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 - 第 79 页/共 192 页
一曰禁抢夺。 饥民抢夺。止于食物。犹曰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也。至抢夺非止食物。则其情亦难恕矣。若一概纵容。势将为窃为盗。而向来为窃盗之人。难保不混入饥。掠取财物。是宜不时巡察。如乡城之间。有白昼任意肆抢者。即照例究处。惩一警百。亦荒政之所不得已也。
一曰资回。 向例春初耕种之时。有愿归本乡者。即资送回籍。顾资送之例。不皆有益。而间或滋獘。有已去而复来者。有去东而适西者。若必拘定成例。转多混冒虚糜。于灾黎无益。是以乾隆二十八年 上谕。流民故乡既无生计四出佣趁即揆之古人无常职转移执事之条未始不可俾之并生并育又何至束缚驰骤强以势所不能朕以为与其资送无实济不如加赈济之期俾民获实惠之为愈也。然法贵因时。道在变通。故光绪四年。我 皇上又有将各处饥民妥为资遣回籍之 谕。盖时而移民就粟。时而移粟就民。总期于实惠及民而已。
一曰给种。 食为民天。小民终岁所仰。全在及时耕种。饥馑之后。颗粒不存。纵有田可耕。而无粮可种。坐误耕期。盖所在多有。地方官宜遵历年 谕旨将州县所存仓谷。酌给籽种。俾资耕作。或劝富有力者。于本图内贷给。俟秋成之时。许其加利收还。查种谷一石。可得新谷一二十石。借者虽出息。仍获利十倍。两益之道也。
一曰兴工。 救荒之策。莫善于以工代赈。如开渠筑堤修葺城垣等事。酌量举行。令小民得力役之资。为餬口之计。其不能赴工之老弱残疾者。仍给以口食。至民间土木应兴各工。亦宜劝令及时修举。彼此两有裨益。
一曰清庶狱。 东海杀孝妇。大旱三年。地方大饥。得非由于冤狱莫伸耶。不然。或承审案件。任意积压。以致拖累无辜。上干天和。急宜及时分别清理。除罪重者戒狱卒无得凌虐。仍依限讯结外。其稍轻者。或令人取保。或交人看守。若审系无干之人。立即释放。以消戾气而召甘和。
一曰赎罪。 除罪大恶极外。虽重罪准其纳赎。盖粟者。饥民所仰以为命也。犯者能出多粟以救饥。是所戕者止一人之命。而所活者且百十人之命。罪足相抵。 朝廷纳其粟以赈饥。是因恤千百人之命。曲以全一人之命。法亦非枉。权中有经。夫岂汉之入粟赎罪。所可同日语哉。虽永着为令可也。其章程拟即照吕刑酌定每锾折谷若干。
一曰弛禁。 饥馑洊臻之时。流离满道。乃有宴会为乐。及搭台演戏者。于心何安。周礼十二荒政聚万民。九曰蕃乐。注云。闭止乐奏也。此等自应严加禁止。惟工作力役之人。仰食于此者甚众。若一概禁止。不愈绝其生路乎。昔范仲淹守杭。值岁大祲。纵民竞渡。张宴湖上。自春至夏。富民空巷出游。盖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此救荒之得其权也。今更有一法。凡岁荒有仍前演戏宴宾者。计日令其出谷若干以赈饥民。不禁之禁。似更平允。又山林川泽之利。流民可资为生者。暂时宜弛其禁。
一曰暂质。 大荒之岁。贫民有持衣物易食者。往往千钱之值。止售得百文十文不等。饥饿不免。而又寒无衣炊无釜矣。此时地方官宜暂挪动钱粮。听民质押。俟秋后赎还即可补码。并广劝富民各出资本。开设质铺。许其取利。如千钱之物。量质五六百文。贫民虽加利取赎。犹不至受大亏。而富民亦不无微利。
一曰择人。 有治法。尤在有治人。人之贤否不易知。总以平日存心为断。官吏存心于爱民。则为官吏之贤者。绅士存心于济人。则为绅士之贤者。官吏贤。宜加意委任以专责成。绅士贤。宜优礼延请以资助理。此为最要者。
一曰访察。 得人矣。又须不时访察。吏胥有无克扣朦混。户口有无遗漏重冒。斗秤有无低昂。米钱有无短少。办理是否得宜。始终是否不懈。今日东而明日西。循环周历。并时将穷民艰苦情状。及古来救人济人报应故事。与之谈说。俾各动其恻隐之心。此最紧要。至于出访之时。宜微服而往。出其不意。勿使人得为备。
一曰劝惩。 访察之后。则贤否自见。而劝惩可施也。司事者。果系廉能公正。实力奉行。在官吏则分别奏请奖叙。在绅士则分别给以奖励。如有克扣侵渔等獘。无论官绅。亦即随其轻重。或予严惩。或令罚谷。务期赏足以劝。罚足以惩。
一曰集思。 言荒政者。自古及今。最为详备。周礼荒政十二聚万民外。宋董煟救荒全策。有人主当行六条。一曰恐惧修省。二曰减膳撤乐。三曰降诏求贤。四曰遣使发廪。五曰省奏章而从诤谏。六曰散积藏以厚黎元。宰执当行八条。一曰以调燮为己任。二曰以饥溺为己责。三曰启人主敬畏之心。四曰虑社稷颠危之渐。五曰进宽征固本之言。六曰建散财发粟之策。七曰择监司以察守令。八曰开言路以通下情。监司当行十条。一曰察邻路丰熟上下。以为告籴之备。二曰视部内灾伤大小。而行赈救之策。三曰通融有无。四曰纠察官吏。五曰宽州县之财赋。六曰发常平之滞积。七曰毋崇遏籴。八曰毋启昂价。九曰毋厌奏请。十曰毋拘文法。太守当行十六条。一曰稽查常平以赈粜。二曰准备义仓以赈济。三曰视州县三等之饥而为之计。四曰视邻郡三等之丰而为之备。五曰申明遏籴之禁。六曰宽弛抑籴之令。七曰计州用之盈虚。八曰察县吏之能否。九曰委诸县各条赈济之方。十曰因民情各施赈济之术。十一曰差官祈祷。十二曰存恤流民。十三曰早检放以安人情。十四曰预措备以宽州用。十五曰因所利以济民饥。十六曰散药饵以救民疾。牧令当行二十条。一曰方旱则诚心祈祷。二曰已旱则一面申州。三曰告县不可邀阻。四曰验旱不可后时。五曰申上司乞常平以赈粜。六曰申上司发义仓以赈济。七曰劝富室之发廪。八曰诱富民之兴贩。九曰防渗漏之奸。十曰戢虚文之獘。十一曰听客人之粜籴。十二曰任米价之低昂。十三曰请提督。十四曰择监视。十五曰参考是非。十六曰激劝功劳。十七曰旌赏孝弟以励俗。十八曰散施药饵以救民。十九曰宽征榷。二十曰除盗贼。是皆留心荒政者。所宜博采旁询。兼收并蓄。庶临事时确有把握。可以次第举行也。
