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 - 第 147 页/共 192 页
天下以盗贼为患。而乱天下者不在盗贼。而在人才不出。居人上者不知求才耳。酇侯治汉。文若佐许武乡治蜀。景略图秦。其得力全在得人。盖无一时一事不以人才为念。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以卫灵而不丧国。以武氏而能治天下。其效可矣。鄂吏贪庸者。即令以范六丈一笔勾去。亦恐前去后来。犹吾大夫也。于事何济。窃欲旌奖一二贤才。以为之表的。庶使中人以下。勉而从焉。鄙人之于求才。亦颇至矣。然朴实之士。狷介之守。尚有一二。求其识时务具智略负奇气者。亦不数数觏也。深思其故。由林翼器局之小。鉴别之。不足尽天下之才。夫人才随取才者之分量而生。亦视用才者之轻重而至。我之分量。穷极夫天下古今。则必有天下之才应之。某之不才。诚窃自愧。古人必使各举所知立贤无方者。亦欲以此心推之人心之公。庶几博求而有得也。鄙意编列条目。征求事实。饬司道府各举所知。其有奇才异能。必须度外汲引者。另作一格。均以公牍举荐。窃谓此为治鄂之大事。今鄂中人才安在。求才之方略安在。此又大可虑者三也。阁下智略胜于今人。其精思以益我。
致严渭春书
胡林翼
涤帅督吴。颇似幼童读方百川小人之使为国家一节文。其尚益于吴越耶。其先必有损于楚耶。坚忍二字。聊固吾圉。然多李已前。挽之难止。亟肄多方之策。当复见于今日。多每以后路不必留兵。并以前路败则后路不保为言。殊不知湖北防皖。有四路五路。是旁路非后路也。多尚难明窍。公所虑已得其要矣。东紫来若得川督。吾楚尚可生财。财用如人身之精血。古人以四海困穷为戒。良有深旨。盖财用竭则如精血之枯。身亦不得自活也。天下事竟至于此。否极可泰。剥极可复。未可知也。公专精治内。弟专精治外。一息尚存。弟决不自馁。亦决不自弃。兄屡言本不知兵。谦耶实耶。天下无生而知兵之人。在思其情理与机势耳。去秋面言之情奇确。有意以不知兵自诿。如一旦兵临城下。祸到眉头何。秋后当与公深言之。忠君莫如举贤。欲再事列公名。而又恐失左右手。尚未决也。涤帅奉 旨已三日。而一字未复。其筹度之苦可知。直夫处势不能不分。而实苦分拨不动。兵易拨。勇难分。吾辈带勇。如婆婆妈妈。尤难之难也。吾辈不必世故太深天下惟世故深误国事耳。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一部红楼梦。教坏天下之堂官掌印司官督府司道首府及一切红人。专意揣摩迎合。吃醋捣鬼。当痛除此习。独行其志。阴阳怕懵懂。不必计及一切。
致刘霞仙书
胡林翼
迪庵忠骨到家。闻先生始终条理。丧祭葬礼。均当其宜。葬地已定否。便中尚乞示之。以释悬注。三河之失。由分兵太多。攻坚太苦。精锐已损。疮痍未复。承询所以进兵之速。则虽有两次进兵援庐之 旨。其时李鹤人新失庐州。胜克斋又新败也。林翼祭文中。有固知兵少。不忍惜身。固知贼多。不忍违 君之语。又有四城既下。道无留者。急援庐州。何其速也之语。 中朝虽据外闲奏请为言。而实无期限督责之意。胜帅奏乞作为该处帮办。奉 旨之时。军已覆矣。鄂事殆难言。澹村先生主持省垣纲领。其扶正气而保善类。固无疵议。惟尚不肯独任耳。希庵主持兵事。渐次整理。鄙人之愚。则觉军中人才太少。志气筋骨。殆即于暮气矣。将以气为主。以志为帅。专尚驯谨之人。则久而必惰。专求悍鸷之人。则久而必骄。兵事毕竟归于豪杰一流。气不胜者。遇事而气先慑而目先逃而心先摇。平时一一禀承。奉令惟谨。