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录 - 第 47 页/共 48 页

△大众【各种人俱在内故曰大众能信心积累必各得福报】   敬畏天地 恭敬神祗 孝养父母 友敬兄弟 睦族恤贫 矜孤怜寡 完人女节 和人骨肉 息人争讼 雪人冤抑 传说良方 赞成好事 禁戒宰杀 救护物命 珍重五谷 敬惜字纸 凡事吃亏 到处忍耐 化人不赌钱 醒人当局迷 有当救者勉力必救 可从宽者勉力必宽 当欲可染不染 不助人为非 不忘恩念怨 所欲必推 所恶勿施 勿以善小不为 勿以恶小为之【此二句赅括一部功过格之全】   ○良法附纂【随便种福】   卷十六之四   布施二字。释氏谓之慈悲吾儒谓之仁爱如来舍身喂虎。割肉喂鹰。圣人一夫不获时予之辜。吾辈能乎不能乎。惟随便布施一法简而易行。盖饥寒人所最苦。而今之沿门乞化者。非为此乎每有见其来者。除不怜念。而反斥逐之。甚且辱骂之。伤哉。所求几何而遭此狼籍耶。余劝仁人长者。或米或食或银或钱。无论多寡。随便与之。即合勺亦能济其饥毫厘亦能周其急。或当食饭饮酒之时。乞者望之。不知何如香美。不妨出其残羹余沥以充彼之寝消彼之馋。至于行路之间有病者瞽者幼稚可矜。衰老可怜者。则量我囊中之多寡。为布施之厚薄。此法甚简便。在我不为大费彼己十分欢喜。即是慈悲之本。仁爱之端成佛作祖之根基。为先圣贤之道路也。若以为小惠不足为是直世俗庸愚之见。种福于冥冥中。盍勉而行之。   买物惠贫议   岁岁济瞽议   设瞽相所   资送留养难民事宜   置义田说   债项不宜捐为堂费说   各乡送诊施药说   每冬栖恤老病无依说   以公项行义说   积财济贫说   遇寿诞放生说   妇女积功德说   敬节会纪畧   育婴社说   梁敬叔劝戒近录记浦城蜜浸   苏郡洗心局章程   保送条约   局规   号规   △买物惠贫议   买卖贸易皆是各人生活之计。在门店之家。因有赀本。坐而乐利。不必言矣。惟是本少贫人。设措微赀肩挑步担。遍厯街坊忍饿奔驰求活家口。最为苦楚。予昔日会撰现在功德一篇。备悉苦情刊印遍贴。谅世人已知之矣今议约列后。   一凡挑担行卖之物。如日用薪米菜蔬瓜果布帛零星食用诸物但向担上买用。不可又向店铺中买。在我一样出钱而贫人自沾我之余惠矣。   一凡岁暮。或时节前以及初寒酷。久旱赤雨尤须存济贫之念凡可久存之物此时不妨多买昔人于荒年多兴工作。小则起造房屋。大则开河筑堤。修桥补路。皆随寓济贫之义。   一凡向小本人买货物。必须纹银高戥。暗中要令贫人少有沾润若存心刻削。则大失本意矣。   一午后或带仆人或着子侄。在于离家稍远之处。忽东忽西莫有定向。见有余剩薪蔬等物与价略高。买堆存用。若在自家门前买惯倘人探知予意。未免羣聚呌喊。争论混闹反致气恼。   一买物若见衰老幼穉以及残病者尤厚待   一买存用物之外如瓜蔬菠苋菁芹等菜倘天热不能久贮兼之家中日用多剩。岂不可惜。坏烂即送寺庵。以供僧众。或与养济以散穷丐又加施惠矣。   一挑脚汉。车夫轿夫。因无赀本。只靠扁担气力挣养家口。肩上尝挑重担。若遇夏天暑热。流汗成浆。比于卖菜物人。尤为苦楚。其脚价戥色。不可不厚。与令众欢感。凡有呼唤争来挑运。岂不快哉。   △岁岁济瞽议   瞽目之人。终日如在黑暗地狱中作活。天日不见。行止不便。