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文献汇编 - 第 280 页/共 368 页

“惜哉!好事之人,捏造仙家传,以富、贵、贫、贱、老、幼、男、女八个个字装做八人之名,谓之八仙,欺哄世间愚夫愚妇。良可悲也!又有人说是: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蓝采和、铁拐李、韩相子、麻仙姑等八人,共为八仙。然查书籍所载,此八人行实,生於唐朝之时,有生有死,何得谓神仙耶?哀哉!人之本性,爱生恶死,误信此讹传耳,岂有真八仙哉?” 第五十四节 论张天师 客曰:“天师之符法,能辟邪魔,你奉教人不用,何故?” 一、天师的由来 曰:“当知天师之来历行为。若人知之,必定不信。 张道陵为天师之祖 “考查鉴史,天师之祖,乃张道陵,以张良为八世之祖,习老君之教,炼丹书符,建醮祷神,驱魔捉鬼,当时少人信服。 唐明皇封张虚靖为天师 “至唐朝明皇帝时,有张虚靖,以妖术哄明皇能得寿之法。明皇被其迷惑,封为天师。然明皇亦不过七八十岁而死,何曾有长寿之效? 宋徽宗赐张乾耀为天师 “又至宋朝时,有张乾耀,巧言媚上,徽宗赐其世袭。为此,後世代代称为天师。 二、尊天师者并无福报 “历代皆尊之为师,未闻有福利之报,反得奇怪之祸。天师自夸有灵,然徽宗丧国之日,天师为何不以符法而救之? 三、天师驱魔是以魔驱魔 “天师驱魔鬼之事,史闻其名,未见其实,今竟有受惑者,大约均是乡内愚民,难分真假,妄传天师有驱魔之能,岂理之可信乎?设或有之,亦不过借大魔之力而驱小魔耳。当知邪魔之中,有发命者,有受命者。上下相合,千方百计害人,故往往借天师之邪法,显驱魔之效,使人信服天师,背弃天主,以受永罚。 四、唯天主有驱魔之能 哀哉!凡真能驱魔者,必是倚天主之能。若不倚天主之能,人断无驱魔的能力。天师既不信天主,焉能得驱魔鬼之真能乎?不过惑世诬民而已。” 第五十五节 论长斋或密密教 客曰:“今人多有终身不食荤辛并禽兽之肉,为图来生之报。你奉教人亦守斋期,不知意思相同否?” 一、天主教守斋为事奉上帝 曰:“我等奉教人守斋之意,与吃长斋者之意大不相同。我等守斋,原为克苦肉身,清心寡欲,以为诚心奉事天主。如孟子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亦可以事上帝。’此乃守斋之正意。 二、密密教守斋望来世富贵 “今日吃长斋者,不是别的,就是好事者另立一门户,称为密密教,後改谓无为教,又改谓大乘教。念佛经戒杀牲,讲轮回。望来生富贵功名。教中善题诗句者,就谓他的道能传教授徒。 三、密密教的来历 “查其来历,乃广东乐昌县宏忍大师起首。後有涿州范阳卢慧宁亲到乐昌从宏忍为师。一日忍令众题诗,一徒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打扫,莫待惹尘埃。’慧能藉口占成,略改数字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待惹尘埃?’如是,宏忍谓慧宁得道矣,令其各方传教。私授衣钵为凭据,令其逃往别处,以免他徒知之,必有争夺。传教者称之曰‘老官’。 四、密密教的规矩 密传密语 “教中规矩,凡要进教者,必先献礼物,以为入门拜师之贽。有几句密语,父不得传子,夫不得传妻,必须老官亲口传之:一身心向念弥陀,不要流落下界多。专心念佛归家路,畨身跳出生死窝。凡在教者,皆知此语。 入门献礼 “又分十一部职。礼物多者,居高职;礼物少者,居卑职。若子献礼更多,则居父上;若妻献礼更多,则在夫前。如此奸贪,难以枚举。 戒杀念佛 “论其意思,不过两条:第一,不敢杀牲。就是怕今生吃肉四两,来世要还肉半斤。第二,常念佛经。望死後往西方乐土,又为来生富贵功名。老官用此避害图利之妄诞,不独欺哄愚夫愚妇,且多有读书之人,亦入其罗网矣。哀哉!哀哉!” 第五十六节 论斋肉不斋蛋,又不禁水族等物 客曰:“奉教之人守斋独不食禽兽之肉。