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 - 第 103 页/共 192 页
卷六十 户政三十二钱币下
前因时论十四钞法
吴铤
前代未有以银为币。而患钱之重。乃立钞法以济钱之穷。后世以银为币。则钞法固可以不行。然银之壅滞而不行也。必思所以调剂之。则钞法尤在所急。倪公元璐掌户部。议欲行之。盖所以济银之穷也。自银与钱并用。流通百货。非是不足以交易。则用之者既多。而物力有时而穷。开采亦难为力。上与下皆患钱币之乏。儳焉如不终日。此钞法所以不可不行也。宋人谓无钱为本不可以空文行。则钞法固与钱为权。至以银为币。轻而易致。以流通百货。然至不充于用。亦可以与银为权。洪武时行钞法。禁民间行使金银。以奸恶论。卒不能行。前人遂谓钞法与银。势不两行。不知银之穷也。不得不藉乎钞法以行。此固权宜之术。可以救一时之獘也。历观前代交钞之獘。在官利于用大钞。而大钞出多。民益见轻。在私利于用小钞。而小钞入多。国亦无补。其道在于收之而已。宋孝宗时颁楮币。常通而不塞。重而不轻。盖楮之为物。多则贱。少则贵。俟其贱则从而收之。何忧不贵。后世利于放不利于收。遂至壅塞而不行。虽有充赏之格。奸恶之条。终无益也。昔人有鉴于此。尝谓印造交钞不过万锭。宜仿此制而变通之。示以定限。自可无放而不收之獘。又钞法之行。易滋伪物。当宽假工程。务极精致。使人不能为伪。不若以绫为之。金时尝有绫印钞。此制似为可行。若厚为之赏。厉为之防。岂能禁其为伪哉。至于毁败昏烂。则宜收而倒换之。各如其值。不得轩轾。此固济乎银与钱之穷而为之调剂者也。吾故曰权宜之术。可以救一时之獘者是也。
银币论上
缪梓
今之官民交困。上下隐忧。而未知所变计者。银币是也。古币未尝有银。汉武始造白金。亦格不行。自汉迄唐。率以钱绢为币。银特交广用之耳。至宋景佑间。诏诸路岁输缗钱。福建二广易以银。于是以银代钱。金铸承安宝货。公私同见钱用。于是始上下通用银。洪武八年。禁民不得以金银为货。既而许民以银钞钱绢代输租税。正统二年。又命两广福建当输南京税粮。悉纳白金。浸淫至今。凡地丁税课。非白金不得输矣。所以然者。中上不甚产银。间有可采。得之亦少。故唐以前不为用。汉唐以来。海禁益开。番舶至。银渐充于中国。而其为物也。藏之无腐烂之虞。携之省转运之费。故日用而日广。上之人不能夺。因而利道之势使然也。第古者取民之制。粟米取诸稼。布缕取诸蚕。皆民所自办。汉乃有口算钱。唐杨炎变租庸调为两税。又悉纳以钱。有明复以银。则既使民持其粟米布缕。折直以取钱。又使民持其钱。折直以取银。而东南州县民之持钱求银而不可得者十八九。舍其家之所有。责其家之所无。舍其市之所有。责其市之所无。其亦戾于情矣。然而行之数百年而不为患者。番舶之银踵至。而官吏为之通融其出纳也。今番舶与昔异。昔以银易货。今以货易银。岁出数千万计。一二十年间。银之出不可胜数。方如尾闾之泄而靡有底止。银日益少。价日益昂。天下日益病。赋重病农。课重病商。折纳之赔垫病官。度支之短绌病国。事非恒经。患有远近。而卒于不免。用银之獘。乃见今日。于是深思之士。咨嗟太息。谋所以救之。或曰。定银价。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例固有定价矣。今之价视例价倍。而犹将不足。即一再定之。与向所定何异。或曰。改用钱。钱之质重百于银。转运之费亦百于银。以何款筹之。或曰。铸大钱。现行之钱去铜铅本及炉火工用。赢息甚微。故私铸少。若铸当十当百之钱。赢息必倍。奸铸生。刑祸莫避。真伪猥杂。钱法必阻。行不能远。或曰。复货贝。贝之不为货也。数千百年于兹矣。一旦复之。遽难适用。汉贝货五品。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者二枚为一朋。朋直五十。么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今市肆贝少而直重。即复之。果可以补银之不足耶。或曰。开银矿以浚财源。使游民藉以为生。亦不至流为盗贼。其说似也。顾生齿繁矣。游民众矣。矿多银旺。人饫所求。则无虑。矿少银衰。人不易散。则滋扰。闻安南银场深广数尺。直税银六百两。而西域孛露国金加西腊国场有四坑。十税其一。每七日得课银三万两。考前史所载坑冶之课。为数无几。恐内地产银本不甚旺也。或曰。酌银折之中。出纳悉准以钱。增放数而益收数。则病可稍纾。其说似而未尽也。地丁虽可支放。而久行条鞭。难以议折。盐关虽可折收。而向系拨解。无从支放。营伍减给。终不免削之虞。河工放钱。亦宜筹转输之费。况总计可折之银。约不过数百万。岁出以数千万。救獘未能胜獘也。凡此数者。利獘相淆。利不胜獘。是以谋夫孔多。瞻顾彷徨而莫能决。