父母妻子只闻声而不见其面。乃世间最苦楚可怜者。若再加饥寒贫病。更加难堪。予欲于每年腊月。每瞽人各赠银二钱以度岁暮。聊济万一。奈予一介寒士。家无余资。今倡首捐出银十两。因约同志好友二十余人。各随意喜助银几两。共有百余金。成此善举。但此不过予一己寒士微念若各州县富厚善信。俱仿此意。由瞽而至瘫残贫病。功德不可胜纪矣。【特录事条如左】   一设局城内寺院。每年定于十二月二十日。预于十日前。请杂职官示晓。遍粘各门。并乡井。至期早晨齐集。己时给散。后来及非□瞽者不与。   一各善信出银。不拘几两几钱。竟自各包。每封二钱。统交为首者汇存。不必又加另封至期公同给散。   一凡有瞽而兼老病者。尤须先散。其瞽而少壮者。不妨迟后一刻   一本日为首三四人。各多带银两许。恐一时瞽多。即可补给。若瞽少银多则封存交诚实人以积异时之用。   △设瞽相所   古者。瞽必有相。俾免失所也。凡瞽而有艺。能自食其力者。固可自觅其相。即零丁孤苦。亦有恤孤局收。而教其资生之业。惟幼小及衰老无家可归。无人可依。无能自谋之人。少则多由父母不育而弃于道路。老则总由饔飧难给。而流于乞丐。揆诸无告。惟此为尤。其无告之人。有目犹可。向人乞食。此则乞援无路。行止皆艰。纵有衣食。苦不得见天日。有衣不能自澣。有食不能自煮。至无衣无食。零丁孤苦。衰病纠缠。复何以为生哉。夫虫蚁至微。莫不贪生。彼亦人类。能不矜全。此瞽相之由劝设也。彼老而入养济院者。自毌庸议。即少而有父母力能养育。及随亲属之乞讨者。亦不必收。惟但遇实系无依无倚之人。无论老少。设一大院落。或租赁一大庙。收入其中。每五人老少共住一房。五房共雇倩一有目之人照料。饮食起居。量力定限。额满停收。遇缺补入。其饮食每日两粥。粥听其饱。十日一饭。饭两顿。与粥同。其少者。约逾十岁。延请能算命之人。教以自谋之资。一能自谋。则提归另院。虽照料如常。而不复给粥。或遇雨雪不能出营。间一给之。倘其中有不安本分者。无论老少。及另住者。立即驱出。至少女中有已同有目婚配者。即有所归。亦不收。其无归者。应同老妇一视同仁。而别其居曰瞽妇院。另倩有目之老媪照料之。此项费用。大约以百名而计。每年需数百千文。五十名半则之。如不能常行。而行于残冬。以一二月为率。则虽一二百名之多。亦不过花费钱一二百串。有人能为之倡。每人但出钱三五千文。约三四十人。合力举行。则事可济。而无目者一冬可免呼号。且人数之多寡不定。而施惠之大小不拘。此即担粥之变法。能更推于众丐。其惠尤广。好义之士。谅有同心。愿亟起行之   △资送留养难民事宜   资送留养。诚为救荒要法。资送者。系散其强壮。以免聚集滋事。留养者。系留其老弱残疾。无家可归之人。资送本移民就粟之意。按站给钱递送。随到随行。令其回籍复业。至留养必择城外厂寺院。与之栖止。按日发给口粮。不准进城滋扰。其有男女同行。询明实系一家。准其同住。余悉别居。不许混杂。水退时。仍令回籍领赈。此江南奏定章程。行之有效者。但资送虽与留养并行。究竟留养多于资送。且资送即在留养之中。当其分派大小县。留养之时先须资送至留养处。迨留养后。又须资送其归。惟遇实在年力强壮者。本籍无可栖止。或别处有亲故可依。及愿往各处佣趁者。专行辗转资送。而不停留耳。其事虽属官理。其费多系集捐。并有认名留养。按日留养者是此法民闲好义者亦可行。最苦莫如疾病老弱。若能专设收恤所。