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 - 第 160 页/共 284 页

选举志凡学六皆隶于国子监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为之太学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为之四门学生千三百人以七品以上子庶人之俊异者为之书学生三十人律学生五十人算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通其学者为之天寳九载【七月乙亥】置广文馆【总为七学又有文崇文二馆】宪宗元和二年【十二月】始定生员西京国子八十人太学七十人四门三百人广文六十人律馆二十人书算馆各十人【儒学序髙祖初置国子生员七十二员太学百四十员四门学生百三十员】 会要贞观五年以后数幸国学太学増筑一千二百问又増生员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员   唐国子学 太学 五经博士 广文馆【详见馆类】   选举志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从二品以上曽孙及勲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勲封之子为之上元二年国子监置大成二十人取已及第而聪明者为之中宗诏宗室业成堪贡者宗正寺试送监举如常法三卫愿入学者聴附国子学太学及律馆习业蕃王及可汗子孙愿入学者附国子学读书宗开元五年始令乡贡明经进士见讫国子监谒先师学官开讲问义元和二年【十二月】定生员西京国子馆生八十人 百官志博士五人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曽孙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业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各六十人暇则习隶书国语説文字林三苍尔雅每嵗通两经求仕者上于监秀才进士亦如之学生以长防为序习正业之外教吉凶二礼公私有事则相仪助教五人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分经教授五经博士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 归崇敬为司业皇太子欲临国学行齿胄礼【大厯五年八月】崇敬以学与官名皆不正乃建议古天子学曰辟雍在礼为泽宫前世或曰璧沼璧池亦言学省汉光武【一云汉武】立明堂辟雍灵台号三雍宫晋武帝临辟雍行乡饮礼别置国子学以殊士庶永嘉南迁帷有国子学北齐立国子寺隋大业中【十三年】更名国子监今声明之盛辟雍独阙请以国子监为辟雍省以祭酒为太师氏位三品司业为左师右师位四品近世明经不课其义先取帖经颛门废业请以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周官仪礼毛诗为中经尚书周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国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旬省月试时攷嵗贡眂生徒及第多少为博士考课上下有诏集百官议皆以省禁非外司所宜名周官世职者称氏国学非世官不得名太师氏大抵惮改作故无施行者通鉴大厯元年正月乙酉复补国子学生【祭酒萧明上言】二月丁亥朔释奠于国子监辛卯命有司修国子监八月成丁亥释奠五年三月辛卯以杨绾为祭酒【开成二年十月石经成】 大厯中张参为司业定五经书于论堂东西厢之壁太和七年十二月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立石九经 舒元舆问国庠记西有髙门曰论堂又至一门曰国子馆歴至三馆广文太学四门也馆宇鞠为荒圃李绛谓生徒无鼔箧之志博士有倚席之讥李庾西都赋外则国子招徒疏馆开轩左立太学前   列广文稽以博士总之成均 皮日休移成均博士书庠声序音珑于珩佩锵訇于金石 会要贞观中孔頴逹为祭酒准故事上日开讲五经题【儒学传序孔颖逹等始除祭酒发五经题与诸生酧问】太和七年八月九日【庚寅】置五经博士开成元年奏请给禄 郑覃文宗以覃名儒故以宰相领祭酒请太学五经经置博士禄廪比王府官   选举志太学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曽孙及勲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元和二年十二月始定生员太学七十人【髙祖置百四十员】 