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 - 第 151 页/共 192 页
清四野 剿寇莫妙于清野。然省会非外邑可比。环城而居。屋庐鳞次。均令搬移拆毁出示早。则民心不服。且虞摇动。出示迟。则人思走避。拆卸不及。但城外三二丈内。有房屋如系木壁篾墙。焚烧犹易。若系高楼峻壁。则坚固难拆。贼匿其中。运土梯木。可以登城。挖掘城根。可安地雷。通地道。升屋骑脊。可以向城内击打。请斟酌情势缓急。明白晓谕。出示之后。有不拆毁搬移者。一逾限期。官即为分段焚烧。
设探报 凡贼来路及城外各要口。宜先查明道里远近。分设塘报伏探。某处几人。几日轮换。以及所需工食灯火之类。皆造册注明。仍派委员梭巡。伏探有能改装入贼营打听的实消息者。破格重赏。
编壮丁 守城必用垛夫。宜先查明城垛共有若干。每垛拟派三人或二人。共计需用垛夫若干名。拟派某色人充当。宜先酌定。临编时。系居民则令邻右具保。系贸易则令店主具结。老幼均不入编。氓富许其雇募有切结之人。分派定后。即将其姓名按地按人书于城墙粉壁之上。以便临时各认信地。尤须按守垛人数多寡。分为二班。一昼夜一轮换。百垛或五十垛。择一人为之长。一人副之。仍委官巡逻。垛夫皆须有器械。或官给。或自备。均不准空手。
设窝铺 每垛口五个。立人字大窝铺一间。上加苫。下用板铺。板下掘数坑。置大缸三四口。釉缸最佳。土缸亦可。口与地平。缸中多贮有小沙罐。备作灰瓶之用。板铺缸可以歇宿。兵丁罗置军器。守城时。以此缸贮灰火药各物。既免雨湿。又便取用。
备守具 一曰擂木。用长数尺沉重木为之。两头拴绳。用时两人扯绳下击。仍可收上。 一灰瓶。祗用石灰瞇目。其体重。易于下沈而不能飞。宜用柴灰或细黄沙搀合。贮土罐中。好。以细绳缚之。 一石。每垛均将大小石子石块碎共为一堆。以便临时击打。 一人粪。每十垛挖一坑如。上设一铁锅。垛夫大小便均在其中。贼攻城时用柴草将粪水煮滚。用勺桶向下泼洒。着入肉烂痛至死。较之煮沸油糯米粥。省便而利用。 一备灯火。每五垛设一油纸镫笼。用一直木。上安五尺横竿。用细绳铁环悬之。垂向城外。离城身五尺。离地七尺。贼来易见。而贼无从仰视。灯笼下缀小石避风。上箬蓬遮雨。换烛即用轮更之人。不准延误闲断。违者。查夜官立予责打。 一鸟枪手上城。须多带装官火药铅子火绳。 一火罐火长鎗短刀斧棍等类。宜查营中现存多寡。以便临时分设。 一多用竹片编篱作长方块。守城时。可蔽城下矢石。 一凡抛打之物。原为防贼上城。凡贼在十步之外。不准妄发。免致不能中贼。徒损实用。
设屯兵 贼氛渐近。城外必设屯兵。非仅为城中犄角已也。即以江西省城形势论。东北平旷之区。既虞贼寇蔽野而来。任意分布。西南巷道丛杂。尤易藏奸。我兵若株守城中。则皆为贼所据。出奇设伏。我兵将应接不遑。似须于城外各要害处所。在居民之外。相离一二里。即设一土台。安兵设。凡有煤炭渣土高坡处。皆可将坡顶平。用代台。以此驻兵。向前可以迎击。分伏可以钞袭。仍于房屋树木丛杂处。设旗帜以为疑兵。贼即分路而来。处处不能直进。牵缀贼势。彼自左右顾虑。不敢并力攻城矣。
分信地 城上分信地。宜派定官员绅士分守。某方用某色旗。不得混乱。绅士守城。须各就其家之便者。分派举监生员。及卫所官亦可派入。均令分班轮管。昼夜巡视。造册注名。
量兵马 预先算明城中共有兵马若干。中分若干为守垛兵。若干为战兵。若干为亲兵。若干为游兵。若干为奇兵。俱定有限制。明示科条。
分游兵奇兵 城上分游兵四枝。派守四方。某方有警。即往接应。他方兵不准轻动。以防城下声东击西。另设奇兵二枝。以为接应游兵及救火之用。