虽然。天下固无无獘之利也。善为法者究利獘之源。使其利足以胜獘。而不还受其獘。故法立而獘去。獘去而利存。譬之人身。当其无疾之时。则饵参朮以颐性葆神。至于疾作。则不能不以疏快之剂。佐醇厚之品。治生无常药。能愈病者为良药。治世无常法。能祛獘者为良法。今之獘在用银。可以胜银之獘者惟钱。而钱苦其重滞而难行。可以疏通钱法者惟钞。窃意当今之务。在易银以钱而济钱以钞。自古币法迭更。钱则始于太昊。代无废兴。固古今之恒币也。宋以前珠玉金宝贝谷米绢布辅钱而行。明世又令民得以钞绢输租税。今国赋民用惟银与钱。银又将替。钱用益多。宋时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遂置交子务于益州。而禁民私造。绍兴中。因婺州屯驻有司请桩办合用钱。而钱重难收。乃诏户部造见钱关子。此钞之始事。而以钞济钱之明证。今京师皆用钱帖。其余各省往往而是。奸贾藉以牟利。甚者弃业而遁。远省厚赍。或为会票。酬以重息。何如易以官钞之为得也。议者谓钞之獘见于前事。故辙不可复循也。夫所谓钞之獘。徒见金元之季。钞法之坏而云尔。而亦思其坏之所由安在乎。钞法之坏有三。曰滥。曰琐。曰数变。以楮为缗。出之甚易。出之易。故日多。多则轻。轻则阻。善夫耶律楚材之为元世祖之言也。曰。金有司以出钞为利。收钞为讳。至以万贯易一饼。今印造交钞。宜以万锭为式。故金之钞。至以万贯易一饼。元世祖修而行之。则无是。至其中叶。出钞寖多。每岁施僧至二千余万贯。则钞法又坏。此滥之獘也。元钞自五十至一贯为十一等。夫钞以济钱。今自五十为等。是使贩夫贩妇。惟知用楮。天下遂无钱矣。钞法一坏。财必大绌。此琐之獘也。钞法必信。乃可久行。以钞法之坏。不深惟其失。而更易新钞。又以新钞抑旧钞。号令反复。民听疑惑。新旧相积。钞法愈阻。此屡变之獘也。知其獘而后可以议钞。知其獘而后可以用钞。且吾所谓钞。金元之钞也。吾之所以行钞。非金元之所以行钞也。金元废钱而用钞。吾用钞而济钱。金元之钞。以钞代币。吾之钞。以钞权币。自一贯至百贯别为等。一贯而下皆用钱。一贯而上许用钞。印于部。颁于司。转于州县。给于市贾。市贾转于民间。凡地丁课税。由部定则。但以钱纳。银听民便不为 国宝。其价必平。转拨之款。或钱或钞。或由官易银。随时酌定。钱钞互行。盖有六便。地丁课税。得以骤减。商民欢忭。一便也。催科弗扰。官民相安。于地方公事大有裨益。二便也。踊跃输将。野无逋负。度支恒充。三便也。酌造若干贯以当课税。复酌造若干贯以资贸易。可为 国家赢一二岁之储。四便也。银色有高下。平有赢绌。蠹吏丛生。今易以钞。一切可绝。火耗之名。从此遂杜。五便也。中土既自为币。岛夷无所居奇。而亦以破其狡狯之私。六便也。惟虑钱或未敷。益宜增卯鼓铸。以实钞本。钞轻则放钱而纳钞。钞重则给钞而贮钱。毋滥。毋琐。毋屡变。轻重相资。虚实相用。民力以纾。 国计攸赖。否则因循坐视。不究利獘之源。好高论而无成效。且不独受财之獘。而上下之忧。何时而解也。
银币论下
缪梓
治今日之獘。莫若以钱易银。以钞济钱。而议者辄相顾有难色。何也。未银之深害故也。东南为财赋所出。地丁征钱解银。自银价日增。其征足敷解者十之一二。余则征十解九。或解七八。现计上库银一两。值钱二千一百文。加耗五分七分九分不等。以七分为率又加部平饭食倾工敲规歇家等银五分。人夫拨运书役纸张司书册费约七分。共加银一钱九分。每上兑银一两。合钱二千五百文有奇。收纳钱粮。自一千七百文至二千四五百文不等。其纳钱二千五百文者。足敷兑解。余则递减。若征钱千七百文。仅敷解上兑银七钱而已。漕运白粮余米行月。向多折给于旗丁。而折价则以银与番钱为旧数之准。大约向之折钱一贯者。今则二贯有奇。向之折钱五万贯者。今则十万有奇。嘉兴白粮折色五万元。向止用钱四万贯。今八万贯。银款称是。此溢出于帮费之外。议漕而未之及者。然而漕运未尝误。奏销未尝缺。则以卯年补寅年也。以下忙赶上忙也。以杂款凑正款也。提地丁以办漕。复提漕以办地丁也。辗转相挪。积挪成亏。数年以后。挪无可挪。而漕粮将有不能起运之忧。地丁将有不及奏销之患。虽有智者不能为谋。时事至此。得不为廪廪乎。然而银价之踊方未已。欲拯獘必改制。银之为币积重。必有以大胜之而获济。是故。以钱为之经。以钞为之权。钞之便足以疏钱之滞。助钱之乏。虽虞后日之流獘。实济今日之积獘。况后日之獘可以早计而预弭。此亦穷变通久之一效也。嗟乎。东南民力竭矣。吏治弛矣。民力之竭。科则重而银价昂也。吏治之弛。催科扰也。诚使地丁各款。酌取部定贯五之银价。概行折纳。耗羡视之。官吏无所借口以苛索于民。民亦不贻官吏以赔垫之累。合正与耗。尚不及今日民间完纳最短之数。轻租减赋。率土称仁。厚民生。培 国本。巩亿万年之基业。必由于此。或曰。如营伍觖望何。曰。银钱并收。而给兵以钱。银数赢而钱数绌。不能无克削之嫌。