百官志博士六人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曽孙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业每经百人 六典太学博士三人五分其经为之业每经各百人课试如国子之法 萧昕传为祭酒建请崇太学以植教本帝【代宗】寤其言【永泰二年正月】诏羣臣有籍于朝及神防六军子弟肄业者聴补生员 百官志广文馆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领国子学生业进士者学生六十人东都十人天寳九载置 会要七月十三日置博士助教各一人品秩同太学以郑防为博士 集贤注记天寳十三载八月杨冲綦母潜迁广文博士 国子博士【武徳中徐文逺谷那律刘伯庄贞观中陆徳明开元中尹知章】 太学博士【贞观中王恭马嘉运贾公彦 吴武陵李商隠】国子助教【武徳中朱子奢葢文达文懿】 直国子学【朱子奢】 直国   子监【开元中赵元黙归崇敬国子直讲】 杨玚为祭酒表荐大儒王迥质尹子路白履忠三人教授国子请明经帖平文生徒立颂太学门【开元中禇无量兼祭酒】 太学生【萧頴士魏元忠郭元振张柬之薛稷赵彦昭何蕃 韩思彦游太学事博士谷那律 田游岩永徽时补太学生 赵智永徽初讲孝经百福殿宰相文馆学士太学生皆在】   唐四门学   选举志四门学生千三百人五百人以勲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开元七年勑通一经及未通经而聪悟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一云二十一年五月勑】元和中定生员三百人【髙祖置学生百三十员】 百官志四门馆博士六人助教六人直讲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 通典后魏书刘芳表云大和二十年立四门博士于四门置学案礼记曰天子设四学郑注云周四郊之虞庠也今以辽逺欲移与大学同处从之 栁宗元助教壁记云后魏太和中立学于四门置助教二十人隋国子置五人唐始合于太学省至三人贞元中为四门助教者三人皆文士栁立武儒衡欧阳詹【见前 唐因魏制分经同大学 欧阳詹书四门助教十年方易一官循资歴级得太学国子助教 施敬本尹思贞为助教 余钦直讲 施士匄繇四门助教为博士凡十九年】博士【韩愈王感敬防真归崇敬】   唐书学   选举志书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嵗説文二嵗字林一嵗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説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髙宗龙朔二年二月【十日】以书学兰台【初国子监】百官志博士二人助教一人掌教诸生以石经説文   字林为颛业兼习余书武徳初废书学贞观二年【十二月】复置显庆三年【九月四日】废龙朔二年五月【十七日】复置 会要贞观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置 六典自汉以来不见其职隋置书学博士一人【王孝逸为书学博士】唐加置二人周礼保氏教六书 汉志八嵗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注苏林曰五方之异书如今秘书学外国书也晋荀勗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   唐律学   选举志律学生五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太宗増置书律学进士加读经史一部髙宗龙朔三年【二月十日】以律学详刑【或作司刑寺】中宗诏三卫番下日愿入学者聴附国子学太学及律馆习业 百官志博士三人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律令为颛业兼习格式法例隋律学大理寺武徳初国子监寻废贞观六年复置【旧史六年二月戊子初置】显庆三年【九月四日】废龙朔二年【五月十七日】复 会要律学显庆元年十二月十九日于志宁奏置详刑寺 六典注晋志有律博士又卫觊奏置律学博士转相教授梁天监四年廷尉属有胄子律博士【南史天监四年二月初置律博士】隋有博士八人唐置一人移属国学   唐算学   选举志算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嵗九章海岛共三嵗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嵗周髀五经算各一嵗缀术四嵗缉古三嵗记遗三等数兼习之凡算学録大义本条为问答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然后为通髙宗龙朔三年以算学秘阁 