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氏易诂 - 第 7 页/共 8 页

震舟中孚舟得确象 旧解皆本系辞。以涣为舟。岂知刳木为舟。指涣之互震也。剡木为楫。指涣之上巽也。非以重卦涣为舟也。解系辞而误。于是中孚之乘木舟虚。遂不知舟象之何属。按易林大有之谦云。方船备水。谦上坤为方。互震为船。自得此象。于是中孚之舟虚遂能解。 震船之象。自来人不知。杭辛斋谓。日本学易者有意象。以震为船。若中国无此象者。岂知易林有且多。至东汉失之耳。又意象以离为镜。杭亦称之。岂知易林恒之未济云。蔽镜无光。以离为镜。又升之贲云。日镜不明。亦以贲下离为镜。 艮隼 易林无妄之中孚云。有两赤鹞。从五隼噪。两鹞谓兑震。五隼谓巽艮也。兑数二。巽数五也。是以艮为隼也。因思解上六。射隼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艮隼覆。故获也。唐黄贺说小过云。鸟堕云间。亦以艮鸟覆为堕。堕卽获矣。 巽虫 左氏云。三虫为蛊。蛊者。坏也。坏之故。以蛊多。多之故。以风止山下也。易林每以巽为蛊。本之左氏也。 资斧之确象 易林渐之临云。斧斤卽折。临兑为斧。兑毁。故折。又节之萃云。千岁槐根。身多斧瘢。萃中爻艮。艮多节。故曰瘢。兑斧。故曰斧瘢。统易林凡十数用。皆以兑为斧。无以离为斧者。盖兑为刚鲁。为附决。为毁折。斧者决物之器。亦折物之器。故为斧。虞翻以离为斧说旅九四之得斧。尚可通。说巽上九之丧斧。遂不合。于是虞翻命三变离毁。以诂丧字。其为曲解。尚足辨乎。旅九四之得斧。以互兑也。巽上九之丧斧。以兑覆也。易林萃之讼云。亡锥失斧。讼兑覆。故失斧。正注此也。凡象反者。义必反。杂卦所释。至明白也。此亦二千年之误象。由易林而明也。至资为齐。旧解甚详。兹略。 艮为豚豕 易林师之旅云。空槽住猪。豚彘不到。旅下艮为猪豚。艮止故不到。又颐之遯云。豮豕童牛。遯下艮。艮为豕。是易林显以艮为豚豕。与坎同也。自得此象。凡易之言豕。除睽上九用伏坎外。余大畜六五之豮豕。谓艮为豕也。艮少。故曰豮豕。姤初六羸豕孚踯躅。艮为豕。初二半艮。足短。易林谦之鼎云。狗无前足。鼎初二半艮。故足短。又体巽。故曰羸豕。中孚彖曰豚鱼吉。亦以互艮为豚。盖艮为虎为狐。故亦为豚豕。不必再三变成坎也。 艮邑 易林无妄之益云。东之乐邑。益下震。为东为乐。艮为邑也。又需之离云。中留北邑。离中爻伏艮。为邑也。自得此象。无妄行人之得。邑人之灾。始知人谓震。邑谓艮。盖艮为居为止为室庐。故为邑。又艮为火。故曰焚。旧说取象皆误。 震翼震羽 易林同人之坎云。鼓其羽翼。飞上乔木。坎中爻震。为鼓为飞为羽翼。又坤之谦云。修其翰翼。亦以谦中爻震为羽翼。自得此象。始知渐上九之羽之指伏震。明夷初九之飞翼象似指明夷之六四。六四应初。且震体也。而未必为离。离在地下。尚何言飞。然旧解俱如此。今既得震飞震翼象。心有所疑。故指出以俟知者。 坤为薪 易林屯之坤云。采薪得麟。以坤为薪也。剥之坤云。荻芝俱死。亦以坤为荻薪。荻卽茅茹也。自得此象。否泰初爻之拔茅茹。始知其为坤象。拔茅茹卽采薪也。泰用旁通。详卷三。 坎鬼 虞翻但知坤为鬼。岂知坎为隐伏。亦鬼象也。既济九三曰鬼方。未济九四曰鬼方。皆以互坎也。而虞氏必以为坤象。误之远矣。易林姤之需云。卑斯似鬼。以需坎为鬼。是其证。 震簋 易林坤之随云。衣裳簋簋。以随震为簋也。自得此象。始知坎六四之簋。损彖之二簋。皆谓震。而汉魏人皆不知。 震袂 易林坤之随云。举袂覆目。以震为举为袂也。自得此象。始知归妹六五之袂之谓震也。袂。袖口也。归妹上震下兑。皆有口象。