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 - 第 77 页/共 192 页

卷四十四 户政十六荒政上   说赈上     彭泰来 周礼以荒政十二聚万民。首曰散利。财散则民聚。故赈灾者弭乱之本。然而事有当务之急。不先其急。则虽散而人不获其利。而散之亦不易。汉之汲黯刘颂。晋之王蕴邓攸第五访韩韶。至唐之员半千韩思复。以一尉一参军。皆能擅发郡县之粟。以起沟壑。古之赈于官者如此。宋富知青州。河朔大水。劝民出粟十五万石。以活流民。赵抃知赵州。解金带劝富民。施者云集。林概知常熟县。出俸粟劝土豪输数千石。并赖全济。官赈之藉于民者如此。以吾土今日论。使汲黯诸人复生。竭郡县之积。民得升合。官费邱山。不旬月而嗷嗷者如故。有司以大府意。劝分于富民。不得已也。虽然。救饥者粟切而金缓。童稚皆知之。以为今日之富民。皆自发其仓廪之粟以赈乎。将不免市粟而赈乎。如必市粟而赈。则粟之所由来当筹及也。且富民固不足恃。又甚病。不訾素封。此地无有也。里巷温饱之户。能积累自殖。其人必纤啬坚忍。轻誉重实。耰鉏箕帚。亲者避色。不幸凶岁。生事蹇剥。方使掊其身命之物。为乡党宗族谋举火。其疾首蹙頞而不应者。情也。其不敢不应者。以虑祸也。敓襄质。毁墙屋。倾囷箧而蹂躏者。不知几家矣。无锱铢以塞有司之令。则祸至而无所诉。犹沃焦釜。姑免灼焉。烹饪非所知也。可不谓病乎。贤者不能急病让夷。而欲瘠土之腴。好行其德。其可恃哉。涸阴将冻。衣褐并尽。枵腹引领。以望不可知之来年。行且见之矣。语曰。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而后救之。未至之备。无可言矣。至而后救。亦其时矣。救之而当务之急。奈何。大惠不费。散一而两利。使邻境无遏籴而已矣。   说赈下     彭泰来 春秋之世。鲁饥。臧文仲以鬯圭玉磬告籴于齐。齐归其玉而予之籴。晋饥。乞籴于秦。秦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彼实敌国。各固其圉。犹急救患恤邻之义。今天下一家。一总督所部。而出粟之地。动言封江。亦霸者之所笑也。广东民逐山海利。不田。田亦不给。又置重兵。满汉家口数十万。视广西几三倍。外通番夷。珍怪委积。四方游宦商旅。系踵骈迹。耕者一而食者十百。肇庆广州。岁即稔。必移粟于广西。广西之粟。常种外有山禾。涝不及而耐旱。有七禾八禾九禾十禾。谓其月皆可蓺。无旷土。无后时。民逐末者稀。自浔梧达于南宁。皆东方。泛舟之役所必至。浔之贵县。南宁之横州。尤市贩所聚。然贩之稍殷。则遏商塞涂。颗粒不使东下。官征贿而遏。曰官封。奸人聚党倡众而遏。曰民封。农粟内死。估运外废。食操舟者千余家。失业为狗鼠盗。而二郡之米价不可问矣。广州尚可致米洋舶。而肇庆惟新江绥江米稍裕。闭益急。则独受其患者高要。今岁浔梧虽水。而贵县以上皆大熟。南宁以上归德果化上林向武田州诸土司。米及菽麦并充牣。传闻横州米积不得出。蒸郁纠结如李梅。使当道者善治之。东民虽病未绝也。此散一而两利者也。昔黄裳治抚州。令闭籴者籍。强籴者斩。刘清之治万安。使大家得钱。细民得米。皆荒政之最善者。