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462 页/共 737 页
又曰: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剑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皇帝行玺赐诸侯王书,信玺发兵徵大臣,天子行玺外国事,天子之玺事天地鬼神。玺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布囊白表里,两端尺一,柜中约署。
崔浩《汉纪音义》曰: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
《赵书》曰:刘曜於龙门河水中得玉玺,文“融昌”曜以为天赐神玺,斋而授之。
《石虎别传》曰:武乡长城县民韩强,在长城西山岩石间得玄玺一,方四寸,厚二寸,与玺同,文曰“授命于天,既寿永昌”,虎以为瑞。
《燕书》曰:元玺六年,蒋遣太子詹事刘猗赍传国玺诣晋求救。猗负玺行数里,天黄雾四塞,不得进。易取行玺,始得去。
段龟龙《凉州记》曰:吕光时,州人陈冲得玉玺,广三寸,长四寸,直看无文字,向日视之,字在腹里,言“光当王”。
王彪之《议》曰:未祥传国玺造创之始。历代以来,揖让禅位,以兹相授,故是传国之守器也。
《拾遗录》曰:武王灭纣,樵夫牧竖探鸟巢,得赤玉玺,文曰“水德方灭,火祚方盛”,文皆大篆。故三分天下而二分归周。
又曰:晋太康元年,孙皓送六金玺,云时无玉工,故以金为印玺。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金刚灵玺。
《邓析书》曰: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
绶
《尔雅》曰:纟遂,绶也。(即玉之组也,所以连系瑞王者,因通谓之纟遂也。)
《礼记□玉藻》曰:天子白玉而玄组绶,公侯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水仓玉而纯组绶,世子瑜玉而綦组绶,士需玟组绶。
《说文》曰:纟呙,紫青色绶也。
应劭《汉官仪》云,绶者,有所授,以别尊卑,彰有德也。
又云,绶长一丈二尺,法十二月;阔三尺,法天地人。
董巴《与服志》曰:战国解去绂,留其丝礻遂以为章表。秦乃以彩组结连於礻遂,光明章表,转相结绶,故谓之绶。乘与黄赤绶,四彩,黄赤缥绀,淳黄圭,长二丈九尺,五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皆同。又《汉官仪》云:乘与绶黄地骨白羽,青丝绿,五彩四百首,长二丈三尺。)王赤绶,四彩,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八尺,三百首。(公主、大贵人、诸侯皆同。又《汉官仪》云:四彩绛地骨白羽,青黄赤绿,长二丈一尺,二百六首。)诸国、贵人、相国绿绶,三彩,绿紫白,淳绿圭,二丈一尺,百四十首。将军紫绶,二彩,紫白,淳紫圭,长一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同。又《汉官仪》云:丞相、御史大夫、匈奴亦同。)九卿中二千石一云青纟呙绶,(纟呙,紫青色。纟呙音瓜。)二千石青绶,三彩,青、白、红,淳青圭,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又《汉官仪》:绶羽青桃花缥,长丈八尺。)自青绶以上纟逆(音逆)皆长三尺二寸,与绶同彩而首半之。纟逆者,古衤遂也。衤遂相迎授,故曰纟逆。紫绶之间得施玉环。千石六百黑绶,三彩,青、赤、绀,淳青圭,长丈六尺,八十首。(又《汉官仪》云:黑绶白羽青地绛,二彩,长丈七尺。)四百丞尉三百长相二百石皆黄绶,一彩,淳黄圭,长丈五尺,六十首。(又《汉官仪》云:黄绶丝八十首,长丈七尺。)自黑绶以下纟逆长三尺,绶同彩而首半之。百石青绀绶一彩,宛转缪织圭,长丈二尺。凡先合单纺为一丝,四丝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彩淳为一圭,首多者丝细,少者粗,皆广六寸。