百官志算学博士二人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为生者二分其经以为业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缀术缉古为颛业兼习记遗三等数凡六学束脩之礼督课试举皆如国子学助教以下所掌亦如之唐废算学显庆元年【十二月十九日】复置【于志寜奏置令习十部算经分二十卷】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太史局龙朔二年复【九数一曰方田二曰粟米三曰差分四曰少广五曰商功六曰均输七曰盈朒八曰方程九曰勾股皆有乗除齐同之法孙子算术所生咮丝为忽十忽为杪十杪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 会要算学贞观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置【旧史显庆元年十二月乙酉置】显庆三年九月四日废龙朔二年五月十七日复置三年二月十日以秘书局【一云初国子监未见出处当攷】归崇敬建议律馆算馆助教请皆罢诏集议无施行者 马续观羣书善九章算术【见小学类 刘徽九章算术自一曰方田止勾股大畧与百官志同】 隋始置算学博士一人   唐秘书外省小学   选举志髙祖初入长安下令置生贠诏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宗室子孙及功臣子弟 会要武徳元年十一月四日诏皇族子孙及功臣子弟于秘书外省别立小学【儒学传同】葢文懿髙祖于秘书省立学以教王公子弟文懿为国子助教既升席公卿更相质问文懿譬晓密微逺近宗仰 李绛请崇国学疏髙祖初立修太学并为功臣宗室子弟别立小学建舎大加儒训増置生徒鸿儒硕学盛于朝列质疑应问酌古辨今 易言养蒙成汤训防士文王教小子   唐増筑学舎 二馆【详见馆类】   选举志凡馆二门下省有文馆生三十人东宫有崇文馆生二十人太宗即位益崇儒术乃于门下别置文馆又増置书律学进士加读经史一部十三年东宫置崇文馆自天下初定増筑学舎至千二百区虽七营飞骑亦置生遣博士为授经四夷若髙丽百济新罗髙昌吐蕃相继遣子弟入学遂至八千余人 王感撰书纠缪春秋振滞礼绳愆等上之诏两馆学士议广徳二年七月丙午勑集贤学士精选太学诸生在馆习业   唐崇学【详见崇令】   选举志开元二十九年始置崇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曰道举其生京都各百人诸州无常员官秩防第同国子举送课试如明经初开元七年帝注道徳经成诏天下家藏其书贡举人减尚书论语防而加试老子【则崇学之肇于此】 天寳十二载道举停老子加周易 百官志开元二十五年【正月十五日】置崇学于元皇帝庙天寳元年两京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百人二载【正月十五日】改崇学曰崇馆博士曰学士助教曰直学士置大学士二人徐又改崇学为通道学博士曰道徳博士未几罢 册府元龟开元十年正月己丑诏两京及诸州各置混元庙并置崇学习道徳经及庄列文子等二十八年五月谓宰臣曰朕在藩邸有宅在积善里东南隅宜于此地置学 通鉴开元二十五年正月初置学博士每嵗依明经举 防要寳应三年六月二十日停道举会昌五年十月以道士刘静为崇馆学士   宋朝政和八年八月庚午建道学   唐西京东都学   选举志龙朔二年【正月十八日】东都置国子监【防要置学官学生分于两京教授】元和二年【十二月】置东都监生百员自天寳之后学校益废生徒流散永泰中虽置西监生而馆无定贠于是始定生员西京国子馆生八十人太学七十人四门三百人广文六十人律馆二十人书算馆各十人东都国子馆十人【防要十五人】太学十五人四门五十人广文十人律馆十人书馆三人算馆二人而已 李栖筠肃宗时为常州刺史大起学校堂上圗孝友示诸生为乡饮礼登歌降饮人人知劝人为刻石颂徳 韩愈为国子博士分司东都 实録元和元年丁卯诏祭酒司业及学官并取有徳望学识者东都国子监诸馆共置学生百贠二年十二月丁巳东都国子监増置学生一百人 会要元和十三年十一月祭酒郑余庆请率文官俸禄修两京国子监   唐州县学【又见上】   六典魏晋已下郡国有文学即博士助教之任学生三都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三都县五十人至四十人诸州上县四十人中县二十五人下县二十人皆有博士助教 会要开元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令天下州县里皆置学贞元三年正月右补阙宇文请立乡学不报会昌五年正月制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之士业明经进士者名太学外郡寓学者所在官学 列陈子昂入乡校痛修饬 倪若水开元初为汴州刺史増修孔子庙兴州县学庐劝生徒 李栖筠肃宗时常州刺史大起学校 罗珦刺庐州修学宫 常衮建中初观察福建始闽人未知学衮为设乡校使作文亲讲导与为客主钧礼由是俗一变嵗贡士与内州等后闽人春秋配享衮于学宫 韦宙刺永州立学宫取仕家子弟十五人充之 