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 - 第 153 页/共 192 页

筹议河北各旗蒙古添设盟长疏道光三年  那彦成 窃查甘凉肃三府州。东西延袤六七千里。自南山至黄河。南北亦三四千里不等。南山之外。系熟番种地纳粮。熟番之外。则各旗蒙古沿黄河北岸插帐住牧。重门保障。旧制诚为尽善尽美。嗣缘蒙古被野番抢劫。至今衰弱已极。因有汉奸句结。抢及马厂。渐坏籓篱。延扰边境。而议者但谓番子抢夺蒙古。不过外藩相雠。何必为蒙古捍卫。殊不思籓篱不固。犹人家墙垣倾圯。不加修整。即有盗贼入室之虞。臣再四思维。必须令蒙古自强。固外藩即以靖边徼。而蒙古之气馁势散。总由人心不齐。漫无约束。不知互相守助之义。人自为谋。心愈散而势愈孤。究之自顾者转不能自全。日前臣过河至蒙古境内。接见二十四旗蒙古王公。咸知感激  天恩。为其安兵设卡防河。十分欢感。出于至诚。因乘机向其询问。现在黄河水大。野番未能偷渡。将来河冰结冻。处处如履平地。可能保番子不来。转瞬即交冬令。尔等作何守御。目前仰仗  大皇帝恩威。不惜帑金。安兵设卡。为尔等防御。故得现在无虞。但事岂可永久施行。且  大皇帝恩施如此之厚。尔等仍前委靡。不自计算。坐享太平。试问尔等于心何安。该王公等乃旷若发蒙。一时之喜。又变为愁。查西北沿边蒙古。皆有盟长。惟青海蒙古。向未设有受事盟长。以致散漫无稽。遇事各自畏避。当即层层晓谕。代为筹议章程。将该二十四旗。分为左右两翼。每翼设盟长副盟长各一名。每六旗设霍硕扎噶尔齐一名。每三旗设梅勒一名。每旗设甲喇一名。承办巡防一切事件。按各旗远近大小。人数多寡。每旗止出二十五人。仍分匀每班止出五人。一季一换。随同官兵巡防。人数不多。又兼分班。口粮马匹。亦皆减省。随同官兵巡防。且得习练武备。若有番贼渡河。该蒙古能帮同擒杀。则野番从此不敢轻视。日久壮志可鼓。此后生计渐裕。人数再增。不至苦累。则蒙古之势。不期强而自强。及至数年之后。着有成效。再行察看情形。奏请将换防官兵裁撤。亦正可节此糜费。臣等商定。即谕知各旗王公等。照此派设。以期振作捍卫。反复开谕。均各欣然乐从。所有一切应办章程。臣等愚浅之见。商计如此。可否办理之处。仍求  皇上圣明指示。   统筹西路全局疏同治五年  李云麟 窃维西陲大局受病之深。犹履霜以致坚冰。非一朝一夕之故。今由既失之后。溯未失之先。知所以沦陷者。厥有四端。一曰无饷。二曰无兵。三曰用人不当。四曰不知缓急。 国家自开辟新疆以来。额设旗绿满汉及换防官兵。合计四五万人之多。需饷繁浩。皆由内地转输。自东南各省兵连祸结。新疆之饷。不暇拨给。饷既不继。兵由此弱。闻数年以前。新疆各城兵丁。不但衣食不足。军装器械。亦典卖一空。虽有兵额。实无武备。逆回窥伺已久。故一旦揭竿。势若燎原也。夫饷既亏。兵又弱。虽叛回未动。乱机已成。若当时 朝廷洞见事机。特一二深明大略之人。假以重权。听其便宜行事。将西陲各城剿守事宜。赶紧变通。不拘成法。如是虽不能弭患于无形。挽回亦当较易。乃未虑及此。仍令不知事机之辈。厕乎其闲。养痈成患。非用人不当之故乎。至于库车称乱之后。各城纷起。在 朝廷未尝不设法营救。在各城大员等未尝不竭力支持。然而阅时不及两年。全局告陷。数十城在防官兵。荡然无存。内地所拨援兵。卒无一人至关外者。犹之居室被焚。坐待其烬。此何故欤。则惟不知缓急之一言可以蔽之。 国家自东南用兵。财力耗竭。溯自西陲事起。所拨内地之兵。虽日奉 严旨饬速进剿。然而将帅之能否。粮饷军火之有无。兵力之厚薄。所窒碍难行之处。似未能深思熟计。确有把握。惟时加督迫。冀其侥幸有成。岂非急之适以缓之。至用兵之事。能守而后可以言战。关外各城。当贼起时。患在不务守之实。反务剿之名。库车乱。山北各城纷然往援。而不知北路之将坏也。乌鲁木齐乱。伊塔奇古等处纷然往援。而不知其本城之亦难保也。勤远略忽近灾。大率如此。今全局沦陷至此。臣以为 庙堂之上。必当赫然思奋。力改前辙。乃恭读伊城失守后五月十七日所降 谕旨。其中筹兵进剿。以至布置机宜。不但未曾力改前辙。而壅蔽益甚。此臣所为悚惕战栗。而卒不忍不垂涕进谏者也。西疆全局沦陷。贼势浩大。口外用兵。军储饷项。皆须由内地转输。目今兵力饷力。无不虚耗。所调各项。缓不济急。为今之计。似宜综计守御之实。不宜虚存进剿之名。乃伏读 谕旨所言。惟汲汲进剿。而于布置防守之事。反不甚着意。此臣之所不解者一也。伊城既失之后。 廷旨惟惴惴于俄国之觊觎。谓非中国力图自强。迅速会剿。不足以杜其贪心。臣谓力图自强则是已。而派兵会剿。非今日急务。何也。夫中国之所谓自强。须由本及末。统筹大局而论之。不在一日征调闲。西北之势。关内为本。关外为末。臣窃见陕西甘肃山西直隶各省。近今兵本疲怯弱。决不堪用。未闻 朝廷思一长策。使之就强。惟汲汲于拨近畿之兵远图伊犁。譬如治病。剜心头之肉。以补背上之创。孰得孰失。此臣之所不解者二也。 伏读 谕旨。现派进剿之兵。合计三路。成禄一军由关内进。是为南路之兵。臣与麟兴统带蒙兵。由塔趋伊。是为北路之兵。库克吉泰统旗绿兵由科城继进。是为后路之兵。即今而论。布置似觉周密。揣形度势。此皆有名无实之举。不但不能进剿。且愈办愈坏。虽北疆亦不可保。蒙古游牧。百余年不经兵事。一旦调集。不谙纪律。现今乌科两城。极力凑集。不过可得三四千众。而伊境缠头汉回勾结之众。实有十余万之多。伊以万余额兵。尚不能守。今欲使乌合三四千人进而攻之。众寡之数。相悬太远。且进兵之后。回逆重重阻其前。哈萨克十余万扰其后。乌科两城。相拒辽远。军火饷项。阻隔不通。徒取溃散而已。此北路兵军断难西上之实情也。库克吉泰用兵之能否。臣不能深知。但即所调京营及直省标兵而论。挑选之闲。动延时日。草地行军。难于内地。数千之众。若由台站行走。势不能供。欲用长马长驼。筹办非易。且内地之人。日食米。科布多至归化城采买。程途万余里。往返半年。已有鞭长莫及之势。由此而西。更不必论。是内地之兵。欲令由科布多进剿。缓不济急。成禄一军。兵力差厚。但现虽有 旨饬令督臣杨岳斌派兵更替。而移调之闲。已至秋后。彼时甘省未清。后路之粮。转输难继。而前途有粮之地。尽为贼据。又将何以行军。由此观之。三路之兵。皆属虚声。而无当于剿贼之实。窃计数月之后。贼党勾结。逆谋既定。必图大举东犯。与关内贼合。若另分一股滋扰北疆。乌科两城。万不能支。则蒙古游牧。尽将扰动。彼时变生意外。又将何以御之。此三路之兵皆不济事。而愈办愈坏。虽北疆亦不可保之实在情形也。窃以为方今 国家之弊。在于不务实事而务虚名。凡事皆然。而新疆为尤甚。臣以为新疆之事。有两说焉。曰弃。曰取。然皆须明以决之。勇以行之。非如今日之粉饰支吾。遂能了事也。何为弃。夫新疆之地。古非中国所有。我 朝乾隆中叶以前。并未常有新疆。而康熙雍正年闲。无害为郅治之世。今 国家元气损耗。兵帑两亏。虽内地尚不能供。不思养兵息民。先因腹地。乃欲黩武争胜于荒遐之地。竭中土脂膏。投之绝域。非经国之良谋。故曰弃之便。然既曰弃之。则须以此意明示内外。使知 朝廷保民息兵之深意。而于必不可弃之地赶紧布置。宜若何设兵兴屯。为经久远图。