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考 - 第 13 页/共 381 页

李氏【悦之】易音   佚   晋书悦之字元礼陈郡阳夏人始为谢参军后为会稽王道子所亲爱每劝道子专揽朝权俄而见诛册府元龟悦之注系辞又为易音   沈氏【熊】周易谱   唐志一卷   佚   周易杂音   唐志三卷   佚   范氏【长生】周易注   隋志【作蜀才】十卷【旧唐志同】   佚   顔之推曰易有蜀才注江南学士遂不知是何人王俭四部目録不言姓名题云王弼后人谢炅夏侯该并读数千卷书皆疑是谯周而李蜀书一名汉之书云姓范名长生自称蜀才而方以晋渡江后北间传记皆名为伪书不贵省读故不见也   十六国春秋西山范长生岩居穴处李雄欲迎立为君而臣之长生固辞曰推歩大元五行大会甲子祚钟于李非吾节也雄即成都王位长生乘素舆诣成都即拜丞相尊曰范贤长生善天文有术数民奉之如神华阳国志李雄克成都迎范贤为丞相尊为天地太师封西山侯贤名长生一名延久又名九重一曰支字元涪陵丹兴人   按释文引蜀才注大车以载作大舆官有渝官作舘君子以明庶政明作命大耋作咥羸其角羸作累箕子之明夷箕作其二簋作轨惩忿窒欲惩作澄壮于頄作苋陆夬夬陆作睦系于金柅作尼孚乃利用禴作跃在天成象成作盛知崇礼卑礼作体研防作揅几参天两地而倚数作竒数   经义考卷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十二   翰林院检讨朱彞尊撰   易【十一】   宋明帝集羣臣讲易义疏   隋志十九卷【七录唐志二十卷】   佚   国子讲易议   七録六卷   佚   宋书帝好读书爱文义在藩时撰江左以来文章志又续卫瓘所著论语二卷行于世及即位才学之士多引进参侍文籍应对左右于华林园芳堂讲周易常自临听   张氏【该】等羣臣讲易疏   隋志周易义防宋明帝集羣臣讲   唐志二十卷   佚   荀氏【柔之】易音   佚   陆徳明曰頴川颍隂人宋奉朝请   册府元龟荀柔之注周易系辞并为易音   按释文议之而后动荀本作仪之   雷氏次宗周易注   佚   豫章古今记雷次宗字仲伦入庐山事沙门惠逺笃志好学屡徴不起注礼记周易   何氏【諲之】周易疑通   七録五卷   佚   阮孝绪曰宋中散大夫何諲之撰   张氏【浩】周易占   隋志一卷   佚   按南史张畅子浩官至义阳王昶征北谘议叅军融之兄也   徐氏【爰】易音   佚   陆徳明曰爰字季玉琅琊人   窦防曰爰字长玉本名瑗避亮讳除玉宋大中大夫   范氏【歆】周易义   隋志一卷   佚   隋志宋陈令范歆撰   齐国学周易讲疏   七録二十六卷   佚   阮孝绪曰齐永明中国学讲   祖氏【冲之】易义   佚   南齐书冲之字文逺范阳蓟人少稽古有机思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制厯比古十一家为密冲之以为尚疎乃更造新法孝武令朝士善厯者难之不能屈出为娄县令谒者仆射永明中转长水校尉着易老庄义释论语孝经注九章造缀述数十篇   顾氏【欢】注王弼易   佚   南齐书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笃志好学躬耕诵书夜则然糠自照母亡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于剡天台山开舘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太祖辅政征为扬州主簿及践阼乃至称山谷臣请退东归上赐麈尾素琴永明元年诏征为太学愽士不就卒于剡山欢注王弼易二系学者传之   沈氏【驎士】易经要畧   佚   南齐书驎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少好学家贫织读书口手不息隐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者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升明末诏征为奉朝请永明六年征为太学愽士建武二年征著作郎永元二年征太子舍人并不就着周易两系庄子内篇训注易经礼记春秋尚书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畧数十卷   徐氏【伯珍】周易问答   七録一卷   佚   南齐书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防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王昙生张淹并加礼辟伯珍应召乃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摘出尚书滞义伯珍酬答甚有条理永明二年刺史豫章王辟议曹从事不就卒年八十四   周氏【颙】周易论   隋志十卷【七録三十卷】   佚   南史颙字彦伦顗七世孙元徽中为剡令齐高帝辅政为齐殿中郎建元初为文惠太子中军录事叅军转太子仆兼著作撰起居注迁中书郎转国子士   梁武帝周易大义   隋志二十一卷【唐志二十卷】   佚   大义疑问   唐志二十卷   佚   周易讲疏   隋志三十五卷   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