若概折以钱。征民之数。即给兵之数。其何辞焉。所难者。京河拨饷。各省协济。转运之费。无可筹措。不参以钞币。则钱币易阻。或曰。唐宋以前。率用钱绢。钞法未兴。何以不虑转运。曰。唐宋以前役于民。节级委输。民劳而国不费。宋时东南雇役。民钱官雇。自后雇役之钱。不知何时摊入地丁。而役无存矣。今官物自运。例给无几。津于州县。科于牙埠。银饷易致。尚形困惫。一易以钱。舟车人夫。有过百倍。何从措办。若按征银。量加解费。即合征耗。仍属轻减。似为可行。惟 国赋有常。不宜增设条目。条目既增。不能复去寖寻融并。遂归正额。苏轼言。杨炎改租庸调为两税。租调与庸。两税既兼之矣。今两税如故。奈何复欲取庸。其说正与此合。又况数世以后。湮事易。如漕运中轻赍赠截灰石席片浅船杠具永福丁沽杨柳青各款。皆当日改兑贴军之帮费。今各款具存。若不知其所由然。而帮费别出矣。今之耗羡。即从前之平余。州县资以办公。雍正年间。耗羡归公。本议留存司库。充地方公用。不入部拨。今随正批解矣。解费一增。何以异此。钞币虽后世之法。然用以济钱。不为正币。收其益不被其害。非夫为加赋作俑者比也。大抵治天下以法。当使法听于人。不可人听于法。法听于人。法敝则变。人听于法。法穷而自裂。而后为之计。则受法之獘深矣。譬之于河。禹之治河也。凿龙门而导之平陆。疏九河而注之海。河听于人者也。后世河欲东则决而东。而治河者因堤之于东。河欲南则决而南。而治河者因障之于南。虽若因利乘便。而其坏城郭湮庐舍者。已不知其几。人听于河者也。此古今之异也。
钱币议一
陆黻恩
窃以今日之患在民贫。民贫而 国不病。犹可言也。 国病而官不病。犹可说也。今则国病而官亦与之俱病。病何在。曰在银贵。即以常郡论之。往余幼时。每银一两。易钱一千数十文。而钱粮折价。在一千五百以上赢五百有奇。而官以有余。民亦不至大困。今时银每两易钱一千五六百文。而钱粮折价顿长至二千二百。而民不堪命矣。以今市价较之。折价赢已至六七百。宜乎官之绰有余裕。而亦不见其赢。甚且至赔累者。则以委催之络绎。供亿之纷烦。摊捐之累积。今且数倍于昔。而官病。民病则赋逋。官病则帑亏。而 国亦因受其病矣。夫钱粮之额征犹是也。在 国无加赋之名。在民有加赋之实。以予所闻三十年之间。而折价已加至三分之一。更数十年。其加者又不知几何。哀此小民。何堪此重困乎。且今洋禁大开。漏卮日甚。毋论以鸦片易银。即以番饼论。重仅七钱。而易银则准以九钱。彼已坐获二钱之赢。番饼愈多。纹银愈少。浸假而以烟易番饼。则番饼之在中国者亦少。中国之产银几何。其堪此髓之吸而血之吮乎。及今不为之变计。虽有智者无以善其后。然则变之将奈何。曰。以钱济银之穷。以钞币济钱之穷。以当十当百钱济钞币之穷。
钱币议二
陆黻恩
尝见 国初之制。每银一两。准钱一贯。而近时市价。则赢至五六七百不等。若准 国初之制。则大利于民。而于 国计不无有亏。今酌为中制。每钱粮一两。额征一千五百文。即着为科则。不得增亦不必减。而官司之俸廉。吏役之辛工。兵丁之饷草。准是。以此入亦以此出。着令户工二部。每年铸造钱钞若千万贯。贮于盐关司各库。其经票各商及榷税者。输钱易钞以充课。州县地丁。除存留支销外。凡起解钱若干。皆倒钞以纳司库。藩司则核计俸工薪饷。将钱钞均搭支放。行之有年。钞之散于民者已多。则着令凡输于官者悉用钞。奇零小户。则以钱足之。州县则全以钞起解。藩司则酌其盈虚而调剂之。或钱四钞六。或钱三钞七。时其出纳而支放焉。十年后。则以旧钞汇缴内部。倒换新钞。如甲子年。则缴销甲寅年之钞。他年亦如之。新旧倒换之际。概不短折。又令内部铸当十当百钱。以便民用。其银之在民者。听民之自为交易。其价之长落亦听之。特不得以输 国课。违者官吏概置重典。民以违制论毋赦。行之十年。上下交孚。 国用大裕。贮于不涸之府。藏于不竭之源。河工水利于是乎兴。军需餫饷于是乎出。灾伤振恤于是乎施。洋舶漏卮于是乎塞。如是而国不足民不富官不裕者。未之有也。
钱币议三
陆黻恩
或曰。叔季民讹。诪张为幻。今制钱则有私铸私销之獘。银则有夹铜灌铅之獘。即番饼亦有苏板锡板之獘。防之不胜防。今若以盈尺之纸。准钱一贯。利之所在。民骛趋之。将求利而利不可得。而獘且百出也。余曰。是固不能无獘。在立法以防之。又在得其人以维持其法。法立而诛必。则前明洪武伪造之律可遵也。且钱有私铸私销之獘。不闻因是以废钱。银有夹铜灌铅之獘。不闻因是以废银。即番饼有苏板锡板之獘。亦不闻因是以废番饼。而子独疑于钞。是因噎而废食也。而可乎。或又曰。钞之制。仿于唐之飞钱。宋之交子会子。元则终其代行之。及其末也。不胜其獘。前明及 国初皆行之。未几而旋罢。使其行之无獘。固应至今不废矣。苟非大不便于民。前之人曷为罢之。君子之兴利也。以为民也。苟民以为病。虽利于国。犹将罢之。矧民病而国未有不病者乎。余曰。是固行之者之过。前明行宝钞法。每一贯准钱一千银一两。行之未几。渐轻渐减。其后一贯之钞。不足抵数文数厘之用。未几而罢。新陈出入之间。动多抑勒。是以累朝数百年之利。而终莫能守。职此之故。今断以十年。则字迹不至磨灭也。倒换之际。严禁短折。其已满十年而未及缴者。听民之自为行用。特入于官者销之。铸造之费。宽给工价。则其獘自绝矣。然自来议者亦知虑此。而獘终莫之能绝者。则以朝廷之不信故也。朝廷之不信。由于言利之臣。徒知新钞之不行。而痛抑旧钞以增重新钞。殊不知旧钞不重。则新钞亦不可得而重也。今诚鉴于此獘。而行之以信。厉之以诚。断之以果。虽不能竟杜伪造之獘。然伪者且侥幸得行。则真者固已流行无滞矣。