并将西北近边各省饷额兵制。酌量改定。不使仍蹈有名无实之弊。此弃之说也。若云新疆乃   祖宗之基业。必不可弃。当思取之之方。则亦有三术焉。一曰用人有定见。二曰筹饷有定数。三曰用兵有次第。从来将帅之寄。必在知之真。任之切。乃能有济。而西陲远在荒遐。尤非专其责任不可。新疆全局既沦。 朝廷于旧日额缺。必如数 放。而于将帅之任。皆随便取给。并无成见。以此为用人命将。充数者虽众。其实未得一人。乾隆中初开新疆。耗饷五千万。道光回疆南路之变。用兵年余。用饷亦千余万。 今欲复新疆。宜先择定其人。次将饷额筹定。每年所拨新疆进剿之饷。令各省督抚大员。自行奏定。实有若干。再由户部统筹共有若千万两。何时能解到若干。总归一处。专派大员经理。以便前敌将帅。量饷用兵。庶无贻误。今奉 旨协拨与部中奏定各省拨解之饷。有经各省婉转陈奏。原定之数。皆不足为凭。从前用兵西疆。拨解饷银。每起动以百万计。今之所拨。每起皆以数万计。多寡之数。已经悬殊。乃迟之数月年余之久。或解到数分之一。或竟不能解。似此用兵。安有把握。用人与拨饷。二者均无定。西疆之事。固不能办。即二者已定。用兵亦须有次第。今不察缓急。不量可否。不权轻重。惟日以进剿为辞。徒托空言。安能有济。夫西北两路。其地周回数万里。自   圣祖平定三藩后。即经营之。殚 国家数十年全盛之力。至乾隆中叶。始克戡定。迄今百余年而复失之。此乃大事。窃谓 朝廷必当深思熟虑。计将来之如何结局。若如今日之就事敷衍。惟取必不能行之事督责在事诸臣。以是为进剿之方。不亦误乎。伏思西北大局之误。误于 朝廷之壅蔽。疆吏之因循。而壅蔽之患较重。何也。下虽因循。而上不壅蔽。则因循之事可消。若上既壅蔽。在下者虽欲不为因循。其将能乎。总之新疆之事。曰弃曰取。当速决之。若疑不能决。当召深明大略之廷臣。咨询而商榷之。诚如近日所降 廷旨。有取新疆之名而未尝计其实。有弃新疆之实又不居其名。此臣所以昼夜思维。卒未知 庙算之所在。诚恐迟延既久。所患又不在新疆也。臣以逖人员。冒陈至计。固知未必能回  天听。然涕泣进谏。情不自禁。恭折上陈。伏乞  圣鉴训示。臣不胜恐惧待 命之至。   挽回西北大局疏同治五年  李云麟 奏为西北大局。坏于纵弛。沥请力改前辙。去名务实。挈其纲领。以图渐挽全局。恭折具陈。仰祈  圣鉴事。窃维西北大局。颓敝太深。数年以来。日泄月沓。以致疆圉沦亡。乃观今日。上自 庙堂之措施。下至诸臣之举动。皆未免仍蹈旧辙。持此以往。而欲削平大乱。恢复疆土。正如缘木求鱼。势断断有所不能。新疆自库车称乱以来。两载有余。 朝廷日日调兵。并无一兵拒敌。日日拨饷。并无一饷济用。卒至全局沦陷。任其过者并无主名。厥故何欤。则惟失其纲领之一言可以蔽之。何为纲领。曰兵。曰饷。曰粮。乃戡乱之纲领。而是三者。尤须综理得人。方能集事。是用人一端。又为三者之纲领。若此四端。皆毫无把握。安能有济。 已往之事。姑不具论。谨即本年春夏之事。为我  皇上一进陈之。用兵之势如奕碁。戡乱之道如医病。奕碁当紧要时。而走一废着。则全局坏。治病当危急时。而用一废味。则诸药弃。伊垣危急。调乌城蒙兵六千赴援。往返征调。迄伊垣已失数月之久。尚无一兵至乌城者。此调兵之前鉴也。自武隆额请调科城小麦五千石。即奉 旨允准。卒之科城既不能拨。改为口内采买。又蒙兵请白六十万觔。旋由晋省改拨米四千石。皆奏准施行之事。迄今半年有余。前项米觔。并无担石至乌城者。更何论于伊塔。此运粮之往事也。新疆所派饷银二百余万。解到者亦数十万。伊塔被困年余之久。所拨之款。并无至者。此解饷之故辙也。至于用人。当伊垣吃紧之际。赴援之事。以之任衰迈之明谊。而明谊卒以老病告归。逮伊垣既陷之后。借兵恢复之事。以之任羁旅之荣全而荣全旋以借径折回。凡所谓 朝廷属望殷勤委任艰巨者。展转之闲。皆成画饼。未知 简用之初。曾计及否。臣前在南省。从事戎行者近一年。窃见各省督抚大员。所办军事。或善或否。要而论之。其善者实多而虚少。其不善者虚多而实少。然卒未见指空画空。毫无实。如今日西北之事者。因而反复思维。窃见致此之由。有两端焉。一则任事诸臣不谙军务。畏难苟安之所致。一则 朝廷原降谕旨。每因有人奏请。未尝深计其可否。即便 允准。其中有窒碍不行者。经在事诸臣指陈覆奏。无可如何。遂将已出成命。作毋庸议。诸臣习知 庙堂之上易于转移。遂并一切可为之事。亦耽延不举行。因而纲纪废坠。百务继弛。譬之瘫痪之人。四肢不举。乃使之挽强弓。驰怒马。欲不颠蹶能乎。若使旧习相沿。流而忘返。虽北疆亦不可保。然挽回之道。亦在人为。岂遂无术。其术何在。曰。去名务实。挈其纲领是矣。 今前辙之蹈。已在目前。诚不可不虑之深而备之早也。库克吉泰成禄与臣三军。 朝廷方倚之平定西陲。然而实计今日之事。将来必出两途。一曰贻误。一曰偾事。何为贻误。畏事机之难。展转迁延。未临贼境。贼已内侵。此贻误之说。何为偾事。不顾成败。贸贸前往。既抵前敌。日趋日远。一遇危急。贼众兵单。悬军万里之外。即使飞章入告。而一切粮饷救兵。任催罔应。百呼不起。卒致全军覆没而止。此偾事之说。贻误非臣所敢为。偾事非臣所愿为。因而反复思维。溯已往。审将来。推陈致弊之由。以得挽回之本。其说有五。请更为我  皇上进而陈之。一曰兵力不可分拨也。刻下新疆之地。汉回及缠头。句结共有数十万。占踞数十城。地界辽远。三路进剿官军。共有万数千人。众寡业已悬殊。且劳逸不同。攻守势殊。尤难措手。总之贼众兵寡。贼强兵弱。乃目今定论。臣再四思维。必当转贼之众而使之寡。兵之弱而使之强。乃得制胜之本。细思新疆贼势虽众。却有可弱之机。盖各城之贼。多者数万。少者数千。皆自有头目。不相统辖。胜不相让。败不相救。窃计现今三路之兵。果能会剿。则乌鲁木齐。必能克复。但既复之后。 廷议必将分兵剿办各路。用兵太多。力有不及。若仅有二三万人分剿各路。所得之城。又须分兵防守。则兵力太单。终必因一路之坏。诸路皆坏。是徒务剿办之虚名。而失制胜之实。臣以为当于乌鲁木齐克复。即置重兵居守修备粮储。然后简练马步精锐万数千人。合成一军。审度贼势之强弱虚实。相机雕剿。务使我之力聚。贼之势散。此股既平。续剿彼股。声威益壮。剿抚兼施。则南北两路。可望次第削平。如是则用兵之纲领得。一曰额缺不必 简放也。现在西陲全局告陷。并未恢复。而 朝廷每将旧日员缺。按额补放。此事无益于名。有损其实。何也。新疆各路大臣。原为管辖兵丁镇守地方而设。今地方失守。未能实时克复。旧日满汉兵丁。陷没无存。既无兵丁。又无地方。受 命之人。名为大员。实同闲散。故曰无益于名。为将来计。进兵之后。凡有员缺之人。其地方之未经克复者。 朝廷必令其率兵前往克复。已克复者。必令其筹划防守。凡此二者。皆须兵饷。所需兵饷。别无筹划之处。不过从现今筹办西陲兵饷内分拨。伏思现今 朝廷所拨办理西疆军务之兵力饷力。合而计之为数无几。以之归并一路。尚恐于事无济。又欲随时随地。瓜而分之。日后兵力饷力。必致皆成薄弱。诸事皆不能办。故曰有损于实。若谓不放员缺。则必不实心任事。且西疆全局皆陷。人皆意存规避。必须羁以地方之责。方免置身事外。则更不然。夫 朝廷戡乱。在乎得人。苟无其人。虽多何益。臣以为今日之事。惟在 简任能员。