《史记》曰:武帝召东郭先生出,拜为郡都尉。先生久待诏公车。行雪中,履有上无下。及其拜为二千石,青纟呙之绶也。
《汉书》曰: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纟戾绶。(如淳曰:纟戾音戾,绿也。晋灼曰:纟戾,草也,出琅邪平昌县。)
又曰:朱买臣字翁子,拜会稽太守。上谓之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买臣顿首谢,乃微行,怀其印绶,步归郡邸。邸吏方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共饮,醉饱。少间,守邸微见其绶而引之,即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相语,掾吏皆云妄诞,守邸曰:“试观之。”素轻买臣者入见,皆惊走,大呼曰:“实然!”乃推排庭中拜谒。
又曰:萧育字次君,与朱博友善,人称曰“萧朱结绶”。
又曰:南越反,杨仆拜楼船将军。东越反,上复欲使为将。仆甚伐前劳,敕责之,曰:“士卒暴露连岁,将军不念其勤劳而造佞巧,请乘传行塞。因用归家,怀银黄,垂三组,夸乡里,是三过也。”
又曰:金日两子赏、建俱侍中,与昭帝同共卧起。赏为奉军都尉,建驸马都尉。及赏词侯侯绶,上谓霍将军曰:“金氏兄弟两人,不可使俱两绶耶?”霍光曰:“赏自词为侯耳。”上笑曰:“侯不在我与将军乎?”光曰:“高帝之约,有功乃得封侯。”时年俱八九岁。
又曰:莽上渐台,商人杜吴煞莽,取其绶。
《汉名臣奏》云:大司空朱浮奏曰:“车府承弘授诏乘与,绶五彩,何多黄也?可更用赤丝为地。”
《东观汉记》曰:沛王、楚王来朝,就国。明帝告诸王傅相,王之子年五岁以上皆令带列侯绶,复送绶十九枚,为诸子在道,欲急带之也。
又曰:李忠仲都发毙揞世祖,封武固侯。时无绶,上自解所绶以赐忠。
又曰:弟五伦,诸王当归国,诏书选三署郎补王家长史,除伦为淮阳王医工长。时辈除者多,绶尽,但假印。伦请於王,王赐之绶。
又曰:马防为车骑将军、城门校尉置掾史,位在九卿上,绝席,诏封颖阳侯,持以前参医药勤劳省闼,以襄城美亭千二百五十户,增防身带三绶,宠贵至盛。
又曰:掠得羌侯君长紫绶十七,艾绶二十八,黄绶二枚,皆入簿。贵人、相国绿绶三彩,绿紫白,纯绿圭。公侯、将军紫绶二彩,紫白,纯紫圭。公主封君同九卿中二千石青绶三彩,青白红,纯青圭。千石六百石黑绶二彩,青绀,纯青圭。四百、三百、二百石黄绶,纯黄一彩。百石青绀绶,一彩,宛转缪织。
《魏志》曰:太祖与吕布书,“国家无好金,孤自取家好金,更相为作印。国家无紫绶,自取所带绶以藉心。”
又曰:丁谥父斐,字文侯,建安末,太祖征吴,斐随行。自以家牛羸困,私易官牛,被收送狱,夺官。後太祖周斐曰:“文侯,印绶何在?”斐亦知见戏也,对曰:“以易饼。”
《晋与服志》曰:诸假印绶而官不给ひ囊,得自具作。其但假印不假绶者,不得绶也。
《晋书》曰:卫录尚书事,加绿缘绶,履上殿,入朝不趋。
《晋令》曰:皇太子及妃、诸王朱绶,郡公主朱绶,郡侯青朱绶。
《梁书》曰:张缵为尚书仆射,议南郊印绶,“官若备朝服,宜并着绶。”时并施行。
《博物志》曰:光武嫌二千石绶不青而细,朱浮议更用青羽。
又曰:太仆朱浮言,诏书曰“百官皆带王莽时绶,又不齐因前袁安故绶。二李涉等六家所织绶,不能旧丙丁文能如组状。募能为丙丁文,谨图画一绶,丙丁制度,赐缣五十匹。”今王莽时六安都尉留应募能为丙丁文,谨武处库给食,留昼夜思念,讽诵狂痴,三十日病愈。今文以成,请赐缣五十匹。
《西京杂记》曰:昭阳殿上设五色流苏,带以绿文紫绶。
又曰:赵飞燕为皇后,其弟,上遗五色文绶。
蔡邕《独断》曰:皇后赤绂玉玺,贵人纟呙绶金印,五色也。
蔡邕《杂章》曰:相国金印绿绶,位在公上,所以殊异休烈,群臣莫得而齐。
《新序》曰:昌邑王取侯王、二千石黑绶、黄绶与左右之。龚遂谏曰:“高皇帝造花绶五等,陛下取之而与贱人,臣以为不可,愿陛下收之。”
《风俗通》曰:车骑将军冯绲字鸿卿,为议郎,发绶笥,有二赤蛇,可长二尺,分南北走,大用忧怖。季山孙字宁方,得其先却守要。绲请卜,云:“君後三岁,录为边将,东北四、五千里,官以东为名。复五年,为大将军,南征。此吉祥也。”居无几,拜辽东太守。会武陵蛮夷黄高攻烧南郡,鸿卿以威名素着,选登亚将,奋虎之势。
