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451 页/共 737 页
又曰:涓子,齐人,好饵术,著天地人经三十八篇。後钓于泽,得符鲤中,隐宕山,能致风雨。吉伯阳九仙法,淮南王少得其文,不能解也。其《琴心》三篇有旨焉。
又曰:刘景,前汉时人也,从邯郸张君授饵□母,知其吉凶。
《抱朴子》曰:修道饵药及隐居入山,不得入小法者多遇害,万物之老者悉能为怪,常试人耳。惟不能於镜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於背後,则老魅不敢近人。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是列仙山神者如人形,是鸟兽邪鬼亦见。昔人有於蜀□台山石室中,忽有一人,着黄练单衣葛巾至其前。於是人顾镜中,乃鹿也。因叱而成鹿径去。又林虑山下有一亭,每宿者或死或病。常夜有十数人,衣或白或黑,或妇人男子。後郅伯夷过宿,明烛而坐。夜半果见,密以镜照之,乃群犬也。伯夷乃执烛起,诈误以烛烬落其衣,闻燎毛,遂以刀刺煞一犬,馀骇去。每入山,须择吉日。
《抱朴子》曰:天地之情状,阴阳之吉凶,茫茫乎其亦难详也。吾亦不必谓之有,又亦不敢保其无。然黄帝吕望皆所信伏,近代严君平司马迁皆所据用,而经传有历,刚曰吉日,有自来矣。王者立太史官封拜置立,有事宗庙社稷,郊祀天地,皆择其一曰也。
按《玉钤》云:欲入山,不可不知遁甲之秘术而不为人委曲说其事也。
卷六百七十二 道部十四
仙经上
《仙经》曰:九转丹、金液经、守一诀,皆在昆仑五城内。藏以玉函,书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
《抱朴子》曰:余闻郑咀茉道书之重者,莫过於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古者仙官志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授也。授之四十年一传,传之诀朱而盟,委信为约。诸名山五岳,皆以此书,但藏於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山,令人见之,如帛仲理者於山中得之是也。有此书者,当须清洁。每有所为,必先白之,如奉君父。其经曰:“有三皇文者,辟邪恶鬼,瘟疫横祸。”又次有玉女隐微一卷,可化形为飞龙、杂兽、金玉、木石,兴致□雨之类,亦大术也。其淮南鸿宝万毕之书不能过也。郑君博极五经,知道者也。兼综九宫三棋,推步天下河雒(与洛同)谶纬。太和元年,知季辰之乱,江南将鼎沸,负笈将仙药东入霍山,莫所知之。
又曰:家有五岳真形图辟恶,人不能害。
又曰: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於名山,授仙经於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太遐以高跻,金石龟鹤与之等寿。念有志於将来,愍信者之无闻,垂以方法,炳然着明。浅见之徒,区区所守,甘於蓼而酣於ㄤ,知饮食过度而速病而不能节,知极情恣欲而致损,而不能割。神仙可得,安能信乎?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授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故胎育之中,己含道性,及其有识,心好其事,必遇明师而得其法,不然则不信不求,求亦不得。夫百年之寿三万馀日,幼弱则未有所知,衰迈则欢乐并废。童蒙昏老,除数十年,而险厄忧病,又相寻焉。居世之年,略销其半,人凡得寿,不过五六十,咄(丁骨切。)嗟咸尽,除哀忧昏耄,六七千日耳。顾眄己尽,况于全百年者万尾焉。谛而念之,亦无笑夏虫朝菌也。盖知道者所至悲也。
《太上太霄琅书》曰:道本无形,应感生象。大象无象,象妙难明。故见真文,结空成字。