设选锋 警报到日。须选择精悍兵卒以为心腹。亲自统带。镇抚城中。防他盗。戢内应。定民心。壮士气。从古主帅。必有亲兵。不徒示威望而已。
安乡民 城外避兵之民。城内有亲依亲。无亲者官为安插寺庙内。先令各庙僧道报明注册。共若干名。搬令共居。将誊出庙宇。安置乡民。安置妥帖。即令委员带同地保详细识认。册内注名某人。向居何处。再令其同乡之人。共居一庙者。互相识认。十人递一连环保结。如有只身无人认识。又无随身什物。尤须加意查问。即非细作。亦即斥逐出城。
盘奸细 平时盘诘奸细。似应令委员分段细查门牌。除绅宦妇女外。挨户点名盘问。凡系寓居及小贸营生外来游民僧道。尤须细心盘诘。至茶坊酒肆烟馆妓馆澡堂赌场剃头铺。不难严禁寓外来之人。然驱逐不净。稽查不周。势必巧为避藏。踪尤诡密。不如阳为宽大。暗派干员及精细信心差役。改装采访。来去不常。早晚靡定。或买属以上开馆各色人。如能盘出奸细一名。密报到官。赏银若干。以藏奸之所。即为诘奸之人。利之所在。较易驱策。仍须严谕。不准诬攀。至有警报时。应于各城门设一公所。令委员与乡绅数人。带兵轮管。惟本府本县人听其出入。如系乡镇及别府县人。务须细问。城中果有姻戚往来之人。必得城中亲识保领。方许放入。至游食僧道。及外来医卜星相卖药等人。一概不准放入。
严火禁 失火之处。须防内应。先令居民各于门外用缸桶贮水备用。出示有失火者。依军法问斩。失火如在城上。各兵夫不准擅离信地。专用奇兵救火。如在城下。另行派员带该地方屯札之兵扑救。严究失火之人。城上尤须多设水桶泥浆桶城门楼防火。非涂泥浆不可。麻搭铁钩各救火物。
定人心 一有警报。即出示晓谕居民。自有兵将护城杀贼。不必警惶走避。致为土匪所苦。
设大 对城有高阜及楼房。城上须安大。防贼于对面起望楼。
严火药 火药铅丸。最为军中要物。库贮宜派兵弁护守。给散兵丁者。尤须随时稽核。
城门 守城将各门堵塞。最为用兵之忌。即兵少不敷支应。亦须一二门勿堵。以便应变出奇。
设瓮听 贼临城下。须绕城多掘坑。内安大瓮。使人坐其旁听之。瞽者亦可用。如贼击地道。必有声息。
定号令。分镫旗。明赏罚。三者为军中最要。应出自钧裁。未敢擅拟。
书玉山县城破地雷事
李元度
粤寇之陷全州也。穴城寘火药潜爇之。声若迅雷破地出。城塌十数丈。守陴者杂砖石掷空中。贼随以入。号地雷。及踰岭。涉湘道郴桂。掠业煤矿者数千人。益叱嗟立办。堕名城不可选纪。发而未破者。惟长沙南昌二城耳。若武昌庐州吉安杭州及义宁诸城。主者明知贼用此技。不能御。坐汔于亡。死数十万人。乌虖。岂劫数不可回欤。咸丰八年七月。余以平江军三千分守玉山广丰常山三县。贼自建宁出二杜关。猝犯广丰。守者裁五百人。闻警济师。千人往援。贼围之三。我军婴守不能下。贼诇知援丰者。率自玉山来。玉城虚。可袭也。十五日。贼二万掩至。守卒仅七百。城外民廛栉比。曰七里市。三里街。百货所辏。余亲逆战十里外。断贼浮梁。贼以步队缀我军。骑贼趋上游。跐水渡。将薄城。余急入拒守。贼踞西门外市廛为窟穴。急火之。燔三十余户。贼扑火熄。聚残甓为垒。穴壁施火。平击城上人。我军坚守两昼夜。贼忽罢攻。钲铙声杂作。有老卒惊曰。贼今穴地。用钲铙掩锄镢声耳。昔破吉安义宁。皆此术也。乃悬赏令壮士缒城破贼垒。余立埤堄闲督战。飞中左颊仆。流血升余。幸斜击得不死。时十八日日昳候也。越日。军士来告。地道已偪城。计安出。余裹创巡城。知县袁君翼相顾失色。余忽悟拒之之法。急下令。起小西门汔北门。计城百丈。最受敌。每二丈。挖洞一。广二三尺。深五尺许。横出城根下。勿伤其址。土皆内辇。城以外勿透风。每队穴洞一。计洞五十。限半日成。违者斩。众未喻其法也。逾时工竟。问且何为。余曰。每洞选壮士。持短兵。昼夜蹲伏其中。饮食溲溺皆更代。