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459 页/共 737 页
《明真经》曰:元始尊在香林园中说明真经。
《太清中经》曰:道曰:慎无卖,吾以求宝也。慎无传,吾非其人也。慎无闭,吾绝吾学也。
又曰:《大真经》曰:师之传授,选其上有仙相,中有仁孝,下有才能笃志者,然後授之。
《太上真经》曰:太上曰:成道归本,混同无初,出三界外,济九天中。接生与善,授记德人。
《玄羽经》曰:元寿金为简刻玉篇,授葛玄。
《金根经》曰:太上以《大洞真经》付上相青童君,掌录於东华青宫,使传後圣应为真人者。此金简金札,出自太上灵都之宫,刻玉为札,结金为简,书以朱文,编以朱绳之结。
《太真科》曰:太上告张陵天师曰:“内外法契与天地水三官,折石饮丹为誓也。”张陵授命为天师,命弟子扶翼为词师,上崇虚之堂,登白虚之坛,醮奏太一传授口诀,传命词师承代基业,行教天人。
《真诰》曰:斐君曰:“太洞真经,读之者轻举。”昔中央黄君隐秘此经,世不知也。若知之,秘而不传。
又曰:紫阳真人授苏君三一玄丹之道。
又曰:有北海公涓子,授守一玄丹之道。
又曰:东宫中候真夫人授桐柏真人飞解脱纲之道。
又曰:昔周咀堙道常山中,积年精思,忽见老人,知是神异,乃叩头请道。老人出素书七篇,令诵之。周君仙去。
又曰:赵叔谱骚道王屋山,时出民间,闻有卜者在市肆,叔期曰:“欲入天门,调三关,存朱衣,正昆仑。”叔期知神人,因拜乞要诀。因出一书与之,是《胎精中记》。拜此书,入山诵之。後合神丹,服而天。
《王君内传》曰:王子登得太上丈人授以琼蕴隐书并□碧阳水飞丹法。君服之,绝见远物,坐在立亡,役使群神。
又曰:太素三元君遣西华灵妃甄幽萧赍成命之书,以□琼为板,紫金刻之,以授王君子登後圣。
《道君列纪》曰:道君命五老上真开紫蕊玉笈□锦囊,出灵书紫文上经,以付青童君。
《八素真经》曰:若精勤,皆当书以蕊简,刻以琼文,位为上清左真公。
《玄经》曰:张道陵曰:“不敢以身传此教。”太上曰:“何得顾难,废不通法?汝当建意,无谓不可传。若世有道士得此仙经,披寻首尾,知是真要,无师可授,便得奉行。”
《天戒经》曰:葛玄告弟子郑隐云:“吾昔所授善道,太上所贵。今为师友,是以相授。吾去世也,将有乐道慈心居士来生吾门者,子当以今道业事一通付之,法应世世传授也。子以一通依科传付弟子佳者也。若无其人,一通封五岳名山可也。”
又曰:刘翊字子朔,颍川人,有道德。家世子仁感济於人,遇师皇先生,告诩曰:“子仁感天地,阴德鬼神,太上嘉子之用心,使我授汝以长生之道。吾仙官也,尔能从我去否?”翊曰:“愿从教。”乃特入桐柏山中,授以隐地八术,服五星之华。而今度名东华,来在洞中,为定录府右理中监。
又曰:淳于斟字叔通,会稽人,汉桓帝时为徐县令。好道术,数服饵胡麻黄精。後入吴乌目山中隐居。人授以虹茎Δ经,修行得道,在洞中为典柏执法郎,主诚有道者。
又曰:桃俊,钱塘人,少为郡吏。汉末入增城山中学道,遇东郭幼平。幼平秦时人,久隐增城,得道者也。幼平授俊服九精练气辅星存心之术。俊修之道戒在东华宫中,为北河司命。
又曰:张奉字公先,河内人也。太傅袁隗常叹其高操,後入剡山,遇山图公子,授奉九□水强梁炼桂法,在东华宫为太极仙侯。
又曰:夏馥字子治,陈留人也。少好道,服术饵和□母。後入吴山,从赤须先生授炼魂法。又遇桐柏真人,授以黄水□浆法。得道,在洞中为明晨侍郎。
又曰:後汉刘宽字文饶,少好道,为司徒太尉。年七十三,遇青谷先生,降於寝室,授其杖解法。入太华山,行九息服气。及授以炉丹方修之。道成,在洞中作童初府上师至始学者。
又曰:刘少翁数入太华山中,遇西岳丈人,授其仙道。
又曰:黄景华,司空黄琼女,韩众授以岷山丹,服得仙法。
又曰:赵威伯,东郡人,少好道,师邯郸张先生。晚在中岳,授《玉金经》於邱林,乃汉楼船将军卫行道妇也。遂授行挹日月之景,又服九灵明镜。华遂行道,在华阳内为保命承主仙籍并记学道者,并主暴雨水,领五芝金玉章。
又曰:张玄宾,魏武帝时人也。遇真人樊子明於少室,授以道变隐景之道,在天柱山。
《灵宝经》曰:迦罗山树下,有三天人讲《元阳经》。
《明真科》曰:元始尊在香林园中,与众教化诸法。
