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 - 第 167 页/共 284 页
唐官制名号禄秩 品爵勲阶
志唐之官制名号禄秩虽因时増损而大抵皆沿隋故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其辨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有勲有阶以时考覈而升降之所以任羣才治百事其为法则精而宻其施于事则简而易行由职有常守而位有常员也唐之盛时其制如此 陆贽贽曰按甲令有职事官有散官有勲官有爵号其赋事受俸者惟职事一官以叙才能以位勲徳所谓施实恵而寓虚名也勲散爵号止于服色资防以驭崈贵以甄功劳所谓假虚名而佐实利者也逆羯乱中原遣戍嵗増防勲日广财赋不足供赐而职官之赏兴职员不足容功而散试之号行
唐官名増损
志唐之官制名号禄秩虽因时増损而大抵皆沿隋云以官名之更易言之若侍内为纳言殿中监为殿中省殿内侍御史曰殿中将作令少曰大匠少匠鹰郎将曰军头又改骠骑将军鹰击曰府副又改车骑将军功义良曹曰亲勲翊卫太守曰刺史賛治丞曰治中别驾州主簿曰録事参军县书佐曰尉九减宫有监则武徳初元也诸司郎中员外之改礼部主客工部之更纳言为侍中【纪三月庚午】给事郎为给事中内书省曰中书省内史令曰中书令内充管记曰中舍人舍人则三年也通事谒者曰舍人秘书少令曰少监著作曹太史监曰局长秋监曰内侍监内承奉承直曰内常侍给事选部曰吏部及左右骁威领军三率中郎将等之改则四年五年七年也功曹司功以下书佐曰参军修文馆曰文则武徳中及九年也中允河隄谒者改于正观初国子监改于二年互市都水监弩甲坊改于六年折冲果毅都尉改于十年民部为户部治礼为奉礼治中别驾为司马为长史改于髙宗之初【龙朔咸亨见上】神龙元年二年馆有昭文修文之名景云二年监复浑仪之号又改左春坊诸王傅之称秘书省复于太极元年胄曹复于延和元年丞相黄门紫微监令【纪十二月庚寅】符寳珍羞两都尹司録改于开元元年中书门下侍中复于五年九月壬寅文馆复于七年太史监改于二年至十四年而复为局翰林有供奉至二十六年而改为学士天寳元年复仆射太史监之官而左右相门下侍郎太守皆改于旧【纪二月丙申】十一载改八部名十三载改内侍曰少监乾元元年改黄门侍郎司天台观察处置使之名大厯二年五年复门下中书侍郎之名开成元年改奉诸王讲读之名乃若太子正书曰正字司府令曰家令宫门卫曰监门率皆不载其年 以官名之増置言之若谏议大夫詹事府武器百工监经学博士助教雍州牧边要地总管则武徳初元所置也州之宗师十二军之将军门下之修文馆典仪门仆八百人畨上大中正则二年四年五年七年所置也诸王师及常侍侍郎舍人谘议友文学祭酒则武徳中所置也十【原阙三字】中散骑常侍少府监吏部侍郎书学史馆起居郎置于贞观元年二年三年律学博士舟楫令三师三公司议郎王府侍讲文讲经博士京城留守置于六年十一年十八年左右常侍之分洛州司马賛善大夫详正学士之置则显庆二年仪鳯四年漆园监上州别驾之置则上元一年左右遗补诸卫长史兵曹之置则垂拱圣厯之元年司阶中司戈执防置于天授二年挈壶正内供奉置于长安二年员外郎复置于永昌元年【神龙元年省员外郎二年后置】掌书记修文馆大学士司田参军置于景龙元二三年谕徳至赞善之复置景云二年也御史右台之复置延和元年也景云元年置龙武将军二年又置都督二十四开元三年置军器监五年六年又置乾元院使刋正官丽正修书使学士以至七年置文校书郎八年加修撰校理复置十道按察使十一年置丽正修书学士太原尹少尹十三年置集贤侍讲学士而太公庙令十五道采访使崇学神武军置于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崇博士助教学士广文馆内侍监置于天寳元二九载十三载集贤大学士置于至徳二年五官监候礼生正副团练守捉使置于乾元元年十六卫于贞元二年而置上将军諌议于四年而分左右集贤院于八年而置校书正字六军统军行营副都统置于兴元元年两辅六雄十望十州别驾置于太和元年以官名之废省言之武徳初废少府都水越骑歩兵四年废谒者台七年省吏部侍郎太史监候九年置天防府二年置十二军六年而废八年复置焉七年废军器监八年复置九年又废焉衣冠局令起居舍人废于贞观元年三年寺观监百工监司农二仓督诸王府铠田水曹废于贞观中津尉废于永徽中诸卫司马太史副监及丞废于圣厯元年长安一年修文馆学士员数御史右台省于景云元年三年王傅常侍侍郎行军参谋废于开元二年十二年殿中天藏府沙苑等监太庙令舟楫令废于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六年进马别驾天寳八载省之兵马元帅大厯八年罢之集贤崇大学士贞元四年罢之八年罢校理元和二年复置而罢校书正字六年废中下州文学至是东都留台中丞省于元和之后详正学士讲经博士罢于长庆三年 通典唐内外文武官员凡万八千八百五文官万四千七百七十四武官四千三十一内官二千六百二十外官万六千一百八十五
唐改尚书省八部名
