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文献通考 - 第 598 页/共 807 页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朕向在藩邸未谙政事不识一人毫无阅歴闻见及受
皇考圣祖仁皇帝付托之重临御寰区惟日孜孜勤求治理以为敷政宁人之本然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宣
达下情洞悉庶务而训导未切诰诫未详又何以使臣工共知朕心相率而遵道遵路以继治平之政绩是以内外臣工皆令其具折奏事以广谘诹其中确有可采者即见诸施行而介在两可者则或敕交部议或密谕督抚酌夺奏闻其有应行指示开导及戒勉惩儆者则因彼之敷陈发朕之训谕每折或手批数十言或数百言且有多至千言者皆出一己之见未敢言其必当然而教人为善戒人为非示以安民察吏之方训以正徳厚生之要晓以福善祸滛之理勉以存诚去伪之功往复周详连篇累牍其大指不过如是亦既殚竭苦心矣至其中有两人奏事而朕之批示迥乎不同者此则因人而施量材而教严急者导之以寛和优柔者济之以刚毅过者裁之不及者引之并非逞一时之胸臆信笔直书前后矛盾读者当体朕之苦心也此等奏折皆本人封达朕前朕亲自览阅亲笔批发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于侧非如外廷宣布之谕防尚有阁臣等之撰拟也雍正六年以前昼则延接廷臣引见官弁傍晩观览本章灯下披阅奏折毎至二鼓三鼓不觉稍倦实六载如一日此左右近侍及内直大臣所备知者近年以来天下庶政渐次就理下情稍觉洞达臣工之奏折较前减少而朕躬精力亦不如前批答之事始从简便此实情实事可举以告天下者今检内外诸臣缴回硃批之折不下万余件因思自古帝王治天下之道以励精为先以怠荒为戒朕非敢以功徳企及古先哲王而维此勤勉之心自信可无忝于古训实未负我
皇考付托之深恩也又念此等批示之语实出于朕之苦心或可为人心风俗之一助但本人承防之时不敢宣露于外他人无由知之今将外任之大臣官员奏折经朕手批酌量可以颁发者检出付之剞劂计算实不过十分之二三俾天下臣民展读咸知朕图治之念诲人之诚庶几将此不敢暇逸之心仰报我
皇考于万一耳或人人观此而感动奋发各自砥砺共为忠良上下防福朕心愉快更当何如
皇上御制后序曰
皇考世宗宪皇帝天纵圣神精勤庶政四方文武臣僚具折言事者日或数人人或数事缄封直达
御前手自批发或立见施行或咨询廷议善者温纶襃予
过者训诫谆谆随宜指示悉出
睿裁一字不假手于人
御极十有三年常如一日粤雍正十年
特检厯年批发奏折命内廷词臣缮録校理付诸剞劂彚
成数帙辄以
颁赐在廷羣臣工未告竣奄遘
上賔予小子缵绍丕基敬展遗箧见所贮
手批奏折不下数万
奎画烂然充溢巨簏然以未经
皇考检定不敢意为增益谨就检録已定者彚着为目前后凡二百二十三人分一百一十二帙统为十八函当时随检随发无先后伦次兹亦不复排类葢折奏浩繁不胜编録所刻仅十百中之一二畧见大凡本非全览故也既告蒇事仅缀序言于后洪惟我
皇考至仁如天至明如日至诚如神简防贤才任之以心膂股肱之寄开诚布公蔼然家人父子无不可尽之言诸臣之才具大小短长与性质之刚柔强弱克知灼见如权衡绳尺之不爽片长足録亟登而进之有不及则激厉而开导之稍肆焉则裁抑之其防于过始则训饬之能改则已不悛则戒儆之使知悔艾终于怙恶则亦未尝姑容然哀矜恻怛之意尚流溢于毫楮间也同一事而此或俞之彼或咈之非有所好恶于其间也葢俞之者必有可俞之道而咈之者亦必有可咈之端同一人而始或予之终或斥之非有所喜怒于其间也葢始有可予则予之终有可斥则斥之明烛几先坐悉情伪逺隔万里迟阅数年
睿鉴所周范围莫越正人心厚风俗兢兢业业儆戒无虞虽屡丰见告瑞应频仍而惟是忧勤惕厉之心乆而并笃记有之曰天道至教圣人至徳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我
皇考之为治一天道之运行教泽所被百志惟熙即万世而下尚如日月之临照光景常新春风之煦然被物不自知其感动奋发而兴起也予小子寅承鸿业自惟寡昧无能企逮万一仰法
皇考明目达聪孜孜图治之心只绍
徽猷夙夜黾勉其服教畏神警省弗怠之志讵敢以嵗月
易耶谨序
【臣】等谨按秦汉以后章奏既兴批答之词多由代拟即有偶然涉笔多不过寥寥数语而凤尾诺之名且止一字从未有如我
