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残卷 - 第 295 页/共 331 页
【马明叟实宾录】
唐李德裕于茅山造老君、孔子、尹真人像,为《茅山三像记》。
赤帝像
【绩通监长编】
景佑四年正月乙丑,置赤帝像于宫中,以祈皇嗣。
真君在像
【江洲志】
德化县太平兴国宫,明皇殿有金铜真君像。
【胡文恭公集】
醴泉观,雅饰真君圣像,祭告青词。伏以神泉有开,间馆惟旧。绍营秘寝,修奉容。祗告子灵,尚监兹志。
三茅群像
【文苑英华】
王师简《下伯宫三茅君素像记》:太上立德立言,以弘其教。生人活国,其用不极。繇乎恬澹一作汉者,则诸真理。乘化出入,人纪冈穷,广成枉轩皇之尊,关令阐玄元之训,宜搜虚极,呼吸日月,上宾之仙,代有其人。茅真君伯氏,仲氏虔奉玄枢,退然若丧,脱屣万类,腾迹三清。学宗其门者,绵代不绝,时谓朝山之月。肩驾击应,白鹤紫气,必应其晨。或者跪说,则曰真君长往,亦以绾吴越司命,籍人寰生死,吾不知其故阙书,且尝遗一亩之宫于山之阳,去而复返,其号下伯之一有不字治,榛芜积焉。游者怃然,则有东周黍离,殷墟麦秀之叹,矧灵仙何处哉。我河东广平公,一作我河东公革庶平此藩吏之师法,实奉黄老,以根政源。尝谓开元承平之代,上奉无为,以宅清静一作净玄门垂裕,有国有家者属焉。繇是舍俸入之钱,以宏其栋宇。置真君之像,惟肖其仪形。设云幄於两楹,分三座而鼎足,以严其观。双侍童卫焉,以备其教。龙虎君君字一作左右端翊焉。升其涂稽首拜手,忽若前后左右,旄一作旌节羽卫,从诸天行。揖其水容,以敬以肃。则若美其目口一作美目甚口流睇发论,破人昏惑。往真之遗迹,将坠复振,此教之演翳,事而弘深,其率教者曰:兴废继绝,则由乎人。蒙福获祉,必感乎志。公恒以黄录法,会元辰修毕,仍岁必缉。敷紫阳玉真当负而颁命,列陪位而赞拜。磬杂天籁,宵烛如星。奉章上玄,昭启昊帝。盖所以保和封内,储庆皇家,门阀之祥,我事丘祷。至哉!贤侯之业也。粤元和甲午岁,十二月二日,新宫姑成,无伤物利。公之宇内百姓,不知有严有翼,如合造化。道士孙知目清,玄门龟龙,以标仪矩,受成事指厄页而叶焉。乃欲章明灵迹,延耀丕业,请介一作令於戎政者,撰而刊之。师简谂于良画,故不敢没其美云。真人像《唐书地理志》:宁州,宁真县,本罗川。天宝元年,获玉真人像二十七。四更名一本云:天宝六年,宁州罗川县金华洞获玉像,皆列宿之真,惟少氏宿,改县为宁真《艺文志》。道家类。宁州通真观,二十七宿真形图赞一卷。
忖留神像
【长安志】
《水经注》曰:秦始皇造桥,桥之北首,叠石水中。旧有忖留神像,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令其人出忖留,曰:“我貌丑,乡善画物,容我不能出。”班於是拱手与言曰:“出头见我。”忖留乃出头,班於是以脚画地,忖留觉之便还没,故置其像於水中唯背已上立水上。其后,魏武帝重造忖留之像,因乘马见之惊,又命下之。
真武像
【杨龟山语录】
刘元承言:“相之无所不用其敬,尝挂真武画像於帐中,其不欺暗室可知”。曰:“相知不自欺,则固可取。然以神像置账中,亦可谓不智”。曰:“何以言之”?曰:“果有真武,则敬而远之,乃所谓智。账中卧之处,至艺之所也,何可置神像?”