又曰:秦昭王遣李冰为蜀郡太守,开城都两江,辟田万顷。江神每岁须童女二人,不然为水灾。冰曰:“以女与神。”因责之。良久,有苍牛斗於岸上,有间,冰还谓官属曰:“斗太极,可相助也。若欲知向南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煞北向者,神遂绝。
管氏《易林》曰:遘鼠咋紫绶衣服皆迁之象新。
《五行书》曰:悬虎鼻门上,子孙带绶。
《张衡集》曰:南阳太守鲍得,有诏所赐先公绶笥,传世用之。时得更治笥,平子为主簿,作铭。
陆机《吊魏武》曰:今为着作郎,游秘ト,见魏武遗令,云:“吾衣裳可为一藏,历官所着者绶内藏中。”
卷六百八十三 仪式部四
印
许慎《说文》曰:印,执政所持信也。
刘熙《释名》曰:印,信也,所以封物为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也。
《史记》苏秦曰:“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岂能印乎?”
又曰:犀首,(司马彪曰:魏官名也。如今虎牙将军也。)姓公孙,名衍。张仪卒後,犀首入相秦,五国相印,为从约长。
又曰:汉王与郦食其谋挠楚权。食其曰:“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六国之後,无立锥之地。闻陛下德义,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莫若立六国後。”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之矣。”张良从外谒汉王,方食,具以郦生语告。子房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良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乃公事!”令趣销印。
又曰:郦寄与典客刘揭说吕禄曰:“帝使太尉守北军,欲足下之国,急归将印,辞去。不然,祸且起。”吕禄遂解印属典客,而以兵授太尉。太尉将之,行令军中。
又曰:栾大言方技,乃拜为五利将军。居月馀,得四印,天疏喃军、地疏喃军、大通将军印,又封大乐通侯。天子刻玉印,曰大通将军。使者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亦衣羽衣,立白茅上授印,以示不臣也。数月六印,贵振天下。
《汉书□艺文志》曰: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书、虫书,(师古曰:缪篆,谓古文屈曲缠绕,所以摹印章也。)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
又曰:郦食其说齐王曰:“项氏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臣瓒曰:项羽忄宏於爵,赏玩惜候印,不能封人。《韩信传》作刑,义两通。)
又曰:张耳责让陈馀,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重去将哉!”乃脱解印绶与耳,耳不敢授。馀走如厕,客有说耳:“天予不取,返授不祥。”急取之。耳乃其印,遂收其兵,由此大有隙。
又曰:夏侯婴从捕虏降卒,得印一匮。
又《赵尧传》曰: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谁可以为御史大夫者?”熟视尧,曰:“尾易尧。”遂拜为御史大夫。
又曰:严助曰:“陛下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组,镇抚方外,不劳一卒,不损一戟,而威德并行。如使越却噬死徼幸以逆执事之颜行,(文颖曰:颜行为雁行,在前故曰颜也。)斯与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人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
又曰:武帝遗诏以讨莽何罗功,封金日为宅侯,日以帝少,不授封。辅政岁馀,病困,大将军光自封,日卧授印绶。