专办军务。用兵筹饷。皆使之方画一。乃可展布。如其筑室道谋。焉能戡定大乱。其旧有额缺。凡城地未经收复者。无论大小员缺。均乞不必 简派。俟将来军务办有起色。再行酌定办理。如是则用人之纲领得。 一曰筹饷必须有定章也。西陲用兵。与内地不同。内地各省可以就地筹划。西陲则必待转输。故向来一经用兵。必派得力大员。经理粮饷军饷事件。兵与饷各有专司。今事倍于昔。并未设立粮台。三路官军。即日进剿。后路军储。毫无把握。所有一切粮饷事件。仅付之山西抚臣绥远城将军及乌科两城将军大臣代为料理。殊未知此四城。不过代为转运。安能为之统筹大局。且四城之地。与新疆用兵处所。近者数千里。远者将及万里。军情变幻无常。机要岂能尽通。且无论有心贻误。即竭力筹办。亦无从深悉前敌之缓急。即深悉缓急。而事非专责。亦有坐视不能为力之处。伊塔往事。可以取鉴。兵抵前敌。不可一日无饷。各省应解新疆饷银。自行咨催。鞭长莫及。若由四城转催。事体隔膜。更难响应。若是则各省之饷能解与否。毫无把握。况虽有解到之款。亦苦于转折太多。迟延时日。合此数者而观之。日后新疆军务。必致因饷匮偾事。而求其贻误实。则仍无主名。庸有济乎。臣昼夜思维。此乃今日西北大局成败利钝之根本。不可不早杜其弊。谨酌定章程。另折上达。惟祈 睿断详加采察。一一俯准施行。然后西陲之事。始可着手。一曰北路未可恃防军也。今漠北地方。乌科所属各部落。东西袤延近万里。南逼回氛。北界俄夷。风鹤之警日至。刻下 朝廷时常属虑。严饬诸臣。必须节节设防。而诸臣亦即漫然应之曰。业已节节严防。自臣观之。今日北疆之事有不能防者三。何也。一曰无知兵之人。各爱曼王公札萨克等百余年来。不经兵事。一闻兵事。方寸已乱。临事安能有主。故曰无人。二曰无兵。现今调到蒙兵。无论战阵纪律。一概不知。即枪箭技艺。亦毫无所能。闻各爱曼所存之兵。亦不过如此。故曰无兵。三曰备多力分。今三城所调之兵。合计四千余名。然不过乌合之众。茫然不谙纪律。但臣受任责成。不敢诿卸。祗可统带进剿。赶急整顿。以冀兵随将转。若以如此之兵。少则数十。多亦不过二三百。分拨诸处。名曰设防。安能御贼。总之北路防兵。毫无纪律。若真有悍贼入境。决不能御。刻下臣进兵乌鲁木齐。若能剿办得手。则南路有所屏障。边防较缓。然不虞必戒。亦当别思良策。北疆现为西陲饷道。深为可忧。且俟臣进兵后。与麟兴锦丕勒多尔济等徐徐商酌。将来或能去名求实。或竟不能。臣决不敢附和粉饰。至现今所设防兵。切不可认为可靠。以致将来误事。 一曰 谕旨不宜太纷繁也。近日寄 谕之多。十倍往昔。 朝廷可谓勤于军政矣。而军务益坏。其故何欤。诚以枢密之地。与部院及有司衙门不同。可以持纪纲。不可以亲细务。自西陲多事以来。地方沦陷。一切细事。部中无从稽核办理。外闲又无总统承办之人。可以便宜行事。以致一切委曲琐屑之件。皆汇入奏章。猬集于政府。不能不即事覆答。而应事太烦。度务太细。转致顾小而遗大。伏读近日 谕旨。于陈奏款目。批答鲜有失当。惟于用兵用人筹划大局之处。续降 谕旨。与前降 谕旨参观。往往不相符合。此所谓揽条目而失纲纪也。窃以为 朝廷之上。惟当于任人筹饷用兵三事持其大端。毋或稍有错误。致他日扞格不行。其细小诸务。尽可付之任事之人。听其便宜行事。臣目击西北情形。窃叹纲纪隳弛。深为可惧。但任事诸臣。非有他故。亦因时势艰难。及所奉 谕旨内。或有窒碍难行之处。不敢显然指陈。大半宛转敷衍。久之泄沓成风。遂并可行之事。亦不能实力举行。臣则以为当此四方多难之秋。必须极力振作。如 谕旨所言果不可行。必当极力指陈。倘稍有可行。则当尽心筹划。不遗余力。但此心此理。不能与诸臣共喻。惟望嗣后降 旨。必须察断明确。万不可以必不能行之事。启诸臣诿卸推延之弊。庶几  庙堂雷厉。边圉风行。此臣所为私心窃幸者也。夫举纲必提其纲。振裘须挈其领。小事尚然。况大事乎。方今西北之事。若不赶紧整持。未知伊于胡底。臣现陈五事。皆为要务。拟请 旨饬下军机大臣。将管见所陈各节。约存记。若遇西北路有疑难事件。可以酌量采择。倘行之不替。三年之内。西事可以挽回。所有西北大局各缘由。恭折缕析上闻。伏乞  圣鉴训示。   沥陈西北军情疏同治六年  李云麟 臣在边两载。办理军务。于西北情形。稍有所知。当此时事艰屯。不敢不效其愚忱。以备  庙堂之采择。管见所及。厥有四端。谨敬陈之。一曰西陲军务未可速办也。自古平定西陲。必须关中无事。未有关中鼎沸。而能平定西域者。今西陲之祸。起于陕西。自库车揭竿。不两载而诸城俱陷。陕甘为本。西陲为末。内地一日未靖。则关外之事。断不能办。此人所共知。不待智者而后办。故自西陲有事以来。凡 简命各将领。皆巧为趋避。设法迁延。诚知其事之不可为也。臣甫承 恩命。即勇于自任。岂遂见不及此。诚以前代用兵。无北疆之地。故惟一道出关。我 朝兼有北疆。故能两路出师。如乾隆中平定伊。奇功多在北路一军。查西疆回逆。并未多经战陈。诚能以内地大军。率北路蒙兵。先复乌鲁木齐。既可以恢复新疆要害之区。为南北两路进兵根本。又可断陕甘贼势。实为一举两得之策。讵料腹地军情日棘。两路大兵皆未能出关。因而蒙兵民勇。皆成尾大不掉之势。不但不能进剿。几至更生他变。乌城兵变。臣身在围中。科城之兵。虽未显变。德克吉讷亦曾两次被围。及民勇生变。遂致残害地方。夫手无一兵。而欲驱数千犬羊之众。使就范围。此真万不可行之事。乃一时愚昧。必欲为之。卒至变故屡生。几误大局。扪心自问。罪实不赦。幸而仰赖  皇仁。未生大变。然自兹已往。不但蒙兵未宜复调。即内地大兵。兵力未厚。亦未可取道北疆。此西陲军务万难速办之实在情形也。二曰北路防兵不可靠也。在 庙堂必以为西疆告陷。北路防兵。最为紧要。而臣目击情形。则知其有不如无。何也。既设防兵。则必须一兵有一兵之用。欲其有用。非训练不可。当乌城蒙兵初集之时。臣矢志进剿。亲身入营。朝夕训练。数日之闲。步伐进止。已有可观。奈无兵钤束。奸诈之徒。惮于远征。遂致滋事。近闻乌城兵散之后。该城现复派有防兵二千人。分布各要隘。然闻所派之兵。皆行止自由。荣全德克吉讷。现虽协办乌城防堵。皆惩臣从前覆辙。不敢入营居住。所派之兵。散处山谷。毫无纪律。即德勒克多尔济等。亦未敢亲往查看。似此情形。无事则徒糜饷糈。有事必先期逃溃。防兵若此。莫如不防。臣熟察蒙古地方。与回逆言语不通。性情迥异。又复中亘大漠。回逆得其土地不能居。得其人民不能治。且夙无深仇。两不犯境。或可久远相安。即使有警。游牧之地。无城郭居室。贼来则徙去。贼去即复来。以不守守之。未尝非善策。不犹愈于动众糜饷。毫无实济乎。此北路防兵决不足恃之实情也。 三曰棍噶札勒参宜慎用也。夫北路防兵。情形如此。然则厄鲁特一军。亦可以不用。而无如势有不能。以体制而论。西北军务既不能办。而以重兵授一番僧。似乎不便。以事势而论。目今北路无一得力之兵。该喇嘛独拥数千之众。生死相从。猝然不用。如何安置。今日之事。为 朝廷计。不用既有所不可。然用之得当。则收其利。不当将受其害。此事诚未可漫然处之。臣尝深察棍噶札勒之参为人。有忠于 朝廷之心。其遇事勇于自任。不避艰险。是其正处。惟性好揽权。轻不如己者。顺其性则汤火可赴。逆其情则怒不可止。是其偏处。臣初与见时。