纪天寳十一载三月乙巳改尚书省八部名 志十一载改吏部曰文部金仓部曰司金司储兵部曰武部驾部曰司驾刑部曰宪部比部曰司计虞水部曰司虞司水 旧志十载正月改又改库祠膳部曰司库司禋司膳【文武宪驾库金储计禋膳虞水】改将作大小匠曰监【防要十一载二月二十七日】防要至徳二载十二月十五日复文部曰吏部 纪
至徳二载十二月戊午【通监十二月】复诸州及官名
唐官品令【又见前】
王彦威文宗时以仆射上事仪注前后不定中丞李汉奏定朝议未以为允中书门下奏请依元和七年已前仪注左右仆射上日请受诸司四品六品丞郎以下拜彦威奏曰按开元礼凡受册官并与卑官答拜国朝官品令三师三公正一品尚书令正二品并是册拜授官上之日亦无受朝官再拜之文仆射班次三公请依无和七年敕为定虽不从其议论者称之【旧唐书】
唐职官十九家
六典史类六曰职官以纪班序品秩汉官解诂等二十部三百三十六卷 蓺文志史録七曰职官十九家二十六部二百六十二卷【失姓名十家】始于王隆汉官解诂次以应劭汉官以官仪名者有应劭蔡质丁孚荀攸王珪之及干寳之司徒仪注以官名为书者有陆机晋百官名晋官属名梁百官人名及晋过江人士目卫禹晋永嘉流士官簿则登城三战簿徐勉梁选簿陈将军簿大建百官簿状官品则范荀钦明百官阶次魏官品令沈约梁官品百官春秋则宋六卷王道秀十三卷百官注职官要録则郭演十卷陶彦藻三十六卷故事则有畅之公卿礼秩故事及职员旧事王方庆官卿旧事不着録二十九家二百八十卷自六典至杨钜学士院规【旧志歴代职官二十一家】 隋志职官二十七部三百三十六卷周官冡宰总六卿之属以治其政御史掌其在位名数先后之次汉书百官表列众职之事纪在位之次古之制也汉末王隆应劭等作解诂官仪等书是后相因正史表志无复百僚在官之名矣或取官曹官品之书撰録别行于世宋齐已后其书益繁 中兴书目二十三家一百九十一卷续目八家一百二十四卷
唐百司举要
蓺文志职官类李吉甫元和百司举要一卷八年二月上【集唐兴以来百官名品 旧史云纂六典诸职为百司举要一卷】
唐职该
书目唐京兆杜英师撰一卷采周礼六典具员唐职仪汉官志官品令等撮其员数品秩掌职局勲爵散试歴代沿革着于篇今缺其序目别本首尾卷秩皆备题曰职源乃其全书
唐职仪
旧史韦述撰唐职仪三十卷 梁周兴嗣撰职仪 南齐志台府郎令史职吏以下具见长水校尉王珪之职仪三公长史以下干寳撰立官府职仪已具 蔚宗选簿钦明阶次
开寳班簿 天圣班簿
开寳七年闰七月诏除授京官依朝官例降敕御史台写班簿十日一上中书【太宗阅班簿择近臣举官】 咸平三年七月命宰臣録内外庶官歴任功过编册以进其该恩复用者别编以备观览 景徳四年十月乙巳亲阅班簿择朝臣得翰林学士晁逈等五十人令各举大籓守臣二人 天圣元年四月乙未诏诸行郎中至京官以出身歴任功过具为班簿进内 李淑上时政十议议择官曰兴国初文武朝官班簿才二百人至咸平初四百人天圣元年已逾千人 庆厯六年四月壬子中丞张方平言臣在翰林为学士见天圣中具员两制两省不及三十员今五十余员及领御史中丞见本台天圣班簿京朝官不及二千员今二千七百余员又领三班院见景祐中使臣不及四千员今六千余员又领流内铨约在铨选人仅以万计 皇祐元年包拯言景徳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一万七千三百余员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职有定额不过五六千员则有余矣今乃三倍其多 龙图直学士李柬之请更定选举补防之法科塲取士以皇祐四年进士限四百人诸科毋得过其数治平中中丞贾黯言今京朝官至卿监凡二千八百
余员吏部奏举磨勘选人未引见者至三百五十余人治平班簿【见后】 熙宁元年六月中书门下言御史台
季进班簿多差误请徧令所属以职位名氏报台庶班簿整齐从之三年六月十八日命密院毎季进使相至阁门祗候以上班簿 真宗时宗室吏员受禄者九千七百八十七寳元以后万五千四百四十三治平视皇祐增十之三 宋祁上疏曰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袭紫成林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
咸平职林 元祐职官分纪
咸平中谏议大夫杨侃撰二十卷集歴代沿革自三公至东宫官善恶成败各编其事为一百五十二门明道中校书郎胡昉又采唐事七百四十五条附于末 书目职官分纪五十卷元祐中孙逢吉撰编类前代至本朝百官沿革故事仅一千门【逢吉字彦同】
熙宁百官公卿表
晁氏志百官公卿表一百四十二卷司马光等撰【卷数多当攷光行状云六卷】熙宁中光建议欲据国史旁采异闻叙宋兴以来百官除拜效汉书作表以便御览诏许之光请宋敏求同修敏求卒请赵彦若继之歴十二年书成 熈宁二年十一月甲子朔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司马光言欲据正史实録所载旁采异闻叙宋兴以来迄今百官沿革公卿除拜仿汉书旧法作大宋百官公卿表以备奏御便省览从之诏所用文字委检讨官检阅是月命知制诰宋敏求同修【敏求卒元丰二年五月己巳集贤校理赵彦若代之】元丰四年八月辛巳【二十七日】光彦若上所修六卷【尽治平二年防要云十卷国史云六卷】自建隆元年至治平四年依司马迁法记大事于上方书成诏附于国史【一云后续修至十五卷】 书目百官公卿表十五卷彦若又自撰宗室世表三卷诏进入并送编修院赐银帛有差
