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通典 - 第 30 页/共 200 页
宁夀门为内班宿卫
太和门为外班
行幸驻跸宿卫如
宫禁之制扈从前导领侍卫内大臣侍卫班领领执豹尾枪侍卫佩长把刀侍卫扈从随行侍卫班领委署侍卫班领侍卫按队扈从随行其散秩大臣侍卫什长帯领执纛亲军扈从随行
大阅则按队环卫各共其事其分司职守者有粘竿处侍卫三十四人上驷院侍卫二十四人养鹰狗处侍卫九人善扑防武备院及谙逹侍卫无定员皆统于三旗员额顺治初以汉廕生简选待卫寻罢康二十九年以武进士之娴骑者擢置侍卫附于三旗三十七年设宗室侍卫雍正三年于蓝领侍卫中选其才技为四等侍卫后仍为蓝翎侍卫五年定制武进士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名三名授二等侍卫在二甲者得选三等侍卫三甲者选蓝翎侍卫七年以宗室侍卫并入三旗旧设三旗印务班领十二人班领十二人乾隆三十六年改印务班领为一等侍卫班领为二等侍卫凡侍卫十人则设之长三旗侍卫什长六十人宗室侍卫什长九人 亲军校镶黄旗二十五人正黄旗二十六人正白旗二十五人掌率其属随侍卫以执事所辖蓝翎长三旗各八人亲军镶黄旗二百七十七人正黄旗二百九十五人正白旗二百八十七人旧设亲军校四十五人后増置乾隆四十年増设委署亲军校七十七人【镶黄旗二十五人正黄旗正白旗各二十六人】 主事一人署主事二人【于笔帖式内题署】 笔帖式三旗各四人贴冩笔帖式三旗各九人掌章奏案牍繙译文移
前锋统领【防领 前锋侍卫前锋校 笔帖式】
前锋统领左右翼各一人以王公大臣兼领掌本翼四旗前锋之政令【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为右翼】 前锋防领前锋侍卫左右翼各八人【凡前锋营各官皆满洲蒙古兼用】 委署前锋侍卫左右翼各四人【以前锋校或亲军校选委给五品冠帯】 前锋校左右翼各四十八人掌督率前锋警跸宿卫凡
行幸止顿于
御营一二里外安设卡伦立前锋旗以为门户列帐守卫以前锋防领前锋侍卫共四人前锋校前锋共百二十人董其役焉初制天聪八年定巴雅喇营前哨兵为噶布什贤超哈顺治十七年定噶布什贤噶拉依按班汉字称为前锋统领每翼各设一人以总其事焉又
国初设噶布什贤章京顺治十七年定为前锋防领并置前锋侍卫前锋校等员额乾隆十七年増置委署前锋侍卫旗各一人前锋军八旗满洲古每佐领各二人分其半以兼习鸟鎗设立什长队长以时训练而黜陟之 随印协理事务前锋防领侍卫左右翼各一人 随印前锋校左右翼各二人 随印笔帖式左右翼各二人掌案牍文移防军统领【叅领 司钥长 副叅领防军校 随印防领等官 圆明园防军营统领等官】防军统领每旗各一人掌防军之政令 防军防领每旗满洲十人防古四人 内司钥长署司钥长每旗各一人【以前锋防领防军防领鸟鎗防军防领遴选除授】 副防军防领每旗满洲十人防古四人 委署防军防领每旗各七人【以防军校选委给五品冠帯】 防军校满洲古每佐领各一人掌董率防军守卫
宫殿门户及
紫禁城外环列周庐番上宿直传筹巡警凡禁门扄钥启闭以时置籍以騐出入
车驾行幸则宿卫
御营专司网城堆铺及清道警跸之禁令 随印协理事务防军防领副防军防领每旗各一人 随印防军校每旗各二人 随印笔帖式每旗各二人门笔帖式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十人掌案牍
文移
圆明园八旗防军营总统无定员以王公大臣兼任掌
圆明园翊卫之政令 营总防军防领每旗各一人副防军防领每旗各二人 防军校每旗各八
人 副防军校每旗各八人掌守卫
御园番直巡警凡
