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757 页/共 1125 页
五年正月十八日,中丞梁焘言:「尚书左选有本等人不就,知州、通判、知县员阙数多,虽许权宜发遣,须俟过满起请,致常有积压。乞许以次等人指射差注。」诏吏部相度以闻。
四月十一日,吏部言:「大理寺并太学正、录等官,及编修敕令式之类,应不用举主转官者,乞差承务郎以上。」诏除秘书省正字、太学博士、大理寺官外,从之。
八月二十二日,吏部言:「官员犯私罪,若老疾差替者,依近敕便令罢任外,其公罪差替并候替人,愿罢者听。」从之。
六年五月十八日,吏部言:「按条,官员不因罪犯体量离任,注谓举辟及对移、就移、避亲、丁忧、罢任之类,别授差遣,各愿补满前任月日者听,所补不及二年,愿再满一任者亦听。看详条元无对移之文,亦无添入意义,所有『对移』二字,殆为虚文,今欲于注文内除去。」从之。
六月十八日,御史中丞赵君锡言:「近论臣僚堂除差遣,今归吏部者既众,其阙至注拟不足。欲除清紧繁剧由朝廷除授外,余阙并送吏部。」诏见今堂除阙内,单、利、耀、温州知州,霸、府、石州、顺安军通判,并送吏部差注。
十二月二十二日,御史中丞郑雍言:「伏见吏部员多阙少,堂除迁徙太数,迟速不齐,非常行之法。乞今后吏部所差知州、通判人,并依旧以二年半为任;六曹郎官除非次迁进外,并实以三年为任。如以员多阙少,即乞量减年月,或以差除难定,即令少延岁时,每有阙员,随材进补,不必递迁。如任满,朝廷考察显有才效,虽不次褒(耀)[擢],亦足以风劝在位。其堂除知州及监司,如非朝廷须合迁召,并不以无名除改。」诏应内地知州、通判除堂除人外,并依元佑元年十月四日法差注。
绍圣元年四月二十一日,殿中侍御史来之邵言:「先帝尝诏有司撰选格,以堂除辟差遣悉归正吏部选授,当时士论号为至公。元佑初始罢选格,愈益苛缪。请按元丰法,参以祖宗旧制,庶几开至公之路。」监察御史郭知章言:「愿诏大臣,少革堂除猥滥之弊,为之节限。应旧属吏部阙者,皆复还吏部。」又言:「愿令吏部循用元丰选格,推而行之,则堂除之弊可以少去。」诏给事中、中书舍人裁定。
五月八日,监察御史郭知章言:「先朝有八路官员指射差遣之法,最为利便。元佑隳废,今请复行,然止于选人可也。若京朝官以上,职任稍(忧)[优],必使归于吏部。」诏吏部立法以闻。
九日,吏部侍郎彭汝砺言:「乞稍责吏部荐拔才能,上于朝廷。应尚书左选待差遣官,有才能事效可升擢者,委尚书与郎官同共铨量,具名以闻,每岁毋得过三人。三省等第
考察,上等取旨引对,中等随才试用,下等退送本部。其人材事状不可入本等差遣者,亦具名闻奏,取旨送部,与降等差遣,毋得过三人。如有铨量不当,依贡举非其人律。」从之。
十五日,门下中书后省言:「奉诏按元丰选格,参以旧制,裁定堂除。今请沂、博、唐、囗、濮、怀、卫、洺、通、泰、滁、和、舒、汉、解州、淮阳军知州军,荆南、应天、河南、大名、成都府、郓、杭州、成德、永兴军通判,左藏南北库、元丰库,系元佑后来收入中书省差人,欲复归吏部差注。」诏左藏南北库、元丰库并解州知州,仍旧中书省差人,余并从之。其吏部选格,令本部看详,具未尽未便事理申尚书省。
七月六日,吏部言:「本部选阙,旧法不限名次,并校量功过分数优劣定差。后来改立选法,只用名次,致有功人或在无功人之下,有过人或在无过人之上。欲更下有司,以前后条制参酌修立。」诏令吏部四选同看详门下中书后省所修分数选格有无窒碍,具合增损申尚书省。
三年十月五日,吏部员外郎何友直言:「伏见诸案文书多有舛讹,朝省既凭用行遣,寻复觉举追改,不惟费烦,颇于士人身计有妨。而元行之人,但用赦降首原,滋长奸弊,无以惩艾。今将旧条参合修立,应差注升改牵复违戾,若赏罚升降不当,谓已行讫者,吏人断罪有差,仍不以赦降首原。若未行而于赏罚无僭差者,自从原减。仍并量轻重,理过名上簿,事理重者,申尚书省。」从之。