钱币议四
陆黻恩
或曰。今富民大贾。挟银积以权轻重而操其奇赢。一旦钞币得行。是夺其所恃也。吾见上下交征利而民以不安。则何如仍旧贯也乎。余曰。是故不禁其交易也。银之在民也。其出入也听之。其赢缩也听之。特地丁不以为科则。盐关不以为额课耳。且钞之输于官者一。银之流于民者十。民固无不便。行之既久。则民自耳目改观。思虑变易。将转其爱纹银番饼之心。易而爱钱钞。如是者又有年。民将唯钞之行。其视纹银番饼。不过如金玉珠玑充耳目玩好之具。其以为货者几希矣。夫银之为物。寒不可衣。饥不可食。然而民贵之者。以上敛之故耳。其于钞也亦若是焉耳。且吾尝征之市价矣。平时易银。每两不过十四百数十文。及至钱粮起解时。骤昂至一二百文不等。然则银之贵也。非自贵也。官使之贵也。官诚不使之贵。则银固无从而贵矣。按明洪武八年。禁民不得以金银为货交易。违者治其罪。有告发者。以其物给之。立法若是之严也。而民不从者。以其不便也。民有金银。民自交易。而上以一切之法绳之。此必不得之数矣。则何如以渐制之。使迟之久而应。迟之又久而后应乎。桴亭陆氏曰。欲行楮币之法。须如唐飞钱之制。其说令布政司或大府立银券司。朝廷发官本造号券。令客商纳银取券。合券取银。出入之间。量取路费微息。如其说。是犹以银为货也。以银为货则银重。银重则钱轻。且客商之信朝廷也每不如信银号。果尔。则银券亦有所不行者矣。然则邱秀瑞铜钞之说不可乎。曰。是固有当十当百之钱在。无须乎钞也。如虑其用劳易敝。质薄难全。则必仿高丽茧纸法。务令精密坚致。不易作伪。且以定十年更换。亦不至断烂而易敝也已。吾尝见洪武宝钞。至今多有存者。字迹尚明划。印文宛然。安在其易坏而难辨也哉。至其数必以一贯为断。通行一品。庶不以多而易淆。若如王亮生钱币刍言。则自一贯至千贯。品式多端。愈难照验。则断乎不可行也。
云间姜子筱湄曰。造钞之法。当用丝织就。如金陵之线法。一面本色。一面浅蓝色。中以黑色丝织就直若干。或一千。或一两。上盖用户部印。其本色一面。用黑笔填写年号。又一行。填某省钞若干号。上盖藩司印。其四面边皆织就。印外四边。仅空工部营造尺之三分。以便填写别项字样如是。则伪造较为不易又胜于纸钞之易于浥烂。又云。纸钞之说。嘉庆初年。法时帆上言及之。颇逢 上怒。似以 国家有谶记不得行用楮钱耳。王亮生之书刊出。林中丞曾欲访按之。以陈怡二公力劝之始罢。此所以变纸而以丝织之说也。
行钞引议
杨象济
钞有十不可行。而今国计日绌。议及于此。亦事势之不得不然。然废钞不行。而所以筹裕财之计者。岂无道哉。何谓十不可行。钞者纸而已矣。畏水。一也。畏火。二也。行于海内。不能行于海外。三也。使民以银买钞。是所重在银。民知上重在银。谁以有用之财。易此无用之纸。四也。上既行钞。必禁民之用银。民不乐从。则必私相行用。不肖官吏从而督责之。则富民必大累。富室不安。而人心不足恃矣。五也。唐宋所云交子会子飞钱。即今之会票。以票可易钱。且有轻赍之乐。故以为便。今所谓钞者。有纸而不能易钱。谁欲得之。六也。金银之物。尚可伪造。自行钞引。私造尤多。不若金银之易辨。一旦受欺。无异被。即使立法以纠之。而大利所在。迄不能止。七不可也。今所以必欲行钞者。以银之日少也。不知两间之银。止有此数。不在上则在下。今上既银匮而用钞。是欲取偿于下。不知今日之银在百姓者。亦日见其尽。雅片漏银。入海不反。徒取其将尽者以拥于上。必使民间无银而后已。而狡诈之夷虏。反将挟银以诱我民。此不测之害。非可以一端计者。八不可也。汉人以鹿皮为币直四十万。又造白金三品。皆武帝穷兵极欲以致。民穷财匮。出此下策。其时盗贼充斥。乃使暴胜之绣衣持斧见得即斩。终不能安。使非轮台之悔。则天下事固未可知。然汉用财重榖帛。又有贝币钱三者相权。不专取于银。今上下使用惟银。是以银日不足。今复严法以括之。则人心必大恐。而私相交易。银益贵而不复通行。利未见而害已乘。九不可也。国家经费。岂止一端。今既行钞。百官之薪俸。各省之兵饷。皆以此代。立法一定。谁敢违之。得之而不能易钱。穷乏必甚。穷于上而剥于下。官府之贪赃。胥吏之弄法。将有不止如近日者。如得其情宜哀矜而勿喜。悉惩以法。恐不可以胜诛。十不可也。