又曰:王莽篡位,遗谒者即拜龚胜太子师友、祭酒,以印绶就加胜,辄推不授,曰:“吾授汉厚恩,尾报。今老矣,旦暮入地,岂宜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又曰:王莽篡位,遣五威将军王骏率甄阜等六人,多赍金帛遗单于,谕晓以授命代汉状。因易单于印,故文曰“匈奴单于玺”,莽更曰“新匈奴单于章”,诏命令上故印。左姑夕侯苏从旁谓单于曰:“未见新印文,宜勿与。”单于曰:“印文何由蜂更?”遂解故印绶奉上。将率授着新绶,不能视印。饮食至夜乃罢。右率陈饶谓诸将率曰:“向者姑夕侯疑印文,几令单于不与人。如今视印,见其变改,必求故印,此非辞说所能距也。”即引斧椎坏之。明日,单于果遣右骨都侯当白将率曰:“汉赐单于玺,言玺不言章,又无汉字,诸王以下乃有汉言章。今即去玺加新,与臣下无别,愿得故印。”将率示以故印,谓曰:“新室顺天制作,单于宜承天命,奉新室之制。当还白。”单于知己无可奈何,又多得赂遗,即遣弟右贤王奉马牛随将率入谢。
又曰:王莽篡位,莽皇孙功崇公宗坐自画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刻印三,一曰“维祉冠存己夏处南山藏薄冰”,(祉,福也。冠存巳夏处南山,就阴凉也。藏薄冰亦阴。)二曰“肃圣宝继”,(莽自谓舜后,能肃敬,得天宝龟,宗欲继之也。)三曰“德封昌图”。(宗自言以德见封,当昌炽授图籍也。)後事发,案验,宗自煞。
《东观汉记》曰:更始立,以上为太常偏将军,时无印,得定武侯家丞印之。
又曰:马援上书曰:“印书‘成皋令’,皋字为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牛,正一县长吏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宜齐同。”事下大司空,正郡国印章。奏可。
又段上书曰:“掠得羌侯君长金印三十一,锡印一枚,皆簿入。”
《後汉书》曰:寇恂初为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於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君春,尊之称也。)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隳大信,(隳,毁也。)沮向化之心,生离叛之隙,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祗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至,恂进印绶带於况,使者不得己,乃承制诏之,况授而归。
又曰:献帝迁许,徐ギ以廷尉徵,当诣京。道为袁术所劫。术死,军破,ギ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司徒赵温谓ギ曰:“君遭大难,犹存此耶?”ギ曰:“昔苏武困於匈奴,不坠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
又曰:延熹八年,沛国戴异得黄金印,无文字。遂与广陵人龙尚等共祭,并作符书,称太上皇,伏诛。
又曰:张鲁在汉中,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功曹阎谏以必为祸先,鲁从而止。
《魏志》曰:袁绍欲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绍又尝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笑而恶焉。
又曰:杨奉以天子都安邑,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
又曰:许允善相印,出为镇北将军。将拜,以印不善,使更刻之,如此者三。允曰:“印虽始成,而已被辱。”问送印者,印果怀之而坠於厕。
又曰:平原太守刘取印囊及山鸡毛着器中,使管辂筮之,辂曰:“内方外圆,五色成文,合宝守信,出则有章,此印囊也。
又曰:咸熙元年,镇西将军卫上雍州兵於城都县得璧、玉印各一,印文似“成信”字。依周成王归禾之义,宣示百官相国府。