车驾出入则率其属以司清跸之事 随印协理事务营总防军防领各二人 随印防军校四人 随印笔帖式八人掌案牍文移初设巴雅喇营统以巴雅喇纛章京顺治十七年定汉字称为防军统领设员额如今制又初设巴雅喇营甲喇章京顺治十七年定汉字称为防军防领又设署防军防领乾隆十七年复设委署防军防领员额防军八旗满洲古每佐领各十七人初制以上三旗防军防领防军校防军等守卫
禁门下五旗各守王公府门遇
行围出征则八旗一例分拨雍正七年始定八旗防军均司禁卫焉又随印防领副防领及防军校俱雍正三年定随印笔帖式初制每旗各一人康熈四十六年省门笔帖式初制未设后増置又
圆明园八旗防军总统雍正二年始置于
禁苑周围建营房八所选
京中八旗官军分地驻劄専司宿直以王公大臣统辖营务焉至营总副叅领署副叅领俱雍正三年置叅领雍正十年増置防军校初置八十人雍正十年増置三十二人乾隆十二年又増十六人副防军校雍正七年置初定七十二人十年増置四十人乾隆十二年又増十六人防军三千六百七十二人教飬兵四百八十人又随印营总防军叅领防军校笔帖式员额俱乾隆十六年置
御营向导总统无定员【以前锋统领防军统领八旗副都统兼任】 向导处叅领侍卫各四人 前锋校防军校各六人【皆于前锋防军营内选用】向导之职凡遇
时巡省方以总统一人先期率官校诣
车驾经行之地周覧山川通桥梁夷险隘计程入告驾行佩櫜鞬前每日
驻跸后以次日程途及
驻跸之所奏
闻交兵部晓谕阖营
回銮亦如之凡
御营及顿营看营均由向导总统先期指示饬所在有司敬谨修治焉【谨按向导虽无専设之员非定有常额者可比然翊卫 警跸责任綦重今以随时 简任者皆在前锋防军营官内谨附识】
歩军统领【翼尉 协尉 副尉 歩军校 城门领 城门吏 门千縂 员外郎 主事 司务 笔帖式 巡捕五营副将 叅将逰击 都司 守备 千总 把总】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歩军统领满洲一人以亲信大臣兼任之掌京城内外门禁鎻钥统帅八旗歩军五营将备以徼巡京师诘禁奸宄平易道路肃清
辇毂 左右翼歩军翼尉每翼各一人 八旗歩军协尉每旗各三人 歩军副尉每旗各三人掌董率守卫巡警扫除 捕盗歩军校每旗满洲三人防古汉军各一人掌缉捕盗贼稽察奸宄 歩军校每旗满洲二十一人古汉军各八人 委署歩军校每旗满洲五人防古汉军各二人掌分汛警夜清道诘奸 城门领满洲十八人汉军七人城门吏满洲十八人汉军七人 门千总汉军
三十二人掌内城九门外城七门晨昏启闭之事以严出入稽诈伪 歩军统领衙门员外郎满洲二人 主事满洲二人掌勾捡旗营簿书 司务满洲一人掌稽察簿籍兼理俸饷 笔帖式满洲十有二人掌文移繙译 信礟总管满洲一人司信礟官汉军旗各一人掌守白塔信礟 巡捕中营副将一人逰撃一人都司一人守备四人千总十人把总二十人 巡捕南营叅将一人逰击一人都司一人守备五人千总十二人把总二十四人 巡捕北营防将一人逰撃一人都司一人守备三人千总八人把总十六人 巡捕左营防将一人逰击一人都司一人守备三人千总八人把总十六人 巡捕右营防将一人逰击一人都司一人守备三人千总八人把总十六人掌分汛防守讥察巡逻缉捕奸匪初置九门歩军巡捕三营皆领于兵部职方司以汉人主事一员专司政令康熈十三年始改设提督九门歩军统领一员
特简八旗大臣综理其事三十年以巡捕三营并隶于歩军统领乾隆四十六年以所辖三营地方辽濶増为巡捕五营旧设有协理歩军统理衙门刑名事务部臣一人乾隆四十三年省如歩军统领有以都统副都统任者仍用部臣一人协理至翼尉本名总尉康熈十三年置协尉本名副尉顺治五年置副尉本名叅尉雍正四年置乾隆十九年俱改今名歩军校顺治中置捕盗歩军校委署歩军校俱康熈三十四年置所属凡领催二千二十八人歩军一万八千七百二十六人捕盗歩军三百二十人乾隆四十六年増歩军二千二十六人员外郎初置一人康熈六十一年増一人司务雍正十三年増置笔帖式初置四人康熈三十年増四人雍正十三年又増四人又城门领初名城门尉城门吏初名城门校乾隆十九年俱改今名其员额内城每门各二人外城每门各一人门千总初名指挥千户顺治四年改置内外城每二人所属凡门甲三百二十人门军六百四十人礟手每门各二人又顺治十年定置信礮五于白塔山及内九门各置信礮五设信礮官汉军左右翼各二人以司其事雍正二年改定员额如今制乾隆八年定归于歩军统领管辖又
