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读书志 - 第 4 页/共 31 页

△《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   右皇朝孙明复撰。史臣言明复治《春秋》,不取传、注,其言简而义详,着诸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治乱之迹,故得《经》之意为多。常秩则讥之曰:“明复为《春秋》,犹商鞅之法,弃灰于道者有刑,步过六尺者有诛。”谓其失于刻也。胡安国亦以秩之言为然。   △《春秋集传》十五卷   右皇朝王沿撰。集三传解经之文。沿,字圣源,大名人。好《春秋》,所至以《春秋》断事。此书仁宗朝尝奏御,诏直昭文馆,后官至天章阁待制。   △《春秋演圣统例》二十卷   右皇朝丁副撰。田伟《书目》“副”作“嗣”,未知孰误。其序云:“《经》有例法,一家所至,较然重轻。杜预《释例》,专《左氏》而未该,唐陆淳《纂例》,虽举《经》而未备。”纤悉纟圭罗而咸在者,其唯此书乎?   △《春秋权衡》十七卷,《春秋意林》二卷,《春秋刘氏传》十五卷   右皇朝刘敞原父撰。《权衡》论《三传》之失,《意林》叙其解《经》之旨,刘氏传其所解《经》也。如“桓无王”、“季友卒”、“胥命”、“用郊”之类,皆古人所未言。   △《黎氏春秋经解》十二卷   右皇朝黎钅享希声撰。钅享,蜀人,欧阳公之客。名其书为《经解》者,言以《经》解《经》也。其后又为《统论》附焉。   △《横渠春秋说》一卷   右皇朝张载子厚撰。为门人杂说《春秋》。其书未成。   △《颖滨春秋集传》十二卷   右苏辙子由撰。大意以世人多师孙明复,不复信史,故尽弃《三传》,全以《左氏》为本,至其不能通者始取《二传》、啖、赵。自熙宁谪居高安,至元符初,十数年矣,暇日辄有改定,卜居龙川而书始成。   △《刘质夫春秋》五卷   右皇朝刘绚质夫撰。绚学于二程之门。伯淳尝语人曰:“他人之学,敏则有矣,未易保也。斯人之至,吾无疑焉。正叔亦曰:“游吾门者多矣,而信之笃、得之多、行之果、守之固,若子者几希”。有李参序。   △《得法忘例论》三十卷   右皇朝冯正符所撰。熙宁八年,何郯取其书奏之,而久之不报,意者王安石不喜《春秋》故也。其书例最详,悉务通经旨,不事浮辞。正符颇与邓绾、陈亨甫交私,后坐口语被斥。   △《绎圣传》十二卷   右皇朝任伯雨德翁所撰。解《经》不甚通。例如解“桓十三年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已,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取《梁》之说,战称人,败绩称师,重众之说。殊不知齐人代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何独不重众也。   △《王氏春秋》十二卷   右皇朝王当撰。当,眉山人。尝为《春秋列国诸臣传》十馀万言,今又释《春秋》,真可谓有志矣。   △《冯氏春秋通解》十二卷   右皇朝冯山字允南撰。普州人。之父也。   △《春秋指南》十卷   右吴园先生张根知常撰。以征伐会盟,年经而国纬。汪藻为之序。   △《胡氏春秋传》三十卷   右皇朝胡安国被旨撰。安国师程颐,其传《春秋》事,按《左氏》义,取《公》、《》之精者,采孟子、庄周、董仲舒、王通、邵尧夫、程明道、张横渠、程正叔之说,以润色之。其序略曰:“近世推隆王氏新说,按为国是独于《春秋》,贡举不以取士,庠序不以设官,经筵不以进读,断国论者,无以折衷,天下不知所适,人欲日长,天理日消,其效使夷狄乱华,莫不遏也。”   △《春秋新说》十一卷   右皇朝余安行撰。采左氏、公羊、梁及孙复四家书,参以己意为之。   △《四家春秋集解》二十五卷   右或人集皇朝师协、石季长、王、景先之解为一通,具载本文。