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考 - 第 291 页/共 381 页

司马氏【光】疑孟   通考一卷   存   晁公武曰光疑孟子书有非轲之言者著论是正之凡十一篇光论性不以轲道性善为然   司马氏【康】等孟子节解   通考十四卷   佚   范祖禹进剳子曰臣等准入内供奉官徐湜传宣奉圣防令讲读官编修孟子节解一十四卷进呈臣司马康吴安诗范祖禹赵彦若范百禄 又志司马康墓曰司马康公休奉对迩英阁言孟子为书最醇正陈王道尤明白所宜观览上寻诏讲筵官编修孟子节解为十四卷以进康力疾解孟子二卷   姚福曰温公平生不喜孟子以为伪书出于东汉因作疑孟论而其子康乃曰孟子为书最善直陈王道尤所宜观至疾甚革犹为孟子解二卷司马父子同在馆阁而其好尚不同乃如此然以父子至亲而不为苟同亦异乎阿其所好者矣   晁公武曰皇朝范祖禹孔武仲吴安诗丰稷吕希哲元祐中同在经筵所进讲义贯穿史籍虽文辞微涉丰缛然观者咸知劝讲自有体也   王氏安【石】孟子解   十四卷   佚   晁公武曰王介甫素喜孟子自为之解其子雱与其门人许允成皆有注释崇观间场屋举子宗之   王氏【令】孟子讲义   宋志五卷   未见   令自序曰自孔子没百家之説兴而圣人之道始散逮至于今而天下之説乱矣故学者求其有知而无所从焉自尧舜三代之书既缺先王之言亡于世者几半而异端之说日兴则天下之学者几希不去先王以从夷狄也夫五经虽存而说者谬异学者安所取信哉昔孔子没羣弟子各取所闻集于书今之论语是也幸而圣人尝言之幸而弟子能存之今其书财此耳不幸言之不及言及而不存者固多矣有如仁有如性有如命皆一时之罕问问而习不及之皆孔子所不对也故语以谓孔子罕言然则论语之载亦略矣世之传论语者多矣少而读之壮而不知其义老且忘之终不察其何用故世通以此书为习而未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者则其于五经之学可知矣令甞自孔子之后考古之书合于论语者独得孟子以其言信其人与孔子不异惜古之人学是书者稀矣自战国荀卿刘汉扬雄隋末王通皆有书以配孟子称于世而荀卿之非孟子见于书王通盖未甞道也夫不知而非之与不知而不言其为虽殊要皆不知孟子者也就三家之中独扬雄以谓孟子知言之要知徳之奥非茍知之亦允蹈之其言虽不多见然亦足以发雄之知言也彼孟子之所为直与圣人者并信夫二子亦何预之哉昔韩愈有言曰夫沿河而下茍不止虽有疾迟必至于海如不得其道虽疾不止终莫幸而至焉故学者必慎其所道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虽愈斯言则然今其书具存而可考其他亦多与孟子不合然则愈之视杨墨以排释老此愈之得于孟子者也至于性命之际出处致身之大要则愈之于孟子异者固多矣故王通力学而不知道荀卿言道而不知要韩愈立言而不及徳独雄其庶乎夫学亦难矣哉是其能力学名世如此三子者亦稀矣然或失如此使孟子而在三子者同时固应有辨也假孟子而出其后于其书固应有所取舍惟雄切近之庶几取合焉令甞考求古书之当否以圣人折之盖所见如此令于孟氏甞愿学焉犹病其不能故于所疑皆阙之今其所言皆令所已信者然亦不敢自以谓必与孟氏合诸君盍去其不肖而加择焉夫道岂难能哉顾其力行何如耳茍听之于耳以存于心用防于行事则古之好学者皆然也不然亦何为出入于口耳之间徒以为烦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者可不勉乎   陈振孙曰所讲才尽二篇其第三篇尽二章而止   程子【颐】孟子解   宋志十四卷【通考同集止一卷】   未见   康绍宗曰晁氏读书志载程氏孟子解十四卷大全集止载一卷近思録及时氏本无之挍之阁本又止载尽信书不如无书一章及反覆通考则皆后人纂集遗书外书之有解者也   张子【载】孟子解   通考二十四卷   存   晁公武曰张子载撰并孟子统说附于后   苏氏【辙】孟子解   宋志一卷   存   陈振孙曰次公少时所作凡二十四章   蒋氏【之竒】孟子解   宋志六卷   佚   龚氏【原】孟子解   宋志十卷   佚   邹氏【浩】孟子解义   