贼穿隧至勿惊。鏦以短兵。可立毙。众如法行。袁君犹疑畏。余谂于介众曰。贼之为地雷也。必紧贴城根。忌偏斜。偏则不相直。忌旁泄。旁泄则力杀。计凿隧必横长十余丈。我先伏隧以待贼。是贼隧十丈。而与吾遇者五。其尚能逞乎。众皆噪曰善。十九日日晡。贼穿隧道将及城。亲卒来告。戒勿声。磨刃以待。俄斜穿及洞。众跃起。立殪二贼。隧隘。为贼尸所壅。不能出追。乃灌以水。隧道破。越日。贼渠登南门外塔山。隔江望城中。新土垒垒如蚁蛭。知术败。又三日。窜德兴。玉山围解。余上其法于鄂抚胡文忠公。公飞书报曰。子法信善矣。然我军亦用此制贼。若武昌若吉安九江。皆着成效。今方捣安庆。法为贼得。则吾术亦败矣。其秘之。余遂绝口不复道。其后安庆及江宁。卒用此法下。巨憝歼焉。益服公之远识也。尝阅兵家言。古法凿地道。止用以撼城基。或出奇兵掩敌。无潜纳火药轰城者。故备御之法。于古未闻。嘉庆中。王师平滑县。地雷法始大着。粤寇窃其绪余。所过多残灭。然卒以是自毙。天道诚好还哉。是役余情急智生。千虑中偶一得。以所守至约。故立谈破贼而不劳。今粤贼已尽殄。反复思之。无以易此法也。笔之以告当事者。
与邑人论城守书
方宗诚
自旧岁粤贼窜扰湖湘。吾邑筹备防堵。将一年矣。不幸主意未定。章程未立。召募未足。器械未完而逆贼已破武昌。陷安庆。是时在我者战守未可恃。在彼者虚实未可知。是以合城仓皇流离。土匪乘机劫夺。县官逃亡。乡兵解散。当此之时。实危在旦夕。赖张君小嵩首先痛哭。激发义勇。马君命之起而佐之。董事诸君亦旋来整理局务。筹资练勇。缉匪安良。城局既振其纲。乡局因助其势。小敛。四境安恬。不得谓非诸君勤劳之力也。使竟由此立定规模。守城杀贼。共奋忠义。驯致承平。不特自保身家。亦且功在桑梓吾侪小人。当不知如何感激矣。今者贼据省城。正宜竭力坚志之候。乃闻局中诸君。惟恐人心不齐。资用无出。有借口脱卸之意。而局外诸君。又或各逞私见。各生议论。或且徒幸贼之不来。或则自恃己之有窟。势将撤散大局。全无固守之心。愚窃以为皆过也。夫城池者。合邑公共之城池也。性命者。合邑公共之性命也。苟人人欲保全其性命。自当人人共守此城池。城池不守。性命未有能苟全者也。某思之既熟。虑之甚远。请为诸君详陈之。我 朝深仁厚泽二百余年。而桐城世族人文。尤为天下之望。忠臣义士。史不绝书。何至今日遗风顿尽。试问局中局外诸君。或身登仕版。或名显甲科。即或纳粟头衔。怀才未试。而远祖近宗。亦尝为 天朝臣子。封赠之荣。何自而得。门第之盛。何自而来。衣租食税。妻子安逸。车服炫耀。享谁之福。即至身为士民。家无担石。而仰事俯蓄。安土乐天。子孙绳绳累世不绝者。伊谁之赐也。今逢 国家多难。而我等但图其私。富者吝财。贫者啬力。人出己见。争闲气而不顾大局。城池官府。势将委而去之。清夜扪心。其何以对我 皇上。且前此安庆江宁扬州镇江。弃城不守。受贼毒虐。已有明验。六合江浦江西河南怀庆诈州。固守不破。已有明效。我等人孰无良。何不学伊古以来效死勿去之义民。而学彼弃城而逃之官吏也。保一城即为 朝廷振作一城之正气。守一日即为 皇上搘持一日之纪纲。人人如此存心。始不负封赠之荣。始不愧门第之盛。始足报二百余年食毛践土之德。此其不可不守者一也。祖宗之所以与我者遗体也。而我之所以报祖宗者禋祀也。前闻贼之所过。大家逃散。贼斧祠堂之木主。或投水火。或弃粪壤。闻之切齿。思之伤心。试问局中局外诸君。资财妻子。与祖宗孰重。平日席祖宗产业以养身家。藉祖宗家声以耀闾里。至此之时。计资财。顾妻子。各为巢穴以求安全。而祖宗神主弃置不问。任贼烧毁。任贼斧斤。其城居不去者。亦但徼幸贼之不来。而非有固守之志。设有不幸祖宗木主受其秽污。他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此其不可不守者二也。