一曰通变。 大饥之时。既已胸有成见。不至束手。然或拘于一格。刻舟胶柱。仍属无济。昔人所以必戒拘文也。盖时势不同。有宜于昔而不宜于今者。有宜于此而不宜于彼者。是必随时立法。因地制宜。期于灾黎有裨。荒政之能事毕矣。
备荒议
陈廷经
从来救荒之良法多矣。然有通有塞。必视其地。有利有獘。必视其时。又或行或不行。必视其人。盖无定法也。善治天下者。筹当事之策。必筹先事之策。先事之策。莫要于开水利。而立义仓次之。设砦筑堡又次之。昔禹之治水有三。始泄之以去害。则导川入海。继蓄之以兴利。则潴水为泽。终乂之以播种。则浚畎及川。故夫子称其尽力乎沟洫焉。沟洫之法。即周官遂人之法也。今之江南水利也。有合于遂人之法矣。三江之两旁。或十里。或五里。则有纵浦。纵浦者。江之支流也。纵浦之两旁。或三里。或二里。则有横塘。横塘者。又浦之支流也。塘之两旁。又有港。港之两旁。又有沟渠。而凡江浦泾塘之上。莫不有岸。万夫有川。三江也。川上之路。则江岸也。千夫有浍。纵浦也。浍上之道。则浦岸也。百夫有洫。横塘也。洫上之涂。则塘岸也。十夫有沟。港也。港上有畛。则港岸也。夫间有遂。则沟渠也。遂上之径。则塍圩也。此即遂人之法也。按禹贡扬州之域。所称厥田上下。而至今皆成饶沃者。得水之利故也。堰以潴之。坝以壅之。堤以束之。圩以之。闸以时而启闭之。水至有以泄横流之溃。水退有以溉高仰之田。所以雨则不溢。旱则不涸。田有秋而财赋甲于天下。然而东南水多而不尽得水利。西北水少而恒不免水害者。何也。则沟洫不修故也。是故沟洫之制。无地不宜。而西北尤亟。考西北诸郡邑。或支河所经。或涧泉所出。皆可引之成田。以杀水势。其淀之最下者。皆可留以潴水。淀之稍高者。皆可如南人成圩之法。水利兴而水害亦除矣。大抵天下形势。近山者在乎辟泉吐溜。滨河者在乎穿渠引流。至高山平原。水利所穷之处。在乎多开池塘水库。多凿井以资灌溉。随地制宜。或瀹之使通。或渟之使汇。或涤之使畅。或障之使回。不限方圆。不定多寡。不拘曲直横斜。因地势而利导之。因古法而变通之。总以水之蓄泄为度。旱涝均必可资也。夫西北地广人稀。而岁入无多。家无盖藏。惟水利兴。将饶沃无异东南。大利一也。东南转输。一石费至数石。昔人谓西北有一石之收。则东南省数石之赋。大利二也。河南防河堤。湖广防江堤。南直浙江防海堤。有沟洫以容之。涨发不忧冲决堤岸。抢筑岁费。渐次可裁。大利三也。军政莫甚于屯田。沟洫通利。荒土开垦。悉可耕种。因此召募开屯。不费饷而兵额充足。大利四也。邪教之起。多由游民。百姓皆从事于陇亩。风俗曰靖。大利五也。沟涂纵横。戎马不能踰越。足资阻固。大利六也。以此推之。岂复有尧灾汤旱之虞哉。
虽然。义仓之法不可以不立也。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仓人藏粟。遗人委积。皆预为先备。以为散利之地。故朱子设立社仓。所以保富安贫。与王安石青苗有异。为法至善。后世行之。有病于挪移者。有利于豪强武断而不及穷黎者。有出息而遇歉岁则其本难偿者。非立法之獘。行法者之獘也。其法在每乡劝谕为之。或一乡自建一仓。或数乡共建一仓。绅耆有愿助者。不拘定数。以济其施。豪富不助者。视所应出。以重其罚。登记有司。户口有册。出入有掌。开闭有时。散领有签。斛斗有式。次年春夏。推陈出新。因子多少。贷与农人。息取加二。小荒则贷贫而减其息。必公议而酌行之。大荒则尽捐而赈其穷。必计众而均分之。虽有公事急需。不得轻移以致耗散。如有豪强强籴。不得宽纵以起纷争。曰月积之。岁岁积之。斯民无大饥之患矣。盖官之为民计。不若民之自为计。故守以民而不守以官。则吏胥无由滋。城之专为备。不若乡之多所备。故贮于乡而不贮于城。则散敛可以随时。其法可久行而无獘者也。虽然。砦堡之制则又不可不设也。周官救荒之政。除盗贼居其末。后世备荒之策。防盗贼居其先。义仓之置于乡。无城郭足恃。或有劫夺骚扰。则义谷荡耗。断难复聚。是所以固守御者。正未可少也。往时北方居民。恒葺砦而栖。恃楼为固。十里五里之地。三家五家之村。并入团居。互相捍。内圉既固。外患不侵。计无有善于此者。大抵村镇之有墙濠。犹州县之有城池。挑濠之法。一宜深。使不易填。二宜阔。使不易越。三宜暗。使不易渡。濠内所取之土。便可筑墙。形势宜险要。基址宜坚。修筑宜厚。墙濠之外。栅门以扃之。角楼以巡之。瞭台以望之。吊桥以开拽之。无事则力田兴作。有事则闭门守御。至其中清查户口。则于保甲专其责成。督率工程。则与水利同其筑浚。可以固生聚。可以保积贮。可以行清野之法以困敌。所谓一举而众善备者也。此皆备荒之大要也。然而愚者可以乐成。难以图始。此议一出。必有难之者。一则笑其迂缓。而不知成大事者。必不可求近功也。一则虑其费大。而不知有大利者。必不可惜小费也。一则畏其烦难。而不知天下无难成之事。患无任事之人也。为长上者。与其焦虑于征赋无从。罪黜将至。何如集父老而谋于先时。为富室者。与其咨嗟于租课弗登。寇盗愈炽。何如消鄙吝而图其长策。为小民者。与其涤场无望。呼贷无门。转徙流离。囹圄沟壑。何如悉筋力于畚挶。忍疲劳于井里乎。此三者之宜讲。昭然可者也。至于禁远粜。禁游民。教他往豫粜。教多畜别种。随其时其地而善用之。则存乎其人。良法具在。可按而行也。
