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德新编 - 第 2 页/共 5 页
曲士所见大槩颇同,或观像貌而争论【二字去声】,或闻言语而争论,或临文字而争论。三者皆虚妄矣。不到真实之处,真实之处无可争论,此理尤难和会,湏得有自然智、入无师觉,始可为愚莫逆之交。
教文中有语云:“鞭心入里”。愚爱此四字,有如荘子所说“鞭羊着羣”之意。彼以养生而设喻,此以入道而为言,摄念归真,其法当尔。
学世间法致人伦钦服者,其道浅;人伦不知者,其道深。学世间法致鬼神钦服者,其道浅;鬼神不知者,其道深。
《论语》云:“君子忧道不忧贫”。愚以为何必患于贫?贫乃士之常也。是以贤人,人不堪其忧而独忘忧,道则湏求道乃理之善者也。是以圣人,人谓无所得,自谓有得。
见天机者必因根夲智、自然智,成妙道者湏得法,忍力胜定力,此语至当,真学乃知。
三教利益,大约体同,不必湏归局分,妄称彼我。愚于保身之要,甞究嵇康《养生论》,此乃儒家之文也,非求术于錬丹道侣。又于清心之要,甞究李翱《复性书》,此亦儒家之文也,非传法于拥毳禅师,茍未该明,则多滞固。
道则湏臾而不离,静则刹那而可贵。仁则造次颠沛必于是。古圣贤之言,意何如哉?噫!学道、习静、修仁,此三者安可怠忽?
唯道可信。观錬薫修,入无有之郷,吾其逍遥;到自得之场,吾其优游。知我者谓我驯柔,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气未判,万物未生,名曰混沌;一念不动,万縁不起,名曰禅那。故湏达夲识先,方可栖真入道。
学多増智,定胜成功,至理所归,此言居最。
素王及隐君子之书,多渉外事,明在世智,而在人言意之内。古先生之书,多渉内事,明出世智,而出人言意之外。此二者,亦可见其圣神分限。
夫歆然之欲,■〈忄敝〉然之忿,隐然之忧,皆逆道,心于道为损;翛然自得,怡然自适,恬然自息,皆顺道,心于道为益。去彼取此,服之无斁。
《酉阳杂爼》中有辞句,题曰“闲中好”,其第一首云:“闲中好,尽日松为侣,此趣人不知,轻风度僧语。”愚因拟之,别作一首,名曰“静中好”,其辞云:“静中好,冥心归宴寂,斋已不虚吟,静是真消息。”
学而成道,始终四法,闲、静、寂、照是也。先以智断一切事,皆空尽拨去外,方得身心闲,闲而后能静,世间境界可得而言也,可得而至也。寂与照,出世间境界,不可得而言也,不可得而至也。至而当自知,言之不能及。
具信根之人,先有信心后有深心,所以于道弥近。不具信根之人,先有戏论,后有争论【二字并去声】,所以于道弥逺,顺违向背,其理如此。
民之行法【行音徳行之行】,刚柔以合理,勤俭以足用,止于此而备矣,可以为良民。施之于士,士有百行,亦宜包此,可以为良士也。
法相之学,习气未巳,若论至当,唯有穷理尽性以为观,澄神定灵以为止。二者足矣,
旧说云:凡言合圣道,信有之矣。俗语云:言多伤行,食饱伤心。愚知此意,从正经根夲中来,变雅成俗耳。《周易》頥卦象曰:“君子以慎言语,莭饮食。”此是根夲之言也。
荘子云:“嗜欲深者天机浅。”愚因别立一句以拟之,云:“障碍多者道眼丧。”
一真夲无,自无而有,有万灵,分万类;一心夲静,自静而动,有万念,成万事,还源返夲,谓之妙一。
愚甞自省尚有微细劳扰之事焉,目有观书究理之劳,心有立言助化之扰,此二者,在无为法中为动相,在有为法中为善縁,盖由积习而然,未能顿除者也。
愚详观字之法有其二焉:观照之观【去声并同】,此乃烛理之妙智,学法者用,必居先观想之,观此,乃小根之权术,结想为化,只会三归一之阶渐耳。上根大达者,不必用之也。道家者流,多存想成物,过当则入邪,皆属有为之法,愚所不取。
天地间有形而无灵者,有灵而有形者,统而言之曰:万物也灵之又灵,而形肖天地者,谓之人伦,人伦赋象者,无邉无数,其中有英、妙二识焉。英识者秀出人伦,有处世之识而入于尘,已不可多得,而妙识者,又秀出英识,有出世之识而入于神,尤不可多得也。
世间法妄生分别种种名相,若以实际照之,都是一大虚妄。作是观者,名为达观。
人伦大槩之理应縁而生,随类而化,触境有恶欲【恶字音污】,系情有忧喜。若以道眼谛观,斯皆真性之尘垢也。
诗云:“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愚以为:诚哉是言也夫!兄弟虽亲,或有阋墙寻戈之衅;朋友虽踈,或有同方莫逆之契,而况以至真之道相知者,其可忽之乎?