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   右鲁左丘明撰,吴韦昭弘嗣集郑众、贾逵、虞翻、唐固四家说成此解,皇朝宋庠为《补音》三卷。班固《艺文志》有《国语》二十一篇,《隋志》云二十二卷,《唐志》云二十一卷。今书篇次与《汉志》同,盖历代儒者析简并篇,互有损益,不足疑也,要之《艺文志》审矣。陆淳谓“与《左传》文体不伦,定非一人所为,盖未必然。范宁云《左氏》艳而富”,韩愈云“《左氏》浮夸”,今观如此,信乎其富艳且浮夸也,非左氏而论证?柳宗元称《越语》尤奇骏,岂特《越》哉!自《楚》以下类如此。   △《非国语》二卷   右唐柳宗元子厚撰。序云:“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而其说多诬淫。惧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本诸理作《非国语》。”上卷三十一篇,下卷三十六篇。   △《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   右伪蜀冯继先撰。《左氏》所书人,不但称其名,或字,或号,或爵、谥,多互见,学者苦之。继先皆取以系之名下云。   △《春秋列国诸臣传》五十一卷   右皇朝王当撰。类《左氏》所载列国诸臣事,效司马迁为之传,凡一百三十有四人,系之以赞云。   △《帝王历纪谱》三卷   右题曰秦相荀卿撰。载周末列国世家,故一名《春秋公子血脉图》。颇多疏略,决非荀卿所著,且卿未尝相秦,岂世别有一荀卿邪?   △《春秋机括》一卷   右皇朝沈括存中撰《春秋》谱也。   △《春秋世系》一卷   右不着撰人姓名。谱《左氏》诸国君臣世系,独秦无世臣。   △《春秋会义》二十六卷   右皇间进士杜谔集《释例》、《繁露》、《规过》、《膏肓》、《先儒同异篇》、《指党碎玉》、《折衷》、《指党议》、《纂例》、《辨疑》、《微旨》、《摘微》、《通例》、《胡氏论》、《笺义》、《总论》、《尊王发微》、《本旨》、《辨要》、《旨要》、《集议》、《索隐》、《新义》、《经社》三十馀家成一书,其后仍断以己意。虽其说不皆得圣人之旨,然使后人博观古今异同之说,则于圣人之旨,或有得焉。   ◎孝经类   △《唐明皇注孝经》一卷   右汉初颜芝之子真献于朝,千八百七十二字。唐玄宗注。序称取王肃、刘邵、虞翻、韦昭、刘炫、陆澄六家说,约孔、郑旧义为之。何休称:“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信斯言也,则《孝经》乃孔子自著者也。今其首章云:“仲尼居,曾子侍。”则非孔子所著明矣。详其文义,当是曾子弟子所为书也。柳宗元谓:“《论语》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参不然,盖曾子之徒乐正子春、子思相与为之耳。”余于《孝经》亦云。   △《孝经正义》三卷   右皇朝邢等撰。世传《孝经疏》外,馀家尚多。咸平中,集说为此书。   △《王介甫孝经解》一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经》云“当不义,则子不可不诤于父”,而孟子猥曰父子之间不责善,夫岂然哉!今介甫因谓当不义则诤之,非责善也。噫,不为不义,即善也。阿其所好,以巧丰盛侮圣人之言至此,君子疾夫!佞者有以也。   △《温公古文孝经指解》一卷   右古文二十二章,与《尚书》同出于壁中,盖孔惠所藏者。与颜芝十八章大较相似,而析出三章,又有《闺门》一章,不同者四百有馀字。刘向校书,以十八章为定,故世不大传,独有孔安国注,今亡。然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推此言之,未必非真也。国朝司马文正公为之指解并音。   △《范淳夫古文孝经说》一卷   右皇朝范祖禹撰。