备荒说
赵元益
备荒之策有八。一曰树艺。夫所谓树艺者。不专在粟也。茍宜于种植者。皆可作粟观也。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孟子教惠王于农时之外。即进之以洿池山林诸大政。古语云。木奴千。无凶年。诚以备荒之法。宜广而不宜隘。宜全而不宜偏。杂粮借以辅谷。则卒岁无忧。而粒食匪艰也。巨木郁为茂林。则地气上腾。而天气下降也。今天下亦竞言务本矣。然南方习于种稻。菽麦次之。谷种则未多也。北方狃于种黍。菽麦次之。水田则仅见也。又竞言重农矣。然内则关陕襄邓许洛齐鲁多沃壤也。弃而芜之。倚籴邻境胡为者。外则朔方五原云代辽西皆耕地也。委而旷之。专仰输挽胡为者。岂地利之不足。果有不可通变树艺者欤。抑安于偷惰。而不愿舍旧谋新也。或曰。山多田少之地。其田硗确。功费大而利息薄。其沙瘠不堪树艺者。岂能强之使为膏腴邪。为是说者。特不知转移土脉之法耳。苟能讲求树艺。则天下实无不可用之土也。要在格物者之善察其性耳。英国挪佛一郡。昔为荒地。嗣审其土宜。广植罗卜。居民以之牧羊而获利特厚。撒里司白厘平原土本硗薄。自肥以鸟粪。而百谷滋生。伊里岛田向苦卑湿。后用机器竭其水。土脉特肥。他如栽树引雨。植树防荒。西法与古制相通。实多可采。将见树艺之学日精。旱潦必因之愈少。而果蔬草木。皆可以资民用。此备荒之要事也。一曰绘图。水旱之灾。成于天者显而可见。成于地者散而难稽。可见者无不求免于意中。难稽者无不恝置于度外。今北方之地。旱则千里沙碛。潦则一片汪洋。必得雨水调和。乃能成熟。幸天时而失地利。果何故哉。盖不明地形之高下。水道之源流。胶于成见。不能因势利导耳。然则欲用地利以济天时之穷者非先绘地图不为功。成法具在。其利靡涯。巡行阡陌。按视形势。每苦阅历难周。心目易昧。有图则何处可通沟渠。何处应修堤障。地之高低。何蓄何泄。水之原委。何去何从。不出户庭。已得要领。利一。凡兴大工。办大役。必博稽众说。择善而从。然恐舆论纷纭。莫衷一是。有图则其说一一可证。不能托诸空言。利二。水旱报荒。县令下乡踏勘。四顾茫然。即欲分别等差。亦恐无从下手。诿之书役。需索牵混。作獘繁多。有图则田畴道路村庄。无不悉载。何处先旱。何处先潦。如示诸掌。无所隐亦无所饰。利三。履亩清丈。所以均赋税而苏民困也。然旧用之弓。与部定之弓。参差不等。或盈或缩。百獘丛生。有图则若网在纲。有条不紊。按亩均收。分等定税。豪强不能欺隐。利四。绘图必用计至开方之法。测量精详。悉心定准。有总图。有分图。凡细港支河。以及地势之高卑。水流之顺逆。潮行之通塞。皆须实事求是。一一备载。则地利不失矣。此备荒之善具也。
一曰农学。古者设农官。亲行田亩。教诲农事。月令王命布农事。善相邱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农乃不惑。命有司趋民收敛。务蓄菜。多积聚。三代圣王养民之制。保民之意。犹得于载籍中推求之。今国家以财用委司农。而四方贡赋掌之户部。凡诸部诸寺诸监。皆得按其盈虚。以至为存留。为起解。为拨补。皆得操其赢缩。自军兴以来。边镇之疾呼。司马之督遣。主兵者动以误饷之罪责司农。主财者且不容以出入之数衡民力矣。更何论乎百姓多寡虚实之数。农民补助赒恤之事乎。名实之不符。非细故也。或曰。州县为亲民之官。其责至重。凡先王豫备之政。农部所不能行者。州县应体察时地。因势而利导之。然而何可得也。今州县之吏。惟知司钱谷之出入而已。有能致意于沟之洫之耕之耨之者乎。司催科之缓急而已。有能致意于食之用之节之积之者乎。幸有其人。所用非所长。卒不得志以去。为今计。莫若择精敏仁惠之大员。加以总督农务之权。如汉赵过官以搜粟都尉。元姚枢官以劝农使。专于教民耕植。宽以岁月。委以便宜。则责有归而效有属。或仿泰西农学馆之法。藉化学之理。查究地脉。何土与何物相宜。借植物动物之学。俾栽种牧畜。各顺其性情。则不但原有之物。出产较前丰美。且可博采万方佳种。萃于一堂。散于通国。而农务因农学而愈盛矣。此备荒之本政也。一曰铁路。采买米谷为赈饥之用。路近则易为力。路远则难为功。欲使载米之器良便。而运米之价又廉。舍仿造铁路之外。别无善法。昔人云。千里馈粮。民有饥色。又云。备荒需粮。别无奇策。惟有相道路之远近。就便转输。以通米粮之有无而已。夫以粟匮财竭之时。而运济米粮。必相道路之远近为便。否则近者幸而远者不幸矣。又况亢旱为灾。浃月不雨。内河浅涸。舟楫不通。数十里之内。皆资担负。稍缓须臾。民困益甚。谚云。救荒如救焚。救焚者。必取水速而且多。方能灭火。救荒之道亦然。以此有余。补彼不足。有铁路。则多而不费。速而不劳。诚莫大之利也。或曰。方今国用支绌。若勉筹巨款以造铁路。诚恐所得不偿所失。且沿江海之省。已有轮舶往来。运载亦甚便矣。是亦不可以已乎。呜呼。为是说者。盖未尝综计其利耳。欲成不世之功者。岂可为浮言所惑邪。考西国初创铁路之时。议政院中皆以为不可。甚有诮之为病狂者。逮后行有成效。人皆诧以为奇。人之难与图始。中西一辙。今中国创造铁路。已先择要道小试其端。俾民习于见闻。知其利益。然后逐渐推行。无往不效。水道有轮船者。内地则有铁路以辅之。且与电线互相表裹。此备荒之新政也。