该喇嘛尚不通汉语。数月之久。遂畅然通晓。足见其聪明过人。而驭兵治众。则宽严互用。慈而能断。历观北路各大臣。及各部落王公。量材比力。均非其敌。而该喇嘛之视诸人。亦蔑如也。今日者。 朝廷诚能发重兵经西北。则该喇嘛用与不用。均无关系。如其不然。则用之当与不当。不可不审。何谓得当则收其利。目今该喇嘛所带之兵。皆精壮可使。计算西陲沦陷。回逆虽未必北犯。然塔境之哈萨克。时思东侵。新疆各城之土尔扈特各旗。皆思北徙入乌科境内。厄鲁特数千穷困之众。并无着落。难免滋事。凡此数端。皆北路心腹之患。其祸在内而不在外。一旦有事。乌科两城。并不能当。今任用该喇嘛。苟得其心。厄鲁特之众。既有收管。又可兼制哈萨克土尔扈特。使之不敢为变。非一举而三善备欤。何谓不当则受其害。新疆各城大臣。皆兼辖蒙古。其所以能控驭者。皆恃有满汉兵力耳。今塔城所存满汉兵仅数十人。弱不堪用。而厄鲁特数千人。其中能通汉语者。千人中难得一二人。遇有应办事件。不由该喇嘛经手。则言语不通。不能办理。既已一切事件。均由该喇嘛经手。所谓参赞领队。皆职任大员。其实形同木偶。势似赘疣。虽有何益。在廷议或以为稍可资钤制之方。殊不知自塔城沦陷之后。旧日典章尽失。此项蒙古。转徙邻境。皆成该喇嘛之爪牙羽翼。必欲以一二满员厕处其闲。此不过使之受该喇嘛之钤制耳。非能钤制该喇嘛也。名实颠倒。莫此为甚。又况因循日久。未必不猜嫌互起。别滋厉阶。以是为控御之方。则失之远矣。为今之计。宜因臣获咎之便。虚其员缺。不必派署。厄鲁特兵现既留防科境。见存饷糈。尚可敷衍。但又不宜使该喇嘛久属于乌科。诚恐该将军大臣等处置失当。日后贻误北路大局。然该喇嘛实有忠爱之心。又负义烈之气。苟御之得当。虽羁靮不施。亦可得其死力。当别思良策。以善其后。事贵先机。乃可以弥患于无形。若当断不断。则悔之晚矣。 四曰速保山西全大局也。夫北路情形如此。西陲军务不能复办。固不待言。然臣体察时事。则以为 国家之患。尚不在此。今日之事。紧急可忧。惟在山西。他处皆可缓。何也。西陲恢复。姑无具论。北路兵散之后。游牧如故。但使岁饷不绝。数年之内。尚可苟安。惟臣前接库克吉太来函。知陕军溃败后。贼势披猖。有 旨调皖豫江鄂诸军赴援。臣揣情度势。无论左宗棠刘典各军。相距极远。缓不济急。即鲍超刘松山郭宝昌等军。相距较近。亦恐未能星速赴陕。以解倒悬之厄。在 庙堂必以为今日急务。莫重于陕甘。而臣管见。则以为山西首重。陕甘次之。何则。陕甘之乱已久。未可骤平。山西地方最完富。为贼所注意。而武备废弛。特甚于他省。目今 严旨督诸军入陕。晋省虽有河防。实无重兵。该省大吏。如抚臣赵长龄藩司王榕吉等。皆吏治才。未能深谙军旅。一旦猝有大事。断难抵御。捻逆本为流寇。倘诸军入陕后。该逆声东击西。诡谋入晋。比时救援不及。若火燎原。无论陕甘事更不堪问。即齐豫江皖。安保不更有乘闲而起者。其时北路三城。粮饷断绝。事机不问可知。此诚西北中原利害安危之一大关键也。臣以为今日之急。惟在选能将。置重兵。严防山西。晋省无虑。然后徐图陕甘。如此尚可以消中原北路之患于无形。此本年第一要务。更不容稍事延缓者也。凡此四端。皆于治乱安危。大有关系。既有所见。不忍不言。冒罪直陈。伏祈  圣恩谅其愚忠。量加采择。   敬陈新疆善后事宜疏光绪六年  左宗棠 窃维新疆善后事宜。以修浚河渠。建筑城堡。广兴屯垦。清丈地亩。厘正赋税。分设义塾。更定货币。数大端为最要。臣前奉 谕旨。南北各城应如何随宜经理之处即着悉心筹划次第兴办。比即恭录咨行南北两路在事诸臣一体钦遵。旋准张曜刘锦棠咨呈并据前署镇迪道周崇傅现任镇迪道福裕委办吐鲁番局务道员雷声远禀报前来。以修浚言之。哈密修石城子渠。镇西厅修大泉东渠。迪化州修永丰大平二渠安顺一渠。绥来县修长渠。奇台县修各渠。吐鲁番所属渠工之外。更开凿坎井一百八十五处。库尔勒修复旧渠四十里。库车浚筑阿柯寺两大渠。皆各防营将领。督饬防营兵勇。轮替工作。其兼用民力者。给以雇值。地方官募民兴修者。亦议给工食。诚以民困甫苏。未可责以力役也。以城堡工作言之。居国屋宇。以利栖止。农商工匠之所宜也。行国庐。移逐水草。畜牧游猎之所便也。今既联异域为一家。则城堡不可以不设。奇台绥来喀喇沙尔库车。或因旧基。或拓新地。均不劳民力。不耗公财。而崇墉屹然。足资保障。以屯垦言之。镇西厅属兵民报垦五万数千余亩。奇台报垦民户九百有余。军营新垦六千六百余亩。迪化旧报承垦。三千余户。核多浮冒。兹按册报。连新增民户。实祗二千有奇。军屯尚未据报亩数。吉昌新旧垦户共一千三百有奇。绥来共九百余户。吐鲁番及南疆八城。除沙碛外。荒地渐少。新增屯垦。均在新开渠工两岸。未据册报亩数。其熟地适当清丈之际。刘锦棠张曜现饬各局员册报。俟清丈竣事。始可汇齐送核也。以清丈言之。量地即履亩之法。长短广狭。非丈量不能明。肥腴瘠薄。非按测不能准。而西北地多高仰。土性善渗。需水尤殷。水足者地价倍昂。以产粮多也。水歉少收。价亦随减。将欲则壤成赋。必先计水分之充诎。定地亩之瘠饶。科粮赋之轻重。光绪四年。征收无额。臣与刘锦棠张曜周崇傅函牍相商。仿古中制而更减之。按民闲收粮实数。十一分而取其一。经收回目。任意增减者。许户民自陈。印委各员传经手人斥责。甚者加以革黜。并令于收获后。通行清丈。按地亩肥瘠。水分赢绌。分九等科赋。地既广阔。创行之初。事体繁杂。人役弓手。多不谙熟。一时未能集事。旋改为上中下三等征收。以取易。迨五年秋成。册报犹未造齐。仍照上年十一分取一之例征收。民闲输将争先。约计六年秋获。丈量可竣。按亩科赋。多寡始归一律矣。以赋税言之。镇迪一道。光绪四年分。征收各色京斗粮六千九百四十余石。房租银六千一百余两。吐鲁番厅。征粮一万四千二百余石。地课银二千一百余两。喀什噶尔。征收各色京斗粮料六万五百八石。英吉沙尔。征收二万六百十二石。叶尔羌。征收七万九千四百十二石。和阗。征粮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九石。征折银色五千四十九两。课金四百六十两。阿克苏。征粮一万四千二百三十石。征折银色三千三百三十八两。征红铜黑铅磺铁均照额交纳。乌什。征粮八千三百七十八石。征折色钱五百一十缗。 库车。征粮一万二千八百四十九石。征折色银五千余两。征红铜棉花如额。光绪五年秋开征。仍按照四年征收款目。如数完缴内如喀喇沙尔一城因久罹兵燹。流亡未复。四年无征。五年分。据各局报征过各色京斗粮六千五百九十八石。尚未截数。综计南北两路征收粮数。折合京斗。已二十六万一千九百余石。而专就南路收数计算。较户部钞案从前额征十三万余石。已增十万六千五百石有奇。此皆清丈未竣。暂照十一分征收之数。若丈量完事。并加入北路续增。及开渠成熟地亩新赋合算。自更有增无减。此外税课折色。有照常征收者。有并入厘税征收者。就厘税言之。各局册报。自四年秋冬至五年夏。不足一年。已收银十八万有奇。亦称入款大宗。如伊犁事定。商货畅行。则厘务自有起色。姑勿论也。以义塾言之。新疆戡定已久。而汉回彼此扞格不入。官民隔阂。政令难施。一切条教。均藉回目传宣。壅蔽特甚。将欲化彼殊俗。同我华风。非分建义塾。令回童读书识字通晓语言不可。