而六五阴。九二阳。故五不如二良。 震君 归妹六五曰。其君之袂。以震为君也。小过六五不及其君。亦以上震为君。易林本之。凡遇震卽言君。而二千年不知其象。故小过六二不能解。 兑牙 易林大有云。白虎张牙。以兑为牙也。自得此象。始知大畜六五豮豕之牙。易原以兑为牙。五应二。二体兑也。郑玄读牙为互。清儒治汉易者多宗之。此卦象失传之过也。艮为角。故曰牛角。兑为牙。故曰豮牙。若以牿为告。以牙为互。则非对文矣。 震尊 易林同人之豫云。玉杯文案。又益之大壮云。罍尊重席。杯尊皆谓震也。自得此象。始知坎六四之尊之为互震。自汉迄清。皆不知其象。 震乘艮负 解负且乘。以震为乘。艮为负也。易林干之随云。乘龙上天。以震为龙为乘。同人之无妄云。负牛上山。以艮为负。是其证。 震为箕子 易林大畜之履云。箕子佯狂。履通谦。以震为箕子为狂。自得此象。知明夷彖传之箕子之为震象。六五则字异。并知易于人名皆取卦象。如明夷文王。泰帝乙。皆是也。 易之金象艮亦为金 说卦干为金。而易言金者五。皆非干象。于是虞氏谓阳为金。毛奇龄谓兑为金。种种揣测。皆不得其象。按易林随之屯云。金玉满堂。以屯艮为金。剥之蒙云。赍金赎狸。以蒙艮为金。又升之噬嗑云。金城铁郭。亦以噬嗑互艮。为城郭为金铁。盖艮为坚。故为金。说卦本为不完之书。如干为马。震坎亦为马。坤为舆。坎亦为舆。干为亦。坎亦为赤。说卦皆言之。至坎为水坤亦为水。坎为月兑亦为月。干为金艮亦为金。则不兼详也。虞翻等知其一。不知其二。于是遇此等象。遂穿凿百出。而易汉注存今者。虞氏独多。于是治汉易者所当猛醒也。 自得艮金象。于是易之言金者皆得解。蒙六三云。见金夫。三应上。上艮。故曰金。三体震。震为夫。故曰金失。而三至五坤。坤为躬。坤死。故不有其躬。噬嗑九四云。得金矢。亦以艮为金。坎为矢。故曰得金矢。六五云得黄金。离为黄。艮为金。故曰得黄金。困九四云。困于金车。困通贲。四体艮。互震为车。故曰金车。鼎六五云。金铉利贞。鼎通屯。五体艮。故曰金。坎为木。为穿。故曰铉。铉。鼎扛也。卽贯耳以举鼎者也。卽士丧礼左执匕抽扃之扃。扃者。横木关于鼎耳。左传宣十二年楚人惎之脱扃是也。而此则不为木而为金。故曰金铉。总此爻全用旁通。上句曰鼎黄耳。耳卽用屯坎。 归妹以须说 凡易辞。有其象而不必有其事。昔儒谓豚鱼无知。焉能感格。易若如此解。将无一句可通矣。艮之为须。既从易林得其象。归妹六三之须。疑亦用伏艮。为鬓毛之须。而未必为待。何以知之。下九四象曰。有待而行也。知六三无待义。六三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言女不应有须也。若训为待。有何不当。且与九四义复矣。惟其未当。故反归以娣。反者。退也。言以须之故。降而为娣也。娣者本象。须者伏象。本象与对象杂用。易恒列也。愚向持是说。而不敢定。后读易林涣之归妹云。妹为貌慹。败君正色。庄子。慹然似非人。言可怖也。貌慹谓须。易林原有此训也。慹。之涉切。与色韵。 易矢确象 旧解皆以离为矢。说噬嗑九四之金矢。解九二之黄矢。尚可通。至旅六五之矢亡。亡字遂不能解。其误与以离为斧同也。按易林丰之坎云。枉矢西流。坎为矢为矫輮。故曰枉矢。又遯之师云。鹿下西山。欲归其羣。逢羿箭锋。死于矢端。师互震为鹿。坎为箭矢。坤死。故曰死于矢端。又大有之贲云。楚乌逢矢。贲离为鸟。坎为矢。坎在离前。故曰楚乌逢矢。说文。楚乌。雅也。易林之以坎为矢。可谓明白矣。盖坎为棘为七为穿。故为矢。矢象既得。于是凡易之言矢者。皆得其解。噬嗑九四曰。得金矢。艮为金。互坎为矢。解九二曰。得黄矢。互离为黄。下坎为矢。坎为获。故曰得。旅六五云。射雉一矢亡。