四年四月三日,三省言:「元丰差官,职位高下称事,立为画一,革去临时旋有申请,轻重不伦之弊。元佑中罢去,今欲并依元丰条施行。」从之。
元符元年二月十五日,吏部言:「林希乞八路员阙用熙宁元丰旧条,并绍圣新制一处参酌,修完成书。诏令吏部四选同共编修。乞将川、峡、福建、湖南路季阙并去替一年使阙。」从之。
二年四月四日,朝奉郎檀宗旦言:「熙宁八年差官条,见任官去替一年内,许在任指射差遣。乞依熙宁旧制。」吏部看详:「除广东西、夔州路已令在任指射外,请将五路合使员阙去替半年,依旧制许在任指射。」从之。
六月四日,吏部言:「八路合使员阙,除二广已仍旧在任射阙外,四选勘当,欲将本路合使员阙悉依熙宁元丰旧法并见行条约施行。其已修夔州路差官条,仍乞重行改定。」从之。
徽宗崇宁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臣僚上言:「臣欲乞圣断,严立条式,每岁终委省寺监之长考其属官之成,六曹尚书考其郎官之成,尚书都省视六尚书之成者陟之,不成者黜之,如《周官》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法,庶几官师相规,亹亹夙夜,率职趋事,以上副陛下董正治官之意。」诏令吏部修立每二岁黜陟之法闻奏。
三年六月十一日,讲议司奏:「臣等窃以本朝承平日久,民事滋多,而所置员额未增。
或一员通摄数职,难以责其治办。又入仕之路寝广,吏部常患员多阙少,注拟不行。今参酌诸州军合增置通判、签判、职事曹官共三册,如可施行,乞下尚书吏部注拟。」从之。
五年九月二十二日,诏夔州知州令吏部依格选三人,申三省审差。
大观三年五月十六日,新差提举永兴军等路常平韩蹈奏:「臣伏读八宝赦书,应行重法州县并特与免重法地分,天下莫不知陛下仁民爱物,无此疆尔界之异,元元 舞,孰不迁善远罪,欢仰圣泽。然臣窃见吏部晓示阙榜,尚仍旧有重法地分之文,依格注官。今陛下已免重法之刑矣,而有司选注犹循重法之格。臣愚愿诏有司厘正,仰称陛下一视同仁之意。」诏吏部去「重法」二字,仍改立选格,申尚书省。
六月十五日,诏:「知州、通判、知县阙,缘臣僚陈请收作堂除去处,今后并归吏部差注。帅府望郡职官,今后并选差资序应入人,听超一等,如曾犯赃私罪及停替后未经任者不差。」以言者论堂除差遣侵吏部员阙甚多也。
八月二十一日,朝散郎、新差权福建路转运判官柳庭俊奏:「臣闻用人有二,资、望而已。以资用人,则拘牵常格,其弊至于贤愚同滞;以望用人,则骤开要津,其弊至于奔竞成风。盖前世之所以诫,而今日所当稽者。欲望明降睿旨,申敕有司,使循守资格,以待积劳早进之士;时用望实,以擢卓立特起之才。二者相为用,而不滞于一偏,品式不废,足以弭消侥幸苟得之风。」诏令吏部看详见行格内有不合元丰法者,条具将上,取旨施行。
九月二十日,吏部言进纳出身人不许奏辟。从之。
政和元年正月二十日,朝请郎、试吏部尚书兼详定一(人)[司]敕令王襄奏:「契勘吏部尚书左选,都管朝议大夫以下至承务郎四千余员,都管知州至监当阙共二千余处,一人在任,一人待阙,方得均遍。目今在本部官共四百余员,兼日逐不住官员到部,近奉旨挥 刷一年三季阙,祇得七十余处,显是差注未行。臣窃见诸路转运、提举盐香矾事、陕西解盐、河北籴使等同奏举官阙共六十处,例各优厚,去替不远,虚有拘占,未见辟人。铨总之职,散于四方,实滋奔竞请托之风,有害元丰设官之旨。欲望圣慈加惠寒俊,特许上件六十处阙,于本部榜示,依条差注一次。及乞于一年一季外,更借两季阙次。庶几可以发遣二百余人,庶免留滞小官。」从之。
三月十六日,臣僚上言:「昨论尚书左选差注壅滞,蒙降付吏部,令措置条画闻奏。本部拘勒人吏,督其稽滞,凡数月不能与夺者,不出旬日,尽行注拟。虽已条画得旨施行,尚有未尽者。吏部旧法,每集注通已射非次经使,共许就三处,不得其上,必得其次。今每集注止许就一处,一处不可得,须俟来月,则滞留之源,又将肇
