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第 161 页/共 273 页

△《法教佩珠》二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明林有麟撰。有麟有《青莲舫琴雅》,已著录。是书成於万历甲寅,杂采儒先格言及二氏因果之语。前有许乐善序,称其撷菁华於三教,漱芳润於百家。则固明言其杂以释道,非纯然儒者之书矣。 △《经世环应编》八卷(内府藏本) 明钱继登撰。继登字尔先,又字龙门,嘉善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佥都御史。是书所采皆史籍权变之术,亦《省括编》之流也。 △《愧林漫录》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瞿式耜撰。式耜字起田,常熟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进文渊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大兵下广西,抗节死之。事迹具《明史》本传。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节。是编成於崇祯丙子。杂抄诸儒之言,分为学问、居心、规家、酬世、在位、积德、读书、究竟、摄生、依隐十篇,儒、墨兼陈,盖林居时录以自警。大旨归於为善而已,非辩别学术之书也。 △《掌录》(无卷数,安徽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绣云居士撰,不著姓名时代。其抄书格纸,边页刊绣云居土,盖犹其手稿。卷首小序之末有私印曰李辂,而卷中天台陈刚中一条下有自注亦称辂少失屺恃,则李辂所作。又上阑有一条云,吾邑顾升伯入丁未会场,特落一人名而登所善门生李光元。考文秉《定陵注略》,载万历丁未,汤宾尹为同考官,有阴毁申时行子朱卷,而改中江西李光元事,非顾升伯,所记为误。然可知辂为万历以后人也。其书杂抄说部,漫无体例,多取之於《说郛》,亦无异闻。其曰掌录,意其取《拾遗记》苏秦、张仪录书掌中事也。 △《检蠹随笔》三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杨宗吾撰。宗吾字伯相,成都人。官锦衣卫指挥。大学士廷和之曾孙,修撰慎之孙也。是书为类二十有四,采掇琐碎,分条编载,体近类书,而当时邸报及其祖父遗事亦间附焉。又有数条乃驳陈耀文正杨之非,及陈建通纪载杨廷和事之误。又丽句、琐语二门,专取诗文词藻,与全书体例皆不相类,殊为猥难。自序称不问人之弃取,惟意是采。今古驳杂,积成数卷,盖亦道其实也。 △《厚语》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钱蓘撰。蓘字懋登,海盐人。万历中由贡生官於潜县训导。是编皆录长厚之事可为世法者,故曰《厚语》。分十六类,皆以明人居前,而古事以类列於后。其凡例谓耳目所逮,尤易信从云。 △《偶得绀珠》一卷(内府藏本) 明黄秉石撰。秉石字复子,江宁人。万历中以荐为推官,官至严州府同知。 是编杂采诸书,饾飣少绪,又多不注出典。盖随手笔记,未有诠次体例也。 △《培垒居杂录》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郑端允编。端允字思孟,海盐人,郑晓之曾孙也。是书杂采诸家劝戒之言,至《太上感应篇》亦所不遗。虽意主训诲,而其言不尽出於儒者,盖杂家流也。 △《广百川学海》(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明冯可宾编。可宾,益都人。天启壬戌进士。是编於正续《百川学海》之外,捃拾说部以广之,分为十集,以十干标目。然核其所载,皆正续《说郛》所有,版亦相同,盖奸巧书贾於《说郛》印版中抽取此一百三十种,别刊序文目录,改题此名,托言出於可宾也。 △《湘烟录》十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闵元京凌义渠同编。元京字子京,乌程人。义渠之舅也。未详其所终。义渠字骏甫,此书亦题为乌程人,而太学题名碑作归安人,盖二县同为湖州倚郭也。 天启乙丑进士,官至大理寺卿。崇祯甲申殉国难,世祖章皇帝赐谥忠介。事迹具《明史本传》。其人自足不朽,而其书乃不出明末山人之习。所分咫闻、清检、兰讯、鼎书、奁史、谈啁、金荃补、革志、詺目、偏记十门,标名诡异,大致欲仿段成式《酉阳杂俎》。