一曰保商。古时人占百亩以自给。后世则富者田连阡陌。农夫无田。往往佃人之田。具牛种。纳租税。身其余几。而都邑富民。安坐而食其租。大半务为纤啬。操其有余之势。以规倍称之息。而农民于是益困。救其獘者。欲使画井授田。各得其分。势必有所不能。欲务劝分发粟以损有余。事又有所不便。前人所以有安富救贫之议。为通变之方者。即重农积谷之微意也。顾吾以为今之富户。大半在货殖而不在农田。平日积贮倍息。操其奇赢。藉有资财。要结当路。有寻常富民所不能为者。富商毅然为之。当道即藉其力以成大功。即如前年左文襄出师西征。饷需不给。藉富商胡道设法接济。克底于成。推此以论。水旱偏灾。暂借富商之力。办一方之赈。亦复何难。苟得秉政诸公。诱掖有方。奖励有法。安有不以为荣。而裹足不前者。虽然富商之慷慨者。岂易得哉。不孚以情。而操之太蹙。则怨咨交作矣。不量其力。而索之太奢。则靳固其财矣。此保商之所以不可不讲也。闻欧洲各国。以商务为本。上下一心。尽力保护。并设商务大臣专理其事。立有商埠要区。俱设领事。屯泊兵船。以资翼而壮声威。所以商民踊跃。日臻富强。今中国于商情尚多隔膜。亟宜以礼貌相待。以信义相孚。以纷华相戒。以忠悃相勖。既培植于平时。即可效指臂于临事。此备荒之微权也。一曰治河。天灾流行。国家代有。固非人力所可挽回。若夫历代河决之患。其故不由天而由人。禹之治水。顺水之性。行所无事。人固无不知之者。水性就下。不能强之使顺吾意。人又无不知之者。乃何以今之治河。不因水性之自然。而惟藉人力以制之。狃目前之利。而贻无穷之害。昔汉贾让治河下策云。缮完故堤。增卑培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当今治河以此为上策。竭天下之脂膏。给河工之烦费。国病而民亦病焉。更可嗤者。官员藉河务而升迁。吏胥藉河决为利薮。故寍使水患之频兴。而不顾民生之大计。功利之中于人心。其害有不可胜言者。居今日而筹水患。必求至当不易之策。为一劳永逸之计。度量地势之高卑。寻求水道所归宿。山陵当路者凿之。城郭受冲者迁之。宣泄积潦。排决归路。不与水争咫尺之地。而后民安其居。水归其宅。然此未可贸焉从事也。必用测绘之法。测近河各州县广轮高下。合为一图。应请照前议绘图策。于直隶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详细测绘平面图。又辅以直剖面图。则河道之分合。水面之高低。上下曲折之形势。显然可睹。而河工亦有所藉手矣。此备荒之大计也。
一曰蚕桑。贾子论积储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汉景帝诏曰。农事伤。饥之本也。女红害。寒之原也。古人论备荒者。未有不饥寒并计。农桑并重也。吴中田赋之重甲天下。夏秋二税之外。加以漕粮之费。民无余蓄。幸有蚕桑之利。实佐事蓄之资。自海禁既开。西洋番舶。贸迁何啻百万。吴丝衣被天下。其利无穷。逮道光己酉咸丰丙辰水旱迭至之时。吴越之民。禾谷尽罄。势已岌岌。不旋踵而已安定者。识者谓蚕桑之利。实有转移之力焉。顾吾考古人所言蚕桑之利。如书诗孟子及春秋传所载。皆在郑晋楚齐鲁之闲。未尝及吴越也。而何以今昔之情形不同若是。谓地无遗利邪。则西北诸省千百里弥望平原。任其荒芜何多也。谓人力不遑邪。则今江北惟通海尚知纺绩耳。至淮扬之闲。妇子终日遨嬉。仰一人而食者。比比然也。谓其事之不习邪。则邻壤相望。止须佣蚕妇并种树之工。教丁男童女为之。初无南北风土之隔也。欲兴其事。宜官为倡导。择地之稍高宜桑者。募嘉湖人教以种桑育蚕。并仿制机具给民。募江南人教之织。乡一人。数年之后。民稍获利。将不待劝戒。而趋之者多矣。此备荒之兼务也。一曰制造。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周礼太宰掌建邦之六典。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又九职。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古圣王兴造事业。为民开衣食之源。则工与农又并重也。顾吾考三代以后。工虽居四民之一。而视农为尤轻。惟考工记一篇。专补司空事官之属。其后管子言定民之居工立三族。后世营造之书。寥寥罕觏。岂非以工为末技而贱之乎。然而未可畸轻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货恶其弃于地。力恶其不出于己。百工者。能饬力于五材。辨而用之。与农夫之饬力以长地材。无二理也。中国与泰西交涉以来。见其铁舰轮船枪之利。设厂制造以图自强。而制造洋布开矿诸机器。无暇讲求。不得已购自外洋。漏卮莫塞。识者病焉。或又谓中国生齿日繁。小民藉各艺以谋衣食。若改用机器制造。必致夺其旧业。转以病民。不知创行新法。皆中土本无之事。与寻常之工作无关。况洋布羽呢。本系外洋进口之货。仿之可兴民利。