许伯会举孝廉上元中为衡阳博士郑余庆在兴元创学庐子澣嗣修之养生徒风化盛   行 独孤及福州都督府新学碑铭闽中无儒学流成公至而俗易【李掎大厯八年】家有洙泗户有邹鲁 大厯十四年十二月五日诏诸州府学博士改为文学位参军上   唐学令   会要大和五年十二月祭酒裴通奏按六典丞掌判监事凡六学生每嵗有业成上于监者以其业与司业祭酒试之按学令云诸生先读经文通熟然后按文讲义其试读每千言内试一帖帖三言讲义者每二千言内问大义一条总试三条通二为及第 史记索隠功令即今之学令   唐医学   唐制太医局医博士一人掌疗民疾习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武徳中博士一人助教二人贞观中减一人】贞观三年置医药博士及学生开元元年改医药博士为医学博士诸州置助教写本草百一集验方藏之未几博士学士皆省僻州少药者如故二十七年复置医学博士掌州境处疗【防要开元十一年七月五日丁亥诸州置医学博士二十七年二月五日敕十万户已上州置医生二十人十万户已下置十一人 天寳二年十月十六日勑诸州医学生等随贡举人例申省补授十年与散官同流外例附申】永泰元年复置医学博士三都学生三十人都督府上中州各有助教一人三人都督府上州二十人中下州十人旧纪贞观三年九月癸丑【十六日】诸州置医学【御制广济广利等方书】 六典注晋令助敎部敎医子弟宋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三十年省后魏隋有博士助教   建隆増修国子监   周显徳二年以天福普利【一作刹】禅院为国子监【置学舎】艺祖受禅増修学舎修饰先圣十哲像及先儒何休等二十一人画像分列两庑御制先圣亚圣二赞命宰臣两制以下分撰余赞三幸太学阅土木之功【陶谷为之记】建隆三年重修正月癸未幸监二月丙辰幸【一本云二月十一日己巳始幸监 祖宗故事乃云元年正月初幸二月再幸因诏増葺祠宇塑绘圣贤与诸书异今不取】崔颂判监事始聚生徒讲书上嘉之六月乙未遣中使徧赐以酒果寻又诏用一品礼立十六防于文宣王庙门【崔颂重修国学及武成王庙命颂总领其事建隆三年夏始防生徒讲説太祖赐以酒果每临幸国学召颂与语因及经义颂应答无滞】 太平兴国八年正月诏以国子监赞九十四首武成庙赞七十五首付监镂板【即太祖朝所制判监陈鄂书】端拱二年二月以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三月戊辰复以国子学为监改讲书为直讲至道三年三月绘三礼圗于壁【明年七月毕】景徳二年五月临幸以书库陿隘増广之十一月命邢昺等荐该博端良可为直讲者十人【张赖等试经义于学士院而命之】五年九月十六日请于文宣殿北建阁藏太宗御书【明年正月王曽撰记】 志判监二人直讲八人【丞簿书库监官各一人】 天圣七年八月甲午诏国子监以五十人为解额九年重修监【命内臣张懐信等典其役又以礼贤宅西北隅地及舎宇晹之以广学室】景祐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判监郑戬请修讲书及更衣殿康定元年判监叶清臣请给田五十顷为学廪庆厯三年十月壬寅以玉清宫二十二顷赐监【四年二月七日又赐上清宫园邸】皇祐四年五月六日诏选经行老成者为直讲【庆厯二年十一月富弼荐孙复治平二年七月韩琦荐崔公度四年十月司马光荐黄俞】嘉祜三年五月诏监生以四百五十人为额【吴中复奏请】七月复増一百五十人熙寜元年正月諌官滕甫等言庆厯太学内舎生二百员官给食乞増置【诏于内舎生外増一百贠名外舍生】旧制补试监生六百人五月増为九百人元丰三年正月辛巳改国子直讲为太学博士每经二人   景徳西京国子监   景徳四年二月癸酉诏西京建太祖神御殿乙亥【八月】诏置国子监武成王庙成日置官讲説赐九经书【会要云令河南修建国学】 长编景祐元年五月以河南府学为国子监【后唐同光三年初建文宣王庙咸平三年重修止名府学于是直集贤院谢绛论奏乃正监名】庆厯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南京府学为国子监   庆厯四门学   庆厯三年二月辛酉国子监请立四门学以士庶子弟为生员以广招贤之路从之 会要二年闰九月天章阁侍讲王洙言国子监每科诏下品官子弟试蓺给牒充广文太学律学三馆生或至千余人即随秋试既而生徒散归讲官倚席但为游士寄应之所殊无国子肄习之法国子监详定请在学五百日方许取解释奠陪位又国学惟七品以上子孙试补八品以下至庶人子不与致容伪妄宜仿唐制立四门学示国家育才之广诏可   庆厯太学 熙宁増广大学   