元丰新定官制 正官名 寄禄新格 禄令
元丰二年五月乙丑【二十二日】右正言知制诰李清臣言官制踵袭前代官与职不相凖差遣与官职不相凖其他勲爵食邑实封章服品秩俸给班位各为轻重后先皆不相凖愿诏有司讲求厘正以成一代之法三年六月丙午诏中书置局详定官制命张璪张诚一领之王陟臣李徳刍为检讨文字七月戊辰又以何洵直兼检讨八月己未【十五日】诏中书曰朕嘉成周以事建官以爵制禄分职率属万国条理国家受命百年而官政尚愧前闻今将推本制作董正之原若稽祖述宪章之意参稽损益趋时之宜使台省寺监之官实典职事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易之以阶因以制禄凡厥恩数悉如旧章九月乙亥【十六日】详定官制所上以阶易官寄禄新格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为开府仪同三司左右仆射为特进吏部尚书为金紫光禄大夫五曹尚书为银青光禄大夫左右丞为光禄大夫六曹侍郎为正议大夫给事中为通议大夫【以上无磨勘法】左右諌议为太中大夫【待制以上六年迁两官至大中止】秘书监为中大夫光禄卿至少府监为中散大夫太常至司农少卿为朝议大夫【以七十员为额】六曹前中后行郎中为朝散朝请朝奉大夫凡三等员外郎为朝散朝请朝奉郎凡三等起居舍人为朝散郎左司諌为朝奉郎正言太常国子博士为承议郎太常秘书殿中丞著作为奉议郎太子中允賛善中舍洗马为通直郎著作大理丞为宣徳郎【后改宣教郎】光禄卫尉将作丞为宣义郎评事为承事郎太常寺太祝奉礼郎为承奉郎校书正字将作监簿为承务郎【以上四年迁一官 寄禄阶隋唐二十有九而今二十有五 元祐四年寄禄官分左右绍圣三年罢之】其禄令并以职事官俸禄赐料旧数与今新定官拟定从之【四年七月戊申二十三日命苏颂司详定官制】五年四月癸酉【二十三日一本云四月甲戌】官制成诏以五月辛巳朔颁行御文徳殿视朝新除职事官立班七月壬午尚书省奏自五月一日行官制 指挥条制集为二册【一本云五年五月新制行舍人曽巩专令命告 四月丙子巩除舍人】 元丰正名凡文阶官之等二十有五武选官之等五十有六而幕职州县官之等七总为品十有八【九品正从】 毕仲游曰昔之官品难于进今之阶秩易为高又降七品为八五品为六三品为四章服之令降五为六降三为四以迁就新品之失【淳熙元年三月戊子阶官去左右先是绍兴行元祐之法】
职官志神宗即位谓中书政事之本首开制置中书条例司设五房检正官以清中书之务又置制置三司条例司以理天下之财置诸路提举常平广恵农田水利差役官于司农以修农政简枢密武选而置审官西院创民兵保甲法以归兵部作军器监以除戎器新大理寺以省滞狱増国子监太学官以大兴庠序复将作监以董百工然名未正也熙宁末上欲正官名始命馆阁校唐六典元丰三年以摹本赐羣臣遂下诏命官置局以议制作上自考求故实间下手诏或亲临决以定其论凡百官庶务皆以类别有正而治之者有旁而治之者有统而治之者省曹寺监以长治属正而治之者也故其法详御史非其长而以察为官旁而治之者也故其法畧都省无所不总统而治之者也故其法当考其成于是长吏察月御史察季都省察嵗四年十一月丁酉开天章阁对辅臣呈官制除目五年三省六曹御史台秘书省九寺五监之法成即宫城之西营新省省成上亲临幸召问以职事而训诫之省官迁秩有差自是继有増损唯仓库百司武臣外官未暇厘正 崇宁二年九月邓洵武奏改选人七阶政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易武选官称 元祐三年二月癸未诏三光防正议中散朝议大夫六阶各分左右 大观初改左光防为宣奉右光防为正奉右正议为通奉左中散为中奉右朝议为奉直 元符二年六月廿四日刘赓请以官制敇令格式藏馆阁从之
元丰备选具员
元丰六年八月吏部尚书李清臣编承务郎以上乡贯出身歴任功过为备选具员十册上之壬午令依本録上中书上谓于官使人才有助 备选具员总目一事目一别録一册圣训及吏部人才之辨编次承务郎以上出身歴任功过以备选择
元祐修官制
元祐八年十二月二日乙巳【本纪甲寅】左仆射吕大防言乞仿唐六典置局修官制一书以为国朝大典诏于秘书省置局令范祖禹王钦臣编修宋匪躬晁补之检讨【绍圣元年五月诏罢之】崇宁元年六月二十九日癸丑诏史院以神宗所定官制依唐六典修成一书政和三年八月修参照官制格目凡九百余册又修中书门下省官制格初天僖二年正月庚戌中丞赵安仁请修国朝六典不就嘉祐三年十二月学士韩绛言官制未立宜加裁定正其名体仿周礼唐六典着为一书辛亥刘敞胡宿同详定敞奏先条数事送中书门下参详可否然后删定诏许焉明年三月绛再奏趣之敞曰本朝随事建官有司奉法守职可矣茍不能尔虽成书且复废宇文之周官唐六典是也书卒不成
绍兴祖宗官制旧典
三卷绍兴间蔡元道纂以元丰改制号为名正爵位浸轻品流淆杂故着是书每官先述旧典而后及新官得失以存祖宗制官之意又有官制正误补蔡氏所不及仍正其误官制沿革黄琮撰职官记张演撰【赵萃三书为三卷】中兴百官题名五十卷绍熙间监察御史何异编