临大难而中无主。其识力既钝。其胆力必减。固可忧之大矣。储才馆主持无人。已成虚设。近于营中支幕以处士。夏闲当葺雪堂之基以处之。提调无人。鉴衡不审。则滥竽者多。尊示养育裁成之论至精。夫人才因求才者之志识而生。亦由用才者之分量而出。用人如用马。得千里马而不识。识矣而不能胜其力。则且乐驽骀之便安。而斥骐骥之伟矣。朱子云。是真虎必有风。然则虎不啸。非风之不从也。所愧在此。所惧在此。来示又言保境息民理财养士八字为训。顿兵已久。湘事定。则此军必应图皖。当留三四千人为鄂镇。复仇雪耻。希庵与林翼之责也。林翼负大罪而出。若不于兵事稍尽力。其何以堪。当其闻警而出也。以迪庵义深情切。又经手未完者。不忍独诿于希庵一人耳。皖事茍完。我辈岂可再与于世事哉。
致吴干臣书
胡林翼
黑石渡闻系负山阻水。可以五营守驻。不烦添兵否。援贼上犯太湖山。逸亭十三营。拟再调四营以益之。拟在空闲之处久。俟何路警急。以全力赴之。恐到霍山。必在一二月之后矣。弟意兵事有须先一著者。如险要之地。以兵踞之。先发制人。此为扼吭之计。必胜之道也。有须后一著者。愈持久愈神妙。愈老到愈坚定。待贼变计。乃起而乘之。此可为奇兵而拊其背。必胜之道也。如黑石渡五营。专作守局。不烦添兵。则逸亭十三营酌添四营。游击各路。再会兄于霍山。成功必矣。祈切实筹思。酌量示知。又军行甚远。军中所需。务须先期函知弟处断不厌烦。尽可逐日函之邢夏王锡之。或径函告弟处。必可应手也。各将务听约束。为我作脸。杨占魁本有口粮。王选锋营可拨入尊处支领。可函之树人。
批统领湘勇张道运兰禀
曾国藩
兵法最忌形见势绌四字。常宜隐隐约约。虚虚实实。使贼不能尽窥我之底蕴。若人数单薄。尤宜知此诀。若常一处。人力太单。日久则形见矣。我之形。既尽被贼党见破。则势绌矣。此大忌也。必须变动不测。时进时退。时虚时实。时示怯弱。时示强壮。有神龙矫变之状。老湘营昔日之妙处。全在乎此。此次以三百人牛角岭。已是太呆。正蹈形见势绌之弊。除夕曾函止之。十一日五旗失隘后。再以第三旗此。则更呆矣。仰即熟思审度。不可则竟撤之。聚合一处。俟贼至。则并力决战。得一胜而锐气全复矣。如虑贼抄我军后路。即退保乐平。亦无不可。不必定有进而无退也。凡交战胜负。决于须臾之顷。彼此在八里以外。即已不能相救应。若雨雪泥泞。则四里以外。已不能相救应矣。又将卒之精神心血。祗有此数。若刻刻兢业。夜夜堤防。不过旬日。即有疲倦不继之势。既疲而用之。则有暮气。必不得力。譬如水以屡汲而浑浊。必须澄定片时。乃能再见清水也。本部堂前此之不欲牛角岭者。正恐其不能救应。恐其太疲而浑浊耳。他处可以类推。
卷八十六 兵政十二地利上
前因时论二十形势
吴铤
吾观天下形势之要有二。曰战。曰守。直隶北以辽东为关键。西以大同为枢纽。南以大名为门户。三者足以扼天下之咽喉而制其命。湖北以襄阳为门户。襄阳失则湖北不可以守。然论天下之势。则以荆州为重。以襄阳为守。不若以荆州为战。至武昌则又南扼乎江淮之险。河南南以开封为门户。北以邺为门户。而洛阳居其中。皆四达之区。战则足以争天下之势。守则三分五裂而无如何。此利于战者也。四川天险之国。财粟又足以资之。然其势能入而不能出。非得陕西。不能据西北之上流。非得两湖。不能据东南之上流。故宜于守。江南据三江之险。为财赋之所自出。然与其防江。不如防淮。防江不足以制上流之侵轶。防淮则以徐州寿州为重镇。狭而易固。此利于守者也。陕西以殽函为门户。据西北之上流。若得四川汉中。则又据东南之上流。进可以与中原争。退可以扼其险而守之。此利于战与守者也。要之天下之形势。非战则不能守。非守亦不能战。如是而已。吾观诸史所载兵事。必因历代形势。考其沿革。然后知其险易之异形。攻守之异量。进退之异变。了然可以锥指而得。则形势之所在。又有赖于沿革焉。夫形势之险易。固无不胜之道。亦无不胜之术。守成迹则同事而异功。构新法则异事而同过。缓则势已失而难复。急则势未合而难分。故势在人则以用奇破之。势在己则以用坚持之。百变而动中其会一成而不滞于用。是又则通形势者之自知也已。
