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恸哭记 - 第 14 页/共 16 页
十年(丁丑),公二十八岁。
武林冯俨公悰来访。二月,分守道南海谢公云虬奉命谕祭忠端公,府县僚属暨绅士来馔者云集;公应之,不露寒俭之态。秋,偕泽望公之杭。
十一年(戊寅),公二十九岁。
之宛上,访沉眉生征君,不遇。欲抵安庆,征君弟治先寿国知之,拉公入城,则梅朗三朗中、麻孟璇三衡与徐律时、颜庭生十余人出迎于路,遂寓徐干岳家(律时父),款留十日。至朗三家,登三层楼,发其藏书,朗三赠公以陈旅集。将行,出宿治先家,公卧后,治先发公匣,空无所有;以五十金置其中,锁如故。迟明,公知之;■治先曰:此子会银也(其壁上有会单)。凡人窘则举会,奈何以饷余乎?坚辞不受。之池州,访刘伯宗城,信宿而别。时中官复用事,逆党共冀燃灰,阮大铖以重贿新声,招摇白下。七月,金坛周仲驭镳与宜兴陈定生贞慧、贵池吴次尾应箕出南都防乱揭,集诸名士攻之;以顾子方杲(文端公孙)与公为首,次左硕人国柱、子直国棅(二人忠毅公子)、沈眉生寿民、沉昆铜士柱、魏子一学濂(忠节公子)等。公又与诸死奄难者之孤,大会于桃叶渡,齐声詈大铖。大铖衔之刺骨(此条行略作十二年,兹据神道碑及公所作陈定生先生墓志在此年)。金陵刻忠端公集,杨维斗先生过访,遂请为序。返里,曾波臣鲸来姚,写忠端公像。武林郑元子铉与冯俨公悰渡江来访,村路泥滑,同来沈长生不能插脚;元子笑言:黄竹浦固难于登龙门也。注谢皋羽西台恸哭记、冬青引。
十二年(己卯),公三十岁。
子刘子讲学之时,圆澄、圆悟两家子孙欲以其说窜入,子刘子每临讲席而叹。公于是至郡城,邀一时知名士王士美业泃、王元趾毓耆等十余人,进于函丈,退而为浙东文统之选。彼释学之黠者,其气为之消沮。赴南京,应解试。过吴江,访周公子长生廷祚;过句容,访周仪部仲驭镳。至金陵,金佥院天枢光辰之弟天驷光房以天界寺私室寓公。公病疟,吴子远道凝求茅山道士,得药一丸,公念朋友之真切,不忍虚其来意,些少服之。是时,江右张尔公自烈举国门广业之社,四方名士毕集;而与公尤密者,宣城梅朗三朗中、无锡顾子方杲、宜兴陈定生贞慧、广陵冒辟疆襄、商邱侯朝宗方域、桐城方密之以智,无日不相征逐也。朝宗侑酒,必以红裙。公谓尔公曰:朝宗之大人(尚书恂)方在狱,岂宜有此?吾辈不言,终为损友。尔公以为然(事详公所着思旧录中)。
十三年(庚辰),公三十一岁。
岁大祲,邑中点解南粮,充是役者家覆,诸叔皆相向泣。公告籴黄岩,遏禁綦严;谋于倪鸿宝元璐、祁世培彪佳、王峨云三先生,而其事得集。过临海,访陈木叔先生函辉。过剡溪,邓使君云中锡蕃馆之于圆超寺,卧雪者数日;公有「大雪封山城寂寞、老僧刺血字模糊」之句。公往来台、越间,以其暇游天台、雁宕诸名胜,作台宕纪游。是年,仲子直方公生(讳正谊)。
十四年(辛己),公三十二岁。
之南中,主黄比部明立居中家;千顷堂之书,至是翻阅殆遍(公自庚午迄辛巳,尝主于其家)。朝天宫有道藏,公自易学以外,有干涉山川者,悉手抄之。闻焦氏书欲售,公急往讯;因不受奇零之值而止。与宣城梅朗三共晨夕者数月。一日出步燕子矶,看渔舟集岸、斜阳挂网;有言某家多古画,公与朗三往观,二更而返。陶礼部英人邀饮,吴次尾袖出一纸,欲拘顾媚;公引烛烧之,一笑而罢。都御史方孩未震孺过访,谓公曰:君文有师法,不落世谛,真古文种子也。冬,葬外舅叶六桐先生;施副院邦曜题主,公祀后土。副院言天下将危,吾辈不知税驾何所!