【龙虎山志】
重建三清殿坛楼三门碑,中宫远内侍,授尚方所藏玉真仙像二、玉寿星像一、玉数珠百。上亦遣侍臣,授水晶玄武像,与宗师张留孙。
【吴兴志】
鸟程县右圣宫,在卞山南。绍典初,道十沈无旱,结庵此处,恍忽见真武像,命工图写,刻石奉事。既而庵前石洞有一龟蛇,相随而出。自是昼出夜藏,人加归向,因建祠宇。
【老学庵笔记】
瞿公巽参政,守会稽日,命工塑真武像,既成,熟视曰:不似不似。即日毁之别塑,今告成,观西庑小殿立像是也。道士贺仲清,在傍亲见之,而不敢问。
【清波杂志】
向在建康,於邻人狄似处,见其五世祖武襄公,文侬智高时,所带铜面具。及所佩牌,上刻真武像。世言武襄,乃真武神也。
【国朝鲁兰古春珠林藁】
东里庵塑真武像疏。太上以玄门设教,清静为宗。真武由道化镇天,威灵振古。乃眷东里余闲之地,欲奉北极仁圣之尊,炼水火于坎离。混融真气,列旗剑於邓窦。高拥仙班,端拱而顶带三台,萧穆而威行九地。受符金阙,头八十二化之身。奉命玉清,统五百灵官之众。实传法之教主,为治世之福神。虽假土木成形,必藉钱财下手,请施主挥金指廪,朝拜高尊。俾贫道立命安身,游行三界,因人成事,与道合真。六甲行灵,示净乐诞生之相。五龙捧圣,俨武当修道之时。锡我百朋,报君多福。
五神像
【南安志】
大庚县东去五里,五昌庙内,有五神像。昔汉长沙五度岭,率百粤佐诸侯,传国五世。谓之五神者,有昆第五人,与敌斗死,灵为国,以刻神像于庙。至今郡人,瞻仰致敬。
祠山像
【夷坚志】
曹耘季本,功显太尉第三子也。居台州巾子山下。尝梦到大宫室,入自西厢,迤逦遇东北角。望塑神一躯甚大。瞻仰而行,长松巨伯,阴森满庭,萧然起敬。傍有两橙,将就坐少憩。神摇手止之曰:“不可”。知为祠朝,亟从东趋出。所经履处,屋以间计者逾数百。觉而恍然,其婿赵亮夫茂德,为广德太守,遣信来,其女寄祠山图一轴,展玩之,宛是宵梦所睹,始萌奉事张王之意。俄有携三画诣其质库求十千,掌事者靳之。客曰:吾买时用钱三十万,此名笔也。特以急阙之故,暂行权质,匆虑不来赎也。阅其一乃寿星像,以白曹,曹命如数付与。旋又求益至三,凡满二万而去。徐视其二,盖祠山像貌,丹青烨如。其人后不馥来,于是决意香火,即都监赵训武之子,唤工摹写,纳竹桶中,置于佛堂,久而忘加标饰。都监忽若为物击,晕仆不醒,遂作神语曰:“汝儿子,奈何抛我於污秽处?”家人莫知其旨,或曰:“三哥多杂好,必其所为”。问之果然。急使取之,已失所在。一小儿言:“前日见某婢。掷一个竹筒入后园枯井了。”试令下取,乃像卷也。污泥满外,而绢素不湿。都监少顷即复常。而婢疾作,符疗不效,夜卧叫呼彻晓,豆发为鼠尽。经三日稍愈,全如凝迷。遂遣之出,听其自如。曹氏举家迨今不食猪肉。庆元二年,季本为福建副总管,典大儿说。
龙王像
【舆地纪胜】
成都府,在广都之庆成院。有隋文帝御容,及八龙王绘像。后周未,有云延法师住持,讲《涅经》,常有八老叟来听。后缺其一,师忄在问之,乃曰:舟阝延即位,顶骨未正,彼奉帝命往正之耳。因以神膏名龙涎贻师曰:“可医舟阝延首。既而隋文受禅,头疼,下诏求医僧以膏进,遂愈。乃建此院。
【嘉禾志】
陈山显济庙,在海盐县。绍兴七年,六月旱旷,知县李直养因祷于龙君,得小龙以归。就县厅设醮三日,后果雨。是岁大稔,闻于朝,进封龙君为广惠渊灵侯,龙母为龙君夫人,绍兴十二年,李直养建新龙君龙母二大殿,装龙君像,塑侍卫八躯,塑龙母四龙王像置供,且绘龙于壁。自朝门而下,皆一新之。
青溪神像
【类说】