则以伏坎为矢。坎伏。故曰矢亡。系辞说睽象云。剡木为矢。坎为木为矢。兑斧。故曰剡矢。 凡易象用于此而合。施之全易而或有不能通者。其取象必误。汉魏人以离为矢。噬嗑及解已不如用坎之亲切。然犹可强说。独旅卦上离。而反曰一矢亡。于是二千年人不知亡字之义。且不知一数之何指。岂知易原以坎为矢。坎后天数一。坎伏。故曰一矢亡。二千年易家之大误。见说卦以离为雉。所有鸟象皆欲属之。以离为甲兵。所有兵器皆欲属之。以离为蚌蟹。所有介族皆以专属之。岂知不若是之专一哉。 坎夫象 震为夫。见孟氏逸象。于是解易者皆用之。岂知坎亦为夫。左传坎变巽。曰。夫从风。风陨不可娶。是以坎为夫也。易林观之讼云。谗夫在堂。亦以讼坎为夫。坎上下兑口相背。故曰谗夫。又无妄之比云。夫亡从军。亦以比坎为夫。夫在外。故曰亡。亡者。往也。 自得此象。知比后夫。以上坎为失。蒙六三曰见金夫。以下坎为夫。大过九二曰老夫。以伏震为夫。至小畜九三曰夫妻反目。则以伏坎为夫。睽九四曰遇元夫。则以互坎为夫。渐九三曰夫征不复。亦正以互坎为夫。乃知左氏与易林仍本之易也。夫妻反目。夫征不复。解并见前。皆以震为夫。乃得坎夫象。故并着之。以资商搉。 震为口为食 说卦兑为口。而颐无兑。象曰自求品食。于是后人以伏兑为口。至饮食象。说卦无明文。于是荀氏以坎为饮食。后儒多从之。乃以坎说需渐之饮食皆当。而于大畜之不家食。颐之口食。节饮食。明夷之不食。皆不合。岂知震亦为口为饮食也。易林需之解云。一指食肉。口无所得。以解震为口为食。坎为肉。蒙之艮云。攫饭把肉。以就口食。亦以艮中爻震。为口为食。自得此象。于是大畜颐明夷之口象食象。皆得解。大畜曰不家食。艮为家。震为食。故曰家食。皆在外。故不家食。颐曰自求口实。阮氏校。谓闽本监本汲古本皆作食。非。然诗曰以就口食。管子曰并口而食。易林亦每以口食连文。洪颐煊云。山井鼎。周易考文作口食。然则汲古等本必有据。未必非。坤为目。艮为求。震为口食。郑作食。郑注云。坤载养物。而人所食之物存焉。观其求可食之物。而贪廉之情可别也。是郑原读为食。食亦震象。故曰自求口食。若作实。则卦无其象。象曰节饮食。亦以震为食。须知颐者口旁肉。必正覆震口相合。然后为颐。虞氏以伏兑为口。取象似得矣。岂知必正覆震口上下相合。方为颐。若大过正覆兑。则不为颐。仍误也。明夷初九曰三日不食。亦以互震为食。震在外。初离虚。故不食。离卦数三。故曰三日不食。 艮观象 说卦离为目。故为观。乃颐曰观颐。曰观我。曰虎视。观六爻皆言观。而皆无离象。按易林蒙之谦云。日月相望。则以艮为望。谦正反艮。故曰相望。又蒙之大壮云。千里望城。大壮通观。观艮为城为望。又坤之涣云。举首望城。干之随云。游观四海。亦皆以艮为观望。乃知颐卦观卦之方观言视。皆取象于艮。盖艮阳在上。故为明为观。能居高以视下也。易林如此等逸象。遇之多年。皆不知其所谓。今以易林注易耶。抑以易注易林耶。吾亦不知也。 艮为光为明 离为日为光明。干为大明。故坤曰光大。谓伏干也。需曰光亨。履曰光明。谓互离也。泰九二象曰光大。同人彖传曰文明以健。夬彖传曰其危乃光。皆谓干也。大有九四象曰明辨。噬嗑象曰明罚。贲曰文明。晋彖传曰大明。此为干日之确解。故干彖传曰大明。与此以离为大明同。明夷曰明。井九三曰王明。皆谓离也。屯九五曰未光。困初六曰幽不明。谓离伏也。汉魏人皆知也。 乃随九四曰在道以明。大畜彖传曰辉光。颐九四象曰上施光也。益彖传曰其道大光。谦艮彖传皆曰光明。观涣六四皆曰光。卦无干离。而亦曰光明。虞翻求其象不得。遂曰。谓某爻已变成离。故曰光明。凡清儒解易者皆宗之。此端一开。易尚有不解者哉。甚矣其自欺也。愚初解易。而知其为曲说。谓随益艮涣之言光明之皆以大离也。 