臣与南北两路在事诸臣筹商。饬各局员防营。多设义塾。并刊发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字韵语及杂字各本。以训蒙童。续发孝经小学。课之诵读。兼印楷书各本。令其摹写。拟诸本读毕。再颁行六经。俾与讲求经义。迭据防营局员禀。兴建义塾已三十七处。入学回童。聪者多。甫一年。而所颁诸本已读毕矣。其父兄竞以子弟读书为荣。相矜宠。并请增建学舍。颁发诗经论孟。资其讲习。局员送阅各塾蒙童临摹仿本。笔姿颇秀。并称蒙童试诵告示。皆能上口。教以幼仪。亦知领会。盖读书既可识字。而由声音以通言语。自易为功也。张曜因出   圣谕十六条附律易解一书。中刊汉文。旁注回字。刊发缠民。见者宝贵。足见秉彝之良。无中外可分。欲善则善。理有固然。虽不必化民成俗。而其效已可也。以货币言之。回民市易。旧用制钱。渐专用银。而成色高低。分量轻重。骤难明晰。奸伪日滋。阿古柏窃踞南八城。创铸银钱。名天罡。式圆如饼。中无方孔。不类钱形。其成色分量。任意低减。图售其奸。故市价相权。不能允协。民以为苦。应改造银钱。以平市价而利民用。惟改造银钱。宜先制模式。较准一律。交官设局经理。然后私造与伪易于辨认。而行使可规久远。臣饬兰州制造新式铜模。交张曜督局依法试制。范银为钱。用银片捶成。不须镕铸。枚重一钱。外圆内方。轮廓分明。字迹显朗。大小厚薄如一。与制钱相权。银为母。铜为子。市廛通用可。免畸重畸轻之患。而新模精巧。由官改造。工速费节。私不致混淆。人知宝贵。准张曜呈送样钱前来。臣察核无异。拟俟试行渐广。请 旨遵办。期为新疆创此永利。以救圜法之穷。凡兹数端。均已有绪可寻。渐着成效者也。至于中土蚕丝。赖及万方。而湖产尤甲中土。泰西市舶。骈集沪上。航海往返。费省运捷。非若陆路之艰阻也。西北各部落。行国居多。衣被庐帐。取给片。禹贡于昆仑析支渠。皆以织皮概之。由来久矣。 近代以来。参用蚕丝和毛弹织。精致殊伦。售获善价。惟与中土通商。专在陆路。运致维艰。新疆南北产桑。土人但取葚代粮。或称药材。蚕之利未广。俄罗斯及诸边种人。购丝于新疆不足。仍议入蜀购丝。臣通檄南北两路局员。检校属境桑株。陆续禀报。统计桑树八十万六千余株。教以饲蚕缫丝诸法。两年始有微效。据各处呈验新丝。色洁质韧。不减川丝。前饬沪局采运委员胡光墉。延访德国开河凿井织呢师匠。带购机器来兰州入制造局。教习西法。并饬募雇湖州土民熟习蚕务者六十名。交委员祝应焘由籍管领。并带桑秧蚕种及蚕具前来。教民栽桑接枝压条种葚浴蚕饲蚕煮茧缫丝织造诸法。自安西州敦煌哈密吐鲁番库车。以至阿克苏。各设局授徒。期广浙利于新疆也。所以先南路而后北路者。以南疆生桑颇多。一经移接。便可饲蚕。缠民勤习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由是推之西四城。更推之北路。耕织相资。民可使富。即西北诸行国。取携亦便。毋庸度陇趋蜀。以买新丝。远商拜惠。怀我好音。彼获其赢。我亦得施其控制之术。从此氛祲潜消。亦未可知。非仅厘税有增。稍纾军储之急已也。特事涉创行。无速效可。臣不敢多所论列。惟有黾勉图之。仰副  宵旰忧勤之意。谨一并附陈。   拟与刘钦使论新事宜书总理衙门 密启者。时事多艰。边情百变。渠犁持节。延跂为劳。近日西事粗安。界务粗定。尊处历办节饟裁兵停撤织呢等局。诸烦擘画。倚若长城。而营田省饷之利未兴。回赋榷之制未具。蕃部难资屏蔽。火器未尽讲求。此四端者。本署已不免鳃鳃过虑。其它隐患。抑又多端。目前诸帅虽各有画地分守之责成。而发纵指示。统辖全。安危之机。悬于执事。兹就愚虑所及。毕陈如右。 国朝大征伐。军需蒇事。至多不踰二千万。乃西师自出玉门以来。耗帑至八千万而赢。七借洋债。屡糜部垫。逋欠累累。后难为继。在历任重臣。公忠体 国。断不肯疲中原之力。以填蒲昌。往者已付逝湍。必思有以善持其后。规一久而不竭之谋。无已。则惟有拓复营田之制。以渐纾饷力乎。查车师屯田。西域水利。宜禾效谷。嘉名有自。远则可仿汉唐遗规。近亦当守阿文成舒文襄松文清林文忠诸公之成法。承平时岁饷止三百余万。而北路伊塔等处。有旗屯商屯。南路阿克苏等处。多兵屯回屯。开垦不下数万顷。岁入可抵额饷十之四。今北路人少。准回叛绝各产。清厘荒占。可授垦之土必多。闻连年招徕垦户。大都遣撤勇丁。居其太半。果能因势利导。仿用前陕抚刘蓉办理营田成法。行之不出五年。必有裨益。且陕西一隅。犹获营田十余万顷之多。乌孙疏勒。幅员万里。戈壁硗区。十而去四。尚可得其六七。使诸老经营于前。而执事董成于后。因地制利。使嬴壤化为沃区。史策书之。不亦美乎。此营田省饷之利当筹者一也。回部纳赋之制。查  皇朝通典田制门。载自种之地十分取一。承种官地者平分入官。前季皋中堂奏报光绪四五两年。南北路共征各色京斗粮五十一万五千余石。六年分由阁下奏报征三十四万七千余石。而乌什英吉沙尔和阗库车阿克苏。第就此五城计之。已得十七八万石。其甫办丈量之叶尔羌喀什噶尔。尚不在此数。目前郡县新造。南路人多。征收粮石。逐岁加赢。例应酌定科则常额。此外若金沙玉。吉贝绒布。药物皮张。百产坟盈。虽新约有暂缓纳税之说。而自然之美利。招商贩运。亦应妥筹。将来军府用饶。自易指撝集事。此回部赋榷之制应筹者二也。哈萨克布鲁特土尔扈特游牧各部。向为伊喀屏障。而土尔扈特。乾隆中畏俄人虐使。自拔来归。尤为我不侵不畔之臣。今各部虽衰微。而其众尚多。抚之得宜。则喜于去虎口而投慈母。弃而勿恤。则虑其安异域而逐羊腥。长驾远驭。属部强则我之门户固。使之为彼树敌。我扞掫。昔日耶律晋卿建牙岭北。拊循回部之遗规。将属望于执事。此蕃部之宜联指臂应筹者三也。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泰西火器日精。自后膛新式出。透靶及远。而前膛之林明登诸制皆废。营阵操演之法。亦日异而月新。而我犹恃旧式枪劈山以御之。虽薪翁笱女负。亦知其利钝所在矣。 查现在北洋淮军多用毛瑟枪。克鹿卜。吴清卿一军。全用哈乞开司枪。而前阅朗斋奏牍。深以火器未备为忧。筹时度务。利器为先。阁下似宜选购猛烈枪。严饬防军练习。并于哈密安设制造子药机器局。以节转般之费。以防阻截之虞。并陈各国枪表以备省览。此火器之宜亟讲求应筹者四也。以上各节。皆烦军中一韩。从容指授。务令各路切实讲求。至现在规画界务之事。尤有亟应更正者。查竹珊鹤亭振亭诸君。与俄使勘界。寄来各地图。但列牌博名色。而于经纬度限。山川形势。道里远近。中外译音。四至八到。概未详求。凡要隘有极冲次冲又次之分。曾阅俄图伊喀界外。有哩吐口忌威呢二炮台。彼己情形。宜加熟审。而今图无之。振亭勘喀界。舍帖列克而立于依尔克池他木。朗斋争之甚力。而两处所寄图说。道里至到。仍未明析。至塔城界图。尤病纰漏。将来斥堠行军。事事不得要领。边务至重。讵可同俳戏。昨本署复竹珊函。已引其端。兹复艹拟测缋事宜。并购上测地各书。寄呈贵大臣。转行通饬各路。别缋新图。重加考订。咨送本署备核。谆戒各路帮办及分界大臣。毋再草率了事。执事 钦符在握。天山草木。尽识威名。谅无不恪受指撝也。爱至望深。