然犹为境内蕴年者治也。吾邑之不登四岁矣。二之蓄。所在悬罄。而籴不通。富民将簏而槁。何暇言赈哉。桔槔虽勤。不如引渠。豆区虽优。不如挽输。斗斛不翔于市。则樵渔百工。妇孺佣丐。皆有谋食之路。非赈而视赈之利实大。唐崔倰为湖南观察使。湖南旧法。虽丰年贸易不出境。邻部遭荒不。倰至削其禁。自是商贾流通。资物益饶。广西服用百货。无一不资于广东。东盐十日不至。则千里淡食。天灾流行。乃邻自封。知其獘而罔革。岂古今异情耶。抑互管统部。其分民甚于敌国耶。或曰。官封贿至则解。民封不易以法禁。异哉。当道者。能使富民损身家之养以赈贫民。独不能使西民收贸易之利以活东民。此何理也。诛墨吏。剔莠民。通有无之津。而后人不思乱。   酌拟灾赈章程疏          直隶总督琦善 窃照直隶省本年夏令雨泽愆期。农田受旱。以近畿一带为稍重。前经臣预筹灾赈事宜。具折奏闻。声明另拟章程。届期奏办在案。兹查顺天府一属。荷蒙 赏拨米豆平粜煮赈。此外各州县。亦经臣先后奏明缓赋减徭。出借义谷。 湛恩汪濊。该贫民等当可无失所之虞。而自六月二十七八日以来。据各州县禀报连次得雨。秋禾已种者。尚可挽救。未种者亦可播种杂粮。无地贫民。皆得佣工餬口。较之未雨以前。迥不相同。第地势有高下之别。雨泽有大小之分。其中固不乏转歉为丰。亦有受旱已深。得雨未足之处。就目前情形而论。尚有应须勘办各州县。虽节候未交处暑。遽难议定灾分。而一切查灾放赈事宜。皆系獘薮攸关。自应预立章程。期归画一。盖非杜绝浮冒。则帑必虚糜。非任使得人。则民无实济。因为详采例文。参酌成案。并于前直隶督臣方观承之赈纪。前闽浙督臣汪志伊之荒政辑要各书。择其易行而无獘者。纂为一帙。分列勘灾蠲赋查赈放赈煮赈平粜六目。而冠以总说六条。敬谨另录清折。进呈  御览。是否有当。恭候  训示遵行。    灾赈总说 一曰安民。 灾之初起。民心易于惶惑。且有携带老幼。出外求食者。不为设法经理。民何以安。首在停减赋役以体恤之。西北各省。赋轻役重。如递犯解饷修堤防河之类。均不能不藉民力。甚或有官署日用所需。亦往往派累于民。此在丰年尚觉不支。而况当灾祲之将至。惟有将新旧粮赋。先请停征。其应派差徭。分别公私。将私者全行革除。公者酌为减雇。使得省一分之力。即可免一日之饥。而民安矣。次在惩治游棍以保之。人虽至愚。无不有室家田业之恋。即因贫窘不能自存纷纷外出求食。其意祗在谋生。岂自罹法网。凡有聚集多人。强借强索。或抢夺肆行。皆系无赖游民。及盗窃匪徒。本无地土可耕。遂尔乘机滋事。地方官虑其人众。一味以姑息为能。势必涓涓不塞。流为江河。惟当指名严挐。按例究办。如其中实有种地贫民。误听邀约同行者。立予省释。一面出示谕以成灾与否。尚在未定。各当谨守田业。以待补种杂粮。否则亦当保聚室家。静候赈贷。毋轻去其乡。毋流而为匪。使之有法可畏。有利可几。而民安矣。至弭盗所以保富。而保富即所以贫。是缉捕亦安民之一端。尤当视丰年为加意焉。 一曰除獘。 獘之大。莫甚于灾赈。书役乡保。无不以办灾为利薮。各牧令养尊处优。于境内荒歉情形。全未目击。惟以乡保之呈报为凭。而乡保即按户派费。名为报荒钱。及勘定灾分。照例蠲缓。而承办之书吏。又按亩索钱。名为蠲缓费。然所派索者。尚在有田之户。至于造赈册则需册钱。