绍兴续皇朝公卿百官表
二十九年七月戊戌翰林学士修国史周麟之言知双流县李焘着续皇朝公卿百官表九十卷诏给札録付史馆焘以司马光百官表未有继者乃徧求正史实録旁求家集野史増广门类起建隆迄靖康合新旧官制踵而成书其后续通鉴长编盖始于此
国朝新旧官制通考
曽三异十卷引证详説为通释三卷
国朝两朝志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着职以待文学之选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勲有爵士人以登台阁陞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勲爵邑有无为轻重
惟王建国惟典命官上叶星象下符川岳
玉海卷一百十九
<子部,类书类,玉海>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二十
宋 王应麟 撰
官制
三公宰相
三公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后世宰相兼三公之事
伏羲六佐 燧人四佐
陶渊明集圣贤羣辅録金提主化俗鸟明主建福视黙主灾恶纪通为中职仲起为海陆阳侯为江海右伏羲六佐见论语擿辅象明由必育成博陨丘右燧人四佐
黄帝六相三公
管子五行篇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蚩尤明天道故使为当时太常察地利故使为廪者奢龙【通典注作苍龙】辨东方为土师祝融辨南方为司徒大封辨西方为司马后土辨北方为李【狱官也】 晋志黄帝置三公之秩以亲黎元 事始黄帝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为三公也【后汉张衡注帝王纪云云 文选东京赋注郑曰风后黄帝三公也】通典黄帝六相【为之辅相不必名官】 外纪黄帝举风后力牧
太山稽常先大鸿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外纪作风后】羣辅録论语擿辅象黄帝七辅风后至力牧
黄帝侍中
晋志黄帝时风后为侍中【通典云出兵家防纬不足证也】 周礼疏易通卦验云君有五期辅有三名注三名公卿大夫伏羲已前虽有三名至黄帝名位乃具
尧百揆 九佐 三公
舜典纳于百揆【揆度庶政之官】 周礼疏周官云唐虞内有百揆尧初天官为稷至尧试舜天官之任谓之百揆舜命禹为之即天官也 战国防顔斶云尧有九佐 淮南子尧之佐九人禹臯稷契夷垂益防龙 文子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注三公之官
舜十六相
左文十八年髙阳氏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注此即垂益禹臯陶之伦】谓之八恺髙辛氏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注此即稷契朱虎熊罴之伦】谓之八元【恺和元善也】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内平外成舜举十六相【十六族世济其美】
舜四辅
书钦四邻【注四近前后左右之臣】予违汝弼汝无面从臣哉邻哉史记禹纪帝曰汝无面谀退而谤予予敬四辅臣注
尚书大古天子必有四邻前疑后丞左辅右弼 荘子舜问平丞【又见后】 家语舜左禹右臯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汤二相 三辅
晋志成汤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 左仲虺为汤左相正义以诸侯相天子 宋志汤以伊尹为右相【孟子注亦云 伊尹号阿衡太甲时伊尹为太保伊尹汤之相也仲虺时佐伊尹者故曰左相】战国防汤有三辅 诗正义阿衡保衡皆公官言卿
士者三公兼卿士也 书髙宗得傅説爰立作相置诸左右 墨子武丁得傅説举以为三公 通典大师古官殷时箕子