给以医药。饲以糜粥。则于周济之道。尤为周匝矣。○赈钱固便。但仓卒被水之人。锅灶俱无。或值冬时。及零丁者。又莫如粥便。惟厂须多设。并宜兼行担粥。厂多则人易分领。担粥则尤便于人。如设一厂。令其就近饥民。分男女列坐于道。而以担粥送其坐处。按人给食。食毕听散。庶免拥挤之患。而同时开厂亦无重领之弊。且疾病老弱之有家者。亦可就饲。法有六急。病者急。饘粥是也。如虑米石不敷兼可用面。亦系江南奏定章程。但须临时权量其价耳。常州有粥店法。减价出售。荒年先查户口。丰年不查户口。专售贫者。每以冬为期。亦可仿行。   △置义田说   义举而能积赀。自应权其子母。或以置产为永计。调置产莫如置屋。以屋利既厚。且可每月收租就用。不似田租必待收成。且有水早之忧。累粮之虑。迫和之难。众口一词。此但就目前而论。似也。但田之高下水旱诚不能免。其利微。佃亦多抗。是以人皆苦之。语云。十年高低一般收。然良莠固有不齐。而政令要自可制。如学田囚田有官法治之。则抗者亦不敢终抗。今置义田。自须经公。经公则同学田囚田。无佃抗之虑。至于钱粮。大灾自有蠲缓。其偶尔歉薄。亦不过租利微薄。以丰歉并计。总有几厘之利。即数百年。亦不过如此。若置屋。其利虽倍。平时有拾扫之费。有关空之虞。亦未必竟无欠租者。年代愈久。修理愈费。其所获厚利。巳要折算。设遇坍倒另造。又须大费。若费不足。仅存白地。其租何出。是欲保其数百年如一。日恐不能也。即幸而保至数百年。其屋亦朽腐不堪矣。何如田之纵经水旱。尚有可挽之法。仍可受耕。且平日既不须修理。既逾数百年。亦未必便改沧桑。是田永于屋。而其利牵算如一。未可但就目前。谓置田不如置屋。要知屋租。不若田租之久也。国家正供在田。而杂税在屋。税无定。而供无或缺。非重计系于田乎。惟救急需。或先计屋租亦可。故余旧有论田屋兼置。而以屋为先。并多置屋。而少置田。盖为目前权宜起见。非久计也。总而言之。田惟虑其失利。屋且防其失木。古人义田祭田。皆是田。而非屋。其深思远虑。当可想见。抑余更有感焉。义举无论田屋。惟在人之义长。义如不长。虽有田屋。或不能管理。或支销不当。流弊丛生。转滋咎戾。亦如富家子弟。转受有财之累。是又不独慎于置产之先。更当思善其后也。是为说。   △债项不宜捐为堂费说   凡邑里设堂。兴诸善举。固必待众力以擎。力有厚薄。量力乐助。胥宜出于至诚。方有裨于善行。至于债项。尽可自行讨取。何必捐堂。盖或因欠户消乏。无力偿还或因事远年淹。索之不偿。虑鸣官而不究。遂以助善为名。冀假义行为泄忿地。善堂司事不察。往往堕其术中。转致善堂受扰累之名。常郡绅土有鉴于此。遇以债项作捐项者。槩郄不受。并请示严禁。经前抚林文忠公札饬。凡有善堂捐欵。总须现钱交堂。不得以远年烂债混捐取巧等语有案可稽。窃思善须根心。行可量力。善念一动。即便勇为稍一迟回。即惜财矣。倘以难索之债。而居市义之名。是作伪也。根心行善者。当不出此。古有焚券市义者。倘效法行之。即大善也。是为说。   △各乡送诊施药说   世之最苦者。莫如贫病。而贫病又莫如乡村之苦为甚。缘乡人艰于财。而俭于用。即有病亦未肯遽就医。且知医者鲜。即有稍涉医道者。亦在集场。其离集场较远之家。欲就医惮于行。欲请医更乏费是以穷乡非病至沉重。不作延医之想。迨医至而病已无可救药若欲易医。尤为难得。而且集场药店药多不全。非桃僵李代。即霉烂不堪。方既不对其症。