大清一统舆图序代严中丞
汪士铎
昔周公诞保成王。乃作周官致太平。而司徒职方。咸掌天下之图。以周知九服之利害。汉时将相大臣。若萧何赵充国平当延年之徒。皆以地图治军防边行水。唐贾耽李吉甫父子之著书筹边亦以图。盖辅翼承平龛定暴乱者。皆宜先知塞之要也。明人惟朱思本图。为唐顺之等所不及。然世不多见。至我 仁皇帝天纵圣神乃复晋裴氏所言绘图之法。故康熙中二图。上系天度。豪发合符。 纯皇帝耆定西域。回疆青海金川藏卫。拓土三万里。命畴人挈仪器。测斗极。考月食。审正黄道经纬度分。以画中外封域广轮曲折之数。 睿皇帝续修会典。又益以内外喀尔喀蒙古百余游牧。及科布多唐努山乌梁海阿拉善额济纳诸部落。于是宙合之内。高山广水之所盘纡而输写。郡邑斥堠之所星罗而辰共。此界彼域之所邪而离绝。莫不可坐知其略(田彔)隰之弧直猗诎。可不谓盛欤。是故东自鞨肃慎以南。西南尽六诏二垂际海。西梁澜沧。苞崃青衣。循党项吐谷浑之墟。踰瓜沙。渡居延。梯合黎。北河高阙。历元魏六镇。以会于龙城之阳。 山陵之所以奠。 宸极之所以尊。风化之所以端。贡赋之所以出。东三省外。为省十八。条为府县。画为井里。此 列圣旁召贤俊。廑宵旰。栉风雨。以安定之者也。芒芒禹绩。必思崇儒术勤吏治以覆育之。自唐三受降城以东。南卫边门。东凑松花江。北缘大漠。为内蒙古六盟。其外涉瀚海阻兴安。东滨黑龙江。西越阿尔泰山。为外蒙古车臣等四部。屏翰之蔽。所以宠之。甥舅之联。所以戚之。皮服上驷之贡。所以恤之。此 列圣所以勤攻同。申昏姻。而抚字之者也。无有远迩。悉供臂指。必思因其俗布其教以怀柔之。自玉门阳关以西。阶天山。跖星宿。陟昆仑。桥伊丽。为汉屯田车师乌孙之壤。北为铁勒。南为于阗皮山葱领。又南为吐蕃。定为将军都统参赞诸大臣治所。此 列圣简将率。厉威武。以耰鉏垦为沃埜者也。要荒蕃镇。诎膝款塞。必思养之教之威之信之。自是以来。东为朝鲜日本琉球。北为俄罗斯。西为霍罕布鲁特。南为暹罗南掌廓尔喀缅甸越南诸属国。正朔所颁。共球所会。又其外则卜哈尔回回土尔其意大里亚。及图所未载之五印度瑞连英法荷美等重译贡市之国。皆 列圣不泄迩忘远而绥来之者也。管子有云。飞蓬在所不宾。燕雀在所不顾。惟籍之典属。委之舌人。来者抚摩。去者保护。德足浃之。约足羁之而已。于铄乎。礼有之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凡有血气。莫不尊亲。今之谓矣。召康公之颂成王也。以谓土宇昄章。诚孔厚矣。然必继以弥性。申以孝德。期以多吉士。多吉人。盖惟修身任贤。乃足以康乂亿兆。詟栗水陆也。故树森之刊斯图。既以昭 圣代车书大同之盛。亦将以诒开济之才。俾其守边治河使绝域兴水利者。皆有所考也。
大清一统舆图后跋代严中丞
汪士铎
