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会典 - 第 692 页/共 713 页

凡歷事监生名数。吏部四十一名、户部五十三名、礼部一十三名、兵部二十五名、刑部七十名、工部二十四、都察院六十三名、大理寺二十八名、通政司五名、行人司四名、五军都督府五十名、谓之正歷。三箇月上选、满日增减不定。又有各衙门写本。户部十名、礼部十八名、兵部二十名、刑部十四名、工部八名、都察院十四名、大理寺四名、通政司四名、随御史出巡四十二名、谓之杂歷。一年满日上选。又有各项办事。清黄一百名、写誥四十名、续黄五十名、清军四十名、天财库十名、初皆三年、谓之长差。近俱准减一年上选。承运库十五名、司礼监六十名、尚宝司六名、六科四十名、初作短差。近亦准写本例、一年满日上选。又有随御史刷卷一百七十八名、工部清匠六十名、俱以事完日上选。此外又有礼部写民情条例等项七十二名、光禄寺刷卷四名、修斋八名、参表二十名、报讣二十名、齎捧十二名、锦衣卫四名、兵部查马册三十名、工部大木厂二十名、后府磨算十名、御马监四名、天财库四名、正阳门四名、崇文宣武朝阳东直四门各三名、阜成西直安定德胜四门各二名、俱為短差。半年满日回监 考选 宣德二年奏准、两京国子监生、及各衙门歷事者。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堂上官、六科给事中、公同监官拣选。凡年五十五以上、及残疾鄙陋、不堪教养任用者、皆罢為民。仍令锦衣卫指挥一员巡视 ○正统七年、免拣选 ○成化二年令、两京监生、礼部都察院堂上官、公同祭酒一年一次考选。其老疾鄙陋、不堪作养者给与冠带、原籍閒住 ○五年、仍免拣选 ○嘉靖六年令、见在肄业监生、有年老愿告冠带荣身者、听 禁令 景泰二年令法司。凡监生词讼不预已、及因事连逮、轻者送本监自治 ○成化六年令、放回监生、凡遇迎接 詔敕、拜贺 圣节等仪、务服本等衣服、随班行礼。不许戴大帽、繫鸞带、及輒入公门嘱託、或往他处邀求 ○弘治十二年、申明监生生员、撒泼嗜酒、挟制师长。不守监规学规者、问发充吏。挟妓赌博、出入官府、起灭词讼、说事过钱、包揽物料等项者、问发為民 ○嘉靖八年奏准、各衙门歷事监生、如果患病、止许在外调治、不许放回作缺。有恃顽私自逃回者、各衙门开送吏部、酌量地方远近、定限行提到部、送问完日补歷。如违限半年以上者、革為民 ○十五年奏准、南北直隶、并浙江等布政司、将原在部在监、告病并依亲搬取毕姻等举人、俱以文书到日為始。限三月内、起送发监肄业。如违限半年者、准在监作旷三月、计月加旷。若有违至半年、并通未入监、会试临期方至者、送问查勘明白、方准入试。凡依亲给假在家援例生员。限三月内起送发监肄业。如有违限、照例送问。其私自逃回者、许该监查报本部、转行法司、提问治罪 ○又奏准、纳银监生、私逃二月以上者、发回原学肄业 ○十九年奏准、两京国子监监生、不分在监在歷、私逃回籍三月以外者、发回原学肄业。半年以上、一体革退為民 ○二十四年题准、各衙门拨到歷事监生、俱要常川在公供事、讲习律令。每三月考勤之时、严加考校。如有律意不通者、不送附选、仍责习学以俟再考。其有私自回家、雇人代替者、查究得实、即将代替人参送法司问罪、监生仍照行止有亏、革罢為民 ○万历元年奏准、今后援例生儒、俊秀子弟、及歷事考勤监生、报名朝见、查出不係正身、即将替身参送法司问罪、本生径行革退。其投文併歷事拨到之日、如有仍犯前项情弊、一概不许准收、仍将雇替之人重究 膳夫 【庙户等役附】 洪武十三年、令兵部於皂隶内、岁拨三十五名充膳夫厨子 ○二十七年定、膳夫一百二十名、以法司犯笞杖者应充。内一百名、给饮饌洒扫等用。二十名、栽种菜蔬等用 ○永乐二年奏准、北京国子监膳夫、以北京刑部因人拨充。每监生二十五名、用膳夫一名。庙户、菜户、门子、就於膳夫内拨用。厨子二名、於顺天府拨用、按季更替。后膳夫、以顺天保定永平河间四府民僉充一百名。法司囚徒、发充一百五十名。其庙夫十名、库子一名、亦以四府民僉充。斗级不拘额数、亦以囚徒发充。又刷印匠四名、大兴宛平二县均拨 ○正统二年令、膳夫以粮僉充者、准诸司皂隶例、一年一换。以事发充者、不得用窃盗剌字之徒 ○弘治十四年奏准、博士等官、每员给膳夫一名跟用。其餘膳夫雇役银两、本监明立文簿、委官收库、以备公用。年终、扣算支销存留数目、呈堂立案 ○嘉靖六年奏准、膳夫银两、照椒油等例、师生随数分给 勋戚习学 洪武五年令、将官子弟承袭年幼者、入监读书 ○成化十年令、公侯伯并駙马初袭授者、送监读书习礼。祭酒一依学规教之。