三公 三少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爕理隂阳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贰公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成王为左右】 通典文王时太公武王时周公毕公为太师成王时毕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 逸礼曰太公为太师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 公羊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何以三自陜而东周公主之自陜而西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诗三事】 左王使委于三吏注三公也 汉贾谊成王幼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徳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师少傅少保是与太子宴者也 汉表记曰三公无官言有其人然后充之舜之于尧伊尹于汤周召于周是也或説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 周礼疏周三公各兼一卿之职 诗常武太师皇父正义以三公兼卿士之官
周四辅
书洛诰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注为我四维之辅疏周公事无不统故一人为四辅 礼记文王世子云云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语使能也正义案尚书大古者天子必有四邻作记者取以成世子之记 大戴礼保傅篇明堂之位曰笃仁而好学多闻而道顺天子疑则问应而不穷者谓之道道者导天子以道者也常立于前是周公也诚立而敢断辅善而相义者谓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于左是太公也絜防而切直正过而谏邪者谓之弼弼者弼天子之过者也常立于右是召公也博闻强记捷给而善对者谓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遗忘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故成王中立而聴朝则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举无过事殷周之长久其辅翼天子有此具也注立道于前处承于后置充于左列弼于右顺名义也道者有疑则问或谓之疑充者辅善或谓之辅【窦宪上疏引大戴之文见后】 汉谷永四辅既备成王靡有过事注师古曰谓辅弼疑丞 尚书大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天子有问无以对责之疑有志而不志责之丞可正而不正责之辅可而不责之弼其爵视卿禄视次国之君 孔丛子孟懿子问书钦四邻孔子曰前疑后丞左辅右弼谓之四近周文王胥附奔辏先后御侮谓之四邻 后汉翟酺传昔成王之政周公在前召公在后毕公在左史佚在右四子挟而维之目见正容耳闻正言一日即位天下旷然言其法度素定也 桓郁窦宪上疏曰礼记云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中立听朝四圣维之是以虑无遗计举无过事 孝经天子有争臣七人郑注七人谓三公及疑丞辅弼 师保谓之三公充其数则有傅疑丞谓之四辅充其数则有辅弼
公羊谓二伯为相而一相处乎内彼徒见周召分陜之时周公处乎内而召公处乎外所谓召伯之教明于南国是也周召相成王为左右之时召公处乎内而周公处乎外所谓周公初于新邑洛是也殊不知召公毕公并为二伯以相康王之时召公为冡宰毕公为司马曷尝不并立于王朝乎至康王十有二年命毕公保厘东郊以代君陈于是毕公处乎外而代周公为东伯则亦久矣【太保率西方诸侯毕公率东方诸侯】
汉丞相 相国 大司徒
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二世又有中丞相 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相无三公官 秦以左为上汉以右为尊】髙帝置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緑绶【表髙九年丞相何迁为相国】孝恵【六年】髙后【元年】置左右丞相文元帝八月辛未右丞相勃免【位第一】左丞相平専为丞相【位第二】自是専置一相【西汉丞相再入者惟周勃孔光二人髙三年以韩信为左丞相曹参樊哙左郦商右皆借此名以出军 尹恢以右丞相守淮阳】两长史
秩千石哀元夀二年【五月甲子】更名大司徒武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举不法【征和二年虽诏分丞相长史为两府以刘屈牦为左丞相然右相未尝拜也】 续志司徒公一人掌民事世祖初为大司徒【邓禹】二十七年【五月丁丑】去大【注府中有百官朝防殿】 崔骃司徒箴敬敷五教九徳咸事徒臣司众 隋志干寳司徒仪一卷亡 翟方进奏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海内无不统焉丞相进见圣主御坐为起在舆为下 陈忠荐刘恺曰往者孔光师丹近世邓彪张酺皆去宰相复序上司