给赈票则需票钱。不遂所欲。竟可遗漏户口。删减口数。甚或隐匿赈票。扣赈银。是虽真正灾民。亦皆受讹索之累。院司道府各衙门书吏。明知其獘。因而任意苛驳。勒索分肥。或竟上下勾通。凡赈册销册。皆空白来省。由司书代为攒造。其公事之捏混。固不待言。而巨细费用。皆出自赈银。其惠及贫民者。尚有几许。以 国家数千百万帑金。半耗没于若辈之手。言之殊堪愤懑。非上下衙门各本官淬励精神。密察严防。不能除此獘也。 一曰盟心。 作獘在胥役。而察獘在官。然必先绝己獘。而后能察人獘。各牧令皆来自田闲。届值岁事无成。岂竟不知小民疾苦。无如谋利孔亟。问心未遑。其初每惮于办灾。或于勘灾时少报灾分。以冀熟田之尚可启征。而不顾民力之竭。查赈时又恐委员书役盘费口粮纸张等项。虽有例销。不敷支给。更有无名杂费。如部院司道府各衙门书吏之多方需索。皆欲于赈银取偿。于是放赈之先。即将银价减报。迨易钱折收。每一两不过大钱千文。以钱合银。不及八钱之数。他若虚开户口。捏报村庄。更属不肖之尤者。不思口粮纸札。所费几何。如果公事一无瑕疵。亦何畏内外各衙门书吏之挑剔。而乃剥饥腹之微资。供长官之浮费。使每口每月少得大钱数十文。即少数日口粮。穷黎生命所关。为民父母。何忍出此。设竟不知自检。则不但不能察书役之獘。且须与书役相勾通。将见明干者亦被其欺朦。柔懦者更受其挟制。利有限而患无穷。又奚取邪。惟爱民之心能胜其谋利之心。则措置一秉至公。而奸獘自无窃发。以此心对民。即以此心对  君。相在尔室。鬼神鉴之。 一曰择人。 办灾莫重于放赈。必先将户口查清。而后赈无遗滥。其中应赈与否。暨极贫次贫。一邑之广。为牧令者虽挨户清查。亦不能尽悉。而况寄耳目于吏胥乡保。其獘更不可胜言。莫若慎选诚实绅耆。为里党所敬服者。大乡二三人。小乡一二人。作为董事。祇取人品端方。不论有无职衔。该牧令务当屈己访求。优予礼貌。先令将一乡应赈户口。逐一开出。分别极贫次贫。及大小口数。攒钉草册。存于内署。勿令书吏经管。以杜抽改。俟一路开齐。该印委各员。即亲诣覆核。傥有徇情滥报之户。即于册内扣除。并将董事更换。迨散赈时。仍令董事住厂。协同散放。则吏胥乡保捏报冒领诸獘。皆可净绝。他如平粜煮赈借给耔种口粮等项。亦皆由董事涉手。如果经理得宜。始终不懈。由该地方官分别等差。禀请奖励。盖董事与灾民。生同里闬。地近情亲。于灾民平日景况。皆所习知。设董事开报稍有不公。灾民亦必相指摘。是董事可助有司之指臂。而灾民即为董事之监临。得人而理。无踰此者。惟在该地方官认真采访。勿以平日走动公门干预公事之徒。滥行充数。致与胥役串同一气。并令诚实各董事。退避不遑。则事无不举矣。 一曰通粮。 比户鲜有盖藏。一经成灾。全赖米谷流通。以给朝夕。而奸商囤户。往往于灾象未成之先。闭而不粜。又有粮食聚集之区。本可源源贩运。而该地游棍。辄以籴多价贵为词。私设卡隘。拦截不令出境。是粮之在本境者。既聚而不散。在邻境者。又遏而不行。因之牙侩居奇。市价翔贵。甚至有价无粮。虽贫民措得升斗之资。亦无从买食。斯时地方官或严禁铺户长价。或开仓碾谷平粜。未始不可救一时之急。第市粮苦无来源。仓贮例有定额。恐平粜难于为继。减价亦属空谈。况行商米客。惟利是图。探知贱价之区。岂兴贩前往。是市价愈平。谷来愈少也。