宋志十四卷   佚   浩自序曰孔子没世衰道丧百有余歳以及孟子之时其害尤甚以汤武为弑君以周公为未智以章为不孝以仲子为亷士非特此也不动心如告子犹外义而莫悟事豪杰如陈相犹倍师而自若则道之不明可知矣以利国为先务以殃民为可为以战必克为良臣以逢君恶为无罪非特此也可与有为如齐宣王者其所问惟威文之事可与有言如公孙丑者其所冀惟管晏之功则道之不行可知矣孟子于此时上下无知而信之者操不售之具以周游其间不少贬焉非以道自任而能若是乎其道则自古所固存而孔子之所传者也孔子之于道不得已而载之后世君子孰不可以得之哉然而有目同视而所见者近有耳同听而所闻者浅有心同思而所得他而不正则争以自取胜而大道斯为天下裂矣然则孔子之后能绍其传者孟子一人而已也与太和为一而充塞于两间上足以配道下足以配义其所养之气有如此者由父子之仁而极于天道由可欲之善而极于神其所造之妙有如此者于诗则以意逆于书则取二三防其通经有如此者敷陈于齐宣梁恵之间训告于万章乐克之徒曲而中多而类其出言有如此者见与不见皆不以人枉已受与不受皆不以利废义其制行有如此者以其所养之气发其所造之妙无施而不可则其为通经也出言也制行也皆余事耳奈何天未欲平治天下而舍我其谁之志终不获伸是以其功止于距杨墨以承三圣而已矣虽然使杨墨之道息孔子之道着天下后世咸知父子有仁君臣有义不沦胥而为禽兽则其志虽不伸于当时固已伸于后世矣以道论功如之何其可及也其后名世之士有出于汉而能知之者莫如扬子故论其道则曰不异论其功则曰廓如有出于唐而能知之者莫如韩子故论其道则曰醇乎醇论其功则曰不在禹下非茍知之也窃自比焉则庶几孟子之道攘斥佛老则庶几孟子之功夫二子之不如孟子易见也有所庶几且无与并况孟子乎故韩子曰学者必谨于其所道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浩甞闻之于师曰诵孟子之书非难深明其意之所在为难深明其意之所在非难能以其所以自任者矜式而行之为难昔孔子之门人如仲弓之有闻于仁则请事斯语如子张之有闻于行则必书诸绅今孟子七篇之所载非直孔子答问之际一二言耳学者或尚媿于仲弓子张之贤则以其所以自任者矜式而行之其可忽乎浩不敏敬受此言久矣愿与诸君子共之勿徒诵其书明其意资以为速化之术而已也顔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呜呼岂独顔渊之于舜为然哉   王氏【雱】孟子注   宋志十四卷   佚   经义考卷二百三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二百三十四   翰林院检讨朱彞尊撰   孟子【四】   周氏【谞】孟子解义   佚   姓谱字希圣尤溪人熙宁六年进士厯知新防县王安石行新法求归田里   史氏【通】孟子义   佚   陈氏【旸】孟子解义   宋志十四卷   佚   徐氏【积】嗣孟   一篇   存   许氏【允成】孟子新义   宋志十四卷   佚   张氏【简】注孟子   十四卷   佚   晁公武曰皇朝熙宁中蜀州张简节经注附以释文以教童子   章氏【甫】孟子解义   十四卷   佚   卢熊曰章甫字端叔自建州徙居于吴熙宁三年进士知夀春县大臣以甫孟子解义进诏付秘书省除应天府国子教授崇宁初除都官郎中   按山志墓称系浦城人   蔡氏【参】孟子广义   一卷   佚   黄氏【敏】孟子余义   一卷   佚   按以上二书见绍兴续到四库阙书目   晁氏【説之】诋孟   佚   周密曰晁以道作诋孟   余氏【允文】尊孟辨   通考七篇   存【阙】   陈振孙曰建安余允文隐之撰以司马公有疑孟及李觏泰伯常语郑厚叔折衷皆有非孟之言故辨之为五卷后二卷则王充论衡刺孟及东坡论语说中与孟子异者亦辨焉   按余氏尊孟辨五卷今惟辨温公疑孟十一条史剡一条李泰伯常语十七条郑叔友艺圃折衷十条附载晦庵全集中   沈氏【括】孟子解   一卷   存   吕氏【大临】孟子讲义   宋志十四卷   佚   游氏【酢】孟子杂解   宋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