于此。如旧法通就三处,宜不可废。吏部越外修立此项,惟胥吏便于定拟,以应一时之急,而待次之官,举为非便。臣欲乞特降睿旨,更令吏部详度,条具以闻。」诏集注权许就三处,仍作一时旨挥。
二年六月三十日,手诏:「朕绍休考烈,获承丕绪。地日以辟,民日以庶,事日以繁,而建官之数,循仍祖宗之旧,逮至于今,员多阙少。世知以官为冗,而不知多士以宁之美;患事不举,而不知官少力不任之弊。乃者有司不深究其本,又减员额,削禄廪,欲省官裕国,实无所益。而士之仕者,仰不足以事,俯不足以育,朕甚悯之。在熙宁中,先帝董正治官,尝诏宫观置员,县置丞属,实在乎是。所有宫观、县丞阙,依大观三年四月以前旨挥。其余减罢官,可令尚书省具合存废以闻。」
三年三月十八日,吏部奏:「奉议郎、新差袁州司录事曾定国状,今任司录职事,正管紏察刑曹,合与不合理为实历。本部勘会,承议郎以上,须要一任实历亲民或刑狱差遣,方许关升。今来曾定国未敢许理作实历。」诏诸州司录许理实历亲民,并六曹官系第二任知县资序人,依此。
闰四月二十五日,宣德郎吕颐浩奏:「祖宗时,内外差遣并付审官院、流内铨,堂除窠阙不少,士大夫自今有调官之路,故请谒奔竞之风息。近世以来,堂除阙多侵占注拟,士人失职,若不改更,为患滋甚。欲望圣慈下吏部,考祖宗朝故事,除监司、知州军及旧格堂除通判外,如监司属官、盐场坑冶钱监等窠阙,一切拨还吏部。自监察御史、省郎以上及秘书省官、书局计议编修官堂除外,如寺监丞、法寺官、外路学官,亦依祖宗及熙丰间故事,令吏部依格法注拟。如此,则数十年以来奔竞之风必衰,士人既有入仕之路,则自知廉耻矣。」诏依,内武臣依枢密院条格,并准备将领、正副将以上依旧枢密院差注外,余弓手、部将、县尉、州指使已下,并拨归吏部注拟。
十二月二十八日,诏守臣令吏部今后依格选拟,申三省审择。
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诏二广、四川沿边处不注授宗室女夫,令尚书省立法。
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吏部侍郎刘焕等奏:「伏见诸路州县官有任满酬赏,如广南新边及其它路分因事立赏之类,非得替罢任,须所属次第保明,方行推赏。然诸处保明多不依条式,不免再行会问,往复报应,动经岁月。盖为自来未有行遣日限,欲乞今后合保明推赏去处,并依任满得替文书到日,本路州军应所属去处并立限次第申奏。如出违日限,或不依条式,致推赏不行者,其合干人并科罪施行,庶使职事修举者早沾恩赏。乞下有司立法施行。」诏依,令详定一司敕令所立法(由)[申]尚书省。
五月七日,吏部言:「乞今后初改官人须入知县,其权入近地人限注见阙,六十
日不就,依次直注一次,即无冲改旧文。」从之。
八月六日,诏今后合转官碍止法人,回授与本色本宗有官有服亲。
十一月二十三日,吏部奏:「勘会假将仕郎系本部出给补帖,假承务郎、承奉郎、承事郎系朝廷出给黄牒,其自将仕、登仕、通仕郎并系出给官告。今承御笔旨挥,假将仕郎除去『假』字,可为将仕郎,假承务郎可为通仕郎,致本部未敢依旧出给付身黄牒补牒,亦未敢并依阶官出给官告。所有今日已前见带阶官之人,亦乞依崇宁二年九月三十日旨挥,并随本资带阶官,更不出给告身,从本部行下本州岛本司本处,一面改正带行。」勘会见带阶官合改官名人,已降旨挥,令吏部出给公据外,诏并出黄牒。以上《续国朝会要》。
选举 ~ ~ 尚书左选 下
尚书左选下
政和七年三月二十四日,诏:「成都府、利州路州军县镇文武等官,多阙正官,内成都府路见阙一百三十余员,利州路见阙六十九员,或已拟差,避怕川远,故意迁延一年已上,更不赴任。或久阙正官,时下差官权摄,一切职事悉皆苟简,课入亏失,良民受弊。仰吏部将前后川任之官条格,参酌立为永法,限半月上尚书省,取旨施行。」