益阳胡文忠公兼资文武。深嗜舆地之学。尝病李申耆舆图。仅志郡邑。无它地名。且纸狭不复容增注。乃取 本朝康熙乾隆中 内府所颁图。延新化邹子翼世诒上舍晏圭斋启镇处士。钩稽考核。以成一编。揅摩历岁。甫成定本。而文忠已薨。余奉 恩命。自豫抚移节是邦。追维畴昔知己之雅。大惧陨越以失规随之谊。商之相国官公。以亟成公志。又以斯图成于江宁汪梅村士铎孝廉。复使检志乘之精核者。凡府县之改易。大河之移徙。驿站之远迩。修明审定。上准禹贡昆仑析支渠搜之言。载属国。以昭我 国家域之广。 列圣声教之讫。而文忠经纬天地嘉与后学之惠。亦于是乎遂矣。图既成。故复纪其体例之恉曰。凡为图北上而南下。尊京师也。京师为辰极。万国所会归也。准之皇极而奠为中。由是而分偏东西。由是而判南北。上揆经度。纪以虚线。经度者。联两极而匀分三百六十者也。中南北者为赤道。则经度之近极者敛。而近赤道者侈。自赤道而南北。各匀分百八十为纬度。其距纬之圈皆平等。测以地平二百里一度。则纬度确而经度有嬴缩之殊。不能计道里。故复计里画方。方皆百里。以求其密。虽属虚空鸟道。而人迹经行之数。亦不甚径庭矣。其南北里差。以测北极出地高度而得。中国在赤道北也。其东西。以测月食加时而得。以交道之移先后也。凡域中自外兴安岭。北极出地六十一度。广东崖州。北极出地十八度。南北相距四十四度。东至费雅喀所居大洲。偏东三十一度。西至喀什噶尔所属什克南部。偏西四十六度。东西相距七十八度。则南北八千八百里。东西万有七百里。斜曲则难算计矣。域外华离昧任。传闻踳驳。概从简略。亦区画中外之理也。今定南北四百里为一卷。卷容二纬度。自北而南。上下相属。共三十一卷。东南北皆际海。西际地中海。大一统也。其称名断自同治二年。为省十八。省作回。朝鲜谓之道。为府百八十三。府作□。朝鲜亦谓之府。中外各和屯亦如之。为直隶厅十八。作◇◇。散厅八十一。作◇。直隶州六十七。作回。散州百四十六。作□。县千二百八十六。作○。朝鲜之州县同焉土州二十三。作|。土县三。作。将军都统参赞领队办事大臣所驻之城。作囗。。朝鲜之郡同焉。驿作△。城守尉以下所驻堡镇。作。。卡伦作×。鄂博营屯作。西藏大寺。犹之城也。作△□。自行省外。曰盛京吉林黑龙江为东三省。自外各蒙古四卫拉特哈萨克土司喇嘛。虽纳贡赋。属主客。而纪载从略。又外若日本诸国。里不能翔实者。亦图其梗概。其四裔。自汉语外。杂用 国语蒙古语托忒语唐古特语俄罗斯语。春秋公羊家所谓名从主人也。而其大略。则必拉。河也。色禽。河源也。鄂谟。大湖。泊。亦湖也。阿林。山也。达巴汉。岭也。噶珊拜商。堡也。和屯。城也。昭。庙也。哈剌。省城也。珠克特亨。庙也。城也。多罕。桥也。戈壁。大漠也。林木。窝集也。曰柏兴。曰斯科。若中国之言郡邑也。
附凡例
一圣贤之学首在致知。舆地之益。不外考古。钦惟 经筵侍读。如尚书之禹贡。春秋之三传。以及通鉴史传之伦。但有注以今地之书。如方舆纪要之类。即可按图考索。 讲帷启沃。或有土 坏细流之裨。
一儒者立朝。必期实用。如会通一河。实漕挽之至要。异时三楚吴越馈餫之所必由。自江溯淮。自淮入河。以抵通州。设闸疏泉。节节启闭。其详见于陆耀山东运河备考。今记梗略。以诒后贤。
一自咸丰五年铜瓦厢之决。河复北流。由大清河入海。四方多故。未遑修筑堤防。然浊流迁变无常。曹考丰沛以东。为明昌以来故道。今仍存之。以备考核。
一史起郑国。往牒留芳。欧公唐志。备载浚凿。然西北土厚水深。岸易倾圮。故水利徒托空谈。至冀豫二州。则沙土疏恶。随浚随湮。水反有害而无利。然乾隆中方观承督直隶。鄂容安胡宝瑔抚豫。疏泄横潦。以除水害。皆先讲求各河支干原委。以为施工次第。今凡小港细流。缕析绘入。以为尽力沟洫之助。
一口外军台驿站。邮政之所先也。今自西北两路。延袤万里。以及腹内行省。驿递鳞次。远近毕书。肃置驿者。必有取焉。
一王源有言。名将必知地利。而后可以行师。故战守之规。必明形势。顾险要之设。随事有宜。非今古之殊形。乃前后之异势。昔李绛李德裕规画河北西川。有如指掌。非胸罗宙合。乌能控制得宜哉。