不胜翘切。  附测绘舆图事宜五则  一曰测量经纬度数以辨山川形势。准望至到。 测地开方。沿用勾股弧三角法。近日泰西人最精。其实源出中国周髀。西人谓之东来法。特为彼所窃取耳。周髀算经曰。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矩者即中法开平方立方。及西法用点而体三角八之祖也。得此而极高极深极远。皆可测识矣。地舆以东西为经。南北为纬。与天度相应。乾隆中 内府十三排地图。及近胡文忠所刻一统舆图用之。为测地不易之良法。现行中西新法。凡欲测经度。须先定一处为正度中。中亦可随地刱立。如中图以京师为中。英图以伦敦为中。是也。中一定。则经度之偏东偏西可辨矣。欲测纬度。以仪器测北极高度。较求赤道法为便捷。欲测北极出地度数。以先测附近之勾陈大星为最准。得北极出地之数。则纬度之迤南迤北可定矣。经纬每一度。皆以二百里计。假如人向南直行二百里。则北极低一度。人向北直行二百里。则北极高一度。若遇重峦迭嶂。则以中峰主测鸟道里数。乃周髀测高法也。遇海滨洋面。则以海岛直表测斜距里数。乃周髀测远法也。无论开平方立方。每方以百里或二百里或四百里为率。由此按中西成法比较求之。则山川络凹凸阔狭之势。道里远近四至八到之数。殆可广轮毕现。使地无遁形矣。查西域各城经纬度分。久经乾隆中 钦派侍郎何国宗等携用仪器测定。载在官书。祗须照此推噚细寻。易于施手。因端竟委。已具椎轮。至其法之曲折繁重。详载英人所著行军测绘。测地绘图。绘地法原三书。及金华张作楠揣钥小识。余姚黄炳垕测地志要中。又嘉庆中。南丰刘衡。有勾股尺测量新法一书。凡山谷高深。田野平远。一测可得。不烦布算。尤为便捷。  二曰详记卡伦屯堡道里之数以严立邮哨行军期限。 恭查   钦定西域图志。定新疆凡四路。曰安西南路。安西北路。天山北路。天山南路。其台站里数。及朱勒都斯由伊犁那喇特卡伦。通喀喇沙尔之路。木素尔岭由伊犁帖克斯川。踰冰岭通阿克苏之路。贡古鲁克由伊通乌什之路。诸处。南北可以相通。大小径路。据官私沿用各图。俱以蓝朱丝。界画远近。注解明白。第腹地已极周详。而边尚虞阔略 此次新立牌博及安设卡伦之处。应于图上逐细签注贴说。由某界牌至某若干里。由某卡伦至某若干里。其俄国牌卡道里。彼所用泰西迈数。每一迈计中国三里三分。亦应附考明塙。以备巡哨驲递。及刻计行军期限之用。  三曰证注译音以考定各部方言异名。 查边事所以茫昧舛误。坐失机宜之故。大半由不详审互译地名。以致豪厘之差。万里之谬。辽宋争分水岭之界。彼此欺诳。道光中驻藏大臣不识廓尔喀汗表称里底之名。咸丰中黑龙江将军奕山弃赫哲费雅喀数千里之地。贻误全局。罪不容诛。近日黑顶子珠伦河之界。聚讼未决。皆由定界时未经较准译音。阶之厉也。欲考定名。先求定译。名从中国。地从主人。凡标志一地。首列 国语。用名从中国之义也。次列方音。用地从主人之义也。又次分注各部异名。所以决重译互殊。转音歧异也。如 国语称山为阿林。蒙古则曰鄂拉。回语则曰塔克。 国语称水曰穆珂。蒙古语曰乌苏。西番语则曰楚。是一名而数译也。又如库尔喀喇乌苏。准部人语谓黑为库尔。回部人谓黑为喀喇。水则皆曰乌苏。是一地而两名也。恭查   钦定同文韵统西域同文志三史国语解  皇朝七音略诸书。均详载蒙古语准语回语唐古忒语。惟俄文尚待讲明。西路各将军大臣。成算在胸。所规久远。欲定译地名。似先以募通俄文者。翻译中俄各地名。为筹边第一要义。庶不致展转传讹。所失滋大。  四曰目验山川络水草肥硗之数。以筹行军利便。 山分阴阳向背。阳则物产多而畜牧饶。阴则多不毛之土而人民瘠。水分经流枝流。经流可以为天堑守险之资。枝流可以收凿渠溉田之益。其枝干络。不可不详辨已。姑以科塔北界论之。余则可资隅反。如阿尔泰山之主。北干连乌拉岭。宰桑淖尔溢出之额尔齐斯河。入于北海。此大山大川络之应详考者也。扣里木图河一带。为乌梁海蒙部夏季游牧。乌隆古河诸处为冬季游牧。奎峒山东为哈萨克夏季游牧。大彦淖尔为冬季游牧。喀巴一河。两国均挹灌溉之利。此小山小川络之应详考者也。据此例类推伊喀各路可矣。自古绝塞行军。先预计水草休息。以备不虞。我 朝准回各部。于此尤廑   庙算。考验苟详。裨益非浅。  五曰援引古近图籍。以证形势沿革。 古今边情异宜。视乎其地之丰耗盈虚。与其部落之盛衰强弱。为转移耳。如汉割匈奴。则结乌孙今伊犁为右臂。元征印度。则辟岭以建牙。地无常险。要在察古衡今。审势觇敌。而徐得夫守圉抚蕃之长策。我 朝绥奠西陲。尉候万里。内资满蒙索伦劲旅。布星罗。分守要隘。外资东西布鲁特左右哈萨克土尔扈特诸种人。以为屏蔽。今各部落或折入俄境。或安堵穷边。皆应讲求绥辑之方。操团之术。以收犄角依唇之效。若夫屯垦操防之制。应如何量为变通。当详考  皇朝通典通考   钦定西域图志新疆识略伊犁总统事略异域录元太祖西征记汉西域图考李光廷朔方备乘西域水道记阿公桂松公筠杨芳七十一各家年谱记载之书互证参观。折衷今日利病。条晰便宜。妥筹急务。随时奏咨。整齐办理。其诸未尽事宜。不惮往复讨论。务求至当。是所殷望于筹边之伟度也。   腾越边徼  黄楙材 腾越当西南极边。为滇省门户。路通缅甸。界连野番。向设八关九隘。驻防土练。以资控驭。承平日久。边备废弛。昔时缅甸贡道。由虎踞关而入。经孟卯陇川以达于南甸。近十数年。因轮舶直抵新街。于是商贾往来。皆趋于北道。由腾越西南行。经南甸千崖盏达三宣抚司。四程至蛮允。过此即化外野人境。非大众结伴不敢行。其闲有三路。下为河边路。中为石梯路。上为火炎山路。下路较为近捷。然不若上路柴草方便也。约行三四日至蛮慕。入缅国界。又舟行一日至新街。该处土民数百家。汉人亦有三四百。缅国设蕴几一员。英国设领事一员。洋兵三十名。进口之货。以棉花为大宗。骡马驼载。露宿野栖。最为辛苦。野番出没无常。往往拦路要索。肆行劫掠。窃观野番散处山谷。每寨十余家。或数十家不等。较之藏地人烟。犹为稠密。且多勤力耕作。但未有酋长。不相统属。英人每以重赂要结野番。并遣教士深入山寨。前数年。曾在新街招募野番摆夷多人。安置海滨山岛。开垦荒地。又印度东境之亚山。本系貉貐野人之族。英人新辟其地。种茶栽桑。日渐富庶。其闲有一之路。可通孟养。而达腾越徼外。前明时置宝井于孟养。故设铜壁巨石万仞诸关。皆通宝井之道也。其迤北之茶山麻里。从前本有土司。后为野人所逐。按之舆图。大金沙江以东。潞江以西。江卡以南。腾越以北。中闲广袤二千里。重冈迭巘。悉为野番。人罕到。西人尝欲开通其境。不但琥珀象牙霞玺翡翠玉石百宝产于其中。且多五金矿藏焉。方今缅国孱弱。迥非昔比。沿海精华繁盛之区。被英人蚕食殆尽。轮舶上驶于新街。操其利权。公使驻于瓦城。遇事掣肘。新王嗣位以来。彼此尤多龃龉。不久必启兵端。我中华疆圉攸关。似宜先事筹备。规复关隘。招抚野番。不致为他人所用。亦免扰我行旅。可否将南甸营都司移驻蛮允。其野人山二百余里。添设塘汛数处。以资保护。又海珀江源远流长。自千崖以下。地势平阳。水宽至数十百丈不等。至新街会合于大金沙江。惟有浅滩数处。若稍加疏浚。即可通行舟楫。不惟平时商贾甚便。一旦边徼有变。转饷甚易。元代征缅。亦以舟师制胜。