六月二十八日,新知陕州李延熙奏:「窃以川、陕四蜀是为地远,而蜀道之难,利路尤剧,山峻路险,栈阁崎危,羊肠九折,上摩苍穹,故仕宦者畏而不敢来。长途远涉,般挈尤难,俸入微薄,所得不偿其费,故东西之人知而不敢授。以此本路阙官,一郡之间,或止有一人,总而计之,一路十州,阙官无虑数十员,则隳废职事,从可知也。近者陛下诏有司立法,减举官员数,以劝仕宦之人。臣仰惟立法之初,四方远宦未有知者。臣切见吏部待次之人甚多,而川路待次之人极少。方今川路阙官之际,宜在从权。欲望将四川转运司见使员阙,不以远近,权取归部,以注在部之人。仍将减举官法揭于吏部之门,其事故之人合添举官展考任者,并特与免。候及一二年,逐路不至阙官,却依旧差注。庶几东南远宦之人皆愿入川,四路州县必不患阙员矣。」诏吏部合使员阙,令本部限十日差注。
十月二十三日,臣僚上言:「承平日久,士日益众,入流日益多,尽天下员阙,不足以充选。每三人守一阙,一名在官,一名被替,一名待次,凡五七年纔成一任。其有取急一时,或凭借势援,又请宫观岳庙以去。今任宫观人已及千员,京师寓居,僧舍赁寄,邸店盈满,所在不可胜数。其间盖有尝为监司、郡守、郎官、寺监者,旅寓杂揉,动一二年。朝廷既无阙以除授,吏部又不敢收系,欲乞付三省讨论,议永久之法,以幸多士。」三省契勘,欲堂除人得越一等,谓初任知县不许除授通判之类,并未经任及见系冲差替放罢,若历任有赃罪,并不得堂除,未经堂除人不许
陈乞。诸州军军资库,并专罢文武监官一员,令吏部于承务郎以上及选人大小使臣内通注。诸路州军应置六曹去处,并随曹置官,更不得互相兼领。其差注等法,并依见行条令施行。内有掾官去处,并依旧应未应出官人及选人小使臣,并大使臣武功郎以下,并不得陈乞宫观。诸路州军甲仗备城库未置监官去处,并专置监官一员,令吏部通注大小使臣。其差注赏罚等,并依见行条法施行。诸路监司各添置准备差使、指使各二员,帅郡准备差使二员、指使三员,节镇准备差使一员、指使二员,列郡准备差使、指使各一员。内准备差使许保义郎以上指射,指使许承节郎以下指射,令吏部各依本资序差注。诸路知县、县丞员阙,许令尚书侍郎左选不以资序并许通行差注。诸县万户以上及素多盗贼去处,并添置小使臣县尉一员,令与见任官同共主管职事。诸州军应未置通判司录去处,并许添置通判司录一员。镇市人户繁多处,置监官一员。人吏诸色人并不得用减年或恩例陈乞改官,并为陈乞人并科罪。诏依拟定,违者并以违御笔论。人吏陈乞,详具职掌门。
河东路阙官处,近已措置差注。诸路视河东虽旁边,繁剧不同,而百里之寄,则事体均一。欲乞令诸路具久阙县令去处,下吏部申严差注之法,或促赴官之期,庶后不阙正官,职事废弛,民无所诉。」诏仰尚书吏部详臣僚所言,检会诸路久阙县令正官之处,依条疾速差注。或有违碍,相度措置,作一时指挥,申尚书省取旨施行。已差下人,并限三日催促赴任。其推避不赴者,依寻医侍养人例施行,以戒堕吏。 八年五月三日,臣僚上言:「京东路诸州县令多有阙官,虽本州岛或监司差权,然移易不常,职事废弛,民受其弊。伏
九月二十九日,吏部奏:「奉御笔,因事设官,咸有定额。日近州郡官额外添差至多,不唯冗滥,骚扰州县,实滋交结营私之弊,侵紊官制,莫甚于此。自今诸路监司官属、诸州掌兵及曹掾官,非奉御笔不许添差。虽系御笔,而已添差一员者,执奏不行。其添差人已到任,且令候成资罢任。其未到任人,更不前去。违者以违御笔论。仰御史台常切纠察。本部勘会宗室依条不注见阙,唯内地州军许添差一员不厘务,通州县不得过四员。及归明蛮猺人亦系添差,并任满不注替人。今承前项御笔指挥,本部即未审宗室及归明蛮猺大小使臣各有立定添差员数条法,依今来指挥,许与不许添差 」又奏:「三路都总管司教押军队,缘自来止是添差,即无正额,并满日不注替人。」诏宗室并归明蛮徭人许依旧条添差,并不厘务总管司教押军队依旧添差。