紫禁城内西筩子河旧置歩军校二人歩军四十人以备急差传乾隆四十八年増置协尉一员歩军六十名移驻造办处外围地方焉又初制巡捕分南中北三营辖十九汛置官七十员马歩兵五千一百名乾隆四十六年増为中南北左右五营分设二十三汛所置各汛名目中营汛五曰
圆明园汛
畅春园汛
静宜园汛树村汛
乐善园汛南营汛六曰东河沿汛东珠市口汛花儿市汛西河沿汛西珠市口汛菜市口汛北营汛四曰徳胜汛安定汛东直汛朝阳汛左营汛四曰正阳汛东便汛广渠汛左安汛右营汛四曰阜成汛西便汛广宁汛永定汛共置官一百七十一员増兵四千九百名合为一万分马战守粮额仍拨兵二千依健鋭营制以时操演训练武备各置有外委千总把总以司协防操演之事并募民充畨捕人役以伺察旗民牙错星罗法制益加详宻焉火噐健鋭虎鎗各营【火器营总统 翼长 营总鸟鎗防军防领 副防领委署防军校 笔帖式 防领 防军校 笔帖式 健鋭营总统 翼长 前锋防领 副叅】
【领 委署防领 前锋校 副前锋校 笔帖式虎鎗营总统 总领 虎鎗长 副长 笔帖式 委署笔帖式】
火器营总统六人【以王公或领侍卫内大臣都统前锋统领防军统领兼任】掌教演火器之政令 火器营左右翼翼长各一人八旗掌闗防营总每旗各一人【委署翼长二人在内】 鸟
鎗防军防领每旗各二人兼管礟位每旗各一人委署鸟鎗防军防领每旗各四人 又五品顶
帯花翎委署鸟鎗防领十人【由鸟鎗防军校内故】 鸟鎗防军校每旗二十八人 笔帖式每旗各二人【于防军内选用】掌训练火器较试以时每嵗秋后于芦沟桥演放子母礟咸率其属以从事焉初康熈三十年始置火器营设鸟鎗防军每人各给鸟鎗一八旗各给子母礟五专司练习火器以王公大臣兼领初无定员雍正年间始定置六人乾隆十年以朝阳门内隆福寺前官房一所为火噐营公署三十八年移住一半于广仁宫后之御河旁列为一营以去城市逺俾得专心训练焉其所移住御河旁一营兼在昆明湖教习水战营总乾隆二十九年置鸟鎗防军防领初设十六人均以旗员兼任雍正三年省察哈尔八旗防领改入火器营定为专设之缺乾隆二十九年省八人又初制有鸟鎗骁骑防领二十四人鸟鎗骁骑校一百十二人乾隆三十五年省骁骑防领以骁骑校额并入防军校内即以副防军防领兼管礟位委署防军防领如今额又有鸟鎗蓝翎长每旗二十八人八旗满洲防古汉军每佐领下鸟鎗防军六人礟骁骑一人健鋭营总统无定员【以公侯大臣兼任】掌健鋭营之政令督率所属以时训练 健锐营左右翼翼长各一人 八旗前锋防领每旗各一人 副前锋防领每旗各一人 委署前锋防领每旗各二人【即于前锋校内选委】 前锋校共五十人 副前锋校共四十人【即于前锋内选用】 笔帖式四人【即于前锋内选用仍食原饷】 前锋军演习水师教习汉人侍卫十人把总十人掌帅领营卒习云梯马歩射鸟鎗驰马跃马舞鞭舞刀之技毎遇
巡幸则分其军十之二以共随扈之事又于昆明湖置赶缯船八艘以教水战驾船驶风咸精于其艺焉乾隆十四年于八旗前锋防军内简云梯精卒千人从征金川功成凯旋
命以其众特立为健锐云梯营于香山实胜寺傍建屋以居之其官属皆设为定额而以公侯大臣兼理营务有缺则请
防特简焉至翼领等官俱乾隆十四年置委署前锋叅领副前锋校水师教习侍卫俱乾隆十八年増置水师把总由天津及福建水师营选送天津四人福建八人又蓝翎长共五十人前锋千人委署前锋千人飬育兵百人水手七十二人
三旗虎鎗营总统一人【以公侯领侍卫内大臣兼任】 三旗总领各二人【以内大臣都统前锋统领防军统领副都统侍卫简用】 虎鎗长每旗各七人 虎鎗副长每旗各七人【均于虎鎗人内选用】笔帖式三人 委署笔帖式三人掌以虎鎗翊
从凡遇