然不禁食水族、猪膏鸡蛋等物,此是何故?” 一、斋以清心寡欲为要 “夫斋之为言斋也,故守斋原以清心寡欲为要,并不在食肉与不食肉之说也。 二、戒禽兽肉以克私欲 “吾人所以不食者,因禽兽肉味浓厚,能助人气血壮旺。身强壮,则私欲必重;私欲重,不足以云斋也。故欲克制私欲者,必当戒禽兽肉。 三、水族因助血气有限而可食 “然吾教所以不禁水族等物者,因水族等物之味薄,虽能养人,助人气血有限,故不禁。且吾教中规矩法度,有时可免。 四、斋日不大宴嘉殽即可 “至论正经斋规,原本禁食猪膏、鸡蛋等物。然所以禁肉而不禁油者,不过于是日不敢大宴嘉殽之说,故准教中人食之。若概禁之,即与释道同入于吃斋把素之谬,且非斋之正意也,故不禁。” 第五十七节 论何故圣教不许娶妾 客曰:“天主十诫第四端,令人孝敬父母,乃理之当然。惟第六端,禁人娶妾,无乃太过乎?若无子者不能娶妾,将不绝其後乎?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後为大。’所以无子者,不娶妾生子,难逃不孝之罪。” 一、一夫一妇是天主定命 曰:“一夫一妇,乃天主之定命。只看天主造人之初,独造一男一女配为夫妇。传生人类;未造一男二女、一女二男。所以一夫一妻为上主之定命,人不得随意而改之。 二、不可因孝道而娶妾 “若论孝道之说,男女均平。妻无子,夫能另娶一妾,生子以全孝道。若夫无子,妻可另谋别夫生子,以全孝道。可乎?不可乎?夫一女不得配二男,则一男亦不得配二女明矣。 三、天主掌管生子之权 “再者,有子无子,皆天主之命,人不可强求。 四、孟子之言正解 “若‘不孝有三,无後为大。’孟氏所言,不过为舜王推辞之意。盖舜娶尧王之女,先未告明父母而娶之。 五、无后非不孝 “然孟子亦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并未言及无後为不孝也。 六、圣贤伯夷叔齐皆无后 “考古书内有云:‘伯夷叔齐,二人皆无後嗣。’孔子称之为圣贤,尔将何以解之? 七、妻妾满屋未必得子 “且人之行为,有正有偏。妻为正配,妾为偏房。娶妾生子以全孝道,譬如妾又不生,尔将何以解之?故常富豪之家,妻妾满庭,终身未得子者多矣。而贫穷之人,一夫一妻,子孙反多。你又将何以解之? 八、娶妾之害不可胜言 “况娶妾之害,不可胜言。夫妻必多反目,妻妾必多妒心。或妾生子女,妻竟毒害者有之;或妻不能容妾,杀妾者有之;或妾得宠,毒死妻者有之;或妻妾俱有子女,各自护爱,致子女终身仇恨者有之。以致一家不睦,上下不和。实系刀剑伏于床帏,而不知悟。 九、娶妾是好色淫行 “哀哉!好淫之人,不顾家庭之害,只图本身目前之乐,故借无後为不孝之言,以饰其好色之心。何不想,淫为万恶之首。淫者不孝,孝者不淫。一妇有二夫,必称为娼妓。一夫有二妇,你将何以称之?我是以剖心沥血,切痛以告之云尔。” 第五十八节 论为何教内多女守贞不嫁 客曰:“天主圣教,严禁娶妾。实属正理,无容致。试问奉教之女,多有终身不嫁者,何故?盖天主生人,有男有女,定以婚配之礼,原为传生人类。今终身不嫁,岂不与天主生人之意相反乎?若普地之女齐不出嫁,百年之後人类尽绝矣。” 一、人类不会因守贞而终绝 曰:“你说普世之女皆守贞洁,人类将绝。若论此一端,不必烦你分外劳心。当知守贞非容易之事,若非高志烈性之女,不能克己保身贞洁到死。你虽劝一百女守贞,犹恐难得一女从之。何烦尊驾辗转焦思,怕人类将绝矣。 二、不婚不娶以成贞德 “你要知天地之间,有灵性之物分为三等:上等为使神,中等为人类,下等为禽兽。匹配传生之事,非独人类有之,但禽兽、鱼虫莫不皆然。惟有使神在天,常在天主左右,不婚不娶。所以烈性守贞之人,轻世俗,苦本身,专事天主,不独超过夫妇,且能像似使神。 三、贞德乃大德之徵 “何不想外教之女,受聘未嫁,其夫夭亡,过门守节者,以致终身人人嘉之。皇上旌表竖坊,显扬贞德之美。即此可见,贞德乃大德之徵,实系人所难,故立牌坊,为流芳百世,而使他人法之。所以自古至今,常见贞洁之牌坊,未见夫妇牌坊。从此辩来,谁贵谁贱,黑白分明。 