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566 页/共 737 页
《王子年拾遗记》曰:员矫之山名环丘,东有云石,广五百里。有蚕,长七寸,黑色,有角、鳞。以霜雪覆之,然後作茧,长一尺,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其质轻暖柔滑。
又曰:周成王时,因祗国致工女一人,善织,以五色丝内口中,手引而结之,便成文锦。其国人来献,有云昆锦文,如云霞,有楼堞;有离珠锦文,似贯佩珠也;有篆隶锦文,似大篆字;有列明锦文,罗灯烛七幅,皆广三尺。
又曰:周灵王起昆昭之台,以享群臣。张鸾章锦文,如鸾翔。
又曰:吴赵逵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能於指间,以彩丝为云龙虬凤之锦,大则盈尺,小则方寸。
《神仙传》曰:淮南王为八公张锦绮之帐,燔百和之香。
又曰:左慈,字元放,庐江人,少有神道。尝在魏武帝坐,帝曰:“恨无蜀中生姜耳。”放曰:“亦可得也。”因曰:“吾前遣人到蜀买锦,可过敕使者,增市二端。”须臾,即得姜还,并获使报。
《华阳国志》曰:阎宪,字孟度,成都人,名知人。为绵竹令,以礼让化民,莫敢犯者。有民杜成夜行,得遗贿一囊,中有锦二十匹,求其主还之,曰:“县有明君,何敢负也!”
《陈留风俗传》曰:襄邑县,南有涣水,北有睢水。传曰:睢、涣之间文章,故有黼、黻、藻、锦、日、月、华、虫,以奉天子宗庙御服焉。
《异物志》曰:锦鸟,文章如丹地锦,而藻缋互交。俗人见其似锦,因谓之锦鸟。
《邺中记》曰:石虎冬月施熟锦流苏斗帐,四角安纯金龙头,衔五色流苏。或用黄地博山文锦,或用紫绨及小明光锦。
又曰:织锦署在中尚方:大登高、小登高、大明光、小明光、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葡萄文锦、班文锦、凤皇锦、朱雀锦、韬文锦、桃核文锦。
《丹阳记》曰:斗场锦署平,关右迁其百工也。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於蜀,而吴亦资西道。
《语林》曰:陈元方遭父丧,骨立。其母悯之,以锦被蒙其上。郭林宗往吊,见而责之,宾客绝百许日。
《世说》曰:石崇,锦步障四十里。
左思《蜀都赋》曰: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古诗》曰: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夏侯孝若集□羊太常辛夫人传》曰:夫人字宪英,卫尉肃侯毗之女。不好华丽。上夫人子帔,缘以锦,不肯服。从外孙胡毋杨上夫人锦被,夫人反卧之。
《诸葛亮集》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张温表》曰:刘禅送臣温孰锦五端。
魏武《与杨彪书》曰:今赠足下锦裘二领。
绣
《尚书□益稷》曰:矛欲观古人之象:藻、火、粉、米、黼、黻、、绣。
《尚书大传》曰:未命为士,得衣绣。
《毛诗□终南》曰:君子至止,黼衣绣裳。
又《杨之水》曰:素衣朱绣,从子于鹄。(鹄,曲沃邑也。鹄音沃。)
又《九》曰:《九》,美周公也。我遘之子,衮衣绣裳。
《周礼□秋官下□小行人》曰:合六币,琮以锦,琥以绣。
又《冬官上□画缋》曰:五采备谓之绣。
《礼记□月令》曰:仲秋之月,命有司文绣有恒,必循其故。
《左传□闵公》曰:狄伐卫,公与石祁子、宁庄子矢,曰:“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听於二子。”
《春秋潜潭巴》曰:天子文绣布,地必动,绝无嗣。
《释名》曰:绣,修也,文修然也。
《史记》曰:范睢说昭王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
又曰:文帝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不得文绣,以示敦朴。