汉太尉 大司马
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月令注亦曰秦官 三王之官有司马无太尉尚书中侯舜为太尉 月令孟夏命太尉赞俊杰遂贤良 史髙后纪四年置太尉官绛侯勃为太尉 表】
【髙帝五年太尉卢绾十一年周勃后官省孝恵六年勃复为太尉 纪文帝三年十一月罢太尉官属丞相景帝纪云三年正月遣太尉亚夫击七国七年二月罢太尉官】武建元二年省【黄覇宣帝曰太尉官罢久矣丞相兼之偃武兴文也 籍福曰太尉相尊等耳】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卫霍 后元二年三月丁卯霍光大将军票骑将军皆为大司马】宣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张安世韩増许延夀史髙】成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建平二年复去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元夀二年复赐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有长史秩千石 续志太尉公一人世祖即位为大司马【吴汉刘隆行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五月丁丑】改为太尉【太尉古官也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以为号 中平六年刘虞为大司马与太尉并置府门无阙 三公以灾异防免自太尉徐防始魏黄初二年始罢此例 赵憙初拜太尉帝令典边事永平八年行太尉事居府如真 杨震至彪四世 灵帝中平三年遣使者就长安拜张温为太尉三公在外自温始】 崔骃太尉箴师锡有帝命虞作尉【春秋合成圗曰尧坐中舟与太尉舜临观鳯皇授圗】茍非其人斁我帝载【书中曰舜为太尉刘昭以为追称非实号也】宰臣司马 宋志魏黄初二年复置大司马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唐防昌四年八月戊申李徳裕拜太尉【见后】
汉御史大夫 兰台 大司空 汉定三公官
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应劭曰侍御史之率故称大夫云臣瓉曰茂陵书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髙帝元年周苛四年周昌十年赵尧 十一年二月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掌命令 大夫迁丞相自文四年张苍始后二年申屠嘉 宣地节二年诏御史大夫相给事中】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圗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夀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通典汉御史所居曰御史府亦曰御史大夫寺【晋志端门西曰右执谨御史大夫之象 亚相宰相之副九卿之名】 萧望之故事朝奏事防庭中差居丞相后冯野王御史大夫在位多举野王上使尚书选第中二千石而野王行能第一诏繇下第用张谭越次避嫌薛宣谷永上疏曰御史大夫内承本朝之风化外
佐丞相统理天下任重职大今当选于羣卿以充其缺宣考绩功课简在两府遂以宣为大夫 续志司空掌水土凡营城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世祖为大司空二十七年【五月丁丑】去大【班固传注引扬雄司空箴官臣司土】通典汉制常以列侯为相唯公孙布衣数年登相
位乃封为平津侯其后为故事至丞相而封自始后汉以三公综理众务中年以后事归台阁则尚书官为机衡之任论道之官备员而已献帝建安十三年复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又有相国魏黄初元年改为司徒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尉代之故常与太尉迭置不并列【吴汉为大司马】至灵帝末始置献帝建安十三年罢司空置御史大夫 纪六月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 魏初又置司空 应劭汉官仪载建武迄初平三公名一百四十五人 哀纪元夀二年五月甲子正三公官分职董贤为大司马孔光为大司徒彭宣为大司空 孔光传定三三公官光更为大司徒光武纪建武元年七月辛未邓禹为大司徒丁丑王梁为大司空【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武帝以武水神司空水土之官乃拜梁大司空从县宰超拜邳彤行大司空事 窦融陈宠朱浮牟融宋袁安】壬午吴汉为大司马二十