四、天主乐人有贞德 “若说守贞不嫁,相反天主生人之意,尔实未得其旨耳。何也?天主至乐人有夫妇之道,未尝不乐人有贞洁之德。故有此德者,伦类中不过千万中之一二耳,尔何视为易易,而恐人类之绝乎?” 第五十九节 论为何传道之人离家不事父母 客曰:“你等传教先生,劝人上敬天主,下敬父母,其意虽美,然自未尽善者。何也?你等离乡出外,抛异弃双亲,生不能奉养,死不能安葬。如此言行不符,何以教他人乎?盖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你等不遵孔子之言,又何以抱道训世?恐怀此疑者,非我一人。若能启开茅塞,不独开我一人之疑;即群疑,亦可释矣。” 一、传道人离家不事父母释疑 曰:“要解此疑,我先略提数端以醒之。 孝敬人类之父母 “第一,当知父母有两样。有生我之父母,有造我之父母。故天主为造天下人类之父母。生身父母,既当孝敬。而生养、保存我们之父母,岂不孝敬乎? 救世人之灵魂 “既天主为吾人之公父,则天下万民为吾人之弟兄可知矣。如今世人患难将危,有肉身之难,有灵魂之难。肉身之难虽大,不过百年而已。然灵魂的难此时不救,必至於永远无穷。 离家救人之喻 “今比方你常在家庭奉事父母,你兄弟往外贸易。若你闻知,兄弟在外偶遭大患,你必暂辞父母往救兄弟。若你闻知而不往救,说你在家服事父母。如此,众人不但不称你为孝,反谓你为不孝之人矣。 别父母以救世人 “今我等以天主为大父,以天下为一家,以万民为弟兄。今见众人沉于异端,迷于邪说,埋没良心,背弃真主,或以佛老为宗,或以玉皇为主,生为邪魔之奴,死受地狱永远万苦,何忍坐视而不救乎?况吾父母,已遵圣教,守诫敬主,身後必得天堂真福。我等今暂别父母而援兄弟沉溺,且谁曰不可? 禹王亦曾离家救民 “试观上古禹王,治水为救民患,八年之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後人不以为怪,反称为圣王。然当时禹王之世,人心纯朴,无异端邪术,禹王尚且汲汲皇皇,弃家不顾,以救下民之灾。况今日之灾,非昔日之灾可比。何也?人性倾颓,风俗败浇,邪说浸淫。倘禹王在世,不独八年不归,必终身救民而不忍归也。 二、传道人传道之规 “第二,若父母只生一独子,圣教会必不准其修道读书以化人。倘要修道,必先安置父母养老终身之需,或托亲友照顾神形之务,终可矣安心无虑。此正可谓上安下全矣。 三、离家传道胜于在家不孝 “第三,尝见多人,终身不离父母,然不听其正命,不受其善训,竟行凶作歹,无所不为。不为父母乐,反为父母忧,则依依膝下奚益矣。尔等不以彼为责,何反以我为怪乎?且我等虽离父母,远游在外。然游必有方,亦常有音来往,解其忧,慰其望。如是之人,你称为不孝,则世间无一孝子矣。你今不详义理,以孝为逆,以逆为孝,岂非是非之颠倒乎?” 第六十节 论传教士不婚的好处 一、惟道是忧 曰:“主教、司铎之所以不婚者,非异人所能为也。以道德为己任,以世俗为心忧,以人心为自虑。际此世衰道微,异端迭起,而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者,自不忍伦类之沉溺而袖手旁观也。故日昃不遑,恐颓风之莫挽;辛勤是惕,忧败俗之难回。兢兢乎,惟道是忧。何必拘拘乎,室家之是念也。 二、全道失家 “且今之时势,日趋于下,较昔孔子之时,倍难拯救。若必全其家,即难以全其道;若欲全其道,必难以全其家。全其家,不过一家之美;全其道,即为天下之福。有心救世者,宁全家乎?宁全天下乎?此不婚之一说也。 三、绝己正婚之乐以劝人 “再者,既欲正人,必先正己。譬如贪财,人心之易溺也;食色,人性之自然也。欲劝人不取非义之财,必先自绝己应得之财,而後他人可劝;欲禁人不图邪淫之乐,必先绝己正婚之乐,而後他人邪淫之乐可禁。此不婚之二说也。 四、绝女色以祀上帝 “况主教、司铎日祀上主,必宜形神清洁,焉可近女色以污之乎? 五、传道士无绝嗣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