然而欲纾今日之急。舍此之外。有三策焉。一曰州县之赋入宜变更也。两税征钱。已属唐之獘法。更易以银。于是火耗之说起。国家得其一。州县得其二三。近时顾炎武痛切言之。欲令天下征税。皆如德州之钱。使贪吏不能隐累累之赃。今即不能尽其说。然除解京银两外。其存库解司各项。悉易以钱。民间完税。银钱各半。则二者持平。天下常余一半之银。而火耗之累亦免。公私交利。无踰于此。况银七钱三。 本朝定制。但官吏苦于火耗。不遵循耳。二曰市肆之销金宜严禁也。百物权衡。皆倚银为上下。而足以制其轻重者。钱之外惟金。昔之巨室。银钱外必藏金器。或为妇人首饰。或为玩好之具。虽曰华靡。然一旦有急。即可变价。乃自有销而金日少。银日贵。故金虽非粟帛可比。而言今日之势。则金以为民之命。天下每年销金不知几十万。是岂不可以已者。前广西巡抚郑祖琛曾议及此。未得通行。然近日财匮如此。则此事切宜申禁以塞漏卮。一曰钱法之轻重宜通融也。今天下通行钱。公私各半。私铸利多。而官钱费大。昔巡抚乔光烈疏禁私销云。钱不得过重。则毁钱者不得利。诚铜贵之证。然与其贱钱而绝毁铜。何如贵钱而铜自不毁。古人用大钱。有当五十当百者。诚太重。若稍变其法。更铸当十当五者。与今钱并行。钱贵而奸人不得牟利。私销自绝。道光初年。抚臣梁章巨请铸大钱。时未能行。然此行之而利实大。当五之钱。不过三钱之费。当十之钱不过五钱之费。是得当十钱五万贯。可作十万贯用。国家常有一倍之利。钱不过重。人必乐从。且可减运铜之数。以苏滇省之民。许民开采。以广鼓铸之用。此一举而数美立见。正不必筹难行之钞也。其它敦本之道。如汰僧道。兴屯田。核旗粮。除种烟。绝烧酒。正衣服。裁优倡。纠赌博。废寺院。革斋醮。定六礼之制。去神像之设。断出洋之米。举恤农之政。此皆为治之本。又非止于富国而已也。
拟富国富民策上
王鎏
所恶于言利者。为其剥民以益上也。苟言利而无害于民。且大益于民。此即所谓以义为利。而古圣人裁成辅相之道。万世所不能废者矣。今钞法欲造百万即百万。欲造千万即千万。其为富国。固不待言。至于富民。则有数端。方今民间困苦。一患于银价之昂。鸦片既行。银出洋而日少。则银贵而商农皆病。一行钞而银价必贱矣。二患于洋钱之用。钱庄缘以为奸。其价低昂不定。而受其折阅者常多。一行钞而洋钱必废矣。三患于钱法之坏。制钱滥恶。所谓官板私铸。民不宝贵。而民间私铸小钱。又搀入之。市用为难。行钞则有资本。可以不惜铜。不爱工。而钱法精矣。四患于钱票之用。但知目前之便。而一经亏空。消归何有。行钞则钱票无所用矣。五患于盗贼之多。居民行旅。皆有戒心。行钞则易于藏蓄。又有辨识。盗贼无从窥伺。而又易于破案。天下向马之盗必少矣。六患于赋税之加。凡百姓之纳白银。必有火耗。解费之增。日甚一日。行钞则彼无所借口矣。去此数患。而民间不甚便乎。况乎国家既富。则必有善政之施。而钱粮关税皆可以减。而谋生之途亦日宽矣。且自用银。而称兑之轻重。成色之高低。人心日因以作伪。而至于相争。行钞则价有一定。虽书生农夫黄童白叟妇人女子。皆可按文而辨。无所用其欺矣。则不特可以厚民之生。而亦可以正人之心者也。
拟富国富民策下
王鎏
钞法既利国利民。而世人以为难行。窃不解其何意也。自宋以及明初。行钞四五百年。岂有前代可行而今世独不可行乎。方今民间所用钱票。犹之钞也。岂有百姓可行而国家反不可行乎。南宋及金。皆分裂之世也。岂有偏隅可行而一统竟不可行乎。元明开国之初。皆锐意用钞。岂有开创可行而守成遂不可行乎。宋高宗南渡。值军兴之际。专行会子。岂有用兵可行而承平转不可行乎。元顺帝衰乱之世。犹能发钞。使贾鲁治黄河。岂有衰世可行而全盛乃不可行乎。东洋行钞已久。其国甚贵重之。岂有外夷可行而中国必不可行乎。 本朝顺治中。行钞十年。未尝有獘。后因国用充余停止。岂有暂时可行而历久即不可行乎。且宋金元明之钞。立法未精。其獘自生。今诚鉴其獘而去之。则制造尤工。岂有苟简之钞可行而尽美尽善之钞终不可行乎。今俗人妄言明季用钞而亡。不知崇祯时欲行钞而不果也。又以银为三代以来所用。不知明嘉靖时方用银也。齐东野语。无稽相传。而士大夫亦以其言出之于口。难免不学无术之讥矣。
王君亮生所箸钱币刍言。繁征博引。备列条目问答。锐意求胜。立议多不免偏驳。时贤大共非訾。许氏钞币论。攻击尤不遗余力。然所箸亦有精当处。自不可掩。兹录其钱钞。一议。而类次诸家辨论之作。于钞法利獘曲折。可以互证。后之筹国计者。勿轻言变法焉可矣。
钱钞十议
王鎏
第一