其不能背书、及懒惰不律者、奏闻 ○十一年令、公侯伯初袭、并駙马年二十五以下者、俱送监 ○弘治七年奏准、公侯伯駙马下子孙、听从专官教诲、立定起上工程、置立文簿、每间月引赴本监考校 ○嘉靖元年令、公侯伯未经事任、年三十以下者、照例送监读书 ○六年、令於国子监博士等官、或附近教官内、选有学行者一员、专在駙马府教习经书、礼部以时稽校。教有成效、奏荐擢用。寻题准、陞授礼部主事职衔教习 ○八年题准、公侯伯等爵、无分已袭未袭、已任未任、但年三十以下、十四以上者、通行查出、开送礼部、转送本监、行祭酒司业、将大学语孟诸书、相兼点授、令其在家讲读。仍每十日赴营观操 ○十五年奏准、公侯伯子孙、已未袭爵管事、并駙马年二十五岁以下者、俱遵照旧规、送监读书习礼 ○三十八年奏准、袭封衍圣公年少未学、照公侯伯例、送监读书习礼 ○万历二年奏准、五军都督府、将见在未任公侯伯等爵、及应袭子弟、但年十四以上、三十以下者、通行查出、送监习学、不许隐匿。违者参究。仍行吏兵二部知会、於袭爵之日、查其曾否入监、方准承袭。其袭后、但年三十以下者、仍送回本监肄业。应任用者、兵部查其习学有无进益、方行推任。遇有 册封差遣、亦照旧规、查其曾经在监习礼者、方许差用。其送监习学者、除赴京营操演外、餘日俱要赴监读书观礼。本监堂上官、用心教习、务臻成效。但有不行赴监、及纵肆自恣者、参治。如果在监日久、学业有成者、亦听本监官酌量出学待用。若仍愿在监者、听令照旧肄业、本监官吏加优异、仍报部纪录以示激劝 南京国子监 建置见前。事规与国子监同者、不更载 凡本监博士等官。嘉靖十四年题准、吏部酌量年资才识、具奏行取、考选科道等官 凡后湖查册监生。正德十二年奏准、三箇月满日准作实歷、其餘九箇月、於别衙门歷事凑补、完日上选 ○嘉靖二年奏准、后湖查册监生、实取三百五十名 凡日本、琉球、暹罗诸国官生。洪武永乐宣德间、俱入监读书、赐冬夏衣、钞被靴袜、及从人衣服。成化正德中、惟琉球官生有至者、或五名、或三四名、俱入监 凡膳夫。宣德三年奏准、额设三百名、如有事故、法司拨补。后止存一百名、每年每名、解雇役银十两 ○嘉靖十年奏准、膳夫银两、以十分為率。九分、按季均散师生。一分、备朔朢香烛、及各堂心红笔墨纸札等项公用 ○十四年奏准、於见在膳夫内、拨十名充庙户 翰林院 南京翰林院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二十一 翰林院 国初置翰林院、正三品衙门。设学士承旨、学士、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直学士、典簿、待制、修撰、应奉、编修、典籍、检阅等官。职专 制誥文册文翰等事。洪武十四年、改正五品衙门。革承旨、直学士、待制、应奉、检阅、典簿。设孔目、五经博士、侍书、待詔、检讨。十八年、定设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為正官。孔目為首领官。侍读、侍讲、五经博士、典籍、侍书、待詔為属官。修撰、编修、检讨為史官。又有秘书监、弘文馆、及 起居注等官后皆不设。其 华盖殿大学士、 【今為 中极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 文华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俱洪武中设、职正五品、班在学士上。 永乐初、 简命编修等官、直 文渊阁、参预机务、谓之入阁办事。后渐陞至学士、及大学士。洪熙中、又添设 谨身殿大学士。 【今為 建极殿大学士】 有加尚书、至三少者。后又有以他官兼学士、大学士、入阁者。 文渊阁银印、自宣德中 特赐、凡机密文字、鈐封进至 御前开拆。其餘公务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而各衙门章奏文移、亦止曰行翰林院。后阔臣又奏于本院设公座、于是 内阁翰林称同官。其院事主于 内阁。而掌印则以学士、或侍郎詹事等官兼学士、或春坊官署掌、从 内阁题请云 凡 经筵。 钦命内阁大学士知经筵事、或同知经筵事、班俱在尚书都御史上。讲书展书等官、及 日讲官、俱从 内阁於本院、及詹事府、春坊、司经局官内、具名题请。其 经筵讲章、 日讲直解、俱送 内阁看定。 经筵讲章、先三日进呈。 日讲直解、先一日进呈 凡 东宫出阁讲学。 内阁官提调讲读。其讲读、侍班、及校书、正字官。从 内阁於本院、及詹事府、春坊、司经局官内、具名题请。工字例以 制敕房官兼职 凡 亲王出閤读书。 内阁官提调检讨等官讲读。拟定经书起止。所习倣字、每日送看 凡上 徽号议、劝进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