盖顺流而下。有建瓴之势。往岁英人滋事。甚恐中华约会缅人。进攻印度之地也。   西招图略书后  梅曾亮 西招图略者。大学士松筠之所作也。其书大意。载西藏自达赖班禅。贡丹书克于盛京。而厄鲁特部之固什汗。亦同时进贡。时崇德七年也。后固什汗曾孙拉藏汗。为准噶尔部所残。当康熙五十七年。抚远大将军王同平逆将军延信。由西宁进兵。绥定西藏。以达赖喇嘛之呼毕勒罕。坐于布达拉山。而拉藏汗之康济鼐有功。封贝勒。旋为阿尔布巴等所害。雍正五年。大兵诛灭阿尔布巴。以颇罗鼐有功。封郡王。及次子嗣封。蔑视达赖。僧番怨苦之。卒谋反伏诛。乾隆十五年。除西藏王爵。设驻藏大臣。以达赖喇嘛统前藏。班禅统后藏。皆其俗所谓黄教僧也。前藏居后藏之东北。而地较广。又东北为三十九族游牧。属夷情部郎。而皆统辖于驻藏大臣。凡前后藏有四汛。有游击都司守备千把总外委十六员。汉兵六百六十人属之。有戴琫如琫甲琫定琫一百六十六员。番兵三千人属之。有骑兵五百人。有事则征发。于达木蒙古取之。定例。以麦三千石储前藏。粮台供之。以五千克贮布达拉硕。取于达赖喇嘛之庄头。除常运外。足供汉番兵三月食。曾亮曰。先王之制。因俗而为教。从欲以为功。 朝廷设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及班禅参制之。所以设神道。顺夷情。长算远驭。为不可测者也。闻其世家。多以金钱布施班禅得欢心。即求取噶舒克。以役使番众之马牛羊人徒刍茭不与值。故番众敬班禅。亦时怨之。为大臣者。务以均强弱和僧俗为治。以番众疾苦谕班禅。则内治得矣。 国家冯天威。荡准部。藏地之东北无警。遂以永安。惟廓尔喀屈强西南。阳布中威。非其愿也。然其地酷暑。不耐寒。盛夏时有窃发。秋冬春则猬缩鼠窜。壅穴而居。非帝王所累心者矣。藏之领兵官曰琫。印照曰噶舒克。斗亦曰克。凡一石。六克有奇。其所食者。有稻米。买运于布噜克巴。其杂谷。有青麦。   卷九十 兵政十六海防   海防备览序  李兆洛 海盗之患。明之倭最剧。蹂躏三省。抢攘二十余年。仅而后克之。而东南之民。因以雕。其良将谋士。悉力并智以倭为务。故其著书论说最备。 国家盛德宣究。薄海安枕。闲有草窃。小发辄得。然濒海州县。颇有被抄掠者。守令有被贼害者。内地之民有为之句引供其资粮者。其种类中亦颇有佼佼着名号能行其令者。熟视而不为之所。沿海走集。日以消耗。卒有水旱之不时。饥寒所驱。逋逃迸逸。乃始瞪目视。则无及矣。此深识远见之士。窃窃然有厝火积薪之虑者也。夫今日之势。与明代异。明之盗。守以强将劲兵而不足。今之盗。责办于守土之吏而有余。何也。明之盗。外与日本狼狈。内则盘踞岛屿。窟穴深固。倭兵剽狡便战。汪直徐海辈。又皆真奸大豪。能附集其下。故流劫四出。官兵屡偾而莫能谁何。今所谓洋匪者。特贫薄无籍。窜身偷活。或市井佣侩。妄冀剽掠为肥厚耳。其长技则关商贾求税。质人而取其赎耳。伺便则鸱攫。捕急则傥佯海中假息旦夕耳。夫蝗之害稼也。比其飞势成。随地遗种。顷刻滋蔓。若其蝻之未出于土。则可掘而剿也。已出未羽。可扑而绝也。今诚申明保甲之法。使奸宄无所容隐。盗于水而室于陆者。隐民之取食者。胥吏兵伍之潜通为窠线者。稽核必得。锄其强。惩其弱。而痛绝之。海口所出入。米谷硝磺之透漏。销赃之寄顿。出洋收洋挂号之影射。察其综迹。毋使漏网。如此。则洋匪之扫影灭迹。可计日而待也。或曰。洋匪之所以不甚肆者。有家室为质。有米谷为饵也。悉绝之。则彼既无所归。又无所得食。铤险而起。登陆突犯。明之祸且复见。曰。子以为今洋匪之所以敢上岸焚劫者。果其精而力众欤。抑奸民为之指纵助其声势欤。今既劓其耳目。翦其羽翼矣。即冒死求逞。势将何之。且吾所谓无事用师者。不必调兵集众。大举会剿耳。若夫防海各水陆营。明训练。利器械。严哨守。此兵弁常职。即无儆。顾可一日废弛而不讲欤。曰。彼既相为声势矣。操之急。一旦水陆合发。则如之何。曰。奸民之为盗者。徒以米粟相市也。岂真有攻取大略要约结束为侦伺内闲哉。其缓则相倚急则相弃。势也。吾所捕者在陆。彼所倚者在海。风涛之闲阻。舟船之停泊。迟则不能匿形。速则不能为期。其不相及也。亦势也。或又曰。为盗者在海。奸民即贪其赂遗。固非公然有不轨之迹也。舍彼而取此。毋乃不搏猛兽而搏畜兔乎。且小盗之出没。势不能悉绝。吾修甲缮兵。示之不可犯。足矣。搜剔稂莠。捕搦风影。吏胥之颠倒。怨雠之告讦。纷纷皆是。脱有冤滥。势且先乱。是又不然。 语曰。削株掘根。祸乃不存。奸胥黠伍之伏城市者。盗之根株。而心腹之疾也。伏奸不除。则盗决不可得。即得之亦必复炽。昔王式讨浙东贼。将吏与贼通者。阴察而悉诛之。严门禁。无验者不得出入。故三月而殄裘甫。明朱纨抚浙闽。下令禁海。严纠察。获通番者九十余人。一旦驱出戮于演武场。及赵锦代之。宽以示德。而奸豪相贺。倭寇遂亟矣。此非其明效耶。若夫守令为亲民之官。大吏有察属之责。  天子所倚毗。百姓所仰望。而明不能以照奸。断不能以去梗。忠诚不能以孚物。徒与下吏比。因缘为扰累。则固非吾之所敢知矣。江阴薛君资塘。有志经世之士也。病明世海防诸书。繁而不切于用。剌取其要。为备览十卷。详于治本。略于言兵。分为十目。各冠以会典所载   谕旨。盖成宪昭垂。至精至详。守土吏恪谨奉行。则弭盗安民。固不出乎此矣。书成。兆洛受而读之。喜其本末具备。后来者可以考镜。而老成持重之见。尤非轻率好事喜为大言者比也。故推其意而为之序焉。   批复苏松太应道等核议水师章程    丁日昌 据禀及另单均悉。所议巡洋暂章。尚未周妥。惟云巡缉洋盗。上自靖江起。下自羊山止。深恐一分界限。则我出彼归。我归彼出。势难绝其根株。其内江应自靖江起。外海不必限定自羊山止。缘羊山以下浙省各岛。尚有盗窝。必须穷其所往。庶可一劳永逸。今就折开各条。逐层参酌。第一条。内江外海。合力协击。固属众擎易举。第缉捕虽须各船联络一气。而内江外海。不能不各分责成。即如狼福山一带洋面。虽有七八十里之宽。祗有中泓一线。可容大轮船行走。其余茫茫一片。俱是浅沙。若贼船在浅沙游驶。则大轮船可望而不可即。故内江宜以小轮船为经。添雇关快小广艇阔头舢板及长龙舢板等船为纬。外海宜以大轮船为经。添雇大艇船大钓船为纬。外洋师船。尚可兼顾内江。内江师船难吃风浪。恐不能兼巡外洋也。第二条。天平铁皮二轮船。各配大广艇二三号。大钓船二三号。一轮船专任南洋。一轮船专任北洋。遇有紧急。可以互相策应。南洋则每月两次会哨于陈钱山。北洋则每月两次会哨于涨水虹。不必拘定驻守一处也。第三条。管带员弁。不必拘定都守千把。亦不必拘定文武官绅。祗要熟悉勤练。便于捕务有济。月给薪水不妨稍优。其余仍照来议而行。第四条。轮艇各船。七日会哨一次。查外海轮船。不拘风信。尚可时常会哨。其大艇船大钓船。须俟风候潮。便难克期。至内江长龙舢板。宜长泊在狼福上下各港。如遇逆风。七日不能驶到吴淞。仆仆会哨。转致抛荒本业。拟长龙舢板。祗须于所泊本港内外。就近梭巡。遇轮船艇船追贼至浅水时。即出而接应。小轮船似宜于海生之外。加添一只。沿江梭巡。督同中小艇船。每月会哨三次。并可稽察长龙舢板各船有无在防。其小轮船小艇船应如何择要驻。并定在何处会哨之处。统候褚委员李董事察看情形回沪。