药又不能地道精制。纵延医较早。亦无济于事。况以沉疴而欲冀其一剂。即奏奇功。岂可得乎。虽人命在天。而补救究在人事。似此岂可谓人事已尽乎。苟思及此。能无恻然宜于天灾流行之时。请倩医士。随带咀片。沿乡送诊送药并约畧携带引药之物。不必设厂。厂费既繁。且与集场之开药店。挂医牌。无甚区别。纵医药俱全。而不取利。究不能恤其路远。及零丁病卧之人。可仿古药箱之法。遇病即诊。诊后即照方给药。医一家。再至一家。行一村。更至一村。临去时告以所住之处。俾可寻访。设遇重病。暂留一二日。或转至其地。病人多处。添医办理。且可互相斟酌。其方期于尽善。惟心虽期于普济。而总以救得一人。是一人功德。医无回生之术。而宜存割股之心。以仁心行仁政。乃不负送诊送药之本意。医士及随人盘缠。自应酌带。或遇次贫之家。一宿一餐。固不为扰。但总不可贪哺啜。而尤不可分文受谢。致滋弊端。此事在天灾疫疠之时。最宜行之。即平时每月赴乡查探一二次。亦方便事。城中虽不乏贫病。但只艰于乞药。尚不艰于求医。故敢以乡村为劝。凡为医为业者。能于贫户不计谢金。且早到无误。或以经验便方刊布。亦阴德也。   △每冬栖恤老病无依说   乞丐之强悍者可恶。而衰老庸懦者亦可矜。在各铺户固有零给。而究难以区别。缘其中衰老残废及患病之人。有尚能行乞者。亦有未能行乞者。大抵不惯求乞。或外来初到。并乏止宿之处。而丐头之所喝止者。多属不惯求乞。及外来之辈。如积愤乞丐之人。则仍听之。且分其余。似此同一乞丐。岂不有能乞不能乞之别乎。乞且不能。何以聊生。是不得不设法矜恤也。其法何如。拟每冬于城外空旷处。撘盖席屋数间。厚置草荐。倩一二人。或地保甲头。令其掌管。专宿无依老病之丐。不许强者搀人。如一家中。有壮丁者。即令其自为之所。不容冐滥。而留者仍别其男女焉。但止声称安其居。而不给食。一俟风雪之时。查看情形。酌量人数。或钱或米。或担粥。不拘多寡。不定时日。不露姓名。间一度之。惟须说明。逾年即止。年终令掌管人撤还。留为下届之用。或借空庙为之。更属简易。此亦恤其老病之一端。如有关系流落之人。或酌助回里。亦方便事。若谓事涉张扬。恐多滋扰。要知不给食。止给住处。虽张扬何虑。况聚集莫非老弱。亦不致于滋事。纵人多而施与无定。且以年终为限。即使久占。亦不过一席屋空庙。无姓氏可寻。有何遗累哉。又或疑此初行固善。若年年踵行。恐不免流弊。窃谓施与无定。稽察必周。则虽年年行之。何害。但须各铺户分润。乃能于事有济耳。谨录于此。以俟采择云。   △以公项行义说   善堂多矣。义举繁矣。倡为者。即出已资。而不能不忧其匮。况力有不济。事期经久。势不能不劝捐以助。所劝虽不拘何人。而出资莫先于乡党。但以一户之捐。而为数堂之用。捐力既分。用犹不足纵其中有大愿力。亦不能兼行各堂之善。欲其众善奉行又安得有点金之术。而源源不绝乎。惟念善堂办公之事也。以公济公。莫如取诸公项。公项云何。买卖田屋之中用是也。每社每年。总有田屋交易。交易总有中用。向来有提为公用者。亦有各业户公分者。若以此项中用。或分其半。或分十之三四。均交各堂。以为义举之助。以公办公。惠而不费。何人不愿耶。或曰。向来提作公用有为修街等事者。有为各业分受者。相沿已久。孰肯捐堂。是固然也。但非全改其例。只劝酌量分捐。其中岂无好义而愿独捐之人乎。况修街事。即可交堂办理。此次用中不敷。堂亦可凑。而下次收归亦属甚便。