十五年(壬午),公三十三岁。
建忠端公祠,卜地邑西之西石山;为吕氏书室,用官价百金买之。同邑在逆案以太常卿回籍者蒋某(万历辛丑进士,事详两朝剥复录)嗾其党争地,东浙士大夫皆为之不平。时两冯公中丞留仙元扬、尚书邺仙元飙、陆文虎符、万履安泰两孝廉、刘瑞当应期明经凡十余人,会哭祠下;祭文传播,党逆者咋舌而死(公有忠端祠神弦曲一卷)。入京应试,徐忠襄为司寇,客公;公与陆文虎先生读书于万驸马北湖园中。时朝中以补谥一款为节目,台疏如马培原等或出疏,或抄参,不止一沈侍郎沧屿也。七月杪,金佥院天枢过访,立索公疏上之。未几,京师戒严,不果行(后十七年,侍御管绍宁疏请,得谥忠端)。榜后,阳羡周相国延儒欲荐公为中书舍人,力辞不就。一日,游市中,闻铎声曰:此非吉声也。遽南归。十一月丙子(十日),自京回越。数日,约诸弟游四明洞天,迟晦木公不至,中辍。后十一月戊申(十二日),遂令促装繇蓝溪而进。月夜走蜜岩,探石质藏书;宿雪窦,观隐潭冰柱。大雪,登芙蓉峰,历鞠侯岩;至过云,识所谓木冰(公有过云木冰记)。甲寅,抵家;晦木公为赋、泽望公为游录、公则为四明山志(俱已校梓)。陈卧子为绍兴推官,姚邑有疑狱;公为言于卧子,出死罪二人,多传颂者。
十六年(癸未),公三十四岁。
之杭,与沉昆铜同寓湖上。秋,与泽望公之崇德,寓陈寺。义士孙子度爽闻公至,即来访。翼日,过子度舍,遂要之出京口、泝长江,至金陵而别。十月丙戌(二十六日),季子主一公生(讳百学,后改百家)。太夫人五旬寿辰,同邑副院施忠愍公邦曜将赴召,先期来祝;云余友黄太冲,蕺山之高第弟子也。及期,蕺山先生制序,使长公伯绳汋至竹浦为寿。张乐,演鸣凤记;至椒山写本时,太夫人不觉失声而恸。
卷中
大清顺治元年(甲申),公三十五岁。
四月,闻京师失守,即从刘念台先生之杭。寓吴山海会寺,与章公羽侯正宸、朱公未孩大典、熊公雨殷汝霖为召募义旅计。已而福王监国之诏至,公遂之南中,上书阙下。时阮大铖以定策功骤起,思修报复,遂广揭中人姓名(共一百四十人)造蝗蝻录(以东林为蝗、复社为蝻),欲一网杀之。里中有奄党某,首纠念台先生及其三大弟子:则祁都御史世培、章给事羽侯与公也。继而里中奄党徐大化之侄署光禄丞者,复特疏纠公,遂与顾子方杲并逮,陈定生亦逮至。周仲驭论死,沉眉生、吴次尾、沉昆铜亡命,左硕人子直兄弟入宁南军;公等惴惴不保。时邹掌院虎臣与子方有姻连,故迟其驾帖;公踉跄归浙东。未几,大兵至,得免。
二年(乙酉),公三十六岁。
四月,之嘉兴,晤徐司寇宝摩石麒。五月,返杭,晤熊行人鱼山开元;感慨时事,呜咽而别。六月,徒步二百里至刘先生家。时越城已降,先生避居杨塴,公遂自绕门山支径入杨塴。先生卧匡床,手挥羽扇,勺水不进者已二十日矣。公不敢哭,泪痕承睫,自序其来;先生颔之,公复徒步而返。奉太夫人避居中村。大兵东渡,郡邑望风迎附。闰六月,我邑前吏科给事中熊公雨殷、九江道佥事孙公硕肤嘉绩以一旅之师,画江而守;公与仲、叔两弟纠合黄竹浦子弟数百人,步迎监国鲁王于蒿坝,驻军江上,人呼之曰世忠营。十月十日,甬上陆行人文虎访公,因相与叹息浙东之事(明年讣音亦值是日)。十一月,马士英窜入方国安营,欲朝见。群臣言士英当诛,熊公恐其挟国安为患也,曰:此非杀士英时,宜使其立功自赎耳。公曰:诸臣力不能杀耳;春秋之孔子,岂能加于陈恒?但不得谓其不当杀也。熊公谢焉。十二月,兵部主事摄余姚县事王正中(之仁从子)表进公所作监国鲁元年大统历;有诏优答,宣付史臣,颁之浙东(小腆纪年隶九月,今从行朝录)。公遗书总兵王之仁曰:公等不从赭山进师,而日于江上放船鸣鼓,攻其有备。蕞尔三府以供十万之众,北兵即不发一矢,一年之后亦何能支?又曰:崇明,江海之门户,盍以兵扰之,亦足分江上之势?闻者皆是公言,而不能用。官兵屯西石山忠端公祠,抽屋材为营火,有司无所致祭;公方驰驱王事,闻之泫然。