《内音玉字经》曰:大梵隐语西母,以上皇元年七月丙午,於洞室下教以授清虚真人王君,传於夏禹,封文於南浮洞室石匮。故《五符经》云“九天灵书犹封於石匮”是也。玉诀下□:五老真人封题玉匮,亦其例也。《孔灵符》云:会稽山南有宛委山,其上石,俗呼为石匮,壁立于□,累梯然後至焉。昔禹治洪水,其功未就,乃斋於此山,发石匮,得金简玉字,以知山河体势。於是疏导百川,各尽其宜。
《上清经》曰:元始天帝与南极元君登太空琼台,五老上真仙都公开郁林之笈、□锦之囊、上清变化、七十四方解形之道、三元布经以授於元君。
《道学传》曰:王母云,此灵光生经听四千年德传一人。无其人,听八千年顿传二人。授非其人,是为泄天道。可传而不授,是为闭天宝。不计限而妄授之,是为轻天老。授而不敬,是为慢天藻。泄、闭、轻、慢四者,延祸之事也。同道谓之天亲,同心谓之地爱,传授当相亲爱,共均荣辱。
又曰:汉武帝自撰西王母所说,集为一卷,及所与经图之属,盛以黄金之几,封以白玉之函,安着柏梁台上。
《象名经》曰:东方上尊凭粕宝凤文之曲几,敷说道要真经。
《太上黄素经》曰:凡修受大洞真经雌一奇文,常置经於几格洁净处。
《法轮经》曰:夫欲授经,皆当赍金宝之信,诣师请授遣,贵法重道,非言不行,轻传则为非宝,空修则为贱道。
《众篇经》曰:古人非心不仙,末世非财不度,所以尔者,末世贵财贱道也。以黄金万斤,仙经一部,施於穷山,末世乃取金弃经,黄金刻为身患,仙经刻得长生。公知如此,不能免贪也。非道弘人,此之谓也。
《大有经》曰:大上宝章传太帝君,太帝君付天帝君,天帝君传太微天帝,太微天帝传金阙帝君,金阙帝君传东海青君。授之,以金为盟,长九寸,广四寸,厚三分,刻而书之,以封山川五岳之真精也。
《三元真一经》曰:盟誓三官,委帛血坛,割革大约,乃得授付授者。盟者,保神以坚心,故万物不能犯,天地不能违。以素丝一两,斋百日,或五十日,或三十日,或二十日十日也。法以四十年得传一。
《授玄丹玉经》曰:青布三十二尺,朱帛三十二尺,明镜二枚,告誓,为不泄之约。
《八术神虎隐文》曰:欲授八术隐文者,赍金龙玉鱼盟誓而授之。授大洞真经亦用此。
又曰:上金十两,以为神真之信也。锦九十尺,以誓九天。青缯四十尺,以盟其文。好道乐真、勤心注玄、轻物贵道者,始可与言。
又曰:授三天虎书者,赍金虎,玉钤,素锦,玄罗各四十尺,以为金真之誓,盟於天地,不宣之约也。
《太一洞真玄经》曰:古者传经盟誓,皆歃血断,立坛盟天。今自可以金青代肤之体。又云,违此者失两明。
《玄母按逝经》曰:琅、华丹、五石、玄腴之法皆结盟。
《真一修检经》曰:授太一法,二十四年得传。
又曰:东海玉华妃停文期,青童君之妹,降授张微子服雾之方。
又曰:主仙道君即命侍妇范运华、赵峻珠、玉抱台等发琼笈、披绿蕴,出上清隐书《龙文八灵真经》二卷,授范襄平。
《太行经》曰:仁安远游山林,於寒灵洞穴遇玄和先生,授灵宝黑帝真文。
又曰:西方有九光灵童,以白帝真文授皇妃。
又曰:央有无生童子於色之国,授元君信然灵宝赤帝真文。
《三元经》曰:元始於明霞观以上真玉检,下授三天玉童。
《马明生内传》曰:龚仲阳授嵩高小童步纪之法。
《珠囊》曰:陆元德,吴兴东迁人。宋文帝召入内,服应尊异。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执门徒之礼。
又曰:陶弘景字通明,魏郡平阳人也,自云华阳隐居。梁高祖太子从而授道。梁简文邵陵诸王,谢览、沈约、阮忻、虞权并服应师事之。
又曰:刘法先,彭城人也,为宋明帝崇灵馆主。帝先师陆元德,元德卒,又师事法先,尽北面之礼。
又曰:薛彪之,晋陵人也。烟炉神鼎之法,无不辩其精粗,究其难易。门人有所请益,必诲示勤恳,随量而退。
又曰:谢暄字元映,陈郡阳夏人也。年十二,辞亲入高寿山,师朱天赐,菜食长斋,专务修道。朱性严厉,入室者惟暄一人也。隐虞山,虽居幽寂,远近归向,林谷常满。
又曰:庾承仙字崇光,颍川鄢陵人也。幼聪悟,博极群书。时处士刘弘硕学,尤明老庄,隐於荆州之沙州。承仙师之,讲习多所该究。家贫无书,每事假借,一览便诵。
又曰:孙游岳字玄达,东阳永康人也。宋泰始中,陆元德自庐岳下都阐扬至教。游岳乃出京师问道,亲侍帷席,预入室之流。其弘言奥旨,非游岳不传。