又曰:楚庄王有爱马,衣以文绣。
《汉书》曰:广川王去后昭信,谮姬荣爱:“视瞻意态不善,疑有私。”时爱为王刺方领绣,(晋灼注曰:今妇人直领为方领,上刺作黼黻文也。)去取烧之。
又曰:齐织作绣。宣帝时,呼韩邪单于来,赐帛绣绮八千匹。
又曰:武帝祠太一,祝宰衣紫及绣。
又曰:江充使匈奴,拜直指绣衣御史,使督三辅。
又曰: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持斧,逐辅盗贼,威震州郡。
又曰:宾刺文绣。
又曰: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又曰:霍光薨,赠絮绣被百领。
又《百官表》曰:侍御史有绣衣直指,武帝所制。
《东观汉记》曰:更始遂共谋诛伯升,乃大会诸将,以成其计。更始取伯升宝剑,视之。绣衣御史申屠建,随献玉。更始竟不能发。
又曰:李忠独不掠财物,上曰:“我欲赐之,诸君无望乎?”取大骊马及绣被以赐忠。
《魏志》曰:张既为尚书,出为雍州刺史。太祖谓既曰:“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
《魏略》曰:大秦国有金缕绣色绫,其国利得中国丝素,解以为胡绫。
《晋中兴书》曰:中宗所幸郑夫人衣无文绣。
《後魏书》曰:王宪为并州刺史,还京师。以宪年老,特赐锦绣布帛、珍羞礼膳。
《管子》曰:桀女乐三万人,无不服文绣衣裳也。
《墨子》曰:古之人未知为衣服,衣皮带茭;今则厚敛,百姓以锦绣文彩靡曼衣。
《范子计然》曰:能绣细文,出齐,上价匹二万,中万,下五千也。
《孙卿子》曰:天子尊重无上矣,衣被则五彩杂,间色,重文绣。
《庄子》曰:楚聘庄子,庄子曰:“子不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入於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淮南子》曰:绣为被则宜,为冠则议。
《国语》曰:齐桓公曰:“昔吾先君襄公,陈妾数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
《帝王世纪》曰:纣不服短褐处於茅屋之下,必将衣绣游於九重之台。
贾谊曰: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以被墙屋。
《说苑》曰: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
又曰:鄂君乘青翰之舟,张翠盖。越人拥楫而歌曰:“心悦君兮,君不知。”於是鄂君举绣被而覆之。
杨子《法言》曰:今之学也,非独为华藻,又从而绣其ひ。(喻今学繁多也。)
《盐铁论》曰:古庶人老耄而後衣丝,其馀则麻能而已,故命曰:“布衣”;今富者绮绣国纨,素绨冰锦。
《论衡》曰:齐郡能刺绣,恒女无不能者。襄邑织锦,恒妇无不巧者。目见而手狎也。
又曰:刺绣之师能缝帷裳,网缕之工不能织锦。儒生能为文吏,文吏不能为儒生也。文吏一旦在位,则鲜冠利剑;一岁典职,则田宅并集。
又曰:绣之未刺,锦之未织,丝帛何以异哉?反其加五采之功,施针缕之饰,则文章焕耀。学士有文章,其犹丝帛布色之功。
桓谭《新论》曰:阳城子张名衡,蜀郡人王翁与吾,俱为讲乐祭酒。及寝疾,预买棺椁,多下锦绣,立被发冢。
焦赣《易林□离之大过》曰:被绣夜行,不见文章。安坐玉堂,乃无咎殃。
《洞冥记》曰:甘泉有霞光绣、藻龙绣、连烟绣。
《王子年拾遗记》曰:孔子生之夕,有麟吐玉书於阙里,人家乃以绣绂系麟角而去。
又曰:吴主孙权常叹魏、蜀未夷,军旅之隙,思得善画者,使图作山川地形军阵之象。赵夫人曰:“丹素之色易歇灭,不可为久宝,妾能刺绣。”作列国图於方帛上,写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进於吴王,时人谓之针绝。
《吴越春秋》曰:吴王死,辞曰:“不忍见伍子胥!吾死,必结璧连组,以幕吾目。恐其不蔽,即复重罗绣三忄奄以为奄。明生不昭我身,死不见我形,吾何言哉!”