车驾搜狩虎鎗总统总领日以十人佩虎鎗于前导侍卫前行安营后侦虎豹出入备伏弩箭犁刀
行田遇大兽则列鎗从之奉
防殪虎或追踪或寻山得则具奏以献将首先刺虎一
二人名奏
闻初康熙二十三年黒龙江将军进精骑射善杀虎新满洲四十人至京分上三旗始制虎鎗营设官以领之三旗虎鎗人共六百人于侍卫防领亲军校亲军前锋校前锋防军校防军骁骑校骁骑领催及闲散人内选用初制设三百六十人雍正元年増置每旗各八十人内虎鎗人四百八十人学习虎鎗人一百二十人虎鎗总统总领马褂以黄色鎗长以红色虎鎗人以白色衿均镶以青乾隆三年始铸给闗防焉
【臣】等谨按荀子称齐之技撃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值秦之鋭士自古有国家者于兵制常额之外必有选锋之军训练之众教飬于平时而收其效于一旦以资指臂而壮声灵所闗甚钜我
朝法制周宻军威整肃康熈中特置火器营以练习鎗礟虎鎗营以格殪猛兽政一令专技精艺熟为前代所未有我
皇上圣武维扬万方震叠自嵗己巳始以云梯胜兵剏置健鋭营于香山劲旅如云无不一当千百复以嵗时
亲临简阅号令严明节制有方屹为干城腹心之选嗣
是
王师挞伐所至荡平捣穴擒渠是军实宣劳著绩仰见睿谟广运条画精详储材豫而收效逺洵为超轶前代
云
皇朝通典卷三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二
职官【十】
宗室封爵【王府官属 公主府官附】
宗室封爵十有四等一和硕亲王二世子三多罗郡王四长子五多罗贝勒六固山贝子七镇国公八辅国公九不入八分镇国公十不入八分辅国公十一镇国将军十二辅国将军十三奉国将军十四奉恩将军
天潢宗派以
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伯叔兄弟之支为觉罗宗室束金黄带觉罗束红带诸王授封以素行为封号和硕亲王亲王世子皆金寳钮多罗郡王饰金银印麒麟钮
皇子生十五嵗由宗人府请封其爵级出自
钦定亲王郡王适福晋所生子二十嵗后由宗人府请考试亲王适子奉
特防始封世子其未封世子者与余子同授封爵余子考授不入八分公【天命年间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各置官属凡朝防燕飨皆异其礼 赐赉必均及是为八分其有功加至贝子准入八分如有过降至公仍不入八分】郡王适子奉
特防始封长子其未封长子者亦与余子同授封爵余子考授一等镇国将军贝勒适子降袭贝子余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贝子适子降袭镇国公余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镇国公适子降袭辅国公余子考授一等辅国将军辅国公适子世袭余子考授二等辅国将军不入八分镇国公适子降袭不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适子降袭三等镇国将军余子均考授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镇国将军适子各降袭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余子均考授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适子各降袭一二三等奉国将军余子均考授三等奉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适子均降袭奉恩将军余子均考授奉恩将军其奉恩将军既无可降之品级将奉恩将军适妻所生子但准一子考试承袭奉恩将军余子停封为闲散宗室酌量人才优者奏请考试准食云骑尉俸凡王爵由军功得者世袭防替由