三代以上。君臣相通。但有足民之事。更无足君之事。必民足而后君足。犹子孙富而父母未有贫焉。此有子所言。而天下可共知也。三代以下。君民相隔。既有足君之事。又有足民之事。且必君足而后民足。犹父母富而子孙亦免于贫焉。此昔人所未及言。而天下或未知也。夫欲足民。莫如重农务。穑欲足君。莫如操钱币之权。苟不能操钱币之权。则欲减赋而绌于用。欲开垦而无其资。何以劝民之重农务穑哉。故足君尤先。然而往往不能操其权者何也。盖自毁钱为器。起于工匠。而利权一失矣。外洋钱币。行于中国。而利权再失矣。银价低昂。操于商贾。而利权三失矣。铅钱私铸。窃于奸民。而利权四失矣。钱票会券出于富户。而利权五失矣。今欲操钱币之权。必也行钞以收银。使银贱而不为币。行钞以收铜。使铜多而广铸钱。则国用常足。而民财同阜矣。请综钞币之源流而论之。郑司农云。周人以布广二寸长二尺。凭官司印书其上。以为民间贸易之币。此行钞所由昉也。至宋张咏始行交子。宋孝宗以金帛易楮币。藏于内库。一时楮币重于黄金。沿及金元。皆用纸钞。明初盛时亦用宝钞。其后觑用银之利。钞遂有出无入。故宏治以后。钞竟不行。迨崇祯十六年。生员蒋臣奏行铜钞。帝意欲用纸钞。因流贼渡河而止。夫自宋迄明。凡行钞五百余年。 本朝顺治八年。始兼行钞币。岁造十二万有奇。十八年。因国用充余停止。苟其有害无利。何以前代行之如是其久。我 朝聊一试之而绝不闻有獘哉。按明户部侍郎倪元璐尝欲行钞。其时省臣条陈有十便。一曰造之本省。二曰行之途广。三曰赍之也轻。四曰藏之也。五曰无成色之好丑。六曰无称兑之轻重。七曰革银匠之奸偷。八曰杜盗贼之窥伺。九曰钱不用而用钞。其铜尽铸军器。十曰钞行而银不行。其银尽实内帑。按此十者。惟末二条立法尚未尽善。盖钞可用而钱不可废也。银虽可废。宜仍散之民间为器皿。而不宜尽实内帑也。其余皆至论名言。无可议者。而蒙细推行钞之利。则又不止于此。凡以他物为币皆有尽。惟钞无尽。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则操不涸之财源。其大利一也。万物之利权。收之于上。布之于下。则尊国家之体统。其大利二也。百姓便于行钞。洋钱不禁自废。则免外洋之耗蚀。其大利三也。海船载鸦片烟土。每岁私易中国银累千万以去。若用钞。则彼将无所利而自止。则除鸦片之贻祸。其大利四也。民间多用钱票会票。每遇钱庄歇闭。全归无用。今若行钞。则绝钱庄之亏空。其大利五也。百姓苦于用银之重滞。故乐于用票。易之以钞。则顺民心之所欲。其大利六也。钞法既行。然后禁打造铜器。而以重价收铜。铜既多。乃铸钱为三等。当百当十当一。则极钱法之精工。其大利七也。国赋一皆收钞。则无火耗之加派。其大利八也。钞文书明定数。虽欲上下其手而不能。则绝胥吏之侵渔。其大利九也。钞直有一定。商贾不得低昂之。则去民心之诈伪。其大利十也。
奸民倡邪教。蓄逆谋。类皆以财利要结人心。国家财用不绌。缓急有备。则戢奸回之逆志。其大利十一也。边疆起衅每因抢夺银币而然。今易以钞。彼此无所觊觎。则弭边界之生衅。其大利十二也。天下有银若干悉来易钞。则供器皿之鼓铸。其大利十三也。用银有白纹元丝洋钱之不同。钞则归于画一。则同天下之风俗。其大利十四也。富家间以土窖藏银。历久不用。一闻变法。悉出易钞。则去壅滞之恶习。其大利十五也。钞式宜变从前。分为几等大小钞。皆书印格言。俾民识字。则寓教民之微意。其大利十六也。货物壅滞之处。以钞收之。物价必平。则致百物之流通。其大利十七也。造钞有局。办钞有人。且因财足而兴水利。务开垦。则广谋生之涂径。其大利十八也。每遇赈恤兴筑。不假富户捐输。则杜官吏之勒捐。其大利十九也。国计大裕。捐例永停。则清仕途之拥挤。其大利二十也。凡漕务河务盐务。皆有积獘之当厘。而不敢议者。恐经费不足耳。行钞可无虑此。则除万事之积獘。其大利二十一也。一切取民者从薄。予民者从厚。则行千载之仁政。其大利二十二也。其余利益之小者。更不胜言。然前代不善行钞。其獘亦间有之。一则单纸易坏。而不知宜制造精工。加以装潢糊裱也。一则自二贯至十文。分为十一等。琐屑太甚。而不知一贯以下。宜铸大小钱以便用也。一则旧钞换新钞。必增工墨费。每贯三分。而不知旧钞宜听其完钱粮。解部销毁。而不必倒换也。一则钞法屡更。使民疑惑。而不知立法之初。必先斟酌尽善。既行之后。永不更改也。一则徒设严刑。以防伪造。而不知宜选造佳纸。多为印信。分定式样。稍费工本。使其不能作伪之尤善也。此其獘皆易去耳。夫自古无不獘之法。要恃有随时救獘之人。而欲图天下之大功。必先破众人之论。人徒见宋金元时之行钞不能无獘。遂以为钞不可行。岂知其利甚大。一去其獘。即为理财之上策哉。世每言有治人。无治法。然既有治人。必有治法。而立法之善。不过即獘法而更其獘。所谓胜者所用败者之棋也。嘉庆年间。翰林学士蔡之定奏请行钞。然徒言行钞。而不讲所以去獘之方。则无以全收其利。而不受其害。宜其议之不行也。蒙尝博稽载藉。遍访通人。考究三十余年。实见钞法之行。利在天下万世也。惟行钞法。则可以广收铜器。兼铸大钱。以便零析之用。而银将不禁而自废矣。故为此议。并采先哲名言。及友朋赠答私议条目二十。愿以俟世之有远见而忠于谋国者。
第二