乃谦彖传曰。天道下济而光明。观六四曰。观国之光。二卦皆不互大离。而亦曰光明。愚心始疑之。乃返求之易林。易林讼之观云。钦明之德。以艮为明也。讼之震云。六位光明。亦以互艮为位为光明。又蒙之谦云。光明盛昌。亦以谦下艮为光明。盖艮阳在上。故为火为光为明为观。乃恍悟得艮为光明。凡易林之言光明者皆涣然永释。此以易注易林也。易象失传之难于摸索如此。 震瓮震缶 易林未济之恒云。瓮破缶缺。恒上震。为瓮为缶。互兑。为破缺。自得此象。井九二之瓮。乃知其确指伏震。坎六四之缶。乃知其指互震。旧解以离为瓮。离无口。为大腹则可。为瓮似非。至缶象。旧解皆以坤为缶。岂知比初六可以坤为缶。坎六四则以互震为缶。与樽簋皆象震形。为最切也。 焦氏易诂卷十一 行唐尚秉和节之撰 焦氏之象数 象者。易辞之所本。数者。易道所由成也。故自春秋以迄东汉。靡不重之。自王弼解缚去滞。避难就易。扫象不言。专演空理。是终日期菽粟豆麦之佳善。而不知其生于地也。象且不言。何有于数。 凡数有十。而实尽于五。参天两地也。五合一为六。合二为七。合三作八。合四为九。合五为十。十不能变。仍与一同。故易祗用六七八九。以六七八九包一二三四五于其中也。此大玄所由以第一首当水。第二首当火。第三首当木。四首当金。五首当土。至六七八九。复为水火木金也。可见一二三四与六七八九同。祗以五为枢纽耳。故卽此六七八九之数。参伍之。错综之。而策数之变化以见。而易道之根本以成。 兹卽易林所用者分晰言之。一曰卦数。二曰爻数。三曰五行数。四曰十日数。五曰九宫数。六曰策数。七曰十二辰数。 先天八卦图。略。 朱汉上以九宫为卦数者。非也。卦数者。八卦之次第。故数祗有八。不及九。然相对者皆九也。亦犹十日数。卽以其次为数也。周易定位首干。干始坤终。干作坤成。系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之次。皆出于自然。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凡易林所用之数。卦数几居其半。乃至东汉卽失传。及邵子揭出此数。后人拘于河洛之数。谓与法象不合。岂知爻尚有数。卦之次又何不可为数哉。其详已见卷一。 爻数图。略。 右图爻数。自初数之。或以一爻为一岁一年。同人九三三岁不兴。既济九三三年克之。或以一爻为一月。临至于八月有凶。或以一爻为一日。复七日来复。或以一爻为一人。损六三三人行则得其友。皆爻数也。 若易林所用。如干之晋云。三痴俱走。坤为痴。三则用爻数。故曰三痴。恒之节云。一华千叶。节震一。兑为华。故曰一华。用爻数也。又恒之小过云。一息十子。一仍震之爻数也。又易林或以巽为七。疑与复七日同例。自姤而复七日。自复而姤亦七日。所谓反复也。姤则下巽。亦爻数也。 五行数图。略。 上图。朱汉上谓之洛书数。朱子则谓为河图数。郭璞洞林云。坎数六。木数三。是也。易林晋之节云。四壁无户。三步一止。节震木数三。坎水数一。皆用五行数也。又按。易震六二曰九陵。虞仲翔以初九当之。易无如此用数者。而易林遇震亦往往本易。言九震纳庚。疑用金数也。 十日数图。略。 上卽纳甲数。干纳甲壬配一九。坤纳乙癸配二十。震纳庚配七。巽纳辛配八。坎纳戊配五。离纳己丁六。艮纳丙配三。兑纳丁配四。易林解之谦云。三火起明。谦下艮纳丙。数三。用日数也。又易林及虞翻等。往往以兑为十。则以后天兑位当癸十之终。仍用日数。而非纳甲也。祗兑如此用。他卦则未见。 九宫数图。略。 上图。刘牧朱震等谓之河图。朱子谓之洛书。于古皆无确征。故其名无定。考大戴礼明堂篇曰。