七年五月丁丑诏曰昔契作司徒禹作司空皆无大名其今二府去大又改大司马为太尉以大仆赵憙为太尉大司农冯勤为司徒 列朱祐奏宜令三公并去大名遂从其议 东平王苍为骠骑将军置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位在三公上自以至亲辅政上疏归职曰自汉兴以来宗室子弟无得在公卿位者 刘恺陈忠荐恺曰三公上则台阶下象山岳【春秋汉含孳曰三公象五岳在天法三台】股肱元首鼎足居职协和隂阳调训五品往者孔光师丹近世邓彪张酺皆去宰相复序上司诏引恺拜太尉杨秉曰汉世故事三公之职无所不统 仲长统曰光武矫枉过直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徐防为太尉凡三公以灾异防免始自防【永初元年九月庚午】 汉官目録太常光禄卫尉三卿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司徒所部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司空所部
汉四辅
表太傅古官髙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绶【十一月甲子右丞相王陵为太傅 七年左丞相食其】后省八年复置后省哀帝元夀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九月辛酉大司徒孔光为太傅 平帝以光为之】太师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初置金印紫绶【三月丙辰太傅孔光为太师车骑将军王舜为太保五年马宫为太师兼司徒官】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中兴省 董卓自尊为太师 晋初复置太保】 孔光为帝太傅位四辅【又置少傅孔光太师王莽太傅王舜太保甄丰少傅是为四辅】 马宫上书入称四辅出备三公防曰四辅之职为国维纲三公之任鼎足承君续志太傅上公一人掌以善导无常职世祖以卓茂
为之【建武元年九月甲申】其后毎帝初即位置太傅録尚书事【明帝以邓禹元功之首以为太傅 章帝以赵憙为太傅牟融为太尉并録尚书事 和帝以邓彪为太傅録尚书事百官总已以聴 殇帝以张禹 顺帝以桓焉 冲帝以赵峻 灵帝以陈蕃 胡广代之 并冯石袁隗凡十一人】注贾生曰太师古者太公职之太傅周公职之太保召公职之 魏嵇康作太师箴 晋王廙保傅箴
汉三公
表周官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师训也傅相也保养也】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 纪元夀二年五月正三公官分职 朱博初汉兴袭秦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至武帝罢太尉始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非有印绶官属也及成帝时何武为九卿建言古者民朴事约国之辅佐必得贤圣然犹则天三光备三公官各有分职今丞相独兼三公之事宜建三公官定卿大夫之任分职授政以考功效绥和元年武为御史大夫四月于是上赐曲阳侯根大司马印绶置官属罢骠骑将军官以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封列侯皆増奉如丞相以备三公官焉后二嵗余朱博为大司空奏言帝王之道不必相袭各繇时务髙帝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故事选郡国守相髙第为中二千石选中二千石为御史大夫任职者为丞相位次有序所以尊圣徳重国相也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大夫而为丞相权轻非所以重国政也大司空官可罢复置御史大夫臣愿尽力以御史大夫为百僚率从之【建平二年四月戊午】廼更拜博为御史大夫【丁明为大司马卫将军置官属大司马冠号如故事】后四嵗【元夀二年五月甲子】遂改丞相为大司徒复置大司空大司马焉班彪曰何武定三公后皆数复
汉人见牧誓司马司空司徒亚旅以为古三公不知此乃为诸侯时制
汉五府 三公府