至各业分用。其钱无多。且有业者。方有捐堂之费。又岂惜此戋戋而不肯助作功德来。第须各社公议一老成人领之一社行。而各社从风。总在乎倡首者之善为说法耳。   △积财济贫说   语云。积财、莫如积德。是已。然亦有以财行其德者。是财亦不可不积。惟积之匪易。既积又恐因他事移用。则积与不积同耳。盖遇欲行之善。而囊无余资。恐将错过善缘。且恐一转念。即惜其财。则善终不得行。因循延搁。竟成虚愿。人情大抵皆同。事后悔生。岂不可惜。因想一法。甚属简便。人皆可行。无论贫富之家。每日总有常用之钱。但设一筒。无论多寡。每口于常用中省出若干。积于筒中。总有急需。不许开用。遇有善事。倾筒而出。即可大行方便。又不觉其难。用毕再积。积而复用。源源不绝。久而行所无事。竟似惠而不费。行之既久。善念日熟。善行岂有涯哉。僧家盏饭盆米之法。皆属功德。何况积钱。至于富贵之家。但仿其法。或积银钱。或积米粮。或专舍一屋一田皆是积财济贫之妙用。有心人愿留意焉。   △遇寿诞放生说   放生莫如戒杀。此诚至论。但杀生难以全戒。而放生亦需财用。必欲废人事而全以庖厨之费为放生之用。未免不近人情。且因养亲而戒杀。亦功过格之所不取即无故不杀亦未必人皆中礼只有劝人勿贪口腹。而恣杀时为放生以存仁。庶乎易行。今拟行之之道。凡人家每于诞日。不无宴饮之费。如是日不拘一鸡一鱼。或数文以至数百文。先行买放。乃复供膳。虽杀者自杀。放者自放。即所放不敌所杀之多。究可稍减口腹以全生命。行之既久。其不忍之心油然勃然。行所无事。由爱物以及人。岂不于身心世道两有裨益乎。但总以力行为要。不可徒托空言。力行自能有恒。有恒方征实德且为人子者无不愿父母之寿考。而为父母者亦无不愿子孙之繁滋。即亲属之称祝者何事。而友朋之颂祷者又何事。寿为百福之首。人皆愿欲。以此愿欲之情推及禽鱼。寿物即以寿已。理固然也近闻江浙有缙绅家逢诞日不杀生灵以素面素席待客预辞亲友之馈礼。嘱备可放之生物以送之。各视其谊之亲疏。力之厚薄为断。收而放之。否则不受。盖本 莲池大师生日不宜杀生之意。洵可风也。愿世人共效之。   △妇女积功德说   妇女之心多慈。但处于阃内。每格不得行。特陈其法以劝。向来江南育婴堂。小鞋袜。小衣服。多由人家内眷所赠。恤嫠堂孤寡堪怜。能于女红暇日。舍其针线余资。或制小儿鞋袜。或给贞妇布疋。不拘新旧多寡。皆属功德。即无力之家。总有破旧衣裳。如补绽而给乞丐亦为惠而不费。凡施济之力出于艰难。最为盛德。今以绣线之余。为恤贫之事。其功岂不胜人千百乎。尝见有绣佛像送庙者。盖敬佛而望佛保我佑我耳。殊不知佛之慈惠众生。不独于我。我如体佛之意。行佛之慈。即不绣佛像。佛亦必大欢喜。而保我佑我。不待我之祈祷也。语云。远处烧香。不如近处作福。人能如此。便是自求多福矣。再妇女每用书木夹针线。及剪字为花样。此皆造孽。凡夹针线。宜用无字空白簿。或画花于上。至于剪花样不可用字。如送礼物。即用吉庆花样以代字可也。   △敬节会纪畧   常州敬节会。始仿于长洲彭氏恤嫠会。其畧曰。念我同侪。每当春秋暇日。岁时伏腊妻孥聚首。酌酒言欢下至夏畦负贩之徒。莫不昂首伸眉。嬉然自得。独此茕茕者。吊影空闺。衔悲卒岁。将呼天而莫闻。欲诉人而不可。吾侪不代为之告。其谁为之告耶。夫力之出于一人者有限。而出于人人者无穷。所望同志诸君子。辗转劝募。集成一会。量入为出。随所见闻。