赵文韵住清溪,月夜唱:“西夜乌栖飞。”忽有青衣曰:王娘子传语,闻君歌声有关人者。须臾女至,容色可怜。文韵为歌,深契女心。日但令有瓶,何患无水。取原之令婢歌《繁霜自解裙带缚箜篌歌》曰日莫。原秋丹心寸意愁,君未知寝竟别云。明日中女姑神像青衣立前,皆夜所见者。
钟馗像
【补笔谈】
唐明皇忽梦钟馗,乃诏画工吴道子如梦图之,仍告天下,悉令知悉。宋熙宁五年,上令以禁中本模榻镂板,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是岁除夜,遣官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
【石林燕语】
元丰元年,除日,神宗标中,忽得吴道子画钟馗像,因使镂板赐二府。吴冲乡时为相,欲赠以常例,王禹玉曰:“上前未有特赐,此出异恩,当稍增。”乃增五千。其后御药院,遂为故事。明年除日,复赐冲卿,例复授五千。冲乡因戏同列曰:“一馗足矣。”众皆大笑。
张婢神像
【夷坚志】
绍典三十年,张寿朋在乡居,赴近村燕集,嘱家妇辈守舍,至夜未还。庖婢多喜者,忽自经於屋后。是日适尝以遇受挺疑其不忍一朝之忿,举室掠挠,求治弗得,乃遍祷里社会丛祠。三更而更生问其故,曰:始者实以怨惧,妄为此举。旋则惊眩蒙蒙,然似大梦中见两个官员,各裹帻头,一人著紫公服,一人著录公服。同语曰:“放去放去,他家既相祷,如何不周旋。”因遂得活。明日张氏为具洒馔,召巫赛谢诸神,婢都其像云:“并与所见不同。”别一妾初入张氏门时,笥中带一卷轴,置于神堂侧。元未当取视,漫展观之,一紫一录,相对正侔。昨夕示现者,见婢微觉笑容,盖其卑感也。乃信幽宜间,无问尊卑小大,皆能随力自表,以享祭供,殊非偶然。
增五通像
【武林纪事】
一大辟囚处死后,乘钛狱吏在家,叩其门,出视之,乃向日所录囚也。惊问之曰:“汝何得至此?囚曰:“某之死无憾,但有一事相免。大和楼五通神皆某等辈为之,近有一人适他所,今见虚其席,某欲充其位,欲求一差檄如行移,明言差充其位神,为焚之,庶几有凭据也。”吏乃详之,为书牒而焚之。数日东库存楼上五通神,日夜喧闹如争竟之状,人更不容安遗迹。吏因密告库人,向日所遇大骇异,相与增塑一神像于中,即日安贴如初。至今有六五通神,时嘉泰壬戌八月也。
铜官朝像
【扫编】
湖州铜官庙,偶像衣冠甚古,其妇人皆如世所藏周画人物,盖唐人之遗迹也。翟公巽尤爱之,暇日多至庙中观焉。往往裴徊终日,又尝作大铜香炉,施毗陵天宁寺塔下。铭其上曰:公典父作炉燎薰觉皇。
野火烧像
【隋书】
《五行志》:炉开皇十四年,,将祠泰山,令使者致石像神祠之所。未至数里,野火炎欠起,烧像碎如小块。
滴乳成像
【都梁志】
在宝庆府。宝方山有崖洞八所,其一楼真,其二上屏、其二大保、其四朝阳、其五迎阳、其六芙蓉、其七隐仙、其八花乳、龙甲神像,皆滴乳所成。
严叱金像
【宣室志】
唐初,有神像用金而制,传云:周隋间有术士,容范而成之。天后朝因命置于宫中,冫肩其殿宇甚严。玄宗尝幸其殿,启而观焉。时肃宗在东宫,代宗尚稚,俱侍上。上问内臣力士曰:“此神像何所异,亦有说乎?”力士曰:此前代所制,可占王者在位之几何年耳。其法当厉而叱之,苟年甚永,则其像摇震亦久,不然一撼而止。上即严叱之,其像若有惧,摇震移时仆子地。上喜笑曰:“如说我为天子几何时。力士因再拜贺。上即命太子叱之,其像微震,又命皇孙叱焉,亦动摇久之。上曰:“吾孙几以似我。”其后玄宗在位五十载,肃宗在位凡六年,代宗在位十有九年,尽契其占也。
谏迁神像
【宋史】
《何铸传》:铸迁殿中,侍御史时,迁温州诸宫殿神像于湖州,有司迎奉,的遇骚然。铸言:孝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得四海之欢心。浙东旱荒,若加勤动,恐道怨咨。乞务从简约,不得过为骚扰。疏奏其事,遂已擢谏议大夫。