正月之行。犹云我之战守未可恃。今则练勇数百。武艺娴习。火药精良。石堆积。干矛锋利。刀械齐全。盖诸公耗精劳神。将近一年。合城费金糜粮。已数万计。而况坚城一座。可当万夫。带勇诸公。性皆忠义。以战虽非有余。以守未见不足。若复各怀私见。尽弃前功。赍寇兵而助盗粮。不能卫人。反以害人。不能灭贼。反以资贼。岂非大违义理。甚失初心。虽曰事关天数。非人所为。而清夜扪心。亦岂可谓无憾也。试问守志不定。火药兵器。何以藏之。练勇众多。何以散之。贼若据城而守。何以安居。贼若一掠而空。土匪四起。何能复制。贼一来即让。设使至再至三。成为要道。又将何以各谋生理。故与其事败而图之。不如乘今日全盛之时而图之之为愈也。此其不可不守者三也。正月之行。犹云贼之虚实未可知。今则自贼中逃出者。莫不谓贼皆虏胁之徒。并无伎俩。不过严其法令。大其虚声。观河南江西固守。杀贼数万。洵哉贼不足畏也。今我邑练勇。果能一鼓作气。即可百以当千。况我主彼客。我逸彼劳。来则固守。去则追剿。或先伏勇河干。烧其船帜。抢其辎重。或先伏勇山谷。乘其围城出救。与城中练勇内外夹攻。又约西北二乡随后来助。虽真贼千万。亦必破灭殆尽。而况胁从者多。我既盛强。彼必解散。一次丧胆。永不敢来。此长治久安之策也。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夫贼犹犬耳。人愈退缩。彼愈狂吠。人但坚立。彼必远扬。若再用术以弭之。便可制其死命。此其不可不守者四也。若曰人心不齐。财用无出。是固然矣。自古办大事决大几。岂能必愚夫愚妇之心皆同一气。惟人心不齐。而己心自齐。人心不固。而己心愈固。则自然一唱百和。如响应声。故但使局中局外诸君。愿守者先立其纲。愿出者听从其便。百家不去。即与百家共守之。千家不去。即与千家共守之。急立一册。愿守者注名。愿去者亦注名。而城外居民愿入城守者亦注名入册。不拂人情。各从其志。如此。则人心焉有不齐。至于资用。则必公同竭力。愿守者既或出财。又或出力。以保此身家。愿去者即不出力。亦必出财以保此屋宇。二三搢绅前辈。或身为显宦。或齿为达尊。或箸述等身。或富连阡陌。既为一县之望。必为一县之倡。虽年力衰迈。不能劳力劳心。亦当首出倡捐。以副人望。上以报 国家之恩遇。下以振乡邑之颓风。使后进钦为典型。情无从异议。又如一二寒儒。素负文望。虽盎无储粟。身无完衣。亦必竭忱捐助。使中户无从借口。集腋成裘如此。则财用何至无出。至于要隘之处。集贤关宜请重兵进剿。王家套宜谕东乡堵御。至枞阳为贼出入之区。尤不可不严为防守。宜急请吕公委成邑侯。开仓募勇。散给贫民。拦河下桩。阻遏舟楫。此于费既不广。又为义所当行。不然。我县官之仓。竟听贼封而不问。而枞阳一镇。竟听其为化外之民。不特要隘之忧。实亦官绅之耻。愚人不察。以为不可激贼之怒。不知贼之所以猖狂者。以官民多无正气也。若我之正气既壮。则彼之邪气自消。岂可自馁其气。而使邪气乘闲而入。此其不可不守者五也。
夫大乱之生。起于人心。既以人心不公不正而招之。则必恃人心惩忿窒欲以解之。故今无论身处局中。名在局外。总宜和衷协力。不可各逞其私。相视当如一家之亲。相顾当如一身之病。则以和感和。而戾气自不得入。以义激义。而邪气自无可乘。此似迂腐之谈。而救乱之方。实无有善于此者。若不知修省。不知恐惧。心术善者。止思自保。心术闇者。时怀忮人。不顾大局。不奋公义。惜财惜力。用诈用贪。吾恐以戾召戾。以邪致邪。不有人祸。必有天刑。不有近忧。必有远患。故不特如前所云。无以对 皇上。无以对祖宗。无以对自心。无以对桑梓。即为身家性命之计。亦恐非自安自利之道也此其不可不守者六也。某本无职守。亦鲜才能。徒以上念 国家。下忧乡里。深恐守志不定。弃城如遗。功坐成而复毁。事无实而妄费。故敢平情论事。仗义昌言。伏望诸君熟察之。
