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寿万年历 - 第 9 页/共 21 页

太初庚戌五十刻    大衍癸卯七十二刻纪元癸卯五十七刻   授时癸卯七十四刻   大綂甲辰四刻     新法癸卯七十三刻右太初后天七日大綂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开元十年壬戌嵗十一月癸酉景长【见元志】   太初庚辰五十刻    大衍癸酉四十九刻纪元癸酉三十一刻   授时癸酉四十六刻大綂癸酉七十四刻   新法癸酉四十七刻右太初后天七日余与天合   开元十一年癸亥嵗十一月戊寅景长【见元志】   太初乙酉七十五刻   大衍戊寅七十四刻纪元戊寅五十五刻   授时戊寅七十刻大綂戊寅九十八刻   新法戊寅七十一刻右太初后天七日余与天合   开元十二年甲子嵗十一月癸未景长【见元志】   太初辛卯空刻     大衍癸未九十八刻   纪元癸未八十刻    授时癸未九十五刻大綂甲申二十三刻   新法癸未九十六刻右太初后天八日大綂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宋景德四年丁未嵗十一月戊辰日冬至【见元志】太初丙子七十五刻   大衍戊辰十五刻纪元丁卯七十四刻   授时丁卯八十刻大綂丁卯八十五刻   新法丁卯七十九刻右太初后天八日大衍与天合余皆先天一日元志授时厯议云自宋以来测景验气者凡十七事其景德丁未嵗戊辰日南至綂天授时皆得丁卯是先一日嘉泰癸亥嵗甲戌日南至綂天授时皆得乙亥是后一日一失之先一失之后若曲变其率以従景德则其余十六事多后天若从嘉泰则其余十六事多先天以此理推之非厯不合也盖类其同则知其中辨其异则知其变已下二条放此   皇祐元年己丑嵗十一月十九日戊申景长【见宋志】太初丁巳二十五刻   大衍戊申四十二刻纪元丁未九十七刻   授时丁未九十九刻   大綂戊申四刻     新法丁未九十九刻右太初后天九日大衍大綂与天合余皆先天一日   皇祐二年庚寅嵗五月二十五日辛亥景短【见宋志】太初乙未八十七刻   大衍辛亥四刻   纪元庚戌六十刻    授时庚戌六十一刻大綂庚戌六十六刻   新法庚戌六十一刻右太初后天八日大衍与天合余皆先天一日   是年十一月三十日癸丑景长【见宋志】   太初壬戌五十刻    大衍癸丑六十六刻纪元癸丑二十二刻   授时癸丑二十三刻大綂癸丑二十八刻   新法癸丑二十三刻右太初后天九日余与天合   皇祐四年壬辰嵗五月十七日辛酉景短【见宋志】太初庚午三十七刻   大衍辛酉五十三刻   纪元辛酉八刻     授时辛酉十刻   大綂辛酉十四刻    新法辛酉十刻   右太初后天九日余与天合   元丰六年癸亥嵗十一月丙午景长【见元志】   太初乙卯七十五刻   大衍丙午七十三刻纪元丙午二十六刻   授时丙午二十六刻大綂丙午二十八刻   新法丙午二十五刻右太初后天九日余与天合   元丰七年甲子嵗十一月辛亥景长【见元志】   太初辛酉空刻     大衍辛亥九十七刻   纪元辛亥五十刻    授时辛亥五十一刻大綂辛亥五十三刻   新法辛亥四十九刻右太初后天十日余与天合   元祐三年戊辰嵗十一月壬申景长【见元志】   太初壬午空刻     大衍壬申九十五刻纪元壬申四十八刻   授时壬申四十八刻   大綂壬申五十刻    新法壬申四十六刻右太初后天十日余与天合   元祐四年己巳嵗十一月丁丑景长【见元志】   太初丁亥二十五刻   太衍戊寅十九刻纪元丁丑七十二刻   授时丁丑七十二刻大綂丁丑七十四刻   新法丁丑七十一刻右太初后天十日大衍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元祐五年庚午嵗十一月壬午冬至   太初壬辰五十刻    大衍癸未四十四刻纪元壬午九十六刻   授时壬午九十六刻大綂壬午九十八刻   新法壬午九十五刻右太初后天十日大衍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元祐七年壬申嵗十一月癸巳冬至【见元志】   太初癸卯空刻     大衍癸巳九十二刻纪元癸巳四十五刻   授时癸巳四十五刻大綂癸巳四十七刻   新法癸巳四十三刻右太初后天十日余与天合   元符元年戊寅嵗十一月甲子冬至【见元志】   太初甲戌五十刻    大衍乙丑三十九刻纪元甲子九十一刻   授时甲子九十刻大綂甲子九十二刻   新法甲子八十九刻右太初后天十日大衍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崇宁三年甲申嵗十一月丙申冬至【见元志】   太初丙午空刻     大衍丙申八十六刻纪元丙申三十七刻   授时丙申三十六刻大綂丙申三十八刻   新法丙申三十五刻右太初后天十日余与天合   崇宁四年乙酉嵗十一月辛丑冬至【见元志】   太初辛亥二十五刻   大衍壬寅十刻   纪元辛丑六十二刻   授时辛丑六十刻大綂辛丑六十二刻   新法辛丑五十九刻右太初后天十日大衍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绍熙二年辛亥嵗十一月壬申冬至【见元志】   太初壬午七十五刻   大衍癸酉十二刻纪元壬申五十七刻   授时壬申四十七刻大綂壬申四十七刻   新法壬申四十七刻右太初后天十日大衍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绍熙四年癸丑嵗十一月十九日壬午景长【见宋志】太初癸巳二十五刻   大衍癸未六十一刻   纪元癸未六刻     授时壬午九十六刻大綂壬午九十六刻   新法壬午九十五刻右太初后天十一日大衍纪元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庆元三年丁巳嵗十一月癸卯日南至【见元志】   太初甲寅二十五刻   大衍甲辰五十九刻   纪元甲辰三刻     