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845 页/共 1125 页
十一月二十八日壬子,其日冬至,风从正北方坎位上来。
四年正月一日乙酉,其日正朔,风从东北方艮位上来。
十三日丁酉,其日立春,风从东北方艮位上来。
二月三十日癸未,其日春分,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闰二月二十四日丁未,其日风势
紧大。
五月三日甲寅,其日夏至,风从正南方位上来。
五年正月一日己酉,其日正朔,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三月二十七日甲戌,其日立夏,风从东北方艮位上来。
七月一日乙巳,其日立秋,风从西南方坤位上来。
十月四日丙子,其日立冬,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六(月)[年]正月一日癸卯,其日正朔,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七月十一日庚戌,其日立秋,风从西南方坤位上来。
八月二十八日丙申,其日秋分,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九月十五日壬午,其日立冬,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十一月一日丁卯,其日冬至,风从正北方坎位上来。
七年正月一日丁卯,其日正朔,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二月四日己亥,其日春分,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三月十九日甲申,其日立夏,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八月九日辛丑,其日秋分,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十二月二十八日戊午,其日立春,风从东北方艮位上来。
嘉定八年正月一日辛酉,其日正朔,风从东北方艮位上来。
四月一日庚寅,其日立夏,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五月十七日乙亥,其日夏至,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七月四日辛酉,其日立秋,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九年正月一日乙卯,其日正朔,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十四日戊辰,其日立春,风从西南方坤位上来。
二月二十六日己酉,其日春分,风从西北方
干位上来。
九月十七日丁酉,其日立冬,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十一月四日癸未,其日冬至,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十二月二十一日己巳,其日立春,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十年正月一日己卯,其日正朔,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二月七日甲寅,其日春分,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三月二十三日庚子,其日立夏,风从东北方艮位上来。
五月十日丙戌,其日夏至,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七月二十五日辛未,其日立秋,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十一年正月一日癸酉,其日正朔,风从西南方坤位上来。
七月八日丁丑,其日立秋,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八月二十三日壬戌,其日秋分,风从东北方艮位上来。
十月十日戊申,其日立冬,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二十三日戊午,其夜风势暴大。
十一月二十六日甲午,其日冬至,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十二年正月一日戊辰,其日正朔,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闰三月十六日辛亥,其日立夏,风从西南方坤位上来。
六月十九日壬午,其日立秋,风从西南方坤位上来。
九月二十一日癸丑,其日立冬,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十三年正月一日壬辰,其日正朔,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三月二十六日丙辰,其日立夏,风从正南方位上来。
六月二十九日丁亥,其日立秋,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十四年正月一日丙戌,其日正朔,风
从西南方坤位上来。
五日辛卯,其日立春,风从东北方艮位上来。
七月十日壬辰,其日立秋,风从西南方坤位上来。
十月十四日甲子,其日立冬,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十五年正月一日庚戌,其日正朔,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三月二十七日丙寅,其日立夏,风从西南方坤位上来。
六月二十一日戊戌,其日立秋,风从西南方坤位上来。
九月二十四日己巳,其日立冬,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十六年正月一日甲辰,其日正朔,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三月二十九日壬申,其日立夏,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七月二日癸卯,其日立秋,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十七年正月一日戊戌,其日正朔,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四月十一日丁丑,其日立夏,风从西南方坤位上来。
五月二十六日壬戌,其日夏至,风从东南方巽位上来。
三十日丙寅,其夜风势暴大。
七月二日癸卯,其日立秋,风从西北方干位上来。
运历 宋会要辑稿 运历二 禁火
禁火
【宋会要】
禁火乃周之旧制,唐及宋朝清明日赐新火,亦周人出火之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 三公三少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
三公三少
【宋会要】
旧为三公三师。政和二年,改三师为三公,又增三少。
神宗治平四年正月十九日,已即位未改元。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魏国公韩琦守司徒、检校太师、兼侍中、判相州,仍诏出入如二府仪。
熙宁二年七月,宰臣曾公亮、韩琦并预言:臣等提举两朝实录,乞不(进)[推]恩。上以为有例,而公亮奏:「臣当迁司空,琦太保,三公非赏劳之官。」从之。
三年九月十三日,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鲁国公曾公亮守司空、检校太师、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公亮在位十年,及七十致仕,弗许。及是,上御集英殿,策进士。午漏下,上移御需云便坐,延辅臣,赐茶。公亮陟降殿陛,足跌,仆于地,上遽命左右掖起之遽:原作「据」,据《长编》卷二一五改。。明日,以病告,乃有是命。仍诏五日一朝,大 系衔曹佾上,出入如二府仪,示优恩云。
六年四月二十六日,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检校太师、兼侍中、潞国公文彦博守司徒、兼侍中、判河阳。仍诏大 系衔曹佾上,出入如二府仪。又诏彦博尝受先朝顾命,今罢枢府,宜依曾公亮罢相例推恩。
九年八月五日,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司徒、兼侍中、判大名府、潞国公文彦博守太保兼侍中再任。彦博辞太保,乞止受所加封邑再任。从之。
元丰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景灵宫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曹佾为检校太师、守司徒、兼中书令,充景灵宫使。仍诏出入如二府仪,公使半给见钱,后毋得为例。又给宣借人兵五十人。
九月十七日,诏检校官除三公、三师外并罢。唐有检校官。国朝之制,检校官一十九:三公、三师六,左仆射至水部员外郎共十三。官制行,左仆射以下皆为职事官,故罢之。凡三公、三师除授,司徒迁太保,太保迁太傅,太傅迁太尉,太尉迁太师。检校官亦如之。
二十七日,河东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司徒、兼侍中、判大名府、潞国公文彦博落兼侍中落:原无,据《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补。,除守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判河南府。故事,大礼,宰臣以下惟加恩。至是,因改官制,故彦博特迁官以宠之。
闰九月二十六日,守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判河南府、潞国公文彦博为河东永兴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致仕、韩国公富弼守司徒。以故参知政事王尧臣子水部员外郎同老言:「先臣至和中参预朝政,以仁宗不豫,与宰相文彦博、富弼等数于上前请立英宗为嗣,有定策功。」故有是命。而彦博固辞两镇,止加食邑实封。
六年十一月十三日,太尉、河东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太原尹、判河南府、潞国公文彦博守太师、充河东永兴军节度
致仕。于是彦博免守太师及两镇节度。上批许罢兼永兴军节度,止以河东旧镇守太师致仕,仍贴麻行下。
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彰德军节度使、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特进、荆国公王安石加司空,中太一宫使、护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司徒、开府仪同三司、河中尹、济阳郡王曹佾守太保。
哲宗元佑元年四月十五日,制以河东节度使、守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太原尹致仕潞国公文彦博除太师、平章军国重事,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诏赐彦博曰:「可一月两赴经筵,六日一入朝,因至都堂与执政商量事。如遇有军国机要事,即不限时日,并令入预参决。其余公事,只委仆射以下签书发遣。俸赐依宰臣例。」
五年二月十三日,制以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罢授守太师、开府仪同三司、河中兴元尹,充护国军、山南西道节度使致仕。彦博乞停册礼,诏允所请。
徽宗崇宁三年五月七日,左银青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仆射蔡京特授司空,行尚书左仆射,进封嘉国公,抚定鄯、廓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