复与邑人论城守书
方宗诚
是月十五日曾肃一启。县之通衢。言城不可不守者六事。深冀各除意见。共奏肤功。非为私身之图。诚恐大局之坏。今已数日观者首肯。论者心平。然而城守之志。终无定见。城守之事。仍无定议者何也。岂忠孝之说。迂腐之谈。不足动诸君义理之心。回诸君利害之见邪。则请专以利害言之。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夫贼之来否。未可定也。来之迟速。亦未可知也。惟一意守城。则贼未来攻之时。犹可各治生理。既解围之后。仍可共图安全。平时虽是戒严。而警急不过数日。若不以城守为志。徒以迁徙为能。则贼一日不灭。必不敢复回故庐。贼一日不来。又不能竟弃旧宇。一家分处。两地难安。富者伤财。贫者废业。废业既多。则可忧之人不必在贼。伤财既广。则可虑之事不独居城。即如租课一事。此时守志不固。私见相持。大局既倾。租税难定。虽使稍有所入。亦将置之何所也。又如屋宇器物。委而去之不难。恢而复之匪易。山中之僦屋而居。岂若世守之业哉。且乡闲岂尽骨肉之亲。主人岂皆患难之友。始不过藉宅图利。继必至因利生争。其中弊端。不可究诘。又况局中局外诸君。平日虽非作怨之人。抑岂无招怨之事。世风不古。所至皆然。人情之险。于兹为甚。贼方未来。尚且狡焉思逞。贼若既至。岂甘独受其殃。假若以凶恶之辈。为向道之人。虽虎穴可穿。岂兔窟足恃邪。若藉仕宦之声势而弃城不守。声势已不足畏人。若仗武力之勇夫而弃城不居。勇夫岂果能保我。吾恐受祸之事。比城居更惨。罹害之日。比城居更长矣。何如共守城池。尚可仗官府之威以自全。尚可藉大众之力以相保也哉。某野无半陇之田。城无五亩之宅。可去可处。何惧何忧。况夭寿不二。死生素定于胸中。惟乡里情殷。患难总期于共济。深知处今之事。当今之时。惟致命乃可救命。惟舍生乃可全生。救己必在救人。保家必先保邑。鼓其正气。自可以灭贼。全其仁心。始可以格天。故不惜作赵良之药言。效贾生之痛哭。惟诸君清夜之中平旦之际三思焉。
卷八十八 兵政十四塞防上
外藩蒙古要略序
李兆洛
祁鹤皋先生之在翰林也历年最久。尝被 命为蒙古回部诸王公列传。皆内检黄册。外译舌人。仅能通晓。久而后成。既成。又为当事齮龁。复迟之数年。盖先生于蒙古回部之事。尽劳勚矣。既进呈。为 钦定蒙古王公列传。编之四库。先生之为是书也。先以年月日编次。条其归附之先后。叛服之始终。封爵之次第。以为纲领。而后分标各藩之事迹而为之传。名曰外藩提要。是传仿史记。而提要仿通鉴也。春圃学使视学江左。行辕在江阴。而兆洛忝主讲席。因进见。叩鹤皋先生诸书。学使因以西陲纪略见示。而曰。外藩提要尚未刻也。兆洛因请而读之。既卒业。谨拜手稽首作而言曰。鲰生伏几案。终世占毕。蒙然不能见五帝三王之盛德大业。炳耀宇宙。其度量所存。心志所及。不知若何其大且远也。乃于此而恍然遇之。 皇天眷佑有清。懋笃世德。全付以覆焘之下所有疆土。无有内外。成大一统之规。亦惟 列圣追配皇煌帝谛之盛业。长驾远驭。用宏兹贲。承平晏安。二百年于今。翼子贻孙。君臣同庆。以享天之福。逮三代以下之极轨。夫岂拘学之士。井蛙之识。所得窥其运量哉。 太祖高皇帝抚有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 太宗文皇帝绥定奈曼巴林扎噜特喀喇沁土默特敖汉四子部洛茂明安乌喇特阿噜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噶鄂尔多斯。 