开矿则取地之宝藏以供人用。如疏通水道。则有挖泥之机船。平旷之区。可用风车等法。以代人力之劳。遇旱则掘深井以桔槔取水。灌溉田畴。遇潦则开水道以气机戽水。导注江湖。此各项机器。如能专力精思。不惜工本。自行制造。则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又泰西定例。凡能别出新裁。制造奇器。实为有益者。则必给以保单。限以年数。准其独造。期满之后。他人始可仿制。创始者名利兼收。故不惜苦心孤诣。巧争奇。中国能踵而行之。必有才智之人。出乎其闲。此备荒之旁职也。按此八者。宜与古人成法相辅而行。古来如农务仓储荒政惠诸大端。皆有实效可收。惟能豫备于平时。即为后日之补救计。而临事之补救。大半从平日之豫备而成。所可恨者。古人良法美意。多败坏于因循废弛之人耳。
备荒用西法。虽创论。而实可见之施行。非揣摩风尚者可比。存之以备一格。
宝山筹赈事略
章谦存
一曰缓征。乾隆六十年灾不重于今。其时邑宰但请缓征灾田。而熟田则征如故。又以重法绳之。及至民间死亡相藉。复行捐赈之令。于是有变田宅以输赋。鬻子女以输捐者。至今父老言之。犹垂泪如绠縻也。极歉之年。穷民(八)[入]口之资。已无所措。况输赋乎。即富民略有盖藏。既输公帑。焉能更有余力出资以济人。此易明之理也。今王明府独出己见。分毫不征。其时有笑之者。有阻之者。余时病足不能出门。独闻之而叹曰。得主脑矣。乃敢与议斯役也。
二曰行籴贵早。籴法宜精。七月以后。本地之产既尽。而常熟昆山一带。陈米尚多。遏之不使出境。苏之枫桥。浙之长安。皆上江籼米辐辏之处。而沿河地棍。复藉端索诈。于是市价日腾。嗟乎。小民两番耔种。两番工力。所未尽者皮耳骨耳。安能食此贵米。待至集费放赈。而皮骨皆尽矣。故行籴不可不早也。宝山社仓霉烂无着。惟常平一仓约米五千石。本不敷一县十一厂之籴。遽行减籴。则转运不继。何以支数月之久。于是亲诣各镇。延请绅富量力出米。依原价行籴。升三十五钱给之印幡。行文经过州县。层迭输运。而市价因之不昂。然而籴久则其本必亏。船脚工价。亦不能无累。至十一月二十日。议捐局面。已见大概。于是尽发常平五千之米。于十一厂。顿减其价。升二十八钱使贫富之力两纾。而议捐益为有据。向使徇绅士之见。议捐不必议籴。正恐捐费未集。民生已不可问。向使先公籴而后义籴。则公籴减价于先。义籴不能勒使减价。乃增价于后。岂知由重而渐轻则民心安。由轻而加重则民志惑。惟先义籴。价不贵于他所。民心安矣。次公籴而价大减。民心更安矣。然后给赈。以故半载以来。菜色不形。和气洋洋如常年。盖行事次第固宜如此。非朝三暮四之术也。赵清献公知越州增米价。文潞公在成都则减其价。曾子固兼用二公之法。其通判越州。令所在富民出粟。视常平价稍增。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粟。今则参三法而用之者也。刘晏云。善救荒者不待赈籴。法得焉耳。
三曰细量灾分。灾轻则贫口少。时日短。重则贫口多。时日长。必然之事也。嘉庆二十年之灾。尚有三四分收成。多者五六分。第以米价高昂。人心惶乱耳。石米钱五千有奇劝成之数三万有奇。赈期三四十日而止。今因川广纯熟。米石三千钱有奇。开岁四千然而本地之产。分毫无有矣。本地有出产。则米虽贵而有转运之资。且以其资籴大麦番藷。皆可以充饥。不必尽食米。故米贵而灾反轻。本地无出产。米虽贱。无资以籴米。并无资以籴大麦之类。且宝山无米。籴于他处。常熟昆山一带。禁米出境。地棍藉此沿河索诈。其船脚既有费。而索诈又不赀。故米估之米。不得不贵。兼之一岁田功。两番工力。尽被雨师风伯席卷以去。以故核其灾分。较二十年三倍且四倍矣。以重三四倍之灾。而不有三四倍之捐数。则药不及病。与药不对证者。相去几何。然宝山非饶沃之地。欲成十余万之大局。非有一二人以一万八千为之首倡。则通邑富人之心不动。事曷由济。故曰酌量灾分。实议捐之根柢也。大费不可以再举。救人不弃于半途。与斯役者其详之。
四曰察量邻界。宝山之广福邻嘉定。其办理有章程无足虑。盛桥六图。灾重而富户少。又邻镇邑之刘河。月浦人察知其情。不欲与之合厂。是以调剂三百石之米。又添设粥厂约米百余石。以故人情安堵。真如邻上海。其杂乱尤甚。赖董事同心协力。赈籴并行。赈数视他厂更厚。使本地之人。不为邻邑乱民所蛊惑。其功甚巨。虽曰侥幸成功。然任斯责者。不可不察也。
五曰量力劝谕。劝沈一万。劝朱八千。宜其难矣。人以为口舌之功。而不知非也。其财名著者。其心固自知非有此数。不足以服通县之心而保家业。况典铺尤招之媒。栗栗危惧。固有之情也。特不经官劝捐。虽有此情。既不自言以招贫民之祸。又不倡首以招富人之尤。极力劝勉。极力推辞。而针芥已相投于不言之表。此局一定。则通邑富人。其数之依次而降者。其多寡皆自了了于心矣。是故察见其情。无不易也。所难者恰当其分耳。一则典多于田。凶年虽有亏息。终不大亏。一则田多于典。虽曰连年之蓄积多。而本年则亏者大。此一万八千之所由分也。向使皆一万。皆八千。其事不成。是故酌量身分。与酌量灾分等也。又本年花衣。春夏石三千。秋后石十千。积花之家。多者数千石。少者三四百石。每劝十分抽一。故人不苦而事易集。尝有同宅同田。一有花。一无花。捐数判若天渊。要在无意时访得其实耳。门弟子有诮余者曰。先生忠厚长者。而亦用策士劫人之术乎。余曰。是行仁之术。非劫人之术也。相与一笑。