《吴志》曰:刘禅袭位,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陆逊报语,并刻权印以置其所。权每与禅、亮书,常送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以封行之。
《晋书》曰:孔愉封馀不亭侯。愉曾行经馀不亭,见笼龟於路者,买而放之溪中流,左顾者数四。及是铸侯印而左顾,三改如初,印工告愉,愉悟,乃焉。
又曰:赵王伦僭位,而以荀且之惠取悦人情,金银冶铸不给於印,故有白板之侯,君子耻服其章。
《宋书》曰:孔琳之为尚书左丞,扬州治中从事史,所居着绩,时责众官献便宜。琳建言曰:“夫玺印者,所以辨章官爵,立契符信。官莫大於皇帝,爵莫尊於公侯,而传国之玺,历代递用,袭封之印,奕世相传,贵在仍旧,无所改作。今世惟尉一职,独用一印,至内外群官,每迁悉改,讨寻其义,私所未达。若谓官各异姓,与传袭不同,则未若异代之为殊也;若论其名器,虽有公卿之贵,未若帝王之重;若以或有诛夷之臣,忌其凶秽,则汉用秦玺,延祚四百,未闻以子婴身戮国亡而弃之不。帝王公侯之尊,不疑於传玺,人臣众僚之卑,何嫌於即印?载籍未闻其说,推别自乖其准,而终年刻铸,丧功消实,金银铜炭之费,不可称言,非所以因循旧贯易简之道。愚请众官,即用一印,无烦改作。若置新官,官多印少,文或零失,然後乃铸,则仰裨天府,非惟小益。”
《齐书》曰:巴西人赵续伯反,秦其乡人李弘为圣王。弘乘佛与,以五彩裹青石,诳百姓,云天与己玉印,当王蜀。後败。
《梁书》曰:何思澄自廷尉正迁治书侍御史。宋齐以来,此职甚轻,天监初,始重其选。车前依尚书二丞,给三驺,执盛印青囊,旧事纠弹印绶在前故也。
又曰:王莹拜将军,印工铸其印,六铸而龟六毁。既成,镇空不实,曹鼬用之。居职六日,暴卒。
《後魏书》曰:祖莹为散骑侍郎,孝昌中,於广干王弟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玉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
又曰:高祖诏军警给雀印传符,次给马印。
又曰:高祖承明元年,上谷郡人献玉印,有蛟龙之文。
《唐书》曰:朱Г遣其将韩领兵三千趣奉天,时奉天未有武备。Г召段秀实与谋,秀实诈从之,乃与将吏谋煞Г,且欲追韩兵回。窃姚令言印,不遂,乃以司农寺印倒印符牒,莫辩其印,遑遽而回。
应劭《汉官仪》曰:印者,因也。正所以虎纽者,阳类虎,兽之长,取其威猛,以执伏群下。龟者阴物,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孝武皇帝元狩四年,令通官印五分,王公侯金,二千石银,二千石以下铜。
《汉旧仪》曰:诸侯王黄金橐驼印,文曰“玺”。列侯黄金龟纽,文曰“之印”。丞相、大将军黄金印龟纽,文曰“章”。御史大夫章。匈奴单于黄金橐驼纽,文曰“章”。御史、二千石银印龟纽,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皆铜印鼻纽,文曰“印章”。二百石以上皆为通官印。
《续汉□礼仪志》曰:印玺柙金镂,大贵人、长公主铜镂。
《江表传》曰:吴历陵县有名山临水,高百丈,其上三千丈有七穿,相传谓之石印,石印神有三郎。时历陵长表言石印文发,孙皓大喜,遣使祭历陵。使者以高梯上,省印文,诈以朱书曰:“楚九州都杨作天子。”还以印文启皓,皓曰:“太平之主,非孙复谁?”以印绶拜三郎为王。
又曰:诸葛恪被诛,弟融刮金龟印,服之而死。
《抱朴子》曰:古之入山者,黄神越章印,其阔四寸,其字百二十,以封泥着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
崔豹《古今注》曰:奏劾者为囊,盛印於前,示奉法而行,非奏劾者以青缯为囊,盛印於後。
《郭子》曰:大将军王敦起事,丞相导兄弟诣门谢,甚有忧色。尚书周ダ始入,丞相呼ダ曰:“伯仁,以百口赖卿。”ダ直过不应,既入,苦相申救甚至。既释,ダ大悦,饮酒致醉而出。导等犹在门,又呼ダ,ダ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煞诸贼奴,当取一金印如斗大系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