世祖章皇帝又纳喀尔喀右翼。 圣祖仁皇帝又纳阿巴哈纳尔。而内扎萨克四十九旗备。乃平喀尔喀厄鲁特土尔扈特西藏和硕四部。 世宗宪皇帝以西藏编设扎萨克。 高宗纯皇帝平杜尔伯特。皆编设佐领。编以旗分。其于诸藩也。容之如天地。养之如父母。照之如日月。威之如雷霆。饥则哺之。寒则衣之。来则怀之。劳则劳之。患则救之。量财而授任。疏之以爵土。分之以人民。教之以字畜。申之以制度。一民尺土。天子无所利焉。寸赏斗罚。天子无有私焉。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风而自化。虽背恩悖义。如腾机思和啰理罗卜藏丹津阿睦尔撒纳等。叛则讨之。遁则宥之。降则舍之。甚至噶尔丹之为患边圉。屡肆突犯。败困力竭。逃无所往。犹拳拳赐书招徕。开布诚信。许以不死。盖所以求服其心者。谆谆无已也。 仁皇帝以喀尔喀诸部逼于厄鲁特。率众归附。矜其穷阨。发仓储以赈其乏。赐白金茶布以给其用。买牲畜以资其生。使皆得其所。 纯皇帝以土尔扈特逼于俄罗斯。率众来归。赐马牛羊二十余万。屯粟四万石。革裘五六万领。布棉十余万。帐千具。至者如归。而费国帑皆百余万。上以此感。下以此应。服教畏威怀德之思。千万年曷有极哉。
盖外藩诸国之人。如童蒙之天性未漓。敦直以亮。故条教少而变化速。直省之民嗜欲深。则天机日薄。顽懦而诈。故扞罔时闻。而刑无由措。扞罔时闻。则罔日益密。刑无由措。则小不正积而至于大不正。此兆洛所以感激于外藩之日沐浴于圣人之泽。而直省之民。反自外于瞻天就日之中者也。先生此书。于 皇朝数百年以来。所以绥养藩服者。无不综具。其缘起悉载。着 列圣恩德之所由隆。明威之所以。恍然造化之亭毒。皇极之相协。如读邃皇之书。睹鸿蒙开辟之规模焉。乌可不令承学之士。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了然于天人之故哉。
蒙古游牧记自序
张穆
我 皇清受 天眷命。统一天下。薄海内外。悉主悉臣。治道之隆。登三咸五。而北戴斗极。西届日所入。廓疆畛三万余里。靡不服属奔走。礼乐朝会。赋役法制。条教号令。比于内地。盛矣哉。古未尝有也。然内地各行省府厅州县。皆有志乘。所以辨方纪事。考古镜今。至于 本朝新辟之土。东则有吉林卜魁。西则有金川卫藏。南则有台湾澎湖。莫不各有纂述。以明封畛而彰 盛烈。独内外蒙古。隶版图且二百余载。而未有专书。 钦定一统志。会典。虽亦兼及藩部。而卷帙重大。流传匪易。学古之士。尚多懵其方隅。疲于考索。此穆蒙古游牧记所为作也。蒙古以畜牧为业。不常厥居。且译语多歧。无从考证。地理家纪载阙如。职是之故。不知史称匈奴随逐水草。然各有分地。居东方者。直上谷以东。居西方者。直上郡以西。而单于庭直代云中。此即今四十九旗所居之地。可知北方部落大小相维。略如郡县之制。自昔已然。 本朝因而区画之。一命之吏必请于朝。一石之粟必输于官。疆理之法尽美尽。由是臣喀尔喀。平准噶尔。降杜尔伯特。来土尔扈特。城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塔尔巴哈台。以治之。北守库伦。西守伊。以控制之。形势既得。中外永安。用以亿万年无疆之 盛治。周官重体国经野。孟子言行仁政必自经界始。岂不谅哉。今之所述。因其部落而分纪之。首叙封爵功勋。尊 宠命也。继陈山川城堡。志形胜也。终言会盟贡道。贵朝宗也。详于四至八到。以及前代建置。所以缀古通今。稽史籍。明边防。成一家之言也。致力十年。稿草屡易。凡 国家丰功伟烈。见于方略诸书者。罔不敬录而阐扬之。其近年兴建。则又询诸典属。访诸枢垣。以蕲精详而备讨论。阅者手此一编。亦足以仰窥 圣神功化之万一矣。昔吾乡祁鹤皋先生着有藩部要略一书。穆曾豫雠校之役。其书详于事实。而略于方域。兹编或可相辅而行。异时为舆地之学者。傥亦有取于斯也夫。