惟有将奸商游棍。一一访拏究办。庶囤积遏籴之獘。不禁自除。再于关津隘口。将米客照例免税。并严禁书役家丁。暗中讹索。使商贾获利较多。闻风至。则粮自通而价自平矣。 一曰劝捐。 地方水旱成灾。定例有正赈。有加赈。 国家所以惠贫民者。有加无已。然经费有常。而赈期有定。夏灾须待本年谷熟。秋灾须待来年麦熟。为日甚长。势不能尽仰食于官。惟有于成灾之后。先由地方官倡劝殷户捐输。庶可于官赈之余。稍资接济。第灾有轻重之分。地有贫富之别。此在一州一县之内。尚有不同。而况十数州郡之广。是当因地制宜。为统捐分捐之法。如其邑处弹丸。民鲜殷实。而被灾又不甚重。则各分各乡。设立董事劝捐。先将一乡户口核计。每日需银米若干。或两月或三月共需银米若干。如捐出银米。能敷所用。即于官赈期满后。由董事接续散给。如不敷所用。则或改为平粜。辘轳转运。或改为煮赈。撙节均分。总以捐项完竣为度。此分捐之法也。若遇被灾较重。灾口较多。势不能以一乡所捐。供一乡所用。则于捐项宽裕之区。计其贫户无需此数开销。即以余资酌为分拨。先由各州县督同董事核算。已捐若干。尚缺若干。以此乡之有余。补彼乡之不足。盖视一州一邑。犹一乡也。再有不敷。则请之于郡。郡有不敷。则请之于省。总期酌盈剂虚。民食无缺。此统捐之法也。至捐项无论多寡。皆须将捐户姓名。及银谷数目。造册汇报。并榜示通衢。其捐数在三四百两以上者。则具禀专报。以凭汇同照例奖叙。    勘灾 一凡州县查勘灾田。须凭灾户自行呈报。应先勘就简明呈式。首行开列灾户姓名住居村庄。次行即列被灾田亩若干坐落某区某图或某村某庄。又次行开列男妇大几口小几口。某姓名田数区图村庄大小口数。俱留空格。后开年月。每张止须如册页式样。迭作两折。预先刊刻分给。第恐各灾户未必尽能识字。难以照填。则令灾户转告该乡董事代为填送。总不许涉乡保之手。地方官查对粮册相符。即各归各庄。分钉成本。用印存案。作为勘灾底册。 一灾户开报既齐。该印委各员。即携带前项灾册。亲赴各村按田踏勘。将勘实被灾分数田数。于册内注明。如有多余少报。以及原系版荒坑坟无粮废地。并止种麦不种秋禾。名为一熟地者。均于册内扣除。其勘不成灾。收成歉薄者。仍为按户登明。若原册无名。临勘时报到者。勘明被灾果实。亦注明灾分。附于该庄册后。 一灾分轻重。应照被灾村庄实在情形。不得以通境成熟田地统计分数。致灾区有向隅之苦。至一村一庄之中。大抵情形相仿。不必过为区别。转致奇零纷杂。难于查办。且易滋高下其手之獘。应各就一村一庄计算分数。俾无偏陂不均。迨勘齐之后。一面核造总册。一面先将被灾村庄轻重情形。开折通禀。并绘本境地舆全图。注明村庄。将被灾之处。用色渲染清楚。随折同送。以便查核。 一定例秋灾不出九月。原指题报之期而言。本年直隶省旱灾。系由渐而成。有收无收。在七八月间已可定局。各该州县应于处暑节后白露节前。被灾情形。勘确通报。以便汇同入告。不得延至九月。始行详报。致稽例限。其灾田分数蠲缓册结。例应自题报情形之日起限。四十五日具题。迟则计日处分。而此四十五日中。例由协查厅员及该管道府加结送司。再由藩司核明详院。始克拜疏。节节延。每致赶办不及。应令州县一经勘齐。即造具灾分顷亩科则蠲缓总册。并造被灾区图田亩册。出具印结。一面径送藩司查核转造。