宣和二年八月九日,吏部奏:「检准政和五年六月十一日敕,勘会还堂阙,自
来虽有吏部已差下替人,若未及半年便行冲罢,显属非辜。得旨,今后合还堂阙,如有已差下替人未及一季,朝廷使阙差人。勘会已差下人,虽未及一季,亦系冲罢。」诏今后应还堂阙,未还堂以前已差下替人,许令赴任,后来却还堂一次。
十九日,中书省、尚书省言:「送到吏部供到下项:一、元丰年选人,曾任下项窠阙:太学博士、正、录,律学博士、正、录,国子监博士、正、录,武学博士、正、录,大理寺司直、评事,秘书省正字,(刺)[敕]令所删定官,国子监书库官。一、见今选人任在京窠阙下项:秘书省正字,辟雍博士、正、录、直学,太学博士、正、录,国子博士、正、录,武学博士、正、录,律学博士、正、录,大理寺司直、评事,敕令所删定官,国子监书库官,吏部架阁文字及户、礼、兵、刑、(二)[工]部架阁文字,编估局 刷折抄官,打套新法香药,开封府学博士,河南、河北诸石炭场、京西软炭场、抽买石炭场、丰济石炭场、城东新置炭场,医药中惠民局,管勾礼部贡院、平货东场(平货东场)交易官、在京都茶库、大观东库、大观东库门、大观西库、大观西库门,封桩竹木务东场、封桩竹木务东第二场、封桩竹木务西场,皇后宅小学博士,睦视宅宗子学正、录,睦亲北宅宗子学正、录,睦亲西宅宗子博士,周王宫宗子学正,广亲北宅学正,广亲南宅学正,尚书吏部官告院善利门、管勾专一入明盐事作坊料物库门、作坊料物库、东作坊库、西作坊门、金耀门、文书库,开封府架阁文字,西南北抵当所,东退材场,管勾监辖炒造丹粉、所在京裁造院东永丰仓门、在京木炭场、京东箔场、京东抽税竹木箔场皮角四场库,管勾外排岸司麦料、下第八界军器监准备差使粳米、上第八界粳米、下第八界文绣局、天驷监仓草场麦料、上第二界安肃门、广利门。」〔诏〕籍田令、搉货务、军器什物库、太社局令、城西炭场、大理寺习学公事选元丰选人窠阙并学官,并依元丰法差。管勾六曹架阁文字并罢,令本部末曹郎官兼领。打套新法香药并归(权)[搉]货务,官吏更不差。编估局 刷折抄官物,并为一局,差文武升朝官各一员。余并抄钞吏额,令尚书省措置存废。内合存留官,止差京朝官、大小使臣。
三年闰五月十日,中书省、尚书省言:「勘会文武官用恩例陈乞亲属差遣,非奉特旨,依格止合作减年免试收使。」诏令吏部申明行下。
九月十六日,吏部尚书宇文粹中奏:「乞令逐路州军委通判司录或曹官一员,专置文簿,驱催应见任新差官职位、姓名、到任年月日,若有诸般事故违年之类,并限当日申本部,照会使阙差注等。看详已有条法,并不须立文。今拟修下条:诸命官到罢事故元官限满不赴,同。已申尚书吏部者,限三日再申,仍委通判或曹官专一置簿销注,转运司每季取索点检。」从
之。
六年闰三月六日,臣僚言:「唐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曰:『吾以待天下贤材,足矣。』今四选无虑一万六千余阙,而(当)[常]有员多阙少之患者,其害有二,有委法弗守,鬻法弗惩,公攘阴夺之害。诸奏辟官不许权升职任,并冲移已差注替人及半年者,此法也。自今乞应辟官并遵守成法,不许冲移已差注及半年人,违法奏差,许吏部执奏不行,则公攘之害除矣。诸州员阙并以三状,一廉访所,一吏部,一御史台,使吏无所隐,则阴夺之害除矣。」从之。
七年五月八日,吏部奏:「奉御笔,吏部取索应已授被改、欲赴被罢及待次累年考者,并具以闻,当随材录用。又据吏部申,宣和七年二月以前,已授被改、欲赴被罢并待次三年以上文武臣,共二百四员等,奉圣旨令吏部四选将已授被改、欲赴被罢并待次三年以上官员数,及采刷见牓阙下项:尚书左选吉阳知军等阙五百三十一处,尚书右选三十七员,陕府潼关都监等阙五十八处,侍郎右选五十九员,勾当广亲宅门等阙共计四百处,侍郎左选七十二员,解州户曹等阙共计二百四十七处。」诏已授被改、欲赴被罢及待次三年以上官,据今来吏部刷到窠阙,令逐官指占合入阙次,内堂除人与理作堂除。
