吴郡人。元和间曾官翰林学士。著《唐朝名画录》,录唐代画家一百二十六人,仿张怀罐《画品》神、妙、能之例,第为神、妙、能、逸四品,每品又分上中下。神品上一人,以吴道子当之,神品中一人,以周日方当之。于前朝画家,最推陆探微、顾恺之,而当代惟吴道子可齐踪恺之。《益州名画录》引此书薛少保画鹤一节,云出自《画品录》。又云王宰山水《画品录》定为妙格,韦偃《画品录》定为妙品,亦指此书。是此书原名“画品录”,而“唐代名画录”则为后人改题矣。《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唐画断》三卷,当亦即此书。
唐朝名画录
[唐]朱景玄
序
古今画品,论之者多矣。隋、梁已前,不可得而言,自国朝以来,惟李嗣真画品录,空录人名而不论其善恶,无品格高下,俾后之观者何所考焉。景玄窃好斯艺,寻其踪迹,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推之至心,不愧拙目。以张怀璀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夫画者以人物居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何者前朝陆探微屋木居第一,皆以人物禽兽,移生动质,变态不穷,凝神定照,固为难也。故陆探微画人物极其妙绝,至于山水草木,粗成而已。且萧史、木雁、风俗、洛神等图画尚在人间,可见之矣。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
顾。又周昉次焉。其馀作者一百二十四人,直以能画定其品格,不计其冠冕贤愚。然于品格之中略序其事,后之至鉴者可以诋诃其理为不谬矣。伏闻古人云: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至于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其丽也西子不能掩其妍,其正也嫫母不能易其丑。故台阁标功臣之烈,宫殿彰贞节之名。妙将入神,灵则通圣,岂止开厨而或失,挂壁则飞去而已哉。此画录之所以作也。吴郡朱景玄撰。
目录
神妙能逸分为四品
国朝亲王三人
汉王元昌鞍马鹰鹘雉兔竹鸡
江都王鞍马瑞应图
嗣滕王蜂蝉燕雀驴子水牛
神品上一人
吴道玄功德山水云龙人物佛像鬼神禽兽台殿草木地狱
神品中一人
周昉写真神佛天王士女图障真仙
神品下七人
阎立本写真人物鞍马图簇功德车服
阎立德职贡图
尉迟乙僧菩萨人物外国山水功德花鸟
李思训山水鸟兽草木树石
韩斡鞍马高僧佛像鬼神人物花竹
张藻松石山水人物
薛稷鹤竹人物佛像菩萨青牛花鸟
妙品上八人
李昭道山水鸟兽
韦无忝鞍马异兽人物花竹
朱审山水竹树松石高僧
王维写真山水松石树木
韦偃人物人马僧佛山水松石竹木
王宰松石山水
杨炎松石山水
韩滉村田人物水牛驴子
妙品中五人
陈闳写真人物鞍马花木士女真仙禽兽佛像
范长寿风俗人物
张萱宫苑鞍马士女贵公子
程修己写真人物鞍马花木草木鸟兽古贤士女真仙佛像山水竹石
边鸾花鸟树木蜂蝉雀竹
妙品下十人
冯绍政鹳鹚龙水
戴嵩山泽水牛
杨光庭真仙佛像
张孝师鬼神地狱
卢棱迦佛像地狱
殷仲容花鸟竹木
陆庭曜功德人物
蒯廉鹤竹松石
檀智敏
郑俦楼台屋木
能品上六人
陈谭山水
郑虔山水
刘商松柏竹木
毕宏松石云水
王定佛像菩萨高僧
韦銮花鸟山水
能品中二十八人
陆混神佛人物
李仲和番马犬兔
李衡番马
齐旻番马
李仲昌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