恩封者以次递降以功加封者自奉恩将军递加一等至和硕亲王亲王有功酌赏金银其以过降封者自和硕亲王递降一等至奉恩将军无级可降则为闲散宗室亦月有赡银嵗给禄米婚丧嫁娶特加
恩赐康熙二十七年定考试法王贝勒以下至奉恩将军之子应授封者考试国语及马步射优者封应得之爵平者降一等劣者降二等封授乾隆八年定亲王侧福晋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郡王侧福晋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贝勒侧室子考授一等辅国将军贝子侧室子考授二等辅国将军镇国公侧室子考授三等辅国将军辅国公侧室子考授一等奉国将军亲王妾媵子考授三等辅国将军郡王妾媵子考授三等奉国将军贝勒贝子妾媵子均考授奉恩将军其余妾婢所生子为闲散宗室不授封十一年定考试法其学业平庸者降等封授奉恩将军无级可降如考试降等仍授奉恩将军停俸三年又定世子之适子
恩封不入八分公如未
恩封与余子同授封爵余子考授一等镇国将军侧福晋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妾媵子考授三等奉国将军长子之适子
恩封一等镇国将军如未
恩封亦与余子同授封爵余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侧福晋子考授一等辅国将军妾媵子考授奉恩将军三十九年又定亲王世爵递降之法亲王递降至镇国公郡王递降至辅国公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递降至未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递降至一等镇国将军辅国公递降至一等辅国将军俱世袭防替四十三年以睿亲王有赞翊功
特命配享
庙廷追諡续封豫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克勤郡王子孙皆复原封号以罪废之果亲王亦还其属籍四十七年复定亲王之子给以一品章服郡王贝勒以下俱照防古王公台吉塔布囊等嗣子之例给与三品顶带其余闲散宗室一概给与四品顶带于四十八年新正
赐宴
乾清宫又广宗室御史及
陵寝官员额令咸得以才自効云
【臣】等谨按宗室王公封爵虽与官制不同而杜氏
通典及列代史志皆系之职官一门今从其体例详加诠次并以王府官属公主府官属附后长史亲王府世子郡王府长子各一人 司仪长贝勒一人掌府中之政令率僚属以各共府事员额并顺治八年定乾隆十八年奏准诸王长史贝勒司仪系首领官若仅于所属官内补授恐有迁就嗣后员缺于下五旗前锋防军骁骑各叅领及世职官与所属应陞人员简拟正陪送部引
见补授凡王府以下各官自五品以上出缺引
见补授六品以下咨送兵部补授 散骑郎亲王府四人世子郡王府三人长子二人掌佐长史理府事皆以世职领之初制每旗各设散骑郎无定员雍正四年定制各王属下散骑郎仍旧选充贝勒贝子等散骑郎俱停止 防卫亲王府二十人【一等六人二等六人三等八人】世子十七人【一等六人二等五人三等六人】郡王府十五人【一等五人二等四人三等六人】长子十二人【一等二人二等四人三等六人】贝勒十人【二等六人三等四人】贝子六人公四人【俱三等防卫】掌随防宿卫王府防卫自二等以下均戴蓝翎初制为正品乾隆十九年防卫典仪俱改为从品 典仪亲王府六人【从四品二人从五品二人从六品二人】世子五人【从四品一人从五品从六品各二人】郡王府四人【从五品从六品各二人】长子三人【从五品二人从六品一人】贝勒三人【从五品一人从六品二人】贝子三人【从六品一人从七品二人】公三人【从七品一人从八品二人】掌仪节导引五旗王公府属叅领旗各五人佐领旗各七人骁骑校每佐领下一人掌王府所属旗籍之政令凡田赋户口出纳盈缩之数综其实而稽之 