三年(丙戌),公三十七岁。
二月,监国以公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公请援李泌客从例,以布衣参军,不许。寻以柯公夏卿与孙公交荐,改监察御史,仍兼职方。张国柱劫王鸣谦由安海入内地,纵兵大掠,诸营大振;廷议欲封以伯。公曰:如此则益横矣,何以待后?请署为将军。监国从之。陈总兵梧败于檇李,渡海至姚,虏掠乡聚;王职方正中方行县事,遣兵击之,乡聚犄角,杀梧。行朝忌正中者,以此声讨。公谓:梧之见杀,犯众怒也。正中为国保民,不当罪。上疏救之,乃止。公力陈西渡之策,熊公再以所部西行,攻下海盐,军弱不能前进而返。五月,孙公嘉绩以所部火攻营卒尽付公,公与王正中合军得三千人,遂偕太仆寺卿陈潜夫、职方查继佐渡海,札潭山;适尚宝司卿朱大定、兵部主事吴乃武皆从浙西来会师,将由海宁取海盐。百里之内,牛酒日至。整军抵乍浦,约崇德义士孙奭等为内应;会大兵已纂严,不得前。六月朔日,浙河兵溃,监国由海道至闽。公归入四明山,余兵愿从者五百人,结寨自固(公有四明山寨记)。公驻军杖锡寺,微服潜出,欲访监国消息,为扈从计。山民畏祸,突焚其寨,部将茅瀚(字飞卿,归安人)、汪涵(字叔度,梅溪人)死之。公归而迹捕之檄累下,奉太夫人徙居化安山丙舍(次年返故居)。慈水刘瑞当先生至,唁慰凭吊,悲啸震空谷。
四年(丁亥),公三十八岁。
居山中,甘露降。注授时历;王侍御仲撝自郡城来,受之而去(公在穷岛空山,古松流水间布算簌簌,自谓屠龙之技,无可与语者。所着有春秋日食历、授时历故、大统历推法、授时历假如、回回历假如、公历假如、气运算法、勾股图说、开方命算、测圆要义诸书,在此数年中)。
五年(戊子),公三十九岁。
刘瑞当先生访公于竹浦,信宿而去。十月辛丑(十日),季弟司舆公卒(公有志,年二十有七)。
六年(己丑),公四十岁。
监国还至海上,公赴行朝,晋左佥都御史,再晋左副都御史。六月,定西侯张名振由南田复健跳所。七月壬戌,公与大学士沈公宸荃、刘公沂春、尚书吴公钟峦、李公向中、侍郎孙公延龄、右佥都御史张公煌言扈监国次健跳所。壬午,北师围健跳;荡胡伯阮进救,却之。王翊却北师,发使贡方物于监国;张名振以表贡不由己达,颇忮之。公上言:诸营文则称侍郎、都御史,武则称将军、都督,惟翊乃心王室,不自张大,而兵又最强;宜优其爵,使之总临诸营,以捍海上。监国乃授翊右佥都御史。明年,晋翊兵部右侍郎。时国事尽归定西侯,即阁臣张公肯堂亦不得有所豫。诸帅之悍,甚于方、王;文臣稍异同其间,立致祸。公既失兵,日与吴尚书霞舟钟峦正襟讲学;暇则注授时、泰西、回回三历。已而,中朝以胜国遗臣不顺命者,令有司录家口上闻。公闻而叹曰:主上以忠臣之后仗我,我所以栖栖不忍去也。今方寸已乱,不能为姜伯约矣。乃陈情监国,得请间行归家。吴公驾三板船,送之二十里外,呜咽涛中。八月,四十初度;有句云:先公殉国余三载(忠端公殉难,时四十三岁),孔子悬弧易一辰(公禄命与至圣只换一时)。是年所作诗,名「穷岛集」。山中乱,奉太夫人徙居邑城(明年返故居)。十月,监国由健跳至舟山,复召公偕冯侍郎跻仲京第副澄波将军阮美乞师日本,抵长崎,不得请。公为赋式微之章,以感将士(是冯公第二次乞师事);有日本乞师纪、海外恸哭纪(案全氏祖望曰:公日本乞师纪,但载冯公奉使始末,而于己无与。惟避地赋有曰:历长崎与萨斯玛兮,方粉饰夫隆平;又曰:返余旆而西行兮,胡为乎泥中。则是公尝偕冯以行,而后讳之。又案神道碑所载有赣州失事纪、绍武争立纪、舟山兴废、沙定洲纪乱、赐姓本末各一卷,皆此数年间所纪。后合隆武、鲁监国、永历纪年为行朝录。又有汰存录一卷)。