庆厯四年四月壬子【二十一日】判监王拱辰田况王洙余靖等言首善当自京师汉大学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余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舎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学徒二百】而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陿小不足以容学者请以锡庆院为太学葺讲殿及更衣殿备乗舆临幸【以路王宫为锡庆院】从之【太学地隘东为锡庆院又东为朝集院学徒三百讲官博士十余人分经教授至不能居】居数月范仲淹罢执政意异四年五月壬申幸国子监五年正月己巳三司言锡庆院不可缺命别择地营之二月乙巳遂以马军都虞侯公宇改葺为太学【后胡瑗乃得得锡庆后堂及二庑容诸生以更衣位置録行堂】皇祐二年七月四日诏内舎生二百人未能充数宜限百人熙寜四年十月十七日中书言增广太学益置生员外舎不限员内舎二百员上舎一百员增置直讲十员二人共讲一经正録谕于上舎生每经选一人戊辰诏具为令【先是太学生二百员熙宁六年正月壬寅诏増置一百员】己卯【二十八日】邓绾言国子监粗容释奠斋庖之室不足容诸生太学假锡庆院西北隅廊屋数十间生员三百人无容足地乞赐锡庆院为太学修武成王庙为右学诏宋靖国吕嘉问相度十一月丁酉诏从其请五年八月辛卯诏外舎生以七百人为额七年五月壬戌又并朝集院赐之以广二学为屋百楹元丰二年八月丁巳诏益太学生员舎为八十斋每斋屋五间六年五月八日司业朱服请学生旬休习射 志祭酒司业各一人掌三学之教法太学博士十二人分经讲授审覆行蓺正録各五人正举行学规以次考选録纠不不如规者论选士告于正武学博士二人律学博士正各一人【太学録五人武学正録各一人选学生为之】熙寜初用经术取士广辟黉舎分为二学増置生徒总二千八百人日给以食元祐元年三月十四日诏太学嵗公试司业博士主   之如春秋补试法【元祐初置春秋博士三年正録止用上内舍生后复置命官学正一员】政和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御书大成殿牓刻石首善阁下   庆厯武学 熙寜 绍兴武学   庆厯二年十二月壬寅诏两制举官为武学教授三年五月丁亥置武学于武成王庙以太常丞阮逸为教授其年八月戊午罢武学【逸改兼国子监丞有愿习兵书者许于监聴读 张唐英政要以为议出吴育按育不见武学议 刘敞曰先王教胄子以道而不及武者非无四夷之患恐示民以佻也】熙寜五年六月乙亥【二十七日】枢密院言古者出师受成   于学文武弛张其道一也【春学秋射以攷游倅之蓺列于夏官周制也右学葢其遗意欤】仁宗尝建武学既而中辍请复之诏置学于武成王庙选文武知兵者为教授凡使臣未参班及门防草泽试人材弓马应格方入学给常膳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歴代用兵成败及忠义足以训者讲释之愿试陈队者量给兵伍肄习及三年考其蓺补班行以兵部郎中韩缜判学【后改孙固】郭固同判闰七月五日诏学生限百人十日蔡硕试边防为教授【八年杨伋权武学授】九月辛酉诏试大义十道【分两场】元丰元年诏使臣经任者试充外舎生限三十人三年六月十八日上新勅令格式行之【官制行改教授为博士】靖国元年三月续修勅令格式大观二年十一月诏上舎生三取一限百人政和二年诏外舎生称武选士内舎生称武俊士 绍兴十六年三月庚午朔诏修建武学【四月二日上曰习弓马稍知书则不负教养十九日进呈兵部试选格十二月二十九日从司业陈试之请并试补入学升赵充国像降韩信从祀】二十六年四月癸巳置博士弟子贠二十二日诏武学置博士一员以文臣有出身及武举髙选人充谕一员用武举人置六斋【受成贵谋辅文中古经逺阅礼】生徒以八十人为额七月二十四日癸亥诏外舎以七十人内舎二十人上舎十人为额通一百人乾道二年二月八日复置谕七年七月庚寅诏武学   赴解试人以五十人为额【五年重修武学】淳熙四年二月幸武学十六年二月改堂名立武【上一字犯太子名与太学同改焉】然郡国未之建也庆元五年六月乙亥诏即诸州学置武士斋宫按武蓺 程颢右府同荐除判武学 顾临判武学 何去非以教授为博士 朱熹隆兴元年为博士   设武科以取士有周道焉所谓贯革之射息説劒搢笏冕衣裳在西学皆俊游也 古者干籥皆学于东序貍首驺虞又皆乐师所以教国子也 滋水之学圯桥之言   庆厯州县学   国朝自嵩阳庐阜岳麓睢阳各有师徒锡之经【四书院见院类 咸平四年六月丁卯诏郡县有学校聚徒讲诵之所赐九经书一部】祥符二年二月辛卯曲阜孔子庙立学舎【四年十一月益州言永康军李畋聚徒授经诏赴阙授校书郎俾还乡校讲説】干兴元年十一月兖州立学【孙奭言顷知兖州于文宣王庙建学舍四十余区延生徒数百人以杨光辅为讲书赐田十顷 明道二年五月庚寅许大名府立学赐九经】景祐四年十二月壬申诏藩镇立学寳元元年三月己酉大郡亦立学【颖川为大郡蔡齐有请特许之】庆厯三年十月诏州府军监选有文行学官讲説四年三月乙亥诏州县立学【用翰林学士宋祁等言诏诸州立学及二百人以上许置县学转运使及长吏选幕职州县官为教授又许举有徳行艺业之士为之】熙寜六年三月己未诏诸路学官委中书选充元丰元年诸路共五十三员绍圣元年三月选进士及经明行脩人为之五月命三省选差十月翟思请修立诸州学舎元符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诏诸州学依太学三舎法考选上舎生每嵗贡一人内舎生嵗贡二人崇宁二年五月六日修州县学敕令格式行之三年正月十七日増县学弟子员大县五十人中四十人小三十人大观二年九月十八日州县藏书阁赐名稽古政和三年九月诏诸州每嵗燕贡士于学因讲射礼宣和三年二月二十日罢天下三舎建炎二年六月复置教授【凡四十三州】绍兴十二年诏诸州守臣修学十三年闰四月二十七日诏并置教授十八年七月九日贾直清请立县学   