其杂采新事,各注所出之书则欲仿冯贽《云仙杂记》,意在标举幽异,而不免於剽窃类书,如杜甫旧雨今雨之语见於本集,原非僻书,而注曰《六帖》,不知白居易《六帖》无唐事,有唐事者乃宋孔传《续六帖》,是既已疏漏,且复舛误。又卷首参订姓名列董斯张为第二,而书中多引《广博物志》,即斯张所纂《类书》,既非其所自撰,何不出斯张所著书名乎?捃拾无根,斯亦显证矣。 △《云薖淡墨》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木增撰。增字生白,云南丽江土司,世袭土知府。以助饷征蛮功,晋秩左布政使。年甫三十,即谢职。天启五年,特给诰命以旌其忠。增好读书,多与文士往还。是书盖其随笔摘抄之本,大抵直录诸书原文,无所阐发。又多参以释典道藏之语,未免糅杂失伦。特以其出自蛮陬,故当时颇传之云。 △《子史碎语》二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胡尚洪编。尚洪字叔开,宣城人。是编成於天启丙寅,《明史艺文志》著录。然皆采摭诸书,饾飣而成。分造化、人事、君道、臣术四门,又分子目三百八十有三,烦碎冗杂,无复条理。《三坟》、《天禄阁外史》、《心书》之类,皆伪妄显然者,亦皆采录。至如割裂郭象《庄子注》谓之郭子,亦自我作古,前此未闻也。 △《诸子拔萃》八卷(内府藏本) 明李云翔编。云翔字为霖,江都人。是书成於天启丁卯,取坊本诸子汇函割裂其文,分为二十六类。其杜撰诸子名目,则一仍其旧。古今荒诞鄙陋之书,至诸子汇函而极,此书又为之重佁。天下之大,亦何事靡有也。 △《倘湖樵书》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来集之撰。集之有《读易隅通》,已著录。是书初编六卷,二编六卷,皆采摭唐、宋、元、明诸家之说,以类相从,排纂其文。而总括立一标目,或杂引古书而论之,或先立论而以古书证之。徵摭繁富,颇有考证之处。而细大不捐,芜杂特甚,亦多有迂僻可笑者。如论经篇中引《名贤录》所载宋章樵遇李全之乱,率诸生盛服坐堂上讲诵,寇至敛刃而退事;又引《宋濂集》所纪宋郑霖讲《中庸》一篇,使寇退不敢攻城事,以为读经之效,胜於修斋。其他引读经却鬼治病事,不一而足。然则以孔门圣籍为二氏之符箓经忏矣。 △《博学汇书》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来集之撰。凡读书所得,随笔记录,不分门目,惟以类相从,鳞次栉比,俾可互证。视他书丛杂无次者,较为过之。然所采多小说家言,如《拾遗》、《洞冥》诸记,是岂足取以为据乎? △《尧山堂外纪》一百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蒋一葵撰。一葵字仲舒,常州人。尧山其读书堂名也。是书取记传所载轶闻琐事,择其稍僻者,辑为一编。上起古初,下迄明代,每代俱以人名标目。雅俗并陈,真伪并列,殊乏简汰之功。至以明诸帝分编入各卷之中,尤非体例矣。 △《家规辑要》(无卷数,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胡爌撰。爌有《拾遗录》,已著录。是书仿《温公家范》、《吕氏乡约》之意,采辑旧文,排纂成编。大概为中人以下设也。 △《笔记》二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陈继儒撰。继儒有《邵康节外纪》,已著录。此书取杂事碎语,钞录成帙,略无伦次。惟所载陆完跋颜书朱巨川告身一篇,为《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诸书所未收,亦可以备参考。然已载所著《见闻录》中,此亦复出也。 △《读书十六观》一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陈继儒撰。采古人成语,自吕献可以下凡十六条,联缀成编,以为读书之法。命名之义,盖拟浮屠氏之《十六观经》也。后有跋云,写前观毕,梦有老人自称斫轮翁云云。虽本寓言,究涉荒渺。此编尝刻入《秘笈》中,与书画史误合为一,今析出别著於录焉。 △《群碎录》一卷(内府藏本) 明陈继儒撰。其书随笔纪录,不暇考辨,故以群碎为名。前有自跋,谓读书者一字一语不忍弃之。然不应琐杂如是也。 △《珍珠船》四卷(内府藏本) 明陈继儒撰。是书杂采小说家言,凑集成编,而不著所出,既病冗芜,亦有讹舛。盖明人好剿袭前人之书而割裂之,以掩其面目。万历以后,往往皆然,继儒其尤著者也。 △《销夏》四卷(内府藏本) 明陈继儒撰。