钦宗靖康元年四月五日,诏:「今吏员猥多,注授阙少,皆有留滞之孍。有旨依熙丰法,监司守贰并替成资阙,其榷茶司、提举茶盐、坑冶、铸钱、辇运、拨发、籴便、市舶、诸州司录及太学博士、正、录、寺监丞、簿、删定京朝官并开封府官准此。内系监当资序人,即替年满阙。」
十三日,监察御史胡舜陟言:「天下奸恶如织,芜秽郡县。吏部充塞,无阙以拟注;版曹空匮,不给于禄廪。愿诏吏部稽考庶官,凡由杨戬、李彦之公田,王黼、朱 之应奉,童贯、谭稹等西北之师,孟昌龄父子河防之役,与夫夔蜀、湖南之开(强)[疆],关陕、河东之改弊,吴越山东陂田、宫观、池苑营缮之功,后苑书艺文字库等之赏,淫朋比德,各从其类。又如近习所引,献颂可采, 用宣力,应奉有劳,时赴殿试之流,此皆殃民蠹国,败俗妨贤,奸凶取位,赇贿买官,所叨恩数,不限高卑,一切禠夺,还其本(秋)[秩]。若非此族而橫竊名器,如節度橫行之貴仕,祕殿延閣之華資,或以童稚奴仆而濫 ,或以商賈胥徒而貨取,人人論列,簡牘徒繁。愿令吏部略具阀阅,关诸台谏,分使看详,上之朝廷,次第裁抑。其坐公田等事,如鲜于可等非理谴逐,宜自六巳月日,复其资秩恩数,量才旌擢,以劝忠谅。然后位着可清,贤能可进,生民可安,国用可节。昔唐去斜封墨敕之官,一日停数十员,不以为疑,则(令)[今]亦何难之有 」从之。
七月二十八日,诏吏部四选将逐曹条例编集成(删)[册],镂板印卖。从尚书莫俦之请也。
八月四日,臣僚
言:「诸路监司多于属部妄以公使为名,转托买物。州县之吏掊敛于民,稛载以献。或状称请钱,而实不支给;或虽给价直,而十无一二。及其败露,率蒙宽假,寅缘请托,更得美官。虽告戒丁宁,而犯者益众,诚以防禁之法未周也。乞令诸路监司互相察举,择其甚者置之重典。仍令吏部籍记姓名,应有除授,先具有无赃罪,彼贯盈者自当终身废弃,所犯虽轻,勿使迁擢,庶几为赃吏者知有戒惧。」从之。
十六日,臣僚言:「祖宗时未有宗室参部之法,神祖广惇叙之恩,时时选择差注一二,用以劝励,不为常制。至崇宁初,大启侥幸,混乱选举,遂使宗室任意出官,又优为立法。今日参选,即在一部名次之上,虽有年月深远、劳 显著之人,悉为所压。名州大县并差遣优便、廪入丰厚之处悉为所占。以天支之贵,其间秀茂,文字政事不为无人,而膏粱之习,贪淫纵恣,出为民害者不少,议者颇欲惩革,不注郡守、县令,罢百十人之私恩,为亿万人之公利。以臣观之,诚为至当。然臣窃虑圣慈以亲爱未忍施行,今来只乞与在部人通理名次,亦可以明德意,示至公,稍塞侥滥之门。」从之。以上《续国朝会要》。
高宗建炎三年六月二十日,诏:「京朝官愿替先差下人、将来成资阙选人愿替将来任满阙者听,并申部别给付身。其有愿别注授者,即依条理元参部名次,不拘路分,在外指射合入窠阙。」
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吏部言:「左选见榜窠阙数多,在部应格人少,乞权行措置破格差注一次。」从之。
绍兴元年五月四日,吏部言:「本选见晓示县丞并朝廷送下监当阙百余处,并系合注第二任知县监当等人。其合入之人,往往不肯指射,乞限满一月,无合格人愿就,许令初任监当无举主人并新改官未经任人衮同差注。」从之。
二年四月三十日,臣寮言:「自(夹)[来]吏部阙,并以三年为一任。今员多阙少,乞应在部知州军、通判、签判及京朝官知县、监当阙,并令权以二年为一任,庶可拨遣淹滞。」从之。
五月七日,吏部尚书权邦彦言:「勘会旧来齐州诸镇并不用选法差注。今来尚书左选案牍,昨缘兵火散失,遂于建炎三年五月内申请到差注画一,内监镇兼烟火公事,差知县资序次第二任监当人,更不较量功分,见行遵用。今承朝廷送下湖州新市镇阙,令吏部依旧用选法差京朝官。本部若将官员功分较量,窃虑将旧来恩例陈乞,无案牍凭验。乞比附旧日齐州诸镇例,止依建炎三年指挥差注。」从之。