一面分送协查厅员。并由该管道府加结移送汇转。以期迅速。至灾赈公文。均关紧要。应于封面填明灾赈公文字样。或由驿递送。或专役投。不得发交铺兵转递。致有迟滞。    蠲赋 一灾蠲钱粮。定例被灾十分者。蠲正赋十分之七。被灾九分者。蠲十分之六。被灾八分者。蠲十分之四。被灾七分者。蠲十分之二。被灾六分五分者。蠲十分之一。蠲剩钱粮。系被灾十九八分者分三年带征。七六五分者。分二年带征。至于先经报灾后。经勘不成灾田地钱粮。有奉  旨缓征及题明缓征者。各被灾州县应一并查明实在科则顷亩。另开一册。随同成灾田亩送司。以凭酌办。 一入官旗地被灾。该管官将该户原纳租银作为十分。按灾请蠲。被灾十分者。蠲原租十分之五。被灾九分者。蠲十分之四。被灾八分者。蠲十分之二。被灾七分者。蠲十分之一。被灾六分以下。不作成灾分数。其原纳租银。概缓至来年麦熟后起征。 一扣除灾户钱粮。应按实被灾田数目验算。应蠲应缓。于额征解册内分注扣除。其未被灾田钱粮。不应统扣蠲缓。此理所易明者。从前竟有州县误认统征分解之说。混将灾田蠲缓之项。照阖县田粮额数。不分灾熟。概行摊扣。以致追赔。可为鉴戒。    查赈 一各庄饥口。向凭地保开报。固难凭信。即印委各员携带烟户册查对。其中迁移事故。亦难尽确。在有田灾户。尚有灾呈开报家口。其无田贫户。更无户口可稽。现已分饬各该州县按乡选举诚实董事。据实开报。俟一路报齐。由印委各员。亲诣复核。极次贫户。及大小口数。如无冒滥情獘。即当面登册填给赈票。并于赈户门外壁上。用灰粉大书极贫次贫某人大几口小几口字样。以便上司委员不时抽查。再于该村公所。将赈户姓名口数出榜悬示。俾各共闻共见。查完一庄。再查下庄。按五日一次开折通禀查核。 一饥口在十六岁以上为大口。十六岁以下至能行走者为小口。其在襁褓者。不准入册。 一贫民极次最难分晰。全在察看情形。如实在贫乏民佃。专藉数亩薄地。被灾无收。或房倾业废。孤寡老弱。鹄面鸠形。朝不谋夕者。是为极贫。如田虽被灾。或尚有微业可营。而止能自顾一身。不能顾及一家者。是为次贫。极贫则无论大小口数多寡俱须全给。次贫则老幼妇女全给。其少壮丁男力能佣趁者酌给。 一业户中有一户之田。散在各里者。应统行查核。如系熟多荒少。或田虽被灾。家业尚可支持者。毋庸给赈。如系荒多熟少。实系贫苦者。应归于住居村庄。按照灾分给赈。不得分庄混冒。违者究追。 一地方遇有灾赈。每有奸民希图冒滥。或父兄子弟同居。捏分数户。或将粮食衣物藏寄。故作贫穷。或以邻村老幼。认作亲丁。或本有雇主可依。冒称无靠。种种情伪。难以悉举。此次均由董事开报。当不致再有此獘。第恐经官覆勘时。该奸民等或扶老携幼。遮道哀求。或暗使妇女混行哄闹。更有刁生劣监书吏兵役及屯居旗人从中把持。以冀必得。该地方官应密访姓名。先期示禁。如有违犯。严拏究治。一业户之田。类多佃户代种。内如本系奴仆雇工。原有田主养赡者。毋庸给赈。如系专靠种田为活之贫佃。田既遇荒。业主又无养赡。并查明极次。及所种某某业主之田。按其现在灾地分数给赈。不得分头冒领。 一寄庄人户。须查明实系本身贫乏。方许给赈。否则恐其身居灾地。田坐熟庄。易滋冒滥。或人居隔县。田坐灾邑。本系田多殷户。其管庄之人。自有业户接济。亦可毋庸给赈。 