授时癸卯九十三刻大綂癸卯九十三刻   新法癸卯九十二刻右大初后天十一日大衍纪元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嘉泰三年癸亥嵗十一月甲戌日南至【见元志】   太初乙酉七十五刻   大衍丙子五刻   纪元乙亥四十九刻   授时乙亥三十八刻大綂乙亥三十八刻   新法乙亥三十八刻右太初后天十一日大衍后天二日余皆后天一日   嘉定五年壬申嵗十一月壬戌日南至【见元志】   太初癸酉空刻     大衍癸亥二十五刻纪元壬戌六十八刻   授时壬戌五十七刻大綂壬戌五十七刻   新法壬戌五十六刻右太初后天十一日大衍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绍定三年庚寅嵗十一月丙申日南至【见元志】   太初丁未五十刻    大衍丁酉六十五刻   纪元丁酉七刻     授时丙申九十三刻大綂丙申九十三刻   新法丙申九十三刻右太初后天十一日大衍纪元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淳祐十年庚戌嵗十一月辛巳日南至【见元志】   太初壬辰五十刻    大衍壬午五十四刻纪元辛巳九十四刻   授时辛巳七十八刻大綂辛巳七十八刻   新法辛巳七十八刻右太初后天十一日大衍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嵗十一月癸卯日辰初三刻冬至【见元志】   太初甲寅二十五刻   大衍甲辰十四刻纪元癸卯五十二刻   授时癸卯三十三刻大綂癸卯三十三刻   新法癸卯三十三刻右太初后天十一日大衍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至元十五年戊寅嵗五月乙巳日亥正三刻夏至【见元志】   太初丙辰八十七刻   大衍丙午七十六刻   纪元丙午十四刻    授时乙巳九十五刻大綂乙巳九十五刻   新法乙巳九十五刻右太初后天十一日大衍纪元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是年十一月戊申日未初三刻冬至【见元志】   太初己未五十刻    大衍己酉三十八刻纪元戊申七十六刻   授时戊申五十七刻大綂戊申五十七刻   新法戊申五十七刻右太初后天十一日大衍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至元十六年己卯嵗五月辛亥日寅正二刻夏至【见元志】   太初壬戌十二刻    大衍壬子一刻   纪元辛亥三十九刻   授时辛亥十九刻   大綂辛亥十九刻    新法辛亥十九刻右太初后天十一日大衍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是年十一月癸丑日戌初二刻冬至【见元志】   太初甲子七十五刻   大衍甲寅六十三刻   纪元甲寅一刻     授时癸丑八十一刻大綂癸丑八十一刻   新法癸丑八十一刻右太初后天十一日大衍纪元后天一日余与天合   至元十七年庚辰嵗十一月己未日丑初一刻冬至【见元志】   太初庚午空刻     大衍己未八十七刻纪元己未二十五刻   授时己未六刻   大綂已未六刻     新法己未六刻   右太初后天十一日余与天合   圣朝洪武十六年癸亥嵗十一月己未日冬至【见大学衍义补】   太初庚午七十五刻   大衍庚申五刻   纪元己未三十四刻   授时己未二刻   大綂己未三刻     新法己未二刻   右太初后天十一日大衍后天一日余与天合史官所记二至晷景凡六十条以太初等五厯及新法考之太初合者仅二后天五日至十一日者凡五十八大衍合者三十六先一日者六后一日者十七后二日者一纪元合者四十二先一日者十后一日者八授时合者四十八先一日者十后一日者二大綂合者四十二先一日者三后一日者十三后三日者二新法合者比授时多一事其不合者比授时少一事夫以此观之则太初最疎固无足取大衍纪元非见用者亦不必论其授时厯不合者十二而先者多至于十后者仅二盖减分太多未得其宜也将来气朔皆失之先矣大綂厯不合者十八而先一日者仅三后一日者多至十三后三日者二盖由嵗余一定而无加减故也夫后者多而先者少今虽未觉其失恐将来气朔浸失之后矣新法不合者十一比授时时为少合者四十九视授时为多盖密于授时矣其不与天合者非不合也前人有云类其同则知其中辨其异则知其变先后相戾者不可得兼也若曲变其法以改先者则后者愈后以改后者则先者益先徒令合者皆不合矣今乃折取中数不执一偏则先后二者虽不尽合而其相去亦皆不远凡相合者各得中平之率矣   附录二十条   万厯二十四年丙申嵗五月夏至   大綂癸巳六刻     新法壬辰九十八刻授时壬辰九十七刻   二十八年庚子嵗五月夏至   大綂甲寅三刻    新法癸丑九十四刻授时癸丑九十四刻   三十二年甲辰嵗五月夏至   大綂乙亥初刻    新法甲戌九十一刻授时甲戌九十一刻   三十八年庚戌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己酉八刻    新法戊申九十八刻授时戊申九十八刻   四十二年甲寅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庚午五刻     新法己巳九十五刻授时己巳九十五刻   四十六年戊午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辛卯二刻     新法庚寅九十二刻授时庚寅九十二刻   五十三年乙丑嵗五月夏至   大綂乙丑十刻     新法甲子九十九刻授时甲子九十九刻   五十七年己巳嵗五月夏至   大綂丙戌七刻     新法乙酉九十六刻授时乙酉九十六刻   六十一年癸酉嵗五月夏至   大綂丁未四刻     新法丙午九十三刻授时丙午九十三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