其书杂录清胜之事,取其可以销夏,如冰荷玉帐见於诸小说家者,靡不采录。纤仄琐碎,亦可谓徒费心力矣。 △《辟寒》四卷(内府藏本) 明陈继儒撰。继儒既作《销夏》四卷,又成此书,义例与《销夏》相类。如狨座蹲鸱之类,皆泛载之,尤为拉杂。 △《古今韵史》十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明陈继儒撰。是书摭拾诸书隽语,分类编次。凡韵人二卷,韵事二卷,韵语三卷,韵诗二卷,韵词二卷,韵物一卷。皆以古事与明人事参录,亦《世说新语》之支流,而纤佻弥甚。 △《福寿全书》(无卷数,内府藏本) 明陈继儒撰。皆录前贤格言遗事,自惜福以至好还,凡分二十类。多以因果为说,盖意在惩恶劝善。而徵引糅杂,遂近於小说家言。 △《广销夏》一卷、《广辟寒》一卷、《销夏补》一卷、《辟寒补》一卷、《销夏再》一卷、《辟寒再》一卷、《寒夏合再》一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明周诗雅撰。诗雅有《南北史抄》,已著录。是编本陈继儒《销夏》、《辟寒》二书,更著此以推衍之。编拾丛杂,较之继儒原书,风更下矣。 △《可如》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董德镛撰。德镛字孔昭,鄞县人。其书取禽兽鱼虫之事,合於忠孝节义者,分类摘录,共六十三门。每门又各为标目,皆冠以可如二字,如云可如鸭、可如鹅之类,颇为近俚。自序谓诸书所载,散见而不聚,隐而义未显,故特表以出之。 其名禽兽鱼虫,其事则人也。其曰可如者,盖心存乎劝戒也。逐条之下,附以评语。大抵愤世嫉俗之词,有所激而然也。昔开封阮汉闻嫉明末将帅之怯懦,因辑古来妇人行兵制胜之事,编为二卷,题曰女云台,以深愧之。德镛此编,其用意与之相类。盖明之末造,人心世道无不极敝,故士大夫发愤著书,往往如是云。 △《枕函小史》(无卷数,内府藏本) 明闵于忱编。于忱始末未详。是编凡分二种,一曰谭史,采苏米志林议论,二曰癖史,杂记古人癖事。各加评点,总不出明季佻纤之习。 △《捣坚录》二十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朱廷旦撰。廷旦字尔兼,一号旋菴子,嘉善人。天启中贡生。是书分一百类,每类各为小序,陈劝戒之旨,而徵引故实列於后,其末又缀以评论。其凡例谓主於破疑扫疾,故刺恶之条,溢於奖善。称捣坚者,谓如病之刺其坚也。所言多主祸福,盖欲世俗易省耳。 △《萃古名言》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赵民献编。民献,云南人。其书刻於崇祯初年。康熙中交河王琯官迤西道时得之於其子孙,已残阙失次。琯复增损其文,后任湖广学政时以授胡之太刊之。 琯任满携版北归,楚士子复为重刻。故是书有南北二本,此即南本也。其书举先儒嘉言懿行分类编辑,凡四十六门,多不载所出。其凡例云,或赵氏所自言,或他书所尝见,故不复细加分别。然体例殊不画一,各门之后,之太又添缀评语,尤为蛇足。琯字昭玉,交河人。康熙癸丑进士,官湖广提学副使。此本皆题王琯,盖传刻之误。之太字听岩,黄州人,其仕履未详。 △《昨非斋日纂》二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郑瑄撰。瑄字汉奉,闽县人。崇祯辛未进士,官至应天巡抚。此书皆记古人格言懿行,区为二十类,每类各为小引。然议论佻浅,徵引亦多杂糅。冥果一类,皆出小说家言,尤不可为典要。 △《迪吉录》九卷(内府藏本) 明颜茂猷撰。茂猷字壮其,又字仰子,平湖人。崇祯甲戌特赐进士。是编分官鉴、公鉴二门,皆杂录诸书因果之事。 △《明百家小说》一百九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明沈廷松编。廷松号石闾,未详其爵里。前有自序,题甲戌小寒日,当为崇祯七年。而其书乃全与国朝陶珽《续说郛》同,盖坊贾以不全《说郛》伪镌序目售欺也。 △《读书止观录》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吴应箕撰。应箕字次尾,贵池人。崇祯壬午副榜贡生。顺治元年大兵破南京,殉节死。事迹附见《明史邱祖德传》。明末称复社五秀才,应箕为首。其克全晚节,尤不愧完人。然是书乃袭陈继儒《读书十六观》之馀绪,推而衍之,杂引古人论读书作文之语,而稍以己意为论断,语意儇佻,颇类明末山人之派。 又每条之末必终以读书者当观此六字,五卷皆然,盖仿《十六观》中读书者当作是观之例,尤病於效颦。 △《韦弦自佩录》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辅撰。