又曰:太上真人灵宝秘文内符者,九天真王、三天真皇以授帝喾,藏於锺山北阿。夏禹治水毕,诣锺山。锺山真人以授之。禹还会稽,更撰定为二通。一通藏苗山山敢,须万年劫会乃出。一通绢写付□水洞室,须甲申期至,令与理水传伯长等。
又曰:吴王阖闾十二年正月,使龙威丈人入包山洞庭取之以出,有符而无说。又齐人乐子长授之於霍林山人韩众,乃敷演服御之方,藏於东海北阴之室。太一金液经者,按《剑经序》云:高丘子服金液水,长史书云:欲合金液,意皆是此方,今有葛洪注,是郗黄素书。又有别诀一卷,此亦太清上丹法也。
《登真隐诀》曰:杨君、许长史其书《洞房经》於小碧笺纸。又云篆书白麻纸。
又曰:八素之经,是圣君以白素之缯、八色之彩笔自书也。
《灵书经》曰:昔龙汉之年,高上大圣以紫笔书空青之林撰出妙经灵宝真文,出法度人也。
《金根经》曰:太阳金童、太阴玉女传紫书上法。
又曰:西华玉女在仙都守卫藏天隐月之经,《龙飞尺素隐诀》云:天帝君命羽仙侍郎执金案以请经。
《真诰》曰: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是太极真人赤松子撰。
又曰:华阳中玉碣文云:养存三元洞,我玉文领理八老二十四真,不眠内视,此仙之要言也。
又曰:《宝神经》,裴清虚,(裴真君也。)锦囊中书也,侍者常所带者。斐昔从紫微夫人授此书也。
又曰:玄圃北坛西瑶之上台也,天真秘文尽在其内。
又曰:九华真妃与紫微王夫人、南岳魏夫人同降,真妃坐良久,拇庶侍女发检囊中,出二卷书付杨君,一上清玉霞紫映内观隐书,一上清还晨归童日晖中玄书。此是三元八会之书。杨君既究识真字,令作隶字显之耳。道有八素真经,太上之隐书也。又有九真中经,老君之秘言也。黄书亦要长生之诀也。青要紫书,金根众文,玉清真诀,三九素言,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白简青录,紫度炎老,此皆道之经也。又有飞步七元天纲之经,粕变神法七转之经。又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太丹隐书,八禀十诀,天关三图,七星移度,九丹变化,胎精中记,九赤班符,封山隧海,金液神丹,太极隐芝,五行秘符,曲素辞诀,黄水月华,徊水玉精,水阳青英,绛树青实,琅华丹,天皇象符以合元气,白羽紫盖以游五岳,三皇内文以召天地神灵,玉金以登天极,素奏丹符以召六甲,金真玉光以映天下,八景之与游行太清,飞行之羽以超虚空。
刘向《列仙传序》曰:《列仙传》,汉光禄大夫刘向所撰也。初,武帝好方士,淮南王安亦招宾客,有枕中鸿宝之书。先是安谋叛伏诛,向父德为武帝治淮南狱,得其书。向幼而读之,以为奇。及宣帝即位,修武帝故事,向与王褒等以通博有俊才,进侍左右。向又见淮南铸金之术,上言黄金可成。上使向与典尚方铸金,费多不验,下吏当死。兄安阳成侯安民乞入国户半赎向罪,上亦奇其材,得减死论,诏为黄门侍郎,讲五经於石渠。至成帝时,向既司典籍,见上颇修神仙事,遂修上古以来及三代秦汉博彩诸技涸神仙事。
《穆天子传》曰:升昆仑之墟,以观黄帝之宫,具斋戒以祀,登舂山,即玄圃也。昆仑之山,地方二千里,有曾城九重,是谓阆风玄圃。
《山海经》云:明明昆仑,玄圃其上。穆天子勒铭於玄圃,以昭後世。天子於王母觞於瑶池之上,王母为谣白□在天,於是天子升于崦嵫,(日入处山也。)乃纪迹於崦山。
《茅盈传》曰:王母谓茅盈曰:“玉金之道,太极玄真之经,能之者皆飞行大墟。”王母命西域王总真一一解释玄真之经。又自敷演金之经,口授於盈曰:“金者,上清之华盖,阴景之内真。玉者,太上之隐玄,洞飞之宝章。得其道者,上陟□汉,宴寝太极,元始太常之言,是太宵二景隐书玉金之文章也。”又有阴阳二景内真符,与本文相随。太上法惟令授诸司命,子玉札玄挺,绿字刊金,黄蝾内曜,素书上清,与当为上卿之君,司命之任矣。然不先闻明堂玄真之道,亦未由得太宵隐书也。玄真之道,是食日月之法,炼五神之术耳。其经曰:‘太上玄玄,双神四明。玄真内映,明堂外清。