《物理论》曰:世传有夫死而妇许以不嫁者,誓以绣衣衤遂以衣尸,纳诸棺焉。後三年,妇出适,迎有日矣。有行道人,夜求人家宿。向晨,主人语之妇约之辞,寄所誓之衣,曰:“子到若干里当逢之,还此衣焉。”或者出门,到所言处,果见迎车,具以事告,还其绣衣。妇遂自经而死。
又曰:夫论事比类,不得其体,虽饰以华辞,文以美言,无异锦绣衣掘株,管弦乐土梗,非其趋也。
《世说》曰:曹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戒经□六禽变》曰:寅为衣裳文绣。
《梦书》曰:锦绣为忧事。有文章,梦得锦绣,忧县官也。
班固诗曰:长安何纷纷,诏葬霍将军。刺绣被百领,县官给衣衾。
张衡《四愁诗》曰: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班固《与窦将军笺》曰:固於张掖县受赐虎头绣ひ囊一双。
慕容晁《与顾和书》曰:今致绣靴一量。
卷八百一十六 布帛部三
罗
《释名》曰:罗,文罗疏也。纟丽,筛也,粗可以筛物也。
《魏文帝诏》曰:江东为葛,宁比罗纨绮?
《魏志》曰:自公侯已下,大夫以上,皆服绫、锦、罗、绮、金缕之物。自是以下,杂彩之服,通于贱人也。
《晋书》曰:谢玄好带紫罗香囊,叔父安恶之,不欲伤其意,因赌而焚之,遂绝。
《晋令》曰:第一品已下,不得服罗绡。
《东宫旧事》曰:太子纳妃绛真文罗一、幅帔一,绛杯文绣罗一、幅帔一,绛真衣罗裤一。
《王孙子》曰:随珠曜日,罗衣从风。
《燕丹子》曰:荆轲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椹其胸,秦王曰:“愿听琴声而死。”召姬人鼓琴声,曰:“罗单衣,可制而绝。”
《淮南子》曰:齐俗有繁绣罗纨。
《汉武内传》曰:帝以七月七日,扫除宫掖之内,设大床於殿上,以紫罗荐地,燔百和香,燃九微灯,以待西王母。
《西京杂记》曰:赵飞燕为皇后,女弟在昭阳殿,遗书曰:“今日嘉辰,贵懋膺洪册,上衤遂三十条,以陈踊跃。金花紫罗面衣,织成襦,罗帷、罗幌、罗帐、罗帱。”
《黄庭经》曰:黄庭为不死之道,受者先斋九日,然後受之。结盟立誓,期以勿渫。古者盟以玄云之锦九十尺,金简凤文罗四十尺。
《徐延年别传》曰:道士姓徐,名延年,仙人以新黄罗衣衣之。
《王子年拾遗记》曰:周成王五年,因祗国献女工一人,善於工巧,体貌轻洁,被纤罗新绣之衣。
又曰:吴主孙权居昭阳宫。赵夫人乃织罗,累月而成。裁之为幔,内外视之,飘飘如烟气轻动,而房内自凉。
《异苑》曰:张仲舒为司空。广陵城北,元嘉年七月中,辄见门侧有赤气赫然。後空中忽雨绛罗於其庭内,广七八分,长五六寸,皆以笺纸继之,广长亦与罗等,纷纷甚。张恶而焚之。犹有数片,府州多相传示。张经宿暴疾而死。
《世说》曰:武帝常降王武子,供馔悉用琉璃器。婢子百馀人,皆绫罗裤,以手擎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