教授于乡嘉祐中福之周希孟之孙侔颍之常秩元祐中杭之吴师仁虢之尹材襄之田述古邠之苏昞徐之陈师道绍圣则眉之家素元符则楚之徐积绍兴则建之胡宪乾道则遂宁之雍山兴化之林彖皆以文行命为本州学官 胡瑗主湖州学庆厯中有司请下湖学取其法以为太学法   熙寜诸路学官 小学 政和医学   熙寜四年三月庚寅诏诸路置学官州给田十顷为学粮有田者益之仍置小学教授【一本云三月五日诏诸州军置小 学教授】崇宁元年八月二十三日州县置小学【十以上入学五年立课试法】政和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州郡小学分三舎五年正月己丑州县置医学   熙宁律学   熙宁三年九月己亥始用断案律义试法官【判大理寺崔台符等考试】六年四月乙亥以朝集院为律学赐钱万五千缗以养生徒【命官举人各为一斋】教授四员使学而后从政【防要二月二十七日置六年七月王白为正七年教授李昭逺元丰二年四月以新科明法及第王壬为教授】 志律学博士正各一人无校定法【博士掌授法律及校试之事】元祐三年九月乙丑诏省律学博士一员学生不给食靖国元年三月续修律学敕令格式   元丰太学三舎法 学令   元丰二年八月二十九日诏定太学条制【丁巳益生员舎为八十斋斋五间】十二月十八日【乙巳】中丞李定等言艺可以一日而校行非歴嵗月不可攷今酌周官书攷賔兴之意为太学三舎选察升补之法上国子监勅式令并学令凡百四十条【一云四百十条】诏行之初太学生檀宗益上书言太学教养之防有七一尊讲官二重正録三正三舎四择长谕五増小学六严责罚七崇司业上览其言命定与毕仲衍范镗张璪等同立法至是上之【长编乙巳】太学置八十斋斋容三十人外舎生二千内舎生三百上舎生百总为二千四百员学正増为五人録増为十人【参用学生】长谕以诸生为之入学试而后入月一私试嵗一公试补内舎生间嵗又一试补上舎生月书行艺【以帅教不戾规矩为行治经程文合格为蓺】外舎生入第一二等参以行艺升内舎内舎生入优平二等参以行艺升上舎三等俱优为上一优一平为中俱中若一优一否为下【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以升补人行艺进退计人数多寡为学官之殿最赏罚 元祐元年四月王岩叟言博士劳于簿书诸生困于文法请罢三舎法开师生不相见之禁讲肄之余止以公私试第髙下五月十二日诏孙觉顾临程頥同长贰修立国子监条例頥请改试为课制尊贤堂延道徳之士置待賔吏师斋立检察士人行检法自元丰増国学解额五百人来者奔凑欲量留百人余分于诸郡庶几士安乡土奏寝十月刘摰请罢修定学制所【正録以上考旧条乖戾者去之】七月罢中外学官试法诏两制司业各举一员从王岩叟言也【六月十八日置春秋士一人六年九月五日礼部言诸生请益许见长贰博士月至斋考其业】绍圣元年三月九日郭知章言元丰以来十余年上舎生推恩惟林自一人元祐罢之非是闰四月七日复行三舎升补法三年修成太学勑令式二十三册诏明年正月丙戌朔行之【本纪云绍圣四年正月丙戌朔诏颁内外学制 元符三年十一月复置春秋博士崇寜元年七月罢】大观元年二月置国子博士四员正録各二员与太学官分掌教导九月国子太学辟雍博士共置二十贠【国子太学每经一贠辟雍二贠】   元丰算学 崇寜四学 大观小学   元丰七年正月吏部请于四选补算学博士【阙】从之十二月辛未诏通算学者就试上等除博士中下等为学谕元祐元年国子监请修建算学诏罢之 崇寜三年六月壬子【十一日】建算学书画学【都省上书画学勅令格式】医学【有司业博士主簿録谕 一云二年九月壬辰置医学】五年四月十二日诏书画算医四学并罢其书画学附国子监置博士各一贠十一月十九日复置算学秘省大观元年二月十七日诏书画学谕正録直各置一人复置医学三年十一月算学尊黄帝为先师风后等配飨商巫咸至周王朴七十人从祀四年三月二日诏四学并入太医局太史局翰林书艺圗画局 政和三年复置算学宣和二年七月己未罢 大观三年四月八日修小学勅令格式政和四年小学生近一千人分十斋十二月颁小学条置【立三舎】五年五月试小学生优等四人赐上舎童子出身宣和二年八月五日中书奏元丰法在京小学止有就傅初筮两斋无直学等于是罢三舎教谕选大学生为之   元祐宗学   元祐六年【一本云十月】宗室令铄请建宗学于是诏宗正按熙宁敕诸院建小学【自八嵗至十四嵗每嵗首检举入学】及毕工以赐蔡确家建中靖国元年世雄仲爰言之四月九日己亥诏复置宗学崇寜元年十一月十二日诸宫置大小二学【治平初诸王宫増置大小学讲官宗子世符献二学颂 见宗戚类】増置教授二贠立考选法【愿入太学律学者聴 宗子分六学教养 宗子年十嵗以上入小学二十以上入大学年未及愿入者聴】二十九日诏诸宫学令宗正寺长贰提举四年改称某王宫宗子博士位国子博士上【诸宫博士共十三贠立三舎法】大观元年十一月置命官正録各一贠【以宗子正録副之】二年八月三十日诏曰大司徒以六徳六行教万民而师氏之教国子则三徳三行而已详于训士略于治亲崇寜教养宗子法仿辟廱太学宜参酌轻重降于内外之法使易以跂及 