六曰调剂城厂与灾分较重之区图。本地中人之产。可数者落落十余户。并入一典。总捐二千余金。已力尽筋疲矣。而贫口无业之民。不下六七千口。每口约一千文。四月计之。约短三四千金。又本年盛桥有问等六图。被灾更重。向与月浦同厂。月浦人计其灾分轻重。捐数必不敷六图赈放。于是欲推入罗店。罗店已成之局。必不能更加六图。彼此争控。余不得已。别约六图之人。到城会计悉索。以贫口与捐户。细为较量。约少三百余石之米。此皆不能不藉他处之富厂通融调剂者。富者首罗店。次真如。次大场。次江湾。或提二千。或千五百。或一千。通盘筹划。以归均平。然此惟奇荒极歉行之。若寻常荒歉。又在临时酌量轻重。多寡进退。与时消长。不得执一例例之也。
七曰主张。劣衿顽民之类。品行不端之人。不得与董事之列。无从插手分肥。捏造流言。贻害董事。此风江湾大场最盛。向年控案累累。使董事疲于奔命。是以稍知自爱。与有力者率多退避。惟地方官与身任劝捐者。明白晓谕。言凡劝捐系官奉上宪办理。并非董事之责。有以苛派勒捐等词控董事者。悉官为承当。不使董事一人到官。又必勤身到厂。杜绝一切供应。不使有浮费。访查董事之中。如有徇私包庇。及事外勒派者。严行禁止。或径斥退其人。以杜祸本。
八曰量厂分人情。别立总董以收人心。捐数之大者。不得不任以董事之权。何也。自出己财。自为经理。较不知疼热者。相去有闲。然人情甚难画一。或因己捐数稍大。冀幸后手有余。以为退还之计。于是有输缴不勇之獘。有苛刻散捐之獘。或董事偶有事故。不能每日到厂。一日如此。日日因之。一人如此。人人因之。加之度岁收帐归帐。竟可无一人到厂。就使厂差传到捐户。无人与之说合。总甲催到捐户。无人与之收钱。而厂内有涣散之獘。厂外有流言之獘。加意整饬。终成棘手。他厂之有条理者。固无虑此。当察看某某厂人情多推诿无慷慨任事者。须访得公正一二人主持其事。专其事权。则号令一而人情定矣。如真如之姚剑方捐数多而董事力。善之善也。江湾盛东序以馆为生。不捐不董。愚强之而出。任事之后。自书告白。贴之厂前。云某奉父师派任总董。如有丝毫苛庇。定遭雷殛火焚。观者为之悚然。广福须豁如亦然。明林佥事着救荒丛言。首列二难。一曰得人难。岂不然哉。岂不然哉。
九曰贫口捐数陆续张贴。核日期以定贫口。一名该若干钱米。此易事也。但贫口有初不在家。闻赈来归。亦有岁内自以为力可支持。岁外势绌。势必领赈者。或有编总漏开者。此三等人。其应补无疑也。而编总每乘机冒滥。一单开数千户数百户。挟制董事。董事不欲取怨于小人。如数入册。以致原捐之数。不敷赈放。此獘在今年亦颇有之。明林公二难。曰审户难。是已。惟有将初查贫户。白土书门。照数贴出。其有续增一户一口。由董事禀官查验。分别应增与否。随即续行贴出。如此。则冒滥口数之獘。自当稍清。而捐数之不能遽贴者。其故有二。一则早为贴出。恐散捐之人。核对贫口已足敷用。于是大势退避。而贫口续增。必至竭蹶。一则大捐户身任董事。冀幸散捐多。将来后手赢余。可以摊派退捐。此董事者之居心也。今有续贴之法。原捐之数先贴。与原贴贫口之数。孰赢孰缩。既已人人共见。而续数又相比对。约半月一贴。则既无藏匿之獘。而流言亦无自而起。即已捐者。亦不能托词不缴矣。此事责成勤敏厂书一人。每三日一报。城中立总书一人。随到随核随报。厂差须勤干一人。督率编总。催捐催缴。今番亦未能各厂如令。因劝捐稍迟。协助太少。未免顾此失彼。稍有参差。不无流獘。日久反多费心力耳。后之从事者。宜鉴于此。
十曰严禁厂中浮费。此番于役。一切轿伞夫役。皆由本官自发。即火食亦系自备。不许以丝毫扰厂。本学以众门生陈请。云老师下乡。门生辈不备一餐之供。颜面攸关。于是许以二簋。究不能食。其合口菜点。仍系自带。至于宝山书差。惟捐赈一节。尚知畏惧。不敢妄为。其饭食皆由本官给发固妙。即不能。厂中开发。甚属无几。若夫贫口无爨火之光。而厂局则辉煌灿烂。贫口无一餐之饱。而厂局则酒胾流醊。岂惟体制不符。亦且居心何等。今幸各厂皆听教条。要知此皆流言之本。构讼之根。不可不谨也。
十一曰劝捐必用。教官凡事气味相近。则语言易入。知县为一县之主。绅士中之高品者不肯交接。仓卒相谈。扞格不入。其卑者趄嗫嚅。何能倾吐肺肝一言邪。又其下者。欲藉此以取欢悦。其言岂复可信。惟教官常与士大夫相接。其言之是者进之。其言之非者退之。一无忌讳。彼此得以尽情。天下未有其情不达而足以立事功者。若夫嘻笑怒骂而人不怨。或曰。此在平日居心行事。诚信相孚。非取给临时者。是说也。余愧未能也。然何其言之近道乎。
十二曰贫生分别文武。归厂给散。其文生则令总甲代领。以养士气。武生则须查其安分与否。分别给与。俱赴学报名传知各厂办理。
十三曰十一厂之外当添四厂。刘行向与广福合厂。多所抵牾。二十年分之。今已见效矣。城厂向与吴淞口合厂。虽不抵牾。而贫口不便。今亦分之矣。惟大场一厂四十五图。统辖数十里。江湾一厂。西南一带亦远厂十余里。恃其旷隔。不受节制。盛家桥六图。与月浦人情抵牾特甚。当于彭王庙立一厂。以收江湾西南隅各图。收大场东南隅各图。真如东北隅各图。陈家行立一厂。以收大场杨行相远各图。胡家庄立一厂。以收蕴藻南北各图。总之厂面宜小。小则捐户不能遁。而贫口易于查。惟罗店四十四图有怡善堂为之总。且亦和洽。似可以无庸分晰。其当分者曰彭浦厂。曰胡庄厂。曰陈行厂。曰盛桥六图厂。今未及行。以告将来。