行钞法。禁铜器。铸大钱。三者皆前人成说也。交子始于张咏。自后论钞者多端。而莫精于辛稼轩及明陈卧子钱田间之说。汉贾生论禁铜有七福。而唐刘秩宋刘挚之说皆宗之。蜀汉先主从刘巴之议。始铸当百钱。而韩文公欲用当五钱。陆桴亭欲用当十钱。其意亦相同。然前人之论。尚未能尽去其獘。予乃更为推而衍之。且前人多分言一事。而予则合言三事。盖分三者而偏举之。未尝不可以各收其利。而未能尽袪其害。合三者而全行之。则见其交相为用。而可以尽善而无獘。是故不行钞法。则无资本以收铜。而禁铜将至于累民。不铸大钱则无以佐钞。而行钞苦难于零析。不禁铜器。则钱不免有私铸私毁之虞。而钞因以有过多过少之虑。惟先行钞。次禁铜次铸大钱。举天下之利权。而尽操之于上。然后可以加惠于四海之民。兴利除獘。惟一人之所为。而无所难矣。
第三
宋元以来之行钞。其立法虽未精。然考之史策。其利亦甚大。宋高宗为兵马大元帅时。募诸道勤王兵。张悫建议。即元帅府印给监钞以便商旅。不阅旬得缗钱五十万以佐军。此行钞之利于军需者也。宋兵部员外郎范祥为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售钞。请盐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郡搬运之费。此行钞之利于盐法者也。至正河防记。贾鲁治河。用中统钞百八十四万五千六百三十六锭有奇。此行钞之利于治河者也。至正十三年。脱脱立分水农司兴京畿水利。给钞五百万锭。此行钞之利于垦田者也。夫军需治河。财之所由耗也。盐法垦田。财之所由生也。行钞而耗者可补其耗。生者日见其生。以宋元立法之未精。而其利犹如此。况更鉴其獘而去之乎。不然。舍便易之门。而别求难得之货。忽远大之图。而徒惜纤小之费。吾恐议论日高。而卒未可谓之善理财者也。
第四
凡观史者。必统计一代之时势而熟思之。然后于其所不言之处。而知其有无穷之利。否则何以异于耳食者哉。彼宋元史中所载。若张咏孙甫张悫钱端礼于元王文统刘肃之徒。斯固善于行钞者矣。而吾独思历代兵威之盛。莫过于元。元之赋税又轻而不闻军需之不给者。岂非用钞之故乎。且以元顺帝衰微之世。而治河营田。其臣犹能兴大役以成大功。则钞之为用博矣。至于末年。以御酒龙衣乞粮张氏。亦可见当时所乏者粮耳。而钞固未尝不足也。视明季之苦于无财者有间矣。乃论者谓金章宗之世。以万贯老钞易一饼。妄言行钞则物价腾踊。其害如此。不知既造新钞。而不收旧钞。则旧钞不值一钱。固无足怪。若夫物价之腾踊。原不关于行钞。不观之晋书乎。食货志云。董卓之乱。五十万钱易米一石。又石季龙传云。金一斤易米二斗。此皆因米极少耳。夫岂以用钱与金。而致物价之腾踊乎。今一贯以下。仍自用钱。以钱易货。货不加少。则断断乎其不至腾踊者也。
第五
昔人论钞之语。有宜于古不宜于今者。有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亦有似是而非者。有理甚是而言之未详者。当会通而断之。不可徒拘成说也。宋孝宗谓会子少则重。多则轻。此名言也。然亦不患其出之多。而第患其入之少。苟收敛有术。流转于上下而无穷。奚至于多而轻哉。宋皮公言交子之法。必积钱为本。此名言也。然今之时势。又与宋异。百姓家有亿万之银。国家造钞以易之。民间所有之银。即国家用钞之本。又岂必先务积银也哉。宋孙甫曰。交子可以伪造。钱可以私铸。但须严治之。不当以小害废大利。此亦名言也。然苟能制造精美。不惜工本。则钞又岂可以伪造哉。马端临言用钞则下无犯铜之禁。然用钞不当废钱。则铜禁仍未可去也。刘秉忠对元世祖曰。钱用于阳。楮用于阴。华夏阳明之区。沙漠幽阴之域。今陛下龙兴沙漠。君临中夏。宜用楮币。若用钱不适于宜。夫用钞自有利益。而钱亦不可废。刘秉忠不以正对。而为此穿凿之言。陶宗仪乃视为知术数者过矣。又耶律文正言造钞不当过万。此特当日情事。若后世天下之大。而每岁造钞仅止于万。亦何济于用哉。又吕思诚谓偰哲笃曰。钱钞兼行。轻重不伦。何者为母。何者为子。汝不通古今。徒以口舌取媚大臣乎。夫以钞为母。以钱为子。钞数多而钱数少。钞以便总统之用。钱以便零析之用。此法未尝不善。偰哲笃虽非达时务者。而吕思诚亦岂中理之论哉。刘定之曰。少造之则钞贵。而过少则不足于用。多造之则钞贱。而过多则不可以行。此亦至理。然多少之得中。要在相其时势。非有一定也。刘氏又曰。一交千文者。钞之良法也。轻而为中统之一文与三文。重而为至元之一贯析五。皆不可行也。夫谓一文三文之不可行则诚然。若谓五贯之钞即不可行。则拘泥甚矣。凡前人论钞之说。皆当辨别其是非。而要可以一言蔽之。凡行钞必在承平盛世。则有以致富足而弭乱源。若金之末造。疲于用兵。虽货财山积。亦必告匮。而徒屡更其钞法。何益之有哉。明之中叶。钞久不行。至庄烈帝之十六年。财匮已极。方思行钞。所以虽有倪元璐之才不能为也。论者未尝不惜其行钞之晚。然则幸生太平无事之时。其何可不讲求钞法也哉。