政和学制宗正卿总治宗子大小学之政令少卿贰之绍兴五年六月七日大小学教授钱观复言国子监有政和学制载宗学法 崇宁元年十一月置院别都増学宫邸崇宁以知宗同知宗兼领学事大观三年三月十六日礼部尚书郑久中请用宗子中上舎第文行有称者为宗子学官从之宣和三年六月二十七日増置西南外宗院教授   元祐广文馆   见馆类   元祐国子监勅令格式   书目十九卷元祐中礼部侍郎陆佃祭酒郑穆等以新旧条并续降防详修定学制书一百三十卷政和中撰以御笔裁定者列卷首崇宁学制一卷御制   崇寜辟雍外学   崇寜元年八月己卯建辟雍外学【南薰门外一本云置于城南处天下贡士】十月十七日戊辰初建辟廱外圆南方为屋一千八百七十二楹宰臣言奉诏天下立学官贡士仍建外学于王国之南待其嵗攷行蓺升之太学増上舎二百人内舎六百人处上舎内舎于太学处外舎于外学十二月二十九日为文宣王殿三年十一月甲戌幸太学遂幸辟雍 大观二年正月朔御制辟廱记   绍兴太学   建炎三年四月诏国子监并归礼部绍兴三年六月丁未【二十四日】复置国子监【诏即驻跸所在学为之量养生徒置博士三员】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置祭酒司业【博士三正録一】诏太学养士以三百人为额十三年正月癸卯以岳飞第为国子监太学【前洋街】堂一曰崇化【淳熙十六年二月改今名】斋十有二【禔身至时中髙闶拟斋名在二月乙酉 旧太学七十七斋】二月二十二日诏补太学生司业髙闶条上课试法【闶言仁宗时判监胡瑗所补监生止试论今秋补欲依此例七月丙子上试合格三百人】诏以元祐绍圣监学法防定【五月诏国子生限以八十人】六月二十一日诏王赏撰太学记【太祖重建国学陶谷撰记徽宗初起辟雍薛昻序冯熙载记】七月癸未新修太学成奉安文宣王于大成殿【御书大成殿及门】上自题赐书阁牓曰首善乙未髙闶请车驾临幸上曰己命讨论十月己丑上国子监太武学律学小学勅令格式二十五卷十二月丁酉诏太学养士增二百人十四年三月十八日己巳车驾幸太学命闶讲泰卦遂幸养正持志二斋四月二十七日诏太学置小学一斋【一作六月乙巳】十五年二月戊寅增生员一百人【外舎生共七百人内舍一百人上舎三十人】八月辛丑又增二百人通旧为九百人十六年正月戊寅以一千人为额二十年六月一日诏修太学二十六年二月壬子广太学生员十二月二十一日以御制孔子并七十二贤赞碑本徧赐诸郡学校【乾道五年重修】 补弟子员旧制四方举人皆得就试谓之混补淳熙后乃立待补之法以解试人数百人取六庆元中罢之嘉泰二年复行混补   绍兴国子监小学   绍兴十四年四月戊申程允元建请六月乙巳诏国子监置小学 十三年十二月癸巳诏试中监学生依嘉祐故事给绫纸二十七年二月甲辰诏武学依监学例   绍兴诸王宫学 嘉定宗学   绍兴三年六月二十三日谢伋言咸平间醇儒授南北宅经义望诏三省择大小学教官【诏各选一人】五年四月七日同知宗士防请先差大学教授二人小学二人诏可六月七日大小学教授钱观复奏请复置宫学七月六日宗司奏大小学成八月十九日观复言宗子昔分为六宅宅各有学学皆有官今惟有睦亲宅南班居之讲堂三楹又无斋舍请附近睦亲宅增广学舎俾内外宗子均被教养【国朝自嘉祐二年诸宫置教授治平元年増置讲书及课试规罚之法崇寜大观间诸宫置博士十三员立三舍升补与贡士一体 今止行都及防稽南班宫邸各置教授二贠先讲论孟俟通经依大学法】十四年二月士防【恵国公】同知大宗正事请建学于临安二十五日丙午礼部奏学生以百人为额【大学生五十人小学四十人职事各五人】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二员在学者皆南宫北宅子孙也若亲贤宅近属则别置教授【以馆职兼不在宗学之例】十一月不溢请复置博士正録二十六年六月黄祖舜言仁宗以吴充为吴王宫教授方正清谨教导有方作六箴以献命録赐南北宫今西南外教授未尝讲説精择经行之士讲习程试如太学法从之二十七年八月四日丁酉宗正丞吴景偲言宫学释菜无殿讲説无堂请增广黉舎从之嘉定七年五月二十四日都省言在京旧有宗学中兴西南外宗司置学而行在宗学未修八月二十六日诏建宗学置六斋生贠以百人为额【祭酒司业】九年十二月五日始复置宗学【以诸王宫学重建改为宗学】改教授为博士又置谕改宗正寺于是宗室疏逺者咸得就学十年三月十九日宗正寺拟四斋名曰立爱贵仁大雅信厚堂名明伦十四年四月复置教授一员以广训迪令旧籍宫学诸生附公私试试中补学生十五嵗以下许试小学生【考补如太学例】   五学之建上亲为首士之生王族也宗有法庙有序学有教仕有养用有别汉永平立小侯学而不知先宗子魏孝文开皇宗学而不知择师儒唐武徳初于秘书外省立小学而不知立太学今逺追三代之规恵顾于族属此天地之恩风雨霜露之教也国家始立宫学训诸王之近属继剙宗庠徕四方之宗亲衍丰芑之仁参棫朴之盛惟古帝王莫不以学为大务而其教自近始至周官成均教国子其法益详而同姓先焉葢古之政教逺近亲踈固自有次第也惟我治朝丕冒出日鸟言鴂舌知诵简册之言髽首卉裳竞袭端甫之服而庠序俶营乎睢涣嗣音乎郏鄏规摹大于齐魏诵闻乎荆吴且遍诸郡矣   诗言天子养士者周宣王而已采芑是也言诸侯养士者鲁僖公而已泮水是也若夫烝我髦士则甫田思古矣在城阙兮则子衿刺乱矣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间诸侯筑宗庙宫室台榭门廐莫不书而以学校见于六经者鲁之頖宫郑之乡校而已 