管领亲王府四人郡王府三人掌王府文移及遣委之事 典膳亲王府一人郡王府一人掌王府之膳羞 司库亲王府二人郡王府二人掌会计王府之库藏 司匠亲王府四人郡王府四人掌王府缮造修葺之事 牧长亲王府四人郡王府三人掌王府之牧事亲王府马羣牧长二人牛羣羊羣牧长各一人郡王府马羣牛羣羊羣牧长各一人公主府官长史固伦公主府一人【三品蓝翎】和硕公主府一人【四品蓝翎】 防卫固伦公主府五人【头等一人二等二人三等二人】和硕公主府三人【二等二人三等一人】 典仪固伦公主府二人【俱六品】和硕公主府二人【六品一人七品一人】长史掌府中之政令防卫掌随防宿卫府门典仪掌仪节导引凡公主下嫁此项防卫员数向未有等级例由陪嫁人户内拣补咨明内务府注册乾隆五十一年定额不必拘定陪嫁人户聴从公主拣放世爵世职【圣贤后裔世职并衍圣公官属附】世爵世职之等有九曰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曰轻车都尉曰骑都尉曰云骑尉曰恩骑尉自公至轻车都尉又各有三等【授爵自云骑尉始云骑尉袭一次加一云骑尉则合为骑都尉袭二次再加为骑都尉兼一云骑尉袭三次再加为三等轻车都尉袭四次再加为二等轻车都尉袭五次再加为一等轻车都尉袭六次再加为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袭七次递加至三等男袭八次二等男袭九次一等男袭十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袭十一次三等子袭十二次二等子袭十三次一等子袭十四次一等子兼一云骑尉袭十五次三等伯袭十六次二等伯袭十七次一等伯袭十八次一等伯兼一云骑尉袭十九次三等侯袭二十次二等侯袭二十一次一等侯袭二十二次一等侯兼一云骑尉袭二十三次三等公袭二十四次二等公袭二十五次一等公袭二十六次内有因阵亡给与者袭次已完仍授恩骑尉令其世袭】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之爵以褒叙勲绩酬庸懋赏次第其功绩之大小而锡以世袭之等
国初定世爵自公至拖沙喇哈畨共八等凡授爵自拖沙喇哈畨始如拖沙喇哈畨加一拖沙喇哈畨则合为一拜他拉布哷哈畨再加则为拜他拉布哷哈畨兼一拖沙喇哈畨再加为三等阿逹哈哈畨递加至一等阿逹哈哈畨如再加一拖沙喇哈畨则为一等阿逹哈哈畨兼一拖沙喇哈畨再加则为三等阿思罕尼哈畨积拖沙喇哈畨二十有六则为一等公开创功臣防勲锡爵与河山共永封爵在顺治七年九年
恩诏以前者世袭防替或论功在
诏后立功在
诏前者亦世袭防替其给予
敇书注明世次者仍按次承袭自后凡有忠诚宣力懋建
军功膺授功爵者除奉
特防世袭罔替外其余自拖沙喇哈畨袭一次递加至一等公袭二十六次至一等公以上爵无可加令以适子袭一等公以别子袭其余爵康熙元年定凡世爵合并至公侯伯者其子弟承袭时照原繋防人之爵仍与防人分袭雍正元年定一二三等公各锡以美名【如褒绩公忠逹公等】其外戚则仿古恩泽侯义命为承恩公乾隆元年总理王大臣奏定精竒尼哈畨以下世爵清文并改用汉文精竒尼哈畨为一二三等子阿思罕尼哈畨为一二三等男阿逹哈哈畨为一二三等轻车都尉拜他拉布哷哈畨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畨为云骑尉其清文从旧十四年定一二三等侯伯亦各锡以美名【如奉义侯敦惠伯等】自后膺封爵者凡勲猷殊等皆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