呈绘图说。再行核夺。第五条。所定赏罚。尚嫌太轻。盖赏罚明而后号令行。号令行而后缉捕力。该船等果能拏获首犯者。如王小娘刘阿么等之类。每名赏给洋四百圆。破格奏奖。若能拏获十名以上。亦专案奏奖。如拏获寻常盗犯者。弁兵照拟赏给。管带则分别记功。五功以上酌奖。洋面失事。照例议处。失事三次以上。若无功可抵者。以军法从事。其余照行。第六条。各口营汛。均有巡洋师船。不能因现有轮船协缉。遂将分内捕务。置诸膜外。所见甚是。应由督部堂饬知崇明狼山福山三镇。会同巡哨。彼此互相查察。营员弁兵赏罚。照前议章程办理。其各镇出洋。亦可附搭轮船前往督缉。第七条。艇船宜拟编号圈。查缉捕艇船。一有记号可认。商船固不致望而生畏。而盗船或且见而远扬。莫如密藏兵勇于商船。以为饵贼之计。而伏轮艇各船于左近。贼至则升旗或举为号。内外夹攻。庶收聚歼之效。其余照行。 第八条。体恤船勇。第九条。宽给军械。均照行。第十条。中外船只。遭风搁浅。亟应救护。应饬沿海各州县。于滨海居民编查保甲。设立望寮。严定赏罚。川沙南汇地方。各设八团舢板二只。遇有中外遭风船只。一面救护。不准沿海居民肆抢。一面报知地方官设法办理。其舢板薪粮。照拟由巡道衙门筹款给发。其南汇县丞汛官。应即移驻泥城。酌给薪水以专责成。除十条外。本部院酌增二条。一大洋行驶。轮船速而艇船迟。轮船吃水深而艇船吃水浅。内洋尚可将艇船拖带。外洋则风浪过急。无从拖带。故每每轮船遇贼。而艇船跟踪不上。贼若走避浅水。则轮船熟视之而无可如何。查大轮船向有洋舢板数号。悬挂船旁。遇停泊则放舢板上岸。今以天平铁皮两船专司巡洋。应各添配坚固洋舢板二三号。并添募勇敢水手一二十人。如追贼至浅水。则可多放舢板往追。勇数既增。亦可上下搜捕。其舢板须能架放六磅小者。方能得力。一查沿海岛屿。如岱山洋山勒鱼山小乍浦山马迹山陈钱山等处。皆有居民。或数千人或数百人不等。其中有甘心为盗者。有胁偪为盗者。此等盗匪。凡拟下海行劫之先一日。盗首拖一竹枝。沿街行走。次日即纷纷持械下船。人满即开。盖由教化之所不及。故变本而加厉也。其每岛各有岛长。称曰柱首。一岛之事。皆柱首主之。此后凡轮艇各船所到。宜与岛民联络。编行保甲。先之以恩。结之以信。示之以威。务使皆为我用。并为之设立义学。宣讲   圣谕。则不惟盗匪之接济可绝。而盗窝所在。能瞒官兵之耳目。必不能瞒岛民之耳目。是在统领者之虚心实力。刚柔并用。所裨益于大局者非浅鲜也。如有未尽事宜。仰仍悉心会议禀复察夺。缴。   饬办江海渔团札光绪八年     两江总督左宗棠 照得江苏沿海沿江州县。渔船甚多。捕鱼为业。于内洋外海风涛沙线。无不熟谙。而崇明十。尤为各海口渔户争趋之所。其中技勇兼全。熟悉洋务者。所在不乏。故洋船进海口驶入内江。必价雇渔船水手引水。乃免搁浅触礁之虞。从前将才。如壮烈伯李公。及王提督得禄。近时如贝镇锦泉辈。皆出其中。本爵阁部堂察看苏松太通海各属。川沙太仓镇洋宝山崇明嘉定华亭金山奉贤南汇常熟昭文上海江阴靖江通州海州海门东台盐城赣榆阜宁二十二厅州县。滨临江海。所有内江外海渔船。不计其数。渔户水手。除妇孺外。不下万数千人。每百人中挑选健壮三十人。计可练团勇四五千名。余则编成保甲。各县择适中之地。设一团防局。惟崇明地广人多。应设两团防局。而以吴淞口设立总局。每月各团操练二次。每月入操不过二日。每名每日应准酌给口粮。团总及教习甲长等。按月给予薪粮。牌长团勇。按操期给以薪粮。以资日食。并不苦以所难。甲长牌长。均先行赏给功牌顶戴。俾资钤束。操练枪。技艺娴熟。行水泅水。超跃猱升。果有材艺出众者。挑充水勇。练成水军。益习水操。及泅水伏水等技。则沙之飞走。水之深浅。风潮礁石。无不熟悉于中。岂独捕盗缉私裕课安商诸事有益已哉。江海关道职重海防。于所属府厅州县事宜。责无旁诿。应即委令督办沿海渔团。苏州城守营参将熟习洋务。深明方略。兼耐劳苦。堪以会办。并刊发关防一颗。以昭信守。至渔团之设。全恃地方官力为襄助。裁汰陋规。痛除积弊。始期日起有功。该地方文武傥敢仍前玩泄。一任书差弊混。不即确查实数。遇事诿卸。即会禀撤参。   筹议缉捕海盗禀           徐赓陛 赓陛遵查下游滨海各郡。沿海居民。在洋伺劫。所在多有。其渔船编发执照。印以火烙。久奉通饬举行。赓陛所知。半未弛懈。第驾艘行劫者虽系渔船。然其中固有本船渔户商允同行者。亦有船主并不甘心被胁驾驶者。且有掳去船只逐主登岸强盗自驾行劫者。大率下游盗案。其来源有三。一曰澳门洋盗也。二曰华越交界洋盗也。三曰土著匪盗也。其土著匪盗。不难于捕而难于治。弊在州县之因循。何则。土著之盗。三五成。偶乘渔船停泊。掠以行劫。得赃而扬。其势即散。若责成族邻捆送。多饬勇役访拏。亦属易制。无如拏获到官。有设言寻仇与事主互讼以掩其盗情者。有贿属生监联名公保以淆惑耳目者。有营求阍役播散谣言以饰其枉抑者。州县执不辜宁释之文。又不能当机立决。往往承审一二堂。不能得实。则囹圄暂系。不旋踵而保释逍遥。或者甫经报官。经亲族调处赔赃。相率私和。事主递具悔状。州县幸其无事。亦姑置之。是以杀越之风习为恒事也。然此犹其弊之浅者耳。大抵粤东州县。讳盗居多。盗案十起报官未必及半。而官之通报者又十不及一。一案既出。武营汛弁所辖。捕员恐干四参。首先力求讳匿。傥遇州县持正。又必禁格事主。使其牵延不报。胁之以威。诱之以利。无态蔑有。州县见盗案之多。屡干申饬。恋禄者恐以去官。固宠者恐以失意。又见习相讳盗。不至立蹈严参。是以尤而效之。日趋苟简。名曰服水土。同官寮友胥以为能。其至别县破获移送归案。或奉上司札发。该州县不特全无愧励之萌。必且展转迁延。多方开脱。务使纵之而后已。然后摭拾供赃不确等词。禀复了事。掩其讳盗之。此土著匪盗。应责成州县破除积习实心惩办者也。其洋盗自澳门来者。系由澳门洋人。招集无赖。给发本钱。令其于秋夏之交。下赴高廉雷琼一带。游弋伺劫。大抵皆船坚利。盗悍而多。沿海水师。不兼带轮船者。势不能敌。即轮船所驻之地。迨经得信往拏。该匪船驶赴浅沙港口。潜行避匿。轮船远在水深地方。可望而不可即。无如之何。即用随带之小舢板载兵往捕。则又船小兵单。反受其制。其洋盗自华越交界来者。其交界地方。曰狗头山曰阿婆万等处。其地卑职未经亲历。不能周知。但经获盗讯供。据称该处在山之中。岛屿林峙。海道相通。长约数十里。盗船或百余艘。或数十艘。集于此。其中头目非一。有一目而统数船者。有一目而统一船者。最雄黠者。为陈大即阳江大。为邓大仔。为朱槐。为高老青。皆每人统七八船。每遇出劫之期。均由贼目招集外来流亡之人。发给工赀。收为党羽。彼处近钦州越南交界之朦街。两广游民。飘流无归。无不蝇聚蚁附。依山亦有居户数百家。半系以盗为生。或与贼匪洋烟薪米。厚取其利为餬口计。前于同治年闲。曾经前督宪瑞。饬派轮船大举。前往搜捕。当时虽有擒斩。但水程纡徊。径路险固。该匪等闻风窜匿。要不能净绝根株。迨官兵既回。贼旋聚。现在春秋之交。动皆扬帆内来行劫。摽括既饱。旋又扬去。此澳门洋盗。及华越交界洋盗。应责成管带轮船及水师洋巡各员变通尽善设法整顿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