二十八日,诏:「主管西南外敦宗院、大宗正司宗室财用、搉货务都茶场并依旧堂除,御史台检法官依旧本台(与)[举]辟,盐场官依旧本路提举官举辟,寺监、丞、主簿、登闻 检院、官告、进奏院、左藏库、粮审院官,外路节镇、签判、兼盐知县、
市舶、排岸司、监官,并令吏部按格法差注。」先是吕颐浩等乞当阙自监司属官、盐场、坑冶、钱监等一切拨还吏部,寺监丞、法寺官、外路学官,亦依祖宗及熙丰故事,令吏部按格差注。」缘有合堂除及专法奏举去处,吏部以为言,故有是诏。
七月二日,吏部侍郎綦崇礼言:「尚书左选昨将县丞窠阙,如限满一月,无合入人愿就,许差破格承务郎以上第二任监当无举主,并初任监当及新改官未经任合入监当人。欲乞将见在部官,并已后到部官,并已后到部人,限至今年终,许破格差注一次。」从之。
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吏部言:「近承指挥,如寺监丞、法寺官等并拨还部,按格注拟。除已措置其余阙外,有该载未尽,如官告、检 院并系熙丰后来堂除,今拨归部,未立定差法。欲比附粮审院元丰法注知州,次通判,次知县人。」从之。
三年正月十九日,诏:「今后应用举主初改官人,许依法注见阙外,亦许通注吏部见榜示知县、县丞待阙差遣。」从吏部请也。继而侍御史辛炳言:「访闻见今吏部称系一时申请,无今后依此之文,显有妨阻。欲乞应有非次并季阙知县、县丞待次窠阙,并许通注。」从之。
四月十三日,吏部言:「本选所掌承务郎以上至特进迁转、除授、奏荐、致仕、遗表、特恩等文字,近因遗火烧毁案牍。其间有整会特旨诸被恩赏转官人,已缴干照或元降许行收使指挥文字在部。或取会诸处及元保明官司未到,并见申朝廷,候指挥间,缘火烧毁,并作无干照告示,难绝词讼。乞将前项似此之人,如所属见有当时干照及曾有本部取索符帖等,或但有官印押文字一件可以照验,召本色官二员委保,本部勘验,依条施行。」从之。
五月四日,诏:「二广、荆湖南北应承务郎以上官并大使臣窠阙任满,已差下替人一员去处,虽未曾申到任,亦从本部行下进奏院,取会 刷出阙。」以出阙须候州军报到任月日,往往违滞,尚书洪拟言,故有是诏。
六月十三日,吏部言:「诸路县丞晓示已满一月,无人愿就者,破格差注初任(洲)[酬]奖改官、未经任、依条合入监当人,并第二任及初任监当无举主人,所贵在部合入监当不致留滞。」从之。
二十九日,吏部言:「前监瓜洲镇朱公彦,在任遭金人劫虏,毁弃出身以来文字,得旨(时)[特]许用王冈曾保举印纸作干照。公彦系在通直郎被举升陟,即未有奉议郎以后干照。」诏公彦召当时在任升朝官二员委保(诸)[诣]实,依条施行。
六年五月十四日,吏部言:「勘会尚书左选官员责降,或缘罪犯到部合入远小差遣之人,依法以去京千里为远,州以二万户、县以五千户为小。今驻跸两浙,其合入远小差遣人,乞依侍右申请到比附绍兴令,权以在行在处千里为远,州以军事州、县以下县为
(水)[小],候还阙,及户部取到户口帐籍,并依旧。」从之。
十二月十八日,诏:「知州、通判,除依旧格堂除并量留外,余阙并寺监正、丞、博士、登闻、检举、进奏、官告、文思诸司、诸军粮审院、仓场、库务局所、法寺官、外路学官,并令吏部按法差注。」先是检会绍兴二年闰四月吕颐浩、秦桧札子,奏近来堂除阙多,及占注拟,乞在外除监司、郡守及旧格堂除通判,在内除监察御史、省郎以上及秘书省计议编修官,尽发还吏部。又检会绍兴二年闰四月吏部侍郎郑滋札子,本部承指挥,堂除无通判窠阙,可差在部人无知州注授。今措置知州军堂除共八十九处,本部使阙共二十七处,通判堂除六十二处,本部使阙二十三处。内吏部使阙知州军二十七处,如两月无本等人差注,即取朝廷指挥。勘会知、通等阙,近往往取作堂除,致吏部员多阙少,差注不行。故有是诏。后复有厘革。