吞息二晖,长生神精。上补司命,监御万灵。六华充溢,彻视黄宁。’凡四十字,太上刻於凤台南阙也。非总真弟子而不教,非司命之挺而不传也。太上真官用日霞之道,挹二景之法,使通灵致真,体生玉映,役命万神,上帝房。昔锺山真公用此玄真法耳。”王君乃将盈归西域,依承真诀,按而行之,三年之中,面生玉泽。後王君又赐盈九转还丹及方一道,立坛结盟,约不得传泄。乃遣令归,告曰:“复百年求我於南岳,将授汝仙官於吴越。”盈後得仙,居句曲山,邦人因改句曲之名为茅君之山。时茅君二弟闻盈,方信有仙矣,弃官而去,渡江求兄。相见,告二弟真诀。一十八年,道成。因使更斋戒三年,授以上道,使存明堂玄真之气。盈乃启王君,自说二弟得为地仙之法,要当授录带真极之符。王君赐玄水玉液,绛日丹芝,可授齄弟斋戒三月而服之。盈命飚车与二弟诣青州,请书名金简,又诣西城洞宫,朝见总真上宰,次南诣衡山之朱台,谒太虚赤真人,归方诸请地仙二真之策,造赤城授真变神符。又之罗霍,求华旌绣幡,又上登九宫,诣金阙之下,授圣君之书,顿首於阙下三月。於是圣君命九微太真上相王大司命高晨师青童君,使上诣太上,请朱冠使者下拜二弟於金阙下,授二弟真简而还。
又曰:神仙经黄白方二十五卷,千有馀首。然率多深微难知,其可解分明者少许耳。世人多疑此事为虚诞,与不信神仙者正同耳。余昔从郑君授九丹及金液经,因复求授黄白中经五卷。郑咀茉曾与左慈於庐江铜山中试作,皆成也。然斋洁禁忌之勤苦,与合九丹神仙药尾也。俗人多讥余好攻异端,谓余欲强通天下之不通,若方诸所得水火,岂与常水火别哉?自然之所感致,非穷理尽性,不能究其指归;非原始要终,不能得其情状。成都内史吴太文,博达多知,亦自说昔事道士李根,见根术有所成,不得其术,令百日斋戒。太史又连在官,终不能得,恒叹息,言人间不足处也。
《太真科》曰:清虚小有天王,撰三天一正法经。
《金液经》曰:太初混元皇经以陈上真绛晨,封之玉箧。至道之大,合符天图,三丹要言,太皇所纪,之秘玉堂,勿传其旨。太真玄丹经刻于清虚之堂,太皇君之宝章也。命曰紫蕊明珠之丹。开元回化,混尔而分。阴阳屡变,其道自然。玄图七转,至九而还。大黄首篇,是曰玉虚。上真保之,命曰元经。上清洞真玉经曰,太上八景章皆刻于东华仙台,不宣於世。其授帝君九阴诀,盟用素丝绛币,此日晖之誓也。其授太上结邻章,盟用碧币,此月华之誓也。
《太一帝君洞真玄经》曰:有玉女在太上六合紫房之内,侍卫太丹隐书。
《马明生内传》曰:灵宝天书,封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宫,西华玉女金晨紫童典卫之。
《玉光八景经》曰:金华之玉晨晨童侍卫玉光八景之经。
《太上黄素经》曰:凡读太丹隐书金华洞房及雌一宝章者,是能餐味玄真,触类无滞,感召太素,陟降九真,得称为三元丹法师,总领上真。
《九真中经》曰:西玄仙洞台中有《郁仪》《邻结》二经,玉简金字玉检曰青笔书三元玉检上元检。
《後大洞经》曰:西灵玉童在当寒台,侍卫《八景玉录经》。
《後圣君列纪》曰:龟母按笔,玉童结编,名曰《灵书紫文上经》。
三皇经内音曰:凡书此内音之符,以黄笔为文,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
《丰都六宫下制北帝文》曰:人之死生,玉帝刻石隐铭,以书六宫北壁,制检群凶。
又云:刻石隐文以朱书青缯三尺之,万神朝己,此玄古之道也。
又云:酆都山洞中,玉帝隐铭凡九十一言,刻石书丰都山洞天六宫北壁。六宫,万神之灵也。
又云:玉清隐书洞景金玄之章,刻石隐铭,此音发於自然之篇。九天玉章,其词幽奥,非始学凡夫所可竟通,非大帝下降,不得演究创竖也。
又《金根经》云:凡修金玄当隐铭。
《玉帝七圣玄记》曰:列名上清者,皆刻注於玄圃,得为太平之真也。故太上诰命记乎玉文,非以简札翰墨所能宣也。
《玉清隐书》曰:玄羽玉郎以《玄羽玉经》授太素三元高上玉贤之宾。
又曰:景玉童在灵景之阙,琼霞之房,侍卫上皇玉惠玉清之隐书。
卷六百七十三 道部十五
仙经下
《玉帝七圣玄记》曰:旧文有十万玉言,自非上圣,莫能意通。题昆仑之堂,北洞之源。