十四曰各捐随多少以赡各图。今川沙抚民同知。小轿一乘。书一人。役二人。接图立董。书捐查贫口。其图之捐数多者。多给几文。图之捐数少者。少给几文。人情俱服。此后有某某图分立意阻挠者。官为经纪。此法可用也。
卷四十五 户政十七荒政中
遵查畿南灾歉酌拟赈疏同治五年
曾国藩
窃臣接奉十月二十八日寄 谕。给事中陈鸿翊奏直隶西南各属本年雨泽稀少灾歉已成闻有报灾未遂人怀乱萌之说又广平属之清河威县毘连河南安阳等县大名府则与曹州接壤捻幅余匪难保不潜伏其闲其开州等处人心亦多浮动现闻各处已渐有均粮等事若饥民相率效尤各匪乘机窃发必至贻害地方请饬曾国藩查明办理等语曾国藩迅即派员查明各该地方被灾轻重情形分别赈济如有应蠲应缓之处并着赶紧奏明办理以惠灾黎而消隐患原折着钞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钦此。十一月初一日。臣即将通省被灾各州县应征钱粮。按照分数。恳请蠲缓。会同兼管顺天府尹臣万青藜府尹臣王榕吉等具折恭奏。于十一月初四日荷蒙 恩谕准行。并附片具奏南路大顺广一带。雨泽尤艰。种麦尤少。明春恐须另筹赈抚。奉 旨知道了钦此。均经钦遵行知在案。查本年直隶收成。以永平遵化为最丰。天津河闲宣化正定次之。顺天保定深冀易赵定等府州所属。均在歉薄之列。南路大名广平顺德为最下。八九月间。南三府各属。所报灾歉情形。均不甚重。与臣在省所闻者不符。颇深疑讶。盖州县积习。多以办灾为难。缘荒政之条例甚严。关系甚重。初报灾时。不论灾之轻重。即有先发一月口粮之例。厥后不论贫之极次。又有普赈一月之例。旋又有续赈摘赈大赈加赈之例。蠲免则有七分六分四分之别。征缓则有三年二年次年之差。皆视其灾之分数以为区别。而分数凭官之一言以为断。岂能恰如其量。同一县也。或东乡九分。而西乡六分。同一乡也。或左村四分。而右村五分。百姓起而相争。以为参差之处。或涉偏私。即将来之或蠲或缓。多赈少赈。高下悬殊。分数之所辨甚微。而民间之所争甚巨。故州县之不乐办灾。非尽恐免征之后。办公无资。亦由赈事繁重。对百姓则易于见怨。难于见德。对上司则易于见过。难于见功耳。臣前闻南三府灾情较重。恐州县格于成例。狃于积习。所报或有不实不尽。因函嘱升任按察使大名道钱鼎铭亲历各处。认真稽查。借重编门牌之便。拙记极贫户口。于腊月内汇齐禀报。该升道旋即出外查勘。历三府二十六州县之地。兹据钱鼎铭禀称。伏查三府中旱歉情形。以广平为最。大名次之。顺德又次之。缘顺郡沾百泉河之利。井地又多。夏秋间偏得阵雨。虽九属高下不同。要皆可以支持。无须调剂。大郡开东长三处。因得黄河之润。转歉为丰。南乐清丰光景尚不窘迫。广郡则磁州清河威县最佳。鸡泽曲周稍次。而以肥乡广平成安邯郸。及永年县毗连肥乡之数十村庄。及大名所属之大元两县。为最苦之区。尤以肥乡广平为极重。成安邯郸永年为次重。大名元城二县为略轻。此七处急须设法补救。两旬余辙所经。体察真情。博采舆论。种种成法。皆不易行。惟有按口给钱。最为直截了当。
但勘灾宜细判等差。而望泽殊不分彼此。尝接见久官直省素尽心之守令辈。佥谓本年酌办缓征。灾轻之区。纷纷观望。不输纳。则将来酌办抽赈。必致多所窒碍。然事关民瘼。又安能因噎废食。反复推求。惟有寓赈于贷之一法。就各属中著名灾重之县。就各县中著名灾重之村。复于一村中择老弱病废妇女及无业丁壮种地不满十亩者。往时尚可借贷。今年灾广。告贷无门。名曰极贫。即在此次重编门牌上详细揭出。编定户口。行榜示。某户某口。加恩酌借口粮两月。大口每日给制钱若干。小口减半。由本村公正绅耆出具保状。俟秋成后酌量清还。不曰赈而曰贷。则邻近灾轻之区。无可比较。不致生觊觎之心。二月中旬开办。办竣后大张告示。宣布 皇仁。按村晓谕。概行蠲免。毋须清还。俾穷黎得沾实惠。名为贷而实则赈矣。至灾区中之次贫者。本非无告之民。类皆有田之户。或有他技济生。或有春收指望。察核情形。尚可支持至三四月闲。再行酌办。暂且不必调剂。若果雪泽不沾。春雨复少。此等次贫之户。固须接济。恐各属灾轻之区。亦宜普为设法。届时春荒一成。实属难于着手。是惟虔祷天心之仁爱。默为转移。庶几司牧之愆尤。或可稍逭等情。禀复前来。臣查户部则例内开。被灾五分者。准酌借来春口粮等语。五分乃极轻之灾。本有准借口粮之例。广平等七州县。据各属原报。虽有尚不及五分者。而被灾较重。远近周知。钱鼎铭拟用酌借口粮之例。以暗行其赈济之实。期则宽以两月。足救春末之饥。惠不及于次贫。足杜冒滥之獘。所议尚为妥协。其按口给钱。亦古人所称施粥不如放米散银不如发钱者。恰相符合。惟七属贫民。每县多或数万人。少则万余人。所费亦殊不赀。合无吁恳 天恩。饬部于天津存储现钱项下。拨制钱十万串。由天津运至大名。即交钱鼎铭经理赈恤事宜。预弭畿南无形之患。大局幸甚。微臣幸甚。至于以贷为赈。系恐灾轻之区。或生觊觎之心。故借此名以息争端。惟我 朝遇灾蠲之典。 皇仁最溥。良法最多。然法之最善者。分数亦必有轻重。贫户亦必有极次。断不能无向隅觖望之人。亦不能无幸泽争竞之事。此次虽未必尽合成法。然意在先救极贫。是谓之借贷也可。即谓之赈也亦可。但使稽查精细。心术公平。纵有觖望争竞。当亦不足深虑。若赈之地。无粮可买。尚应择要设平粜局数处。籴入则较市价略贵。粜出则较市价略贱。庶米商可广为招徕。而贫民亦稍沾便益。傥其商贾流通。粮价不甚昂贵。则无须由官设局。是亦当预为议定者也。除通省各属。应否调剂。同日另案具奏外。所有遵 旨查明畿南所属灾歉较重应行赈缘由。恭折覆奏。伏乞 圣鉴训示。