曲加周恤焉。长洲始行时。按月分募每年出银十二两为一会。常州每月出钱四百文为一会。由一会以至十会。量力书簿分捐总办出入之账。疏告文武帝君。而先查实登记。将收条存于节妇处。按月敬送。取回收条为验。按此与他处恤嫠堂外堂章程畧同。而于岁终酌量加给。并制寒衣。及节妇身故。趸给三月之钱以助丧费。极贫力不能殓者。格外酌给。节妇病故注销后。其所遗之孤。苦无亲族照应。仍照旧支赠至十六岁开除。无力婚嫁者。并助完配。节妇翁姑年已衰迈。或有疾无他子女养赡者。推节妇孝心。随时酌赠等事。较为周备。且无须建堂不拘多寡。随地量力可以施行。爰纪之以为法云。   △育婴社说   扬州蔡君琏创育婴社。募众协举以四人共养一婴。月出银一钱五分。遇路遗子女收至社所。招贫妇领乳。月给工食银六钱。逢□朔验儿给银。考其肥瘠。以定赏罚。三年之内。听人领养此法不独恤孤。又可济贫。免一时溺婴之惨。兴四方好善之心世间功德。莫此为最凡郡邑村镇善士皆可仿行。为官司绅衿者。循此化导各方利济之功更大。此与接婴保婴等会用意畧同。凡有心修善者。可转邀三四人。或五六人。月出之赀无几。其事易集。惟须畧仿婴堂章程。勤视婴之肥瘠。兼为治其疾病。妥为料理。不必拘定三年。虽除工食外不无尚有所费。而以数人之力救济一婴。总属易事。且就近办理。其非因贫而失育者。亦可真知灼见。惟遇道路抛弃者总宜推广收之。处处可行。人人可为。仿而行之。功德莫大。   △梁敬叔劝戒近录记浦城蜜浸   道光丙戌。公交车报罢。南旋至浙。同舟中有浦人。忘其姓氏。谈次间询其家中眷口。云有一子三女。因叹息曰。吾浦罕有二女之家。若余之三女。同邑每诧为异事。盖浦俗嫁女必用蜜浸菓品。以多为贵。至少亦须数百瓶。此物无买处。必须家自配制。又极费事。嫁期数月以前。即须备办。殚日夜之勤。穷工极巧。天时人工一不相凑。色味便差。壻家往往以蜜浸之精粗。卜来妇之吉祥与否。贫寒之家。虑遣嫁之难。而举女不敢多留者。半由于此。子妇行居次。生时亦将溺之。适其母舅至。再三劝解。乃勉留之。因是感誓生女虽多不弃去。予告之曰。君举于乡。行谊即当为一乡之表率。今既育女不弃。足以劝慈。将来嫁女。务先捐此蜜浸之陋习以塞祸胎。为一乡示效。则功德必非浅鲜也。其人闻之。颇以为然。今不知此风尚仍旧否。余曰。浦城溺女之风稍差。而蜜浸之习未革。然余长姻祝东岩太守。本有不用蜜浸之议。余伯姊即其家冡妇。近日嫁女于孟家。独排众议不用蜜浸。省却许多葛藤。近闻有嫁女之家。其家长亦立意不用。而妇女辈仍于背地偷送者。陋习之固结如此。今浦城大小燕集。以及新正款客。新宾登门。无不需此。而家大人但捧杯一拱。从未沾唇。盖亦本无滋味之可躭也。大抵溺女之风。起于吝财之弊。由于厚嫁。蜜浸特其一事。而作无益害有益。举国趋之若骛。实不可解。且近闻有一新妇。在家因竭力配制蜜浸致成痨疾者。是诚不可以已乎。   按此亦记厚嫁之一端。因区区无关轻重之一物。辄致自戕骨肉。犯法蔑伦。本属可惊可讶。乃习俗移人。贤者不免。祝太守能独排众议不用蜜浸。询属中流砥柱。士大夫居乡为合邑表率。主张风教。力挽颓波。真能造福无量。○此事须当道严行示禁。有心绅董设立乡约局。一面化导。一面会同合邑绅董父老各乡董。立规定议。永远禁革。庶几大声疾呼。群蒙惊醒如必不能废。议定不得过四色。至装奁衣服亦立一限制。违者议罚。庶人人知所儆戒。而敝俗可以渐革矣。