不信神像
【三槐王氏杂录】
范彝叟为右丞时,五岳观灾。或曰:可速修之。其像甚像甚灵,昨奉安时,数十人举一像,昨夕数道士能举之。范曰:果灵何不休焚之。上笑而已。时以听直言,斯盛德也。
禁毁神像
【资治通监】
《隋高祖纪》:帝晚年,深信佛道鬼神,始诏有毁佛。及天尊岳镇海渎神像者,以不道论沙门毁佛像。道士毁天尊像者,以恶逆论。
毁坏神像
【宋叶水心集】
为王楠《木叔墓志》,木叔知江阴,尝毁坏瘟神像。《宋史?列传》蒋静第进士,调安仁令,俗好巫,疫疠流行,病者宁死不服药静悉论巫罪,聚其所事淫像得三百躯,毁而投诸江。
道人塑像
【夷坚支】
湖州乌镇普静寺,本梁沈休文父墓也。当武帝时,休文贵盛,每岁春一来拜扫,其反也。帝必遣昭明太子迎之远郊,因就筑馆宇。休文不自安,迁葬金陵,而舍墓域为寺。昭明亦以馆为密印寺。其后二寺,各祀以为土地神。宣和间,普静遭火灾,僧尚奎将改塑神像。方择良工,有道人风采秀发,诣奎,言:众建康来,素精此艺不较直,但莫得使人相窥觇。奎喜而用之。数日工毕,正拟劳谢,长揖而去。众异之,竟入祠瞻玩,于壁间忽见绝句云昔作梁朝相,今为普静神。千年英魄在,代代护僧人。共证为休文不疑。
印施圣像
【黄光大积善录】
世之好善者,乐印施诸圣像,此虽未可为必获福,亦作善之一端也。然率用纸一幅,又不彩绘标背,故施者甚简慢。而得者甚容易,未有不卷而藏之与废纸同束者。或拈于壁角,尘垢漫污;或儿女毁坏,狼籍于粪坏中。其间能标背而置诸净室,朝夕奉事者,百无一二焉。究其所以,则非他人不敬信之罪,实印施者不标背而不能使人敬信也。且印施圣像,本为求福,而反先获罪,不惟为自已之累德,而反累于他人得无罪乎?夫好善者,诚欲作此一善事,要之不须多施,唯彩绘标背而少施,可也。如此则未有得之而不归向崇奉者。一则出我之至诚,二则使人自然敬信,三则不为累德。智者观予言,当自释矣。
王母像
【倦游杂录】
故华清宫,在纟肃岭之下,山半有玉药峰,峰侧有夹作王母像,虽小有损腐之处,而丹青未甚暗昧。其御路皆秋瓦以莲花砖,十余步则裁一石柱,柱端有孔。相传云:开元天宝中,贯以红绵纟亘,宫女攀援而上。
【宋史】
《高丽传》:其国俗:正月七日,家为王母像戴之。
钟吕像
【续相台志】
王公平,汤阴人,生而颖悟,总角从学。父母素喜道家,绘种吕二仙像,旦夕焚香礼之。一日公自学舍还家,入草堂,见锺离左手握丹,右挽祛而坐,欲有所授,公惧奔告于父母父母往视之,闻然无见,惟画象在焉。
吕公像
【耆旧续闻】
《胡公传》:在昆陵遇知命先生,后误是吕洞宾。追想其貌,欲使画工图之不得。及至荆门,忽一日公厅肃客,有人云:某知府有书,今且往某州,回途请回书。客去开视,乃是南京石本吕公画像,与昆陵日所见状貌无少异。吕洞宾多游人间。石村沈家画壁,至今犹存。所画之像,礻氏藤蔓交蔽,其体惟面貌独出。
【后山谈丛】
《世傅吕先生像》:张目奋须,捉腕而市墨者,乃庸人也。南唐后主,使工访别本而图之,久而不得。他日有人过之,自言得吕翁真本。约工图其像,而后授之工,后以像过之客舍市邸。方画卧,叩关不发,问吾如何?且使张之,曰:“是也。”相语而觉稍远,已而声绝。发门索之无见也。意客即吕翁也。乃以所画像献之,今有传焉。深静秀清真神人也。
【元一统志】
祗图寺,在归安县西南。东林寺东廊,有吕仙像,在薛荔中。
【舆地纪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