荘生有言云:“死生为昼夜。”愚因独断其事云:昼夜虽殊,都在十二时之数也;死生虽殊,都在三世之数也。常昼不夜,必无此理;长生不死,其可得乎?是故达人混然一致。
人无古今,不可荣,不可陋;性有智愚,□□有,可移如此,相知□难深【此章疑有缺文】。
古人戒筮数占梦,不许无疑而问卜。愚达此旨,盖縁习性过多,一则入邪见,一则稔贪心也。
观恶徳,当如恶物而去之;观美徳,当如美物而取之,此乃己之美利也,而多不然,岂非厯劫以来,习成颠倒之想乎?
晋陶侃在荆州日,无事輙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荅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其事。”又常语人曰:“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愚详侃之志力精勤,而能建功名、升爵位有之矣,此乃世间之事,可思议耳。若有人移其志力以求出世之事,此不可得而思议也。
汉桓谭欲借班嗣荘子之书,嗣不许而报云:“吾子既系恋于世教矣,何用夫道?”晋陶侃又谓“荘子非先王之法言”。夫陶、班二贤,所见不同,盖其适用有伦类致,意有分限,未可轻议其取舍。愚能唯变所适,无可无不可。
《坐忘论》云:“旧縁渐断,新縁莫结。”愚谓学道之士,固当然也,犹以为该明未尽耳。夫累身新縁,则宜勿结,结之则尘劳覊绁;入道新縁,岂宜勿结?勿结则胜因断絶,二者不同,在乎区别。
唐贤文章,有状其法门之语者,精集殊絶,愚甞耽味乆之。因而比喻夫古圣经论,有如具陈品物,唐贤文章,有如用其品物,造为珎膳,得而食之,不亦幸乎哉?
愚老矣,日进妙道,唯守二法,可以足用,存灵明之心,期乎长不昧;习安住之心,期乎永不动。此外世故变移,物情差别,自古而然,不能顾问之也。
俗语云:匹上不足,匹下有余。愚详此语,亦是变雅成俗耳。其根夲出于晋张华《鹪鹩赋》,赋中有语云:“阴阳陶烝,万品一区;巨细舛错,种繁类殊。鹪螟巢于蚊睫,大鹏弥乎天隅,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普天壌以遐观,吾又安知其大小之所如?”
《论语》所云子絶四,愚因推而演之,明其大槩:夫毋意、毋我,谓其以道为度,无纵越逸之情也;毋固、毋必,谓其唯变所适,以备周圆之智也。茍有执其旧语,斯则名为竖儒。
汉班嗣有言:“荘子独师友于造化。”噫!愚未能然,但师友古圣贤尔。每览前言往行,布在方策之善者,窃忻慕之,而克己践履,兾少分焉,不求名,不求福,庶乎内无深愧而已。
夫隠君子之道,淡乎无味,古先王之法,妙而难思。愚于无味而得味,难思而能思,所以三径就荒,絶来宾之迎送;九阳奋发,不驾言而出逰,恬然块居,怡然自适。
世间之法,顺理而动,鲜不成,逆理而动,鲜不败。出世之法,顺理而动则符会,逆理而动则违碍。此直言大槩尔。凡诸委细,智者详而行之。
昔孔墨车不停轨、驾不俟旦,力行化导,不求名利,为立名教。今老先生手不释卷,笔不停缀,多所采述,亦不求荣利,为明心法,自用自知,有如此者。
人或气之逆滞服名药以攻之有时觉药力之胜其气消融而和畅也人或情之欎结原至理以发之有时觉理道之胜其情开释而恬愉也学人渐修之法固当如是
夫陆行縁崖谷,同途者视险易,而醉不如醒;水行冒风波,同舟者共安危,而醒不如醉。智人处世也,外释利,内忘忧,当思此法。醉坠者身不伤,比夫専气致柔,此则为假也;病忘者心不乱,比夫坐忘遗照,此亦为假也。假犹若是,而况真乎?
《文中子》有言曰:“通变之谓道,执方之谓器。”又曰:“通其变天下无弊法矣,执其方天下无善教矣。”愚以为通其变者,周万物之大智也;执其方者,守一隅之小智也。故先生以通字为名,愚知其才与智、名与迹咸相应也。
《文中子》中说云:子读《无鬼论》,乃曰“未能知人焉知鬼”?愚详此言,有以见此书叶得中之说,不以无鬼为然者恐违。《系辞》有云:“知鬼神之情状”,且必知晋阮瞻着论而亲经鬼,证其论不胜,若执以为无,是令人入断灭之见,又不言有者,恐渉《论语》语怪之事,令人起幻惑之心。此颇与孔圣意同。先生儒宗之宏达者,后人发言肆意,岂能出先生之域?
愚有所得,甞试陈之。老子云:“知足不辱”,荘子云“佚我以老”,言念克谐式符乆祷,日省已往之非,驯致未来之道,自天授之永以为寳。
鋭智钩深以穷理,渐见理多而有余,冺相归真以尽性,未到性空而无余,若到性空,其道成矣。
事有二如意,人多愿外如意,罕有愿内如意,此理可以智取,不可以言及。
究观万化不测者,灵灵而,形形而,情情而,声声而,名觉而,唯识者混而为一觉,而唯智者莫之与京,至凝至融,其道大成。
愚今于儒书经史中两处,各取四字一句以为精修胜进之法。《周易》文字中取“闲邪存诚”四字,《后汉书》文字中取“清心释累”四字,依言入理,可以足用矣。智者详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