在一统志馆上当事诸公书
龚巩祚
内阁中书本馆校对官龚巩祚。上书各中堂各大人各先生合下。本馆现在续修大清一统志。自乾隆三十九年书成后。伏遇今日重修。欣贺无量。续者纂其所未载。修者订其所已成。巩祚与校对之役。职校耳。书之详略得失。非所闻。亦非所职。虽然。窃观古今之列言者矣。有士言于大夫后进言于先进之言。有僚属言于长官之言。僚属言于长官。则巩祚职校而陈续修事宜。言之为僭。为召毁。士言于大夫也。后进言于先进也。则虽其言之舛。先进固犹辱诲之。巩祚于西北两塞外。部落世系。风俗形势。原流合分。曾少役心力。不敢自秘。愿以供纂修协修之釆纳。而仍不敢臆决其是否。恃中堂以下之必辱诲之也。不得以官牍请。为书一通。如干条。如后方。
一 钦定西域图志。及 皇朝文献通考。四裔考。皆于西边新疆外。胪属国一卷。西边有布鲁特哈萨克爱乌罕纳木干安集延痕都斯坦诸类。旧志约略开载。窃谓西有西属国。北有北属国。北属国之情形。与西属尤不同。北属往往错处喀尔喀伊之闲。东北则错蒙古黑龙江之闲。 天朝亦往往用其兵力。如乌梁海。则 圣祖平漠北用之。 高宗平准噶尔用之。巴尔虎。则 圣祖平罗剎用之。科布多七旗。则以贸市。至无虚月。皆见忠悃。非安集延等孤悬葱岭者可比。是故 钦定蒙古王公表传。则尝取科布多之札哈沁一旗。考其世系。书其功绩。以壮盟府之藏。而乌梁海一国。三支分处。自讨噶尔丹招降后。和罗尔迈遣使贡貂。至今年班不绝。在唐努山者。则有和罗尔迈见档册。在阿勒坦淖尔者。则有特勒伯克札尔纳克皆见档册。于功不为尟矣。于恩不为閷矣。旧一统志于新旧藩服外。一字不及之。疑于无此属部者然。今开馆续修志。似宜行文理藩院征档册。将三处乌梁海头目宰桑各部落界送馆。以便增补。
一本馆现存贮 圣祖圣训。及平定罗剎方略一书。方略为 文渊阁未著录之书。内各有巴彦虎事迹数条。各官书于巴彦虎皆不及之。但称巴彦虎现有借牧呼伦具尔一事。按巴尔虎旧牧。当在尼布楚雅克萨城之闲。与内藩之乌珠穆秦地势正相直。宜檄理藩院行文黑龙江将军。将其头目迁徙年月部落界移送到馆。本馆以 圣训方略核对之。即可纂补。一札哈沁族类虽细。已蒙 钦定表传胪入。宜将禡木特一旗。现在牧科布多之何所。补入北属国。如补乌梁海巴尔虎之例。
一北之有科布多。犹西之有青海也。青海为部五。而科布多为部七。考现在档案。其不与商民通市者二部。曰土尔扈特。曰和硕特。其与商民交易者五部。曰杜尔伯特。曰额鲁特。曰明阿特。曰札哈沁。曰乌梁海。此七者。惟札哈沁得上见于表传。六部无闻。表传原为纪功绩而作。无功者不书。一统志地书也。焉得而削之。考科布多地。界在喀尔喀之西北。伊东路之东南。宜行文参赞大臣。将札哈沁及六旗土界旗分。一一移覆本馆开载。又此处乌梁海之与唐努山三乌梁海。同异合分之故。迁徙之年月。可一移覆。藉略见焉。按此在科布多与哈萨克接壤之处。距唐努山三支太远。疑非同类。一北厄鲁特者。本准噶尔绰罗斯同族。阿逆未叛时。首先来归。 诏隶三音诺颜部。据理藩院档册称。现在盟于齐齐尔里克地方。现旗二。爵二。贝子二人。一称厄鲁特旗一称厄鲁特前旗者。是与 皇朝文献通考合。旧会典称一旗先驻达拉尔河。一旗先驻喀尔喀河。文献通考袭是语。 钦定王公传。称阿利尔布坦一族。先牧喀尔喀河。后牧推河。后乃徙牧乌兰乌苏。丹济兰一族。先牧喀尔喀河。后牧西舍穆棱。后又牧推河。后乃徙牧乌兰乌苏。年月皆在。始皆当称推河厄鲁特也。继皆当称乌兰乌苏厄鲁特也。何有曾牧达拉尔河之文。旧典。