一被灾村庄之鳏寡孤独疲癃残疾之民。除有力自给。或亲族可依。及已入养济院者。毋庸给赈。其无业无依。遇灾乏食者。悉照所住村庄灾分轻重。分别极次。一体给赈。其余不被灾村庄内之四茕。概不准给。总以被灾不被灾分清界限。不得以附近灾地牵混。 一被灾村庄内有无田贫民。或藉工佣趁。或手艺餬口。因被灾失业。无处营生者。应随住居村庄灾分轻重。分别极次。一体给赈。无灾村庄。不得滥及。其余有本经营。开铺贸易者。务须严禁混冒。察出从重究治。 一查赈之时。如有贫户因灾外出。未经给赈。自必有烟户原册可查。空房遗址可验。承查委员。应即查明。于赈册内一一注明。以备该户闻赈归来时。查明补给。汇册报销。如向系贸易他乡。及灾前他出者。不准入册。若一州一县之内。外出贫户。多至数千者。即使一无混冒。亦可见该牧令之抚绥无术。除准其补给外。仍将该牧令记过撤参。 一赈册赈票。俱系用坚韧棉纸。赈册以百页为一册。每页两面十户。刊列号数。钤盖缝印。以天地元黄等字样。为委员号记。人占一字。印于册面。所查某庄。即摘写庄名一字。编为册内号数。委员执册挨户。登注灾民口数。仍将州县草册查对。是否相符。如某项口无。则填以圈。按户注明极次字样。查完一村庄。合计大小口总数。注明册后。一日查过数村庄。即通计数村庄男女大小口总数。注明册后。封送总查之厅印官复核。移交地方官办理。 一赈票须照两联串票之式。当幅之中。填明号数。钤盖印信。每百张钉为一本。票首用委员号记。依格册内所开极次贫户大小口数填注。如某项口无。则填以圈。以一票截给本户。以票根存官比对。各灾民持票赴厂。监赈官点名验票相符。即照票给领银米。并另制月分图记。放讫一月。则于票上依次盖用某月放讫图记。赈毕掣票。其外出归来之户。查明入册。 一例给票领赈。如有赈未领完。原票遗失者。查实补给。仍于册内注明票失换给字样。以防拾票人冒领。    放赈 一定例被灾十分。极贫给赈四个月。次贫给赈三个月。被灾九分。极贫给赈三个月。次贫给赈两个月。被七八分灾。极贫给赈两个月。次贫给赈一个月。被六分灾。极贫给赈一个月。被六分灾之次贫。及五分灾。例不给赈。止准酌借口粮。春借秋还。其酌借月分。或银或米。随时酌办。 一放赈宜多分厂所。使饥民散而不聚。除城关外。各按被灾附近村庄二三十里适中之地。使领赈之人可半日往还者。设为一厂。或寺院。或搭棚。务须地场宽大。分别男东女西。每厂须设两门。以便一出一入。先放远庄。次放近庄。务令鱼贯而行。毋致拥挤喧哗。该地方官将某某村庄在某处厂内。何月日放给。先期明白晓谕。并令地保庄头传知各户。以便灾民按期赴领。免致往返守候。 一定例赈粮每月大口给米一斗五升。小口七升五合。若银米各半兼放。大口月给米七升五合。小口月给米三升七合五勺。各州县应每厂各设七升五合桶三只。三升七合五勺桶三只。并备斗三张。斛一张。由该管道府按照仓斛较准。在于桶口四面烙印。分发各厂应用。以免零量稽迟。及截短桶口偷减赈粮之獘。如吏役斗级人等。敢有短少量。轻则枷示厂所。重则立毙杖下。该管官失于觉察。一并参究。如银三米七银四米六搭放。均照此办理。 一折赈米价。定例直隶省每石折银一两二钱。历奉  恩旨加增。准折给银一两四钱。计每月大口应给银二钱一分。小口应给银一钱五厘。若银米各半兼放。