一内外蒙古。皆元后裔。开 国之初。首先归附。 锡土疏爵。位冠通侯。共球之会恭顺惟谨。此周秦汉唐所未有也。志其游牧各旗。以见怀柔之远。而四卫拉特之在西域青海者。亦悉载焉。
一新疆卫藏。为 纯皇帝耆定绥辑之邦。土沃泉甘。比于内地。戴德百年。风俗厚。今列其城郭。条其山川。抚御得人。必能改镇为州。可富可教。永沐升平之化也。
一土司始于元明。叛服不常。着在前史。雍正乾隆以来。蹈德咏仁。改土归流者。悉为郡邑。其余苗猺爨犵。罔弗詟栗。今取严如煜三省边防苗防诸书。志其方域。比于微卢彭濮。
一自 列圣休养覆育。户口繁滋。物产所生。廑敷民食。前哲屡言兴中开平。可以屯田。 本朝如富俊之于双城堡。林则徐之于新疆。皆开荒兴屯。着有成效。可知北地虽苦沙霾。而川流所锺。皆滋灌溉。按图推类。富庶可臻。
一图为鸟道径直之数。行旅驰驱。纡曲盘旋。道里迥别。然准以方斜之算。则所较不多。试取坚木。以寸五分为矩。矩作十分。则一分即为十里。皇华星使。任指津涂。纵横量之。足得大略。
一舆地之学。先重准望。唐宋之图。传世绝少。明人朱思本图。号为致密。然世亦罕觏。地图综要总图。世云蓝本于彼。顾画方既狭。位置即易乖方。今依布帛尺。以一寸五分为一方。方为百里。庶几准望不误。
一自康熙乾隆两朝 内府舆图外。推近人李兆洛之图为最确。然仅记府厅州县之名。而关塞要害诸小名。皆在所略。阅者不免茫然。今自山川城邑。以及险堡镇。巨细毕登。以便讨论。
一李氏图北至外喀尔喀。东至朝鲜。西至新疆后藏阿里而止。今此图北抵俄罗斯北海。东至日本琉球。西至泰西人所云地中海。南至越南。琛赆所萃。尽日出入。戎索方名。靡不具列。所以见声教之覃。渐被之广也。
一地球浑圜。仰同天体。亦分三百六十度。中国自赤道北十八里始。每二百里为一纬度。今以北极出地度数。旁记于图之右方。而赤道经度。北狭南。即以虚线记于图之上方。以便稽考。盖敬遵 内府舆图定式也。
一顾祖禹自论其书曰。按之图画。索之典籍。亦举一而废百尔。又言了了于胸中。而身至其地。反愦愦焉。则见闻与传闻异词者之不可胜数也。顾氏之书。考镜精密。而其自言顾乃若是。则是图之漏略与舛。其不免更可知矣。惟是希贤有方。终磨始琢。经世之业。先知后行。要以斯为权舆。而非以斯为究竟而已。
郡国方舆通释序
谢应芝
览昔禹贡九州岛敷土。而幽营统于冀青。故为牧十有二。而为州者九。殷周以来。尔雅职方所载。或或离。秦置四十郡。汉衰而为三国。晋乱天下画分南北。自后分合不常。历唐宋迄元。西北之壤独辟。明兴。元裔归北。复号蒙古。而朝鲜实古嵎夷。周初以封箕子。燕满有此。遂不隶中国。交址实南交。汉之中叶。流于异域。明尝置省而不能有。古九州岛皆以高山大川为界。秦郡始犬牙相临。唐十道之制如古。然画分险阻则易为守。不患外寇。而患在割据。疆壤交错以相牵制。则强臣不能自擅。又难守而易溃。伏维我 朝天下统一。四海大同。京师直隶。势居上游。自冀幽而东兖青。为山东省。西南豫。为山西河南省。又南徐扬。为江苏安徽江西。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省。自扬而西荆梁。为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省。自梁而北雍。为陕西甘肃省。又自冀幽营转而北。为盛京吉林黑龙江。自雍西南昆仑析支渠搜。为伊青海西藏。自冀雍而北。为内外蒙古。凡布政司治十有八。将军治四。办事大臣治二。蒙古十有三。而都统参赞副将军治在焉。京师直隶盛京。北跨长城。居天下之首。沿边而西。山西陕甘为肩背。