七年正月二十四日,吏部措置到堂除知州军共一百九处、吏部六十一处,堂除通判八十处、吏部六十一处。内通判双员,依旧一员堂除,一员吏部使阙。从之。
四月七日,右司谏王缙言:「近诏吏部注拟知州、通判、知县,并长贰精加选择,而差注之日,例出文引,差人追请。又令医者诊视,小人无知,因缘邀乞,士大夫实耻之。乞只告示应差注人,召赴部以俟选择,与免医人看验,以示礼重士夫之意。」从之。
五月八日,行宫吏部言:「契勘梅州已改为程乡县,仍带程江军使兼知县事,令本路帅司辟差,愿就人其第二政即合吏部使阙,欲送尚书左选差京朝官。」从之。
七月十九日,臣僚言:「朝廷立铨量之法,付之吏部,所以尽公无私也。近陈正同除提举茶事,考其资历纔为监当,而正同乃引曾除郎官,欲免铨量。契勘正同得旨除郎,资浅言罢,实未尝经任也。况今铨量士大夫,正谨于资序,若或放行,则举例者众。乞下吏部依法施行。」从之。
十月十四日,臣僚言:「顷朝廷欲革内重外轻之弊,郎官馆职三年并除外任,以至堂除部阙,稍加更易,故寺监丞至厘务官教授送部者百阙,而取知县隶堂除者四十处。未几郎官馆职应去而请者纷然,既不克行,止令别听指挥。但堂阙送部,部阙隶堂,尚仍近制。欲乞两还其旧。」诏堂除部阙并依绍兴六年十二月十八日指挥以前旧制施行。
闰十月四日,尚书省言:「分拨归吏部知、通窠阙,内知州军榜示两月,无本等人授,申取朝廷指挥。」诏将吏部通判阙依知州军例施行。
八年三月二十三日,中书门下省言:「已降指挥,吏部注拟知州军、通判、知县、县令员阙,并令长贰将应格人精加选择,非癃老疾病及不曾犯赃,及不缘民事被罪者。内繁简不同县分,即审度合入人材力,方许具钞。仍申门下省审察,旬具注拟
过人脚色,关送御史台。如注拟非人,许弹奏。勘会吏部注拟知州、通判、知县、县令,自有成法。兼旧制知州军人定日过门引验,其通判已下即无审察之文。」诏今后守、倅、知县、县令,除内曾被罪及疾病者,仰吏部申取朝廷指挥,余并依旧制。
四月十八日,御史中丞常同言:「吏部守、倅、知县、县令员阙,先降指挥令长贰精择非疾病犯赃及不缘民事被罪者,方(详)[许]注拟。后来朝廷察见逐项情节系在格法之外,今年三月二十三日再降指挥,除内有曾缘民事被罪及疾病者,仰吏部申取朝旨,余并遵守旧制。切详民事一项,初无立定名色,失之泛滥,遂使人吏因此得以沮抑在部之人。欲乞自县令以上,非自犯民事得罪而因人连累者,止令依格法注拟,更不申取朝廷指挥。」从之。
九年十月十七日,吏部言:「见使通判、知县等窠阙,若晓示半年以上无人愿就,作破格差注。新复州军窠阙满一季,亦准此。所有兼兵其余知县阙,乞并依已立定广南、淮东西、湖北知县窠阙破格差注施行。」从之。
十一月八日,臣僚言:「近年士大夫奔竞侥求之弊,初改官人唯注知县,谓之实历,盖欲其改官之后,更练民事,以成其才。虽不拘常制,不得奏差,此祖宗之法,绍兴新重修也。比年以来,纔得改官,求堂除差遣,内则欲为寺监丞贰等官,外则欲为倅贰,自知县以下,皆不欲也。宛然干求,必欲得之,宁涉岁月,不愿参部,遂使实历之法几废。尚左之员常少,而奔走于执政之门者,止之复来也。愿降睿旨,初改官人未经实历,选人未经州县,并令赴部,依法注授,不得辄至朝廷干求差遣。有违戾者,悬惩一二,以示必行。至于诸路辟置属官,员数猥多,与夫臣僚泛乞添差不已,亦缘侥求所至,致耗费廪禄,颇喧物论。若量事减员,及杜其陈乞,在士大夫未为失职,而撙节国用,实非小补。」诏令吏部措置申尚书省。宰执进呈右正言巫伋奏:「比来调官行朝者,纔自改秩,无意作县,不肯参部,干求堂除差遣者比比。吏部亦不遵用祖宗条法,依限注授。欲望持降睿旨,申严约束,行下吏部,依祖宗格法,初改官人并与知县差遣。」上曰:「铨曹注授,自有祖宗成法,可令吏部常切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