第六
行钞患有伪钞。犹之银有假银。钱有私钱耳。岂遂足为大害哉。吾谓欲作伪钞。其难百倍于假银私钱。而禁之差易。昔人论不欺有三。曰不忍欺。不能欺。不敢欺。今诚举钞法而善行之。则百姓有不忍欺者一。不能欺者四。不敢欺者二。果能行钞。而百姓以银换钞。予以一分之利。以钞纳粮。又予以一分之利。是百姓陡获二分之利也。而又一切以仁政施之食毛践土之民。方将感激鼓舞之不暇。其甘心作伪以取显戮乎。此其不忍欺者一也。特造佳纸。即颁纸式。禁民间不得行用此纸。此其不能欺者一也。多为印记。篆法精工。使人难于摹放。此其不能欺者二也。大钞则用善书者。笔迹可验。其余则监造大臣皆自书名。彼必不能以一人而摹众人之字。此其不能欺者三也。随处立辨钞之人。官给以禄。此其不能欺者四也。犯者严刑斩杀枭示。此其不敢欺者一也。首告者重赏。官长能发觉者。立予迁擢。此其不敢欺者二也。夫人之得以作伪者。往往乘于所忽。苟专意防伪。岂有不可防者。即如往者假照一案。亦由于司员之疏忽。一加惩治。焉有再犯者乎。且今民间之会票。尚不容假。岂有国家通行之币。而遂无术以止其伪乎。世或谓文沈仇唐之画。尚有伪者。然彼之作伪。止图徼幸以欺一二人。而非有严刑重赏以禁之也。岂可与钞同日而论哉。故吾谓伪钞之禁易易也。
第七
今以用银较之用钱。则钱以重滞而不便于盗贼。以用银较之用钞。则钞又以轻微而不便于盗贼。盗贼之劫银也。有望其车之尘土而识之者。有其舟之水痕而知之者。而用钞则非有车尘之可望舟痕之可也。藏之怀袖。杂之书册。莫可得而窥伺矣。而世有妖术能算取人之银者。至行钞而亦无所施其技矣。且银则无可标记耳。而钞则有号数之可稽。有印章之可辨。盗贼取而用之于市。未有不立败者。顾亭林先生尝言用银之害。则河北之响马必多。至近日而解饷时有被劫者。而商贾行旅更有戒心。使天下但用钱与钞。则盗贼庶可少弭乎。况乎行钞则国有余财。而捕盗之赏必厚。防盗之术必多。而且为民开其衣食之源。则更有以弭盗于无形矣。至于猝遇水火之灾。又易于怀挟而去之。则甚矣。行钞之利之不可胜言也。
第八
或曰。如子之说。则钞法至矣尽矣。何以前代行之不胜其獘。而卒至于废而不行乎。应之曰。吾之所谓行钞者。宋金元明之法也。而所以行钞者。固非宋金元明之法也。宋金元明立法不能尽善。至于獘见而乃自更其法。钞法至于屡更。而民乃受其害矣。此非前人之心思。不能及后人之心思也。盖创始者之难为功也。前人之创法。不能预见数十百年后之时势而为之预防其獘。至于今日。统观前代四五百年之故事。考钞法之源流得失。又有以见夫自明嘉靖以来用银之獘。参验之于民间用钱票会票之风俗。而后为之酌古斟今。以期于尽善而可行。岂复蹈前人故辙哉。故用钞而必禁铜器与铸大钱者。宋金元明之法所无也。钞必精工华美。多费工本。而使之不易作伪者。宋金元明之法所无也。钞必装潢糊裱。分为等差。而使之不至速朽者。宋金元明之法所无也。以银换钞。以钞纳粮。获利二分。而必不使之新旧倒换以有折阅者。宋金元明之法所无也。大钞必书写格言。精求书法。而使之常可宝玩者。宋金元明之法所无也。宋金元明之立法。不可谓不详。而自今观之。则其心思所不到者犹如此。然则如吾说而用之。数十百年之后。亦安保无见其敝而思救之者乎。然其小小条目虽可更移。而其大体要不可变易。则虽百世常行可也。或曰。近世顾栋高惠士奇尝欲复古用贝之制。其说可乎。曰。贝久则亦朽耳。用贝而使百姓争求海贝。非权归于上之道也。既无大利。何为而变法哉。惟行钞。则能使国家尽有天下百姓之财。而天下百姓之财。又人人顿获二分之利。斯其策之所以为神妙而无穷也。姑以二分言之。其实即使民获倍利亦可。
第九
从来欲图天下之大功。而权其可行不可行者有三焉。曰理。曰情。曰势。夫行钞者。将使国家独操钱币之权。而一切实利皆予之百姓。其名正大。此揆之理而必可行者也。百姓以银易钞。无耗折之虞。而反有加增之利。其意仁厚。此度之情而必可行者也。百姓苦于用银之重滞。而又有成色之高低。是以有会票钱票之用。一旦易之以钞。其事便利。此按之势而必可行者也。苟以荆公青苗之法较之。则放债取利。其理已背谬矣。损下益上。其情已刻薄矣。抑配追比。其势已窒碍矣。当时若韩魏公苏子由之论。剀切详明。固已使荆公无词之可辨。而乃悍然行之。特以权位劫持人耳。此其所以为执拗也。然而天下耳食之徒。狃于因循怠惰之风。而不知远虑。闻有变法更张之说。则必极口诋之曰。是又一安石青苗法也。而孰知其名实之相悬万万乎。青苗之利。取之百姓者也。故利有限而民受其害。行钞之利。取之天地者也。故利无穷而君操其权。孰得孰失。有识者必有以辨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