山东滨海而漕渠下通江淮为咽喉。河南两湖江西为腹膂。江浙福建四川两广云贵为四肢。吉林黑龙江蒙古伊青海西藏为身之外卫。昔舜北发息慎。南抚交址。而黑龙江直出息慎东北数千里。蒙古又延袤于西北数千里。越南即交址。南与广中琼州相值。计东西一万一千五百里。南北八千六百里。疆宇超迈前古有如此。东南皆距海。西至五印度。北至俄罗斯。则故元尝辟其土而未归中国者也。大地周九万里。中国得其四之一。又西有洲尽于海。广袤如中国。同在地之东半。跨海而西。又有洲在地之西半。绕出东海。西人之言四大洲。其名不雅驯。而地球面背之说。则非诬妄也。缀取海国。并载简末。见声教之四讫云。
书方舆纪要后
谢应芝
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常熟顾祖禹景范着。备采史书。旁及志乘。古今郡邑沿革。山川形势原委。而于用兵攻守成败得失之尤详。用兵而不明地利。是漫战以驱民于死也。兵言莫古于握奇经。其言虚实二垒。皆逐天文气候。山川向背。利害随时而行。以正合。以奇胜。孟子天时地利之说是也。遁甲之书。托始于太公望。而置闰超接星门飞转之法。为说不一。襄平甘国璧既正之矣。江阴徐宏祖穷历天下前人足迹未到之区。往往经行之。惜其记游之书。资于实用者寡。盖舆地非经目。虽绘图立说。止存匡廓。况古今川原迁改。险塞要害异形。乌容泥乎。然有定者势。无定者机也。因其势而变化出没。动而无定也。执其枢以运其机。又静而有定也。然则心之神明不穷。何患此书之匡廓哉。
长江图说
马征麟
兵家重地利。得其阨塞。则门户完固。堂奥自安。江防门户。旧称廖角觜。廖。荆州宛溪作蓼。利病书作料。海门厅境。营前沙。属崇明县。南北相对。为第一重。狼山福山相对。为第二重。然皆江面辽阔。墐塞为难。今已另立内洋五营主之。至长江汛防。起自江阴之虾蟆山。则鹅鼻觜一带。在通局为内户。而于长江营制。实为第一关键。南岸大小石湾。与北岸刘闻沙。相距不过三里许。堤台亘如堤。每堤可施数十位。两两相属。此易所称地险。大块资我守御者也。
溯洄而上。则圌山为镇江门户。屹立南岸江中。顺江洲亘数十百里。与北岸三江营互相犄角。舟行其间。东折而南。层峰峭壁。重重险隘。此所谓表里山河者也。京口邗沟。互通南北。东南漕运之所经。盐课之所出。咫尺之地。半壁咽喉。顾不重与。
又上则划子口。其南岸对出者为石埠桥。前扼长江。后控滁口。乌龙山与沙洲圩。堤对出。为金陵之门户。古称宣化镇。在六合县南。南岸对建康之靖安镇。最为冲要。当即此矣。
堤之设。居陆地以制江面。与水师有唇齿之依。胜于濡须夹水置坞矣。究非陆师不能守。且无以专责成。水师以船为家。新章水兵住岸。迭有厉禁。势不得越俎以代。则肝胆楚越矣。牖户绸缪。宜迨未雨。
又上则牛渚采石。中权之津要。东西梁山。安徽之屏翰。小孤澎浪湖口九江。豫章之喉吭。田家镇西塞山一带。全楚之锁钥。阳逻堡沙武口。荆扬豫三州之关塞。岳州为楚南闬闳。而全楚之腰膂。螺山鸭阑杨林临湘白螺道人诸矶。两两相对。又荆州岳州之扃鐍也。
又上则筲箕洼。为沮漳之口。春秋时与江汉二渎。同为楚望。虎渡河别而为沱。当在周秦以后。求之禹迹。实为长江之干水。荆河虎渡。二江双流。互为本支。据鄢郢之胜。握全楚之枢。上游有故。则操之有要矣。
岳州一镇。势如高屋建瓴水。瓜州一镇。形若丸泥封函关。其间湖汉各营。络绎不绝。呼吸相通。姑孰山川阻险。扼要江津。居中驭驶。势若率然。触处为首尾。是故无事散之五标而不见多。有事聚之一隅而不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