计每月大口给银一钱五厘。小口给银五分二厘五毫。数更零星。如以原银按口秤剪。不特折耗滋多。而封裹非止一人。又岂能逐包覆看。且穷乡僻壤。并无钱铺。贫民领银易钱。亦多未便。自应照历次章程。由官按照时价。公平易换钱文。将每一两易钱若干。补足串底。核明大小口数。应给若干。先期详报。一面按口用绳串。毋许短缺一文。以便临期随米散给。遇有小建。即钱米并计。于钱文内总扣一日。不必银米分扣。傥州县官故将钱价报昂。希冀换多给少。定即严参示惩。如全放折色。亦照此办理。 一被灾州县中。向来居住之旗人。应与民人一例赈恤。俱当查明。如有同居兄弟叔侄披甲食粮。并家奴有主可以资助者。均不在应赈之列。其余闲散下屯。专靠种地并无生业者。应令有旗各属并理事丞倅。逐一确查。照例给赈。其户住居灾地者。亦令地方官会同场员。查明极次户口。分别给赈。 一坐落灾地营分兵丁。原有粮饷资生。但家口多者。难免遇灾拮据。令该管营员查明除本身及家属在三口以内。不准给赈外。其多余家口。分别极次开册移县。该地方官会同该营亲查确实。汇入民户一体给赈。 一灾地贫生。例准给赈。应令该学教官查明实系贫乏。照依旧章。每户以三大口为率。造册移县。覆查明确。核明应赈米数。每米一石。折银一两。移交教官。传齐各生。在明伦堂唱名散给。如有遗滥侵蚀。即将该教官揭参。 一灾赈案内。应需各项银两。有由府转发者。每致时日稽迟。且有绕越道路多费运脚之处。自应由各该州县径行备文赴司请领。该司衙门一面发银。一面移行该管道府州知照。如司书有留难需索情事。许该州县禀明究办。至勘灾查赈员役盘费饭食。除照例现任正印及丞倅等官不准支给外。其候补试用等官。及现任之教职佐杂各官。自查灾之日起。每员月给盘费银八两。每官一员。拨给书办二名。跟役二名。每名日给饭食银四分。放赈时。每厂书办二名。衙役四名。斗级四名。每名日给饭食银四分。如遇车马难行之处。每官一员。应乘坐官船一只。水手四名。书役小船一只。水手二名。每名日给饭食银四分。按日计算。核实报销。    煮赈 一被灾较重地方。定例于例赈之外。准于近城处所。冬月煮粥兼赈。江苏省大口日用米二合。小口日用米一合。江西省无论大小口日用米四合。米数多寡不同。似当以大口三合小口一合五勺为酌中之数。第恐经理不善。则或偷减米粒。搀和糠。或节缩柴薪。搅用石灰。不特下咽为难。且易致人病证。是宜选用诚实董事。分项经管。自淘米下水。以至起锅贮缸。皆须亲督夫役理料。以防滋獘。其粥必须稠厚。足充一饱。至发粥时。则须人厂粥厂分为两处。人厂内再分男女两厂。先令领粥贫民齐集厂内。按名给筹。再赴粥厂领粥。以杜重复冒领。其舀粥铜铁杓。皆按大小口米数较准。并于杓口錾字分发。使分派得以均匀。夫役无可偷减。一被灾较重之区。如有绅衿富户。实心好善。自愿捐资设厂。煮粥赈饥者。应即通详批允。听其举行。固不须吏胥干预。亦不必官为经理。惟于厂所酌派员弁弹压巡查。以防奸匪滋事。若止系一村一里。捐项无多。来食粥者。不过数十家。皆为该绅富所熟识之人。则并不必派员巡查。转多烦扰。统俟事竣。查明捐户姓名及银米各数。造册详请。分别奖叙。    平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