一歧矣。于乌兰乌苏外。别出推河厄鲁特之号。似乎以阿刺布坦族为乌兰乌苏。以丹济兰为推河者然。二歧矣。细绎王公传。推河始立六旗。一旗是辉特。一旗是贺兰山之分支。与此无涉。此共四旗。茂海一旗叛亡。亦弗数。阿刺布坦之两旗。后两札萨克为一。兄终弟及。兄无嗣。故其一旗。则丹济兰子也。旧会典系乾隆二十六年所修。此旗年月。亦难臆断。大约与典不甚相先后。典乃称乌兰乌苏为两旗。而不连所谓推河者数。若曰从其朔。则朔当是五旗。何但二乎。三歧矣。旧典外。巩祚所藏戊戍内板缙绅。书与典同。又王公传。王公表。皆称丹济兰先封贝子。其子先封公。后封贝子。并无先封台吉语。旧典及戊戍内板缙绅。皆于乌兰乌苏。则注曰两旗。贝子二人。于推河。则注曰一旗。台吉一人。四歧矣。官书处处不合。再四考订。惟有敬遵 钦定王公表传为的。余书盘戾纠紾。而旧一统志遂一字弗及之。无可考。
一所贵乎重修者。谓将纠旧误。补旧阙。亮非抄袭沿承而已。旧一统志于两牧地。既不道及矣。而于西套贺兰山厄鲁特之下。忽注云。一旗系阿刺布坦裔。一旗系丹济拉裔。贺兰山在青海之东。乌兰乌苏在沙碛之北。相去将六千里。一系绰罗斯族。一系和硕特族。今置和罗理名氏于不问。以北人之祖先。移赠于西。亦岂舛之细者矣。纠而正之。诸公岂有意乎。
一旧志。于青海下。奋书云。青海为四卫拉特之一。于西套下。又注云。四卫拉特中。北厄鲁特居其一。考四卫拉特。皆在天山北路准噶尔地。一绰罗斯。二杜尔伯特。三和硕特。四土尔扈特。后土尔扈特逃往俄罗斯。乃补入辉特。见于 高宗纯皇帝御制文。及种种官书。种种档册。无弗合。青海是地名。非部落名。非种族名。其地则和硕特族居之。后辉特有居者。后土尔扈特种有居者。后绰罗斯种有居者。后北方之喀尔喀种有居者。又番僧察罕诺门汉之属僧。亦编旗而处之。将合此六者而指为四之一乎。北厄鲁特。乃绰罗斯之一支。以北为四之一。将置其全部于何称。今之修官书者。阅至此。其谓之何。
一西套厄鲁特两支。一和硕特。一土尔扈特。皆与青海近。戊戍内板缙绅。胪序青海之后。不误。旧会典乃于两支中夹叙一乌兰乌苏。失之矣。旧一统志仅开载贺兰山之厄鲁特。而不载额济内河之土尔扈特。应补。
一地名。半以种族而得名。人皆知之。至地有以人徙者。无城郭之民类然。如明时兀良哈三卫。福余卫是嫡酋所居。出口即是。泰宁卫出关即是。始则地因人得名。继且挟地名而徙。今之乌梁海。遂为 皇朝极北境矣。和硕特有借牧科布多者。尝见科布多大臣章奏。遂称其一区为和硕特矣。札哈沁本西域汛卒之称。自安放科布多后北方遂增一部落称呼矣。旧地名新地名类此者极多。考沿革者。宜略知此。
一修书宜略知钩稽法。如四卫拉特。三有姓。独土尔扈特无姓。由后言之。虽谓土尔扈特即是姓可也。谓和硕特即姓和硕特。无不可也。由前言之。固皆以地名为姓。敢据彻辰萨囊书。称其出恭博地方。定土尔扈特为恭博姓。
一卫拉特。是五族公共之称。各种官书。独于绰罗斯一族。则单称厄鲁特。不知始于何例。然如西套贺兰山。及青海之厄鲁特廿有一旗者。细考实非绰罗斯。乃和硕特也。与它处又不画一。今宜定一例。连姓称绰罗斯厄鲁特。而西套青海。皆改书和硕特。
一青海四部。为旗二十有九。此外实尚有绰罗斯遗民一类。于乾隆二十九年前移徙。而无编旗明文。历来祗数四大部而遗其一。旧志因仍。宜一面行文贵德循化办事大臣查覆一面恭检 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开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