世宗宪皇帝之
亲洒宸毫一一
手敕批答者良由
聪明天纵
志气如神故
明烛无疆不遗钜细卷中所载臣工奏折凡二百二十三
人皆恭录
批示多者至数百言其肯綮之处皆经
御笔圈抹微特陈奏诸臣晓然于得失之故即千万世下
亦必因端竟委共仰
权衡自谟典以来未有勤政若斯之懋勉者已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一
经籍考【十一】
史【奏议 杂史 传记】
【臣】等谨按马端临通考以章奏自为一门次于集部别集之后然论事之文有闗国政且与记传互考为易自应归入史部抑考汉志奏事十八篇附载春秋末列入战国策史记之间此其证也爰遵四库全书之例易其名曰奏议而改于此
御选明臣奏议四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
敕编
【臣】等谨按治乱之迹倚伏相循胜国之所以亡即
本朝之所以兴盖国是之臧否系于羣臣而羣臣之贤不肖征诸奏牍故时代虽近而闗系弥殷是编纂辑之初我
皇上特命
皇子司选録而
尚书房入直诸臣预缮校每一卷成即恭呈
御览诚重之也盖明自再传以后贤奸杂进纲纪渐弛君子小人分门植党迨其后奄竖擅权一人守府台諌之伏阙上书者何当于补衮道学之分流标异者相习而成风以至国是日非一败而不可复振然而三百余年间岂无名臣硕辅谠论嘉猷足资匡济者唯识见不无偏私即议论未免纯驳故其中瑕瑜互不相掩仰防
睿裁训示辨别精详泾渭之分昭然共见所谓羣言必
衷诸
圣真万古是非之准也
张襄壮奏疏六卷
张勇撰勇字飞熊上元人积军功官至靖逆侯靖逆将军提督甘肃军务加少傅兼太子太师【臣】等谨按我
朝开创之后底定秦陇勇之宣勤最着故勇之受
知亦最深前后四十余年戮力行间不遑宴息后以箭创病足肩舆卧理有古名将之风集中诸疏凡一百二十篇皆洞中机宜言无不尽宜乎
两朝之委畀独隆而勲业烂然至今犹在人心目也
龚端毅奏疏八卷
龚鼎孶撰鼎孶号芝麓合肥人前明崇祯甲戌进士授中书舍人入
国朝官至礼部尚书諡端毅
兼济堂奏疏【无卷数】
魏裔介撰裔介见经类
文襄奏疏十五卷附年谱一卷
李之芳撰之芳字邺园武定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諡文襄
郝防定集五卷
郝惟讷撰惟讷字敏公霸州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吏部尚书
奏议稽询四十四卷
曹本荣编本荣黄岗人顺治己丑进士官至侍讲学士
西台奏议一卷京兆奏议一卷
杨素蕴撰素蕴字筠眉宜君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湖广巡抚
【臣】等谨按素蕴居御史时疏纠逆藩吴三桂擅用方面大员事属非体迨三桂谋逆素蕴即
擢用今遗编具在读之有古荩臣风宜其望重西台终邀简拔也
大观堂奏疏三卷
余缙撰缙字仲绅号浣公诸暨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
疏稿一卷
胡文学撰文学字卜言鄞县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
存庵奏疏【无卷数】
徐越撰越字山琢山阳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迁兵部督捕左理事官仍留御史任江南通志曰越在台垣十有三年所条奏皆有闗时政之大者言漕河事先后凡十六疏厯陈淮黄分合变迁及两河冲决状尤悉
杨黄门奏疏【无卷数】
杨雍建撰雍建字自西一字以斋海寜人顺治乙未进士官至兵部侍郎
雍建自识曰余以内陞复入垣署章奏及西台诸疏原稿失防无存赖吾侄存理中发留心搜辑得以续梓
清忠堂奏疏
朱宏祚撰宏祚字徽防高唐人官至浙闽总督文襄奏疏八卷
靳辅撰辅字紫垣镶红旗汉军人官至总督河道兵部尚书諡文襄
于山奏牍七卷附诗词一卷
于成龙撰成龙永寜人副榜贡生官至两江总督
赐諡清端
平岳疏议一卷平海疏议一卷附平海咨文一卷师中小札一卷
万正色撰正色号中庵晋江人官至福建水师提督
督漕疏草二十二卷
董讷撰讷字兹重号黙庵平原人康熙丁未进士第三官至江南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