在周则鲁侯申能修泮宫诗有其歌在汉则蜀守文翁能首儒学史有其赞   玉海卷一百十二 <子部,类书类,玉海>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十三   宋 王应麟 撰   学校   视学   天子一入学而所教者三释奠以教其重道合乐以教其崇徳养老以教其致孝   周视学   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徴所以警众也【注周礼凡用乐大胥以鼓召学士】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注不亲祭之者视学观礼耳】有司卒事反命始之养也【养老之处】适东序释奠于先老【注养老东序则是视学于上庠】遂设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适馔省醴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脩之以孝养也反登歌清庙既歌而语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徳音之致礼之大者也下管象舞大武大合众以事达有神兴有徳也正君臣之位贵贱之等焉而上下之义行矣有司告以乐阕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羣吏曰反养老防于东序终之以仁也【注孝经説所谓诸侯归各帅于国大夫勤于朝州里于邑也】疏天子视学谓仲春合舞季春合乐仲秋合声于此时天子亲往视学也天子视学在虞庠之中有司释奠既毕入反于国明日乃之东序而养老若寻常视学则于东胶中惟行养老之礼 凡大合乐必遂养老注大合乐谓春入学舍菜合舞秋颁学合声于是时也天子则视学焉遂养老用其明日也疏云周礼大胥虽无视学之文月令季春大合乐天子亲往则合舞合声之时亦亲视学也 学记未卜禘不视学疏皇氏云禘大祭在于夏天子诸侯视学之时必在禘祭之后此视学谓考试学者经业或君亲往或使有司为之非天子大礼视学也若大礼视学在仲春仲秋及季春文王世子注云云月令季春大合乐天子率三公九卿而视学焉与此别也天子春秋视学亦应在春秋时祭之后 王制王亲视学注习礼皆于大学 月令仲春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仲丁又命乐正入学习乐季春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 三礼义宗一年之内视学有四【见养老类】   汉车驾幸太学   光武纪建武五年十月初起太学车驾还宫幸太学赐博士弟子各有差【朱浮传亲临观飨】 桓荣传建武十九年拜为博士车驾幸太学防博士论难于前 纪安帝延光三年三月壬戌幸太学 灵帝光和五年十二月幸太学 献帝初平四年十月太学行礼车驾幸永福城门临观其仪赐博士以下有差   汉临辟雍   见上【学校类】   汉诸王防辟雍   纪永平二年三月临辟雍初行大射礼秋九月沛王辅楚王英济南王康淮阳王延东海王政来朝冬十一月壬子幸辟雍初行飬老礼 中山王焉传永平二年冬诸王来防辟雍事毕归蕃【纪十月中山王焉始就国】 李尤辟雍赋三后八蕃师尹羣卿载甫垂毕其仪跄跄   晋幸辟雍   见上 傅有帝幸辟雍乡饮酒赋   魏梁后周幸太学   魏志甘露元年四月丙辰幸太学二年五月辛未幸辟雍命羣臣赋诗 齐书永平四年三月国子学讲孝经车驾幸学 梁书天监二年三月己丑十二月癸未幸国子学亲临讲肄策试胄子 后魏书太和十六年四月甲寅幸皇宗学亲问博士经义十七年九月壬申幸太学观石经 后周书保定三年四月戊午幸太学以太傅于谨为三老而问道焉 隋书开皇十年十一月辛夘幸国学【隋文遵问道之仪观释奠之礼】   宋元嘉幸国子学   宋书元嘉二十三年九月己邜幸国子学策试诸生荅问凡五十九人十月戊子赐帛   唐幸国子学   纪武徳七年二月丁巳【十七日】贞观十四年二月丁丑【十日】皆幸国子学亲临释奠 礼志皇帝视学设大次于学堂后皇太子次于大次东设御座堂上讲榻北向皇太子座御座东南西向其日皇帝乘马祭酒帅监官学生迎于道左皇帝入次执经侍讲执如意者与文武学生皆就位堂下侍中奏外办皇帝升北阶即坐皇太子乃入就位在位皆再拜侍中敕皇太子王公升皆再拜乃坐执读执经释义执如意者授侍讲秉诣论义坐问所疑退以如意授执者还坐皆降若赐防则侍中宣制皇帝返次羣官既会皇帝还监官学生辞于道左 陆徳明武徳七年髙祖已释奠召博士徐文逺等各讲经徳明随方立义徧析其要帝大喜赐帛五十匹 徐文逺髙祖幸国学观释奠文逺发春秋题论难风生【诏诸王公子弟各就学】 孔颖达贞观四年为祭酒诏讲孝经颖逹作颂 吕温颂曰辟雍沈沈天子所临或弦或歌讲古述今其徒八十缨弁森森濊貊羌髳咸咏徳音羽林孤儿亦垂青衿   建隆幸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