《太一记》曰:裴君精思五年,五帝曰:“君登八极城明真灵台,授挥神九有之术。”
《玉皇谱录》曰:元始丈人登玉虚之坛,授九天谱录。
葛洪《神仙传》曰:严青者,会稽人也。居贫,常於山逢一人与青语,临别赠素书一轴。但以洁器盛之,置高处,并教青服石脑法。
卷六百八十 仪式部一
太常
《释名》曰:九旗之名。日月为常。画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
《周礼》曰: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为常。
又曰:节服氏掌祭祀、朝觐、衮冕、六人维王之太常。
《礼记》曰:成王封周公於曲阜,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是以鲁君乘大路、载孤,十有二旒、日月之章。
又曰: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
《释名》曰:交龙为。,依倚也。通以一赤色为之,无文彩。诸侯所建也。
《尔雅》曰:有铃曰。(悬铃于竿头,画交龙于旒也。)
《诗》曰: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阳阳。
又曰:鲁侯戾止,言观其。其筏筏,鸾声哕哕。
《周礼》曰:龙九ヵ,以象大火也。
《传》曰:臧哀伯谏曰:“三辰旗,昭其明也。(三辰,日月星也。於旗,象天之明。)
又曰:子鱼曰:“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交龙为,周礼同姓以封。)
旌
《释名》曰:析羽为旌。旌,精也。有精光也。
《尔雅》曰:注旄首曰旄。(载旌处于竿头也。)
《周礼》曰:析羽为旌。凡军疏啜旌旗,甸亦如之。凡输共获旌,岁时共更旌。(取旧与新。)
《礼记》曰:武车绥旌,(绥,垂舒之。)德车结旌。(不尽饰,结谓收敛之也。)
《左传》曰:初,卫宣公於夷姜,生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於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於左公子。夷姜缢。宣姜与公子朔拘子。公使诸齐,将煞之。寿子告之,使行,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煞之。子至,曰:“我之求也,彼何罪?请煞我乎!”又煞之。
又曰: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
又曰: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舞、师题以旌夏。(旌夏,大旌也。以大旌表识其行列。)晋侯惧,退入於房。去旌卒享而还。
《诗》曰:孑孑干旌,在浚之城。
《史记》曰:苏秦说楚合从。楚王曰:“寡人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旆
《释名》曰:杂帛为旆。以新色缀其边为翅尾也,将帅所建。象物杂色也。
《尔雅》曰:继曰旆。(续末为煞尾。)
《诗》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又曰:织文鸟章,白旆央央(鸟章,鸟之文章也。央央,鲜明貌。)
《左传》曰:晋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之脱局,少进,马还,又(甚教之。)之拔旆投衡,乃出。
又曰:晋侯伐齐。齐登巫山以望晋师。晋人使司马斥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旆而疏陈之,使乘车者左实右伪,以旆先与,曳柴而从之。齐侯见之其众也。乃归。
又曰:八月辛未,治兵,建而不旆。(建,立旌旗,不曳其旆游也。)壬申,复旆之。诸侯畏之。
《尔雅》曰:错革鸟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