七年(庚寅),公四十一岁。
时,大帅治浙东,凡得名籍与海上有连者,即行名捕。公弟晦木公以参冯侍郎军事被获,待死牢户中;公潜至甬,与万履安、高旦中、冯济道诸公以计活之(详见鲒埼亭集鹧鸪先生神道表)。三月,公至常熟,馆钱氏绛云楼下,因得尽翻其书籍。返至崇德,访孙子度方,欲与之剧谈;而陆丽京闻公至,强之入城,同宿吴子虎家。公有句云:桑间隐迹怀孙爽,药笼偷生忆陆圻。熊公夫人将逮入京,公为调护而脱之。冬,自西园移居柳下;故次庚寅至乙未之诗为「老柳集」,犹昔人之伤心于枯树也(宅前向有老柳,为大风拔去三株,仅存其一;故云)。外舅叶六桐先生迁葬邑东西黄浦,公送葬。
八年(辛卯),公四十二岁。
住柳下,王侍御仲撝来访。夏秋之交,遣间使入海告警。九月丙子(二日),大兵下翁洲(即舟山);城陷,监国再入闽。是年,季子寿生。
九年(壬辰),公四十三岁。
着律吕新义;王仲撝侍御来,受之而去。
十年(癸巳),公四十四岁。
五月,华亭申山人自然浦南从汴梁苏氏来访,梅雨连绵。苏氏述其昨梦,有裨旧史;山人间戏为江湖相士,膏唇调笑,以破寂寞。太夫人六旬寿辰,甬上万履安先生以所作正气堂寿燕序来祝,阳羡陈少保于庭、定生贞慧父子,皆有诗为寿。
十一年(甲午),公四十五岁。
元夕,悼周侍者。定西侯间使至,被执于天台;公于是又招名捕。冬,送女至甬东朱氏(公第三女,适诸生朱沆),寓万氏寒松斋,与董次公守谕、高旦中斗魁两先生话旧。董以草庐易纂言为问,公即疏其卦下之义以答之。冯行人恺章乞中丞留仙公神道碑铭。
十二年(乙未),公四十六岁。
从化安山至门士魏己任思澄故居,怆然有赋。除夕,季子寿殇;公最钟爱,集中有圹志。故括丙申年之诗,为「杏殇集」。
十三年(丙申),公四十七岁。
二月朔,山烧将及禁茔,夜同泽望公入化安山。三月,墓祭戴家山,公与弟晦木、泽望、孝先三公均为山贼所缚;沈、李二君救之,乃得放归。因避乱入城,寓外家。四月,次子妇孙孺人卒于寓。五月,一孙以痘殇。公诗云:八口旅人将去半,十年乱世尚无央。纪其事也。旋返故居而屋崩,继而粮绝;太夫人徙半霖,秋返故居。慈水寨主沉尔绪祸作,公遭名捕,脱死毫厘间;仲弟晦木公被补,公顿足曰:死矣。赖故人朱湛、侯雅淳(其子诸生林,公之长婿也)、诸雅六救之,得免。
十四年(丁酉),公四十八岁。
春,甬上高旦中过访。花朝前,宿石井,作诗志慨(去年为山兵缚至此地)。
登萝壁山碧霞元君祠。公为仲子直方公就婚上虞虞氏,即馆于其家。上虞之名山,为金罍、萝岩、凤鸣,其遗民为颜叙伯、陆苞甫、范裒生,公于是得与往来游览,欢然道古。至杭,访汪孝廉魏美沨,即寓孤山,讲龙溪调息之法;各赋三诗契勘。
十五年(戊戌),公四十九岁。
同泽望公之郡城,过满听轩,吊倪鸿宝先生;登柳桥,吊王元趾先生。之杭,寓昭庆寺。吴门邹文江来访,始得沉征君眉生消息,因作诗寄之(时眉生已返故园)。集丁酉、戊戌两年诗,名「金罂集」。
十六年(己亥),公五十岁。
二月,之杭孤山;访注孝廉云居,访仁庵师。海上乱,防海之师望门而食;故居苦于蹂躏,乃移居剡中(即化安山)。有山居杂咏诗;公谓读之横身苦楚、淋漓满纸者也。晦木公奉太夫人寓三溪口,公间日往来定省(明年冬,返故居)。哭沉昆铜有句云:传死传生经二载,果然烈火燎黄琮。
十七年庚子,公五十一岁。
居龙虎山堂(四明北麓有化安山,故宋所谓剡中也。东峰状类虎、西峰状类龙,公丙舍适当其间,因名曰龙虎山堂)。八月甲午(十一日),为匡庐之游。过萧山,访徐徽之,不遇。渡钱塘,天章寺晤高旦中。九月丙寅(十四日),抵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