明堂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与兹数正同。九室者。九宫也。是以干凿度张衡郑康成等皆谓为九宫。故名曰九宫数。 惟九宫之数。皆以后天八卦配之。易林蛊之师云。二人共路。后天坤位值二。师上坤。互震。震人。故曰二人。又大壮之否云。三痴六狂。否下坤。为痴。三用爻数。干位值六。故曰六狂。二与六。皆用九宫数也。 其见于别书者。朱汉上云。郭璞谓巽别数四。兑数七。又曰。坎为一年。易鉴所谓震三艮八也。惟朱汉上谓此为卦数。殊非。卦数须从定位起。此入用位。故以配九宫。 大衍数 卽策数 汉上易云。四因九。得三十六。 四因六。得二十四。 太极不用。所用者四象。故以四因九六。九者阳数。六者阴数也。阳用极数。故九。阴用中数。故六。九而四之。得三十六。为干一爻之策。六而四之。得二十四。为坤一爻之策。 六因三十六。得二百一十有六。 六者。一卦有六爻。干一爻之策三十有六。以三十六而六之。则二百一十有六。为干一卦之策。 六因二十四。得百四十有四。 六者。一卦有六爻。坤一爻之策二十有四。以二十四而六之。则百四十有四。为坤一卦之策也。 乾坤之策凡三百有六十。 二百一十有六。合百四十有四。则三百六十也。 按九六策数六因之。共得三百六十。当期之日。若二十八。三十二。七八之数。各以六因之。亦共得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也。 三十二因二百一十有六。得六千九百一十二。阳卦有三十二卦。以二百一十有六而三十二之。则六千九百一十二。为三十二阳卦之策数也。 三十二因百四十有四。得四千六百八。阴卦有三十二卦。以百四十有四而三十二之。则四千六百八。三十二阴卦之策数也。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 三十二阳卦之策六千九百一十二。三十二阴卦之策四千六百八。合而为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所谓二篇之策也。按全易三百八十四爻。阴阳爻各一百九十二。以九六策数因之。仍合为万有一千五百二十。 右大衍数。邵康节传其子伯温。按此必传其用。若数则人共知。 按易林萃之夬云。千欢万悦。用干策也。噬嗑之损云。远望千里。用坤策也。萃之大畜云。大树百根。用震策也。惟祗遇乾坤震三卦言之。他卦则不见也。 十二辰数图。略。 朱震云。十二辰卽月数。月数卽消息数。或用之为日数。则京房之积算也。 易林大壮之离云。丑寅不徙。辰巳有咎。则以坎互艮震。先后天皆居丑寅。离互兑巽。先后天皆居辰巳。又革之贲云。亥午相错。则以艮居亥。丑居午。皆论十二辰也。 焦氏易林集象学之大成 由左氏证之。象至东汉卽失传。西汉失传与否。无从证明。然由易林考之。凡左氏所谓者。易林皆有也。其它各逸象所有者。易林无不有。若各逸象所无。为易林所独有者。则象之失传者也。其实此象皆在易辞中。易象失传。后人遂瞠目莫覩矣。如坤鱼兑月。其著者也。故易林实集象学之大成。由斯推西汉时。象似未失传也。 兹分别述之于下。 甲。六十四卦所用之象。 凡卦爻辞皆从象生。其见于说卦及各家逸象者。人能解。其不见者。则不能解。如干日兑月坤鱼干南坤北离东坎西等是也。而易林则无不知之。 乙。说卦之百五十象。 干健坤顺。言八卦性情者八象。干马坤牛。远取诸物者八象。干首坤腹。近取诸身者八象。共二十四象。及下所广之百十有四家。后天八卦象。中男少男二象。共百五十象。易林无不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