请责成官绅查赈疏同治十二年
张沄
伏读本月二十日 上谕。本年夏间直隶雨水过多永定河南岸决口被水地方田庐多被冲没小民荡析离居殊堪矜悯前据顺天府奏请截留漕粮八万石备赈当经降旨允准着加恩于东南各省厘金关税盐课项下拨银三四十万两以资赈济该总督府尹务当督饬地方官查明被灾户口核实散放妥为赈恤等因钦此。仰见 皇上轸念民艰。 恩施稠迭。畿疆数十万灾黎。同深感戴。臣窃思赈济一端。按屋不如计口。委官不如择绅。风闻直隶顺天所属州县。向来办赈。并不亲自履勘。亦未能清查户口。分别极贫次贫。所领银米。分交各村地保董事。自行散给。即有侵吞刻扣冒滥等獘。无从稽核。此次赈济银米。出自 特恩。该地方官。应如何激发天良。共拯民困。夫吏治之在今日。有不可言者矣。臣来自田间。留心察看。所有蠲赈诸大政。刊刻誊黄。道光初年。各乡张贴。村众咸知。自时厥后。或贴于城厢而止。或贴于一二官道而止。又或不用满浆实贴。遇风雨脱落。无非自便其私图而已。以臣愚见。散放之时。须人分理。薪水自不可无。与其派委多员。车马之费。酒席之费。奴隶之需索。书差之侵蚀。厥獘孔多。是赈官非赈民也。法宜官绅同气。先期贴誊黄。造成户口清册定式。慎选各乡殷实绅士。而又公正无私。派令随同地保挨户编查。将男妇大小及转徒他处一一开载。地近而耳目易周。人多而刻日集事。通计每村若干户。每户若干人。合一县总计若干人。仿照宋臣赵抃救灾法。人受粟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噪也。使受粟者男女分日。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若干处。使各以便受之。县令一心督理。分派众绅。亦如农忙停讼者然。若责令该县家谕户晓。诚难及。必以其时轻骑从。就地抽查。细加对阅。事竣后。开具核实清单。分贴各厂。使之共见共闻。并将原造户册。上之大吏。乃为实惠及人也。臣思牧令为一邑之宰官。岂不能知一乡之善士。得一善士。访众善士。共知县官有大公无私之举。即相率存大公无私之心。胥吏无所售其欺。保长无所施其巧。上以广 国恩。下以恤邻里。不以私亲多与之。不以小嫌寡与之。福庆流于子孙。人何惮而不为。傥有不肖劣绅。从中作獘。如上年文安武生李铨以小斗易大斗。每斗少二升。余米无多。尚将该生斥革。前车可鉴。人谁不自爱惜。甘罹法网乎。总之委绅委官。得人为要。相应请 旨饬下直隶总督顺天府尹加意函商。以求有利无獘。通饬所属州县。痛除积习。于本年被灾各村。编查户口。分别极贫次贫。核实抽查。至富户力能自赡以赡人。无庸旁及。另有一种黑户。肆行搅扰。严以防之。不准一人冒领重领。如官绅侵冒。一经参劾。或被告发。立即从严惩究。庶贫民得沾实惠。普被 皇仁。似于赈务不无裨益。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江苏办灾章程疏道光十一年
两江总督陶澍
窃照本年夏秋间。江淮湖河。同时并涨。各属多被水灾。迭奉 谕旨赏给抚恤。碾谷平粜。并 恩允借动库项。采买米麦。免税通商。接济民食。轸念灾区。无微不至。伏查臣等前次报灾折内。钦奉 朱批有云。凄惨景不堪设想百姓何辜总由朕之不德所致钦此。又于赶紧易换钱米随查随给句旁。钦奉 朱批。所办甚是务要赶紧拯救均沾实惠或可免委于沟壑也钦此。臣等跪聆之下。感懔交增。比即恭录钦遵。转行知照。宣播 皇仁。闻者莫不感泣。旬月以来。人心贴定。虽灾不扰。良者安命。而莠者畏法。斯皆 圣德之所弥布。有以沦肌而浃髓也。惟是本年灾重且广。颗粒乏收。哀鸿野。博济实难。现在各处水势。虽已落至四五六尺不等。尚未全行消退。抚恤散毕之后。须将灾分勘定。俟百姓田庐涸复。始能查明户口。散给大赈。自秋徂冬。为日尚长。自应设法接济。臣等体察情形。于例赈之外。酌拟章程十二条。率属筹办。仰答 宸廑。谨陈于后。
一倡率劝捐以赒民乏也。查任之谊。从古所重。而劝分一节。尤于荒政为要。本年水灾既重。臣等前已出示晓谕劝捐。并即率同司道府州等。查照道光六年成案。各捐廉费为倡。现据江宁省城绅耆士商暨侨寓有力之家。凑捐银十余万两。镇江府城闻亦捐至十万以外。其余各属。据报或捐银。或捐钱。或捐施食磨饼米谷。或捐银买米平粜。至金尽为止。虽确数尚未汇齐。大率皆能踊跃。至乡村僻远之区。势难周。即以各村所捐之赀。赡其本村。其贫村不敷捐办者。以邻近富村酌为协济。每处公举三两人。经理董管。其捐项仍存于捐者之家。官吏皆不经手。即乡董亦第记其捐数。与得钱人数。为之调拨。使其自相授受。施者见德。受者感情。庶安贫即以保富。而人心自贴矣。
一资送流民以免羁留也。查水势初来。汪洋一片。灾民无可托足。难免逃荒外出。其中良莠不一。如聚集太众。恐致滋生事端。现饬随处稽查。予以资送。先询明本籍村庄。令其回籍待赈。如本籍无可栖止。或别处有亲故可依。及年力强壮。愿往各处佣趁者。现饬地方官酌给钱文。派差押送下站。收取回照。下站亦照上站递送。总令随到随行。分散其势。不使停留滋事。俟田庐涸出。仍资送回籍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