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总目 - 第 31 页/共 106 页

〔绎按:唐志、宋志、并作宗谏注,读书后志三卷,殷仲茂撰。〕     十九代史目二卷 舒雅等撰。     〔绎按:宋志、作杜镐撰。〕     文枢秘要录七卷 尹直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录作目十卷,通志略亦作目,宋志作田镐尹直文枢密要目。〕     四库搜访图书目一卷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通志略、宋志、上并有唐字,不著撰人。〕     开元四库书目四十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唐秘阁书目四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绎按:玉海两引崇文目,并作唐秘阁书目,旧本脱阁字,今校增。〕     集贤书目一卷 韦述撰。     〔绎按:玉海云,韦术集贤书目一卷,崇文目有之,通志略、上有唐字,不著撰人,宋志亦作唐集贤书目。〕     唐列圣实录目五十卷 孙玉汝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五十□卷,通志略、宋志、并二十五卷。〕     后唐统类目一卷 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群书丽藻自录五十卷 宋遵度撰。     吴氏西齐书目一卷 吴克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目下有录字。〕     河南东斋史目录三卷 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通志略、并无录字,宋志作河南东斋史书目,注云,斋一作齐。〕     唐书叙例目录一卷 唐志、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新集书目一卷 蒋彧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无新集二字。〕     天下郡县书目一卷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学士院杂撰目一卷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杂撰作新撰,陈诗庭云,宋初改军镇及宫殿名,诏学士院撰,又按:以上原卷二十三。〕  《崇文总目》 宋?王尧臣等编 卷三   儒家类   共四十四部,计三百二十卷。     〔侗按:今核计实三百三十卷。〕     晏子春秋十二卷 晏婴撰,原释,晏子八篇今亡,此书后人采婴行事为之,以为婴撰则非也。(见文献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志、旧唐志、唐志并七卷,今本八卷。〕     曾子二卷     〔侗按:即从大戴礼中录出别行者,原本一卷,宋汪晫所编。〕     孟子十四卷 原释,赵岐注。(观天一阁钞本。)     孟子七卷 原释,陆善经注,善经唐人,以轲书初为七篇,因删去赵岐章旨与其注之繁重者,复为七篇云,(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孟子题辞正义云,皇朝崇文总目,孟子独存赵岐注十四卷,唐陆善经注孟子七卷,凡二家,二十一卷。〕     续孟子二卷 原释,林慎思撰,慎思以为孟子七篇非轲自著书,而弟子共记其言,不能尽轲意,因传其说演而续之。(见文献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云,唐咸通中林谨思撰,又林永伸蒙子家传云,欧阳文忠公上崇文总目,卷续孟子二卷,程钜夫续孟子叙云,续孟子二卷,其书列于唐艺文志,宋崇文目同。〕     荀子二十卷 荀况撰,杨倞注。     荀卿子十二卷     〔侗按:唐以前著录家惟汉志孙卿子三十二篇,余并作十二卷,至杨倞为注,始分为二十卷,则此书乃原本也,应列于前。〕     鲁仲连子五卷     〔侗按:汉志、十四篇。〕     贾子十九卷 原释,汉贾谊撰,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隋唐皆九卷,今别本或为十卷,(见文考献通。)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云,唐志贾谊新书十卷,崇文目、九卷,书录解题、十一卷,今本新书十卷,陈诗庭云,隋志亦作十卷,原释云,隋唐皆九卷,误矣。〕     太元经十卷 扬雄撰,蔡文邵注。     〔侗按:通志校雠略云,太元经以讳故,崇文改为太真,困学纪闻杂识类亦云崇文总目,谓太元经曰太真经,旧本作太元,盖后人窜改,今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