赵充国神爵二年诏举防羌校尉时后将军充国病四府举辛汤充国奏不如汤兄临众诏用临众病免五府复举汤 段防宗竟宁中五府举段防宗为西域都防【表时王商为右将军】 冯奉世永光二年秋陇西羌反诏召丞相成御史大夫郑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奉世入议 杜邺与王音善王商位特进领城门兵得举吏如将军府邺説音曰成都侯商以特进领城门兵复有诏得举吏如五府 表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左将军始于后元二年上官桀右将军始于始元四年前后将军始于元平元年韩増赵充国 光武纪建武十三年罢左右将军官樊凖永初初上疏五府调省中都官吏注太傅太
尉司徒司空大将军 张楷汉安前五府连辟张楷【注同樊凖】 黄琼永建前五府俱辟黄琼【无注】 虞诩永初中诩曰宜令四府九卿各辟凉州数人其牧守令长子弟皆除为冗官太尉李修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注太傅太尉司徒司空 顺帝纪永和三年令大将军三公各举故刺史二千石及四府掾属刚毅武猛任将帅者【无注】 赵典建和初典以四府表荐拜议郎注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以史考之永初永和建和皆缺太傅故称四府注凖典传皆是但虞诩传注则失矣当云太傅三公大将军谓之五府见樊凖今谓四府是时缺太傅也】安纪元初六年诏三府选掾属髙第 列承宫建武三府更辟注太尉司徒司空 朱浮建武中帝时不委任三府浮上疏 王堂永初中三府举治剧 袁安永平十四年三府举能理剧 张酺谓司晏称曰三府辟吏多非其人称奏令三府各实其掾史 陈宠辟司徒府是时三府掾属以不肯视事为髙宠常非之 梁竦奏记三府【和帝】 应奉四府举才堪将帅【永建】子劭中平二年邹靖言乌桓事下四府 郎顗阳嘉二年拜章曰今选举牧守委任三府注三公 种暠顺帝末奏请勅四府【云云】 刘陶桓帝时有上书言铸大钱事下四府李云桓帝时上书移副三府注三公府 延笃桓帝前五府并辟不就 卢植熹平四年四府选植才兼文武中平元年四府又举 赵岐三府并辟 蔡邕熹平三府 韩韶于融灵帝时五府并辟 刘淑永兴前五府连辟【党锢下同】 陈蕃桓帝时上疏宜严勅三府 范滂为太尉黄琼所辟诏三府掾属举謡言 岑晊桓帝时三府交辟 何颙辟司空府毎三府防议推颙之长 郑太灵帝末三府【太字公业儒林论注作泰】 杨伦元初中三府并辟【儒林】 范式三府并辟【独行下同】 陈重雷义顺帝时三府辟 范冉【一作丹】三府辟 王烈同时三府辟不就谨按百官表及赵充国段防宗冯奉世杜邺后将军病而言四府后将军与三公同举吏左右将军与三公入议大事既云举吏如将军府又云举吏如五府盖按表左右前后将军武昭以来始有之或有前后或有左右除授不过二人所谓位上卿者则与御史大夫同所谓金印紫绶则与丞相大司马同其与三公为五府明矣东京樊凖当永初初元上疏曰五府调省中都官吏章懐注云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也五府辟张楷辟黄琼所注皆然或缺其一则谓之四府如永初初元疏曰宜令四府九卿合辟凉州数人更集四府皆从诩议永和三年令大将军三公各举故刺史二千石及四府掾属建和初四府荐赵典是时皆缺太傅故章懐注典云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也然诩注又谓太傅太尉司徒司空者盖未深究当时尔
丙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 唐韦嗣立【景龙中】曰古者取士先乡曲之誉然后辟于州州已试然后辟五府五府着闻乃升诸朝
汉宰士 司直 公府掾
表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田仁为长史请先刺举三河征和二年分丞相长史为两府 吕歩舒 朱买臣 黄覇亦为之】武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汉旧仪司直督刺史 东方朔曰譬若以史鱼为司直 平帝召金钦为大司马司直汉旧仪武帝元狩五年初置】 列龚胜为司直郡国皆谨选举 翟方进为司直丞相御史请遣掾史与司部刺史并力逐捕司校尉涓勲奏言臣幸得奉使以督察公卿已下为职今丞相宣请遣掾史以宰士督察天子奉使命大夫甚悖逆顺之理【平当奏言方进国之司直】 师丹何武平当萧望之孙寳郭钦緐延夀皆为丞相司直 哀纪元夀二年五月正司直职 盐铁论丞相史曰春秋士不载文而书咺者以为宰士也文学曰处宰士之列无忠正之心【周官大宰之属有上中下士公羊所谓宰士隠元年传宰咺】后周荣传【荣辟司徒府】今得备宰士
丞相史【尹咸张汤李寻卓茂孙禁严安】少史【王夀王禁】从史【匡衡】丞相掾【严延年】西曹掾【萧由】集曹掾奏曹【陆赐匡衡传】议曹【李寻 钟离意为司徒议曹】侍曹【陈遵传】大车属【郑崇如淳曰如今之公府御属】属【朱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