元中侍经幄时所上。   ●卷四   ◎论语类   △《何晏注论语》十卷   右魏何晏集解。其序自云:据《鲁论》包咸、周氏、孔安国、马融、郑康成、陈群、王肃、周生烈八家之说,与孙邕、郑同、曹义、荀ダ,集诸家训解为之。按汉时《论语》凡有三,而《齐论》有《问王》、《知道》两篇,详其名,当是必论内圣之道、外王之业,未必非夫子之最致意者,不知何说,而张禹独遗之。禹身不知王凰之邪正,其不知此固宜,然势位足以轩轾一世,使斯文遂丧,惜哉!郑同名角先公讳,司马迁父名谈,以赵谈子为同子,故公武亦云。后仿此。   △《石经论语》十卷   右伪蜀张德钊书。阙唐讳,立石当在孟知祥未叛之前。其文脱两字,误一字,又《述而》第七“举一隅”下有“而示之”三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又有“我”字,《为公》第十五“敬其事而后其食”,作“后食其禄”,与李鹗本不同者此也。   △《皇侃论语疏》十卷   右梁皇侃撰。古今《论语》之注多矣,何晏集八家,复采《古论语注》为《集解》行于世。侃今又引卫、缪播、乐肇、郭象、蔡谟、袁宏、江淳、蔡奚、李充、孙绰、周怀、范宁、王珉凡十三家之说成此书。其序称江熙所集。世谓其引事,虽时近诡异,而援证精博,为后学所宗云。   △《论语正义》十卷   右皇朝邢等撰。先是梁皇侃采卫、蔡谟等十三家之说为《疏》,等因之成此书。   △《韩李论语笔解》十卷   右唐韩愈退之、李翱习之撰。前有秘书丞许勃序,云韩、李相与讲论,共成此书。按唐人通经者寡,独两公名冠一代,盖以此。然《四库》、《邯郸书目》皆无之,独《田氏书目》有韩愈《论语》十卷,《笔解》两卷。此书题曰《笔解》,而十卷亦不同。   △《王令论语》十卷   右皇朝王令逢原撰。解《尧曰篇》云:“四海不困穷,则天禄不永终矣。”王安石《书新义》取此。   △《王介甫论语解》十卷,《王元泽口义》十卷,《陈用之论语》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并其子《口义》,其徒陈用之《解》,绍圣后皆行于场屋。或曰“用之书乃邹浩所著之用之”云。   △《东坡论语解》十卷   右皇朝苏轼子瞻撰。子瞻没后,义有未安者,其弟子由尝辨正之。凡二十有七章。   △《伊川论语说》十卷   右皇朝程颐正叔之门人记其师所解《论语》也。不为文辞,直以俚语记之。   △《范氏论语说》十卷   右皇朝范祖禹醇夫撰。亦元中所进,数称引刘敞、程颐之说云。   △《谢显道论语解》十卷   右皇朝谢显道撰。少尝师事程正叔。   △《吕与叔论语解》十卷   右皇朝吕大临撰。大临虽程正叔之徒,解经不尽用其师说。   △《汪氏论语直解》十卷   右皇朝汪革撰。革,字信民,抚州人。绍圣中试礼部,为天下第一。尝语人曰:“吾乡有二宰相,一为天下之福,一为天下之祸。”盖指晏元献、王荆公也。即此可见其解经渊源所自云。   △《景迂论语讲义》十卷   右从父詹事公撰。多取古儒之说,以正近世之失。   △《杨氏注论语》十卷   右皇朝杨时中立撰。亦伊川门下士也。   △《尹氏论语义》十卷   右皇朝尹享彦明撰。彦明亦程氏门人。绍兴中,自布衣召为崇政殿说书,被旨训解,多采纯夫之说。   △《孔子家语》十卷   右魏王肃序注,凡四十四篇。刘向校录止二十七篇,后肃得此于孔子二十四世孙猛家。   ◎经解类   △《白虎通德论》十卷   右后汉章帝会群臣于白虎殿,讲论《五经》同异,班固奉诏纂修。《隋志》通解群经者系之论语类,又别载《七纬》;《唐志》谶纬、经解二目;《崇文录》以纬书各附经末。今谶书盖鲜,而杂解《七经》系之《论语》为未安,故从《崇文录》,并谶纬,而经解之目,从《唐志》云。   △《蔡邕独断》二卷   右汉左中郎将陈留蔡邕纂。撰杂记自古国家及汉朝故事,王莽无,盖见于此。公武得孙蜀州道夫本,乃阁下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