辅号杲庵,建德人。官至简州知州。此书取唐、宋以来议论事实可为法戒者,分类摘载。分十二门,颇杂以禅门,宗旨未为精粹。尝再刻於壶关。 及桂林兵燹,散佚。康熙四十一年,其子雯重刻於江宁。前有王士祯序,称仿白孔《六帖》而作。然《六帖》乃类书,无所不备,此只录前言往行,实赵善璙《自警编》之流,士祯所言非也。 △《广仁品二集》(无卷数,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明李长科编。长科字小有,扬州兴化人。此书阐明佛家戒杀之说,皆杂举故实以明因果。题曰二集,当尚有初集。今未之见。 △《今古钩玄》四十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诸茂卿撰。茂卿字子茂,诸城人。是编所取,大都小说为多,杂糅不伦,又不分门类,引证亦往往疏舛。如第二十一卷吞舟之鱼一条,云出刘向《谈丛》,向无是书也。 △《山樵暇语》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俞弁撰。弁始末未详。是书杂录古今琐事及词章典故,间加考据,亦有全录旧文者。盖偶随所得而录之,故编次皆无伦序,亦多疏舛。如称唐韦庄上书浙帅之类,不一而足。 △《杨氏塾训》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杨兆坊撰。兆坊字思说,杭州人。其书分门编次,自居家至交友服官,每类各引经史成语以为法式,盖家塾童蒙之训。然较少仪《外传》诸书,不及远矣。 △《著疑录》九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戴有孚撰。有孚字圣山,永新人。是书分十六门,皆抄撮诸书而成,体例颇为丛脞。如第一门曰儒,次之以艺文,又次以士,次以老佛仙术。儒即士也,乃分而为二。又七卷父子祖孙为一门,附以奴仆,君臣、夫妇、兄弟乃皆不及。 其中舛谬不可殚述,所隶之事,与门目不相应者,十之五六,更不解其何说也。 △《布粟集》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但自题曰布粟子,又自题其号曰凤台,不知何许人也。其书采《管子》至《郁离子》,凡八十馀家,各摘数语。自序称虽不足於连篇大观,然终身玩之,愈觉有馀味,故曰布粟。然诠次殊无意义,盖欲仿马总《意林》而不及其去取之精也。 △《九朝谈纂》(无卷数,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辑明太祖至武宗九朝说部杂事,共为一书。分太祖为三册,成祖以下为七册。前列所采书目凡五十馀种,而卷内所辑书名尚有在所列之外者,盖江少虞《事实类苑》之类。然采摭未备,去取亦未精也。 △《观生手镜》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薠川布衣编,不著名氏。书中摘载古事,每事缀以评语,所徵引至明代而止。其持论不甚谬,而词气儇薄,皆明末山人之习,必万历以后人作也。 △《枕中秘》(无卷数,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卫泳编。泳字永叔,苏州人。王晫《今世说》曰,吴门之有永叔兄弟,犹建安之有二丁,平原之有二陆,时人号称双珠。其弟著作今未见。是编仿马总《意林》之体,采掇明人杂说凡二十五种。曰闲赏,曰二六时令,曰国士谱,曰书宪,曰读书观,曰护书,曰悦容编,曰胜境,曰园史,曰瓶史,曰盆史,曰茶寮记,曰酒缘,曰香禅,曰棋经,曰诗诀,曰书谱,曰绘抄,曰琴论,曰曲调,曰拇阵,曰俗砭,曰清供,曰食谱,曰儒禅,皆隆、万以来纤巧轻佻之词。前列凡例二十五则,题曰致语。考宋代教坊乃有致语,而泳取以自名,尤可异之甚矣。 △《百子金丹》十卷(内府藏本) 明郭伟编。伟字士俊,泉州人。其书分文编、武编、内编、外编、奇编、正编六门。所采上自周、秦,下迄明代,诡立名号,不可究诘。如曹植《七启》设为镜机子问答,即割其一段,题曰镜机子。其大略可知矣。 △《诸子裒异》十六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汪定国编。定国字苍舒,海宁人。是书采录诸子,俱取其文字之奥僻者,於佛氏为尤多,而邵子、张子、蔡季通诸儒之说,亦一概摘入,纯驳互见,颇为糅杂。且所标书名,大半今世所未见,率以意为之,尤明季锢习也。 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