又曰:昆仑之室,北洞之真,源回九乙天霄,白简青录在其内也。
《本行经》曰:九都之上,金格玉书,并题得道却墅,展转劫数。
又曰:紫兰台,琼文紫字在其中。
《西极明科》曰:龟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经备足也。
又曰:玉清洞房三气金章,封于玉京紫户之内。
又曰:玉录宝章,藏紫房九户之内。《大洞雌一经》云:有玄琳玉殿五老镇,生上经藏在其中。”
又曰:四极明科,封於金阙紫台。
又曰:华耀景真经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金映粕宝台。又有三宝玄台,上清隐书秘其中。
《登真隐诀》曰:上清仙台,金书在其中;太极九玄台,碧简文在其中;玄真皇龟台明堂,玄真经在其中。
又曰:昆仑瑶台,西母之宫,所谓西瑶上台,天真秘文在其中。
《金书玉字上经》曰:西玄洞台有金书洞房经。
又曰:骨命己定於玄ト绿字,己有生名仙籍故也。
《洞玄经》曰:有始阳台,在阮乐天中,内音书在其上。
又曰:三层玉台,在九天阙之上,台上有太清宝经三百卷及真人学仙簿简目,大帝监真玉司郎典之。
又曰:瑶台者高上帝藏金玄羽章,方神隐音在其内,紫书。
《金根经》曰:凡学者勤尚苦志,则玉皇三元东华太上当遣真人授其真经,後圣众真莫不先奏金简於东华,投玉札於上清,然後得授大洞真经,而或青宫无金简之录,玉格无玄编之名,则神经亦不可得而授也。
《金根经》曰:开□凤之蕴,紫锦之囊,出紫书真诀玉篇。
《大有经》曰:帝卿执大洞真经,盛以紫玉函。
又曰:太一君执素灵洞玄大有妙经,盛以黄玉函。
又曰:大有经,金缕玉字,以明其篇。
又曰:大有妙经九真科检校秘於金藏玉匮。
《大洞雌一篇目》曰:大洞真经在九天之上,大有宫大玄灵台。
又曰:华玉堂,仙母金丹在其内,奔日月二景。
《隐文》曰:西玄山下洞台中,有郁仪结邻经也。玉屋山清虚中亦有此经也,而不备。惟太上玄宫高上台及蓬莱府北室金柱玉壁刻此,并备。
《八素经》曰:太上曰:“诸学真人而授玄清八素经,皆有太帝篇目。西华宫有玉简藻书,当为真人者,乃得此文也。”
又曰:西龟之山,玄圃之上,积石之阴,八素真经在其内。
《龟山元录》曰:龟山丹屋飞玄紫文,西母常所宝秘,其旨隐奥,自无仙名,不得眄其篇目,得者皆九天书录,名题龟山。
又曰:玉华之室,丹景玉文在其内。
《飞行羽经》曰:峨眉山金台之室,飞玄羽经秘其内。
又曰:太上飞经,藏于玉清上宫七映紫台。
《五宝经》曰:灵宝紫文,秘在九天之上太玄灵台。
又曰:神州七转舞天经,秘於紫天元台。
《三元玉检》曰:九天三关之门,九天龙书三元空洞玉检飞玄之文,刻题其内。
又曰:三玄台,玉检紫文九天真书在其内。
又曰:西沙方台,上真三元之检在其中也。
又曰:晨灯之台,飞天检文在其中,明照九天之上。
又曰:金牖台,三元玉检刻题其中。
又曰:凤生台,太真金书在其内。
《金简玉字经》曰:有洞天阳台,玉金经在其内。
《洞景金玄经》曰:自非真仙之名,帝图玉录者,不得闻见此经。得见此经者,飞仙上清。
《法轮经》曰:太上玄一真人曰:吾昔授无极太上大道君无上按逝经,道成,位加真人。此文与元始同生,包含天地,亿劫长存,自非仙录,不得妄传。
《天地纲纪经》曰:太上玉经隐书,皆盛以别笈。
《道迹经》曰:东井华林堂元洞天中,内音玉书置其上。
《大有经》曰:太玄灵台,玄都九真明科在其内。
《飞龙隐诀》曰:飞行羽经,封之峨嵋山金台室。
《道学传》曰:洞室中有金城玉屋,真文所在。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曰:太上宫高上台,有太上玉晨郁仪奔日赤玉文,及太上玉宠噌邻奔月黄景玉章,此二经刻以玉简金字。
《内音玉字经》曰:内音,封於南河洞室石匮之中。
《五符经》曰:九天灵书,封於石匮。
《玉诀经》曰:南圃丹霍之河,三元洞室,封题玉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